小学留守儿童统计表

2024-08-28

小学留守儿童统计表(精选8篇)

小学留守儿童统计表 第1篇

锦和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统计

六甲班:三甲班: 六乙班:三乙班: 六丙班:三丙班: 五甲班:

五乙班:

五丙班:

四甲班:

四乙班:

四丙班:

合计:二甲班:二乙班:二丙班:一甲班:一乙班:一丙班:

小学留守儿童统计表 第2篇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20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05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部分中西部省份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需引起重视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二)城乡流动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数量大幅度增长

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

2、各年龄段城乡流动儿童的规模都在快速增加,大龄流动儿童增速最快

流动儿童在各年龄组分布比较均匀。学龄前流动儿童(0-5周岁)规模达到981万,占流动儿童总数的27.40%,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38.59%。小学(6-11周岁)和初中阶段(12-14周岁)学龄儿童在流动儿童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7.89%和13.21%,规模分别为999万和473万,与2005年相比,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共增加347万,增幅为30.83%。大龄流动儿童(15-17周岁)占流动儿童比例为31.51%,规模达1128万,比2005年增加429万,增幅为61.43%。可以看出,与2005年相比,各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规模都在快速增加,以大龄流动儿童增加的速度最快,学龄前流动儿童增加速度较快,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增幅相对较小。

3、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

流动儿童总的性别比为116.39,与全国儿童、农村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分年龄来看,性别比随年龄变化的模式非常不同,这在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两个群体之间对比明显。3-5岁学龄前和6-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4岁以后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差异逆转,流动儿童性别比低于留守儿童,17岁的流动儿童性别比甚至跌到100。这种对比正好与学龄阶段对应,从儿童进入幼儿园起,到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中男孩比例始终高于农村留守儿童男孩比例;到15岁接受完义务教育后,流动儿童中女孩的比例提高。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性别比的差异体现了流动人口在选择携带子女一起外出时存在的性别偏好。

4、流动儿童高度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但部分中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比较突出

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一定数量的流动儿童,而且在少数几个省份高度集中。流动儿童最多的省份是广东,占全国12.13%,规模达434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数量较多的还有浙江、江苏两省都超过200万人,四川、山东、河南、福建流动儿童也都超过150万人。流动儿童最多的这七个省份占全国流动儿童百分比之和为45.71%,人数之和达1637万人。部分地区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很高,上海市每10个儿童中就有4个是流动儿童,北京和浙江每10个儿童中有3个是流动儿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城镇儿童中所占比例也异常突出,如宁夏、新疆、青海和贵州分别高达41.76%、41.50%、35.79%和34.43%。

5、县内跨乡流动的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比例最高,跨省流动儿童比例位居第二

跨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30.11%,省内跨市占18.80%,市内跨县占12.83%,县内跨乡占38.25%。具体到各个省,流动儿童的类别构成差异较大。北京、天津、上海的流动儿童以跨省流动儿童占主导,所占比例超过90%,浙江跨省流动儿童比例高达61.95%,广东和新疆的比例都超过40%。部分省份的流动儿童则是以省内流动为主,如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份,省内流动儿童比例占90%以上。

6、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

城乡流动儿童在户口登记地以外地区“流动”时间平均为3.74年,7-14岁流动儿童中约1/3流动时间在6年以上。0-6岁流动儿童在外流动的平均年数占他们年龄数的比例高于50%,说明这些儿童自出生以来有一半时间在现住地居住。0-14岁的流动儿童平均外出流动的时间随年龄而增长,15-17岁流动儿童的平均流动时间下滑,大龄流动儿童外出流动时间相对较短。

7、城乡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改善,学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有机会在校学习。其中低年龄的流动儿童,少数存在入学晚的问题。高年龄的流动儿童,存在完成义务教育前终止学业的情况。学前流动儿童有入园难的问题。接受完义务教育选择继续在居住地读高中和考大学的流动儿童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异地高考需求的流动儿童”在个别省份十分集中,广东、北京、上海排在前三位。

三、本次调查的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面临的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以及流动儿童面临的平等接受教育等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这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且新的问题仍在不断出现。此次研究掌握的留守流动儿童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变化趋势,使我们对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从中也探索出一些新的规律,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1.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必须高度重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我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上升到51.27%。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法规、政策、社会心理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这近一亿儿童的规模,每年还以一定的速度在扩大,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减量化机制与完善关爱服务机制相结合,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父母监护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成长环境均劣于受父母监护的儿童。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最大心愿就是与父母团聚,使自己不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成长,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动员学校、社区构建关爱网络,落实管护与人文关怀至关重要。

