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2024-06-2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精选11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1篇

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

摘要: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留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留学生提问最多的部分。“到处”与“处处”什么区别,“怎么”和“怎样”是一个意思吗?“全”和“全部”可以相互取代吗?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搞不清楚,只是回答差不多,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留学生用不好近义词,在书面表达或是在口语交往中,往往会词不达意,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近义词方面要多下功夫,让留学生能够精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本文试图描述近义词的概述以及错误使用近义词的原因等方面,以便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近义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 ;近义词;辨析

一、近义词的概述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写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又进而分为近义词和等义词。其中近义词指的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也就是在句法结构跟语义色彩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有细微差别的词。[1]如“想”和“要”都表示个人的意愿和打算,但它们表达的语气就有所不同。“想”的语气弱一些,只是表示个人有这个想法和打算,去不去做不一定。而“要”的语气就要强一些,表示这个人的语气很坚决,表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决心,而且说话人往往也会去做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我想帮你,可是我没有办法”,但是不能说“我要帮你,我没有办法。”近义词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很细微的差别,运用得当,才能体现我们运用词语的水平。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中写到:“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产生了词的同义现象。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并分为完全的同义词和不完全的同义词。[2]胡裕树先生的定义跟黄伯荣的意思相仿,在汉语界大部分学者都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

近义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并不难理解,即意义相近的词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习近平义词时,他们搞不清楚其中细微的差别。特别是在近义词含有共同语素的情况下,他们学起来更是困难。如“不太”和“不大”,这两个词都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但是具体情况他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如(1)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太合适。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大合适。在这两个句子中,“不太”跟“不大”是可以替换的近义词。这间屋子太脏了,我们还是换一个吧!也不太脏。这一句中我们就不能说“不大脏”。这种区别对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口语中有时还是会用“不大脏”“不大笨”“不大坏”等来表达意思,其实这种表达是很不准确的。当“不太A”是“不/太A”这种情况时。A一般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时“不大A”是不可能说的。

二、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 1.文化背景因素

我们对外汉语课堂,教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与我们本土课堂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我们中国人存在着差异。语言的运用更是呈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学习我们汉语,会用他们固有的行为方式学习,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母语负迁移等一些不利于掌握汉语的影响。[3]在他们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经常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在不断的运用中,慢慢地理解他们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具体的语法用法这些差别。这种方法虽然让留学生慢慢的掌握了词汇意思,但是这种僵化的套用往往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词义,容易导致留学生错误的运用近义词的情况。如我们汉语词汇“到处”跟“处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各个地方。稍微懂得一些英语的留学生,都会翻译成everywhere,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他们很容易搞混淆。四川外国语大学处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也可以说成“四川外国语大学到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你上哪儿去,我们到处在找你。”此句就不可说成我们处处在找你。但在留学生的思维里,他们是一个意思,于是他们就会造出“我们处处找你”“他到处关心你”等一系列错误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到处”后面的动词是具体的动作,而“处处”不能这样用。“处处”表示各个方面,“到处”也就没有这种用法。所以在留学生课堂中,我们要抓住他们母语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以英语为母语以及以韩语、日语、意大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我们最好不要以偏概全的教学,要根据他们的母语特点解决他们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能让留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汉语。2.语体色彩的原因

汉语词汇除了基本概念意义之外,大部分还会有色彩意义。色彩意义不同是导致近义词的一大原因。色彩意义一般含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外国留学生在区分色彩意义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区分色彩义又是留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辨析近义词很好的方法。相仿的近义词,在表达感情时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汇往往代表的是说话人的喜好憎恶等各种感情。我们在交际中,必须要选用那些能准确表达我们心情的色彩词语。有的词偏口语,有的词是书面语。如“一口气”与“一气儿”、“困惑”与“纳闷儿”、“小女孩”与“丫头”等等。有的近义词也是褒贬义的区别,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他们的语体色彩就会犯错。如他坚固地与恐怖分子进行抗争。这句话中“坚固”用的就不恰当,应该改用为“坚强”。留学生就是没有把“坚固”跟”坚强“在感情色彩上区分开来。错把中性词“坚固”用成了褒义词“坚强”。词语的形象色彩也是造成近义词的原因。例如,作为省书记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不知天高地厚。这里的“盛气凌人”把人骄傲自大的形象描写的很生动,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位盛气凌人的书记。用这种形象色彩的词汇更能表达感情。3.相同语素的困扰

我们汉语词汇往往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的词汇,以致我们的近义词许多都有相同的语素。我们中国学生见多了相同的语素构词的方法,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相同的语素表达不同的意思,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在运用中也是错误百出。如“以前”与“从前”,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以前”和“从前”都可以单用,表示过去发生的事。如我以前/从前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过。而“以前”前面可以带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并且时点+“以前”可以表示将来,“从前”就不可以。2011年以前,我没有离开过安徽。5天以前她来找过我。“但是”与“只是”都表示转折。“但是”主要强调某种事情或情况跟预期相反。“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强调某种事情或者情况时主要的,同时又用次要的情况做一些补充。强调的是“只是”前面的内容。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把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讲解清楚,留学生就会误用。

