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24-06-23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8篇)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完小,而在完小几乎都不上信息技术课,所以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是很多,对于怎样操作、还有没有别的操作方法等这些需要思考的内容比较生疏,学生上课的思维打不开。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我更加注重学生在这些基本操作方面的培养,规范基本操作,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新纲要xx省实验教材》,该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十三课,内容包括: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第二单元:制作电子报刊(简单的版式排版、图文混排、分栏设置、文本框和自选图形的使用、表格的使用、整体修饰),第三单元:数据统计与分析(初始数据统计、创建数据表、统计数据、数据的排序与筛选、制作图表呈现数据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每星期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所以,我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上,对于一些学的较快的学生会适当安排新任务。

四、本学期教学的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了解和掌握一些word和excel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以学生自学和动手为主。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2篇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

姓名:郑颖星

一、设计思想

教材安排第一章第一节是信息及其特征,第三节是信息技术,但我认为,对于信息技术课,初中的一些观念根深蒂固,第一节课应该花点时间转变他们的思想、态度。所以,我把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提前,与信息及其特征整合成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学中引用了许多关于信息的实例,有生活、有经济、有军事,目的就是让他们在了解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并且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信息技术并不是纯粹的教他们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而是要培养他们养成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的载体和形态;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特征。

3.本节课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是重点内容,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都有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章教学中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不过,那时主要注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对“信息”这一词的确切内涵和特征可能都没去关注过,一百个人的心中往往会有一百种对“信息”不同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收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从侧面和感性上理解这两个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的载体和形态;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描述信息的 特征。

2.能力目标:看到一个案例,能正确的分析它的特征,并能形成一种正确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亲身感受信息的存在,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使用信息的正确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重点难点

重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区别、信息的特征 难点:信息技术和信息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授式、概念获得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七、课前准备

相关的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介绍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师活动: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有关这门课的一些基本情况。(幻灯片展示:32学时、2个学分,评价方式,梳理一下教材的主线)第二环节:信息技术=计算机?

教师活动:(幻灯片展示:信息技术=计算机?)前后两桌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讨论、辩证,时间:两分钟,可以借助课本知识P12。

学生活动:组成小组讨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区别。教师活动:抽取三个小组回答,可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信息技术跟计算机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处理、表达和使用的技术。而计算机是信息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工具。那么,从古到今,信息技术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又有什么基本特征呢?

第三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本P13-15,把提到的信息技术用笔圈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的思想)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总结]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主要是通过手势、声音和各种形体动作来沟通信息,并且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结绳记事、堆石记数,开创了信息表示与信息处理的先河。由于绳子打的结多了,自己都忘记记了什么东西,所以出现了文字,开始在龟甲、兽骨上刻字(陶器、竹片、丝帛等),为了交流的方便,出现了语言,从此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由于在龟甲上刻字又慢,又不方便文化的传播,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水平。在古代,我们的通信手段是烽火(白天烧狼粪,浓烟比亮光好识别,晚上烧柴草)、驿站(插入马拉松赛跑的由来:公元前490年,雅典军与波斯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发生激战,当时,兵力悬殊,波斯军队有15万人,而雅典军只有1万,在这种不利的情形下,雅典军统帅米太亚得对兵力进行了精密布署,最终,雅典军队取得了该战役的胜利,共歼灭波斯军6400人,而自己仅损失192人。为了把这胜利的喜讯尽快地传到雅典城里,米太亚得派跑的最快的信使斐利皮德斯去完成这一任务。斐利皮德斯带着创伤和打仗的疲劳,立即往雅典城飞跑,他以惊人的毅力,一口气跑完了40多公里。抵达雅典城中央广场时,他只喊了声“庆祝吧!雅典得救了!”就倒在地上牺牲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决定在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上,设立一个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距离以当年斐利皮德斯跑过的路程为准。)、信鸽。但是他们的速度还不够快,时效性仍不够强,满足不了军事上和救助突发事件的需要,所以,电报、电话应运而生了。这个时期典型的近代信息技术还包括摄影技术、电影技术、广播和电视技术等。接着,就进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第四环节:什么是信息?

师:前面多次提到了信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和一幅图片(幻灯片演示)

师:在第11届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栏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获得了第几名?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第一名,他很开心、很激动。

师:同学们获得的答案就是这些文字和图片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的生活、学习中,除了图片和文字,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传递给我们信息? 生:„„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给信息下一个你自己理解的定义了吗? 生:„„

师:信息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 生:语言、文字、图形图像、身体语言„„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信息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师:今天早上老师刚申请了一个QQ号码,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告诉我的朋友? 生:„„

师:我可以通过那么多方式告诉朋友这件事,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同一信息可以采用多种载体来表达和传播。师: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不通过载体表达的信息?

