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现代文阅读答案

2024-05-31

七颗钻石现代文阅读答案(精选6篇)

七颗钻石现代文阅读答案 第1篇

七颗钻石练习册答案

七颗钻石原文

①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②在家人的苦心劝说下,他去跟一位画师学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意没什么可学的!

③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意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④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有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⑤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片林子里。

⑥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适合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避免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到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⑦第二天,他到一棵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⑧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⑨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忙。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⑩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现在,你可以去死了。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库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鲜花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他又开始画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生存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阅读题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皱赚()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忧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烟稀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一段情节结构上看,是全文的引子。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②③段写聪明的年轻人学画画,学做生意,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然而他却想到了死,其原因是什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意图是什么?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初读时感到内容离奇,细细品读又觉得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这与小说严谨的结构是分不开的。例如,情节上的前后照应就是结构严谨的突出表现,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举出二至三处前后照应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这篇小说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的生存与死亡有时也决定于偶然的因素。

B.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C.劳动成果体现了人生的美丽。

D.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中品味人生的幸福。

7.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很有特色,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皱(zhòu)赚(zhuàn)

2.①忧郁:忧伤,愁闷。②人烟稀少:人家和住户很少。

3.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原因:他通过学哲学觉得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意图:为小说后面写年轻人真正明白人生意义作反衬。

5.例如:第八段再死也不迟与第四段照应。第十段你不是一直要死吗与第八、九段照应。第九段一天天推迟死期与第四段照应。第十二段他决定不死了与第四段照应。第十三段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与第三段照应。

6.A

7.情节构思曲折又浪漫神奇,很巧妙地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人公的思想发展过程服务。

七颗钻石现代文阅读答案 第2篇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象去除托尔斯泰盖着面孔的头发, 修剪疯长的胡须, 并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 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 无可否认的是,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 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 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 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在四方脸中间,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 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 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 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 找不到精神光彩, 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 这张脸平淡无奇, 障碍重重, 没法弥补,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 托尔斯泰就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 他讨厌任何对他的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 难道还能找到幸福么? ”正因为如此, 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 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 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10 年, 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 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 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的归宿。 从这个人身上, 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 他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从少年到青壮年, 甚至到老年, 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 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到。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 还是那件大衣, 戴这顶帽子, 还是那顶帽子, 都没什么不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 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 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 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但是, 带着这么一张脸, 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 不管穿什么服饰, 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 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 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 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 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 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 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 最后还是坚信, 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 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再看另一张照片, 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 你假如不明真相, 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 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 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 因此, 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 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 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 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所以说,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 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选自《三作家》, 茨威格著, 王雪飞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年,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生就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却拥有一个天才灵魂。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篇章, 他的寓言和童话还十分注重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对儿童进行教育,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诸如勇敢、勤劳、正直、诚实、关心人、帮助人等。

[读有所思]

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第3篇

【专题强化】1. (1) ①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 用粪滋补泥土;⑦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 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① 点出文章的中心;②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③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滴泪”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只留下一滴泪,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学生们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2. 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 3. 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 4. 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 5.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专题强化】1. 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想到了应对办法却又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 2. 承接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 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境,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4. 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的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活,状况大不如前。 5.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 1 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避免了空洞。 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粗看字字在咏物,细看句句在写人,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 1. “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 2. 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3. 说明娜拉的动作,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 1. 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 2. 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 1. 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立场,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既表达了他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 2. 示例:机智沉着,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永不言败。 3. ①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②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4课时

【专题强化】1. “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 2. 高温、干旱。 3. 第③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 4. “不少”是“多”的意思,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2. 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 3. 内容上,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4. ①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②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5. 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七颗钻石现代文阅读答案 第4篇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第5篇

关键词:《七颗钻石》 教学 反思

《七颗钻石》是笔者在江苏南通初中语文优课比赛中执教的一篇童话。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本着浅文深教的原则,在执教这篇童话时以“大作家写的一篇小童话,小童话反映一个大主题”为突破口,在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阅读这篇小小的童话时,通过不断品味、叩击文字,体会到小小的篇幅中所蕴含的辽阔和波澜。唤起学生心中对这份爱的惊诧、共鸣,体会大作家的这份伟大的心愿。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培养学生倾听、想象、深悟三方面的能力。

一.学会倾听,乐于表达,体会文字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去听懂表达,而是增进彼此交流,提升学生阅读力和表达力。所以,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热热闹闹,而是在倾听中不断思考、辨析,进而养成语文综合学力。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以认真的倾听促进了建设性的对话,以积极的对话,体会到童话语言的魅力。

师:爱不是空洞抽象的,爱一定是有具体对象、具体行动的。请同学们带着笔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细微之处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一边读一边圈画。

生默读文本,圈画批注。

师:哪位同学把你刚才阅读中的收获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余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记录,在评价上一位同学的回答时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句式:“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

生:我从“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可以看出小姑娘为了帮妈妈找水极度劳累,小姑娘非常爱自己的妈妈。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从“倒”这个字读出了小姑娘为了给妈妈找水,十分劳累,更加可以看出小姑娘非常爱妈妈。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我有个想法想和大家交流,我觉得把“倒”换成“躺”,表达效果好像也差不多,都让人觉得小姑娘太累了。

生: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理由是:“倒”好像是一下子栽下去了,比“躺”速度更快,更能看出小姑娘当时累到了极点,仿佛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了,更可见对妈妈的这份孝心。“躺”让人感觉好像挺舒服的,我觉得这里换成“躺”不好。

师:说得有理,我赞成!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从“赶紧、跑”可看出有了水后,小姑娘内心的焦急,想早一点把水送给母亲。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有理由补充,我觉得从“抱”这个动词也能体现小姑娘对水的珍惜,想快点把水带给妈妈喝,而且也只有抱着水罐才能跑这么快,才有了下面匆匆忙忙,没看见小狗一下子被小狗绊倒了。

师:我同意你的观点,你阅读文本时还注意了上下文的联系,真好,老师给你点赞!

