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2024-07-14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精选13篇)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1篇

情感,是每一个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亘古就一直延伸至现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为情感而发生变化,好坏之间杂夹着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无法澄清理性,或许下面提出的文章,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笔下,描写着一段传奇而又有着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是一篇叙事诗歌,所谓这段“传奇的爱情”的主人公不简单,是当时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杨贵妃。诗中前几处就描写到杨贵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娇。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有哪个男子不动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马封杨玉环为“贵妃”,所以叫杨贵妃。从此以后,唐玄宗连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娱乐。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于是爆发出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战乱的鼓声打破了宫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和大臣潜逃,然而守护皇帝的将士执意要杀害杨贵妃,因为是这个贵妃害的国家不得安宁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杨贵妃杀害。当杨贵妃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南方的荔枝来了,(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留下了无限伤感……

从此唐玄宗想着杨贵妃,积郁成疾,最终也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悲惨结局。从这里,相信许多人已经有点同情这对特殊的情人了,这是一个悲剧的爱情,红颜薄命啊!许多君王都是因为美人而把江山丢尽,何况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杨贵妃一下子享受尽人生的荣华富贵,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换做是我,都不想丢开这些财宝啊!但正是这些财宝,才使得人性进一步迷茫,进一步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个走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经过这条小路,不断进取的前进,把小路开辟成阳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险恶,有许多诱惑,一旦被诱惑,就像唐玄宗和杨贵妃,一下子跌入无穷的深渊,无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点一点的被消逝,结局也是如此悲惨,遗臭千古。就说最近,现在许多人也是因为情感纷争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学生流血案件,和“富士康”跳楼事件,许多都是处理不好情感的问题而导致,这首歌虽然是个悲剧,但我们要从悲剧中了解到它中间的内涵。

白居易如果只写到这,这首诗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笔锋一转,于是虚构出一段杨贵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话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个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转达给杨贵妃,没想杨贵妃成为了仙子。一听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热泪盈眶,把自己的金钗交给道士转交唐玄宗,以表旧情。人鬼情未了,两个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就是爱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坚贞、执着的`爱。现在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像唐玄宗和杨贵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对方的心呢?有些人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恋爱,也有的看到对方美貌而恋爱,这算是爱情吗?这只是利益爱情。

爱,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然而这爱,也是情感,不能过度,过度等于溺爱,深陷于情感之中,我们便会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们的情感,澄清我们的人生,正确面对自己的情感,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记住的最为根本的道理!

再来,《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妻子、对亲人的思念,相对白居易笔下轰轰烈烈的爱情,显得更加温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异乡,晚上,在宁静的河边见到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们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人,这也是一种爱,爱其实就在生活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爱都有它的特点,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对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无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纠结在对杨贵妃的思念,导致整个人神魂颠倒,这个就可怕了。但我们也要有适当的情感,人没有情感还是人吗?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发,适当的调节,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显得更加和谐,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对情感要有一个清明的理性和认识。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们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学的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我们不应当再响起第二首《长恨歌》。爱、情感,正如《长恨歌》的最后一句一样——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七言

2.小说《长恨歌》写作突破

3.历史实景歌舞剧《长恨歌》案例分析

4.《长恨歌》主题思想

5.长恨歌小说经典句子

6.对王安忆长恨歌的思考

7.《长恨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8.白居易《长恨歌》写作背景

9.旧故里·草木深——泪水和叹息描摹《长恨歌》1000字

10.长恨歌读书笔记(精选篇)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2篇

白乐天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句多有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来他少年时曾与一民女湘灵相知相说,苦于家庭阻力不能结合,这种深深的痛苦寓于《长恨歌》的创作中,正是借咏史感怀自身的际遇.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郁郁寡欢,甚至借佛道来麻木自己,寻找灵魂上的解脱,痛恨当时的朝政腐败.但我觉得,在这首诗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或者说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

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一直以来,我就崇拜则天皇帝,在她众多的子孙中,唯有李旦的儿子隆基最为出色。这个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一代明君,作为李家的儿媳,终于将李家的江山还给了她的后辈子孙,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开始了。从此也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李杨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情何以堪?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何等的一种心痛!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不愧为千古佳作!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天若有情天亦老,”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剧?

我觉得此诗并不是爱情颂歌,它是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为什么要“长恨”?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白居易在诗中要表达的是爱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人皆有之的情潮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长恨歌》倾注着作者感情的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3篇

一、长成:爱情的铺垫

《长恨歌》取材于民间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开篇几句,既含有唐明皇统治天下为求美色的讽喻意义,又可以看出受到《诗经·关雎》中雎鸠关关和鸣引出男女相恋故事的民歌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长恨歌》中,就是唐明皇多年普天下寻找、杨玉环待字闺中二人两情相悦。这一“求”字,不应理解为“求女色”,唐明皇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人”,他“求”的是知己、知音。在民歌影响下提炼的开头也可以使白居易在塑造唐明皇形象时,可以将笔端在天子与平民之间自由游走。

