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2024-05-15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精选13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1篇

中华上下五年是记录许多传奇故事的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们知道几千年的故事,了没,里面有女娲补天,讲述着女娲用五彩石练造,并修好天空,还有盘古开天地,传说用盘古手和腿支撑天地,后来他的身体部分变成别的东西,过后,女娲创造了人类,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过也让我们知道以前也是有可能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着许多历史故事,有的始人悲哀,有的使憎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被人打进牢里,他坚受痛苦苦写史记,这让我们后代知道,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坚持下去。还有孟姜女哭长城,让我们知道,孟姜女宁可为丈夫死去,也不愿嫁给皇上。

中华五千年这本书,其实也蕴含着一些道理,让我们什么是可以学习,什么是让人耻辱,我们一家要看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们明白这些道理。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2篇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不少民族英雄、起义领袖,都以他们的业绩和成就,为民族的历史画卷增添了光彩。重温五千年历史,的确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让我们了解历史,是为了让我们为历史继续延续,而不是怀恋于过去。重要的是创造未来。

在《尧舜让位》这篇文章中,舜是接替了尧的位置。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简朴,和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位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可见,想要首领受到老百姓的尊重,不是以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来夺取的,而是要放下首领高高在上的位子,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奋勇杀敌。而不是享受下人的成果,剥削老百姓的劳动。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二教《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3篇

一、第一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2004年6月, 李希贵局长来到青年路小学调研, 他问我:“你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课本了, 上高年级后学什么呢?”我回答说:“我可以给学生借初中语文、地理、历史课本, 按我们的学习速度, 两年时间能学完初中这三科教材。学生可能得不了高分, 但考70分左右是没问题的。”李局长说:“什么年龄读什么书, 不要提前读中学课本, 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 我就开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教学。在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 发现学历史为学文言文开辟了一条通衢大道。有了这60多万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垫底, 理解文言文变得轻而易举。

1.浮光掠影, 回头再读

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 共271个故事, 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 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买了大量的书苦读, 但在学习过程中, 我还是遇到了当教师最大的尴尬之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 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 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 我个人对文言知识也知之甚少, 除了上学时在课本中学过的那十几篇古文外, 很少读古文。于是我们师生如果见到“拦路虎”, 略微一“过招”, 只要一看难以“取胜”, 就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 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 自然学习的速度较快, 半年时间, 我们就粗略地学完了271篇。这时, 我们发现, 当时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 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 能解释出大概意思, 学生们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

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是无奈之举, 后来就成了我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 也不急着告诉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 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 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 离开了教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教师, 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 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 “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 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我不沾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 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 让大脑和心灵震荡在思维和感动中, 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所在。

2.探索求真, 师生共进

教师对所学知识不精通当然不是好事, 但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 这却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求真观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 学生对教师只有师生情, 没有敬畏感;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 更多的是欣赏。在课堂上互相争论、思辨, 分不清是教师教学生, 还是学生教教师, 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学习交织在一起, 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在学习成语“解衣推食”时, 我把成语的出处“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映在屏幕上, 部分学生读作“解衣 (y侃) 衣 (y侃) 我, 推食 (sh侏) 食 (sh侏) 我”;几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 认为应当读作“解衣 (y侃) 衣 (y佻) 我, 推食 (sh侏) 食 (s佻) 我”, 并且引经据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还解释出了前后两个“衣”“食”意义上的不同。我对于此类情况一般不急于下定论, 说实话, 有时候我自己也拿不准, 但没有关系的, 留给学生辩论好了, 他们各自或者小组会去查询、求证、核实, 直到弄清楚才罢休。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与学习, 不盲目崇拜权威, 善于质疑, 用证据说话, 追求真理, 已成为我班典型的学风。3月中旬, 我们第二次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 读到战国七雄时, 我突发奇想, 翻开《古文观止》中的《过秦论》让几个学生朗读、解释, 他们竟然解释得非常准确, 这使视读文言文为一大难事的我非常吃惊, 学生的潜力真的很大。我们的课堂上不但演绎着孔老夫子“教学相长”的古训, 也呈现出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景观。魏书生老师说他带领学生跑步是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也是自得其乐, 用上课的时间读课本以外的书, 还有一群不用付钱的“小老师”在天天指教我, 做这样的教师倒也其乐融融!

