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2024-08-27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精选10篇)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1篇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确定课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察中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甚至让有的学生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我们看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小提出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并提高学习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与实践不流于形式,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并将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四、采取的研究方法

我们采取的是案例研究法: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谈谈我们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我们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检查者、记录者、汇报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产生需要合作学习的欲望,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李萍老师执教的《卫星比武》就是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的探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卫星,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而李萍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提高效率,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侦察卫星的特点及功能,再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以四人为一组,采用“读——画——归纳——填表”的方法每组学习一种卫星,然后组长汇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例如:余晓梅老师执教的《西门豹》一课,学生合作表演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她先让学生在组类表演,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进行了有效指导,学生了解了每一位人物形象,才会表演得栩栩如生。

六、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一学期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存在不足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有时很难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往往是好学生发言。

总之,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又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要继续加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2篇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校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认识还欠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虽有各自的小组,但小组编排不科学,小组合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合作时没有明确的任务,问题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课堂教学的无序状态,使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教学效果极不理想。

二、研究目标

为了改变化学学科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让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得到培养,从而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三.研究的过程

1.通过调查了解,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情况,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2.深入课堂,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的有效合作、组间的有效合作与交流;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研究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精神。4.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四.达到的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跟踪调查,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3.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探索初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 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标志.它强调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协作, 互助互学, 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小组学习任务, 使课堂教学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竞争意识, 发展了学生与人交往和审美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现象

(一) 组间实力差异大, 组内分工不明确

在讨论时, 学生团团坐, 有的组由于学习优秀生多或性格外向者多, 讨论积极、主动、热烈, 而有的组由于实力差, 组员面面相觑, 鸦雀无声, 讨论不积极, 有等靠心理、畏难情绪.在组内, 学习好的学生从头说到尾, 而学困生则一言不发, 被动接受.没有实现面向全体教学, 做到全员参与, 优秀生“吃得饱, 吃得好”, 而大多数学生“吃不饱”, 成了“陪读生”, 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时间长了,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 加剧了两极分化现象.

(二) 时机把握不当, 内容缺乏设计

教师未真正理解这一方法的内涵, 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 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复习检查到总结巩固, 甚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不管内容是否需要, 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 且形式单一.在合作学习环节中, 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 合作的任务要求布置不明确, 学生找不到重点, 或任务设计过于简单, 不需要讨论,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就能自己解决, 均会造成学生无事可干, 而去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 争执、吵闹, 表面看来讨论很热闹, 气氛很活跃.单一的学习方式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长后, 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一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导致课堂纪律混乱, 课堂效率低下.二是学生容易形成思想惰性,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缺乏方法指导, 合作不够充分

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有的学生只顾自己思考, 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有了答案也不想和其他成员分享.有的成绩好的学生不等其他组员发言, 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 合作意识淡薄, 缺乏团队精神, 合作能力不强, 表现为不愿主动合作, 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意识和技能.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 由于怕耽误太多时间,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只要有个别小组完成了任务, 就匆忙结束活动, 进入下一个环节, 而不管其他小组是否完成.这两种情况, 学生都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 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插画点缀, 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 对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 许多学生只好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 这不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 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 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使合作流于形式, 发挥不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 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 不能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够, 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 在平时上课时从不考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学, 一是怕麻烦, 二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讲课比赛或有人听课的时候为了显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才偶尔为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深、应用不够娴熟, 在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时, 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 体现不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理念, 当合作学习出现问题需要老师调控、指导时, 束手无策.

(五) 对评价的作用认识不够, 评价不够全面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许多教师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或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 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教师在评价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集中在小组整体上, 从而忽视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 降低了评价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 时间久了, 会影响个别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低效现象建议

(一) 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1.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根据“异质同组,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男女生、优差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 每个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 又体现了机会与地位平等.

2.合理分工

合作小组内部应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全员参与, 这是合作学习有序、高效进行的保证.可将组内成员进行编号.以四人小组为例, 一号同学担任小组组长负责任分工及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意见.二号负责记录成员的发言, 三号负责计时, 控制每人发言时间.四号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并定期轮换角色, 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干, 都能得到能力训练.

(二) 把握时机, 有效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择最佳时机, 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 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有助于澄清概念, 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 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此时, 进行合作,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 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与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1.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如:会搜集整理资料、会归纳、表达观点、会讨论问题、会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等.

