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2024-07-12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精选8篇)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第1篇

课题 8蒲公英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看图揭示课题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⒉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⒈出示自读要求。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细读第1自然段。

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作业

⒈描红。⒉练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8蒲公英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掌握收集的方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事物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点 理解课文,感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

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读第4自然段。说说几种小降落伞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⒈齐读全文。

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⒉用“嘱咐”造句。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⒉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题目是:三袋麦子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课文。

⒉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⒊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

⑶理解词语: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

讲什么?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子他们各自作了处理。

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⒈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

语说明了什么?讨论

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

⒋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

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⒉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理解每个人人物的性格

点 明确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⒈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⒉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⒈理解课文内容。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

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

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

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⒈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⒉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⒊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

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

四、作业:

⒈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⒉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10哪吒闹海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故事。

要学习的课文是《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查字典,理解词语。

⒉检查自学效果。

重点词语: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大浪。

胡作非为:装做坏事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哪吒闹海的原因。

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

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⒉完成描红练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第2篇

《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的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大部分没有见过荷花,也没有条件去实地观赏荷花,缺少对荷花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搜集一些文字、图片资料,更需要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本课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审美化教学策略

从课文中找到实施美育的切入点,从课文的具体内容中提取出审美点,并把审美点和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习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教育,以美化促优化,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二)选择性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来进行自觉自主的学习。

(三)引导--发现式学习的策略

对课文中的有些重点句子,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发现问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并主动探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有利于启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掌握发现问题的技巧,进行创新思维。

(四)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词语“挨挨挤挤、饱胀”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加上恰当的想象,学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学会欣赏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出示课件:“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猜谜)

2、请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教师配乐诵读课文。

[

(播放荷花视频)

5、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形容刚才看到和听到的荷花。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荷花美的自然段。

2、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合作完成下列句子。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了()的荷叶,又看到()的荷花,还看到()的小莲蓬。

3、学习相关句子。

(1)描写荷叶的句子。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从“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体会出荷叶的特点;了解比喻句的妙用。

c.出示荷叶图,学生看图赛读句子,学生评价。

d.全班齐读句子。

(2)描写荷花的句子。

a.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b.出示荷花图,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c.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d.齐读第二段。

4、过渡: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想象荷花池中的白荷花还会有哪些姿势呢?

(1)出示课件:有的白荷花低垂水面,像是在梳妆打扮。有的……,像……。有的……,像……。(学生根据句式描绘自己的想象)

(2)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千姿百态)

(3)出示课件,理解“一大幅活的画”。

a、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画家”指的是谁)

b、齐读第三段,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夸奖。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1、过渡:面对这一大幅活的画,作者陶醉了,他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放声朗读第四段。

2、学生汇报。

3、请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指导朗读第四段)

4、出示课件,教师引读句子:“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出示配乐课件: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青蛙跳上荷叶,(),蝴蝶落在我身上,()……

5、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句式描绘自己的想象。

6、过渡: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真是让老师敬佩!在这么美好的想象中,老师都不愿意醒来了,你们愿意吗?那叶圣陶爷爷醒来了吗?(齐读第五段)

7、学生齐读课文,再次领略荷花的美丽。(配乐读)

(四)、总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吧,只有这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会越来越美丽!

(五)、布置作业。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荷花

叶多绿大

}一大幅活的画

花千姿百态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第3篇

关键词:差异教学,概念数学,结构流程,概念理解

概念教学,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研究的“差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概念教学,其目的在于努力形成概念教学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结构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预学查异,感知概念”、“初学适异,理解概念”、“研学导异,运用概念”、“拓学展异, 提升概念”四大模块结构。接下来将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面积的意义》作为课例,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研究的行与思。

《面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相关周长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面积”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1-3学段的数学学习中,“面”都是不定义概念,教材只要求学生结合实例体会面积的意义,在表象的层面上认识面积(只是到了高中或更高的阶段才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它的“面”,才能严格地谈及它的大小)。由于小学教材在安排“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先认识周长,后学习面积,而面积与周长又同时存在,密不可分,所以学生很容易将面积和周长混淆。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感知和适当区分什么是“线”(长度、周长)、什么是“面”(面积) 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明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教学时,先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理解的“地面的面积”入手,让学生感受面积就在他们身边。然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面积”这一环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让学生多视角地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接着在寻找数学中的“面积”这一环节,通过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变化过程,感受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从一维图形向二维图形的过渡。 并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明确“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意义的理解更为全面。然后在“观察地图、 比较面积大小”、“赛眼力,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等一系列练习情境中,通过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推理、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形成面积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预学——依托经验,感知面积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面积”两个字,并提问 :听说过“面积”这个词吗?

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对面积的认识。

电脑出示下图:

提问 :知道上面这三句话里所说的“面积”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 :同学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说出对面积的理解,其实这里的面积指的都是地面的大小。地面的大小就是地面的面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与大家一起来认识面积。

【教学思考】:课前调查问卷表明 :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有67.5%的学生对“面积”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为此,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一方面开章明义,直接切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面积”就在我们身边, 另一方面通过“面积是什么意思”的设问, 了解学生对“面积”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明确概念形成的侧重点。

二、初学——动手实践,理解面积

提问 :生活中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表面, 谁能用动作表示一下,黑板面指的是哪些地方?