3.读史学文, 一举两得

当然, 我忘不了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 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还是主要的。我的办法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如:

汉高祖分封的同姓王到景帝时发展得像皇帝一样富有, 他们目中__________, 狂妄__________, 特别是吴王刘濞竟然__________得从来不到长安朝拜景帝。景帝推行__________的政策, 任用__________的晁错。

上面的片段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削地招祸患》第一段的几句话。让学生明确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把历史事件记扎实。

官员贾谊写《治安策》给文帝, 文中说:“高祖封的诸侯王已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那种认为天下太平的人就好像‘抱火厝之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

厝火积薪: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厝:放置。

上面讲述的是“厝火积薪”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让景帝削弱诸侯的势力, 诸侯说:“‘舐糠及米’, 这样下去, 我们的利益都会失去。”

舐糠及米:比喻由表及里地逐步侵入。

上面讲述的是“舐糠及米”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身穿什么衣服, 被处死在哪里?

东市朝衣:比喻大臣无辜被杀。

上面讲述的是“东市朝衣”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除此之外, 我还带领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学习了一些经典古文。如学完战国这一段历史, 我引领学生学习《过秦论》《六国论》;学完安史之乱, 我们师生又一起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我还下载选编了一些古文, 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我都注了音。比如“被 (p侃)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y侔u)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x佻ng)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z佶ng) 益其所不能”。但学生没有按注音读, 更没有考虑意思。我责备学生的眼睛不仔细看注音, 读时又不动脑筋。批评了几句之后, 我想, 指责学生也不能解决问题, 关键不在学生身上, 而是我没有找到好办法。于是我改动为“被 (披)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又)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性)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增) 益其所不能”, 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拥有某种令学生赞赏、倾慕的真功夫、真本领, 从而让学生自觉产生仿效欲望, 并主动“从而师之”, 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但如果不具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华也不要紧, 古今中外的名师名作数不胜数, 我把这些优秀作品推荐到学生面前, 让他们“取法乎上”地阅读。这样, 我这个不懂诗也不会做诗的教师麾下竟也涌现了一批小诗人。

屈原

刘若凡

残阳如血映身影,

猿穴鸣啼伴君行。

昏君不识臣子忠,

落得悔恨满腔胸。

汨罗叹息谁撷取?

独守忠贞望月星。

世事浑浊谁知我?

满腔热忱无处鸣。

过秦论

马光杰

秦欲虎口吞山河,

重才用贤灭六国。

仁义不施天下乱,

陈涉揭竿将其破。

欲建千秋万世业,

不爱万民怎奈何?

读《阿房宫赋》有感

六国破灭四海一,

始皇渐生骄奢心。

一声雷鸣建阿房,

万人齐工使辉煌。

一宫之间气不同,

长桥横卧似蛟龙。

阿房建时蜀山兀,

楚人一炬为焦土。

读《归去来辞》有感

人非天地能万寿,

滚滚红尘留身后。

自古帝王求仙丹,

只为留恋人间暖。

笑谈生死人间事,

寄情山水最无憾!

