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2024-05-20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精选9篇)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1篇

临泽县城关小学林燕华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注意做到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我既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我还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我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我首先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我高度重视抓好两大措施:一是我们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我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我做到:1、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2、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3、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我们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我尝试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2篇

李树伟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些中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呢?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些中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呢?

1、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取得较高的分数。特别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持续性发展。

2、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尤其是对待中等生和后进生时,应该具有较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和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厚爱才是。在对待后进生上,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3、以教师主导性、学生立体性为手段,强调师生双方的共同作用。坚持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及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等,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4、教师要不断研究和学习,初步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渗透与整合,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

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因材施教 第3篇

一、全面了解学生, 得到一手信息, 以期做到因材施教

面对可爱的学生, 要从多个方面了解我们的学生, 做到心中有数。调查包括: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学生生活环境的要求;学生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选对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教好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也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各学科学习的情况, 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 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 要给他们有一点难度的作业, 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 要多暗示、提醒、提问, 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 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因材施教

一方面, 由于学生学习的特点, 他们在校的时间大多是在课堂上,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 用在个人自己安排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 从生源上看,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这对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带来了困难, 特别是对教学起点的确定, 很不容易。而对于公认的难学的数学来说, 效果就更不理想了。基于以上的事实,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方法, 才能取得有效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基础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强化有关知识, 将内容划分成不同要求的层次, 对教材合理调整, 加强“基础和能力”的训练。

三、要注意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更关心的是怎样学好数学,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 要注意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是没有用的, 数学上的很多知识对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将来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例如在《空间与图形》这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 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 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 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 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 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在方格纸画出示意图:假设图书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200米处, 小红家在学校正北方向500米处, 医院在学校的正南方向1 000米处, 车站在学校的正西方向8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 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 标出相对位置后, 教师再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 要适时对以前的知识做到先复习

比如, 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 有时就要考虑这部分知识涉及到以前的哪些知识, 如果以前的知识没有掌握好, 就不要急于学习新知识, 应把以前的知识先回忆。例如, 我们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 可以带学生走进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什么困难, 能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所以, 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2.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数学

就一些学生来说, 数学是非常难学的, 确实是这样,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学习好数学, 放弃了数学, 甚至丧失了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 时间长了, 就会厌烦, 不想学数学。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 一定要注意选一些有趣的东西, 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从腰开始量腿长95厘米, 上身长61厘米, 鞋跟高4厘米, 这样下身的长加起来为99厘米, 上身长不变, 此时上身/下身≈0.618, 知道0.618是什么数吗?人体的比例只有符合这个数, 人看起来最和谐最美。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穿上高跟鞋都好看, 也并不是说越高越好, 一定要量一量自己的身材是否符合黄金分割, 如果符合就不要穿高跟鞋, 所以不要盲目地看别人穿我也要穿。”

这样一来, 学生都觉得很好奇, 因为他们对穿衣打扮还是比较关心的, 从而他们觉得数学也是很有意思的。只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无限乐趣, 就达到目的了。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4篇

关键词:聋校;听力障碍儿童;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養这些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聋生相对于正常学生来说,存在的差异性更为显著。针对聋生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不仅要考虑普通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分类情况,如听力残疾状况的分类、语言程度发展的分类、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分类情况等。这就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我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遵循不同的教学原则,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以提高聋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传授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儿童的对外交流与信息获得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制约和限制了他们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出来的。

听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发展水平有高低;(2)智力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主要原因是致聋原因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智力开发的早迟不同,聋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不同。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聋生的不同智力差异。

听力障碍儿童的智力差异制约着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活动。在学校,教师一方面要着眼于全体聋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智力发展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加强个别化教学。总之,要创造一种环境是每一个听力障碍儿童都有参与智力活动和提高其智力的机会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程度的不同,制订个别教育目标,耐心教导,不急不躁,逐步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授知识与语言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残疾,在入学前没有掌握或很少掌握有声语言,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听力障碍儿童个体之间残余听力的差异很大。轻度听力损失的儿童戴上助听器经过训练之后,完全可以适应口语教学,而中度听力损失的儿童则不能做到。因此聋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听力障碍儿童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既要发展听力障碍儿童的口语,也要发展听力障碍儿童的书面语言,同时注意规范听力障碍儿童的手语,把知识传授和形成发展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有残余听力的听力障碍儿童虽然有一定的听觉,但是对语音的感知不全面、不精确。他们往往失去了学习语音的最佳时机,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在聋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程度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方法,制订教学目标。对于语言发展比较良好的学生,制订较高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使用有声语言。对于语言发展相对迟缓的学生,用手势语、手指语等辅助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各种语言形式的恰当运用,使传授知识与学生的语言发展相统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途径和手段。聋校教学方法是聋校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组织的教师工作方式和聋生学习活动的总和。由于听力障碍儿童具有听觉缺陷,普通教学方法在聋校中运用时,会有其特殊要求。

