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2024-09-20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精选8篇)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1篇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张冠华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在发展中的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我办对全县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全县18个乡镇分设了农技站、林管站、经管站、动物防疫站、水管站等机构。乡镇农技站18个,经管站18个,林管站18个,动物防疫站18个(畜牧兽医站14个),水管站18个。均属事业性质、财政差额预算、非独立法人单位,乡镇农技站、林管站、水管站为县乡双重管理,农经站、动物防疫站(畜牧兽医站)为直管站所。站所人员192人,其中男142人,女50人;编制192人,其中全额131人,差额41人,自收自支20人;实际在岗人员131人。年龄40岁以下97人,40岁—60岁95人;初中文化以下60人,高中74人,大专以上58人。2008年以前,乡镇设立了农机站,每个乡镇农机站配备1名农机员,随着农机管理职能转换,乡镇农机站机构、职能、编制未明确,原农机员转换成交通安全员,由公安交警统一管理。乡镇企业办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原有职能消失,不能正常运转。

2、政策待遇。乡镇农经管理员和动物防疫员工资、津补贴已由县财政补足,按月发放到位,乡镇农技站、林管站属差额预算,人员工资、津补贴未足额发放,乡镇农民技术员、水利管理员每人每年财政拨付生活补贴3000元;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每人每年财政拨付500元生活补贴。农民技术员、兽医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均由个人参保。参与养老保险162人,参与医疗保险144人。

3、人员稳定、履行职能情况。乡镇林管站、农经站、动物防疫站人员在职在岗人员相对稳定,对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技、农机、水管、兽医等人员工资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保障,在职在岗不能到位,职能作用严重削弱,存在“四无”现象:无场地、无设施、无人做事、无钱做事。

二、存在问题及其存因

1、体制不顺。由于机构改革中,对乡镇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没有足够认识,政策保障措施不能落实到位,严重影响了站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现有体制运转中,有的为直管、有的县乡双重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

2、保障不力。农技、农机、水管、兽医等站所人员工资、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未得到政策保障。由于站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差额预算,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民技术员、水利管理员、农机员、兽医人员待遇差,农民技术员、水利管理员每人一年只能领取3000元生活补贴;兽医人员每人每年只领500元生活补贴,农机员职能转换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空缺。林管员、农技员工资、津补贴也不能足额发放。因保障不力,站所人员多数“农转非”,把主要精力投入农资经营,获取收入,有的外出务工,谋求生存。乡镇水利管理员在80年代初就已农转非,既无土地耕种,工资福利待遇又低,生存条件非常差。

3、办公条件差。多数站所无专门的办公场所,集住舍、办公室为一体。由于经费来源困难,交通工具、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缺乏。全县各农技站、农经站、动物防疫站、水管站、农机站均没有办公电话,多数站所没有办公经费。

三、典型经验

1、加强了队伍建设。乡镇农技站、林管站实行县乡双向管理,业务上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人员、管理由属地乡镇负责,起到了较好的协调管理作用。

2、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乡镇农经站、动物防疫站人员工资、津贴列入县财政管理,不足部份由县财政补足发放到位,保证了队伍稳定,使站所人员安心工作,认真履行服务基层,建设新农村的职责。

3、主管部门当好后盾。县农经、林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积极当好乡镇所属站所人员的后盾,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积极为职工争取政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解决站所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几点建议

1、理顺服务体制。站所人员工作在一线,工作上离不开属地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建议建立乡镇综合服务站,实行县乡双向管理,业务由主管局负责管理考核,组织、人事、办公场所、工作协调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安排。

2、加强队伍建设。选拔、调整、充实站所人员,解决有人办事问题。加强对站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政治方面多关心、多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更好地为基层、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当好参谋和助手。加强对乡镇站所人员的管理考核,对工作取得优秀成绩、群众认可的优秀杰出人才,予以提拔重用。

3、落实政策,保障站所人员的待遇落实到位。站所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应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一视同仁,纳入财政预算,同时,适当安排站所办公经费,解决有钱办事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积极服务基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其一技之长,为服务基层、建设新农村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湖南省桂东县农村办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从2001年开始,绍兴县以当时的华舍镇为试点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将原来的华舍镇卫生院演变为华舍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同时,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以产权为纽带,按照直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了9个服务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2002年,华舍模式被推广到柯岩、福全、杨汛桥等镇(街)。据统计,到今年上半年,全县19个镇(街)已建立服务中心14个,服务站109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19个镇(街)服务中心和135个村级服务站将全部建成,基本实现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全覆盖。从对已推行“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镇(街)的调查来看,应该说成效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软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全县新成立的14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进行了重新建设或改造,并添置了必要的设备、仪器。钱清、马鞍等不少中心还新添了彩色B超机、电子胃镜和全套自动生化检测仪。与县级大医院相比,这些中心只少了一台“CT”,具备了诊疗绝大多数常规疾病的能力。村级卫生服务站大部分也大都配有干净的病床以及彩电和空调,为病人就医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近年来,通过自考,轮岗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社区医务人员的全科医比例逐渐上升。据统计,目前全县社区医务人员中全科医生比例已占到60%。同时,为统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县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出台了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年初又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出了“社区联村医生责任制”,分村包干,责任到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结合本地实际,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诸如首问责任制、病人选医生等相应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区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⒉农民“看病难、花钱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从全县面上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无论是在布局还是在结构、功能定位上都较为合理,基本上平均每6000人拥有一个村级卫生服务站,一般普通的病或手术即可在社区内就诊治疗。各服务中心还都分别与不同的县市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服务中心上送的病人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在药品收费和住院费用方面,由于县医药系统对药品实行统一的招标采购,然后配送到各乡村站点,因而药价比全省平均要低10-20%,住院的费用同县级以上大医院相比,服务中心也至少要便宜三分之一以上。像农家妇女在中心生个小孩的费用,一般不超过1000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农民群众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及时就医的自我保健意识。