诗人对于杨玉环塑造是别具匠心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这里作者故意隐去了史传中杨贵妃的出身经历,从而显示出杨玉环出身的洁白。“人未识”也增加了女主人公的神秘色彩。这种浪漫开头形成的情感铺垫为下文展开故事避讳。《新唐书·杨贵妃传》“幼孤,养叔父家。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庭,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1)杨玉环不但“天生丽质”,而且拥有音乐与智慧的秉赋;“难自弃”她懂得怎样表现自己,怎样去取悦皇上开心。“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从唐明皇的视角来看以杨贵妃,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的滋味,就是面对一个人时,整个都丢了颜色,而她,是唯一的一抹灿烂。”这也许就是李隆基当时的心里写照吧。“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在按照民间美妇的范式塑造杨贵妃这一形象。

李杨二人的身份地位迎合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角。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天姿国色,两人非同寻常的出身,必然会引起后代读者的兴趣。一国之君希望得到知己,天姿国色希望有人宠爱,主角贵族身份确立为后文希望拥有平民化浪漫浓郁的情感做铺垫。

二、长夜:爱情的升华

在诗歌中以安史之乱为界,作品情节形成乐与悲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里主要写帝妃之间的享乐生活。另一方面是“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唐明皇的角度来写对贵妃日夜思念、爱情难以忘怀。看似矛盾的两面,却正体现出爱情的升华。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在于具有戏剧性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去一探究竟。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得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当一个君王过度沉迷于柔情,不能很好地把握和使用手中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野心勃勃,试图“取而代之”。安史之乱爆发,浪漫而奢靡的男欢女爱被彻底打破,玄宗带着贵妃慌忙向蜀地逃窜。这个昔日备受宠爱的女人被迫自裁,玄宗悲愤万分,却无能为力。作为堂堂一国君主,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挽救,实在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玩笑。正因为诗歌这种不和谐的渲染,才引起人们心灵上的不规则运动。因此,诗人通过叙述帝王寻求真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

三、长生:爱情的向往

诗歌在马嵬事件后重点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而女主角却未发出爱的声音。于是,作者在第三部分描写了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真挚感情,以便让这个爱情悲剧完善起来。“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通过行为举止、着装、容貌的侧面烘托,写出了贵妃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刻画得合情合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欲时。”“长生殿”据史料记载,是“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作者让两人在“长生殿私语”,一方面“长生”与“长恨”呼应,另一方面,在这里可以摆脱尘世的纠葛。“海上仙山”“虚无缥缈”的描写正是把皇帝带入另外的无限世界,两人爱情被纯情化、崇高化。

白居易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处安排一段“长生私语”,这种模式冲淡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似乎也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我们为何不从老百姓的感受来探讨这个问题?

对中国百姓来说,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了太多苦难,渴望一个没有悲剧的世界。而其中,他们尤其渴望获得自由的真爱,这一切,生活中往往无法获得,他们只好在文学中,在故事中去寻求。自古以来,大团圆、大圆满结局是中国人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四、长恨:爱情的主题

历来学者对《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对“恨”理解不够全面。傅兴林在《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上发表的《从三部曲机构论〈长恨歌〉之“恨”》,认为“恨”之意为“爱”,《长恨歌》即“长爱歌”。张文处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发表文章《说〈长恨歌〉之“恨”》,持同样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直白、偏颇,不够全面,也减弱了诗歌原有的浪漫意味。周锦国在《语言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发表文章《〈长恨歌〉之“恨”应加注》对“恨”的注释为“遗憾”。韩府在《阅读与写作》2007年第4期发表文章《此恨非彼恨———也说〈长恨歌〉之“恨”》,同样认为理解主题的需要,“恨”应解释为“遗憾”。笔者认为这个“恨”字是其他任何字都无法替代,包容着遗憾、惋惜、怨恨、爱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我们先理清“长恨”之“恨”。《中华大字典》对“恨”解释有两条:其一,怨也。其二,悔也。(2)显然,现代汉语中的“仇恨”的意思由第一种义项引申而来,而“遗憾”的意思则是由两种义项共同发展转化而来的。

在古籍中,“恨”作遗憾解释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学生亦熟知的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个“恨”主要是遗憾、惋惜的意思,这个“痛恨”并不是现代汉语中与此同形的那个“痛恨”的意思。比如“恨铁不成钢”“恨相知晚”“相见恨晚”等。“恨”的“遗憾”“惋惜”意尽管在现代仍然使用,但人们由于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对这一义项习焉不察、视而不见,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也忘却了或根本不知道这一义项的存在。

再回到白居易生活的唐代,这种用法也是屡见不鲜的,即使是唐诗,甚至很为人们所熟知的唐诗中“恨”字作“遗憾”“惋惜”用的例子也举不胜举。比如白居易《读史五首》的末一句则是“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用的是屈原、贾谊的典故。最能说明情况的还要算与《长恨歌》有共同之处的《李夫人》一诗,这首诗中也言及这一历史题材的诗句:“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这种种“恨”其实都是得不到满足的“遗憾”。这个“恨”与白居易《长恨歌》的“恨”字如出一辙,用法、含义相同。

“长恨”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对“重色倾国”的遗憾,还是对失去贵妃的惋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在结尾处遵循了美妇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模式,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没有违背这种趋势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含义,而更多的是表达一对痴情男女的美好爱情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即使这种愿望此岸世界不能实现,希望到彼岸世界去实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正是由于作品的各部分之间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演绎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成为千古杰作。另外,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晓,不仅受到学士文人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这也是李杨爱情故事得以流传的因素之一。

摘要:白居易《长恨歌》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让李杨故事回响这么悠远,究其深层原因,是作者精心构筑的完美爱情悲剧,并且使李扬故事遵循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向美的本能和情感欲望。从诗歌结构入手,以诗歌中四个“长成、长夜、长生、长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为线索来加以分析。“长成”是爱情的铺垫;“长夜”是爱情的升华;“长生”是爱情的向往;“长恨”是爱情的主题。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长成,长夜,长生,长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6.