针对残余听力较多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的学生,较多采用口语、手语结合运用的讲授法。听力障碍儿童由于生活环境、语言基础、听力残疾等原因,接受和理解知识能力较低。教学中运用演示可以使听力障碍儿童对感性材料加深印象,帮助其形成概念,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演示时,把直观形象与语言统一起来,有利于听力损失程度较高的儿童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观察是听力障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将感性认识进行概括,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除此,聋生教学过程中还运用到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练习法、情景教学法。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尤其杰出的有十人,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所谓四科,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培养了四方面的人才。而现代的教育尤其是聋校教育,更应该秉承这种科学的教学原则,使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特点,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从而提高聋生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定倩.特殊教育导论[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朴永馨.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效贤,王明译.聋校教育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4.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5篇

一、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现代班级教学中, 受教育的对象增加了许多, 在一个四五十人的大班里, 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参差不齐,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实施受到了很大制约, 一刀切显然不行。为此, 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 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 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 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同时可以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 可以增设年级组和备课组, 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主, 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 共同研究学生情况, 增强教育合力。此外, 可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 定期召集任课教师会议, 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创造兴趣小组, 发展学生兴趣爱好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因材施教, 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开设舞蹈、书法、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动手动脑, 扩大视野,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创建兴趣小组时, 学校首先应坚持贯彻教育方针, 确定学生在文学、艺术、科学、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在确定好目标后按系统落实到每一位责任者 (辅导老师) 身上, 将特长生工作的目标与责任统一起来。其次, 要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 聘任有专长的人士来校兼职教学, 促进特长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第三, 学校要筹措充足资金以满足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求, 并不断改善教学和训练设施, 提高特长生的素质水平。

三、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加强家校沟通

“成长记录档案”是由学生和教师系统地组织相关资料, 以监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发展, 并检验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熟的过程, 对很多正式测验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记录和因材施教的方案。

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所在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兴趣 (爱好) 及特长、任课教师、记录盒编号 (由班主任老师按一定规律统一编号) 等。每学年开学初, 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填写, 并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第二部分:成长足迹。这一部分旨在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收获等, 使他们从中获得喜悦与自信, 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 同时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以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 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体系的建立, 首先要注意它的全面性, 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来设计评价方案, 完善评价内容。其次, 保证评价过程的民主性。在评价过程中, 应该包含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者与其对象应共同构建和全面参与评价过程。第三, 评价结果要延伸。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 对照反思, 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 (优缺点) , 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提出改进的措施, 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五、组织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学校首先应注意发掘并利用现有的各种德育资源, 作为学生参观、考察、训练的实践基地。其次、注意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支持, 争取共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实践基地。第三, 可就近寻找德育教育资源如敬老院等, 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更新教育理念, 大胆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统、包等弊端, 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实行优教工程。

六、开展校园评比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本质是向上的, 他们需要典型, 特别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开展校园评比活动, 人人参与、层层推选, 从班内实际出发, 推选各式各样的典型, 以典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评比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评价制度改革, 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挥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在全校学生中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6篇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手册》中认为,每个人的发展都取决于两个条件,即具备天资和对天资的激发。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如果激发不符合天资,那么它或者对天资根本不发生任何影响,或者使发展违反自然本性,结果出现畸形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水平应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就应了解、认识并确定这一起点。但是,教师又不能静止地看待学生的发展水平,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是随着教学而渐进发展的,学生的主动性对他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例如,我们发现在初二物理的浮力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智力水平无法适应教学难度;因此,我们就在初二浮力的教学中把目标只定位为基本概念和认知,主要的教学难度放在初三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把学生当做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一个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主体。鉴于此,在“课堂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采用个性化、差异化、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感知的基础上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环境。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主体的观念,努力实现教学相长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保证

传统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而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由引导学生接受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知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填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各有特点的活生生的人,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