三、近义词研究方法

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近义词时,必须要结合中国文化,能用深入简出的语言分析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民族心理。让留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词汇,这样他们才能用好。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词汇常常含有敬词、谦词等含义。如果理解不好,很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交际失败。就拿“死”来说,小孩子“死”了用“夭折”,古代皇上“死”用“驾崩”,长辈或者受尊重的人“死”用“去世”、“仙逝”。不过现在像“驾崩”这类的词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已经不太常用了。我们中国人表达比较委婉,与我们的长幼尊卑密不可分。讲解近义词,主要还是从词语的搭配入手。有些词可以带宾语有些不可以。如建设国家、建造房子,张扬个性、炫耀权利等就是用搭配来区分它们。也可以通过语素分析区别近义词,分析语素的意义可以帮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近义词。如果我们掌握了“学”这个语素的意思,就可以举一反三帮助留学生掌握许多词汇。“学”可以有“学习”“学校”“学徒”“学问”“学说”等等。这些方法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选择最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4]

结 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是我们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使自己不至于学生提问近义词方面的问题而尴尬一笑说“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也是能力欠缺、做事不严谨的表现。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探讨学生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重难点,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2]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 张弓.现代汉语同义词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1964年.[4] 周玉昆.谈谈同义词的概念对应性[J].《语文学术研究》第2期.2006年.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2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与教学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初期的基本语法完成后,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便是词汇量.词语扩展是迅速增加词汇量的好方法,但学生常常因为不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而混用,因而时常闹笑话.

作 者:郭雪玫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 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3篇

近义词辨析会伴随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

首先,对教师来说,那些准备好的或者已经掌握的近义词,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但是,如果学生突然问起一组自己不太常见或毫无准备的近义词时,有些教师往往就会感到紧张,解答时会觉得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近义词辨析的问题会伴随教学的始终。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难而忽视它,而是应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游刃有余地运用到教学中。

其次,对学习者来说,随着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大,每学习一个新的词汇,都有可能因为与之前学过的某词相似而对其造成困扰,又因为近义词之间往往存在语义轻重、侧重点、适用范围等方面或多或少的不同,无法区分这些近义词将直接影响留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同时,大量掌握近义词可以避免词语单调的重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可以更生动形象。此外,在HSK的考试中,涉及大量近义词辨析的题,掌握正确的辨析方法,可以帮助留学生在考试时解决这类难题。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近义词辨析方法的掌握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近义词辨析的方法

近义词辨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求其同”和“辨其异”,近义词的相同点比较容易,不再赘述。留学生误用近义词,往往是因为它们同中有异。我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辨析词汇意义。

在讲解词的意义时,可以通过分析语素辨析,虽然此方法只适合于部分近义词,但对留学生掌握汉语词义还是有一定帮助的。通过语素义的辨析,近义词在词汇意义上的差异可以表现在语义轻重程度、语义侧重点和范围大小三方面。

1. 语义轻重不同

有些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它们共有义项的语义轻重不同。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异语素”的辨析区分。请看偏误用例:

我就是嗜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

很明显这个句子没有区分“嗜好”和“爱好”。“爱好”侧重“爱”,是一种正常的“喜爱”;“嗜好”侧重“嗜”,是一种特殊的“喜好”,以致带有偏执的程度。因此,前者词义较轻,后者词义较重。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我就是爱好游泳,其他运动我都不感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近义词的突出区别是语意轻重不同。

2. 语义侧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如果抓住它们的不同侧重点,在使用的时候就很容易区分开,请看偏误用例:

他太不讲理,不能满意他的要求。

这个句子没有弄清“满意”和“满足”的区别。“满足”的往往是“需要”,而“满意”的是“表现”。因此,前者的宾语常常是“要求”“条件”之类,而后者的宾语常常是“表现”“态度”等词语。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是:“他太不讲理,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学习者在使用这类近义词时,要斟酌它们的语义侧重点,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语义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有相同的义项,但是有的近义词语义范围不同。例如:“边疆”和“边境”都是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地区,但两者所指范围不完全相同。“边疆”是指靠近边境的领土(包括国与国接壤的边界),范围比较大;“边境”是指靠边界(国界)的地方,范围比较小。又如“战争”和“战役”也有所指范围大小的不同。这类近义词,往往可以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区分,难度不大。

(二)辨析语法意义。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搭配特点。

1. 词性不同

有些近义词,虽然它们语义相近,但是它们的词性并不同,所以它们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合适”是形容词,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如“合适的人选”、“特别合适”,。“适合”是动词,只能作谓语,如“适合你”、“适合搞艺术”,明确“适合”和“合适”的词性,学生在使用时就可以减少误用情况。

2. 搭配对象不同

由于词义、词性不同,在搭配对象方面也不同。能够记住一些典型的搭配,对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请看偏误例句:

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

“忽视”重在“视”,强调的是不够重视或掉以轻心;“忽略”重在“略”,强调的是有所遗漏或没顾及。二者在搭配对象上是有差别的,有些词语只能和“忽略”结合,如“孩子”“学生”等,这是因为许多事情并不想轻视,只是可能顾及不了。所以,正确的句子应该为“由于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

(三)辨析色彩意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词还有附属于理性义的色彩义。有些近义词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们的色彩意义不同,色彩意义可以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方面来考虑。