⒊服务领域大为拓展。据统计,仅今年1-6月份,全县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为60周岁以上社区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26855人,占到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总人数的50%,35周岁以上首症测血压75205人,出诊随访4165人次,义诊37人次,建立家庭病床212张,分发健康教育处方12776张,对130535人进行了健康教育。夏履镇还把免费体检的对象扩大到35周岁以上的所有居民。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了以往医生坐在院内守株待兔等病人的被动服务方式,由过去单纯看病向预防、治疗、保舰康复、健康教育和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转变。广大医务人员纷纷推倒“围墙”,走出院门,变“坐堂行医”为上门服务,把健康送进了千家万户,以多种形式为群众排忧解,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⒋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经过近二年的尝试,各镇(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优质、方便的廉价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拍手称赞,很多人对“中心”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的满意率有了明显提高,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行为准则、指导就医、指导用药的满意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经济效益。自社区卫生服务推广以来,不少中心经济效益逐月上升,甚至有部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中心开始扭亏为盈。如福全镇卫生院原来度日如年,连工资都发不出。通过改造,如今门诊病人多了两倍,住院病人更是从无到有,大幅度攀升,仅5月份中心迁址以来,已接纳住院病人160多人,业务收入较以往增长两倍。据中心负责人预测,按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不出三年,中心就可以还清400多万元的债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县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未久,尚处于改革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⒈资金短缺亟待解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尽管中央已经明确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定额补助和税收优惠的有关政策,但是资金缺乏仍困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调查中发现,造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①政府部门对卫生事业投入资金有限。据了解,2002年我县对卫生医疗事业方面的财政拨款仅为1765.7万元,2003年的预算则为1823万元,并且这一有限的资金还往往大部分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社区服务的必要投资。②社会资金投入不够。从我县农村社区服务的定位来看,主要以公益性为主,盈利的空间相较校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又缺乏对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从而导致了社会资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面的投入相当之少,这是造成目前社区卫生投资主体十分单一的又一重要原因。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短期化行为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利润分配上用于事业发展、更新设备的专用基金严重不足。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3篇

1 互助县农村水利服务体系概况

互助县19个乡镇农村综合改革后, 成立了4个流域水利管理所 (80人) , 1个水务服务中心 (9人) , 对分布在16个乡镇的重点水利工程实施管理。另外, 各乡镇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设有1名水利工程管理岗位, 负责本乡镇的村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

2 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的主要作用

2.1 负责工程管护

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 是农村水利服务组织的一项主要职责。尤其是流域地区水利管理所全面承担农村水利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利科技推广、管理服务等职能。积极协调和引导乡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互助土族自治县水利工程管护条列》以及相关水利法规制度等。在人员少、管理难度大的情况下, 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群众兴水调产, 在增收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 负责水费征收

水费是水利工程管护维修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 是水利工程管理的经济支柱, 水费征管使用是流域地区农村水利管理单位以及农村社会服务中心的一项主要任务, 为提高农民水商品意识, 确保“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农村水利管理单位积极配合协调好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 认真执行《互助土族自治县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 严格收费标准, 减少收费环节, 强化水费征管工作, 确保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护经费, 使水利工程发挥正常效益。同时不断加强财务管理, 坚持水费公示制度, 及时公开水费收缴使用情况, 使农民群众用上“放心水”, 吃上“明白水”, 使此项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

2.3 负责用水协调

过去因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沟通不够而经常发生水事纠纷, 甚至酿成群体性械斗事件。如干旱缺水年份为抢水, 时常发生群体性抢水事件, 乡村干部为避免引发更大矛盾, 到第一线解决矛盾纠纷, 影响正常工作。针对上述情况, 各流域管理所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灌溉制度, 对辖区内村庄的灌溉事项作了具体安排, 近几年基层水利服务单位在维修管护好渠道的同时, 注重协调工作, 在征得村社干部同意后,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 在集中灌溉期间, 拿出应急措施, 管理人员分头巡渠检查, 避免了因灌溉用水而发生的冲突。