[2]郭锡良.古代汉语[M].2版.语文出版社,2000.

[3]朱振家.古代汉语[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第4篇

[关键词]长恨寓意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

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行宫的仙游寺,成了沧桑之变的见证。在此他们不由话及当地流传已久的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沉。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深于诗”,同时又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对自己这首诗创作意图所作的解释“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于是为李杨哀史。也为自己的情殇哀史,吟唱了一支长恨之曲。

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然而情感深处他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地无限地眷恋着湘灵。他在《潜别离》中这样诉说着真情。“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第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爱而不得,只能散发成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吟:比肩连理的青春盟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长恨……那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来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乃至情深不永的结局极其相似相通。可以说《长恨歌》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期的悸动。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诗人是因为情感的失落,而借《长恨歌》打造了一个情感极致的标本。“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是诗人青春感情的豪华版。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历程,诗人才会在李杨爱情悲剧中。“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在玄宗的爱情遭际中,感到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诗人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他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不尽的长恨。

三、“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慕和求之不得的遗憾

《长恨歌》源于民间传说。而民间之所以对李扬故事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历了极盛到天下大乱的巨变,对李杨爱情形成的盛世年代仍无比眷恋。在与当下朝局的比较中。逐渐原宥了玄宗和杨贵妃。因为开元盛世的殒落,虽然罪在玄宗,但肃宗以降的几位皇帝治下的朝局又怎样呢?其时局腐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重重危机比之天宝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玄宗毕竟铸造过盛世且富于才艺。

同时,由于时空距离效应,李杨情史也与历史渐行渐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朱光潜先生说:“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现在我们还有谁会因为俄瑞斯忒斯杀母而责备他,或者因为海伦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这些古代人物曾经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城市的毁灭。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极富魅力。”时过境迁,安史之乱的尘埃已经落定,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玄宗和杨贵妃不再是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还隐含有世人对爱情专一美好的向往。对杨贵妃美丽绝伦的倾慕,对绮情的艳羡和幻想。那么玄宗

和杨贵妃这番悲欢离合算不算爱情呢?虽然后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要求古人,这应当算作爱情。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追求,不是基于爱情又能基于什么?当然这种皇家爱情过于奢华,过于绮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挥霍了皇冠,挥霍了生命。超越了寻常的规则,后人也多据此断定诗作的批判或讽喻意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已。对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的悲剧人物命运的论述很有参照意义:“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罪恶,而是某种过失或弱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绮情。他们是帝王、妃子。也同样是作为男人和女性,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他们奢华、绮丽、生死以之的情爱如爱情的童话、爱情的寓言那样动人。但绝顶的美艳和风情极度脆弱,瞬息之间,美艳的风情就成了过眼云烟。马嵬兵谏,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免不了受到挑战。当玄宗反袂掩面让人牵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之际,杨贵妃为宠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历史,这也许是罪有应得。但在爱情灾难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女性,这就容易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恻隐和怜惜。对弱势个体的同情。民间没有囿于红颜祸水论的窠臼,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绮情的毁灭,关注“婉转娥眉马前死”后玄宗情感的失落,想象玄宗的孤独、悲凉以及对杨贵妃无望的相思。当意识到绮丽的爱情在世俗世界不能实现时,就将其突破现实的藩垣,演绎到碧落世界。在驰情入幻中,杨贵妃被神化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仙子,为情而殉难,又为情而永生。李杨作为仙凡之间的一对恋者,也因对情爱的执著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进入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5篇

10级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专业4班 郭钜滔

A.内容提要:

1.作者介绍

2.《长恨歌》创作原由及笔者观点

3.分析文章,解析意思

B.论文正文 字数:1932字‘

C:论文编写时间:2010/12/26

作者介绍:

(772年—846年)人。汉族,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论文正文:

《长恨歌》是白居易著名的代表作,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其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杨贵妃被赐死是756年的事情)。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作者没有拘泥于历史真实,而主要是根据传说,构思出一个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婉转悲戚而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历代传诵不衰。在歌颂他们的爱情和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之外,也有对他们早先逸乐误国的讽刺,感染力强,艺术表现力丰富,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艺术成就众口一词,深得赞誉,而对诗歌的主题,历史有争议,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本论文作者持双重主题说,这是因为作者以“情”作为主旋律,又在文章中牵扯着政治上的起伏波动,用情感与政治来渲染这段爱情的悲剧。

这段爱情,虽然期间极乐,但是结果却是一种悲剧,对于唐明皇,断送了江山断送了美人!对于杨贵妃,断送了爱情断送了生命!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诗歌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故事从这里写起,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

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寻遍天涯海角,“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读《长恨歌》有感 第6篇