请学生上台表示黑板的面(如果学生沿黑板的边用手画一个框,这时教师进行反问 :这是黑板的面吗?引发其他学生的讨论, 初次让学生意识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课桌面,以及数学书的封面。并让学生将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提问 :能不能看出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小于课桌面)为什么? (因为数学书的封面相当于课桌面的一部分)

接着拿起粉笔盒,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注意 :提醒学生粉笔盒的表面应该是六个面)

提问 :地面的大小是地面的面积 ;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 什么是粉笔盒表面的面积?师生交流,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着物体的面积。

【教学思考】:“初学”的核心要素是尝试。在现实的物品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动手实践去找“面”, 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大、有小,可以比较大小。并充分利用出现的差异资源(将周长指成面积的),初步让学生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然后通过模仿说“面”,把生活经验概括为数学知识,把生活语言提升为数学语言,最后概括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这样先就具体事物,说明“面积”的意义,为“面积”概念的形成打好感性认识的基础。

屏幕上出现一个点,如果把这个点向一个确定的方向移动,就形成了一条线段,想一想,在数学中我们比较两条线段,一般比较它们的什么啊?(长度)。如果把这条线段向适当的方向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同学们,再看这条线段,如果将它的一端固定不动,将线段在平面内绕着这个定点旋转一圈,会得到什么?(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形与圆,谁围的平面部分大一些?为什么?由于这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明确,从互照差异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进行回答。并由此引导学生感知 :长方形与圆围出的平面部分是有大,有小的,并明确在数学上,我们把长方形围出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叫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面积?

老师随手在黑板画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提问 :你能用红色的粉笔涂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学生上台操作,最后得出 :其实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将这些平面上的图形统称为平面图形。通过刚才的认识我们知道 :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就是该图形的面积。

【教学思考】: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空间形式的认识上经历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并通过对规则平面图形大小的比一比,说一说,涂一涂等活动, 延伸到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聚焦这些面的大小,凸显“面积”这一概念的核心, 丰富学生对面积的印象,促使学生对“面积” 的认识走向深入。

三、研学——自主探究,深化概念

1.封闭图形才有面积

出示一个涂色的三角形。

电脑动画将三角形内填充的颜色去掉, 只剩下围成它的三条线段,引导学生讨论 : 它还有面积吗?(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指这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平面部分的大小,与涂不涂色无关。)

追问 :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总长, 其实是什么啊?(三角形的周长)

电脑进一步动画 :去掉一条线段,提问 : 现在是什么图形?它还有面积吗?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因为没有封闭, 没有确定的平面部分,所以就确定不了它的大小,没有面积。最后得出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教学思考】:通过初学环节的尝试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面积有了一个较为浅显的认识,为照顾学生差异,凸显面积的内涵, 在此通过“去除填充色”、“去掉一条线段”这样的教学环节,达到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面积概念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对“周长”与“面积”产生混淆,当学生指出“面积”时将“围出的平面部分”进行闪动,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当学生说是“三角形周长”时将围成它的三条线段进行闪动加以区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周长”是指三边长度的和,而“面积”是指围起来的“平面部分”的大小。

2.面积的大小比较

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平面图形,比较出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 。

相差悬殊的两个面积的大小比较,凭观察就能直觉地作出判断,这是直观几何在起的作用。但当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时,单凭直觉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学(异质分组),探究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的策略。

由于是异质分组,所以组内的成员开始分工协作,有动脑筋思考策略的、有动手操作剪拼的、还有测量数量画方格的。最后, 大组交流研究成果。

策略1 :数格子。将两个图形都放在方格纸上,发现长方形占15格,而正方形占16格,所以可以判断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点明 :当原图形无法直接比较大小时,将大图形转成同一标准的小方块的面积, 然后通过数小正方形的个数,就可以比较了。

策略2 :叠合法。将两个图形重叠起来, 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再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正方形去掉同样部分后多出的部分比长方形去掉同样多部分后多出的部分面积要大,从而得出 :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小结 :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不能通过观察直接来比较的时候,我们把两个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然后数一数小方格即可。还可以通过重叠法,将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

【教学思考】: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他们的思考力、操作力都各不一样,为此在探究面积大小策略时,采用异质分组的合作方式, 充分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让所有人都能在探究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无论是开始的观察法,还是接下来数格子或是叠合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差异思维,在多样化的比较中进一步明晰面积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感悟到用相同的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

3.在应用中深刻

(1)看地图,比较面积大小。在江苏省地图中让学生找一找扬州,再找一找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那里?(盐城)。在全国的分省地图中,让学生看一看全国面积最大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哪里?面积最小的在哪里?

师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面积比较小的地方,在这幅地图上都看不见,如位于宝岛台湾省东北部的钓鱼岛,但它仍然存在,不管它的面积有多小,它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思考】:比较地区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体会“面积”就在我们身边的同时,体会面积大小的相对性,即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实际上是几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相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在此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玩转七巧板,体会面积公理。出示七巧板,让学生说一说这七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得出面积最大的图形是什么?面积最小的图形是什么?哪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哪些图形面积的面积存在着倍数关系?