生:„„(有同学会说“有”,举例:心有灵犀,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其他同学去反驳,大脑也是信息的载体)

师:任何的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都必须依附某种载体,这就是信息的第一个特征:载体依附性。那么除了这个特征之外,信息还有哪些特征呢? 第五环节: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一条线和一万美元》:20世纪初期,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就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帐单说明费用的支出。斯坦门茨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帐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用重金聘用了他。

师:“你明白这张帐单的意思吗?老板为什么很快就照付了这一万美金,还要重金聘用斯坦门茨呢?” 生:„„

师: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有什么特征? 生:信息具有价值性

师:在平时生活中、或者在历史上,我们可不可以找出些关于信息价值性的例子来? 生:„„

师:走回家路上,下起了暴雨,回到家时,整个人都湿透了,这时,妈妈跟我说“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这个信息对我来有没有意义? 生:„„ 师: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性? 生:时效性。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具有价值,但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为历史记录。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学习研究领域中,要养成积极关注信息变化,跟踪最新信息动向的良好习惯,以免使用过时信息。

师:下面再来看一则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位名叫伯希尔德.雅葛布的作家发表一本长达172页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详尽地介绍了希特勒军队的组织、参谋部人员配备、168名指挥官姓名、各军区情况,甚至包括新成立的一些分队的情况。希特勒看到这本小册子后勃然大怒,责问其情报顾问尼古拉上校这些关于国防军队的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尼古拉无言以对。后来希特勒使用特务手段逮捕了雅葛布,经过审讯,令人惊讶地发现,他的小册子完全是从德国报纸布告、结婚告示等报道的片段材料中搜集起来的,比如:他从某某上校在某地出席某人的葬礼,推断出某部队驻扎到了该地,指挥官就是这位上校。事后,尼古拉不无感慨的说,雅葛布是他35年情报生涯中所见到的最杰出的情报专家,虽然他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个卡片盒,但他有一个情报人员的头脑,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搜集、积累、研究和整理信息的恒心。师:这则材料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性? 生:„„

师:信息是可以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经过加工、处理,信息会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信息具有什么特性? 生:价值相对性。

师: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信息、应用信息。

师:(幻灯片展示短信图片)前几天,老师收到一条来自***短信:恭喜您成为本周幸运用户,发99到20001969开始砸金蛋,出现金花四溅即可赢得五千元现金。老师要相信这条短信吗? 生:„„ 师:说说理由 生:„„ 师:哪些人容易上当? 生:„„

师:上面这条短信说明了信息具有可伪性。伪信息造成社会信息污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要习惯首先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以及误信他人,上当受骗。同学们有收到过伪信息吗? 生:手机短信、QQ信息、邮件„„ 师:现在几点? 生:„„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知道了现在是几点钟,这说明了信息具有什么特性? 生:共享性

师:我们知道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它们都可以共享,但是它们又有区别。物质和能源一旦被人占有,其他人就得不到了。同学们刚才给老师共享了几点钟的信息,可是你们并没有因为给我共享而失去这些信息。所以,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怎么样? 生:„„

师:我们看一下信息的最后一个特性:信息可以被储存和保留。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个相关的例子? 生:„„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分析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1、李明早上听到广播说晚上有暴雨,他到学校把这个信息告诉班上的其它同学。

2、《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蒋干从周瑜那里盗得伪造的蔡瑁、张允投降书,致使曹操将二人斩首。

3、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4、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5、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将发生过的事件通过适当的方式全部记录或保存下来,使得我们对某些事件知之甚少或根本不清楚

6、学校把历年的高考成绩列表分析,预测今年的高考情况。

九、知识结构

(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区别

a.信息技术的定义 b.信息技术包括哪些方面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信息的定义

(四)信息的特征

十、作业设计

在三个选题中任选一个作为作业。

题目一: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的一些想法(可以是对信息技术课、自己、老师„„)。

题目二:设想一下未来的世界信息技术将发展到怎么样的程度?

题目三:列举一个实例,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历史典故,并分析其具有信息的什么特征。【问题研讨】

1.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样的东西?

2.课程要不要关注技术的价值以及道德观问题人文修养问题? 3.如何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重组教材? 【参考资料】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3篇

中美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 它以中国普通高中学校为平台, 中外合作管理, 利用国外师资力量,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是由陶增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省通用并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准教材,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美班使用的G A C信息技术教材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制定, 并由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出版的教材, 它作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教材, 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它由《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三部分组成, 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在本文中, 笔者将对浙教版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在宏观上, 浙教版教材采用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结合的方式, 各模块以章节形式进行编排;采用一学年两个学期制, 每学期约20周次。故在教学的设计上, 每学期包括36课时和2次考核。必修模块安排在第一学期, 选修模块安排在第二学期。GAC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水平等级层次形式, 共设计了三个水平层次, 分别对应三个学期。各水平层次采用单元形式来编排, 每个水平层次设置10~12个单元, 其中包括2~3次重要的考核, 前后水平层次间存在前置与后置的关系。

在微观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安排顺序方面存在差异, 教材主线设计不同。浙教版教材以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进行设计 [1],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占主要地位。而GAC教材则是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进行设计的, 先易后难, 即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从简易的软件入手, 进行更高层次的软件使用。如从计算机基础术语、文字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信息处理到网页设计理论。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知识类型上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类知识。其呈现方式多以文字表达为主, 辅以图示与表格说明。

浙教版教材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第一, 理论知识类教学内容以文字呈现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 强调内容的理论基础。如在《信息编码》中的计算机存储容量教学 (二进制存储) 中, 不仅要掌握各种进制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学会各种进制间的转换运算, 其中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以对照表形式呈现, 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与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原理与计算方法。第二, 技术操作类教学内容以图示配合文字说明呈现给学生。如《字处理和表处理》、《电子表格的排序与筛选操作》, 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列出任务项目与要求, 利用图片呈现具体操作步骤, 让学生清楚需要的操作内容, 技术操作程序化、固定化、扩展性小。第三, 在必修教材中, 有效使用思维导图呈现章节知识结构与重难点教学内容。

