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2024-08-06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精选9篇)

音乐欣赏教案 第1篇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

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月亮船,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

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另外,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音乐情景表演“小白船”导入课题。在这里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软积木两种教具。教师制作出动感的夜空美景课件作为背景,再用大型软积木摆成各种可爱的房子、花朵、弯月亮的造型,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进行表演唱,引导幼儿进入夜晚的美好情景。教师同时运用描述性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你听--。”然后请幼儿边演唱边表演,这样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以便进入摇篮曲的欣赏过程。第二部分全面展开欣赏,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完整欣赏,运用引导语:“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仔细听--。”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窗子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放录音伴奏教师进行演唱引导幼儿进行第一边完整欣赏(教师演唱),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唱,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和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接下来运用提问:“这首摇篮曲有几段?妈妈都唱了些什么?”进行第二遍完整欣赏,运用了课件演示。第二个环节分段欣赏,这一环节要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歌词将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分别欣赏两遍。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在提问上下功夫,力求问得巧、问得妙。设计了两种提问,第一种是再现性提问,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宝宝做了一个什么梦?”一种是启发联想式提问,如:“你想想妈妈会怎样哄宝宝睡觉?”“宝宝为什么会在梦中露出微笑?”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帮助幼儿理解三段歌词反应的三层意思。除了用语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导幼儿进行动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妈妈是抱着小宝宝轻轻的摇;第二段为了表达妈妈对宝宝的殷切希望会轻轻的拍拍宝宝,抚摩宝宝;第三段看到宝宝睡梦中都露出了笑容,妈妈会情不自禁的亲亲小宝宝。层层深入引导幼儿体会歌曲中那浓浓的母爱。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功能,自然的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第三个环节是情境表演,孩子们每人抱一个宝宝通过扮演妈妈或爸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部分结束,让幼儿在摇篮曲宁静温馨的意境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宝宝睡的多香啊,让我们一起轻轻的把宝宝放到床上去吧。”教师和幼儿轻轻的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摇篮曲,组织美术活动为妈妈亲手制作“爱心卡”表达对妈妈的爱。体现了各课教学的整和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

音乐欣赏教案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1、乐清民歌《对鸟》

2、介绍山歌及特点

3、创编歌词及表演

二、教学目标

1、过对温州民歌《对鸟》的学唱。感受温州乡土音乐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喜爱。

2、分析比较山歌的风格特点,并用明亮的歌声表达歌曲欢乐,爽朗的情绪。

三、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的特点。难点:用乐清方言来演唱《对鸟》及创编歌词

四、教材分析: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差异大,语言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音乐风格,艺术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迥异。温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因地处沿海山区,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优美,高亢,朴实,华彩,歌唱者可以根据其声音条件,充分发挥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风格。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 幻灯片 大歌纸 道具(在教室旁边用椅子和桌子搭成两座山)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随温州民歌《叮叮铛》的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二)基本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呢?(温州民歌《叮叮铛》)对,很多同学都熟悉它并会演唱这首歌。我请一位同学来唱唱。那谁还知道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乡土音乐呢?(„„„)哦,原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也是温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对鸟》(出示大歌纸)请同学们仔细的听一听,想一想,它是用温州什么地方的方言来唱的。(乐清)那这首歌中那些歌词跟温州话不同。

2、出示歌纸,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念一念。“介姆”“过”“打”“胭脂”“唇”这几个字与温州话区别比较大 a:介姆: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鸟又名 鸡鸟

c:长尾巴丁:嘴似鹦鹉,尾长似凤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试念来趋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歌词做好准备。

3、学唱这首歌 a 师无伴奏范唱

b 师对学生进行口头传唱。唱好下滑音(铜 绿 鸽 夹嘴这几个字)c 学生学会后由第一排对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传唱。设计意图;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不一定要会唱曲谱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口头传唱以及学生排与排之间的传唱,充分体现出民歌口头传唱的这一特点,而教师的范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介绍山歌及特点并与劳动号子的区别

a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歌之一劳动号子的节奏,演唱形式,曲调的特点(出示幻灯)

劳动号子 节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曲调: 粗犷有力 b 师:通过今天学唱的山歌《对鸟》,你认为山歌是怎样的?它与劳动号子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听《对鸟》和《打夯歌》(出示幻灯片)

劳动号子 山歌 节奏 固定 自由 演唱形式 一领众和 对唱

曲调 粗犷有力 高亢 嘹亮 悠长

设计意图:由于教材的连贯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劳动号子的特点,这里利用上下课联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了解山歌与劳动号子的区别,从而达到了既巩固了劳动号子的内容,又能加深对山歌特点的理解