2.4 负责政策法规宣传

主要宣传以《水法》为主的水事法律法规,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意识, 认识到水是国家的自然资源, 是国家所有。同时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传统节日和大型活动进行宣传, 改变了人民群众对用水理念的认识, 提高了水商品意识, 增强了依法保护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近年来, 农村征收水费逐年提高和水事纠纷案件的下降足以证明这一点, 由于认识上的提高, 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域地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

2.5 负责水利执法

为依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好水利工程设施, 基层水利服务管理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水利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同时, 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严格按规程办事, 充分发挥执法主体作用, 积极配合水政、水保等执法单位, 使多数水事案件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树立了水利服务行业的良好形象。

2.6 负责农村水土保持、防汛抗旱及农田水利建设

积极配合县上水保、防汛抗旱部门, 在完成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等项目建设的同时, 在保持农村良好生态,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以及防灾减灾、保障人民财产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水利管理基础滞后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改革刚刚完成, 各流域管理所的工作也刚起步, 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够, 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出其在水利管理中的优势。

3.2 工程维修改造, 投入不足

目前, 很多灌溉工程运行已久, 损毁严重, 长期以来因资金投入不足, 每年在小修小补上艰难运行, 维修欠帐太多。许多人蓄饮水工程由于建设标准低, 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维修和改造。所有这些都需要较大资金投入, 而目前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只有收取水费这一项, 没有专项维修改造经费;而水费征收难度大, 征收率低;再加上农村“两工”取消, “一事一议”政策难以落实, 使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资金投入雪上加霜。形成资金投入不足, 工程维修跟不上, 无法满足群众正常用水, 水费征收困难, 工程维修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

3.3 农村水利管理缺乏协调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对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视差异较大, 部分乡镇政府对水利工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留在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水管人员, 基本上都被乡镇政府安排到村上去驻村。大部分精力忙于应付乡镇其他工作, 真正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时间很少, 水利管理工作反而成了“副业”。这些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 使专业水平下滑, 难以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农村水利管理经费和专业人才不足

流域管理所经费短缺, 机构的正常运行开支、人员培训经费等严重不足, 导致流域管理所一些工作开展难度大, 尤其是人员培训等工作无法落实, 人员素质较低, 与工作任务需要不相适应, 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偏低, 存在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 加上长期以来对基层水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使流域内基础条件差。大多数管理机构住房年久失修, 部分已出现跨塌;职工的吃、住、行等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 不能安心工作。

4 互助县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发展对策

4.1 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管理职能

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在整个乡级水事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担负着许多公益性工作, 很难让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代替。因此, 针对目前互助县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在开展水利管理工作中的实际, 要进一步理顺现行体制和职责, 充分发挥流域管理单位和水利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 明确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的职责, 使之承担起一线管理的重要任务, 要科学设定管理职责和岗位、管理权限和范围, 明确隶属关系。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彻底解决以往多重管理、职责不清、办事拖诿、扯皮的问题, 优化调度, 保证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4.2 理顺投资体制, 落实经费渠道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增加投入, 落实经费, 理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渠道, 将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及公益性支出纳入财政公共预算, 确保损毁的水利工程及时得到维修;落实基层水利管理单位人员工资及劳保、医保等公共支出部分, 列入财政预算, 足额按时发放;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基层水管单位运行管理和设施建设, 为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3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要从单一型的人事组织管理向综合型的人才开发管理转变, 突出抓好农村水管人员的培训。围绕职业道德建设, 教育和引导水利管理人员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立足基层, 扎根农村, 尽职尽责, 做好工作, 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学以致用, 因需施教”的办法, 制定全员培训计划, 建立上岗任职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市场经济、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将教育培训与人员使用结合起来, 培养一批管理和技术骨干, 带动和促进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的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高效型的农村水利服务管理队伍。

4.4 加强用水者协会建设, 引导全民参与水利工程管理

以村社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 实行会员管理模式。使建设者、管理者、用水者、经营者、受益者责权利相统一。结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互助县水利工作实际, 进一步加大灌区服务体系的建设, 借鉴张掖等地的先进经验, 积极探索用水者协会的有效途径, 积极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 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 在全县初步成立以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加定镇、哈拉直沟乡等地区率先组建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此项工作力度, 积极创造条件, 大力普及协会组织。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的成立, 转换农村水利服务运营机制, 努力使农村水利管理的工作民主化、公开化, 农民成为协会的主人, 增强用水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 把田间渠系工程的使用权、管理权和维护责任交给用水户, 确立自主权、使用权, 使责、权、利相统一, 建管用相结合, 使现有的水利工程发挥最大效益。与此同时, 积极创新, 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 更进一步探索“一事一议”的最佳途径, 真正把群众自愿、满意、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群众认可、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充分发动群众解决好群众自觉、愿意、想办、政府一时办不到的事情。

4.5 开展综合经营, 壮大自身实力

搞好基层水管单位的综合经营, 既是自身建设、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兴水增收、服务“三农”的正确选择。因此, 要立足行业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在节水灌溉、乡镇供水、水电水产、种植养殖等方面, 创办实体, 建立基地, 大力发展农村水利经济, 增强基层水管单位的自身实力, 提高综合服务功能。要按照水利产业政策, 把综合经营纳入水利建设计划, 落实项目资金, 支持基层水管单位进行水利开发、建设和经营。要结合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理顺权属关系, 落实责任主体, 将国家投资形成的水利资产由所在地水利管理单位作为产权代表, 实行股份制管理, 按市场化运行, 盘活水利资产, 扩大经营领域, 使其在水利建设和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介绍了互助县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的概况及其主要作用,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进一步强化互助县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利服务体系,作用,问题,对策,青海互助

参考文献

[1]赵占洲.彭阳县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几个水利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6) :105, 112.