3.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关键。调查显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时相比,流动儿童数量大规模增加,-2005年五年增加了551万,增幅为27.80%;2005-2010年五年增加了1048万人,增幅为41.37%。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入城市,他们面临经济与福利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排斥,融入城市存在多方面障碍,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消除城市隔离的关键。市民与农民工、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互动交往,多种文化的包容,将会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为此,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为儿童城市融入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4.关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查发现,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有此长彼消的相关现象,这显示出了家长的“性别偏好”。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低,流动儿童的性别比高,说明家长往往带男孩进城,把女孩留在家乡,让男孩享用较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在16-17岁大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性别比低,留守儿童性别比高,说明家长会选择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进城,让其早早就业,由此导致她们只能进入技术含金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传统服务业,缩小了女孩向上发展的空间。按年龄分析,留守婴幼儿有母亲哺乳、科学养育的需求。6-7岁有按期入学的问题。而大龄流动儿童有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高中学习和异地高考的需求。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在开展工作时加入性别分析视角,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5.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完善监护制度。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不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和接受教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亲情缺失,会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还有,统计显示,有3.37%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自己单独居住和生活,这对儿童的生存状态留下了潜在的危险。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等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福祉。

四、解决农村留守、城乡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填补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逐步修订建立在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现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应纳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建立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健全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共建共享的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教育、健康等诸领域的监测评估指标纳入政府部门常规统计之中。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实践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出台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3、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网络。进一步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及心理辅导教师,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在留守儿童集中的每个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开展课外活动。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进行监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人员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

4、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区干预。家庭是促进儿童发育、保障起点公平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建议在相关国家规划和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实施相关项目,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

5、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留守流动幼儿数量庞大,应特别关注这一儿童群体的成长发展。进一步加大城乡托幼机构建设,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规模,使更多的留守流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同时建立多种灵活简便的托幼机构,加强对其规范管理。为农民工子女入园设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对困难流动儿童给予入园补贴。对于接收流动学龄前儿童多的地区,中央可通过适度的转移支付,帮助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6、关注大龄留守流动儿童的需求和困境。对于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教育指导。针对大龄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稳步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关政策,使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够在生活城市接受高中教育。利用流入地教育资源,建立大龄流动儿童和农民工补习教育制度,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培训融入城市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

小学留守儿童统计表 第3篇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们监管和抚养, 而祖辈们大多又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精力不充沛, 家务劳动繁重, 缺乏沟通能力等客观因素的束缚, 导致了家庭教育的放任自流, 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这将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前途和命运, 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兴衰与成败。

如何适时引导, 加强教育, 将“留守儿童”现象化弊为利?这一问题现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一、关于“留守儿童”现象的调查及分析

(一) 据调查, “留守儿童”的所占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仅以崇岗镇小学为例, 今年全镇学生约2500人, 据统计, 其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所占比例近40%, 这些学生均由其祖辈们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监管与抚养。另外, 学生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比例又占近30%。由于地域及环境差异, 部分自然村学生父母的外出打工率甚至高达90%—100%。

(二) 据分析, 大多数委托监管人的抚养及监管能力较为薄弱。

1. 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紧张, 老人们的生活自顾不暇,

导致“留守儿童”们的起居生活不能得到保障, 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有些大家庭, 老人们由于监管和抚养的对象较多, 加上精力有限, 导致照管困难、心力交瘁, 致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各种挫折感。2.由于老人们自身文化素质低, 致使“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没有有效的家庭教育做支撑, 产生“放羊”现象, 不但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进步, 而且间接地助长了他们说谎、焦躁、懒惰等不良习惯的滋生。3.由于现阶段独生子女的增多, 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经济的逐渐宽裕, 导致部分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或者放任自流, 使得他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下滑, 给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及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带来强大的冲击与挑战。

二、“留守儿童”现象引发的负面效应

(一) 淡化了家校联系。

由于监管与抚养“留守儿童”的老人们大多把抚养孩子们衣食住行工作放在首位, 而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在校表现漠不关心, 缺乏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拉大了家校之间的差距, 使得家校间的关系日益淡化, 导致“留守儿童”们产生了在家与在校有两种截然不同表现的双重性格。