说唐

魏榕

李渊建立唐王朝,

太宗领导有新招。

国富民强天下平,

唐与吐蕃议和亲。

文成远嫁天之角,

吐蕃人民皆欢笑。

武后称帝国号改,

建立周朝奠国基。

武后去世国动乱,

睿宗李旦把位禅。

玄宗即位搞发展,

心满意足不向前。

杨家有女名玉环,

一日选在君王侧。

春宵苦短不早朝,

终究兵变断情缘。

魏孝文帝

管潇

大刀阔斧改革风,

百姓安居乐业中。

汉人鲜卑速融合,

民族团结文帝功。

上面的诗是学生们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后的感想。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吧!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还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欲亡其国, 先亡其史, 斯言善哉, 闻者足戒。这部沧桑的历史, 浓缩了中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 抒写了多少悲壮和雄奇。屈原、苏武、司马迁、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大丈夫的形象已树立在了学生的头脑里, 爱国主义教育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已无声无息地潜入学生的内心。看看学生的读后感, 就会感受到以文化人的力量。我的学生诵读了无数的爱国诗篇, 他们心中已屹立起无数华夏儿女的高大形象, 他们能不热爱伟大的祖国吗?他们爱得能不深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郭爽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有了许多发现, 现在请你们来看一看我的发现吧!请听我一一道来!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前, 我从不知道我们的祖国有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 我知道了中国的坚强、中国的不屈, 知道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岁月, 知道了“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的真知灼见, 知道了太多太多的道理。我想它们一定会变成照亮我前进道路的火炬, 让我可以更快地走向真理, 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善恶只是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我想它们会为我选择正确的一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的心中屹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那些创造华夏文明支撑起民族脊梁的先辈使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于是我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宋词中, 我发现了李清照看似柔弱的性格中, 却蕴涵着不屈和坚强。在国破家亡、时局动荡之时, 这个纤弱的女子, 却在她的词中展现了令男儿汗颜的骨气。我还发现了, 一生叱咤战场, 写下豪气冲云天的《满江红》的岳飞, 却也有他的无奈。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也有“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的苦涩。又有谁知晓, 马上就要“直捣黄龙”的岳飞, 却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生生拦住, 功亏一篑是一种怎样的无奈?恐怕在战场上叱咤一生的岳飞,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自己没有马革裹尸, 却死在了那位自己效忠的君主的一道圣旨之下!那无奈的苦涩恐怕也只能在词中吟出来!

二、第二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一贯的作风是先做“实事”, 然后再写点儿教学笔记。除了上课之外最大的“实事”就是为学生准备自学材料, 近几日正给《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册的古文注音、注解。这个活儿在2005年教上届学生时已干过一次, 当时把注音、注解写在了书上。今年暑假又输进电脑里, 查了无数次《古代汉语词典》, 但还是有许多古文的意思不明确。现在在全班集体学习之前再次订正, 自悟了不少通过“百度”查证译文的办法。

上一届是怎么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 尽管有陶老师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 尽管在《我的语文实验故事》《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两本书上都有描述, 但还是要重新确定教法。通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实践, 我形成了以下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提前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 边指着黑板上的词语讲解历史故事, 边领读重点词语, 最后用黑板上的词造句达到复习和检查的双重目的。

如学习《秦始皇嬴政》一文, 先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板书:

嬴政功高盖世励精图治丞相王绾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禁锢危崖边缘

教师边指着板书的词语相机领读边概括故事大意:

公元前238年, 秦王嬴政亲政。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世, 称始皇帝。秦始皇励精图治, 解决了一系列诸侯割据时的弊病。丞相王绾 (w伲n) 劝谏秦始皇在离咸阳很远的燕、楚、齐三国封诸侯王, 李斯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郡县。秦始皇决定废除奴隶社会的传统分封制, 改用郡县制。他还统一了度量衡, 派蒙恬率领大军抗击匈奴的侵略, 并征召几十万各地民夫建造长城。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 下诏将除了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的书全部烧掉。并不准私下谈论这类书, 否则满门抄斩。后来, 秦始皇下令将460余名说他坏话的儒生全部活埋。一时间, 咸阳城内到处是焚书之火、埋人之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想以严刑酷法禁锢人民的思想, 却反而激起民愤, 把秦朝推向危崖边缘。

“嬴政、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与历史故事关系密切, 边讲边领读,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丞相王绾、禁锢”两个词中含有生字, 领读时要强调读音。

“功高盖世、励精图治、焚书坑儒、危崖边缘”这几个词要引导学生说出符合文中意思的句子, 要求意思完整, 语言精练。如:“秦始皇妄想通过焚书坑儒禁锢人民的思想。”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国人暴动》说“秦始皇不懂‘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道理, 通过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通过这个造句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的预习、听讲情况。

教法基本确定了, 但我总感觉不满意, 因为课堂效果不如学习唐诗、宋词时发言面广。学习唐诗、宋词时,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各自的理解, 谈以前学过的与此相关的诗词, 场面非常热烈。而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时, 学生的回答基本禁锢在书本的范围内, 即使有的学生知道这本书之外的历史故事, 也是一人讲, 众人听, 无法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我还有一点儿烦恼, 就是每次上课前都要板书大量的词语, 没有足够的时间写不完。如果上午第一节课上语文课尚且有时间提前板书, 那么第二节课上语文课,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根本来不及做课前准备。教室里的电视屏幕不但面积小, 而且在黑板上方, 位置太高, 想指点着领读很不方便。于是我决定这上、中、下三册271个历史故事就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讲课。