1. 感情色彩不同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例如:“结果”泛指最终状况,可指好的方面,也可指不好的方面,主要作中性词。“成果”侧重指在工作事业上的收获,一般用于工作、科研等对象,是褒义词。“后果”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的结局,搭配对象多是不好的现象,多用于消极方面,是贬义词。学生可以抓住这类词使用的典型环境和常与之搭配的词语辨析。

2. 语体色彩不同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恐惧”和“害怕”语体色彩不同。“恐惧”多用于书面语,如“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相对固定的表达;“害怕”多用于口语,除了“不安和发慌”的意思外,还经常表示担心、顾虑,如“害怕老鼠”、“害怕考试”等。选择具体语体色彩的词,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说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

3. 形象色彩不同

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往往给人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例如:“鲸吞蚕食”和“狼吞虎咽”,它们都表示往肚子里吃东西的过程,但在形象上却达到不同的效果。“鲸吞蚕食”让人一看就想到了鲸鱼和蚕慢慢地、一口一口吃东西的样子,而“狼吞虎咽”让人仿佛看到狼虎吃东西时又急又快、迫不及待的模样,达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形象而生动。

三、近义词辨析的建议

(一)掌握方法,思路清晰,理性分析。

首先,不能想到什么说什么,毫无头绪。而是应该做到思路清晰,从宏观上理清自己分析的步骤,并且要将近义词辨析的种种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不要被条条框框所困。其次,在辨析近义词时,要做到突出重点,适当放弃非重点,理性、客观、全面、真实地对互为近义词的一组词进行辨析。让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记住这组近义词的突出区别,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

(二)例子先行,典型突出,概括区分。

近义词辨析时,要把近义词放到语境中去考察,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说句子;其次,互相替换,并对例句进行归类;最后,是对种种替换情况分类并概括说明,指出同义词在哪些方面有差别。要记住例子先行,用具体的组合和例子说话,要有说服力,更容易记住,加快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组合和例子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具有代表性,即例子要典型。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参与,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在辨析近义词时,学生很难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然而,这样效果并不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说例句,然后通过学生的例句辨析近义词。此外,还要注意精讲多练,随讲随练,讲练结合,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多次的“刺激-强化”后为学生所掌握。

四、结语

近义词辨析对外汉语教学很重要。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必须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遇到近义词时首先要镇定自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谨记例子先行,典型突出。在实践中,渐渐地将近义词辨析的方法转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运用到学习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乃叔,敖桂华.近义词使用区别[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士红.近义词辨析方法的系统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40-45.

[4]胡亮节.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23-2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 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词辨析;民族文化;语言环境;程度范围;语体风格

中图分类号:H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82-02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既与语言的其他要素相关联,也是对社会反映最灵敏,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要素。是语言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词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学习也是汉语学习者提高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而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又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同义词的辨析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来说也有很大难度。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同义词的辨析则成为他们熟练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汉语的一大障碍。

同义词的辨析重在察异[1]223,尤其是汉语中的同义词大多只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能否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异,是能否恰当地运用词语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同义词辨析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级词汇教学阶段的一个重难点。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利用同义词来释义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施。但是同义词中的差异部分也应该为学生分析清楚,以便他们能准确掌握和运用汉语词汇,精确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我们通常辨析同义词多是从概念意义、感情意义、语体意义、搭配意义等方面出发[1]224,225。周小兵、李海鸥(2004)中强调在辨析时,“不能只讲意义的区别,特别要注意讲解那些形式上的区别,如语法功能、组合搭配、使用范围、句型句式等方面的异同。”[2]185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辨析的讲解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使外国留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我们的丰富的语言。

一、利用中华民族文化

语言一般都是文化的载体,汉语也不例外。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和观看央视的汉语大赛,①我们也发现外国留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以文化为切入点。对于留学生来说,掌握丰富的汉语文化背景知识,也是提高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保证。

在汉语中表达“死”这一概念意义的词有很多,如在古代有“驾崩、晏驾、千秋、百岁、千古、就木、溘逝、作古、弃世”等等,这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君王是至高无上,各级官员等也是享有种种特权的,连“死”也有专称。“涅■、圆寂、坐化、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佛教,道家在封建制度中也各占有重要地位,起过重要的作用,所以佛道徒之死也有各种专用的说法。

到了现代,“死”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除了沿袭古代的,又有了一些新的词语,如“安息、长眠。逝世、长逝、谢世、离世、亡故、永别”等等。口语中则一般婉称“老了、没了、去了、过世”等。这些词语的产生都与中国交际文化中的含蓄委婉原则有关。

另外,还有很多特殊意义的委婉语,如,“就义、牺牲、殉职、夭折”等等。在讲解这类词语的区别时,适当地加上文化意义的解释,一定会对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理解有所帮助,并且能加深其对这类词语的印象。否则他们面对这五花八门的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死”,一定很感到很困惑的。

二、创造具体的语言环境

语言是实现社会交际,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所依赖的多是完整的语句,话轮或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在其中词语的组合也并非是随意的,是有所选择,讲究搭配的,尤其是对同义词的选择。选择了恰当的同义词可以使语义更加精确严密。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同义词的选择和制约,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词语的搭配的重要性。