【教学思考】:只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并不表示已经明确了“面积”的概念。只有懂得了 “全等形等积”与“面积的可加性”,并能在思维实践中灵活地、正确地运用,才能说真正形成了(建立了)面积概念。因此,这里利用七巧板中7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通过巧妙的设问,让学生思考、推理、 并言而有据地作出判断,从而真正、清晰的形成面积概念。

四、拓学——激活思维,提升概念

1.赛眼力,辨别面积与周长

(1)谁的面积大?为什么?(先有格子)

(2)谁的面积大?为什么?(没有格子)

(3)在方格纸,你还能画一个面积等于6个方格的图形吗?

学生操作,反馈时,让学生观察这些面积都是6格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周长也不等。

【教学思考】:这三个游戏一个比一个难度大一些。从有格到无格,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渗透面积单位的意识。最后一个游戏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展示出各种图形,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相同面积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周长也可能不同。

2.比智慧,体会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两个被毛巾盖着的图形,告诉学生A图形的面积占4格,B图形面积占6格,你能判断出那个图形面积大吗?

引导学生先进行判断,然后进行讨论, 得出“方格大小不确定,无法判断”的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第4篇

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答题。(5分)

科学和文明是两朵并(①)开放的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②)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曾让世界(③)目。而今,世界科技的发展(A)。我们切忌沉(④)于过去,而要紧紧追赶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脚步,让中国科技的天空再放异彩!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①

(2)在A处填一个合适的成语

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①慢不经心②赫赫英名③不奋不启④茫无崖际

⑤孜孜不倦⑥再接再励⑦一语双关

⑧不言而喻

3,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空。(5分)

A,学而不厌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温故而知新D,不亦乐乎E诲人不倦

(1)

”,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冷饭”。没意思,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2)毛泽东同志曾引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对别人“

”,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3)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所谓“

”,这话一点也不假。

(4)为了给同学们最优质的帮助,杂志社的老师们设计版面、撰写稿件。忙得——o

4,观察右边的漫画,回答问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3分)

(2)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句公益性广告词。(3分)

5,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对同一句话中不同的字词进行重读,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试读下面的句子,你能读出几种不同的含义?(至少写出三种)(6分)

我知道你会唱歌。

6,仿写句子。(4分)

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二、阅读理解(40分)

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8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荚——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7,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点明本文课题的一句话。(2分)

8,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和伽利略双方的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指出来。(2分)

教授的目的:

伽利略的目的:

9,“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嘘”字和下文什么样的反应相照应?接着是“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这个“难以相信的事情”指的又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0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6题。(13分)

如果有人提出问题:“太阳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并要求你用一两句话来回答,你将怎么说呢?

一位天文学家巧妙地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一小簇大行星,一大簇小行星。”虽有点开玩笑的口气,却精练、明了,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已经发现的大行星只有9颗。记在册和编了号的小行星有4000多颗,而且更多的小行星已经发现,有待进一步证实。

论个儿,最大的小行星也不值一提,因为它比最小的大行星还要小得多。小行星虽都不大,但都绕太阳公转,而且具有行星应具有的一切特征,与大行星称兄道弟是毫无愧色的。

大行星的这些小兄弟究竟有多少呢?有人做过统计:越暗的也即越小的行星数目越大,亮于19星等的小行星在40000颗左右,它们的直径约为几百米;更小的、再暗2个星等的小行星,总数估计在50万颗左右,更不要说比这还要小、还要暗的。

那么,为什么在一小簇大行星之间,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这段不算太大的空间里,聚集着这么一大簇小行星呢?

这个问题摆在天文学家面前已经一二百年,许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迄今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的定论。

常提到的一种可以称它为“爆炸说”,大意是:小行星带所在的那个空间里,原先是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它与其他行星一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围绕着太阳运动。后来,由于现在还不清楚的某种原因,它被炸裂得粉身碎骨。碎块又互相碰撞,成为更小的碎片,其中大部分现在都有了小行星的身份,小部分变成了流星体。

除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基本上是球形的之外,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这种种似乎都在支持“爆炸说”。但这一学说致命的一点是:究竟从哪里来那么大的能量,居然能把个大行星炸飞了!退一步讲,炸崩了的碎块又怎么能集中在现在的小行星带内呢?

也有人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原来这部分空间不是有一个大行星,而是多达几十个、直径都为几百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它们的轨道各不相同,即轨道长轴、偏心率、周期以及轨道与黄道之间的倾角都不同,但有些也不是相差得那么大。显而易见。它们在长期绕日运动的过程中,难免有彼此接近和比较接近的机会,发生碰撞甚至多次碰撞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就这样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众多小行星。但是,今天看到的小行星也不全是碰撞后的产物,那些比较大的、基本上成球形的。是其中幸免于难的。至少是没有经过剧烈碰撞的。

“碰撞说”也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哪来那么多的碰撞机会呢?几十个那么大的天体在火星、木星问运动,就像是太平洋里有几条鱼在游动一你说,它们在水中相撞的机会有多大?