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则有以下特点:第一, 理论知识与知识的理论基础介绍较少, 但重点突出了计算机术语学习。如对于二进制, 教材中介绍了计算机存储与计算的相关术语 (RAM、CPU、hard drive、ALU等) 及十进制表与二进制表的对比, 演示了进制的转换规律。对进制之间的转换运算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示例, 仅有二进制的计算及存储容量的组成单位。值得注意的是,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用实物图片呈现存储设备, 如内存、硬盘。这就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了, 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进制与存储设备的关系。第二, 技术操作类知识以具体的操作步骤来表示技术操作顺序, 呈现每一步的具体动作, 强调了操作的具体化、细节化, 但不固定化, 具有选择性, 且操作的扩展性较强。对于同一操作结果, 可由不同的方式来完成,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拓展思维方式。

浙教版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呈现, 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表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GAC信息技术教材对理论性要求则相对较低, 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强调步骤操作, 设置增量空间, 让学生不仅学会操作, 更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

浙教版教材强化了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弱化了数据管理软件Access的教学。而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电子表格、数据库与网页制作的教学。虽然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相同, 但各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第一, 从知识所占比例分析, GAC信息技术教材中“电子表格、数据库和网页制作”内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浙教版教材。其中网页制作占整个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25%, 而浙教版教材仅占2%。具体来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从网页的发展历程到图片的处理, 再到网页与网站的设计, 都给出充分的准备与相应的任务。浙教版教材对于网页制作仅做概述性讲解, 而将多媒体信息处理列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无论是课时还是试卷分值比例都占到最多。第二, 从教学角度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强调教师基于教材内容提出任务, 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相比较而言, 浙教版教材增强了教师的控制和对任务的分解。教师在教学前已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给出可操作性很强的任务, 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材内容的更新

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也是不一致的。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新速度很快, 通过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就可以发现, 只要微软公司调整其任何一款产品, 在下一个学年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会有所体现, 相应的教学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教材中有关操作系统的内容已由Windows XP向Windows Vista、Windows 7更新。在应用软件方面的更新更为迅速, 如电子表格软件从Excel 2000向Excel 2003、Excel 2007、Excel 2010依次更新后, 其教材内容与实践设计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虽然GAC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顺序未发生变化, 但教材与软件的发展是同步的, 教学内容会随软件功能的变化而调整或者增减。而浙教版教材从新课程改革至今, 只做了小小的调整, 一本书可以通用好几年。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加, 并缩减了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在软件方面, 微软推出Excel 2010后, 浙教版教材的内容从Excel 2003升级到Excel 2007, 在实际教学中却依然使用Excel 2003, 与国外同时期教材相差一代。

启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开发与更新等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在教材开发上, 建议从注重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前后依存关系向关注技术应用转变, 在技术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 着力提高数字时代公民的信息素养。

第二, 在教材设计上, 应加强重点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并应在教材中详细呈现不同内容所占的比例, 增加教材的教学可操作性。

第三, 在软件与教材内容更新上应该加快速度, 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出更符合时代特征, 更适应数字时代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陶增乐.多媒体技术应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_TM OPERATIONS MANUAL[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5]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6]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7]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Ⅲ:Digital Communication[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8]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9]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应用

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初中数学教学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了学生情感的融入效果,给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在融入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一、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意义剖析

1.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是重要的前提,在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等设备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载体的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设备展示下,可以极大地激发数学学习积极性。

2.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协同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协同的方式下得以加强,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相关设备应用,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思考、讨论和合作,对数学关键问题和重点疑难问题进行协同式的、合作式的探究,提升数学思维。

3.较高地推动了初中数学的数字化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Flash等手段,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相关软件,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数学教学资源,在电子白板的融合应用下,进行数学课堂的自由发挥与应用。如,教师可以在“外接圆和内接圆”的教学中,提前将“外接圆和内接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存入电脑,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将生动的图形呈现给学生,提高数学的质量与系统化。

二、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把握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必须把握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处于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的主体地位之中,在信息技术融入的应用中,进行学生自主的工具利用。

2.创设数学问题的原则

数学问题是探究与创新的前提,只有在数学问题的导引下,才能引发学生探究数学世界,在问题探究、认知冲突与认知反思的过程中,培养和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探究思维,并在问题设计、分析、评析的思路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3.合作协同的原则

初中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要促进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在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原有的个体独立性研究效能被弱化,替代以灵活的数学知识合作协同思考与探究,从而在问题讨论与合作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协同地突破数学知识障碍。

三、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知识探究

1.探究数学知识教学,揭示初中数学奥妙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工具非常有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逐渐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多媒体的动态演示,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精彩纷呈的信息技术界面,向学生展现出变化多姿的初中数学世界,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感悟动态演示中的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神奇魅力,领悟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辅助应用。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图象及性质》中,要探究一次函数图象y=kx+b在坐标中的位置及其与“k”“b”值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出函数y=3x与y=x与y=-2x的图象以及函数y=3x、y=3x+1与y=3x-1的图象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动态的演示中,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y=kx+b的图象,k控制图象的倾斜程度,b控制图象与y轴的交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k”“b”的值决定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及性质,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一数学知识点的一般规律。在几何画板与其他多媒体软件应用的融合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数学自主思考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为后续的数学知识相关内容学习创造了条件。

又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要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点和圆的位置运动状态,学生仔细观察点在圆的不同运动位置,注意到点在圆外、圆上和圆内的不同变化,展示出不同的d和r值的变化,继而学生再兴趣盎然地进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变化关系的学习之中,从而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2.借助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准备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与设计,为导入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工作,在向学生展示生动直观的图象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学中“勾股定理”学习中,由于这是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传统的口授讲述和黑板板书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而,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中的“电子白板”设备,模拟创设出一个人机互动的情境界面,在友好的界面之下,学生可以进行“勾股定理”的关系式描述,并对此展开讨论和研究。

