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2024-08-11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精选5篇)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第1篇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许晖

摘要:研究性的音乐学习是当前探究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并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增加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通俗音乐

语言艺术

上学期,笔者和高一178班的同学们共同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是‚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此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便是当今音乐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最新学习方法。音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体验成功、拓展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当我在高一178班提出进行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想时,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热情和好奇。

一、兴趣是课题产生的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注①)。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那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的通俗音乐渗透在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民歌一课,除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民歌外,我还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了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特色。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的曲目进行教唱,如《红旗飘飘》、《中国人》、《中华民谣》等。通过欣赏一些VCD、观看表演和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之声,播放和教唱一些好的通俗作品,如《东方之珠》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等有意识有目的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感受的目的。在一次小型的班级卡拉ok演唱会中,一首由一个叫高晓松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作的《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在同学们反复演唱后,那校园生活的写实和那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我及时抓住时期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课堂上顿时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还写出更生动更富有情趣的歌词,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在同学们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通俗歌曲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研究,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给他们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群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前期,我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好的通俗作品,尤其象《同桌的你》《弯弯的月亮》中一些充满质朴、生动语言的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

1、群体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查找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书店等获取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合作意识。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允许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获得不同答案,如在为了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得出:‚通俗音乐是由美国新奥尔良黑人的爵士音乐发展而来的,通俗音乐的大部分历史就是爵士音乐的历史。‛而另一组的同学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一书中查到‚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如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就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便是早期的通俗音乐。‛我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而是让大家坐下来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我告诉他们许多音乐范畴的内容是在人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整和才得以完善的。而研究不同问题,鼓励学生综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与观点,只要是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在研究的学习中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体验与创作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给学生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后,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当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它综合了多种音乐门类,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各取所需’。通俗音乐往往体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情波动,而且这种体现往往又能轻易地被人理解,这就使得多数人都能通过通俗音乐找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也许才是通俗音乐中‘通俗’二字的真正内涵‛。还有一个学生交来的调查结果对通俗音乐中语言特征是这样叙述的:‚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意味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体验音乐艺术内涵。在同学们了解到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后,同学们又提出对通俗语言特征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歌词颇感兴趣,如《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以及《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和前段时间流行的《东北人活雷锋》中唱到的‚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对于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前两首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意蕴较深,而后一首歌词基本属于大白话,大实话。但三首歌词的写作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且易学易记。前两首歌词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而《东北人活雷锋》如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但语言朴实无华。这也许是通俗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我继而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对这些通俗歌曲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在演唱风格上有那些不同的类型。‛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去思索、分析,查找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听赏比较,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那些作品有价值,值得学唱,那些作品格调庸俗,且毫无价值可言。在了解了一些通俗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试着创作歌词,一个新学期下来,同学们还真的创作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有写实的,抒情的等等。这里摘抄两位同学们创作的歌词,如一个同学写的《小雨加雪》:‚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赶路的人一定要穿暖一些/异乡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常会带给你冷漠的感觉。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伤心的泪水全部省略‛还有个学生的《校园男孩》也写得很有趣味:‚热烘烘的文科教室吵吵又闹闹/大家都嫌书包太小装不下太多烦恼/总以为自己站得比谁都要高/仿佛所有的真理只有自己最知道。……‛看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歌词新作,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欣喜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注入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以求得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在求‚大统一‛的活动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本得不到实现。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学生欣赏歌曲之前,我把曲谱歌词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还能体味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如对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的同学说这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同学则认为它是一首对恋人的一种思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在开放式讨论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我们对比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中语言艺术时,我让学生找来一首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一首《何日君再来》欣赏,同是三十年代的歌曲,听赏完学生普遍不喜欢听《铁》而多数学生却喜欢听《何》,我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当今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在三十年代旧中国在日寇践踏下舞女的悲惨命运,相反因为《何》的旋律充满浪漫抒情色调,一些学生还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让同学们对两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欣赏。通过分析歌词,他们了解到旧中国的歌女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她们终日过着‚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聂耳的这首作品是对当时的歌女们生活的最好的写照。这样再让学生去感受作品,学生听出铁蹄下歌女的辛酸和无奈,有个感情丰富的女孩竟听得落泪了。同时学生讨论了三十年代的战乱期间的旧上海流行的《何日君再来》,为何在当时会叫做靡靡之音。国难当头,这些歌厅中的歌女们每天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歌声削弱当时一些国人的意志,她们的个性和聂耳笔下的歌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启示