你着一衾长袍,撑着一把碎花小伞。你从上海滩的深处翩跹而至,你是上海小姐中的三小姐。

你是我心中那朵孤艳的王琦瑶,你开着,笑着。

我想,你给我留下的是什么呢?我竟会如此的想念你。是你在那个年代磨练出那颗看似坚强的心?还是你率性而活的生活方式?亦或者是你敢爱敢恨的无畏?皆有吧,我是从安忆阿姨的笔下看到了鲜活的你,看到了上海滩名噪一时的王琦瑶。凭借这本书,我见证了你的一生,你的风华绝代,甚至你的迟暮枯槁。你的结局令我唏嘘。啊!王琦瑶,命运对你是那样的青睐,却又是那样的不公。

幸运的是你的姿容能够被时代所赏识,从而造就了三小姐。令李主任向你抛出了橄榄枝。不幸的是这么多年,你身边的男人换了一拨一拨,可却没有一个人想要陪你厮守终老,没有人想陪你看云淡风轻、细水长流。

你是上海弄堂的女儿,你为弄堂而生也陨落在弄堂。

你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芍药样的白;繁弦急管中的一曲清唱;高谈阔论里的一个无言。

他们说,王琦瑶是一个弱女子。我知道你骨子里那份傲劲要是显露出来,上海滩将不再有你的容身之所。

书名叫做《长恨歌》,写的是你的恨,可恨归恨,过后你还是要去接受这样的生活,因为有种东西叫做活着。这跟余华笔下的福贵又有不同,随同样都是从生活的巅峰甩落到了生命的谷底。可王琦瑶懂得不管怎样都要保持微笑。

我与她真是无法比的。中考的失利至今对我而言都是一道抹不平的伤痕。我曾以为那就是我人生的低谷,我曾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以为我的人生不会再有波澜,不会有阳光。只会成为永不能见日的蝼蚁苟且过活。

是你,王琦瑶。你用最轻柔的话语唤醒我,这一声却让我的整个身躯血液沸腾。你对我说,人生难免会有起伏。该来的总会来,不要去想别人怎么看,想想自己该怎么活。你让我看看你,我看着你遍布伤痕的心房。痛哭流涕。

我要为自己而活,为未来而闯。

洗净了铅华,你还是那样的美。

你是一朵孤艳的花,开在凡尘中,可你的艳又是那般的深赋蕴含。你受尽凡尘的.污秽,却依然洁白。

安忆阿姨真是为你耗尽了心血,不然你怎会那般的真。那么的不可替代!不用说过去的上海滩,在今天这个物质泛滥的社会背景下有谁愿意驻足去聆听你的故事,他们不懂你,你的真性情。

时代总是进步的,你的悲剧收场令人扼腕。身为一个女人,人生的美好年华都耗在了一个城市的变迁上,最终也是被时代所打败。我知道下一个时代还会出现许多如你一般孤艳的花。不管她们与你比如何,可我只记得你。

“鸽子从它们的巢里弹射上天空时,在她的窗帘上掠过矫健的身影。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

读《长恨歌》有感 第7篇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全诗可以说是写的是李扬的爱情故事,由杨玉环进宫开始,受到唐明皇的专宠,在诗中的最后一节,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读完《长恨歌》,我们也不应陷溺于爱情至上主义的误区,除了对于李杨真爱故事的由衷景仰外,除了对于杨贵妃的不幸遭遇萌生些感触外,我们更应当对我们今天的爱情观念作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无法去追慕这种帝王式的艳情故事,但是,我们依然会怀持着一种难抑的感动。是为真情本身,为真爱本身,可以浮云名利,可以生死相拥,可以天长地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是挚爱之情。真爱只求一件事,那就是紧紧抓住对方的手,任沧海桑田,任尘世变换,也决不松开。我向往真正的爱情,爱情在我心中,有着太多的完美和理想主义,这也是我对“爱情说”感兴趣的原因。

读长恨歌有感 第8篇

——品阅王安忆《长恨歌》有感

上海弄堂,一个让人既陌生、熟悉而又心酸的地方,一个让时代欢愉、惋惜而又深思的旧梦,曾经谱写了一首跌宕起伏的流行曲,曾经刻录了几段悲悯未果的爱情故事。也许,在海子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遥远的梦想;也许,在顾城的心底,“英儿”才是他生命中的全部追求,这使他的创作如泉涌般,永无穷匮;然而,在王安忆的笔锋中,“王琦瑶”是一个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对生活怀着梦想,却又失去梦想,对生命充满追求却失之所求的可怜女人。捧起古铜色封面的《长恨歌》,时间仿佛回到了1946年的上海,在那里,我亲眼目睹了王琦瑶的风姿。豆蔻年华的她,性格内敛而不长扬,在片场试镜的经历过后,她开始了拍摄艺术照的生活。那时的王琦瑶多么风光,在学校小有名气,她的风光迎来了同学的羡慕与嫉妒。王琦瑶是幸运的,参加了上海小姐竞选,获得“上海三小姐”的美称,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从此以后,王琦瑶便不再是王琦瑶了,浓彩重墨的声誉完全覆盖了她纯洁如纸的人生。也许正是这种幸运,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四十年,四个男人,四段爱情纠葛,爱情成了她的坟墓,她的故事酸透人心。那年代,包养的风气俨然盛起,王琦瑶也不例外,她得到了政界名人李主任的青睐,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她深爱着他,当然还包括他富有的家境和显赫的地位。然而王琦瑶也是不幸的,好景并没有延续太久,几年战乱,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而身亡。王琦瑶没有依托,因而不得已凭借打针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王琦瑶是不幸的,30岁那年,她邂逅了康明逊,为他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也许那本是一段错误姻缘,可她依旧那般奋不顾身地爱上了他,勉强也凑合这段孽缘。也罢,在那个复杂的年代和世界中,王琦瑶注定是爱情的牺牲品。王琦瑶是不幸的,被爱了,可这爱,那么短暂。程先生是爱她的,深爱,一如既往体贴入微的爱。可王琦瑶是恋旧的,她始终没有迈出这个坎。程先生自杀了,是被严酷迫害而身亡的,在那遥远而可怕的文革初年。王琦瑶是不幸的,而这不幸,倾注了她的一生。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王琦瑶风姿犹存。许多怀旧的年轻男子和她依旧投缘,老克腊也不例外。可这段畸形恋似乎来得太晚了,而世界早已不再允