如,“漂亮、美丽”这一对人们在讲同义词辨析时,最常举得形容词的例子。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和形容使人看了以后感觉到愉快满意的美好事物。然而它们却有不同的适用对象,要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漂亮”多用来形容人,侧重指外表的美观、好看,一般也可用来形容衣物、玩具之类的具体事物。“美丽”形容人好看时专指女性,一般不用于男性,而且着重指从外形到内在给人以美感的事物,可以用来形容自然风光、景物之美,常有美好高尚之义。例。

(1)下面的几个小技巧可以帮助考生写出一份漂亮的答卷。①

(2)许许多多的基因无比协调的通力合作,才逐渐建立了美丽而对称的生命大厦。

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语言环境,可以为学生多举实例,比较二者各自能出现的语言环境,以便区别其异同。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同义词的区别之处。如果忽略同义词可以出现的语言环境,一定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区分不同的程度范围

世间的事物千变万化,纷繁复杂,有着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而语言承担着反映客观世界的任务,所以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程度、范围的事物或状态。每一种语言都不会例外,如英语等都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的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可精确地表不同的程度范围这一点。

“优良、优秀、优异”都可以用来形容好,有时可以通用,但是三者所强调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优良”指一般地好;“优秀”指很好;“优异”指特别地好。例。

(3)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质地优良、方便而又经济的书写材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

(4)全国竞赛后,各省、市、自治区选若干名成绩优秀者,送中国数学会进行集训。

(5)16岁时,贝尔以优异成绩考入爱丁堡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语言学专业。

同时还可以用简单的成绩比较的方法,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三者的区别。

“宝贵”“珍贵”两个词都可以表示有价值、贵重、值得重视的意思,都能形容某些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如书籍、资料、生命、时间、友谊、经验等。二者的明显区别是,“宝贵”强调贵重,价值极大。“珍贵”除了贵重外,还强调稀有。例。

(6)许多MBA说:“同学是最可宝贵的资源”。

(7)在无数的宝玺中,秦朝的“传国玺”最为珍贵,被历朝视为“至宝”。

以上这类在程度范围上有区别的同义词,在交际过程中直接影响语言使用的精确性,如果外国留学生能区分这类同义词,就会为他们的汉语交际达到完美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我们也应该尽量掌握好这类同义词的差异,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精确地用其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四、明确不同的语体风格

语体风格大体上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一般用于正式的交际场合。口头语则多是在人们的口头交际活动中形成的,富有浓厚生活气息。书面语中的词语多在口语中使用,口语中的词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中却不适用。所以在什么场合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如,“起头儿”是口语,“开始”是书面语;“错儿”是口语,“错误”是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一般还是比较好容易区分,口语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大多浅显易懂,并且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外国留学生如果能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就能做到语言的得体贴切和恰当。

以上这些同义词辨析教学最根本的基础还是离不开周小兵、李海鸥(2004)中说强调的各个方面。同时还是要注意,同义词的辨析不应该讲得太细太多,应当抓住主要的、区别性的差异来讲,并要针对区别性差异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分辨和掌握,培养语感。这也是许多语言学家都强调的方面。

一组同义词的多方面的细致的比较工作,对于学生掌握其不同点有很大的帮助,比较越细致,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和掌握就越充分。但同时又会产生些相应的问题,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先比较一些意义相近的词语,再选择,会造成许多麻烦,使得很多中级或更高阶段同学,写作或说话仍然仅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所以说同义词辨析的讲解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是一个难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同义词的辨析的教学方案的深入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由于作者并没有亲身的教学体会,有些方面可能有不当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改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5篇

在句法功能上,与“必须”比较而言,“不得不”不能出现于主语前,不能用于话题主语句,不能单说或单独作谓语,无固定的否定格式;在语义表达功能上,二者在用于已然与未然,祈使与陈述,强调与将就以及是否包含应当模态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辨词”的环节.

作 者:郭珊珊 沈敏 GUO Shan-shan SHEN Min 作者单位:郭珊珊,GUO Shan-shan(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沈敏,SHEN Min(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3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6篇

根据对“看”类近义词语的语义考察,为了提高对外汉语“看”类近义词语的教学效率,我们在普遍性的同义词辨析方法上,针对“看”词,提出了几点外汉语教学策略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与“看”有关近义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

1.简明性原则

“看”类近义词的分析是相当复杂的,教师尚且不能彻底掌握,更不用说留学生了,教师如果全方位的对一组“看”词进行分析,不仅分析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很可能给学习者的同义词学习带来更大的难度,更不用说成百个的“看”类近义词了。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秉着简易、明了的思想,将一组“看”类词中最明显、最易区别的特征教给学生,相同的部分则简单带过,这样,学生会记得更加清楚,教师也不必在讲解同义词上花费大把的时间。

2.区别性原则

汉语学习者来自各个国家,不同母语和不同文化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需求等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据前文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工作”、“文化”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认为“看”类近义词的学习“不太难”或“不难”,而以“学习”和“兴趣”为主要学习目的学习者认为这类词学习起来“很难”或“有点儿难”,由此,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对前者的教学,可以更多地扩展知识面、文化知识点,帮助其理解得更多、更好,深入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后者,可以在教学中多加入一些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在课堂学习纪律、效率上严格要求他们,让学习成为他们的推动力。