5、齐唱《对鸟》

师:我们知道山歌应用高亢,嘹亮,奔放的声音来唱,那么让我们再来齐唱《对鸟》,唱出山歌的特点。(学生无伴奏唱,有教师来指挥)设计意图:加深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

6、创编歌词与表演唱

师:我们知道民歌在歌词上有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也来即兴创作歌词怎样。

a 小组讨论,要求在小组中先试唱

b 每组有由两名学生来表演,先问后答的形式

c 汇报时,先演唱,再问学生“你们听出他们那些地方体现出山歌的特点。” d 同学们你们在山上边劳动边唱歌过吗?我请两位同学登上这两座山进行劳动,用上我们今天所学的《对鸟》和你们创编的歌词,一起来体验山野劳动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对鸟》,再表演自己创编的歌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同时对山歌特点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巩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运用。

(三)、课堂小结

音乐教案:年年三月是歌圩 第3篇

课型:综合课

教材:选自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桂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三月三歌圩文化及相关的风土人情, 并能引申到音乐姊妹艺术的关系, 启发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相关的艺术。

2.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三月歌节”, 体验劳动人民质朴、乐观、充满生活智慧的品格和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 培养学生唱、说、动和创造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丰富音乐文化知识, 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对当今地方歌圩活动的观察和发现, 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到“班级歌会”中。

教学方法:互动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图像法、体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竹竿、板鞋、无孔笛等。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 策划参加班级歌会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复习歌曲

师: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上的这节课是《年年三月是歌圩》的第三个课时, 上两节课, 我们学唱、欣赏了《壮乡美》、《赶摆路上》、《山上茶花朵朵开》、《蝴蝶泉边》, 学唱了《好花红》、《赶圩归来啊哩哩》, 下面, 我们一起来复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引出新课内容。

第二个环节:音乐与相关文化

(一) 西南少数民族三月歌圩。 (展示课件)

师:三月歌圩歌满天, 哥妹赶圩赛蜜甜。三月三是西南少数民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不同的传说与习俗, 但“以歌会友, 以歌传情”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1. 思考、讨论: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三月歌圩, 让大家一起分享吗?

2. 活动:学生欣赏有关三月三的画面后, 请学生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三月三有什么主要活动?”。

3. 联系课本知识, 结合本地的风俗, 体现邕宁山歌的特点。 (1) 承接:赶歌圩, 唱山歌, 在邕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邕宁的山歌有儿歌、哭嫁歌、择偶歌等, 有平话山歌、壮话山歌、白话山歌等。 (2) 老师唱一首邕宁山歌。 (3) 学生表演一首邕宁壮话山歌。

小结:真是唱得太好了。为了继承和发扬壮乡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南宁市政府决定每年的11月份在首府南宁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 。同时, 以民歌搭台, 经济唱戏, 开展了一系列红红火火的商贸活动, 促进了我们南宁市的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 体现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的教学特点。

(二) 黑衣壮、瑶族和布依族的风土人情。

1. 承接:我们在上节课欣赏《黑衣壮》、《好花红》等几首民歌, 了解了哪些少数民族?2.小组活动:分别说说壮、瑶、布依族的风土人情。3.展示课件:黑衣壮。4.小组讨论并回答:黑衣壮主要居住在广西的哪个地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主要特点?他们的服饰特点是什么?5.上节课, 我们还学唱了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瑶族、布依族) ?6.展示课件:瑶族、布依族。7.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回答有关瑶族、布依族的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多采用谈话交流为教学中的重要形式, 营造开放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 走进壮乡—邕宁

承接:我们可爱的家乡邕宁, 山河秀丽, 人杰地灵。邕宁县民间文艺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 极富民族特点。

1. 老师吹奏无孔笛, 介绍无孔笛。无孔笛是我们壮族姑娘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这种笛子没有孔, 所以叫无孔笛。引出课题“走进壮乡———邕宁”。2.展示课件:走进壮乡———邕宁、邕宁八音队。3.引导学生讨论, 讲述八音队。

设计意图:将课本内容引申, 拓展学生知识面, 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三个环节:模拟“三月歌圩”, 举行“班级歌会”

根据对三月歌圩的了解, 举行一次班级歌会。

1.展示课件,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当众表演的兴趣。

2. 全班分组先讨论,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3. 把主角交给学生, 学生可充分发挥唱、说、动的能力。 (1) 板鞋舞。要求:按音乐的节奏来跳板鞋舞。 (2) 山歌对唱。A.男女合唱邕宁五塘了罗歌;B.分声部对歌;C.一男生唱铜葫芦歌;D.一女生唱邕宁白话小调;E.一男生唱邕宁刘圩壮话山歌;F.男女合唱过山腔。 (3) 全班同学一起到操场上跳竹竿舞。

第四个环节:小结

同学们, 今天通过开展这样的歌会, 我们不仅感到很高兴, 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展现了同学们唱、说、动、想等方面的能力, 班级歌会就开到这里了, 再见!