1、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文化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如学生在了解到通俗音乐起源,学生也了解到了爵士乐,同时联系到在文学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词人柳永的一些诗词歌赋—‚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的说法。在赏析通俗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特点也有所认识和区别。

2、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使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过去,学生学习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这里涉及到了人文科学,民族传统文化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体现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活泼地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钱建良编

3、《跟我学—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注①:选自《剑桥音乐指南》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版权所有,不经授权,不许转载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第2篇

一、有声语言

1.准确性

(1)语音的准确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杜绝口头禅。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现阶段,师范毕业生普通话都是必须达到二乙标准的,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乐会给学生带来听觉的美感享受,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学生导入到自己创设的意境中。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能准确诠释歌曲和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又烘托了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

(2)提问的准确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不能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如听了一首曲子之后,教师问:“听完了这首曲子,请同学们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就会模糊,到底是说曲子的情绪,还是曲子所表达的内容呢?在“青春舞曲”的课中,笔者直接播放音乐,请学生回答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学生就会齐声回答:“新疆维吾尔族。”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个音乐的特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易懂、准确。

(3)评价的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有些教师习惯用“很好”“非常好”等没有灵魂的评价语,而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过分考究、语句华美,但是没有生命力,这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方法。在初一年级的第一次音乐考试中,有一名很内向的学生来考试,他的声音好轻,笔者就说:“你的声音好好听,能不能唱的响亮一些,让同学们都可以听到?”结果他一下唱得很好,全班的学生都为他鼓掌,他开心地笑了。

2.语速、语调、节奏的协调性

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唱欢快、活泼、极富舞蹈动感的歌曲《跳吧!跳吧!》时,教师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要符合音乐塑造的形象,做到连断分明,轻重缓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搏。又如:在欣赏《摇篮曲》时,为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母亲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笔者采用了较慢的语速,低缓和温柔的情绪去朗读歌词,以此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共鸣,这样的处理方式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

3.生动、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声声入耳、娓娓动听,又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因为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想把学生引入所创设的情境中,需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精辟而简练。在唱歌教学时,有的学生情绪急躁,在自己不熟练的情况下,张口乱唱,破坏秩序,与其他学生的声音不同步、不和谐,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粗暴阻止,用希望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都是和谐的、优美的语言来暗示他们,用幽默的语言以褒代贬。

4.组织性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教师的语言应该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果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像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削弱艺术魅力,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毫无反映,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

就像在学区的音乐公开课中,笔者虽然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准备,但是不够充分,上课之前心里没底,所以在上课时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语言略显繁琐,并且前后出现了矛盾,讲的太多,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在以后备课过程中,要把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仔细、认真的揣摩,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练、概括的效果,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音乐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会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二、形体语言

在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肢体的动作语言是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如肢体动作、丰富的眼神等。

1.肢体语言

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赏一部民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如在教唱七年级歌曲《青春舞曲》时,在课堂上教师随着歌曲的旋律做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就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在学会歌曲后加上舞蹈动作带着学生一起尽情地演唱,学生的歌唱就会更加积极。

2.眼神语言

眼神,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本领。专一的眼神,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热情的眼神能给人以鼓励;镇定的眼神,则让人产生信心。在组织教学、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容易走神、歌唱跑调,这些等不利于课堂的因素往往会破坏课堂气氛,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就能提醒学生,又能保持学生的愉快心情。因此,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一、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课堂可以通过专业、得体、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吸引他们来上自己的课,并在听课的时候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反之,教师在语言运用上的欠缺也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言艺术对于音乐教学有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音乐之美、从而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照本宣科是最无趣的上课方式,教师的语言如果干枯乏味就无法带动学生情绪。生动活泼的语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材的内容,所以音乐教师所应用的语言一定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多与学生互动,这样才能调节好课堂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致盎然。

其次,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音乐课程的专业性比较强,很多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和掌握,比如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教师若能够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进行说明,对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强化记忆有积极意义。所以,音乐教师在语言运用上的准确生动要比华丽丰富显得重要多了。

再次,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能够启迪学生进行联想和创作。音乐是能够表现人类复杂心理和细致的情感变化的艺术,这些抽象、朦胧而多变的音乐元素与情感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阀门的钥匙,通过渲染、铺陈、设问、反问等手法,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世界。

此外,恰当又温馨的言语还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侧面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音乐课堂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方法创造性地组织学生积极学习的协调活动,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智慧的和谐统一。