我校在推进“课堂目标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引进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教学目标叙写”的备课要求,即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我要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要学会什么”,让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检测,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性和教学有效性更强。同时,提出教研组的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组的主备课制度,提倡教师间的分享、交流与协作,努力构建教师共同成长的环境。让教师更加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新的主体性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身心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教师不能跟随变化而改变教学的策略,教学将无的放矢,教学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学会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着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实践课堂目标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关键,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知识;同时,还看教师的教是否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四、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管理一地方课程管理一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管理以课程标准的形式出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对某一学习阶段提出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课程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和可理解的,它要求教师不应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教学课程的开发者。

我们认为,从国家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已不是过去的大纲,课程也不是过去的唯一的教科书。现在的教科书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必备书籍之一。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必须更新教材观,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整合和调整,即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产生校本课程;同时适当拓展其外延,让课程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这样的课程才会更现实和有效。这就是我校进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的基本观点之一。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保障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考试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甚至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一时间,许多学校开始忌讳“考试”二字而改为“评价”。然而,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都很清楚,考试是回避不了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之一。因此,不能只是简单地要求降低考试的次数,而忽略考试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明确考试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我校在进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实验中提出:要明确每一次考试的目的,“教什么考什么”应是考试的基本出发点,因为考试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检查教学效果。考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面向多数,照顾少数,分阶段、分层要求。如初中历史课和思品课的中考是开卷考试,我们的平时要求就是开闭结合;同时,从初一到初三,论述题从会抄到会总结再到会阐述,不断提高要求,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更好地利用考试来促进教学的功能。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考试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当前,许多教师“为考而教”的思维根深蒂固,也似乎无可厚非,因此利用考试则更容易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例如,在考试命题中要求列出考试内容的检测目标、知识分布情况等,并进行考试情况的预测,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检查;同时,又可以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师的交流,以达到“因教而考”的目的。

因材施教的落实,教育观的转变是关键;没有教育观的转变,因材施教还会停留在教学原则层面,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我校推行“课堂目标教学”的教学实践以来,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把因材施教全面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效率稳步提高,近年来的教学业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全面振兴 第7篇

一、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 农业基础好、潜力大,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既能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又能为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 保证经济持续发展, 还能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扩大内需, 持久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中,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创造性地落实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近三年我省粮食商品量居全国首位, 粮食增量占全国粮食增量近1/5, 2006年调出商品粮500亿斤,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贡献;二是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种植面积、产量、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全国首位;三是加快畜牧业发展, 实行科学化养殖、规范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0%。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006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 带动农户185万户。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 突出抓好岗前培训、用工对接、权益保障等环节, 2006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51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164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中的一半以上来自劳务产业。五是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确立了主导产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招商引资兴县、民营经济活县的发展路子, 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县与垦区、林区、油田、矿区合作共建, 县域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六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坚持科学规划、正确指导,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继出台, “百乡千村”试点进展顺利。一年多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 解决了无电村屯5.6万人的用电和1600个村8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用户沼气池2.1万个;农村社会建设步伐加快, 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事业成效显著, 村容村貌有所改观。

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 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在产业结构上, 我们集中力量发展具有我省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石化、能源、医药、食品、林木加工等六大产业, 重点在延长产业链条、深度开发、提高科技含量上做文章, 使主导产业不断升级, 2006年六大产业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95.1%。在空间布局上, 我们根据黑龙江省资源、产业、要素分布情况, 重点建设中西部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北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沿边开放带四大经济板块。哈大齐工业走廊面积已达58.7平方公里, 累计完成投资236.6亿元, 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开始显现。我省煤电化工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一批重点项目在加快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沿边开放带建设成效明显, 规划建设了一批出口加工园区, 153个项目建成投产。在可持续发展中, 我们重点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节能减排工作。在煤炭开采等领域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累计关闭小煤矿433座。在化工、水泥、造纸等8个重点行业选择重点企业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 加快生态省建设。在现代服务业中, 重点发展以冰雪、森林为特色的旅游业, 以哈洽会为龙头的会展业, 以大型连锁企业为主题的零售业, 以及物流、金融、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 制定出台了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配套规定, 加大了财政和税收政策、金融和信用担保领域的支持力度。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0%提高到37.6%。在建设创新型省份中,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加快建立和完善具有黑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集中力量实施六大科技专项,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步伐,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初步实现经济发展从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以深化改革为重点, 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深化改革, 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工作始终,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加大改革力度, 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妥善处理好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关系, 使改革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实现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和“第一硬仗”,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 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到2006年底, 全省完成改制企业占全部应改制企业的96%, 如期完成了三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通过改革, 产权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企业集团化改造成效显著, 哈药、哈量、哈啤、北钢、龙煤等集团的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齐齐哈尔一、二机床厂实施政策性破产后, 年产重型数控机床能力稳居世界首位;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处置, 盘活呆滞资产200多亿元, 移交企办中小学校611所, 分离辅业单位555个。国有资本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 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增值率168.5%。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全国最先全部免除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 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扎实推进。国有林权改革试点2006年4月在伊春顺利展开。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调整了行政权力配置, 扩大了市、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业单位改革有序进行, 财税、投资、金融体制等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四、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为重点, 促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来自中苏合作, 也可以说是对外开放的结晶。在新的形势下, 实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同样离不开对外开放。我们把握当前中俄两国政治上互信、经贸上加强合作的有利时机, 立足地缘优势, 加快推进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一是加强双方互访活动, 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共识、扩大合作;二是加强进出口加工区建设, 规划建设了96个对俄出口加工基地, 对俄出口加工园区启动面积34.4平方公里, 148个项目建成投产, 114个项目在建;三是加强科技合作, 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莫斯科“中俄科技园”和哈尔滨“国际科技城”;四是突出抓好境外能源原材料及加工项目的投资合作。2006年成功筹办了24项国家级“中国俄罗斯年”活动, 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2006年对俄贸易额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0%, 保持了全国对俄经贸第一大省的地位。在加强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同时, 我们进一步拓宽“走出去”的领域, 2003年至2006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6.1%, 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与我省有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10个, 与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在“走出去”的同时, 我们不断加大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力度, 积极向国内发达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放。2006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1亿美元,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300亿元, 分别比2003年增长66%和1.8倍。