[2]赵建华.发展农村水利服务“三农”工作[J].山西水利, 2008 (3) :1-2, 4.

[3]吕颖.加强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水利科技, 1997 (2) :50-52.

[4]杨孝信, 顾斌杰.我国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水利, 1992 (2) :4-7.

[5]王利晓, 王涛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改革现状及发展建议——以偃师市为例[J].河南科技 (上半月) , 2009 (7) :37.

[6]王之义, 顾宏, 李江安, 等.高邮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水利, 2009 (5) :44-45.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4篇

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南京市鼓楼区2003年就创立了以政府埋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这种政府埋单、民间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做法在全国许多城市引起共鸣,被全国老龄办称为“破解了城市养老工作的一个难题”。二是社区为老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无锡全市社区居委会实现了老年活动设施全覆盖,为社区养老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苏州城市社区坚持“无偿、低偿、有偿、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部分服务费用或市场化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有了新的拓展。三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投入。2008年底,民政部决定投资1亿元,在江苏建设示范性养老基地。江苏对民政部启动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星光计划”建设投资7,3亿元,建设和改建星光老年之家等项目1109个。2008年末,全省养老床位23,5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8张。城乡共有各类养老机构606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9所,床位2,54万张,民办养老机构347所,床位5,9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及床位数分别占全省城镇养老机构及床位数的57,2%、70,1%。

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我省各地积极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营造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环境。一是探索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采取承包、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给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如苏州市从2005年起,对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根据收住老人生活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的不同情况,分别一次性给予2500、3000、3500元不等的建设经费补贴和50、80、100元不等的床位运行补贴。三是外资项目纷纷抢滩进入。如江阴“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由美商投资建造,是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是江苏第一个外商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日益增强。我省各地在突出物质养老的同时,注重通过各种形式促进精神养老。实施“快乐晚年”精神关爱行动,积极创建省级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基地,2008年6月在常州召开了“中国首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建立老年心理关爱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老年节等重大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拓宽精神养老的领域,使老年人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全省目前有市、县(区)各类老年活动中心15302个,200余万老年人常年参加活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有老年大学3424所,在校老年大学学员达50多万人。老年体育有序开展,全省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超过600万。人事、科技部门还研究制定了二次人才资源开发政策,鼓励老年知识分子发挥科技和业务专长,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和本省欠发达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送卫生下乡”等活动,发挥老年人余热,丰富老年人生活。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苏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主要是:

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既存在总供给不足的总量矛盾,也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老龄化发展迅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日益弱化,老人服务需求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与日俱增。而养老服务供给却有限,特别是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需求旺盛,各地普遍存在需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的现象。社区养老服务明显滞后,为老服务设施缺少规划部署,为老服务设施资源缺乏,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缺乏应有的依托,活力不够。此外,养老服务还面临着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相当部分老年人自我保障能力弱,购买力低;老年人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未能得到更新;服务水平与质量不够高,难以有效地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因此,养老服务还需要一个由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转化的过程。

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和覆盖面偏窄。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各类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为全社会所有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投入机制、服务能力、认识偏差等原因,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功能定位有偏差,其服务目标人群主要是优抚、低保、五保老人等传统意义上的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

部分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倾向。近年来,各地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热情高涨,这对缓解供不应求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件好事。但也有一些养老机构出现片面逐利的倾向。有的民营机构打着兴建养老公寓的旗号,变相进行房地产和旅游度假村开发;有些护理院以种种利诱手段套取老人医保而不当谋利;有的所收费用与提供的服务质量不相称,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针对以上问题,着眼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居家养老与社区依托的关系。居家养老与传统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依托社区获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发展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动,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不脱离社会,继续与家人和社区不同年龄组的成员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家庭中。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应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情感和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发挥余热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等。这就要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要有活动场所、活动设施,还要有专业化的服务人员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再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应在科学预测老龄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精心规划,整合现有养老资

源,与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邻里服务中心、社区卫生资源衔接起来,使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第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投入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对各类养老服务的投入比例,适当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现阶段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老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由各街道(镇)统筹安排,以购买、置换、改造、新建等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坚持养老服务公益性方向。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从国外经验看,政府一般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管理体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即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总体规划、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监督管理等方面。社会化运作则意味着培育非营利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只有提供养老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发展壮大了,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障是政府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必须介入并承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着眼长远,着眼发展,江苏有条件在全国率先试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政府承担费用的养老公共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逐步扩大到全体老人,使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入社会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协调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为养老服务设置公益性社工岗位,让社工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推广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充分借助民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平台,搞好初级资格培训,力争全部持证上岗。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中级、高级和技师等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壮大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老年志愿者通过自助和助人,不仅可把快乐和欢笑带给社区,把真情和暖意带给其他老年人,还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