最初上台讲课的学生都很羞涩, 急急忙忙讲完历史故事就交差了, 他们写到纸上的那些词语还要我亲自出马领读三遍。轮到马一鸣小组上台当老师时, 小马在讲解过程中领读了一个词, 同学们像没有反应过来似的有气无力地跟读了三遍。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正面典型, 我赶快大加表扬, 于是我讲课的特点———不间断地让学生张开嘴巴出声读, 就被他们发扬光大了。

这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 若雅、婷婷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圆圈, 擦擦画画地忙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指着《魏人范雎做秦相》的这段话:

张禄马上说:“听说大王要派穰侯攻打齐国, 齐国距离秦国甚远, 就是能够收复齐国, 恐怕也很难以此壮大秦国。而且中间还有韩国、魏国, 想直接控制齐国很难, 我认为大王应该改变作战方略, 最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原来, 她们要解释“远交近攻”, 画图是为了便于说明哪个国家离秦国近, 哪个国家离秦国远。我茅塞顿开。

《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讲到“项羽在灭秦之后不但不去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反而将本来统一的中国分封给十八个诸侯, 自立为西楚霸王, 把西楚的都城建于彭城, 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这时, 我问道:“同学们认为他应该把都城定在哪里?在项羽之前或之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在哪里定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之后。韩佳俊同学飞快跑上讲台, 略略一看就指准大概位置, 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地图这么熟悉让我颇感意外, 于是大发“真男人爱江山”的感慨, 希望学生主动看地图, 让文字和地图产生联系。

郭葳蕤的小组讲第40课《李斯辅秦王》时补充了“仓鼠之志”等自学材料上没有的成语。李斯有治国之才, 但他做出了帮助胡亥继位的祸国殃民之事, 与他的“仓鼠之志”关系密切。郭“老师”补充的这个成语使第40课与第45课《三人合谋篡王位》产生了内在联系, 也使我产生了灵感:学第45课时可提问“与李斯相关的成语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们回家考倒家长, 增加自信。

轮到宋佳怡的小组讲《荆轲刺秦王》了, 小宋上台第一句话就说:“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公元前230年, 探寻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史实……”“燕国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非常了解燕国若与秦国正面交锋的结果是以卵击石。”我赶紧翻开书来找, “以卵击石”这个词书上没有, 那是宋“教授”的创造。“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活了四十多岁只知道这两句, 今天又跟着宋“教授”学了后面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小宋指着课前写在黑板上的词又是解释又是领读。哇!我可真跟着长见识了。

轮到田欣怡小组讲《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了, 小田讲完后看了一眼黑板接着说:“……这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陈胜起义之前的故事……”我一看, 黑板上的大字中间有几行小字, 具体是什么字我一个也看不清。我联想到自己做的投影片上也有很小很小的字, 那是提示自己的话, 以免“卡壳”。这一点儿我虽不提倡, 但看得出学生的智慧还是无穷的。

丁乐腾拿出刚买到的《史记》在我眼前晃了晃,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小丁读古文的声音, 赛过任何美妙的音乐。我一向讨厌声音, 在家不开电视, 不听音乐, 唯有学生读书的声音, 无论多么嘈杂, 传到我的耳朵里都如同天籁般悦耳。轮到小丁的小组讲课了, 小丁同学给大家念了《史记》中一长段完整的文字。说实话, 不看着字, 只听声音, 有些地方我也听不懂, 但我能感觉出小丁停顿恰当。什么叫语感?就是听得多了, 念得多了, 对古文的感觉就有了。如何停顿 (古代叫“句读”) , 就是凭着感觉就能读正确。只要学生上课跟着念, 就能达到“合格”要求 (参看后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 有所收获。

下课时, 我正在往墙上贴孙陶从家里带来的中国地图, 文睿凑过来说:“我正在和杜金慧研究丝绸之路。”瞧瞧我的学生, “正在研究”, 多么有气势的语言, 说不准文睿将来真的能“研究”出什么。文睿边说边伸手从兰州画到印度。“宝贝, 张骞走的不是直线。这儿有地图册, 对着书上的文字再找一找路线。”我晃了晃初中地图册, 又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了一排放大的地图。各科知识如果能融会贯通, 那孩子们学习的劲头会有多足啊!有弟子如此, 做教师多幸福!