3.突破初中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进行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动态展示,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下,明晰三角形全等的构成要素及相应的位置关系,从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4.展示出协作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平台

计算机网络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渠道,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采用颇具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系统:“大显身手”和“小试牛刀”,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可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协同的过程下,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评判,得出学生交互合作探究的反馈结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融合教学中,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多媒体软件、电子白板的应用下,将抽象的初中数学知识具象化,使学生在动态的信息技术演示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升了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郑薇薇.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王海通.初中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5篇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上)《神奇的网络》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 神奇的网络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年级 七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网站、网页、网址以及超链接等概念; 2、了解“域名”的含义; 3、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过程与方法 情境引导、开放式任务驱动 情感与价值 通过浏览器这扇“窗口”,使学生初步了解Internet世界的精彩,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浏览器的使用。浏览器是认识Internet的窗口,是迈向网络世界的第一步。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IE浏览器,通过浏览器认识Internet精彩世界。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超链接和域名等概念。对于初次接触Internet的人来说,要想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是比较困难的,但这并没有关系,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学生会逐步加深理解,本课只要求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计算机中安装IE5.0以上版本,要求能上因特网(或多媒体教室内部虚拟的因特网)。 教学素材:教师课前应准备好要访问的网站,代表各种域名的网址等;准备好学生上交作业的共享文件夹。 学生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同学们好!大家都很可爱,记得老师我象你们一般年纪的时候,心中有一个梦想,梦想着自己能够有机会做一次“环球旅游”。那埃及的金字塔、美丽的撒哈拉大沙漠,法国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 【利用多媒体广播展示世界著名景点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梦想啊? 【提问】:有没有实现环球旅行的计划呢? 好,今天王老师就先带你们去欧洲旅行。欧洲的情调是浪漫的,时尚的。我们去欧洲旅游,不坐飞机,也不做火车,更不是轮船、汽车,我们到因特网(Internet)上去欧洲旅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第8课、神奇的网络 列举出其它一些著名景点。 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进入本堂课的主题。 在话题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被调动起来了。 过程步骤 一、认识IE浏览器 在因特网上旅行欧洲,就让IE浏览器带我们去吧! 【提问1】:有没有同学认识IE浏览器啊? 【提问2】:浏览器如何打开? 【提问3】:浏览器窗口与资源管理器窗口的对比? 【提问4】:如何浏览网站? 生讨论、生回答 师总结:重点总结窗口对比和在地址栏里输入网址。 【示范操作1,这里注意操作速度慢,操作过程讲清楚】 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www.youer.com,然后按回车键确认。 【教师对欧洲旅游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打开欧洲旅游网。 【提示】网址要输入正确。 【提问】:同学们最想去哪个国家旅游啊? 【提问】:那我们怎样才能到达英国呢? 【教师把鼠标移到“英国”上,反复几次】 鼠标移到“英国”两个字上时,鼠标的形状会变成一只小手,我们只需鼠标单击,就可以打开介绍英国旅游的页面。我们称这些文字或图片处有指向其他网页或网站信息的“超链接”,超链接是网页中最为常见的`东西。 【示范操作2】 鼠标单击“英国”,打开介绍英国旅游的网页。 略……(祥见附件) 观察电脑桌面窗口,寻找IE浏览器图标。 与已学的Windows窗口组成比较学习,了解IE浏览器的窗口组成。 观察教师操作。 任务1:打开欧洲旅游网。 学生回答各异,选择呼声最高的那个国家,比如英国。 观察鼠标形状的变化,学习知识点:超链接。 通过比较学习,了解IE浏览器的窗口组成。 让学生小试牛刀,感觉到IE的神奇, 引导着他们继续发现。 通过观察,引出超链接。 学生按兴趣选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分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板书板画 教学反思 课堂配套资料下载:(优蛋下载) u.115.com/file/f4d1a91fb8 第七课、神奇的网络.rar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6篇

【教材分析】

“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是高中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要求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多媒体信息上主要体现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加工,初步体验图像的独特魅力,尝试合理、有效地选择工具进行图像加工,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Photoshop的功能及工具,本节内容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也是整个图像信息加工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Photoshop的一些应用来尝试图像简单合成的过程。其课型属于“实验操作课”类型,同时也是一节“新授课”。由于本节只进行图像合成及修饰的基本操作,故教学课时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Photoshop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和修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互助方式获得新知识,任务驱动与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学情分析】

小学和初中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计算机中的常用操作和基本概念(如鼠标操作及对应术语等),具备良好的操作基础。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画图”、“金山画王”等图像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前面“图像的加工”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Photoshop的打开、选择、移动、色彩调整、旋转、滤镜、关闭等操作。此外,学生还具备一些基本的美术素养(对美的认识,什么样的图像才是完美的)。

【教学重点】

掌握Photoshop合成图像及修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图层概念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学方法】

采用有趣的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采取“实物演示”方法介绍图层的概念;在指导巡视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要发掘典型便于评价;采用对具体案例评价分析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

【学习方法】

在机房服务器内建立导学教案,学生通过浏览它们,自学和总结操作步骤。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以及新授课的特点,学生采取异质分组(根据本校实际,4人一组)。

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任务。

通过评价和自我定位,优化操作。

通过自主思考,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环境】

网络教室 大屏幕 Photoshop8.0中文版

【情境导入】

脑筋急转弯: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需要几步?