二、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专业而易于理解

音乐是一门专业的技术,具体其本身所独有的专业特点,因而音乐教师的语言也要受到音乐专业的限制,减少学生在理解上误差。尤其是在打基础阶段,教师的专业讲解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有直观性和表现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否则,学生只会感到抽象难懂,兴趣索然。例如在讲“音阶”的时候,由于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教师就可以用“声带爬楼梯”来形容“音阶”,并让学生静下心去感受自己的声带在发出“mi、fa、ti、to”以及其间的半音时的位置变化,把抽象的变为具象的。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评价也要注意语言客观公正,尽量少使用模糊的、主观标准浓烈的词语。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发音标准、字正腔圆、逻辑清晰,必要时进行演唱示范,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唯美且富有韵律

汉语由于“四声”的关系而具有韵律感,这与音乐正好是相同的。所以作为一名好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的这种优势,帮助学生形成乐感,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音乐教师要能够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就要能够运用唯美的语言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好音乐。比如歌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它是音乐的载体,教师能够通过朗诵歌词向学生传达演唱时所需要把控的节奏、力度和所投入的情感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词曲所共同营造的意境。而在欣赏轻音乐的时候,教师也要善于用语言描绘音乐家所想要传达给听者的情感,比如《月光曲》、《梁祝》等,通过向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曲子背后的故事,带领他们融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这抑扬顿挫的韵律感中吸收知识、升华情感。

(三)启发并引起共鸣

音乐同语言一样,是一种创造的艺术。即使是描述相同的场景或感受,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不同的人作出来的情境显然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所创作出来的东西也有可能大相径庭。而这也正是艺术的迷人之处,它变化多端、气象万千,它总是能以第一千零一种样子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而是启发、不是模仿而是创新。音乐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去营造意境、善于用语言去点化学生。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唯美的、贴切的、生动的语言对乐曲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进行介绍,同时对作家的生平、作曲意图等进行揣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如果只是照着课本上文字读给学生听,只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而在理论课和试听课上,教师要遵照“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原则,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直接给予解答,而是以启发为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参透,只点拨而不点破。这样的音乐教学课堂才更有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强。

三、结语

语言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增强音乐课的魅力、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要求自己表意明确、语言生动幽默且富有感染力,启发他们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以老师兼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蔡弢,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

语言艺术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第4篇

一、语言艺术在音乐课堂的使用形式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教学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初中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能够使用的语言形式有多种,就初中音乐教学过程而言,音乐语言是主要的方式,教师的口头表达也比较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肢体语言也可以对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一点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如用手势打节奏或者利用柯达伊手势讲解曲谱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课堂上普遍使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技术语言有比较丰富的表现形式,对音乐课堂的增效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二、以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音乐语言应该是音乐课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适的音乐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改之后不少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活跃气氛将音乐课上成活动课的例子并不少见,却忽视了通过音乐语言表达音乐魅力。

音乐语言是音乐课的特色,是音乐课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旋律,一堂音乐课开始十分钟之内不出现音乐元素,这节音乐课无疑就是失败的音乐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课堂使用音乐语言的形式有多种,如在课前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即感受到音乐的气氛;上课前以音乐的形式完成师生的互相问候,增强课堂上的音乐氛围;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播放教材配套的音乐课件,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节奏感悟。

三、借助口头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

音乐教学过程中用到口头语言的地方也不在少数,课堂是音乐教师展示自己语言魅力的舞台,音乐教师本身有音色训练的基础,在课堂上的口头语言上更应该注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音乐课中的口头语言一般用来引导学生掌握唱歌技巧,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音乐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具有音乐特色,在日常的发声训练中可以借助发声方法,对口头语言的音量和音高进行练习,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形式的口头语言。

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变现内容进行介绍,这时的语言应该自然流畅,音量适中;在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以及视唱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唱歌效果进行点评,这时应该语调柔和,注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在讲解发声以及唱歌技巧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时,则需要提高音量,放慢语速,使学生充分掌握唱歌过程的难点;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还应该准确,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弹琴加领唱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与自己心中所想会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练习。

四、以肢体语言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肢体语言的地方也比较多,教师在讲解乐理知识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唱歌过程中的手势和姿势也可以表达出歌唱者的情感,肢体语言对课堂的辅助效果比较明显。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表现音乐的美,因此教师的肢体语言应该注意美感,从表情到手势都应该与音乐课堂的艺术气氛相契合,教学过程中的体态和身段要表现出音乐的和谐和自然,既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使学生对音乐美有了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有使用肢体语言的优势,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有自身的律动特点的,凡是律动都有其节奏,用肢体语言能够比较有效地表达节奏的动态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柯达伊手势,与学唱的旋律相配合有利于学生训练音准,能改善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以技术语言的形式增强音乐课的表现力