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是所谓的“半成品说”。其大意是:在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太阳系天体的初期,由于木星的摄动和其他一些未知因素,这部分空间内本来就不多的物质更进一步减少,遂不具备形成大行星的条件,而只能成为“半成品”——小行星。

11,本文开头所引用的天文学家的话巧妙在哪里?(2分)

12,请列举出本文所介绍的几种关于小行星成因的说法。(2分)

13,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1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16,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2分)

①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阿尔德林、杰林斯说,他们从月球上用肉眼能看到的人类最大的建筑物是长城。

②杨利伟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

白岩松:还有一点是很多观众也非常关心的,你在整个飞行20多个小时的过程中,看地球的感受是怎样的,有没有看到大家都在说的长城?

杨利伟: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8分)

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十七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来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

(选自《周末文汇》)

17,“有些事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2分)

18,有人认为在碰到困难时应坚持不懈,但也有人认为遇到困难应及时寻求帮助,否则就会钻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的浪费。对此你怎样认为?(2分)

19,这篇文章直到最后才点明那第三道数学题是有20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也直到最后才点明这个青年是数学王子高斯,你觉得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好吗?为什么?(2分)

20,本文从高斯的故事中概括出“无知者无畏”这样具有哲理性的话语,试用一句哲理性的话概括下面这首诗,字数不限。(2分)

题西陵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1分)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竭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乙】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乱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日:“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6u):责骂。⑥胡:为什么。

2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1)喙:()(2牒:()

(3)好草书:(

)(4)侄罔然而止:(

)

2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则以钳搏之:(2)致余忘之:

2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24,你觉得第二则故事中应该被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三、写作(30分)

题目:假如克隆一个我……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有真情实感;内容健康,思想积极;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①蒂②孕③瞩④湎(2),示例:一日千里

2,慢——漫奋——愤崖——涯励——厉

3,(1)C(2)A E(3)B(4)D

4,(1)一只手握着一双筷子进餐,筷子是两棵大树的变形。(2),示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5,示例:①我知道你会唱歌。(我知道,别人不知道)②我知道你会唱歌。t不要瞒我了)③我知道你会唱歌。(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④我知道你会唱歌。(你会不会跳舞我不知道)

6,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7,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8,使伽利略“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

9,和“嘲弄的哄笑”“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相照应。“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落到地上。”

10,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11,他用一对反义词准确地概括了太阳系的主要特征。

12,爆炸说、撞击说、半成品说

13,承上启下。

14,比喻、反问;强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碰撞的机会不大。

15,介绍了小行星的成因。

16,(1)大家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中华民族是伟大的,载人航天的成功就是明证。(3)不科学的赞誉是谬误,是不可取的。

17,我们在不知道困难很大时会更加有信心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而在知道了困难很大时则会因害怕而举步不前。因此我们面对困难要抛开恐惧,创造性地解决。

18,略(言之有理即可)

19,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言之有理即可)

20,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言之有理即可)

21,(1)hui本指鸟兽的嘴,文中借指虫子的嘴(2)rang庄稼丰收(3)h60喜欢

(4)wang迷惑

22,(1)代子方虫(2)人称代词,“我”

23,(1)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2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子不早些来问。(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30分)

苏教版三年级《掌声》反思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

读的重要性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优生的朗读作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喉咙沙哑,但清一色一个调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让学生的个性在朗读中飞扬。

1、美化导语 激发兴趣

朗读最注重一个“情”字。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2、拓展想象 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雪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6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雪儿》,你们看,雪儿飞来了!

(出示展示飞翔的雪儿图)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请你说一句喜欢它的理由。

2、可是有一天,你们喜欢的雪儿受了伤。(出示受伤的雪儿图)它飞不起来了,你看,它的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心里怎样?你会怎么办呢?

3、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知道作者此时正受伤在家,十分孤独寂寞,她看到受伤的雪儿,又会怎么想呢?

4、相似的遭遇使作者对雪儿格外同情,那么她又是怎样对待雪儿的呢?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2、3小结

1、默读课文2、3自然段。“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

(生读、画、师巡视)

2、交流。

3、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4、小黑板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

①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心里会怎样想呢?

②是啊,这句话不仅要读出对雪儿的怜爱,还要读出作者对雪儿能早日展翅飞翔的盼望,以及自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范读)

③读得怎么样?你们也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吗?要想读得好,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5、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什么?

6、雪儿如此勇敢、忠诚,是人们的好帮手,于是(引读)

谁能读好这一段呢?(指名读)

(二)学习课文(4-6节)

1、在作者的细心照料下,她的盼望终于实现了。指名读第4节

2、雪儿终于又能展翅飞翔了。(出示展翅飞翔的雪儿图)看到雪儿的伤好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

3、文中的“我”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课文第4小节中哪一句话写出来了?请找出来。

4、谁能用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一段?请大家练读。指名读。

5、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雪儿在蓝天中飞翔,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请听老师朗读第3句,你们边听边想象,雪儿在空中是怎么飞翔的?你觉得它飞得怎样?(引导学生从“托”、“划”、“美丽的弧线”等词上体会雪儿动作的有力,姿态的优美)

6、雪儿不但能飞,而且飞得矫健有力、姿态优美,你们想和雪儿一起飞吗?让我们配上轻快音乐一起朗读第4小节,边读边和雪儿一起飞吧!(配乐表演读)

7、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

8、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它的心情又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9、是啊,当我孤独寂寞的时候,是雪儿给我带来了快乐。当雪儿翅膀受伤时,是“我”挽救了它的生命,给了它悉心的照顾。我和雪儿相依相伴了这么久,我们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要分别了,多么让人舍不得呀!请同学们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挑战读。

(4)齐读。

10、“我”对雪儿依依不舍,雪儿飞走了,“我”为什么还感到十分快慰呢?