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江苏养老服务品牌。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已成为国际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如法国政府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专为老人设计替代敬老院的村庄,村内设有商店、医院、活动中心等设施,让老人们生活丰富,精神充实。美国的太阳城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老年人专业社区,它接纳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标准的老年人乐园。那里不仅有独立的邮局、超市、医疗机构、银行、教堂,还有各种室内外游泳池、网球场、高尔夫球场、保龄球场、健身娱乐中心等。江苏的养老服务已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步子,如南京的“心贴心服务中心”、苏州的“虚拟养老院”等,下一步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色机构建设,增加服务项目,建立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创建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养老服务提供有益经验。

(课题组长:张肖敏;课题组成员:吴亦明包宗顺)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5篇

关于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季梅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要高度重视为老人服务的工作,形成居家养老为基本、社区设施养老、家庭互相帮助养老和公益慈善服务为补充的基本模式,对经济困难、体弱多病和缺少家庭照料的老年朋友提供低偿、有偿及市场化服务,选项功能配套合理、广泛覆盖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一、由单一化的物质供给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

精神关注,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老年人,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以配餐自选的方式,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困难不困,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积极扶持机构养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龙源期刊网 http://.cn

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共同为周边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纳入到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已嫁接改造之经验,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互助互帮、相互支持,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主动走出家门,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兴办养老服务事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6篇

调查时间:2012.7.9-2012.7.30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村民

调查主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调查人员:导读本次调查报告显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村概况

**乡位于内乡县城南,距县城7公里素有内乡南大门之称,豫249省道纵穿其境,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81亩。辖15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下,是一个经济、文化、通讯、交通都比较发达的郊区型乡镇。近年来,党政府越来越关注新农村建设,**村在此新农村建设之风下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策划,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村坚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努力做好群众新农村建设思想工作,在全村经济文化建设中不断向前跨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道路是居民居住地的血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新农村的进步的关键所在。**村道路建设从来没有停止,如今**村的道路四通八达,正在给这所不断发展的新农村以不竭的动力。全村道路不但实现了的硬化,还实现了道路的绿化美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出现人们之前关于新农村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担忧。**村街道整齐划一,街道路面是崭新的水泥路面。各个街道相连相通,给予村民出行很大的便利。**村的河道由过去的臭水沟到如今的灌溉主干道,村民都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变废为宝。新农村建设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健身广场建设起来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在健身广场尽情演绎。健身广场的设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了卓越贡献。新农村建设在于农村居住环境的科学合理化,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利益,而且彻底的刷新了农民的生活风貌。

(三)、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将新时代的元素注入传统农业

农民,农业,农村是小康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系全党工作的根本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农业税收制度,2006年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收条例,改革农业税费制度,是一种短期效果很大的突破措施。这种农民种田国家不但不收钱,还定期给农民提供补贴的制度,极大的带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过去,村里常常有人因为种地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而将良田弃置,如今农村鲜少有这种现象。农村里农田兴旺了,老百姓的笑脸也多了起来。不但农田肥了,**村的养殖种植业也红了。村里成立了养殖种植业帮扶中心,定期的给个体户做培训教管理,村民们时常打趣:“农民也上课堂了!”。村里的养殖业主要以养殖家禽为主,各个养殖户联合养殖形成统一的规模,家禽购进,养殖,销售形成统一体系,彻底地解决了农民养殖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养殖业发展的问题。**村种植业发展红红火火,果园逐年丰收。**村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指导农民种植各种果树,给农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如今的果园也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走出家门,新农村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慧眼独具,发展潜在“农业”

全球经济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思想日益深入民心。如今,多元化也开始进入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不断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榜样,**村经济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当下,城市生活越来越快的节奏给城市居民带来心灵上的各种压力,人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多渴望回归自然,而如今新农村生活已不再使他们望而生畏。任何经济的发展都不是一枝独秀的,新兴经济产业不能脱离传统农业。**村把传统农业融入到新兴经济产业发展的潮流中,新兴经济产业正在把自己新鲜活力的经济元素注入传统农业,届时我们将

看到一个新农村的新兴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地壮大兴旺!