五、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为重点,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 我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37.5%和41.6%。坚持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近5年, 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9万人。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成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城镇居民低保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并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积极扶助社会困难群体, 坚持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和以促进再就业、解难、助学、助残、农民减负等为内容的10项利民行动, 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 2006年,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 全部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73.3%, 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3.7%, 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实现了全覆盖, 人民群众买药贵、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建设了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等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 实施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工程, 城乡人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文化、娱乐、健身等设施和网络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坚持以加强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 大力建设“平安龙江”, 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治安好转、加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深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广泛开展“树立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省人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8篇

一、因地制宜,构建园本课程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积极挖掘课程资源,以地方资源的文化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为主线,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如开展中班《香香的蔬菜》主题中“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我们利用附近蔬菜基地的资源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摘菜,在真实的情景中获得收获的经验,尝试与人交流、与人商量合作等。

二、因人而异,完善教学方式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我们要根据幼儿的阶段特征、兴趣爱好,有所侧重地设计活动计划,并恰当运用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关注阶段特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幼儿阶段,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由于上幼儿园时间较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关爱的行为,才能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减少了孩子离开妈妈的焦虑心情,并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孩子感到愉快。如健康活动《小刺猬背果子》,活动一开始,给每个孩子都戴上小刺猬头饰,接着教师用亲切的口气说“孩子们,今天我是刺猬妈妈,你们都是刺猬妈妈的孩子,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运果子好吗?”教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妈妈,使孩子心中有一种依附感,教师在教孩子学“扎果子”本领时,在地毯上脱下鞋子,和幼儿一起在场地上四肢着地练习爬,全身着地练习滚动,显示“妈妈扎果子”的本领,发现有的幼儿不敢滚动,有的还没扎到果子,教师引导幼儿说:“有的小刺猬还没扎到果子呀,来,刺猬妈妈帮助你,再试一下。”接着教幼儿如何如何扎果子,使孩子非常快乐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活动中,教师给孩子的是多鼓励、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真正体现了《纲要》中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使得孩子能愉快活动,快乐成长。

2.关注幼儿兴趣,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要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景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于是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些农作物种子的异同处,还将这些种子贴上标签,布置成“种子大聚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帮助他们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使幼儿明确地得出具体实物的形象概念,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3.关注幼儿弱点,注重教学的侧重性。鉴于幼儿对于外界的接触少,因此容易害怕、胆小,没有自信,我们尽量提供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利用晨间谈话、餐前准备等时段,请小段幼儿轮番上台,讲述自己的想法、故事、见闻,不论好坏,只要能走上台前,表达自己便是成功的。利用难得的升旗机会,中大段幼儿在全园同伴前主持、表演。