合作探究1:

1.参考导学案例“不规则选取”与“图像合成”部分,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择完整大象图形,与冰箱图进行合成。

2.组内协作完成,个人总结步骤。

问题发现:

在合成后的图像中,选择移动工具并在屏幕上拖动鼠标,能随着鼠标拖动而改变位置的只是最后一次被合成的图像元素,这是为什么?

实物演示:演示透明胶片叠加效果,解释图层的概念。

合作探究2:

1.参考导学案例中“图层概念”部分,实践其中的操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2.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图层概念。

3.组内协作,共同探讨。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总结为什么只能改变最后一次合成元素的位置。

知识巩固:选择规定图层,设置透明度并隐藏该层。

问题发现:大小比例、布局、合成痕迹、不完美。

合作探究3:

要求:

1.结合导学案例“图像修饰”部分,修饰自己合成的图像。

2.结合美术学的虚实、空间等概念,使合成图像达到最佳效果。

3.组内互助,取长补短。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综合实践:

1.在“练习2”文件夹中,任意挑选2幅(或以上)图片,进行合成操作,注意要用到刚学的选择工具。

2.结合网页学习文件及自己操作实践,修饰图像。

3.遇到问题,参考网页学习文件“问题解答”部分,和同学互助,也可以询问老师。

作品互评:展示两幅学生作品,由全体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精品赏析:部分优秀作品。

作品评价:

优秀作品的特点:

1.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时代要求。

2.熟练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做到“天衣无缝”。

用心

爱心

专心

3.作品具有美感,大小比例适合,色彩搭配融洽,布局合理。

4.构思新颖,有创意,个性强。

教学思考:

1.导学案例的使用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知识的差异,加之教材设置的“非零起点”问题,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导学案例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特别对于实验操作课,建立导学案例是很有必要的。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学生参考导学案例(或互助探索等)完成任务、评价完成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现在较为常见、也是较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实验操作课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动手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但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任务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3.教学分组、小组协作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学习时应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但是,无论哪种分组方式,在小组内部都应该采取协作探讨的模式,以实现全员达标的教学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巩固学习、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等,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方式是决定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简单问题的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评(例如是否完成某项操作);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采取互评的方式(例如对一个作品优劣的探讨);而一些高层次、理论总结性的评价,一般采取教师点评的方式。

用心

爱心

浙教版四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 第7篇

生活在网络中

知识目标:

1、了解网络概念,体会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

2、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体验电脑网络的作用。

3、了解常用的上网方式。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

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及作用。教学难点:

了解电脑网络的概念。教学教程:

一、了解生活中的网络:

1、“网”的概念理解:线与线的连接与交叉构成“网”。

2、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网:(如:蜘蛛网、渔网、铁丝网等)。

3、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的网络:

电话网、银行网、铁路网、邮电网、航空网、公路网、航海网、电视网……

二、了解什么是电脑网络?

简单地说,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电缆、电话或无线通讯将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网状的线路网,这就是电脑网络,电脑网络有如下一些特点:

1、用于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的相互传送。

2、能连接各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电脑)。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一样重要,没有国界、种族之分的。

4、了解学校的电脑网络的分布情况:

因特网 →

教育局交换机

学校路由器

分为教师办公室、电脑机房、普通教室三大块

每一大块通过交换机连接到各计算机上。

三、了解电脑网络的作用:

1、观看课本第3面下边的图示。

2、说一说,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做哪些工作?(远程教育学习、网上购物、查询资料、远程医疗、收发邮件、聊天、看电影、发布信息等)

四、了解“如何上网”

1、了解网络的连接方式。

现在电脑网络的线路的连接方法有: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

目前,电脑的上网方式有:拨号上网、宽带上网、光纤上网等,其中拨号上网连接数据传输速度较慢,光纤上网数据传输的速度最快。

我们学校现在上网的方式是宽带上网。

2、数据的接收、发布

可用台式电脑与外部进行连接。可用手提电脑与外部进行连接。可遥手机上网,与外届发生连接。

五、作业:

通过上网,我们可以阅读新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主要了学习了什么知识?(汇报一下)

“同桌”互相交流。

第2课 使浏览更方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浏览器中“前进”、“后退”、“历史”、“收藏”、“主页”等概念

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用浏览器打开网页的方法

2.学会通过“前进”和“后退”按钮跳转到刚才浏览过的网页 3.学会通过“历史”按钮查找并浏览曾经浏览过的网页。4.学会将自己喜欢的网站收藏到“收藏夹”。5.学会将自己常用的网页设为浏览器主页。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上网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会浏览器的常用功能。

三、教学难点:区分历史记录与收藏夹的不同。

四、课前准备:常用的网站的网址

五、教学过程:

(一)浏览器的认识和使用:

1、认识“IE”浏览器图标,说明它的主要作用。

2、学习打开“IE”浏览器的方法: ⑴ 左键双击桌面上的“IE”浏览器图标;

⑵ 左键单击:“开始”→“程序” →“IE”图标。

3、认识打开后的“IE”浏览器的主要结构:“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地址栏”及“窗口”。

(二)“前进”和“后退”按钮的使用

1、示范:

⑴ 在“地址栏”输入学校网站的网址:http:// 中国少年雏鹰网: http://

http://

http:// „„„

4、选择一个除百度外的其它搜索引擎试着查找“缙云县团结小学”网站,体会“不同的搜索引擎功能有所不一,使用方法是大致相同的”。

四、学习多个关键字的搜索

1、介绍多个关键词的搜索方法。

2、选择一个搜索目标,确定搜索要用的几个“关键字”。

3、尝试搜索

5、小结交流多个关键字搜索资料的技巧。

五、练习:

1、搜索《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一想,我们上网要注意什么?