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继续诵读白话文, 积累语言和历史知识;二是学习文言文。正常进度每天4课, 上册预计一个月学完, 到第24、53、84课时, 可以分三次检查, 检查古文和填空两项。也可以一次通过整本书的检查, 检查次数越少得到的奖励越多。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 我会在目录旁写上“古”“空”并盖相应的印章。请家长要求学生提前按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检查, 不要拖拉。

1.每天固定作业

预习:每天预习四课, 读故事、猜测古文大意。

建议家长鼓励学生找错别字, 让学生在书上改。从上届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 由于学生敢于质疑书本, 挑战权威的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所以家长也鼓励学生在朗读预习的过程中勤查字典。

复习:给家长讲解当天所学的故事, 朗读并讲解古文。

2.达标标准

合格:按时完成预习、复习作业。在书上画出填空题。

一星:正确朗读古文、填空题, 知道故事大意。

二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基本能背诵口头填空题。

三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并解释字义, 背诵填空题。

三、改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引导小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市面上很少有适合师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的书, 比如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存在很多问题:古文没有注音、注解, 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古文和白话文故事不完全相符, 有些文言的意思在白话文故事中找不到译文, 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贯重视的, 如果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就一定要注重背诵积累, 所以我给学生补充了口头填空题。为了方便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情况, 我又补充了“测试题”。于是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稿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原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因替李陵辩冤而遭惨祸) , 幽于累 (l佴i, 通“缧”, 捆绑犯人的绳索) 绁 (xi侉, 缧绁:监狱) 。乃喟 (ku佻)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汉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司马迁》

改编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 字子长,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之祖也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更是精于天文历算, 通经史诸子之学, 是汉初的著名学者, 在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各国文书, 撰 (zhu伽n) 写了《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 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长短得失分别进行评论。父亲的正直品格和治学精神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六岁的时候, 每日跟随父亲苦读, 不到两三年的时间, 他就可以把《左传》《国语》等历史名著倒背如流了。又过了几年, 他又跟随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后来, 又拜孔安国为师学习《古文尚书》, 这都为司马迁后来博采百家之长, 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的时候, 司马迁离开京师出外远游, 到各地考探史迹, 搜集史实。他走遍祖国各地, 南下江淮, 在汨罗江畔, 凭吊了伟大的诗人屈原。路经湖南长沙, 探访西汉杰出政治家贾谊的遗迹, 还拜谒舜墓。后又沿长江而下, 到达浙江会稽, 看了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又渡江北上, 到了汉初英雄韩信的故乡淮阴, 探访先贤。接着又来到曲阜寻找孔夫子的轶 (y佻) 事。这样的经历, 使司马迁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 被封为郎中, 他时刻不忘治史。公元前108年, 司马迁继承父职, 任太史令, 他看遍了皇室藏书馆里的书, 并开始正式收集文字史料, 准备写《史记》。

任太史令五年后, 司马迁因为“李陵 (李陵即飞将军李广之孙) 之祸”, 不得不中断创作。那年, 李陵奉命随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去抗击匈奴, 本来李陵大获全胜。但不久匈奴反击过来, 李陵大军因寡不敌众、粮草短缺被俘。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 异常愤怒, 召集文武百官商讨计策。大臣们纷纷向李陵发难。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向武帝道:“李将军为人正直, 这次投降本非他所愿, 乃客观条件逼人啊!”武帝听后异常生气, 把司马迁打入监狱并处以腐刑。腐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司马迁不堪受辱, 曾经想自杀, 他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 身体被毁伤没有用了。”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游历中国大地时所听闻的古代贤人的事迹, 随后又深思道:《诗》《书》的意旨隐微, 文辞简约, 是因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他心中的思虑。他决心“就极刑而无愠 (y俅n, 怒, 怨恨) 色”, 顽强地活下去, 并发愤要著成史家巨著《史记》。

公元前96年, 司马迁出狱了, 他仍然坚持创作。公元前91年, 司马迁在五十五岁那年, 在经历了腐刑、牢狱之后, 在历经了十年风雨之后, 终于编述了自陶唐以来到汉武帝获得麒麟那一年为止的史事。闻名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史记》终于著成。