(二) 制约了学校工作。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己任, 须培养出身心健康、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而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保障, “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及品德将制约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首先, 加大了德育工作开展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及品德养成与学校或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那些被溺爱或放任自流的“留守儿童”们自我约束及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 往往存在依赖性强、意志力薄弱, 在困难面前较为懦弱等性格特征。其次,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在学习教育上的紧密配合, 导致作业等学习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阻碍了学习进步。

(三) 抑制了个性的发展。

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对学生价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由于老人的监管, 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并与学校工作严重脱节, 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对人的信任感, 遇事存在偏执、胆小、狂妄等反应, 甚至缺乏是非辨别能力, 容易上当受骗。

三、学校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几点方法及建议

(一) 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作为学生, 只有亲其师, 才能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认真调查, 摸清“留守儿童”家庭概况及本人思想及学习情况, 对改善学校工作, 加强家校联系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为他们建立爱心档案卡, 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倾注爱心, 时刻给予他们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二) 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沟通与交流, 能及时互相反馈“留守儿童”们在校及在家表现情况,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信息。加强家校联系, 还能及时发现问题, 共同分析、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家校联系时, 应充满理解与民主, 容忍“留守儿童”们的各种不足, 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 努力从自卑、忧郁、紧张、烦躁、畏惧等阴影中摆脱出来。加强家校联系具体可采用教师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

(三) 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理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 它对转化“留守儿童”的思想,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和健康心理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日常学校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德育置首”的原则, 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1. 认真抓好德育工作的五落实, 即组织、时间、内容、措施、地位五落实。

2. 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如政治思想教

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 使“留守儿童”们通过学习, 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及习惯。

3.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 使“留守儿童”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陶冶自己的身心。

如认真上好、组织好每堂班会课、队会课, 让他们在平等、和睦的气氛中进一步加强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助人为乐精神等。

WENJIAOZILIAO

4. 努力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中, 重视师生间情感交流与沟通,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良好学习氛围, 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学习上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鼓励, 甚至为他们创造条件, 让他们树立起自信, 从而全面提高“留守儿童”们的学习水平。具体做到如下四点。

(1) 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改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特点, 将空洞的说教转化为有趣的教学, 从而引导他们愉快地学习, 在轻松中掌握知识, 学到本领。

(2) 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促使“留守儿童”们产生学先进、超先进、做示范的学习动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未知欲和上进心。

(3) 培养优秀的班集体。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 特别是“留守儿童”们, 他们需要更多的集体的温暖, 帮助他们团结同学、充实生活。

(4) 付出关心和信任。多一分宽容, 多一分理解, 教学工作中做到真心实意说优点, 轻声委婉道不足, 让“留守儿童”们随时随地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信任, 从而树立信心, 锐意进取。

四、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积极意义

(一) 密切了家校联系, 得到社会认可。

通过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教与学联系及家校间的共同监管, 使得广大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提高了学校在广大民众心中的地位。

(二) 加强了师德修养, 提高了教育水平。

广大教师通过不断的探讨、研究, 妥善地处理好与“留守儿童”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 既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又提高了自身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同时, 也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新的飞跃。

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主要存在和应面对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且存在道德认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自己的父母两地分离,当他们遇到困难或不高兴的事情时,就没法向自己最亲的父母请教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能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倾诉,长期的心理抑郁和压抑,就会使他们容易形成非常孤僻、自私和任性的性格,从而造成他们的性格非常内向,不但自卑和悲观,而且还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溺爱式的管理方式,对他们的百依百顺,使得他们长期处在没有控制的状态下,这就在无形中助长了一些孩子的蛮横霸道、逆反心理严重、爱说谎话、不诚实、爱打架,甚至有的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了偏差。

2.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而且成逐年下降趋势

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总体上的教育期望值不高,在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潜意识里,都会认为农村孩子在学习上的出路不是很大,没有给孩子的学习规定很硬的目标,从而就缺乏了一些学习上的硬性规定,而将孩子的学业就定位在了能够完成义务教育上,等义务教育完成了,就跟着他们到外面去打工。在另外一方面就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他们的学习介入的很少。这些监护人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人,他们不但身体差,而且文化基础基本没有,这就对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不能起到有效的辅导和帮助。老人的教育理念和他们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再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没多少文化,也能去天南海北赚钱,就会使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是无用的,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读书和上进的观念淡薄。

3.自我律己能力差,行为和道德出现明显偏差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自律能力比较差和弱,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他人的管理和规范的阶段。但是,由于自己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监护人又间隔着一辈人,就會对他们的要求降低很多,只要他们不犯很大的错误,就会对他们不管不问,采取默认和放纵的态度,这就造成留守儿童不能及时的被管教和约束,助长了他们的自由散漫和纪律性不强。表现在家庭里就是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话,对监护人的话和行为感到厌烦和叛逆。表现在学校里就是上课经常迟到,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逃学旷课,不做作业,爱打架;更有的迷恋台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有恶习的成年人混在一起。

二、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应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但要完成留守儿童在学校内的教育,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注意到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以弥补校外教育的真空,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学校应该怎样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呢?