11、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全文,迁移练习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文中的“我”帮助受伤的雪儿,让雪儿重新飞向蓝天的故事,在与雪儿相识相伴的日子里,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愿意把它写下来吗?……

苏教版三年级作文教案 第7篇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好阿姨》,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

2、读懂例文《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初步感知写作文就是把自己所想写下来;

3、结合作文提示,在练习口述的基础上,写自己最想写的事。

重难点:

把自己最想写的事的过程写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教师手捧语文听写作业急匆匆步入教室,气呼呼地把一堆作业本往讲台上一 扔,作业本横七竖八倒在讲台上,有几本还“蹦”到了地上。教师面带怒容大声 斥责:“这次抄写全班只有5个人全对,太不像话了!”

【在学生错愕发愣之时,教师神情恢复常态,然后请大家说说刚才从上课铃 响秦老师跨进班级开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A.学生说,教师同步在黑板上示范写文。

B.指名读黑板上的例文。

C.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一篇作文,这就叫写作文。

D.采访几个同学,谈感受:作文难不难?你认为作文就是什么?

E.教师趁机点拨:

写作文就是像秦老师这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记下来,像照相机一样、像录音机一样、像摄像机一样,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二、研讨同龄人日记,破除作文神秘感:

1、电子白板出示一篇暑假日记《节约用纸》各人自读。

节约用纸

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开始写暑假日记了,我把我和哥哥把以前没用完的 本子和纸,清了出来。我把这些纸订起各种各样的本子,草稿本、英语本、数学本、语文本……许许多多本子。这样既节省了钱又节约了纸。我又把一些用完了的纸收集起来,卖掉,这样我们既赚了钱,又让这些纸利用起来。

我真希望大家也能节省纸,节省钱,养成一个自理能力强,又节约钱的 好孩子。

我的这个暑假,要从节约用纸开始!

2、同位讨论:

这篇日记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好还是不怎么样?说明理由。

3、教师点评:

张晓东的日记很真实,把怎样节约用纸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作文就要这样朴素、自然,现实生活中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作文就像和爸爸妈妈谈心、打电话和好朋友聊天一样,十分轻松,十分随意,千万不要搞得很紧张,规规矩矩的,缩手缩脚的。把你与父母的对话、与朋友的聊天过程及内容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

三、读懂教材例文,掌握习作基本格式:

1、自读课本里的两篇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2、全班交流:

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每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提示习作格式,强调牢记掌握:标题写在哪儿?什么地方要空两格?标点怎么打?

4、教师小结:

作文不但可以写现实中的事情,如《好阿姨》;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情,如《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第二课时

一、指导习作:

1、以一名同学为例,指导写法:(1)你想写什么事情?

(2)学生一句句口述,教师引导说话完整,有困难其他人补充,力争把 意思表述明白;再有困难,教师可提供一些词汇,帮助学生表达。

2、同位互相练习口述习作内容。

3、学生独立练笔,巡视,关注后进同学。

4、自改草稿后同位互改第二遍: 只要求简单修改,比如删除掉明显多余的词句,添加上明显遗漏的字词,圈画出错别字,订正,暂不要求修改标点符号。另外,注意检查习作格式。

5、教师快速查阅草稿修改情况,以翻查为主,可以重点抽查几本,发现突 出问题集中讲,全班对照再修改。

二、把习作誊上作文本。

(七)板书设计

学写作文 看到 听到 想到

教学反思:

我的自画像【第二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2、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

3、按习作要求,仿照例文方法,图文结合向大家介绍自己。

重难点:

把“我”的主要特点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小虎的自画像:

你看出这个男孩长什么样?(指名几人简要口头描述)

二、出示小黑板上习作【即教材例文】《我的自画像》,研讨写法:

1、指名读

2、说说习作中哪些句子的描写与画像符合?

3、讨论后教师小结:

小虎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

【整体形象、长相、年龄、体重、身高、穿戴、性格、爱好】

三、教师指导:

1、强调长相是重点,要抓住自己外貌上的特点来写。

(板书: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1)请5—8名体型、发型、穿着各异的同学在黑板前一字排开站立;

(2)同学们观察、口述: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他(她)哪一方面给你的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从高矮胖瘦、眉眼口鼻、穿衣发型等方面比较叙述】

(3)教师口述一段外貌描写文字,请大家猜猜口述的是讲台上哪位同学的长相。

(4)请张涛同学与另外两名男生上讲台并列站立,先让大家正面观察几分钟,再转过身让大家观察,然后提问:刘文宝外貌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你知道哪些故事里的什么人物耳朵大吗?(《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大耳朵又叫什么?(招风耳)关于这样的耳朵你听说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吗?(有福气、能逢凶化吉、好吃)

刘文宝的眼睛、鼻子、头发等有没有显著的特点?那么他写自画像,应该抓住什么来写?