2、搜索“搜索引擎使用技巧”,看看谁找的技巧多,并试一试这些技巧。

第5课 网上赏西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家乡(杭州西湖)的名胜古迹。技能目标: 1.学会将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到Word中; 2.复习搜索引擎使用的方法及收藏夹的使用。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会将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到Word中。教学难点:准确获取网上的文字信息。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交流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杭”是指哪里吗?

2、杭州是我们浙江省的省政府所在地,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杭州的西湖闻名世界。你见过西湖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网络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丽的景色吧!——揭示课题:《网上赏西湖》

二、学习、掌握网上赏西湖的方法:

1、讨论:怎样才能从网上找到西湖?(讨论:得出利用“搜索引擎”方法)

2、回顾常用的搜索引擎:

google: 百度: 搜狐: „„

三、学生练习用搜索引擎搜索、欣赏“西湖”景色:

1、学生练习搜索“西湖”景色。

2、讨论,从这些网页中你能获取到西湖的什么信息?

3、怎样才能让你现在得到的西湖的信息永远留下来,或者与其他的好朋友分享呢?(讨论后统一意见:把这些景色下载下来。)

四、学习下载网络上的文字及图片信息:

1、学习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信息:

⑴ 方法介绍:选中需要下载的文字信息→复制→打开word软件→将复制的信息粘贴到word页面上。(粘贴后有的文字信息是出现在表格内的,要去除表格,才能方便整理。去除表格的方法:从上到下依次把每一单元格的内容剪切、粘贴到表格下方有回车号的地方,删除空表格。)

⑵ 学生尝试下载文字资料信息。

2、学习下载网页上的图片信息:

⑴ 方法介绍:将鼠标移动到图片上面,右键单击,点击下拉菜单中的“图片另存为”,选择合适的保存位置,点击“确定”,图片就保存下来了。

⑵ 学生尝试下载图片资料信息。

五、撰写景点介绍:

1、学习撰写方法:

⑴ 查找西湖景点的旅游线路。

⑵ 按旅游线路查找下载各相关景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⑶ 打开word软件,按旅游线路顺序,制作“图文混排”式的景点介绍资料。

2、学生选择一条西湖的旅游线路,制作“西湖导游”文档并进行文档的美化处理。

六、优秀“西湖导游”文档交流(利用屏幕广播):

1、全班交流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西湖导游”文档资料。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西湖导游”文档。

4、选择最优秀的几幅作品,将它们发布到学校网站学生优秀作品专栏。

七、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网页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查找下载、导游资料的制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第6课 网络音乐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家乡(杭州西湖)的名胜古迹。技能目标: 1.学会将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到Word中; 2.复习搜索引擎使用的方法及收藏夹的使用。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会将网页上的文字复制到Word中。教学难点:准确获取网上的文字信息。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交流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苏杭”是指哪里吗?

2、杭州是我们浙江省的省政府所在地,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杭州的西湖闻名世界。你见过西湖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网络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丽的景色吧!——揭示课题:《网上赏西湖》

二、学习、掌握网上赏西湖的方法:

1、讨论:怎样才能从网上找到西湖?(讨论:得出利用“搜索引擎”方法)

2、回顾常用的搜索引擎:

google: 百度: 搜狐: „„

三、学生练习用搜索引擎搜索、欣赏“西湖”景色:

1、学生练习搜索“西湖”景色。

2、讨论,从这些网页中你能获取到西湖的什么信息?

3、怎样才能让你现在得到的西湖的信息永远留下来,或者与其他的好朋友分享呢?(讨论后统一意见:把这些景色下载下来。)

四、学习下载网络上的文字及图片信息:

1、学习下载网页上的文字信息:

⑴ 方法介绍:选中需要下载的文字信息→复制→打开word软件→将复制的信息粘贴到word页面上。(粘贴后有的文字信息是出现在表格内的,要去除表格,才能方便整理。去除表格的方法:从上到下依次把每一单元格的内容剪切、粘贴到表格下方有回车号的地方,删除空表格。)

⑵ 学生尝试下载文字资料信息。

2、学习下载网页上的图片信息:

⑴ 方法介绍:将鼠标移动到图片上面,右键单击,点击下拉菜单中的“图片另存为”,选择合适的保存位置,点击“确定”,图片就保存下来了。

⑵ 学生尝试下载图片资料信息。

五、撰写景点介绍:

1、学习撰写方法:

⑴ 查找西湖景点的旅游线路。

⑵ 按旅游线路查找下载各相关景点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⑶ 打开word软件,按旅游线路顺序,制作“图文混排”式的景点介绍资料。

2、学生选择一条西湖的旅游线路,制作“西湖导游”文档并进行文档的美化处理。

六、优秀“西湖导游”文档交流(利用屏幕广播):

1、全班交流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的“西湖导游”文档资料。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西湖导游”文档。

4、选择最优秀的几幅作品,将它们发布到学校网站学生优秀作品专栏。

七、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网页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的查找下载、导游资料的制作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第7课 我的音乐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给音乐文件及其他文件分类保存的必要性。

2、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与一般操作。技能目标:

1、能建立并命名文件夹。

2、学会文件的删除、拖动等操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理高效管理文件的习惯。教学重点:用文件夹管理文件。教学难点:科学、合理地给文件分类。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从网络下载我们喜爱的音乐的方法,我们可以方便地从网络下载许多我们所需要的音乐。但是有一个问题,音乐文件下载多了以后,我们查找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我们能把音乐文件按照内容、体裁等方式进行分类存放,那么,我们查找起来就方便多了。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这种把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存放等知识——《我的音乐库》。

二、学习知识,练习巩固

1、文件夹的创建及命名操作。

⑴、谁愿意上来在“我的音乐库” 文件夹中建一个新的文件夹。(如果没有学生会操作,教师自己就亲手示范建一个新的文件夹,要求其他学生认真看“新建文件夹”操作的每一个过程。)

⑵、请一位学生说一说刚才新建文件夹的过程。(重点整理回顾新建文件夹的过程:将鼠标移到文件夹内的空白区域,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快捷菜单,选择“新建”选项中的文件夹,把新出现的文件夹取一个“名字”,点击鼠标确定。)

⑶、学生独立完成“新建文件夹”的操作,教师巡迴检查指导。要求: ①、打开E盘中的“我的音乐库”文件夹。

②、根据“我的音乐库”中的歌曲名称的字数,创建出不同名称的文件夹。③、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创建类似的文件夹。

2、学习将文件移动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⑴、教师示范移动音乐文件到新建文件夹中的操作过程。⑵、让学生说操作过程。⑶、学生做移动音乐文件的练习。

要求:把每首歌曲按类别准确地移动到相应的文件夹中。⑷、相邻电脑的同学互相检查移动文件是否准确。

3、学习文件的删除与彻底删除操作。

⑴、对某一首歌曲不是很喜欢了,想把它去掉不要,该怎么办?(示范删除文件的方法)⑵、不小心把不想删除的文件删除了,被删除的文件跑哪里去了?怎么样还原它呢?(介绍“回收站”、示范“回收站”的打开方法及文件的还原方法。)

⑶、学生练习:把自己认为不喜欢的歌曲删除掉,然后打开回收站,将其中的几首歌曲进行“还原”。

三、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对“我的音乐库”中的歌曲分类是按照歌曲名称的字数进行分类的。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对音乐文件进行分类?说一说你分类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几位学生说一说)

2、根据你自己的分类标准,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对F盘中的“我的新音乐库”中的音乐歌曲进行移动、分类。

四、自由练习:

从网上下载乐曲,并反下载的音乐文件分类存放到“笛子曲”、“二胡曲”、“钢琴曲”、“古筝曲”等文件夹中。

五、课堂小结:

浙教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第8篇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 模式的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是一种在万维网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网络通信技术。在万维网产生之前, 电子邮件的收发是基于客户端软件的。用户利用客户端软件, 如Outlook Express、FoxMail, 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完成编写邮件和阅读邮件的工作, 因此, 常把用户的电脑称为客户端 (Client) 。与之相对应, 邮件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专门处理邮件的计算机称为邮件服务器 (Server) 。这种邮件收发方式是基于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 模式。

电子邮箱地址的格式为:用户名@域名。第一部分标识用户的邮箱, 从文件系统角度看, 电子邮箱就是一个文件夹;第二部分标识邮件所在的计算机, 即存放用户邮件的邮局服务器。

1.电子邮件的发送

当使用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编写完邮件并发送后, 发送方计算机上的电子邮件软件使用发送方电子邮箱地址中的第二部分, 与远程服务器 (如图中的SMTP服务器1) 构造一个TCP连接, 并在此上面进行通信, 该连接位于25号端口。一旦连接建立,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程序就遵循SMTP协议, 相互发送信息。客户端先以HELO命令向服务器发出请求, 并以Mail命令向服务器标识发件人的身份。服务器如果接受, 就以OK作为响应。发送方再以RCPT命令, 告知服务器收件人的身份。服务器如果同意为收件人接收邮件, 就再以OK作为响应。至此, 就建立了一个SMTP会话。然后, 客户端使用相应的命令将邮件信息发送到服务器上。邮件的整个发送过程由发送方控制, 需要确认几次才能够完成。

SMTP服务器还具有转发功能。SMTP服务器收到邮件后, 检查收件人的地址, 当收件方为本地计算机上的接收方时, 直接将邮件存入用户的邮箱中;当收件方为远程用户时, SMTP服务器以客户端的身份与远程的服务器 (如图SMTP服务器2) 建立连接, 将邮件传送给远程的服务器。这样依次进行, 直到将邮件发送到接收者信箱中。

由此可见, SMTP服务器有两种工作状态:一是作为服务器接收从客户端发送来的电子邮件;二是作为客户端向另一个远程服务器发送电子邮件。

2.电子邮件的接收

电子邮件的接收也是通过客户端软件实现的。在TCP/IP协议族中, 包含一个提供对电子邮件进行远程存取的协议, 称为邮局协议 (POP) , 现在使用的是第3个版本, 通常称作POP3。邮局服务器 (如图POP3服务器2) 通过侦听TCP端口110开始POP3服务。

当客户端软件需要从邮箱中读取邮件时, 它将与邮局服务器主机建立TCP连接, 并在此上面进行通信。一旦连接建立,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程序就遵循POP3协议, 相互发送信息。