3.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客观真实性原则

经调查,“看”类词语在大纲中以丁级词占优势,也就是说这类词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所以,初级的教学,不必急于向学生树立同义词辨析的意识,学生能够掌握教材和大纲中的词即可,教师可在中级教学中慢慢渗透同义词辨析思想,碰到一个新词,可以讲其于已学过的同义词进行初步辨析,高级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将涉及到的几个或几组词放在一起,用简便、快捷的方法教会学生辨析同义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对“看”词的语用掌握远不及语义的掌握,所以在平时课堂的教学中,无论是什么学习阶段,在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参照语料库、大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或凭经验判断学生会出错的情况来设计情景,进行情景教学。

4.灵活性和运用性原则

在“看”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可以扩展新的“看”词来与之进行对比讲解,若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教师可以适当的扩展几个合适的同义词来与之进行对比讲解,相反,若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可以暂不扩展,将目前需要学习的“看”词掌握好即可。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用所学的“看”词进行表述,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情景练习题,让学生来实际操作看看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类“词”。

二、与“看”有关的近义词语在语义方面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看”类近义词语的语义有如下区别:单、双音节的区别;表示语义轻重,如“轻蔑”和“蔑视”等的区别;表示具体和抽象的区别,如“望”和其他“远看”类词等的区别;语义侧重的区别。其中,以词义侧重的区别为最典型的语义区别。所以,在设计语义方面的教学策略时,教师应有所侧重,多从同义词组之间的语义侧重点入手进行考察。

1.凸显个性

张博老师在云南大学的“中文论坛”报告中告诉我们“凸显个性”是一种“以不辨为辨”的隐性辨析策略,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建议在讲解一个新词时,首先,不能用已学的近义词来解释新词,这样会误导学生这两个或几个词都是一个意思,加大了同义词辨析的难度;其次,在讲解新词时,以突出其个性特征为主要教学方法,如在讲解“打量”这个词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词表示从上到下地看某人或某物,如“静观”表示“冷静地看”,“呆看”表示“呆滞地看”,“目击”表示“看到了某种犯罪过程的发生”,“窥伺”表示“暗中看,等待着机会”,“怒视”表示“愤怒地看”等等。

2.对比示差

对比示差就是将两个或几个近义词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它们的差别。前文已经说到,在讲解新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凸显个性”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习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不断交替的过程,且学习者的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学习者要保持记忆的持久,就应该经常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同时,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同义词,所以,我们应该在将已学和新学的词进行对比,强化记忆,提高同义词的学习效率。如《博雅汉语》准中级的“观察”和中级的“视察”,在学习“视察”时,我们可以将已学过的“观察”与之进行对比,教师只需要突出两者的不同点,即“视察”表示上级对下级;《博雅汉语》高级Ⅱ中的“凝视”和高级Ⅲ中的“藐视”,很显然,“藐视”表示“看不起,看轻”的意思,而“凝视”就是仔细看的意思;再如《博雅汉语》高级Ⅰ中的“瞅”和“盯”,“盯”位于第一课,“瞅”位于第五课,在学习第五课的“瞅”时,应将其与已学过的“盯”进行对比,两者都是看,就语义来说,“盯”表示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3.语素教学

对于有一个相同语素的单双音节“看”类词,如“瞰”和“俯瞰”,刘叔新(1984)指出:“同义的复合词和单音词,相互在意义上的差别,通常主要在于单音词不如发展出的复合词表现得那样显豁、具体,往往还没有复合词所强调的地方,没有它的特殊意味或较重语气。单音成员一般多同单音词搭配,双音词成员却往往同双音词搭配较为恰当。”

对于拥有一个相同语素的双音节“看”类词,经调查发现,这类词以“...视”、“...看”、“...望”、“...见”、“目...”等形式为主。我们不难发现,“视”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浓烈的词,含有“视”语素的词,当然也是书面色彩浓烈的词,如“仰视”、“轻视”、“斜视”等;“看”的使用范围广,没有特殊的意味;含有“望”语素的词,带有“远看”的意思;含有“目”语素的词,都是主谓结构,表示“眼睛看”。针对这一问题,刘叔新指出:“由于现代汉语大多数的词都是双音复合词,再痛一次范围内尤其以双音复合词占”它们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与“视”搭配的语素上,如“仰视”的“仰”表“向上”,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7篇

(2)原来的工作人员都被辞退了。

(3)本来颜色很深,洗了几次以后,越来越淡了。

句式特点:

“本来”和“原来”是留学生在中高阶段的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两个词语,它们都可以用作副词和形容词,词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根据其解释作了如下概括:

1.“本来”和“原来”在作形容词时,均可表示“原有的、起初”之义。2.“本来”和“原来”在作副词时,均可表示“原先、当初”之义。3.“本来”作副词时还有“理所当然、按道理就应该这样”之义,“原来”无此义。

4.“原来”作副词时可表示“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含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本来”无此义。

使用条件:

一、“本来”和“后来”作形容词

1.无论前后是否发生改变,我们都可以使用“原来”修饰后面的名词,中间加结构助词“的”;而“本来”只有在发生改变、前后性状不同的情况下才可修饰后面的名词,中间一般需要加结构助词“的”也有特例,如“本来面目”。

比较下面例句:

(1)这件衣服太旧了,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

这件衣服太旧了,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

(2)这些年,他从未搬过家,一直住在原来的地方。

※这些年,他从未搬过家,一直住在本来的地方。

句(1)的意思是说衣服因为太旧,颜色发生改变,现在的颜色和起初的颜色不一样。这时我们用“本来”和“原来”都是正确的,修饰后面的名词,中间要加“的”。句(2)的意思是说他这些年没有搬过家,地址没有发生改变,现在住的地方和很多年前一样。这时我们只能用“原来”一词,使用“本来”是错误的。这说明如果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只能使用“原来”一词修饰名词,而不能使用“本来”。

2.“本来”一般修饰抽象名词;“原来”既可以修饰抽象名词,也可以修饰具象名词。

比较下面例句:

(1)我本来的专业是经济学。

我原来的专业是经济学。

(2)原来的房间有点儿吵,我换房间了。

※本来的房间有点儿吵,我换房间了。

(3)原来的工作人员都被辞退了。

※本来的工作人员都被辞退了。

(1)组两句中“本来”和“原来”所修饰的名词是“专业”,(2)(3)两组中“本来”和“原来”所修饰的名词分别是“房间”和“工作人员”。(1)组两句都是对的,而(2)(3)组只有前一句是对的。这说明“本来”和“原来”所修饰的名词是有所不同的。分析发现,“专业”是一个抽象名词,“房间”和“工作人员”都是表示具体事物或人的名词。所以我们说“本来”一般修饰抽象名词;“原来”既可以修饰抽象名词,也可以修饰具象名词。3.是否能构成“的”字结构

比较下面例句:

那份计划是原来的,这是修改过的。

※那份计划是本来的,这是修改过的。

前句中,“原来”与“的”构成“的”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原来的图样”,而后句中的“本来”不能与“的”构成“的”字结构。

二、“本来”和“后来”作副词

1.“本来”和“原来”在作副词时,都可以表示“原先、先前”的意思。用作此义时,两词可以相互替换。例如:

(1)我们本来不是一个班的。

我们原来不是一个班的。

(2)他本来很瘦,后来越来越胖。他原来很瘦,后来越来越胖。

“本来”和“原来”用作副词、表示“原先、先前”时,用法完全一样,均表示前后情况发生变化,在句中既可以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放在主语前。基本格式可归纳为:A.主语 + 本来/原来 + 动词/形容词;B.本来/原来 + 主语 +„„。2.“本来”特有之处

(1)可表示理所当然,按道理就应该这样。常见的格式有: A.本来 + 就 + 能愿动词 + 动词/形容词,如:

今天的事情本来就应该今天做完。(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是理所当然的)。B.本来 + 就 + 动词/形容词 + 得/不 + 补语。如:

他的书本来就卖得不错,根本不用宣传。(他的书理所当然卖得不错)

(2)表示赞同别人的观点。用于主语前,后有停顿。格式为:本来 + 嘛,主语 +„„。如: A:这部电影真有意思!B:本来嘛,这可是今年获奖的影片。(B 同意 A 的观点)3.“原来”特有之处

“原来”在作副词时,还可表示发现了从前不知道的真实情况,含有恍然大悟的意思。“原来”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主语前。

基本格式为: A.原来 + 动词,如:

我说怎么这么冷呢,原来是下雪了。(从前不知道“这么冷”的原因)B.原来 + 主语 +„„,如:

原来他还没大学毕业,我还以为他都工作了呢。(从前不知道他还没大学毕业)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8篇

在词义辨析的教学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常用的方法是以词典、辞书为依据, 一是从理性意义方面出发, 分析词的意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二是从词义色彩方面出发, 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同时在辨析的过程中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两者在词义及用法上的不同之处。如今随着语料库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词义辨析方式与分析讲解方式。

在汉语中, 表示人的身体形状的常见名词主要有两个——“体形”与“身材”, 这两个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相继出现, 在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会有学生问到两者的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对于“体形”的解释为: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 也指机器的形状。对于“身材”的解释为:身体的高矮和胖瘦。《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在词义的范围上有所不同:“身材”所指的范围是人, 而“体形”则是人、动物、机器均可。除了词义范围不同外, 每个词在句中以及篇章中的具体适用环境也需要进一步分析, 而在语料的选择方面, 内容与方向也很重要, 因此需要借助于语料库的平台来进行判断和筛选。对此, 可以通过使用BCC北语汉语语料库检索和分析, 来区分“体形”和“身材”。

一使用语料库检索“体形”与“身材”

将检索分为两部分进行, 首先是检索词汇本身的出现频次, 得到以下数据。

从检索结果可以发现, “身材”出现的频次要明显大于“体形”, 尽管在词义范围上“体形”的范围要大于“身材”, 但从使用频率来讲, “身材”的使用频率要大于“体形”,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身材”更具有普遍性。从使用方向来看, “体形”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科技类, 其次是文学类, 这说明“体形”更多地应用于科技方向的语言环境, 而“身材”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微博类, 其次是文学类, 说明“身材”在微博这类社交网络平台上使用得更多, 微博可以代表现代人常用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说明了“身材”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普遍性。

