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经典句子

2024-07-13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精选5篇)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 第1篇

陆羽与《茶经》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读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名人。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崇拜的明星,在此基础上(课件出示陆羽的画像),让学生猜猜这位名人是谁?相机引出课题教师板书:陆羽与《茶经》(师板书,生书空,同时讲解“陆”字的右边“击”字书写时注意的地方)齐读课题,读后质疑:1.陆羽与《茶经》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以课前准备简要交流有关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名人,看看从文中我们又会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快速浏览全文,想想:①文章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文章从什么话题谈到陆羽?

③文中主要写了陆羽的哪几件事?

(相机板书: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字音读准。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理解的词义来朗读。4.对于个别较难的词语给予解释。

5.通过理解“茶”和“荼”的词义,帮助学生区别 6.指导“荼”的写法。

7.引导学生通过字义来区别“荼“的两种读音。

“荼“(tu)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如火如荼。古同“荼”,涂炭。

“荼”(shu)①玉板,古朝会时所执。②同“舒”,舒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总——分的顺序来行文的,从茶乡想到陆羽总起引出后面的三个事例(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以此来表现陆羽。这节课我们接着在作者畅达的语言中去品读、去感悟。

二、细读品味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语句写到了陆羽?(2、3句)能用一句话概括吗?(陆羽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

默读第四句话,想想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衔接,引出后文)2.辨别江水

(1)自由读文,找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陆羽辨别江水这件事?(2-8自然段)

(2)学生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从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陆羽精通茶艺)

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

课件出示:

(军士取来水后,陆羽马上用勺子舀水。他看了一下,又用勺子轻轻地掂了掂水,说:“这水是临岸的江水,不是南零的水。”)

(陆羽没有吭声,默默地将瓶水往外倒。倒至一半时,他又用勺子取水扬了扬,说:“这才是南零的水呢!”)(3)陆羽一舀、一掂、一倒就分辨出江水来,难怪军士不由衷的感叹:“陆先生,您真是神了!”(师生齐读这句话)

(4)质疑:为什么一舀、一掂、一倒就能分辨出江水来?

引导生结合学习链接理解 3.拒绝做官,撰写《茶经》

(1)快速浏览,找找哪些段落写了这件事?(9-11自然段)

(2)出示自学提示:

①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②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写什么?花了多长时间?读到这里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学,划词句,作批注。)(3)小组交流,共同研讨。

(4)讨论交流,①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毫不……”(一是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二是他为推广茶艺,决心写人们不屑于写的“闲书”时毫不动摇。)体会陆羽的志向远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陆羽的高尚人品。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感受陆羽的人品: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凌城下来。②引导学生抓住“二十一岁”,“十六年”,“三十二州”两个“五年”,“二十六年”,“四十七岁”等数据来体会陆羽为撰写《茶经》作出了无悔的选择,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才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

师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出记叙这个事例的相关段落,然后划记相关词语,并抓住这些词语细细品味,体会,感受。

③利用所查资料补充介绍(学习11段)

《茶经》是怎样一部书?有何价值?

在反馈基础上,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七千余字的著作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写到了。他写工具和器皿的运用,不仅说明了技术问题,而且也说明了文化的演变和区别。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且《茶经》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茶书,除茶法外,凡与茶有关的各种内容,都有叙述。以后茶书皆本于此。

4.推广茶艺(12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哪些影响?

(边读边划,作批注。)

引导生抓住“如火如荼”和两个“也日益……”所在语句来体会。第三课时

一、练读拓展:

1.完成课后题二:陆羽为什么会被人尊称为“茶圣“?