1.多关心、爱护、帮助留守儿童

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不但应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而且还应该密切地留意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及心理上的需求。对他们要增加额外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得到亲人般的温暖,遇到困难有人帮助,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能向人倾诉,从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应得到的温暖和关爱,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明确的归属感。

班主任除了在心理上关心和爱护他们,还应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对于他们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地给予解决,多给他们表扬,少给批评。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一定要多多表扬,多多给予信心。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从而丰富他们的业余活动。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要多鼓励他们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和交流,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养成积极向上的意识和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2.普及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

与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远高于正常儿童,再加上无法与父母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思想和认识上的不畅和偏差,就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困惑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不断沉积,不仅影响他们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更为他们日后道德过错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辅导基本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好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以帮助他们度过留守其间的心理危机阶段,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养成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更新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和管理观念

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非常关心他们的吃、穿、住和个人安全,但对情感的交流却容易忽视,从而造成留守儿童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学习不认真,做作业粗心大意,玩的时候随心所欲,学习的时候思想随波逐流。对此,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特别应该注重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学校应举办一些活动有针对性地转变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代监护人的素质,增强代监护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他们明白家庭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情商教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注重全面的教育培养,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4.老师、代理监护人和家长的合力形成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们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并尽快可能的满足和引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经常的和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可以给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让家长及时的和留守儿童谈心,更加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里上、身体上、学习上的情况,同时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另外,老师还应该经常的和代理监护人联系,以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共同探讨和制定教育孩子的策略和办法,及时地使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三者的结合就给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学留守儿童征文 第5篇

您好吗?我和哥哥好想您!虽然您经常给我们打电话,但我还是想亲眼看到您。自从正月十六到现在,我只有八月十五见过您一面。真想吃您烧的饭呀,买的饭我都吃腻了!

我们怀远今天下雨了,天气也变得阴冷阴冷的。妈妈,温州冷不冷?您上次回来,我看您瘦了,我知道您为供我和哥哥读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整个家都靠您一个人!您别对自己那么小气,您身体垮了,我和哥哥还能靠谁呢!我多想爸爸还活着,我不敢在您面前提爸爸,我怕您您伤心,爸爸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就一个多月。太突然了,我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我常常情不自禁地哭。哥哥表现的.比我坚强,他从没在我面前流过泪,但我知道哥哥内心也很脆弱。有几次我半夜醒来,我看到哥哥一边抹眼泪一边写字。哥哥他一定是想天堂里的爸爸,想远方打工的您了。我也偷偷地蒙上头躲在被窝里哭……

妈,听了您别难过。说些让您高兴的吧,哥哥在怀远一中很争气!高三了,哥哥学习很刻苦,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您放心吧,他准能考上理想大学,而且哥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把我照顾得很好。今天中午,哥哥和我还买了贴画,打扮我们的小出租屋呢。春节您回来看看,保证会夸我和哥哥的。

妈,我和哥哥一定会像您一样坚强,乐观的。您听,我正在给您唱《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孤独徘徊中坚强,每一次就算是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伴我飞,给我希望……

听到了吗?妈妈,这是您最喜欢听,我最喜欢唱的歌,每天写完作业我都要唱几分钟。现在我可开心了,告诉您我期中考试考了班里第二名,班主任王老师天天鼓励我,关心我,奖励我本子和钢笔。有时还买零食让我带回家吃,我从心底感激她。前几天我感冒发烧了,是王老师带我去医院挂的吊水。说到生病,我想到城关小学的王荣老师得了重病,新校长还号召同学们为她捐款呢。平日里都是老师们关爱我们,教育我们。现在老师需要帮助,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去帮帮我们敬爱的老师。我只捐了两块钱,钱不多,但表达了我对老师满满的爱。将来我有能力了,我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妈妈,您说我说的对吗?