2.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 在学生个体学习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最有价值, 教师应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规则, 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 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 教师应与时俱进, 摆正位置

1.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参加教研和听、评课活动, 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走访, 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时, 参与小组的讨论与交流, 既能增进师生友谊, 又能了解学情,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调控,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 完善评价体系

1.两个结合, 两个侧重

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 两个侧重”, 即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2.总体评价

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 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 指出各小组的成绩与不足.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 小组间能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通过教师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总之, 合作是一种品质, 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 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尽管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 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课堂上, 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地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 追求课堂高效, 相信, 我们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郑士强.合作学习的反思及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

[2]徐金亮.加强合作学习优化课堂结构[J].沂蒙教育, 2010 (10) .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4篇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那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示一个已知输出数、输入数未知的计算盒,请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本领将输入数经过计算盒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图表示出输入数的变化过程;紧接着,又让学生动脑算算怎样求出输入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思考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去,求输入数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密切联系学过的知识,为得出输入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对象,以便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处于思维 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5篇

洛南中学 梁朋利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

二、选题原因: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相信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在于自己使劲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勤奋学,每个学生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我校每年学生数爆满,每班70多属于正常现象。我校历年升学人数已经达到极限,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升学状况。因此如何提高大班额的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通过大班额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普遍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1、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得到提高。

2、学生以下能力得到提高:(1)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2)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自我意识方面。(5)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3、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社会技能。在合作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4、大班额合作学习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核心所在。深入地对其控制系统和效益测量评价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能有效地促进其优化,从而提高其效益,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深入和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教学操作上存在的“重形式,轻效果”、“不当”甚至“错误”的现象。其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体现在:

1、改变了一种观念,家长接受指导,教育观念发生的变化。

2、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学教学,并且操作性强的在大班额下小组合作学习。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把大班教学变成小班教学,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落实高效课堂。

4.获得了一个效益,学生学习面貌发生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强了,效果明显了。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1、提出了大班额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2、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同学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等成果在校内交流,并在全校数学教学中推广。

四、存在的不足及其后期改善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6篇

段性总结

我们进行的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是研究课堂、孵化“好课”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教师、发展教师的最基层组织。在本期的活动中,面对新课程全面实施和推进,学生之间如何合作。教师之间如何“同伴互助小组”,共享集体智慧,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人员学习情况

2010年六月物理组课题研究人员召开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事宜,再次明确本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做好本学期课题开展的基本工作。

根据学校期初学校会议精神,本学期物理科组将把重点工作放在“精教研、促成绩”上,并结合我校“物理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每周教研日”活动,切实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解决我们在物理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规范的“每周教研日”活动——(1)备课程序:授课教师备课;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在听取授课老师本人的设计思路后重点围绕科研课题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根据集体备课形成的意见,对第一次设计的教案;备课组内试教,备课组内老师听课,提前一周进行,并围绕研讨主题作好详细的记录;备课组集体评议,当日内进行,围绕当周研讨主题展开评议,对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完善课堂教学,力求上出“精品课”;授课教师确定教学方案及课件。

(2)上课:周三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为本学期物理教研课授课时间,各位教师须严格按照安排的活动表进行(特殊情况除外)。全体老师均须参加听课。

(3)评议:授课当日备课组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组级评议,评课主要围绕当周所研讨的主题展开,形成书面评课稿,确定中心发言人等。评课稿基本分为三部分内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其余时间请老师轮流进行“新思想、新观念”演说十分钟;其余时间为理论学习。授课教师紧扣学校教研课题及当周研讨主题对本次上课的设计意图和课后感想作专题发言,要理论结合实际。派中心发言人作全面评议,组长作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总结发言,指出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思路等。

二、研究进程及成果

2010年6月1日,课题研究人员交流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完成中期阶段

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性成果分析,一致认为:

1、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综合性学习到逐步适应到喜欢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展、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敢于向现有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形成了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者、垄断者”到“求知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

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2、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融合”学科隔阂,渗透相关知识,注重学科的融合与延伸,创造性地开发和补充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语文学习材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长点。

3、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实处。

4、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伴生于综合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为了使该课题能按照预定的方案、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将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优化自主探究学习实验过程,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用正确的理论支撑教育教学行为。在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研讨进一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课题开题论证会。