陆羽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创始之作《茶经》。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三个递进复句,划出来,并在旁边批注每一个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3.反馈:①第九自然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概述陆羽特点。

②第十一自然段第二句:概述《茶经》的内容。

③第十二自然段第四句:概述茶艺的影响。4.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5.有关《茶经》的小贴士。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二、布置作业:

布置课外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22.陆羽与《茶经》

由茶乡想到陆羽

辨别江水精通茶艺

撰写《茶经》人品高尚、志向远大

推广茶艺甘于奉献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 第2篇

教材分析:

《陆羽与<茶经>》是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组织课文,先后选编了《故宫》《青花》以及《编钟》《敦煌壁画》等课文,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陆羽与<茶经>》是其中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事迹,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叶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文章特点明了。因为编者特意把它编排在了传统文化学习单元,所以教学中,力求跳出传统教学的定势,而把中心着重放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基础上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由茶文化囊括到其他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受到情感熏陶。教法预设:

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图片、音乐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读一篇,知百事的效果。另外依托学生现有的阅读方法引导其在朗读、感悟,进而理解课文,提高

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教材,谈中国建筑文化代表——故宫、陶瓷艺术代表——青花、古代乐器——编钟在生活中的影响。

2、揭示教学主题——茶艺,引出传奇人物——(陆羽)(课件)以及他那名垂青史的巨著——《茶经》(板书课题——陆羽与《茶经》)

3、齐读课题两次。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陆羽的资料,以及对《茶经》认识。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初读课文,找到具体评价陆羽的语句进行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茶圣)学生初谈对“圣”的了解;(课件补充“圣”的三种解释;生再谈对“茶圣”的理解。

过渡:文章围绕陆羽与茶经写了陆羽生前三件事情。分别是——辨别江水、撰写《茶经》、推广茶艺。那么,这三件事都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陆羽作为“茶圣”的品质的呢?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辨别江水

A、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8自然段,把自己认

为最能表现陆羽品质的语句画出来,感情朗读、品悟。

B、小组交流,教师随机点拨。(1、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谈自己的体会)

C、班级分享,指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读句子,师指导朗读,并 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动词来体会、感悟。(生做动作,师参与其间,品读句子)

过渡:陆羽就这样一看,一舀、一倒、一掂、一扬,就辨别出了南零水。所以在场的人都称赞他——真是神了!那个士兵呢?他的心情一定不平静。

A、分角色反复朗读士兵跟陆羽的对话。

教师小结: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前日工。陆羽对煎茶的谁的研究都达到这种高深莫测的程度,陆羽煎茶的本领自然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课件展示智积法师的故事)

B、再读课文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音乐)

C、填空:陆羽(),所以他堪称“茶圣”

撰写《茶经》。

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第二个故事,看看在那些方面又能感受到陆羽不一样的品质呢?

A、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学习第 10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意想不到的地方画上横线,反复领味,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B、交流:(1、生读句子,谈感受,抽生补充。引导朗读、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帮助理解“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巴山蜀水”“荆楚

大地”“吴越山川”)

C、补白填空(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D、多种形式朗读第10自然段,交流读后的感受。E、开放式填空:陆羽(),所以他堪称“茶圣”!

走进《茶经》

1、学生自读课文第11自然段。

2、课件补充《茶经》评价。

3、开放式填空:《茶经》不仅(),而且()!

4、学习第9自然段

过渡:陆羽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下了《茶经》这部巨著的呢?请大家好好读一下第9自然段。

1、(生读)交流。

2、结合语言环境、时代背景理解“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功名利禄”“闲书”等词语

3、填空:陆羽(),所以他不愧为“茶圣”!

推广茶艺

过渡:陆羽写完《茶经》后,又周游各地,推广茶艺。所到之处,关于茶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1、生自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如火如荼”。

2、师利用课件补充“茶”的发展那历史(课件图片——中国各朝代民间茶社、宫廷品茶活动、僧庙道人、青年茶社、老北京的茶馆、回族的茶馆„„)

3、课件展示历史名人对陆羽及《茶经》的评价。

4、填空——陆羽(),所以他不愧被后人尊为“茶圣”!