2、不要完全照套例文,身高、体重不清楚可不写,兴趣爱好必须写。

3、要按照从长相——穿戴——性格——爱好的顺序来写。

四、口头作文训练:

(1)在四人小组内自我介绍,互相补充;

(2)每组选一名说得教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交流;(3)教师提供相关词语,降低叙说难度:

瓜子脸 苹果脸 水汪汪 浓眉大眼 滴溜溜转 胖乎乎 矮墩墩 柳叶眉 文静 害羞 苗条 胎记 雀斑 响亮 炒蚕豆 打机关枪 白里透红

第二课时

一、学生独立仿写。

【会画像的画,粗线条勾勒即可,不会的可以不画。】

二、教师选三篇草稿读给大家听,猜出了写的是谁,讨论哪里抓住了特点,根据什么你猜出来的;猜错了,讨论如何修改。

三、根据评析他人草稿获得的感悟,各人自改习作,同桌再互改。

四、誊抄作文

教学反思:

添动物

编故事【第三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观察文中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

2、读懂例文,学会写好小动物的样子和动作;

3、把景物作为环境,小动物作为主角,试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重难点:

写好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特点,故事编得比较生动、合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风景挂图,观察,说说画上都有些什么: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1)确定顺序【板书】

从上到下:天空——树林——小河

从下到上:小河——树林——天空

(2)给画面涂色:

你为什么想给那种景物涂那种色彩?

(3)填空:

】的天空

】的云朵

】的树林

】的草地

】的野花

】的小河

(1)引导用拟人手法写景:

启发思考:

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可以想象成在干什么或发生了什么 事情?小河淌水呢,你愿意怎么打比方?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这样当作人来写?{同位练习说,或一起动脑筋编一编。}

(2)

按照顺序把景物连起来说,想一想怎么开头:

教师示范说开头:郊外的景色真美啊!

二、添加小动物,想象练说:

1、激趣:

大自然这么美,可是没有小动物,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自由作画,或贴,或画,都可以。

3、练习说话:

你添加了哪几种小动物?在什么地方添的?它们在做什么?

【先分开口述,再连贯表达】

三、学习例文,模仿说话:

1、电子白板出示例文,指名读

2、讨论: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鱼写得这么可爱?(总结板书:a.把小鱼当作人来写 b.抓住小鱼的动作、特点)

3、学生模仿练说自己添加的小动物,评议。

4、几种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讲给同位听一听

笔的感情深厚吗?)小主人可喜欢我啦,每次用完都把我装进文具盒里,让我好好休息休息。

四、指导写作:

1、再次打开铅笔盒,选择一件你喜欢的文具。

2、仔细观察,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手摸摸它的质地,欣赏图 案及文字,再想想用途。

3、小组交流,自由练说。

4、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抓住文具的突出特点。

5、指名二人口述,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

第二课时

一、练习习作:

1、明确习作要求。

2、小组讨论该怎么写,全班交流:

(1)先写景物,再写小动物,最后编故事

(2)写景顺序与小动物描写要过渡自然:

天空(鸟儿)

树林(松鼠、小鹿„„)草地(小白 兔、蛇„„)

小河(小鱼、米虾、螃蟹„„)

编的故事要合理,要有点趣味

3、学生打草稿。

二、同桌互改草稿。

三、教师查阅草稿。

四、学生誊抄习作。

教学反思:

写一处秋天景物【第四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对照课文读懂例文《山坡上》,初步感知描写景物的方法;

2、初步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走出户外,实地观察,仿照例文写一处景物,正确写出自己的一点独特 发现和独特感受。

重难点: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用心观察,用情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电子白板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配乐朗诵两首描写秋天的美文,再请同学们背诵关于秋天的古诗,激发大家对秋景的喜爱与向往。

二、调查双休日大家都去了哪些地方寻找秋天。

三、读懂课文上的例文《山坡上》:

1、指名读例文,提问:例文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山坡上】

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草、花、昆虫】

2、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冯长柱同学怎样写草的? 【先写高矮,再写颜色】

怎样写花的?

【先写颜色,再写自己认识的花的名称】

写了哪几种昆虫?

【先写蚂蚱,后写蝴蝶】

3、教师小结、点拨:

小作者笔下的山坡景物哪些是他的独特发现和独特感受?

【草多、花美、蚂蚱惊飞、蝴蝶却不怕人】

四、交流观察结果,丰富生活感受: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双休日观察到的秋景。(2)指名3-5人口述,教师相机补充

提示: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秋天的景物?

【菊花、秋霜、大雁、枫叶„„】

你的耳朵听到了什么秋天的声音?

【野地里风吹树林的声音、鸟儿欢快的歌声、小脚踩在枯草落叶上的声音、来到郊外心情愉快的叫喊声„„】

你的鼻子闻到了什么秋天的气息?

【看天时,可以闻到阳光的味道;走在落叶满地的林间,能隐约闻到泥土的芳香;坐在草地上野餐时,那美味的食物必定会深深诱惑你的鼻子„„】

你的身体感觉到秋天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了吗 ?