其次是进行词语搭配方面的检索, 由于“体形”和“身材”均为名词, 因此选择两者分别做主语和中心语时构成的主谓及偏正两种结构来分别进行检索。之后再选取第一次单纯检索“体形”和“身材”时, 占据出现频次前两位的领域分别进行检索, 即“体形”我们主要检索科技领域和文学领域, 而“身材”我们主要检索微博领域和文学领域。同时又将每个领域分为三类, 即属于偏正结构的“形容词+体形/身材”“代词+体形/身材”以及属于主谓结构的“体形/身材+形容词”。希望通过这种检索方式, 在充分考虑到词语使用普遍性的基础上, 从概率的角度出发发现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搭配和语言片段。

1.体形

第一, “形容词+体形”的搭配, 在文学领域, 与之搭配的形容词频次统计前两位的是“庞大”和“完美”, 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5 次和8 次, 通过查找分析可以发现, 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庞大的体形”多是用来描写动物和机械的, 而排在第二位的“完美的体形”以描写人物居多。这也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体形”的词义范围。在科技领域中的“形容词+体形”占据前两位统计频次的形容词分别是“优美”和“小巧”, “优美的体形”出现的频次为9 次, “小巧的体形”出现的频次为7 次, 前者是从身体线条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描述, 所以当需要描述体形尤其是女性的最佳体态时, 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优美一词, 而“小巧的体形”则多用于描述一些小型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

第二, “代词+体形”的搭配中, 在文学类的搜索中占据统计频次前两位的代词是“他”和“自己”, 其中“他的体形”出现的频次为51 次, “自己的体形”出现的频次是30 次, 排在第三位的代词“它”出现的频次为26次。因为“体形”可以指动物或机器的形状, 所以在文学类的检索中, “它的体形”这一语言片段出现在高频词搭配中。而在科技类的检索中, 占据前两位的是“自己”和“它”, 出现频次分别为29 次和7 次。在第一步的检索中我们已经得出结论, “体形”更多是出现在科技类的文章中, 所以“它的体形”在科技文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第三, “体形+形容词”的搭配, 文学类的搜索中“体形庞大”与“体形巨大”占据了检索频次的前两位, 各出现了93 次, 这里的描述对象还是以非人物的对象为主。在科技领域的检索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体形较大”和“体形小”, 出现频次分别为54 次和47 次, 表达的对象也以动物、机械设备为主。

2.身材

第一, “形容词+身材”。在文学类的检索中, 出现频次最多的语言片段为“高大的身材” (201 次) 和“魁梧的身材” (172 次) , 其次是“高挑的身材” (146 次) 与“修长的身材” (140 次) , 这种描述性的语言多以“他”或“她”为描述对象, 也符合文学作品中常以旁观者的视角去描述人和事的这一创作习惯。在微博类的检索中, 检索频次前两位的分别为出现频率为824 次的“最好的身材”和出现频率为627 次的“完美的身材”, 这种带有评价和称赞式的搭配, 符合人们在微博上的语言使用习惯。

第二, “代词+身材”。在文学类的检索中, 得到的频次最多的语言片段依然以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为主——“他的身材”和“她的身材”, 出现频次分别为576 次和532 次, 这同样符合文学作品中多使用第三人称视角的这一情况。而在微博的检索中, 占据前两位的则是“你的身材”, 出现频次为1697 次, “自己的身材”出现频次为853 次, 这与微博的交流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 “身材+形容词”。在文学领域检索出的语言片段中, 检索频次最多的是“身材高大”, 出现频率为5035 次, 其次是“身材魁梧”, 出现频率为2204 次, 检索出的语言片段还是以描绘男性身材为主。在微博方面, 占据前两位的语言片段是“身材好” (3286 次) 和“身材不错” (940 次) , 因微博的交流多以简短的语段为主, 所以这种简单直接的评价性描述会占据检索频次的前两位。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 就词义范围来看, “身材”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人, 而“体形”的适用范围则是人、动物、机器均可, 但从人们的日常表述方面来看, “身材”的使用更多一些, 它更偏向日常生活, 而“体形”则更多地用于科技范畴。从搭配的角度来看, 两者的语法功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检索结果对课堂教学的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强调清楚的是在搭配的对象方面两者的区别, 即“身材”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人, 而“体形”则是人、动物、机器均可, 并举例进行区分强化。比如:这台机器体形庞大, 却不能说机器身材庞大。从使用范围来看, 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 “身材”的出现频次要高于“体形”, 而“体形”则更多地出现在科技领域。据此可以告知学生, 在日常使用中, “身材”要比“体形”更加常见, 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更喜欢用哪些词, 这样在日常交际中就能选择更符合中国人交流模式的词汇。同时通过对语言片段出现频次多少的统计, 可以得出一些出现频次较多的搭配, 出现频次多则说明日常使用得更加频繁,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使用词典或教材里出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的搭配或例子, 让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也增加了词语的使用频次。比如, 想要描述一个男人的身材, 就可以选取检索频次多的“身材魁梧”“高大的身材”等;又如, 想称赞一个人的身材时, 不论男女, 均可用“完美的身材”这种说法。这样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 也增加了学生使用新词的可能性。