四、拓展

1、学生谈论生活中对茶文化的了解。

2、课件展示精美的茶具以及国内外的茶艺活动图片。

3、欣赏教材没有谈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展示、音乐渲染)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 第3篇

1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及翻译

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倡导中庸、仁礼、谦和、忠孝等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构成中国古代思想哲学体系的理论核心之一。“中庸”的目的在于“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即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儒家的核心理论思想在《茶经》的字里行间中有着深刻的描述与展现。例如, 《茶经》第四章“茶之器”中, 陆羽对于煮茶工具进行了描述:方其耳, 以令正也;广其缘, 以务远也;长其脐, 以守中也。意思是, 煮茶的器皿要有方耳, 寓意端庄方正, 稳固踏实;器皿的边缘要宽广延展, 寓意胸怀广阔;器皿的底脐要长, 更有利于火力集中在中心, 寓意中和向心。这短短的几句话中, 陆羽不仅通过“耳方、缘广、脐长”描述了茶之器的形状, 也通过“令正、务远、守中”将自己对于儒家“中庸和谐”的体会和感悟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段文字的翻译, Carpenter的译本处理为The ears are squared for stability and the lips flared 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The bowl is thus extended, the center will be easy to toss the leaves。译者不仅将陆羽对于煮茶器皿形状的描述如实的展现出来, 而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在原句的“广其缘, 以务远也”的翻译中, 不仅用一个“flare”形象的将器皿的形状比喻出来, 而且将这一形状的目的也进行了指明“to facilitate spreading the leaves”, 对于“长其脐, 以守中也”也进行了类似的处理, 指明了“长其脐”的目的是“the center will be easy to toss the leaves”。从这段文字的翻译可以看出, Carpenter对于原文信息的理解是准确的, 对于茶道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译者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信息类字面意义的解读和翻译, 未能将这段文字所暗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传达出来, 译文与原文相比, 明显单薄且缺乏深度。相比较而言, 姜译则显得更加意合且传神:The ears of the work are square, guaranteeing an upright position.The rim of the work is wide, suggesting a broad content.The naval of the work is long, ensuring heart-warming power。译者不仅将原文中的“方、广、长”明确的翻译为“square、wide、long”, 而且将原文蕴含的儒家“中正、宽广”思想通过“upright、broad”表述出来, 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翻译

道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及悠久的文化传承, 以《道德经》为奠基之作的道家学派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意指“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 而“自然”更是凌驾“道”之上的形而上的存在。与儒家一样, 道家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但更强调“天与人一也”, 即“天人合一”的“自然、无为”之境界。陆羽生活的时代正是道学繁盛发展的时期, 因此其《茶经》中必然蕴含了道家的思想文化精髓, 如开篇第一部分“茶之源”中就明确指出“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 聊四五啜, 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此句中的“精行俭德”便是对道家的最确切的描述。道家学派不追求物质享受, 而是倡导精进专修, 崇俭尚少, 以俭养生, 达到人与天在精神上的合二为一。而后的“醍醐和甘露”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文化中的“醍醐灌顶”就是指人瞬间醒悟, 周身通彻, 这一状态则是道家“得道顿悟”的展现, 所以这句话可以视为道家“精行俭德之人”在精进专修之时, 茶的重要作用, 因此, 对于“精行俭德之人”的翻译则应该与道家的思想内涵相契合。对比两个译本, Carpenter和姜怡、姜欣分别将此亦为one is generally moderate和people who are virtuous in nature and content with a simple life。“moderate”这个词表示“有节制、温和适度的”, 很显然无法表示出原文的深刻内涵, 而姜译使用的了两个并列短语“virtuous in nature”和“content with a simple life”, 不仅表达出了道家对于本质和精神的追求, 更突出了道家对于节俭生活的崇尚, 从本质上传递出了“精行俭德”这一词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同在第一章“茶之源”里还有一句“野者上, 园者次”。原文是描述在茶叶的品质选择上, 以野生者为最佳, 人工栽培的则次之。其实, 细细品来, 一个“野”字就实则包含了深刻的“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在野外生长的茶叶, 沐浴大自然的阳光甘露,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一切与自然和谐而生, 与天合二为一;而“园者”则有了大量的刻意而为, 有了人类行为的干预, 因而“次之”。这一观点也恰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对于这句话, Carpenter将其译为Tea that grows wildly is superior, while garden tea takes second place。虽然信息表达是正确的, 却无法传递出原文一个“野”字耐人寻味的意境。相比较而言, 姜怡、姜欣将其处理为In most cases, tea plants growing up naturally in their wild habitat are in better condition than those cultivated in gardens。一个“naturally”则将“自然无为”的思想展露无遗, 并用了“cultivated”一词与之相对应, 更突出了自然生长的茶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展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