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请您相信,我和哥哥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您过上好日子的!因为我和哥哥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会乐观坚强地面对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天堂里的爸爸也会为他的两个儿子感到骄傲的!

妈,今天就聊到这吧。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儿:周拯

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第6篇

基本资料:小博(化名),男,10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奶奶、爷爷;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他自小跟奶奶爷爷一起生活。他们对其百般疼爱,对他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自理能力很差,今年在学校读寄宿,爷爷奶奶隔三差五来学校看他,每次来总是大包小包来时是零食回去换成了要洗的衣服。

个性特征:小博聪明、活泼,但自制力差,爱耍性子。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他玩,他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晚自习时还因玩玩具与生活老师发生争执。

二、原因分析

1.爷爷奶奶的无原则溺爱。小博爷爷奶奶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懒惰、不合群、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他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一味的依赖大人与同龄小朋友接触较少,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六年来,小博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爷爷奶奶的放纵娇惯从而加剧了他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我就从感情上着手,注意为成成营造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使他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我总是通过热情的鼓励、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给他以安全感、亲近感以及充分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缺少关爱,害怕离别,是留守儿童共同的问题。就算是再微弱的星光也会有温度,但他们呢?拥有的到底是什么?当他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当他失意时鼓励他激励他。

2.争取家长配合教育。作为父母,应该尽量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可能,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忙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陪孩子的话,影响则会小得多。我和小博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小博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5,小博生日时班上同学为他准备了一个生日晚会,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爱。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小博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生活中也勤劳多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

五、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师生,生生,老师与家长交流取得他的信任,同他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蔡庄小学《关爱留守儿童》 第7篇

蔡庄小学

2011-6-28

蔡庄小学2010---2011第二学期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盛夏时节,硕果飘香。在这丰收的季节里,为进一步总结经验,便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将本期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如下:

一、所做工作。

1、制定了学期工作计划,明确了本期工作内容。

2、按区教育局相关要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认真、详细地开展了本期留守儿童(重点是7-15周岁适龄儿童的情况)摸底、核查统计,最终规范制表上交。

3、统计上交了本期马寨乡蔡庄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

4、下发了关爱工作记录表,及时收交检查教师关爱工作。

5、积极参与了为鼓楼小学募捐活动工作,为留守儿童、特困儿童献出爱心。

6、利用王店中心小学学生溺水事件开展了留守儿童安全防范警示教育。

7、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开放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交流平台。

8、迎来了中心学校领导一行参观考察。

9、配合中心学校完善上交了留守儿童有关资料。

10、及时开展了教师关爱工作心得、经验交流。

11、参与中心校举行的《红歌伴我成长》歌咏比赛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关爱工作不够深入,至今仍有留守儿童不认识自己的代理家长。

2、教师的关爱工作记录填写不规范。

3、缺少关爱图片资料。

三、改进措施。

1、继续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关爱工作。

2、认真规范地做好关爱工作记录。

3、强化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交工作。

本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经结束。我们期望在中心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我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今后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能够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蔡庄小学

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研究 第8篇

一、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成因, 笔者采用开放性问卷对江西吉安市小学、初中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460份, 收回416份。问卷分析显示: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各项因子上的差异

“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 30%成绩中等偏下, 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 (班级前20%) 。据老师反映, 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完成作业比较及时、认真;“留守儿童”经常拖欠作业, 甚至还经常出现抄袭、不完成的情况。可见,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二、“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成因

经过Bartlett球型检验, 结果拒绝单位阵的假设, P<0.001, KMO=0.925。根据Kaiser的观点, KMO值越接近1, 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 所以数据适合做进一步的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 这42个测试题可以抽取到4个因素,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68%。这四个因素分别如下。

1. 社会支持的缺失

社会支持的缺失包含以下两个因子。

(1) 人际支持的缺失

父母情感缺失是“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 父母亲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缺失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 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这种内心的苦闷又很难向外人倾诉,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自卑感, 学习上降低要求, 缺乏上进心, 最终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其次, 师生之间交流不畅。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成绩不良, 经常受教师批评、讽刺、挖苦等, 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 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再次, 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父母长年在外, 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缺乏心理交流机会, 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 导致孩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交往, 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在班级中常受到孤立或排挤, 缺乏归属感, 也往往是他们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2) 环境支持的缺失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差, 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 甚至失去监督后, 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 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自然难以上进。另一方面, 校园生活环境单调, 缺乏合适的文体活动和涉外生活,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 教学环境简陋,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城市“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教育, 不少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长时间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等身心疾病, 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在调查中发现, “留守儿童”上网的时间比非留守儿童上网的时间要长许多。此外, 由于新的打工潮的冲击, 不少“留守儿童”看到父母没多少文化也能赚大钱, 同时近年来随着将人才推向市场, 大学生待业问题严重, 这些对他们的影响颇大, 他们的头脑中极容易产生新“读书无用”思想, 进而导致学习倦怠。