诺这种不幸的存在。王琦瑶死了,是被女儿的男友杀死的,死在改革开放的前夕。四段爱情纠葛,四个男人,注定了王琦瑶一生的不幸。也许她不该属于这个年代的,她是一个错,却在复杂的老上海跌宕漂浮了四十年。王琦瑶是个女人,她身上有着女人特有的敏感。这一生,她与四个不同的女人争起了风头,而结果都是胜出的。因为她的矜持,她的忍让,她的以退为美的想法,成就了她的胜利。

沪上淑媛,当年多么响亮的名字,多少年轻男子追求的对象,如今却也消逝了。王琦瑶的一生是一部记录了悲惨故事的史诗,她则是一个梦,一个开了花却没有结果的梦。爱情本身并无大错,错只错,那些爱发生在错误的年代,发生在错误的人的身上。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便没有入驻爱丽丝公寓的结果,而王琦瑶的一生便是平淡的。如果没有吴佩珍的指引,没有片场的试镜,便没有艺术照的试镜,她也许只是个平淡的学子。可上天并没有允诺王琦瑶平淡地生活,爱情的纠葛,争风头的际遇全在她身上发生了。四十年的王琦瑶,性情并为发生太大的变化,她那矜持忍让的性格注定了她一辈子的心酸。也许,王琦瑶并不是错误的载体,她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可她的命运却依旧悲凉。她没有长久的爱情,安逸的生活又如何能谈得上呢?也许这该归属于时代的错误吧。当年的老上海,如今显赫的金融城,可王琦瑶早已灰飞烟灭,和她一起入葬黄土的,还有她的爱情与希望。

王琦瑶是真实的,却是那般消极的角色。这是作者王安忆对于那特殊年代的老上海的解读。笔锋一转,四十载的清秋与悲凉,便全部活起来了。这是旧上海女性生活写照的揉合,是一部爱情电影,更是一部悲剧。也罢,当满怀希望的梦,在四十年的岁月中被消磨成空?当幸福甜美的爱情,在四十年的风霜中被蹂躏成空?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消极的。而作者笔下如此消极的角色,并非令人费解。王琦瑶并不顾及世俗的评价,她满怀憧憬地幻想自己的爱情,她倾尽全力爱自己所爱,她是执着的,而且独立。这么懂生活,心思细腻的女人,却被赋予了如此跌宕的一生,只能拥有短暂而心酸的爱情。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梦了一辈子,等待她的,却是无情的死亡。王琦瑶是消极的,也许这就是命吧,她命薄福浅,无力消受这奢华的福分。

作者王安忆成功塑造了王琦瑶这个令人心酸的角色,成就了这部不平凡的小说。而自出版以来,《长恨歌》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奖项,如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

读《长恨歌》有感 第9篇

-----------为你疯,为你狂

如果未来的你可以像教授一样,永远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出现,那我就可以像千颂依那样,即使知道终有一天会分开,也要抛开一切和你在一起:如果未来的你可以像金叹那样对胆小的我勇敢的伸出手,要我跟你一起走,那我就可以像恩尚那样,即使清楚我们之间隔万重山,万重水,也要翻越世上所有的障碍来到你身旁,如果这一切你都不曾做到,那你也一定要想玄宗那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纵然不能真的白头到老,也要日也将我记牢。

读罢《长恨歌》,才明白什么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才明白这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一句纯粹的空话,如果相爱的两个人不能在一起,那“在一起”又有什么含义,那那些所谓“在一起”的时光,究竟是时光开的玩笑。还是彼此的幻想。

自马嵬坡一别,从此阴阳两相隔,从此不见美人面,不见帝王像,没有双人情,只有单人泪,玉环为了玄宗可以“花冠不整”,可以“泪阑干”,玄宗为了玉环可以“孤灯挑尽未成眠”,为什么这样的爱情还要被世人唾弃,为什么这样的恋人还要被历史讽刺。人去楼空,朝代更替,当一段感情被记忆上锁,被历史尘封,还有谁愿意打开那个朝代,搜索那两个人。