生:我从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读出来母亲很爱小姑娘,把生的希望让给小姑娘。

师:我赞同你的观点,说得真好,不过我想给你提点小建议,我觉得你没有把母亲的话很有感情地读出来,你再来试试,好吗?(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像,母亲快死了,应该是非常虚弱的,他读得好像还没那么虚弱。

师:好,那你来试试。(生有感情地朗读母亲的话,虚弱无力)

师:真好,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助“我同意 同学的看法,但我还有理由补充 ;或者我不同意 同学的看法,我的看法是 ,理由是 。”句式,看上去给学生一个框,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先倾听后表达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倾听中,每一位学生不仅需要仔细听,还要思考、辨析,这样在自己表达时才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又是培养的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从文本的文字之中咬文嚼字,既体会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力。

二.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書写爱的神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将读和写完美融合,以读促写,以写导读,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力。

笔者在教学《七颗钻石》时,借助想象串联起学生的读写活动,以学生创作的形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博爱”的神奇。

师:当这股清泉哗哗地流向人间时,地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段话的最后补上你的创作。(生创作)

师:哪位同学想把你的创作读给我们听?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人们有了水之后不停地欢呼、庆祝,小姑娘、母亲、所有人的脸上绽放着最灿烂的笑容,连小狗也不停地摇着尾巴,高兴地走来走去。

生: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你看,水流不断流着,流向大地,流向麦田,流向千家万户,小草重新挺直了腰板,花朵重拾笑颜,五彩缤纷,煞是美丽,草木丛林都重新焕发生机。人们笑着、跳着,一派祥和热闹,小姑娘用手轻轻掬起一捧水,喝上一口,甜甜地笑了。

师:两位同学写得都不错, 这两位同学的创作,你更喜欢谁的作品呢?

生:我喜欢第二位同学的,我觉得她在写的时候联系了第一小节,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他写得也更形象一些。

师:有道理,是谁让这一切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生:小姑娘的爱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

《七颗钻石》是一篇神奇的童话,托尔斯泰借助其丰富的想象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变化,在真爱的感召下,水罐里涌出了水流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情节上的补充,以此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带领着学生体会到了博爱的伟大力量,润泽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巧妙拓展,适当延伸,感受真爱魔力

《七颗钻石》似乎是一篇学生一望而知的童话,学生自主阅读便能感受到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如把教学目标依旧定位在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的话,教学就过于浅表化了,笔者从学生“一望而知”的阅读初感出发,引导学生对“爱”做了深度的理解。

师:是啊,一股水流滋润万物,一份爱拯救苍生,爱具有了神奇而伟大的魔力。托尔斯泰称这样的爱为“真正的爱”。学到这里,你能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真正的爱”的理解吗?

生:关爱小动物,对陌生人也给予了关爱。

生:是一种无私的爱。

师:看来小姑娘小小的举动让我们同学内心起了大大的波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中的这段话:“当我们关爱他人的时候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求得好处。只有对所有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

师:涌出水流,爱拯救了全人类,故事本来也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让七颗钻石变成大熊星座呢?联系下面两则材料,小组讨论,谈谈你们的看法。

【材料1】大熊星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的星座,是著名的北斗七星所在的星座。北斗七星在夜晚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

【材料2】世上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学问——爱他人。

生: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不仅像钻石一样珍贵,还像大熊星座一样在黑夜中闪亮。

生:这样使这个童话读来更加神奇,好玩。

生:材料1中说大熊星座具有在黑夜中指示方向的作用,作者希望小姑娘的爱心能够指引人们都像小姑娘一样具有无私的爱,想要更多的人懂得爱他人,因为作者相信爱会唤起爱。

师:是啊,大作家写了一篇小童话,小童话蕴含着大道理。今天,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各种灾难、威胁,这篇童话不仅写给学龄前的儿童、写给你们看的,也写给我们大人看的,希望你们、我们都能得到这份爱的温暖和指引。

教學中,笔者借助拓展阅读,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了文本之后体验不到的“爱的指引”意蕴,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的深度,进而对列夫·托尔斯泰有了重新认知,对《七颗钻石》有了新的阅读感悟,为学生的阅读重新打开了一扇窗:原来列夫·托尔斯泰坚信爱会唤起爱,他的一生是宣传爱、追寻爱的一生,他用他的作品去抚慰国家和人民的创伤。而小姑娘便是这份大爱的代言人,把小狗的生命、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生命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学生在教学的引领下,理解了这份真正的爱,揣摩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意图。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七颗钻石》的教学,既是一节比赛课,又是一节让自己成长的课,笔者以“倾听”作为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以“想象”作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以“深悟”作为提升学生阅读力的核心,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颗钻石》教后反思 第6篇

“你能跟大家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要是这时能下雨,干旱就解除了,人们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多好、多朴实的愿望啊。”——面对干旱,“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大雨下了下来”要比“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星星普照人间”更有现实意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一、充分朗读,体验情感

1 初读,触发感觉

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不会读或读不准,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正确熟练地读课文时,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这是孩子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无论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2 品读,抒发情感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指导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所体会到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

3 全读,领会思想

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指导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以及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或“领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肢体语言。最佳办法就是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使用配乐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调动情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朗读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引导想象,感悟真谛

1 创设情景,引发情感

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有的课文与孩子们生活相距甚远,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引导性材料,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以引导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诱发积极情感。如《七颗钻石》这一课,可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设想处理水的种种方法和理由,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可利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2 发挥想象,表现情感

上一篇:5秋思教学设计下一篇: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