(四)继续深入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做法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核心、政治文明是保障。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全新的视野和举措,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为农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性平台,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它可以更好的团结和凝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建设新农村而奋斗。以村民参与管理,实现民主权利为内容的政治文明的实现,能够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与深层的支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2强化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迈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能够有效运用

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这就不仅需要生产的组织者和劳动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热爱农村、奉献农村,知荣辱、明是非,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农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宣传、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等方法不断强化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观念的不断现代化

众所周知,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了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必须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方面,更是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观念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灵魂和核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民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首先必须明白人的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村农民观念不断现代化,一些传统的带有弊端的观念,例如男尊女卑,母以子贵等逐渐被农民所摒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村处处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在**村继续前进。我所看到的**村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多方面,在这里,我虽然不能用语言描述所有新农村的新气象,但是新农村的新生活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中。通过这次深刻的调查,我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立场和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7篇

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昌图县人民政府县长刘雁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关于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按照市委《2016年全市县领导干部开展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大调研工作方案》的精神和市委政研室的要求,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到乡村对我县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感触颇深,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科技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走多元化科技兴农之路势在必行。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农村乡镇事业站建设,具体是指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机械管理站、水利站和林业站。其基本职责是:宣传贯彻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助乡镇搞好农业政策的管理工作,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培训指导村级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组织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近年来,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口五站运转艰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几乎瘫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一)农口五站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全县涉农五站经过改革,竞聘上岗927人。其中,本科学历45人,占聘任人数的4.9%,全日制本科6人;专科学历345人,占聘任人数的37.2%,全日制大专62人;中专学历361人,占聘任人数的38.9%,全日制中专152人。聘任人中具有高级职称12人,占聘任人数的1.3%;中级职称169人,占聘任人数的18.2%;初级职称476人,占聘任人数的51.3%。在竞聘上岗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二)农口五站工资经费没有保障。1989年全县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县财政对乡镇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五站的事业费和乡镇定额补助进行了核定,并一直执行到98年。县财政核定农口五站的事业性经费支出为90.2万元。其中:农业事业费25.96万元,畜牧事业费13.13万元,农机事业费24.96万元,林业事业费7.27万元,水利事业费18.9万元。乡镇定额补助818.61万元,其中农口定补48.58万元,占总定补的6%。98年以前除畜牧兽医站以外其他各站经营状况普遍较好,多数都能保证开支。98年以后县对乡镇的事业性经费支出逐年削减,到目前已削减到70%左右,乡镇各站每年事业性经费约在5000元左右。乡镇定额补助90%以上没有到位,县对乡镇各站补助也多被乡镇挪用,没被挪用的大多都给退休人员开资。1999年以来,累计共拖欠农口五站在职人员工资5007万元,拖欠离退休人员工资1158万元。今年农口五站改革后,虽然已定编、定岗、定人,但各级政府对工资经费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三)农口五站的经营服务基本没有开展。农口五站在1998年以前经营服务状况较好,特别是农科站曾辉煌一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机构改革的进行,特别是农资市场的放开及取消农口部分事业性收费,农口五站在几年时间日益没落,除极少数基本维持外,大部分处于勉强支撑或瘫痪状态,一方面人多没事干职工纷纷下岗自谋生路,而另一方面属于行业管理、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服务却有事没人干。经营难,服务更难。形成工资无人管,经费无着落,实验无人搞,示范无人抓,推广无人问,有班无人上,房屋无人修,院草无人锄的局面。有的乡镇农口站已负债累累,有的站所已开始变卖固定资产还债或开资。一部分站的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已变卖抵债。据不完全统计,仅农业、水利系统基层站债权1558万元,而债务高达2784万元。

(四)政府及其它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在全县的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二、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昌图作为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有效整合农村科技资源,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方面,农业生产从政策先导型过渡为科技先导型,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呈现出既重效益,又重生态;既重数量品种,又重质量安全;既重农业增产,又重农民增收的趋势。昌图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低,市场竞争能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矛盾。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推行新的农村科技革命,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昌图的农业总体效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全县农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际市场的影响,而且要面临国内竞争的影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却遭遇农业科技服务真空的境地,传统涉农五站几乎不能正常运转,服务职能无法发挥。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这必然使本不占优势的全县农业生产在新一轮农业发展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也势必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必须重新整合全县农业科技资源,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高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为全县农业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形势。

(三)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目前,昌图的农业科技服务大部分仍局限在传统的选种、施肥、灭虫、防疫等服务范畴,对高新科技的推广、研发能力较弱,农业效益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多为实物收入,变现周期长,增值空间小,大量农民虽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却没有走出农村,农村除了种养业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减少农民,这一点对昌图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重点既立足于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又着眼于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关注并积极扶持以加工业为主的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更好地融入大沈阳经济区,实现全市建设食品工业大市奋斗目标的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辽宁中部七城市联手建立大沈阳经济区。昌图县作为大沈阳经济区的北大门和面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省区及俄罗斯的桥头堡,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地挑战。这次七城市合作的最大初衷是整合各市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昌图县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农畜产品丰富。市委四届八次会议提出了建设能源、优质农产品两大基地。2016年5月初,省委书记李克强来我市调研,对我市两大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30日,市委书记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力争到2016年把铁岭打造成为全国食品工业名城。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首先要把农业生产这篇文章做好,实现农业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为食品加工提供最优质的原料。昌图作为全市的农业大县,必须通过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全县农畜产品质量,将食品加工的第一道环节田野车间经营好,为建设铁岭食品工业大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市场引导,多元投入,加快构筑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尽快落实改革配套政策和资金,为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造有利条件。受改革成本支付不到位的影响,全县农村科技队伍思想波动较大,不仅使科技推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而且造成了不稳定因素。为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效,省、市政府应着手尽快兑现改革配套资金,落实相关政策,支付改革成本,以巩固改革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稳定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二)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科教兴农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切实加强对科教兴农工作的领导。将科教兴农工作列为全县十一五规划和全县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好总体规划。二是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县直涉农部门要根据全县科教兴农的总体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共同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把科技推广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科技推广投入力度。四是建立科技兴农工作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在加大科技推广投入的同时,引导各站所自力更生,采取职工合资、合股兴办实体,企业、科研院所与站所合资、合作兴办实体等方式,鼓励站所走实业兴站的路子,协调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为站所兴办实体提供优惠条件,加大农资市场整顿力度,为站所兴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引导各站所更新科技服务理念,积极促进涉农站所与其它服务组织相互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服务网络,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资金以及市场、设备、自然资源和人才等因素吸纳和组织起来,带动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