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是人自己的选择,如果是早就知道的结局,那人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也许我们总是在等,等待一个或许永远不会关的门,一段或许永远走不完的旅程,如果你打开那扇门,踏上那段旅程,你或许永远都不想回头,即使路人笑你,你也会笑着回击,用你的最炙热的心,你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可能,你只需带上你的单纯,在这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直到遇到那个愿意带你回家的人。

读长恨歌有感 第10篇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白居易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典范。但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却不是这样一个落入传统模式的作品。小说从40年代写起,叙述了一位平民出身的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弱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王绮瑶的一生是一朵早开的花,明妍娇弱,本该占尽风光,却又只能寂寞无主地开放着、凋谢着;上海就不用说了,多少人沉浸在那段依稀仿佛的海上繁华梦中,难以自拔。王琦瑶是女人中的精灵,她把女人做到了顶峰,做到了极致,到头来还是死于非命。光阴流转,所有“爱不欲生和痛不欲生”的往事都沉淀了,世界又翻新了,王绮瑶在追逐时尚的后生们饥不择食的脚步中照旧是精致、矜持和不失风韵的。王绮瑶是上海女人的代表,风情万种却不事喧哗,坚韧顽强又圆融机智。她们与浪漫无缘,却是有分寸、有担待的。王琦瑶啊,让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瑶之于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王绮瑶身边的那些过客总是来去匆忙,聚了又散,或者散了又聚,最终却依然是她形只影单。这不奇怪,王绮瑶有些像算盘上的轴,那些散乱的木珠子是全靠她收拾、连缀的。她串联起的是自己庸常无奈的日子,也是一个城市萦回周折的历史。这当然不是浮在潮头浪尖的历史,但小人物掩藏在时代洪流背后的随波逐流,又何尝不叫人揪心和感喟。说起来伤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王安忆在文字里流露的情绪既像是上海人的,又不是上海人的;有冷静又有触动,既是伤怀的又是有间离效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冷暖胶着的文字是指向旧人旧事的,更是指向流逝本身的。王琦瑶曾经如此回想上海:“什么都是应该,合情合理,这恩怨苦乐都是洗礼。”这实在道出了人生真实的情境。洗礼是什么?是一种仪式,王琦瑶不过是这个宏大仪式上的牺牲品。这仪式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它本身即是一种悲痛,你能怎样?悲痛之后,是虚空一片。已经虚空了,逃避当然不算上策,那就临着虚空之深渊,紧紧用手、用身子去贴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细节。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练好的宿命,即便旧上海一切的璀璨光华注定要堕入黑白胶片的滑动中,堕入永不醒来的死亡中。

读《长恨歌》有感600字 第11篇

(个人简介:范宇舟,就读于江西省新余市铁路小学六年级二班,指导老师:岳阳。)

清脆的鸟鸣带来了烂漫的春光,袅袅春风是大自然的美容师,皎洁的月光寄托着游子的万里乡愁。我在书本中跨越千载,结缘唐诗。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会捧起一本沉甸甸的唐诗,在静柔的灯光下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唐诗是诗人用情感、智慧、想象结合而创造,如画卷一般美丽,如推理一般有趣,如音乐一般耐人寻味。生活中如果没有唐诗,丰富的情感无法表达,复杂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唐诗中蕴含着幽静的世外桃源,包罗万象。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是那么丰富饱满,每一首都是那么含蓄隽永。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一曲《长恨歌》,写尽了唐玄宗和杨玉环这对身在帝王家的才子佳人的浪漫与悲情。天生丽质的杨玉环,美得惊心动魄。当她回眸一笑,六宫粉黛顿时都失去了颜色,只能像瓦砾一般衬托杨玉环明珠一样的美貌。后宫佳丽三千人,唐玄宗只宠爱杨玉环一个人,令天下的心中不再重视生男孩,都希望生个如杨贵妃一样漂亮的女儿,为家族添光添彩。

可这是,渔阳反叛的鼓声惊天动地而来,惊破了宫中如仙乐一般优美的《霓裳羽衣舞》。京城里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车马护拥着皇帝逃往西南。那曾经威仪万千的车架如今飘飘摇摇,行进中走走停停,两天才走了短短一百余里。最终,大军不发,集体要求赐死误国奸相杨国忠和红颜祸水杨贵妃。可怜倾国倾城的绝代美女,竟成为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溢死在了马嵬坡。

叛乱平定后,回到都城的唐玄宗日夜思念杨贵妃,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想召回她的魂魄来相见,最终在伤心绝望中死去。只留下了一首笔锋犀利凄美浪漫的《长恨歌》,千古传唱着。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12篇

——读《长恨歌》有感

寒宫深远,最是情深之处。一代“汉皇”唐玄宗也得以在这深宫中觅得一份不老的真情。杨家有女,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就在这华丽的皇宫之中,一段奢靡浮华的爱情故事拉开了帷幕。

后宫佳丽花容月貌,但在玄宗看来,不过是衬托玉环的几片绿叶而已。大唐宫深深似海,惟有此处春光明。豪华的宫殿,绮丽的门窗,暖人的骄阳,旖旎的春水,是何等大好春光!君王美人,就在这暖宫的陪伴下,陶醉于眼前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又何等畅快!华清池暖,刚好洗涤凝脂之肤;春光明媚,正适轻歌曼舞。《霓裳》一曲,舞出多少千娇百媚和款款柔情,亦舞动起了尘封的半壁江山。回眸一笑,引来君王目光垂怜,引起鲜花暗自羞愧,却也引来了多少是非冷暖!