另外, 第四章“茶之器”中有一句“凡三足, 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这句话里运用了中国传统道学概念———八卦和五行。在八卦里, 坎代表水, 巽代表风, 离代表火, 陆羽在描述茶道器皿描述其原理是借助风, 使得水火既济, 形成坎上离下的“既济卦”, 亦即道家所追求的安泰和谐的境界。而“体均五行去百疾”则运用了“木火土金水”的概念, 强调五行合和, 则能居于中而百病不生, 表达出道家崇尚守中的思想内涵。在这一部分的翻译中, 对于文化专有名词的转换是重点和难点, 例如, 对于五行的翻译, 两个译本都将其处理为five elements, 但是针对不懂得五行知识的外国读者, Carpenter译文后加了注解the five elements are fire, earth, water, wood, mental。这一处理方式反应出Carpenter在翻译《茶经》时也对中国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 更加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因素, 而相比较而言, 姜译则未有在五行的概念上加注解释, 在这一点上是欠缺的。

3结语

中国古代典籍是传统文化精髓的浓缩和再现, 对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继承古代先贤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精神, 梳理和传承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而将这些典籍进行译介并传播海外, 则能将华夏璀璨的传统文化进行更有效的输出和传扬, 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 其代表作《茶经》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 在其对外译介与传播中, 对于原作儒道思想内涵的理解对于译文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晓杰.《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 (8) :61-66

[2]蒋佳丽.接受理论视角下《茶经》英译中茶文化的遗失和变形[J].语文学刊.2014 (4) :46-54

[3]金珍珍.信息论视角下的《茶经》英译与茶文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 (4) :65-69

22、《陆羽与《茶经》》 第4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了解陆羽分辨南岭水及撰写《茶经》的事迹,感受陆羽对中国及世界的茶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感悟陆羽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事迹,从陆羽的言行中体会陆羽的精神品质。学习难点:弄清陆羽被尊称为“茶圣”的原因。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字词积累: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chá yǎo shuǐ kēng shēng xián qì yì zhàn zhuī sù jīng tōng()()()()()()()rú huǒ rú tú gōng míng lì lù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qiān zǎi nán féng()()()()

二、理解下列词语。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煎茶: ;

2、吭声: ;

3、舀水: ;

4、追溯: ;

5、惊愕: ;

6、记载: ;

7、仰慕: ;

8、邀请: ;

9、游历: ;

10、潜心: ;

11、考察: ;

12、修订: ;

13、竭力: ;

14、详细: ;

15、忠厚: ;

16、功名利禄: ;

(二)、根据划线部分内容的意思,写词语。

17、陆羽所到之处,关于茶的各种活动都开展的声势浩大,气氛热烈。()

18、陆羽是一个学识渊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

19、中国人才茶饮茶的历史源头很远,流程很长。()20、今天“二妙”相聚,可谓一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岂能虚度!()

21、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22、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

三、走近文中的主要人物。

陆羽是 朝 人,字,号,自称,精于,以著成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人们尊称为——“ ”。

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

(四)读9—11自然段,解答下列问题。

陆羽()精通茶艺,()博学多才。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记‛。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也相当细致。它不仅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发现茶的历史,以及中国主要茶产地的土壤、气候与生长情况,而且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方面的经验与技艺。1、9—11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撰写()不屑()功名利禄()...