三、以幼为本,落实相关保障

1.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关注并努力追随幼儿兴趣。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避免了只站在知识的基点上,无视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学习兴趣来选择和组织活动的现象,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中存在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使教育活动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优化环境设计,营造良好氛围。本着“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原则,注重给孩子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如各班活动室的场地化整为零,活动区的设置,小班要有温馨活泼的家庭式区域、中班要有操作探索的活动区域、大班要有学习创造的活动区域,使之各成特色。我们在活动室的墙饰上融入农村特色资源——稻草编制的鸟笼、挂饰、吊饰、沙画等,有孩子折、剪、画、贴的作品;区角中有孩子们带来的稻草做的冰糖葫芦窜,有用茶罐、奶粉罐做成的打击乐器、有家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扣子、编织品等;展示台上有孩子们自制的创意沙画、沙瓶娃娃等,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运用材料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看着自己的作品装点着自己的天地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成功感。

3.加强家园共建,携手护幼成长。本着“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的指导思想,我们常以家长会、家访、讲座、家教专栏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实施素质教育,让他们了解构建地方课程的教育意义;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观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新变化,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请进来,中小段孩子将爷爷奶奶请进幼儿园开展家园同台献艺活动,从平时的“爷爷奶奶爱我”转变为“我爱爷爷奶奶”,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怎样从行动、思想、语言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热爱之情,进行了一次次别开生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

坚持全面发展实施因材施教 第9篇

关键词:教育;全名发展;因材施教

中国分类号:G4

一、走出“全面发展”的误区

不要以为全面发展就是要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习,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系统地学习,千万不能让学生既要“语数英”学得好,还要让学生音乐、美术、体育样样拔尖,样样精通。面面俱到、平均发展就会照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弊端。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小白兔在长跑比赛中取得了冠军,非常高兴。兔妈妈想,我的孩子长跑这样厉害,游泳也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于是她就让小白兔去参加游泳训练。在一年后的森林运动会中,小白兔游泳成绩平平,连原本的长项长跑也名落孙山,兔妈妈一下子傻了眼:孩子,我原想让你能全面发展,没想到却害了你呀!

其实,仔细想来,很多老师在教育中也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常常教导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目的即鼓励和暗示学生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一个“全才”。尽管每个学生都努力地追求“全面发展”,可在学期末评选时,老师又常常犯难,因为语文尖子生往往数学成绩一般;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都比较出色的,音乐、美术又成问题;好不容易有一个音乐美术语数外不错的,恰恰又是个跑不快、跳不高的体育方面的“学困生”,结果“全面发展好学生”往往是“全面中等生”。在家庭里,家长更是热衷于让孩子上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希望孩子在多方面得到陶冶,成为能唱能跳、能书会画的“全才”。

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的能培养“全才”吗?我看不可能。因此,有必要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二、全面发展不等于全优发展

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在我看来,这里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有一个范围的要求,即“德智体”等方面:德,要求学生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智,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体,要求学生是一个具有健康体魄的人。另一方面,作为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并没有现成的表述和规定。所以,我们不能一谈到优良的道德品质,就想到诸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崇高品质;一谈到文化修养,就想到那些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师;一谈到健康体魄,就想到那些驰骋赛场的运动员……并以此作为学生的人生标杆。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莫不与此有关,我们对学生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和要求,什么都想做到最好,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做好。

其实,人的智力结构本来就不平衡,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构成。那些集各方面知识能力于大成的人只是人类中的特例,要求学生在各方面做到全优是不现實的。有的人有语言智能,如播音员、相声演员等,他们的语言天赋使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但在理科工科领域里不一定出类拔萃;有的具有数学逻辑智能,如众所周知的陈景润、鲜为人知的少年博士张炘炀等他们在数学逻辑上有着别于旁人的能力,但在语文或体育上却能力甚微;有的具有音乐智能,如弱障音乐指挥家舟舟,他在其他方面属于弱障,但在音乐指挥上却是个奇才;……所以教师应该做的,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特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的特长和个性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做到扬长避短,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特长里面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获得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三、全面发展是一种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种“学创俱能、知行合一”的要求,更是一种“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境界。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人,不光要有各方面的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动手、学会创造,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得到锻炼。所谓“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当学生在学校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得到了健康成长和发展,也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了。

四、全面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得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应该是可持续的,它应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起点,所以,教师要通过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学生总是会离开学校的,在社会这个更大的学校、更大的舞台上,能不能继续做到“全面发展”,学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让学生在学校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显现。

现在,当我们重新去审视前面的小故事,去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乃至于家庭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是有意拔高了。我们时不时会成为寓言中的“农夫”,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造成了许多教育中的尴尬和悲剧。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正视学生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科学的发展和成长。

上一篇:论如何做好当前信访工作下一篇:三年级下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