客户端软件先使用USER命令和PASS命令将邮箱的账号、密码传送给POP3服务器, 进行身份认证。当这一认证过程完成后, 邮件客户端程序使用STAT命令请求服务器返回邮箱的统计资料, 如邮件总数、邮件总字节数等。然后使用LIST命令请求服务器列出服务器里邮件数量和每个邮件的大小。接下来邮件程序就会使用RETR命令接收邮件, 每接收一封邮件, 便使用DELE命令请求服务器将该邮件置为删除状态。全部邮件接收完毕后, 使用QUIT命令结束会话, 和服务器断开连接。服务器收到QUIT命令请求后, 便会将标有删除标志的邮件全部删除。邮件被下载到客户机上后, 用户就可以使用客户端软件阅读邮件了。

由此可见, POP协议支持脱机工作方式。另外, 有些邮局服务器还支持IMAP协议, 这种协议支持脱机、联机和断连三种工作方式。

●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随着万维网的产生, 电子邮件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基于Web的电子邮件迅速发展起来。基于Web的电子邮件, 有时也称WebMail。实际上, WebMail是一种利用浏览器通过Web方式收发电子邮件的服务或技术。Web Mail不需要借助专用的邮件客户端, 用户以Web方式直接登录服务器上的电子邮箱, 即可读写、发送及管理电子邮件。目前, 大部分国内的门户网站都提供Web Mail服务, 比如新浪、搜狐、网易、雅虎中国等等。

Web Mail系统的服务器端通常由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邮件服务器等组成。Web服务器通常借助于服务器端的JSP、PHP、ASP等脚本运行环境, 以及客户端脚本, 为用户提供邮件系统的访问界面。应用程序服务器负责访问用户信息数据库、收发邮件、管理邮箱等工作。Web服务器通过程序接口与应用程序服务器进行连接, 而应用程序服务器又与邮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在一起。Web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通常按一前一后的形式进行配置, 这种功能上的分离有助于提高系统性能, 同时给最佳产品的选取留有余地。在一些小型的Web Mail系统中, 为了简化系统规模, 通常将Web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放在一起, 即建立一个Web应用程序服务器。

1.邮箱登录

对于Web Mail, 无论收信还是发信, 用户必须先登录邮箱。登录邮箱时, 用户利用表单 (Form) , 使用HTTP协议将账号名 (用户电子邮箱地址) 和密码发送到Web服务器上, 再通过应用程序服务器连接用户信息数据库进行身份验证。身份验证通过后, 应用程序服务器连接邮局服务器, 从用户邮箱中取得邮件信息, 并返回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再以网页的形式发送给用户。

HTTP协议是以明文形式发送账号名和密码的, 安全性较差。许多网站使用安全连接对通信信息进行加密, 即使用安全套接字层上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S) , 使信息安全得到保障。

基于HTTP协议的通信是建立在TCP连接之上的。在此基础上, 浏览器和Web服务器要建立一个会话, 以请求/应答方式进行工作。由于HTTP是无状态协议, 每次通信都是单独连接, 不能维持客户的上下文信息, 所以WebMail系统有必要对用户会话进行跟踪。通常, Web Mail系统使用几种常用的会话跟踪技术, 如Cookie、Session等, 维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信联系, 跟踪每一个客户。

2.电子邮件的发送

用户利用表单 (Form) , 完成电子邮件的撰写, 并将邮件信息发送到Web服务器上。Web服务器通过程序接口将邮件信息传送给应用程序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通过组件或外部应用程序, 使用SMTP协议将邮件发送出去。

WebMail系统中, 发送电子邮件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应用程序服务器中的组件。例如, 在JSP环境下, 可以通过服务器组件Java Mail、Java Bean、Servlet发送邮件;在ASP环境下, 可以通过Jmail、Asp Email、CDONTS组件发送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的另一种方法是借助于操作系统的外部程序或命令, 比如邮件发送程序Send Mail。在PHP环境下, 还可以通过PHP提供的system () 、exec () 等函数调用外部应用程序来实现邮件的发送。

邮件发出后, 再通过其他的邮件传输代理 (SMTP服务器) , 最终发送到收件服务器中。

3.电子邮件的接收

接收邮件时, 由用户发出请求, 该请求被Web服务器接收并传递给应用程序服务器, 应用程序服务器连接邮件服务器并读取邮件信息, 并传递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再以网页的形式将邮件传递给用户。

Web Mail主要通过应用程序组件或专用程序, 从邮件服务器中获取邮件信息, 实现电子邮件的接收功能。例如, 在JSP环境下, 可以通过服务器组件Java Mail、Java Bean、Servlet接收邮件信息。ASP环境下则可以通过Jmail组件实现电子邮件的接收。接收到的邮件信息, 最后由Web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返回给用户。

实际上, WebMail就是由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共同作为邮件用户代理, 帮助用户读写、收发邮件的。

综上所述, “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两部分教学内容具有对应关系, 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前面讲解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收发, 后面讲解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是不科学的。从绝大多数学生使用WebMail的客观实际和认知规律来看, 在这一部分, 应在了解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电子邮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讲解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摘要:文章分别阐述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和Web方式的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同时对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的“电子邮件的工作奥秘”一节作出评析, 指出其不足, 并给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电子邮件,WebMail,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胡道元.计算机网络 (初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中国科学院邮件系统帮助中心.邮件知识.http://mail.cstnet.cn/cstnet/help/mail_information.html

[3]尹斌, 江崇礼, 董明.基于Java的Web邮件系统.计算机工程, 2004 (14)

[4]陈玉清.基于Java的Web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上一篇: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下一篇:湾子中学环境保护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