2、对本课题实施及时作好有关数

据统计与分析工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7篇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1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8篇

自2015年开始, 山东省高考英语学科率先使用了全国卷, 新高考内容已经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死记硬背的内容越来越少;新高考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和文化、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实施内容,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活动, 增加开放性、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内容, 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部2003) 。批判性思维指合理的怀疑精神、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邹顺宏2007) 。因此, 课堂教学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 教师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思、在阅读中悟。那么, 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 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 重视词汇的积累

无论是使用山东卷, 还是使用全国卷, 3500个词汇的突破与巩固强化要始终贯穿高中三年的英语教学。没有词汇做基础, 就没有学生专项能力的突破提升, 就无法实现优等生的成绩突破。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针对词汇记忆, 应采取“层层包围, 逐渐缩小包围圈”的策略, 以课本词汇为基础, 适度扩展重点单词的词性、词形的变换和常见的固定搭配;常见同义词的辨析;针对重点实词, 建议英英互译, 以解决学生只凭汉语意思辨析的坏习惯。

(二) 创新教学

全国卷与山东卷的不同不仅体现在题型上, 而且体现在考查的范围上。全国卷考查的范围更广、考查的角度更灵活, 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更细;特别是全国卷的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 其考查点从单词、短语到句式, 面面俱到。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 即以三大语法和八大语篇为向导, 忽略零碎知识的梳理整合, 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创新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于课本、教辅材料上的经典语篇要做精细化处理。

2.对于语法, 要关注其基本形式和基本用法。

3.注重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克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

总之, 在“新高考、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 教师应该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为英语教学的新发展做更多努力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表现

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我们已经在课堂上看到了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充分调动组内各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对问题的讲解, 所以进行讲解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同时, 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讨论中也能够得到解决, 课堂时间被利用得更充分。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主体参与度不强的情况, 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比如, 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闲聊, 交谈与课题不相干的内容, 不能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有时也会针对个别问题进行长时间讨论, 导致其他问题没时间讨论;还有的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不愿参与讨论。这都与班级规模较大有关。班级规模大不仅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化 (张国林2013) , 还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减少, 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王升2012) 。因此, 如何让学生均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一时间搜集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教师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新问题, 并及时、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 不仅要能够主动学习, 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学习, 以实现“让全组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 都能体验探究与发现的喜悦”的目标。那么,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一) 关注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学习小组组建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传统的分组方式是按照座位前后桌4人或6人为一个小组, 但这样的分组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因为传统的座位编排主要是由学生的身高、男女的搭配、守纪的程度、视力的好坏等因素决定的, 而新形势下的小组划分要打破这一常规。一般情况下, 班主任会结合学生前几次的考试成绩安排座位, A、B、C三个层次的学生按纵队搭配好, 以确保每个小组内都有两个A、两个B、两个C层的学生。这样, 每个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各组之间实力大体持平。此外, 每次考试后,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组内微调, 但无论怎样调整, 各组之间学生的综合实力必须大体持平。这样做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又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互补互助。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巧妙地使用异质小组合作策略, 使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进行互补学习 (卢清淼2008)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 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

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 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拓展和调整, 灵活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环节的设置, 如, 新课导入时情景的创设, 需要探究的新知识, 需要巩固、运用以及提升能力的知识, 而且要关注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问题的设置, 因为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贵丽萍2011) 。例如, 在教授People and W ork时, 笔者选择了make a survey这一任务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在教授A Traffic Accident时, 笔者让学生共同讨论, 提出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处和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坏处。这些任务的选择都非常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和挑战性。除讨论外, 还可以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竞赛式活动等小组合作活动。

(三) 关注方法技巧指导, 注重多元激励性评价

虽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并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还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 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准确地了解学情, 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韩立福2012) 。此外, 教师还要期待学生好的表现,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多元化的评价, 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 笔者经常使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激励性语言及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 但时间一长, 学生对其有了“免疫力”。这就促使教师要进行过程性评价, 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帮助学生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在积累了一周或一个月的过程性评价后, 助教会公布各个学习小组的最终结果, 进行结果型评价。例如, 通过累计积分, 一周评选一次“优胜小组”, 一个学期评选三个明星小组, 以激发学生为小组集体荣誉而努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使用“合作学习评价表”, 定期进行评价。一般合作评价表可分为“小组合作评价表 (教师用) ”“学生小组合作评价表”和“合作学习个人评价表” (见表1、2、3) 。