【秋风吹在身上很舒爽,头发和衣服在飘动;捡起一片落叶,摸摸上面的叶脉,感受那种凹凸的粗糙或光滑;找一片草地躺下来,感受那种柔软的温暖和踏实„„】

(3)每口述一人,组织学生评议:

他(她)说出了自己的独特发现了吗?有没有自己的独特感

第二课时

一、学生放手试写:

(1)明确习作要求

(2)提供一些有关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秋高气爽 遍野金黄 秋风扫落叶 桂子飘香

果实累累 红叶似火 枯枝败叶 登高望远 天高云淡(3)鼓励学生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

二、选择2-3篇草稿片段,交流、评议、修改。

三、继续完善习作草稿。

四、同位互改草稿。

五、教师查阅。

六、学生誊抄。

教学反思

设计动物名片【第五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学会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向大家介绍这一动物;

2、着重介绍动物外形、生活习性和有关趣闻,表达得清楚明白;

3、把收集的图片和所写的文字结合起来,创新求异,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动 物名片。重难点:

把动物外形、生活习性能介绍得比较生动清楚。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你收看了什么电视台介绍动物的什么栏目?你最喜欢的动物叫什么?有什么有趣的特点呀?

【学生自由发言,以快乐轻松为主】

二、表演激趣:

1、指名两生戴猎豹、鸵鸟头饰,边自我介绍边表演一些游戏、捕食动作。【介绍文字让表演者事先记熟】

2、你听了之后,对两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印象最深?

三、学习例文归纳写法:

1、自由读例文《鲸》,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 【样子、食量惊人】

2、自由读例文《海龟》,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龟的什么? 【样子、特殊本领】 3、总结写法:

小作者怎样把鲸和海龟介绍得生动具体的?(归纳,板书)(1)用第一人称“我”把小动物动作人来写;(2)列出具体数字来说明;

(3)抓住小动物最有特点的地方来写;(4)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

四、指导习作:

1、明确要求:

外形、生活习性、特殊本领(趣闻)

2、小组交流讨论:

A 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动物? B 想一想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本领趣闻; C 用第一人称“我”来介绍; D 先自己练说,再交流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2-3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大家评议、补充、教师点评建议。

5、动笔打草稿,写好互改。

第二课时

一、设计动物名片:

1、出示教师自制的三种不同形状的名片,大家讨论:

动物图形在什么位置?文字介绍放哪儿合适?可以把名片设计成哪些形状?

2、各人设计名片,画上或贴上动物图形,美化边框。

3、在名片上誊抄文字介绍。

4、小组内交流欣赏。

5、评出最佳名片5张。

教学反思:

写一种文具【第六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铅笔刨刀》,初步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状物文章写作的要领;

2、按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一说,再写下来。重难点:

写出文具的特点和用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带有橡皮头的铅笔一杆。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文具是不可缺少的好伙伴。

2、打开文具盒,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有哪些文具?

二、研读例文《铅笔刨刀》:

1.自读例文,数数共有几句话? 2.分别说说每句写什么?

第1句:质地 第2句:外形

第3-7句:小房子的名称、主要部件、刨刀用途 第8句:小主人喜欢它

3.再读例文,想一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A 用第一人称来写;

B 把铅笔刨刀比做小房子,很生动; C 很有条理:样子、作用、喜欢。

三、教师示范写文:

1、出示一杆带橡皮头的铅笔。

2、大家议论:

用第一人称可以怎么自我介绍?

3、指名口述,教师点拨、补充、板书习作:

(我是谁?)我是一支普通的铅笔,(多长?)身高大约15厘米,(粗还是细?)苗条的身材,(笔杆上有什么图案或者花纹?)身上有黑白相间的粗细条纹。(笔杆的一头有什么?)我的头部包着一圈铁皮,戴着一顶红色的小帽子。(有什么作用?)我的帽子很特别,软软的,能帮主人擦错别字。(铅笔的另一头有什么?有何用处?)我的脚细细的,露出来的笔心可以帮主人写字、画画。(小主人和铅笔的感情深厚吗?)小主人可喜欢我啦,每次用完都把我装进文具盒里,让我好好休息休息。

四、指导写作:

1、再次打开铅笔盒,选择一件你喜欢的文具。

2、仔细观察,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手摸摸它的质地,欣赏图 案及文字,再想想用途。

3、小组交流,自由练说。

4、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抓住文具的突出特点。

5、指名二人口述,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

第二课时

一、放手试写:

1、把文具外形、结构上的特点、作用写清楚。

2、用第一人称来写,注意语言活泼,把为什么喜欢它的原因交代出来。

3、同桌修改草稿,下评语、打分。

4、教师查阅。

5、各人誊写。

教学反思 :

摆玩具 编童话(第7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自编童话故事的一般要求;

2、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欢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

重难点:

1、把握玩具各自的特性和他们相互间的关系;

2、所编童话要相对完整,并能让人看得明白。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 各人准备两三件自己喜欢的玩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把玩具放在课桌上,介绍玩具名称及来历(简要叙述)

2、教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熊猫玩具,问: 这是什么动物?说说他们的关系和样子。

设疑: 你猜猜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研究例文《找“饿”》:

1、自由读书上的例文

2、讨论:

例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呢?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 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作者直接告诉我们的吗? 那是用什么办法让读者明白道理的呢?

3、拓展这两只熊猫之间,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会不会遇到其他动 物?