(五)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兴农新体制。借鉴和推广宝力镇尹家村被省农委评为全省首批平原区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和配套技术示范村的好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成功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水平。组建全县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服务网络,由县科委、农委、科协牵头,农口各局及各乡镇参与,围绕全县农业生产中的难点搞科研,围绕开发搞服务。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资源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注重村级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育和支持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建设,有组织地开展技术传帮带和科技推广服务活动。

(六)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农业科技步伐。认真做好全县农业技术服务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力争每年都要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优良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改革检疫防疫体制,实行防检结合,重点抓好优质高产高效农畜新品种及快繁技术;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和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新型设施材料等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以抗旱、灭虫、防疫为主的减灾避灾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七)加强农业新技术园区建设,全面实施科技示范工程。以昌图被省农委确定为蔬菜优势产区基地县为契机,依据各乡镇资源特色和基础条件,按照一乡(村)一品、几乡一品、一乡(村)一业的规划,加快科技、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联结基地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说来,全县可以建立以傅家、长发、古榆为中心的花生示范园区,以大洼、平安堡为中心的马铃薯、胡萝卜示范园区,以朝阳、四面城为中心的葡萄示范园区,以三江口为中心的烤烟示范园区,以头道、宝力、十八家子为中心的蔬菜示范园区,以八面、宝力、四合为中心的肉禽示范园区,以老城、亮中为中心的肉猪、肉牛示范园区。重点扶持盛德牧业、曙光公司、大伟肉禽、国美肉猪、甜菊糖业、九星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实施领导干部科技示范工程,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每人都要抓一个科技示范村,通过科技示范,提高全县农业科技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今年,昌图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百个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核心科技示范户,通过核心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试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转化率。

(八)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成立县科技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科委、农委为科技下乡活动的牵头单位,县直各涉农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各部门、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能,制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形式上,实行紧密型技术承包与松散型技术服务相结合,提倡科技人员开展紧密型的技术承包,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由科技人员与农户(或乡镇、村、组)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实行联产、联效的各类综合技术承包、专业技术承包和产销一体化的系列承包。在内容上,实行专业性技术服务与常规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巡回流动服务与专业性技术服务相结合。在利益机制上,实行农民增收与科技人员获取报酬相结合,突出农民利益。

关于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第8篇

1 改革后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现状

为给全县农牧民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畜牧兽医服务, 我县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推进了全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后的效果看,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更趋合理, 表现为理顺了关系, 稳定了队伍, 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综合防控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同时改革也清除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

1.1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改革后县畜牧局原有行政管理职能不变, 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按“条条管理”模式进行人、财、物管理;撤销原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组建互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将县兽医卫生检疫站撤并到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同时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 分别主管畜牧生产、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隶属县畜牧局管理, 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有技术指导职责。改革后防检体系更趋合理 “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作用发挥突出, 兽医行政管理、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 为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乡镇一级管理力量明显加强

我县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条条管理”模式将原先2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为19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统一调整为“条条管理模式”, 自2008年元月, 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畜牧局统一管理。将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调整为“条条管理”模式后, 有利于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有利于全县畜牧兽医工作的上下协调一致。改革前, 部分乡镇业务人员长期充当乡镇一级的驻村干部, 大部分时间和工作精力用于村一级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无暇顾及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业务素质得不到加强。改革后更有利于业务人员一门心思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业务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上, 更好地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献策献力。

1.3 村级防疫员队伍的作用凸显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防疫员队伍, 因为畜牧业要发展, 也必须要有一支为其服务的队伍, 而村防疫员是最贴近畜牧业的队伍。我县的防疫员工资自2002年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列支后, 防疫员工资得到了保障, 防疫员队伍逐步得到了稳定。县政府自今年起将防疫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每年拨付防疫专项经费20万元, 取消农户防疫费。经费有了保障, 更有利于加大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明确了其职责为免疫注射、免疫档案管理、疫情测报、协助产地检疫等工作, 签订责任状, 年终按绩效考核实行奖惩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使本已萎缩的村防疫员队伍有人管理、关心、指导和监督, 使养殖业的发展和壮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 互助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服务内容重“产中”轻两头, 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尤其是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而目前我县还没有1个龙头企业能通过订单为农民提供“产加销”配套化、系列化的服务, 县、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还是以提供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找不到路子, 拿不出措施, 农民往往只能根据经验和滞后的信息安排畜牧业发展, 导致畜产品产销关系和市场价格长期波动不定;不能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时为农户养殖及时提高信息服务。