春光虽好,但幸福的瞬间却总是无情而短暂。尽管多情君王欢饮畅达,尽管多情佳人家运亨通,但现实总是将美梦变得破碎不堪。敌军来袭,宫廷**,歌舞声顿时戛然而止。君王贵妃,一时惊慌失措,慌忙逃窜。马嵬坡前,君臣相顾。无奈万般,只得忍痛舍佳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此阴阳相隔,聚散无期,让泪化作相思雨。寒夜漫漫,泪已成冰,空留孤影。

回首间,古国朱颜犹在。物是人非,宫中又多了几抹凉意。夜寂静,寒声碎。冷冷翡翠衾寒,悠悠生死离别。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从前的轻歌曼舞已成落叶飘散。容颜已老,白发俱新。尽管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只有含情脉脉两相别。娇妻魂归仙境,梦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两人凄美婉转的爱情只能在心中埋下期许:但愿比翼双飞,连理长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谁会想到那美好的韶光竟会如此悲凉地落幕!或许历史在给初春换上浓墨重彩的新装时,早已垫上厚厚的冬幕。物华天宝,也总会有千金散尽的一天,何况是那飘忽不定的江山与爱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变得如此的脆弱而不堪一击。爱情终将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女人,“理所应当”地被扼杀掉她们对爱情美好的憧憬,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索性,让历史倒流一回,倘若没有杨贵妃,或许取而代之的就是“李贵妃”,“张贵妃”了吧!而结局又会是怎样呢?到头来应该也免不了香消玉殒吧!那么,这段爱情的“罪魁祸首”便

只能是唐玄宗本人了。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 第13篇

——读《长恨歌》《红楼梦》有感

《长恨歌》与《红楼梦》描述的都是细腻的情感世界,一个是怀有旧情愫的上海,一个是看似富丽堂皇实则充溢着悲情的大观园。读罢这两部文学著作,我一边感叹王琦瑶悲悯的人生,一边嗟叹宝黛爱情的香销殆尽。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一个是小女人的一生,一个是一群人的悲剧。纵然历史更迭,朝代变迁,时间改变的,不过是生活方式,而不变的是对爱情的执着与思考。

《长恨歌》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个20年代以后的旧上海——浮华,奢靡,阴暗,腐败。王琦瑶谜一样的一生吸引着她周围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程先生到康明逊,唯一主宰了王琦瑶精神世界的人只有李主任,这个“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的国民党政府高官。李主任的来去从来不是王琦瑶能左右得了的,王琦瑶能做的只有等,时间或长或短,等不来也不怨,等来了也不过分欣喜。16岁的年龄便当上了高官的情人,过早地看淡了世间事。她以为李主任在一天,就是天长地久。殊不知,李主任也不是万能的,李主任也有不测风云。

得知李主任遇难时,王琦瑶不哭不闹,整日的早出晚归,直到姨娘也走了,王琦瑶才从悲痛中走出来。离开爱丽丝公寓,开始新的生活。王琦瑶这样知人心识实务的女人也许真正爱过李主任,尽管是片刻的欢愉,也让王琦瑶铭记一生,以至于忽略了落花无情流水有意的程先生。王琦瑶的一生是琐碎的,在几个男女朋友的陪伴下就过去了。上海女人的情感是细腻的,是敏感的,那种敏感是到骨子里面的,吴佩珍那样取悦于王琦瑶,王琦瑶并非没有觉察,蒋丽丽如此维护王琦瑶,她不是没有看到。只是她太小心翼翼了,太知人心了,看得出她们内心的想法,所以才会表现的看似冷漠。

王琦瑶的内心没人读得懂,就算是严家师母整日的与她呆在一起,但目的也只是与王琦瑶比较姿色,比不过自然要气急败坏;就算是康明逊与王琦瑶在一起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康明逊终究不能逃脱家庭礼教的束缚,依然不能给王琦瑶幸福;老克腊只不过是年轻气盛,一时动了情,我想他从未了解过王琦瑶。在那繁华落尽的旧上海,在那熙熙攘攘的平安里,唯一算是了解王琦瑶的只有程先生了,为了她,程先生一生未娶,王琦瑶不是不知道。只是,王琦瑶年轻时太气盛,不

想嫁给平庸的程先生,换句话说是有一丝虚荣的;生了薇薇之后,王琦瑶便觉得自己配不上程先生。其实她不知道,程先生不在乎这些的,他一直在等王琦瑶,只是直到去世也没有等到王琦瑶的一句话。我为程先生感到悲哀,也为王琦瑶的一生感到无尽的惋惜。一场鲜艳的荼毒,无声无息间悄然落去。

王琦瑶的一生是悲情的,尽管荣华享尽,终究是没有个正经身份,永远都是见不得人的身份。更因为比别人多了几分聪明,便不珍惜对自己好的人。从吴佩珍到蒋丽丽,从蒋丽丽再到程先生,还是有人一直在乎王琦瑶的。就算是消失了很多年后来又找到王琦瑶的蒋丽丽,多年过去,她依然在乎王琦瑶,只不过她们在对方面前太过沉默,隐晦的太深了,就算是有十二分的热,也会被心墙隔住的。

“站在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这是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弄堂,整部作品中,写了王琦瑶从十六岁当选上海三小姐到被老克腊害死的四十年的沧海桑田变化。透过王琦瑶的一生,我看到旧上海的奢靡与堕落,也提醒自己要珍惜身边的人,一生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王琦瑶的四十年,不也就是日复一日就这么来了么?谁能有几个四十年呢?