2. 学习自我效能感低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 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 与各种学习活动有密切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可分为三个因子, 即行为效能感、能力效能感和策略效能感。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 在中学阶段, 初中生刚入校时各种效能感都较高, 初二开始降低, 初三为低点。笔者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 学生在这三个因子上的综合得分越低, 其学习倦怠心理越强。

3. 学习成绩不佳,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研究中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存在极大的相关, 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越长, 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越差。这是由于在学习中缺少父母亲的帮助、教导, 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这样时间长了以后, 即使成绩跟不上, 他们也表现得很漠然, 对学习不再抱有希望, 逐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久而久之, 就出现了学习倦怠。

4. 教育教学不当

(1) 在教学方面, 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 是“留守儿童”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 不少教师, 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 常常是一讲到底, 教学手段简单, 粉笔加黑板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单调的教学氛围, 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与此同时, 在升学率的驱使下, 学生作业多, 不少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模拟战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每天布置的作业, 学生1小时内能完成者占15.26%, 2小时内能完成者占33.92%, 3小时及更多时间能完成者占50.82%, 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帮助与指导, 67.7%的学生要在3小时及更多时间才能完成。考试测验多, 不少教师以分数评优劣, 学生以分数比高下, 频繁地举行各种考试。过多的考试使许多学生疲于奔命、心力交瘁。教材内容偏多、偏难, 尽管我国目前正在推行新课程标准, 但教材内容偏多、偏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现行的教材中, 不少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倦怠心理。

(2) 在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有一个误区

学校在儿童心理方面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机制来管理及引导, 另外, 本来很多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 而学校只把升学率当成教学的第一目标, 对很多的后进“留守儿童”不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留守儿童”更多的压力, 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另类, 以致不能很好地融合到这个大集体中, 享受那份友情, 获得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同时,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只问结果, 不问过程, 他们看不到孩子的努力, 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预防

由于“留守儿童”学习倦怠心理的普遍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预防学习倦怠心理的产生, 使他们“爱学”、“乐学”。

1. 父母的真情回归

首先, 父母的真情关爱是慰藉“留守儿童”心灵的良药。父母亲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 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 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 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 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 及时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 尽可能地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在他的身边。同时, 对孩子抱以积极期望, 有道是“不是孩子的成绩影响父母的期望, 而是父母的期望影响孩子的成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代理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 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 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现阶段很多家长往往是把孩子交给家中年长的父母照顾, 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重任都勉为其难,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广大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水平是有必要的。

2. 优化学校教育

父母不在身边, 教育孩子的任务基本上都落在学校。大部分“留守儿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习倦怠, 而是在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之后仍然没有成效或收效甚微, 与同班同学比较仍然落后, 这就让他们慢慢地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和行为。因此, 学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精讲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活动在课程中的作用, 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录像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 使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内容, 融入趣味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教师应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 构建恰当的阶梯, 找到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材施教, 让“留守儿童”体会学习的成功, 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中获得信心, 增强学习兴趣, 减少焦虑。

(3)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机制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 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自身各方面的情况, 如学习情况, 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 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如文化程度、性格特征, 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如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 尽可能地与父母取得联系, 每月定期通电话, 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 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 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交流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 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4)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应主动引导全班学生对“留守儿童”多关心, 多帮助, 多指导, 多交往, 多鼓励, 突破他们的“孤独城堡”, 让他们融入班集体中, 感觉到学校这一大家庭的温暧, 让他们困难有所依, 情义有所托, 从而有效地预防留守儿童不良性格和行为的发展。

3. 优化社会环境

为了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可由村委会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等, 充分利用各机关富余人员如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等, 共同构建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 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 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建立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等。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同时, 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 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城乡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这无疑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

[1]朱祖德等.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3) .

[2]唐昕辉等.国外工作倦怠观的理论探索.心理科学, 2005, 28 (5) .

[3]连榕等.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 2005, 37 (5) .

上一篇:建投公司总经理在年终述职的演讲稿下一篇:第一册(必修) 2.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