三、指导习作:

1、明确写作要求。

2、动手摆放自己喜欢的玩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形式不限。

3、确定故事主人公,想一想他们各自的特点,强调要符合动物自然习性,不能让熊猫吃鱼、公鸡游泳、鸭子挤奶„„

4、设定玩具之间的关系: 父子、母女、同学、朋友、师生、邻居、敌人、售票员和乘客„„

5、自己练说,小组交流:

玩具之间发生了什么好玩的/惊险的/可笑的/感人的故事?

6、指名代表2-3人上讲台来说,师生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一、动手试写:

1、各自打草稿。

2、四人小组成员交换欣赏、评改。

3、教师查阅草稿修改情况。

4、认真誊抄。教学反思 :

学写研究报告(第8次习作训练)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把研究成果写下来,要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重难点:

学习用查阅资料的方法,将自己的收获用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研究报告

看了题目,同学们会怎么想?什么人才写研究报告?(出示课件:介绍美国小学生作文大多是调查报告形式,有的孩子一篇作文能写一万多字。)

二、走进古诗百花园,营造氛围:

1、课件出示五首古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题西林壁》 释志南《绝句》

王维《渭城曲》

虞世南《蝉》

2、学生自读。

3、开火车个人领读,他人跟吟。

4、说说自己不了解的句子。

5、讨论: 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搞懂这些句子?

三、学习例文:

1、自由读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一想: 这篇研究报告写的是什么内容?

2、总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作者、朝代、诗题、全诗】(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四、了解写研究报告的有关知识:

1、步骤:

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

第二课时

一、指导写作:

1、出示教材提供的五个难句,按照研究内容,全班分成五大兴趣小组。

2、大组交流讨论,相互帮助。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再读例文,注意写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

5、动笔写作。

二、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评改习作草稿,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三、教师查阅草稿。

四、学生誊抄作文

苏教版三年级西湖 第8篇

就教学预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 “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甚至对同一篇文章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经常出现“豆大的馒头———无从下口”的窘境,反映出部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急需提升。那么,该如何顺利进行教材解读呢?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为例, 谈谈解读教材的基本路径。

一、从语言到内容

课文由一个个句子组成,了解句子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接触课文时,一般通过了解句子的意思,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而句子则是由一个个词语连贯而成。要想深入、全面了解句子意思,必须从组成句子的关键词语入手。所谓关键词语,也就是对句子表情达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品味这些关键词语,读懂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运用的准确,为深入了解内容,和文本、作者对话打下扎实基础。解读教材,理应从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开始。

题目,通常被称做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浓缩的精华,是作者反复斟酌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我们解读教材最先看到的是课文的题目。 但是,许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直接跳过课题和课文对话,忽视对课文题目的推敲,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在《鹬蚌相争》中,我们在解读题目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鹬” “蚌”这两种动物的特点,然后重点研究一个“争”。因为“争”是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课文的题眼。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争”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清楚“争”最初的意思,为课上帮助学生概括内容、提炼主线做准备。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力求 “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打开和文本对话的窗口。如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抓住“威胁”“毫不示弱”“相持”等词语层层深入,由词到句再到整篇课文。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威胁”分这样几个层次:先找出直接写鹬“争”的词语———“威胁”,接着了解什么叫“威胁”,可以换成哪些词语,理解“威胁”的意思,然后联系生活经历,揣摩此时的人物心理,最后进行角色转换, 以鹬的身份读出“威胁”的语气。当然,个人的知识基础、对课文的理解不同,重点抓的关键词语也就各不相同。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可以方便快捷地打开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的窗口,提高学习效率,让对话变得简洁而深刻。

二、从课文到原文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载体,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基本用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我们在进行解读教材时必须尊重教材,以教材为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我们鼓励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然, 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原文。作为教材,在选编课文时会对原文进行一定的删减,以更加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风格。所以,对入选教材的课文,一定要找到原文,全面了解原文内容,从而全面、 准确地解读教材,避免误读、曲解。

在解读《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找到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 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史书,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入选教材的《鹬蚌相争》只是根据原文中的一部分内容翻译的。在原文中,完整的内容是和一定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大夫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就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很明显,原文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围绕着寓意的揭示,将课文和原文进行了对比,预设了从课文内容到原文的故事,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寓意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把课文理解透彻、准确。

当然,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也不能遗忘了作者。作为文章的写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总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时代背景、人物事件,才能准确、 全面地解读教材,真正和作者进行深入对话。

三、从一篇到一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从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中我们受到很大启发,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要帮助学生带动一类课文的学习,发挥好教材这个“样品”的作用。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寓言的兴趣,带动寓言类课文的学习。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犹如一串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引人注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由于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炼,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直白,道理通俗易懂,深受儿童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在现行小语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寓言类课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别在二、三、五年级安排寓言类课文9篇。其中有《鹬蚌相争》这样的中国寓言,也有《狐狸和葡萄》这样的外国寓言。寓言类课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丰富的想像、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角色、 神奇的情节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读寓言类课文,能丰富想像能力,增长知识,受到启迪,获得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 启发。

在教学《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材这个 “样品”的作用,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自主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在初读阶段,学会概括故事内容;在研读阶段,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故事内容;在提升阶段,学会联系实际理解寓意;在运用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讲故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调整。总之,学生通过 《鹬蚌相争》的学习,要能初步建构起学习寓言类课文的基本路径,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为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孤独伤感爱情女生微信签名下一篇: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