欣赏《牧歌》教案 第4篇

教材分析: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3、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牧歌》的来源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2、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愿意吗?那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请你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蒙古长调原民歌《牧歌》)

师:谁来说一说?(蒙古族)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蓝天、白云、草原、毡房、牛羊等等)说说你了解的蒙古。(生自由回答,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蒙古的民歌分为几类?(长调、短调)长调有什么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长调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情怀。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蒙古族人民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师: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了解的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牧歌》,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板书《牧歌》)

二、聆听音乐,感受蒙古音乐的魅力

1、初听音乐,设问:

首先老师将请同学们欣赏一首由蒙古长调《牧歌》改编的器乐曲,请大家安静的聆听,想一想:

(1)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2)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觉得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1)这首乐曲的速度是稍慢的速度,乐曲的情绪优美舒展。(2)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的,伴奏乐器是钢琴。小提琴的音色优美明亮,音域宽广,富于表现力。

2、认识小提琴,了解其构造特点和演奏姿势。

(1)出示小提琴图片,认识小提琴各个部分的名称。(2)学习小提琴的演奏姿势,随音乐主题模拟演奏,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

3、学习视唱乐曲主题旋律,了解乐曲中的连音线、倚音等乐理知识,感受这些符号在乐曲中的作用,边唱边随老师划旋律线,感受乐曲的高低变化,感受曲调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

4、复听全曲,欣赏由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先生为我们演奏的《牧歌》。欣赏大师的演奏,请大家边听边想:

(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有没有高低的变化?(2)这首乐曲有没有速度和情绪的变化?根据变化你觉得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解决问题:(1)牧歌的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3次。有高低变化。(2)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速度为行板,基本以民歌 《牧歌》旋律为主题,稍作变化。舒展的节奏,低回婉转的旋律,将草原这幅美好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二段速度为小行板,比第一段稍快,这一乐段的情绪更为激动,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

第三乐段为再现段,规模有所缩减。音乐在泛音声中飘逸致远。

5、完整的聆听音乐,整体感受。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主题旋律在哪个音区出现,并划出旋律的高低起伏。(高音用红色,低音用绿色)(2)当你听到乐段的变化时,请举手示意。(3)听赏这首乐曲时,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卷?细心体会乐曲表达表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解决问题:

(1)展示学生所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的悠扬宽广、婉转起伏。(2)这首乐曲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表达了牧民的幸福和希望。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唱一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听到如此悠扬的琴声,老师都情不自禁的想要和蒙古族的人民一起唱起那动听的牧歌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加入我们的队伍吗?

出示牧歌歌词,随范唱轻声跟唱歌曲,亲身体验长调的悠扬婉转,抒情宽广。

2、舞一舞。听到同学们动听的歌声,蒙古族的人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跳起了舞蹈与我们应和,同学们,让我们也随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吧。

播放舞蹈视频,师生动起来。

3、赏一赏: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欢喜,这首优美的牧歌就被改编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听,马头琴奏响了《牧歌》;看,葫芦丝吹响了《牧歌》;瞧,大提琴浑厚低沉的《牧歌》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听,无伴奏合唱《牧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流淌。

音乐教案-旋律音乐-教学教案 第5篇

1、通过教学,掌握有关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并能听辨感受大小不同的和声色彩。

2、通过《月光》欣赏初步感受和声色彩变化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热爱。

4、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大小三和弦,体会其不同的和声色彩。

2、尝试在歌曲的旋律中配置三和弦。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机、自制幻灯片、视唱谱等。

教学模式流程:

导入 感知 理解 运用

《森林深处 的杜鹃》 吹奏讨论探索发现认识新知 《月光》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激发 体验 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

引言: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春天。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春天大森林去聆听杜鹃叫声(出示幻灯)感受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描绘森林的寂静和幽深的。

二、体验:

1、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乐曲介绍:这首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第九首,钢琴轻柔优美的音响,描绘了寂静山林,单簧管逼真地模仿着杜鹃叫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幽深的莽莽森林。

(2)同桌交流,作曲家用了上节课什么知识来表现森林寂静和幽深的。

学生:和声

(3)吹奏一组三度的和声音程:并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

(4)一半同学吹,一半同学选择适宜色彩来标记和声色彩。

要求:两组交换,并请一个同学标到黑板上。

2、引出课题:三和弦

(1)要求:学生按上行、下行再吹奏一遍,老师加进第三声部。

(2)设问:这次吹的听上去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多了一个音;和声音响更丰富了,立体感更强了等等。

(3)教师弹奏,并请同学把老师加的音写出来。

(4)介绍各 音的名称:

五音

三音

根音(5)出示表格并讨论:(幻灯二)

结 构 色 彩

要求:a、教师为七组音按上级数标记。

b、学生按小组讨论寻找七组音的组合规律及和声色彩

(6)学生回答:

(7)教师出示表格(幻灯三)并归纳。

结构色彩名称

大三度十小三度明亮大三和弦

小三度十大三度暗淡小三和弦(8)学生说说三和弦的特点。

(9)揭示课题《三和弦》

三个音按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所构成的和声音响效果就叫三和弦。

3、听辨大小三和弦:

要求:大三和弦用手心表示,小三和弦用手背表示。

4、再次体验,欣赏《月光》

导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它就是用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和声色彩变化来描绘一种特定的意境,请同学闭起眼睛听一听,这是一个怎样的音乐意境呢?

(1)学生欣赏音乐《月光》中教师拉上窗帘(出示幻灯四)设置夜景。

(2)暂停音乐,让学生突然感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3)简介乐曲。

这就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写的《月光》,乐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注重和声的各种轻淡,浓重的变幻,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月光色彩变化。

(4)继续欣赏:

要求:用绘画,文字或肢体语言等表现音乐中月光的变化。

(5)同学把感受到的月光讲给大家听。

(6)教师小结:

和声音响效果的明暗浓淡之分,具有渲染音乐色彩的作用。

流 程 说 明

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恰当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有意识由和声音程逐渐引入到三和弦,通过学生的吹吹看看、听听、议议等一系列自主活动探索并发现新知三和弦。最后通过《月光》欣赏,进一步体验和声色采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优美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新知识的理解。

三、创造:

1、出示乐谱

2、分高低声部吹奏。

3、为歌曲再配置一个声部。

4、借助口琴学习吹奏第三声部。

5、吹奏创编的第三声部。

6、同学分三个声部吹奏。

7、请同学说说加了一个声部后音响效果有什么不同?

音乐欣赏教案 第6篇

题:中国民歌欣赏

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

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茉 莉 花》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

山歌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

歌》

小调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音乐欣赏教案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简单的音乐欣赏方法,并且感受我国不同民 族的文化内涵;

2、通过欣赏不同民族歌曲学会判断不同地域的文化区别

二、重难点:

1、同学们的欣赏能力都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2、民族文化的区别性大,做为初学者不太好把握其中的精髓。

三、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我们出生到现在听过很多的音乐作品,那么哪些音乐作品对你有特别的感触,同学们自己举一些例子。(学生们自己举例子说出自己所听到过的音乐作品)。那么,铜须门下面播放一些音乐作品,看看大家是不是听过?播放音乐《茉莉花》、《青藏高原》、《八月桂花遍地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同学们,这些音乐作品想必大家可能有些都听过,那么它们属于哪个民族的呢,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样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

二、播放音乐《信天游》,让同学们自己谈谈自己听完音乐后的感受,并且组织语言说说这个音乐作品的特点

歌曲:《信天游》

特点: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奔放、苍凉 陕北的音乐主要特点就是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这与当地的文化、人文特点以及当地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陕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这个地区因为是黄河的流经地,又地处高地,因此,这个地区常年缺水、干旱,人们居住的地方相隔又很遥远,所以,当地的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喊山,所以,这个地区音乐的特点也是很嘹亮的。同学们下课之后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个地区的代表性歌曲。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

特点:高亢嘹亮、悠扬婉转,像是在天空中歌唱

青藏高原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寒冷,广阔,有些地区常年积雪覆盖,人们走在路上,抬眼望,景色美丽,看的很遥远,水很清澈,天空很蓝,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可以感受到白云就在身边。这个地区的地域特点也就造就了这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还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嘹亮,婉转,悠扬,歌声仿佛都在天空中环绕,唱出的歌曲好像是让上天听到,为人们祈祷祝福。