2.2 服务机制重指令轻市场, 与畜牧业生产需要结合不紧

长期以来, 县、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主要是执行上级指令和完成上级任务, 很难随时根据畜牧业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工作计划。因此, 所实施的畜牧服务必然很难满足畜牧业生产需求。长期以来只停留在动物疫病防治、良种畜的引进与推广等技术方面的服务。当前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更需要服务机构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辅之以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等行政手段, 确保“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协调运作, 使各类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

2.3 服务效果重眼前轻长远, 忽视社会服务和综合效益的结合

目前, 我县县、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只重视对单项的、现存的需要开展服务, 没有制订系统的、长远的发展规划, 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2.4 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当前, 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自身条件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民求稳心理根深蒂固, 因循守旧, 缺乏穷则思变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对调优畜产品结构缺乏内在动力。加之农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而扶持农民的措施又有限, 农民发展畜牧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3 加快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在创新发展思路上下功夫

目前, 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换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 研究发展措施, 制度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 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因此, 必须把加快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推动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在发展思路上, 坚持国有民营一起上、各级组织一起办、全民动员一起抓,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建立健全畜牧技术综合服务、畜产品信息服务、优质种畜禽服务、畜产品加工销售、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支撑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 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 畜牧龙头企业为骨干,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 镇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3.2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 在加强组织引导上下功夫

一是政府部门要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项目上给于大力扶持。对在我县投资办厂, 兴建畜牧企业的公司要在土地流转、登记注册、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在全县畜牧业发展中涌现的畜牧经济能人、协会组织, 在项目立项和贷款方面, 给于积极的扶持和引导。

二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 增加贷款数量、延长贷款时间, 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大会表彰、电视宣传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宣传表现突出的畜牧服务组织和先进个人, 形成鲜明的社会舆论导向,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全县畜牧事业发展。

四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能力, 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解决养殖户科学饲养水平不高, 养殖信息不灵, 畜禽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 促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3.3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在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基层服务队伍, 进一步完善县、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人员的职能作用, 特别是要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要大力推广畜禽养、防、管、治新科技、推广普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种草养畜以及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针政策,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力争经过2~3年努力, 全县建成雏鸡、小尾寒羊、绒山羊、仔猪繁育等专业协会50个以上, 40%的农户成为专业协会会员, 重点抓好良种仔猪繁育、雏鸡繁育、小尾寒羊协会综合产值占到畜牧业的产值的60%以上, 基本形成一个协会拥有一批同业农户, 一个村级协会就是一个产业龙头的格局。协会主要职责是:①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解决资金不足、债务负担重的问题;②为养殖户产前、产中提供技术服务;③负责养殖户畜禽新品种引进和良种畜推广, 帮助养殖户调整结构;④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和卖难问题。

三是努力扶持建强畜牧产业加工龙头。重点培育一批转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增强畜牧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确保每个支柱产业都有1~2个大型加工龙头,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之路, 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使畜牧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畜禽疫病防制, 健全防控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影响。一要切实贯彻《动物防疫法》,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行政行为,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把动物疫病防制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防疫质量, 落实专项资金。二要建立健全县配套的冷链体系, 确保防疫密度。实现动物防疫疫苗从运输、保管到使用的规范化。三要落实动物免疫反应死亡的补偿资金, 争取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四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构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落实疫病的普查报告制度,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化建设, 适时掌握疫情的动态, 准确监测疫情, 依法果断处理。通过规范畜禽防疫,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 有效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增强畜牧业抵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3.4 进一步坚持市场取向, 在完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努力构建政府对畜牧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互助县农村, 广大农户分散居住, 分户养殖, 农户要想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仅靠单枪匹马养殖是很难发展的, 政府部门要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完整高效运转的产供销合作体系, 并在财政上给与支持。

二是不断加强县、乡畜牧兽医服务部门业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养殖户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科学饲养、动物防疫等适用技术的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对规模养殖的提升作用。畜牧部门要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规模养殖场进行跟踪服务, 为规模养殖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健全利益连接机制。协调龙头企业、各类养殖协会、交易市场与养殖户的利益关系, 使他们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各级畜牧部门和畜牧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使行政部门与群众、服务组织于村级协会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整体效应。

3.5 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 在增强服务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要壮大发展规模。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资金投入, 加快发展步伐, 做大组织规模, 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要延伸服务领域。根据广大养殖户的需求, 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做大服务规模。要引导各级畜牧服务组织特别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转变观念, 找准位子, 放下架子, 挑起担子, 不断推出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由单一产中服务向畜牧业生产全程扩展, 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种畜引进、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式服务, 促进农村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品质部2010年度总结下一篇: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