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并用所填的关联词造句。

5、‚陆羽()精通茶艺,()博学多才。‛是一个 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说说他精通茶艺是因为 ;说他博学多才是因为 ;

6、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毫不犹豫:。⑵毫不动摇:。

7、第九自然段中的两个“毫不”一是写他,二是写他。

8、‚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这句话....表现了陆羽 的精神。

9、“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这句话写出....了陆羽,表现了他。

10、“朝廷好几次要他出任高官,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志向是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当时,....人们都以求取功名利禄(lù)为荣,不屑于写这样的‚闲书‛,而陆羽却毫不动摇。‛从‚陆羽毫不犹豫....地拒绝出任高官,毫不动摇立志推广茶艺,撰写茶经。”可以体会到陆羽,的精神。

11“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记’。‛ “风餐露宿”“ 日晒雨淋”说明陆羽 ;“足迹遍布巴山蜀(shǔ)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说明他 ;“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pēng)茶、饮茶,”说明

。这句话说明了陆羽。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陆羽、的精神。1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

⑴ ;⑵ ; ⑶ ;⑷。

陆羽与《茶经》 第5篇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舀、吭、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等词语。导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导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导学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导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探究学习

(一)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陆羽令你敬佩的句子,写批注。【课文中,陆羽的所做所为,有的很神奇,有的很难能可贵甚至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或者胜任的,这些语句使学生的阅读目的更明确、批注写起来也会更加有内容可评价。】

(二)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重点语句。

1、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中,那些语句概括地介绍了陆羽?能用一句话来回答吗?(如:陆羽是中国茶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唐朝复州竟陵郡人,他的茶艺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被人称为“茶圣”。)第4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四句话由远及进,由大到小、层层深入,最后引向一个生动故事。

2、读第2-8自然段,思考:这里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文中那些语句具体地表现了陆羽精通茶艺?如果你在场,会怎样表扬陆羽?(抓住舀水、掂水、倒水等一系列动作体会)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描写的故事生动,学生读了,一定很觉得很奇特。让学生走入故事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且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朗读时就能够更好地把对陆羽的佩服的感觉表现出来。】

3、读9-11自然段,思考:(1)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部书的?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2)为了写《茶经》,陆羽做了些什么?花了多长时间?想象陆羽会遇到哪些困难。(抓住相关数据:如十六年,三十二州,五年……体会人物精神)

【16年的游历,无数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与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有十年的著书的枯燥与艰辛,都是学生无法轻易想象到的。这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七嘴八舌中逐渐将磨难的镜头丰富起来。深入感受陆羽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所展示的顽强的毅力。】

(3)《茶经》是怎样一部书?它有怎样的价值?(可让学生用所查资料作补充介绍。)第十一自然段中的递进复句“他不仅……而且……”说明了茶经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述相当细致。可以体会到陆羽投入了巨大的热忱,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无悔的选择……

4.读第12自然段,思考:陆羽推广茶艺产生了那些影响?

(三)梳理,小结。

(2-12自然段)用事例表现陆羽。选择了他生平中有代表性的三个事例一一分述。分别是辨别江水的故事,说明他十分精通茶艺;拒绝作官,撰写《茶经》,说明他人品高尚、志向远大;周游各地,推广茶艺,不愧为茶圣。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畅达,过渡自然;文题鲜明,照应精心。

三、拓展延伸

1、读读,抄抄。

(1)振兴古国茶文化 扶植民族艺术花(2)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需花

2、茶字妙趣

言对青山不为青,两人土上去谈心。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

这是昔日流传的一个谜语,打四个字,谜底是一句应酬语。

四、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三次使用“不仅……而且(还)……”的句子,说说各处的作用,抄下来。板书设计:

辨别江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相关文章:

陆羽茶经经典句子07-23

陆羽茶经陆羽古道07-23

茶经 陆羽译文07-01

茶经陆羽范文05-18

陆羽茶经范文05-19

陆羽与《茶经》教学设计09-14

陆羽与茶经范文05-23

陆羽茶经译文范文06-03

陆羽茶经全文范文06-03

陆羽茶经解读范文06-03

上一篇:百货商场营业员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描写景物的美文:栀子花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