初中的音乐课是初中美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技术语言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形式进行音乐教学,可以扩展音乐课堂的外延,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音乐形成的全过程,跨跃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与音乐家进行沟通,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不足,有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技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方法展现音乐的全貌,以直观形象结合声音特点表现出音乐的魅力,增加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的魅力。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第5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  启示

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强调音乐表演不仅仅是再现的的艺术,更是一种能够创造性发挥的艺术,它可以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丰富音乐的内涵,最终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力。21世纪以来,音乐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音乐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实践,随着当前现代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关注度不断升高,对音乐美学的研究不仅仅丰富音乐表演的内涵,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这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概述以及研究的意义

美学在古希腊也称作感觉学,意思是通过感觉来感知事物,这个词在起源上最早的时候没有和音乐联系起来,是和感官相联系的,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听觉、视觉、嗅觉等,美学的另外一种意义就是艺术哲学,这是当今最为通用的内涵,美学的对象就是对感性认识的完善,是一种感性认识的科学。

音乐表演所涉及到的主要是表演者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思想因素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等等,而音乐美学则是综合了很多的学科的内容,诸如审美学或是哲学等内容,因此音乐表演在本质上是音乐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现代音乐美学研究认为和一般的音乐家以及爱好者相比,音乐表演者对音乐的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音乐美学中涵盖的音乐美学的内容。

二、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音乐表演

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对于如何看待音乐表演的问题,单从现象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音乐是作为意向性的对象的,需要通过音乐实践的主体不断去生成新的音乐内涵,这里面主体自然是音乐表演者,音乐实践的内容就是意向性的活动,可以使得音乐的意义不断的得到填充。另一方面来看,从现代观点来解释,音乐表演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对音乐的历史意义进行阐释,更需要把音乐作品在现代的内涵给呈现出来。综合起来看的话,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对于音乐表演上的启迪,首先就是要正确的看到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以及作用,这就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再现上,还应当在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使得音乐具有更强的创造性,不断的去丰富音乐的内涵。正因为如此,现代音乐的表演者在利用音乐表演的时候,就要运用现代的审美观念来赋予音乐作品更多的时代意义。

(二)对于音乐原作的正确认识

现代的美学研究要求音乐表演艺术对于音乐的原作能够有正确的理解,通常我们根据现象美学的理论可以将音乐作品原作概括为两大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的意向活动,作曲家创作思路的乐谱的记录。另外,在正确的认识了作曲家的意向活动以后,就需要正确的看待作曲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思路。一般情况下,作曲家在通过运用乐谱的形式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后,这部作品就是一个实体了,并且是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的,这要求音乐的表演者要能够正确的解释音乐的作品,能够准确的把握住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历史意义以及所展示出来的风格。比如在文艺复兴的时候或者是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创作的时候,在现代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要把原来的历史风貌原汁原味的展现给大众,具体到所引用的乐器以及具体的演奏方式,要能够使原有的音响效果场景生动的再现出来。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我国现代的音乐表演的艺术中,对于作品的解释仍然以历史释义学为主,单纯的进行概念化或是机械化的作品的内涵的解释,从表面看上去非常肤浅,但是这样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的原作并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进行一定的探索的做法,仍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对于音乐表演来说,应该在表演的过程中从历史的维度去深入的阐释作品的内涵。

(三)对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

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现象美学的观点,对于音乐作品的意向性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要求在表演的过程中要通过意向性活动使得作品的意义得以更为丰富,要更加注重音乐的表演性创造性,尽管现代美学在研究中通过历时释义学可以把作品的相关内涵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和重建,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表演人员可以充分的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但现实情况是,这种观念容易使得表演者忽视对现代审美观念以及时代精神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这样就不利于音乐作品的深入挖掘和丰富。正是这个原因,在现代音乐的表演艺术中就需要表演者具有深厚的艺术理念,能够很好的融合时代审美观,把作品的历史内涵完美的展现出来并赋予其时代意义,真正的使现代表演为音乐的作品增添出新的光彩,也就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三、结语

现代的音乐美学研究是促进音乐表演艺术能够不断的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我们要重视对现代音乐美学以及音乐表演艺术关系的正确的认识,在实际进行的音乐的表演中,音乐的表演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审美思想以及时代观念,通过对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思路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的风格,推动音乐表演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思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现艺术的启示综述[J].金田,2014,(09).

[2]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J].音乐时空,2013,(12).

[3]邹俊星.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作用探讨[J].大众文艺,2014,(04).

上一篇:2022年踏青感悟日记下一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