播放音乐《嘎达梅林》

特点:辽阔、深沉、遥远、奔放、豪迈

蒙古族地处我国的北部,这个地区被大部分的青草覆盖,是我国最大的一个草原,也是我国放牧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当地的人们主要靠放牧为生,常年骑马奔驰在草原上,看到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地和碧蓝的天空,一眼望去,看到都是天空与草原的衔接。天空中白云缭绕,草原上成群的雪白羊群,就像是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因此,这个地方的人们都很豪迈、奔放、实在、热情好客,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还有摔跤,都是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所以这个地区的音乐又很低沉,声音好像传的很遥远。新疆的舞蹈也是非常有特点,欢快,轻巧,一般都是男女一起跳,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特除的限制,更多的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赞美自己的幸福生活。

播放音乐《青春舞曲》《阿拉木汗》

特点:节奏感强,欢快热情

维吾尔族是我国新疆地区的一个民族,这里的人们分布广泛,人与人之间非常和谐,又很热情好客。人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葡萄和大枣,在农闲的时候,人们会经常的弹起冬不拉、都塔尔,敲起小鼓,载歌载舞,来庆祝一年的辛苦劳作和丰收的喜悦。每到这个时候,人们会全部出来,聚集在一起,大家唱歌跳舞,吃手抓羊肉,非常快活。

播放音乐《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编花篮》《劳动号子》

汉族音乐的特点:汉族音乐都与人们的劳动生产生活有很大关系,都来源于人们平时的生活之中。《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编花篮》主要都是在歌颂自己的家乡,歌颂祖国,歌颂共产党为主,劳动号子主要是人们在干集体性劳动的时候,为了整齐统一,所创作的大家都能一直喊出来保持劳动节奏的音乐,这种音乐节奏感强,有魄力,很豪迈。因此,我们汉族的音乐与其他民族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大部分都是取材于劳动生活,这与我们勤劳善良的民族特点是分不开的。汉族是我国最大的民族,因此,我们也有许多种不同方式的音乐,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区别,比如山东的豪迈,河南的婉转,江南的温柔,东北的豪放,同学们可以自己寻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感受他们的不同。

三、课堂小结

1、学会欣赏民族歌曲,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音乐课应重视音乐欣赏 第8篇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www.3edu.net-番达教育网)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www.3edu.net-番达教育网)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是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秩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学生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并且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我所学习的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奥尔夫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明确了兴趣的含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www.3edu.net-番达教育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学生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舞”这个名字,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二、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不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而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这就使课堂变得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大胆的加上体态律动这一项,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于不同的欣赏内容,学生动作缺乏时,教师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各种提示动作。例:1、双脚轻轻跳2、双脚重重跳3、单脚跳4、跺脚5、踮脚轻轻跳6、走步7、爬行8、躺下闭上眼睛假睡9、打呼噜由轻渐响10、慢慢起身、伸懒腰等,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做上面的动作,每个人都有超过别人的意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一年级教材上的《口哨与小狗》,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四年级教材中的《码头工人》是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渴望。全曲运用三连音这一特殊节奏型,2 1次重复出现,使主题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土尔其进行曲》、《<卡门>序曲》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欣赏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音乐欣赏教案 第9篇

此项赛事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音乐爱好者均可报名参赛。中小学校园歌曲作品要求从不同侧面反映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反映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特点;反映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的精神风貌,题材、形式、风格等不限。中小学音乐论文、教案征集要求为近几年新创作的中小学音乐论文或教案,2000字左右,有条件的可提供电子稿,参赛教案作品如使用课件,需一同提供。

所有参赛作品均由文化部中国轻音乐学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选,将从参赛作品(校园歌曲、论文、教案)中评选出各300件入围作品,再从中评选出一等奖各10名、二等奖各20名、三等奖各30名、优秀作品奖各100名,其余的作品获得“入围奖”。

所有参赛选手的资料和参赛作品将在中国轻音乐学会官方网站展示一年,获奖作者还将被吸收为“文化部中国轻音乐学会会员”,部分优秀参赛作品将出版发行,面向全国推广、发行。

组委会拟定于2007年初举办“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创作专题研讨会暨颁奖仪式”(分校园歌曲组、音乐论文组、教案组),组委会将邀请获奖作者出席,参加交流、发言、研讨,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词曲作家及音乐教育专家、教授作专题讲座。

上一篇:中班主题教案及教学反思《各种各样的汽车》下一篇:保洁服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