激励性评价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并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积极的学习氛围, 打造了高效英语课堂。反过来, 高效课堂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高效英语课堂应该凸显评价的激励性功能。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托———学案导学

如果说学案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载体, 那么, 小组活动就是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平台。所谓“学案导学法 (Guided Leading Plan) ”, 就是实施先学后教、分层教学, 充分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做法。“导”是目的, 是关键。“学”应以帮助学生方便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在编制导学案时, 教师应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开发研究, 并结合教学大纲、教参资料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认真地分析研究教材, 合理处理教材, 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能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 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教师应紧扣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导学案,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便于学生条理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一个学案完成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梳理, 主要包括所涉及材料的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采用的学习策略以及学生本人的感悟, 并帮助学生整合成比较完整的、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知识网络, 为形成较强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2.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考虑在内, 要对教材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点拨, 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3.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层次性、梯度性, 而且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为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 所以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会不同, 即使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 只有设计的问题有了层次性和梯度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会学习。

4.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需求, 优秀生能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中等学生能从导学案中受到激励, “学困生”能通过尝试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的导学案, 才算是高质量、科学、实用的导学案。

虽然导学案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以学案代替教案, 课堂教学应该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运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的基本步骤应是“自学探究—合作讨论—点拨释疑—整合迁移”。一般情况下, 教师应至少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给出的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学案中所呈现的问题。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才能完成。课堂上对于同一个难题, 可以同桌讨论, 也可以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辩论, 鼓励学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 敢于对问题各抒己见。事实上, 合作讨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点拨释疑指的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能解决的教师也不讲, 学生确实弄不明白的,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点拨或提示, 再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后一步是整合迁移。一个学案完成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一下本学案中所涵盖的知识点, 并利用一部分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或解决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迁移。只有这样运用导学案,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更具针对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改善了师生关系。在“新高考、新常态、新发展”的形势下, 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并以此为平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度挖掘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摘要: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性不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为目标, 指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低效表现, 并提出了三点切实可行的做法——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关注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 关注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注重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新高考,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贵丽萍.2011.以评判性阅读提升阅读提升阅读层次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7) :12-16.

韩立福.2012.有效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卢清淼.2008.合作学习在小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6) :27-28.

王升.2012.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国林.2013.班级规模对教育均衡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 (1) :26-29.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课堂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从而获得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技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因此他们可以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能够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进行讨论、练习和交际。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产生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积极展现自己的强烈欲望。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合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性格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我们一般遵循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学习程度可以存在着差异,但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基本相当的,这样在进行小组竞争时,就可以减少差异,保证横向比赛的公正性。每一小组一般有四到六名学生,分组时尽量做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合理搭配,这样学习小组的成员中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在进行学习交流时,优等生可以帮助后进生,而且优等生也可以学习后进生身上其他方面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提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一直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把控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也得不到体现。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始终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讨论的机会。

(一)教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首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获得英语知识。通过民主的选举,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担任组长的职务,将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定为小组副组长,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小组内的角色定位进行调整,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尝试小组内的不同角色,理解不同角色要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从而实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巡视,发挥好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当中,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并对学生通过合作得出的成果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另外,在评价学生的合作成果之后,教师还要对小组合作的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使学生逐渐明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才会获得成功。

三、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教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要完成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要实现学生的个人目标,既实现个人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进步;二是要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努力和相互之间的帮助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教师就必须建立起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恰当的学习评价能够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能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应该是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员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评价、最后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多层次的全面评价会让学生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能发展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获得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合作学习、协调竞争的意识得到培养,进而调动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缩小两极分化,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章利.摒弃旧模式深化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浅谈[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7)

[2]张向东.浅谈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祖国:教育版,2014(2)

[3]张书娣,连云港市岗埠中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0(9).

[4]马红梅.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案例分析[J].课外阅读旬刊,2013(1).

[5]李琦.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1(10).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第10篇

________戴新良

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分别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现将一学期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2、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另外,课上完后即对该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的次数很少。这样,就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上一篇:父亲对我的爱心小学作文下一篇:印记席慕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