借助语料库进行词义辨析, 使我们可以从普遍性以及概率的角度出发, 去归纳区分词义, 提高分析的准确度与可信度, 同时也从词语的使用频率角度, 为词汇教学中学生如何更多地使用新词提出很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 2008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9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

顾名思义,近义词就是词义相近的词。这种“近”常常使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分辨起来都相当困难,何况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教学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重视。让外国学生了解近义词的作用,懂得近义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的词义,掌握近义词的辨析方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了解汉语近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近义词,能够恰当、准确地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表达得更贴切,更细腻、更严密。

1.近义词可以避免用词的重复,从而使语言丰富多彩

比如同样表示是用眼睛看,“看”、“盯”、“窥”、“瞟”的含义就有很大的不同。“看”是一般性的看,“盯”是集中视力注意地看,“窥”是从缝隙或暗处偷偷地看,“瞟”是斜着眼睛看。如果外国学生不能够懂得这几个同样表示“看”的意思的几个近义词的区别,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必然会出现“我在电视里窥见你了”的句子。

2.近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

比如“我们对这种不正之风要坚决彻底全部地消灭”,句中的“坚决”、“彻底”、“全部”是近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够更加鲜明地表现对不正之风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态度。

3.近义词还有一定的构词作用

由近义词可以构成的词很多,比如房屋、寒冷、永久、刚才、温暖、声音等等,这些都是双音节的合成词。由近义词还能够构成成语,比如粗心大意、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心安理得、养精蓄锐等等。掌握了这些构成技巧,可以使我们的外国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的特点,最终达到熟练、正确地使用汉语。

近义词除了上述的几个作用之外,还有能够表示不同的风格色彩、使用得当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掌握近义词词义的辨析方法

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往往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近义词的意义、色彩、功能等等几个方面去加以比较、辨析。

1.从近义词的意义方面去辨析

(1)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比如“自制”和“自治”,“自制”主要是自己克制,重点在“制”上;“自治”是指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接受上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外,对自己的事物行使一定的权力,重点在“治”上,“治”就是治理之意。

(2)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同。不少近义词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别不大,但在程度的轻重上有轻重之别。比如“信任”和“相信”,“信任”是在相信的基础上敢于进一步的托付,程度较深,而“相信”是自己认为正确而不怀疑,程度较轻。

(3)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比如“开拓”和“开垦”,两个词都有“开发”的意思,但“开拓”的词义范围比“开垦”的词义范围要大,“开垦”指把荒芜的土地开发出来进行耕种,“开拓”是在已经开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4)词义的使用对象不同。比如“关爱”与“关心”,这两个词使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关爱”主要适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关心”更多的适用于同级或同辈之间,当然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也可以用“关心”。由此可见,“关心”的适用对象要比“关爱”多得多。学生如果不能够理解这点差别,就可能用错这两个词。

2.从色彩的角度加以辨析

(1)语体色彩的不同。比如最常见的“父亲”与“爸爸”,“父亲”是书面语,只在书面形式或者戏剧表演等正式场合中使用,而“爸爸”则主要在口语中使用。你给你爸爸打电话,总会说“爸爸,你好!”,而如果说成“父亲,你好!”则会显得有点拗口。

(2)感情色彩不同。比如“鼓励”、“鼓动”、“煽动”,三个词都有把人的情绪激发起来之意,但“鼓励”是褒义词,主要用在褒奖的意思方面,“煽动”是贬义词,主要用在贬斥、指责方面,“鼓动”则是中性词,在正面和反面的方面都可以使用。

3.从词的用法上面去辨析

(1)词的搭配方面。比如“交换”和“交流”,交换偏重于实物,如书本、笔等等;“交流”则多用于虚的东西,如经验交流,成果交流,技术交流等等。

(2)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辨析。如“公开”和“公然”,“公开”可以做多种句子成分,如公开的账单(定语)、公开宣布(状语)、公开关系(谓语)等等,而“公然”则只能做状语,如公然为敌(状语)。

三、小结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的近义词教学,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让这些外国学生能够从近义词的意义区别、色彩辨析等方面去学习近义词、了解近义词且最终掌握近义词,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张伟.《字义与词义》.中国物资出版社,1987

[3]梅立崇.《汉语和汉语教学探索》.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第10篇

有点儿和一点儿:

1.“一点儿”表示不确定的数量,或者表示很小或很少;

2.“有点儿”表示数量不大或程度不深;表示略微;稍微(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3.“有点儿”可以做谓语;“一点儿”不可以,“有点儿”可以称为“有一点儿”。“一点儿”:

(1)数量少。动词+一点儿+名词 eg.喝一点儿水。

(2)比较。形容词+一点儿 eg.昨天12度,今天5度,今天冷一点儿。(3)有点儿+形容词/想、喜欢、希望之类的动词 eg.今天有点儿冷。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课教学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论文摘 要: 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1)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2)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3)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练讲教学模式下一篇:邵东县第一中学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