看过《长恨歌》,再次回味《红楼梦》的时候,与初读的感觉并不完全一样的。再读《红楼梦》,不仅仅是为了宝黛爱情而惋惜,也为中国古代礼教对爱情的束缚而痛心。曹公才华盖世,下笔不凡,字字珠玑,句句钻心。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写的是荒唐言,流下的确实是辛酸泪,其中滋味,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

《石头记》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幻化成了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我想应该是天意。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的泪,是为自己而流,也是为了还宝玉的债。贾府的兴衰盛败,暗示了整个封建体制最终的瓦解,那段昌盛是封建礼教的昌盛,那落寞的结局也是封建制度的末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史王薛,四大

家族洋洋洒洒在金陵辉煌了些许年头。以贾府的王熙凤为例,贾府上下几百人的生计均掌握在这个“放诞”,“无礼”破落户手中,贾府的衰败也是从她的挥霍开始的,纵然元妃在朝中极力维护贾府,却也难逃腐败堕落的结局。

我想黛玉是寂寞的,她娇弱的身躯掩饰不了清高的内心,一句“心比天高,命比情薄”流露出黛玉一生无尽的悲凉。我想黛玉是孤独的,不然也不会一个人在林子里葬花,黛玉葬花的情景至今不能忘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黛玉为自己的身世感到伤悲与无奈,葬的是落花,也是黛玉寄人篱下的内心独白。

“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好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叹尽了多少世态炎凉,尝尽了多少离别相思之苦。黛玉的一生是冰冷的一生,即使宝玉真的爱过她,那一点点温热也暖不了黛玉的孤独。“冷月葬花魂”,月是姑苏城外的月,人,却在贾府煎熬,葬送的是花魂,也是黛玉一生仅有的宝黛情。“刁钻”、“小家子气”最终没有理所当然的成为宝二奶奶,只落得了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下场。黛玉弥留之际,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我想,黛玉要说的是”宝玉,你好狠心。“就算是临死,她也是要怪宝玉的,她并非不爱宝玉,只是方式冲破了传统的礼教,众人中,也只有她能做到从来不劝宝玉去走仕途之路,所以她不被众人看好。黛玉离开时,一边是葬礼,一边是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随风散去的是被泪水淹没的宝黛情,随梦远去的是对宝玉的一丝留恋与不舍。

与黛玉不同,宝钗一直是众人眼中的大家闺秀,就连贾母也称赞她“稳重平和”。宝钗的确识大体,懂人心,做事滴水不漏,赢得大家赏识,但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终究没有得到宝玉的心。大观园里,宝钗做事圆滑,从不得罪人,对谁都好,有人说她奸诈,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宝玉。其实不然,谈及奸诈狡猾,宝钗不及王熙凤万分之一;谈及冷漠无情,不及贾母的一丝一毫,贾母看似仁慈,实则冷酷无情,就算是外孙女的幸福,她也牺牲得起。宝钗也是悲哀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堂堂大家小姐竟代替黛玉与宝玉成亲,最终却被宝玉抛弃独守空房,那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没能锁住一段众人期待的“金玉良

缘”。她的悲哀源自她对封建礼教的服从和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两者在那个君臣父子的时代显的格格不入。一句“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道尽了多少黛玉与宝钗的辛酸命运。

《红楼梦》 的核心是衔玉而生的宝玉,他深得贾母宠爱,却生性顽劣,从小在女孩子堆里混,行为乖张性格风流。看似潇洒,其实内心是渴望一种平等的,而不是袭人、宝钗的宠惯,在诺大的大观园里,他让着众丫头,赖着贾母,怕着贾政,唯有黛玉是知己,唯有黛玉是真心相对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贾宝玉最后会为了黛玉而出家。

在那个昏暗封建的社会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但他们依然坚守着最纯真的爱情。宝玉虽顽劣,对黛玉却是真心实意的;黛玉虽小心眼,对宝玉却是一片痴心。在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人,琳琳总总的情与爱,都被残忍的封建礼教所埋葬。贾府的那段兴衰荣辱,埋葬了一个时代的灵魂与人性,不单单是黛玉的,还有大观园里的一竿子人等,都难逃被摧残的命运,我深为他们感到悲哀。

《长恨歌》和《红楼梦》里的世界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以悲剧结尾。纵然时代变迁,但对爱情的追求是一样的,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如贾宝玉对林黛玉。50年代的大上海的奢华竟像是百年前《石头记》里的大观园,在鸽子都自由放飞的年代,王琦瑶自导自演了一曲“长恨歌”。

上一篇:县煤炭资源整合政策落实情况报告下一篇:唱红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