司马迁的著作博大精深, 开创了史书纪传 (zhu伽n) 体的体例先河。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司马迁作为一个有胆识有勇气的史学家、文学家, 为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在《史记》中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他“不虚美、不隐恶”, 秉笔直书。在书中, 他还勇敢地揭露了暴政酷吏, 就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他也如实记载了他“好酒好色”的嘴脸。他对农民起义也作了正确的记载, 并大加赞扬。

《史记》还史无前例地关注到社会生活, 如《货殖列传》就记载了武帝时全国各地的经济生活状况。

《史记》是一部充满了激情与心血的巨著, 司马迁不惧艰辛, 坚强面对耻辱、困难的精神永远闪耀在这部以其心血灌注而成的史学巨著当中。

测试题:

一、口头填空。

1.司马迁小时候的学习为司马迁后来__________、编写《史记》打下了__________的基础。

2.司马迁在汨罗江畔__________了屈原, 在长沙__________了贾谊的遗迹, 还__________舜墓。司马迁到各地考探史迹、搜集史实使他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3.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司马迁的著作__________精深, 开创了史书__________体的体例先河。鲁迅曾赞它为“__________”。

司马迁作为一个有__________有勇气的__________学家、__________学家, 为了“__________天人之际, __________古今之变, 成__________”, 在《史记》中他“不__________美、不__________恶”, __________直书。《史记》是一部充满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巨著。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写成语。

司马迁忠于国家却遭遇不幸, 太荒谬了。比喻绝大的荒谬, 大错特错。 ()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成体系。 ()

三、朗读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 , 幽于累 () 绁 () 。乃喟 ()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4篇

我们中华文明经过了夏朝、商朝、秦朝、汉朝、晋朝、南北朝等你可能会问:这么多的年代里,一定有很多名人出现过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岁月,涌现出了诸如李广、诸葛亮、花木兰、武则天等众多杰出人物。

为了能很好地了解我国的文化,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可读完这后,我却有一个疑问:古人怎么会那么聪明,那么勤劳呢?创造出了诸如秦始皇兵马俑、乐山大佛、圆明园这般人间奇迹?

地图上有的是我们近代才发现的,比如:南极的山脉是。而在一座古墓里,却发现了一件令世界震惊的事情——一张南极的地图!上面画着南极的山脉,并且跟我们最近才发现的相差无几,这说明古人早就发现了可以想象,他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才发现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5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也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与挫折。

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岳飞精忠报国,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还有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祖先们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计其数的物质文化资源。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6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达汉爷爷写的。他把写历史故事当成一次对“新语文的尝试和旧故事的整理”,这一句话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把用古文描写的历史故事编成简单易懂的儿童文学,使我们少年儿童了解历史故事时不用去阅读枯燥的历史书籍,可以直接阅读简单易懂《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们的阅读历史变的容易起来了。

在这本书里描写了古老、神奇的神话故事、也描绘了一幕幕悠久的历史故事,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一直从炎黄时期直至清朝,特别是书上记载的许多能人异士故事与战争故事更是让我们引人入胜,许多想了解历史的我们一个丰富我们少年儿童历史知识大海机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7篇

这本书重点描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历史政变。第一章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第二章夏商西周武王伐纣,第三章春秋战国齐恒公称霸,第四章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第五章西汉的卫青与霍去病,第七章三国司马昭的野心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应是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派郑和为使者,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其中包括大船62艘,小船255艘,其中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载近一千人!道理是:“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8篇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里的历史都很经典。“玄奘取经这段历史”,玄奘的原名叫陈祎,;洛州侯氏人,他13岁就在长安大慈恩寺当和尚,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多都是错误的,他就去天竺学习佛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学会了全部的佛经。

他的毅力、恒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要想成为有用的人,现在就要吃苦耐劳,有恒心、有毅力。将来才能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9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说到大禹治水,从刘邦项羽写到贞观之治,从安史之乱谈到王安石变法,从鸦片战争一直到五四爱国运动。回味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荣辱兴衰,字里行间都在传达着一句话,那就是:我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创造而且正在创造自身新的历史。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抗金英雄岳飞和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岳飞年青时,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贫穷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刻苦的学习增长了他的知识和才干。他率领着岳家军,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打得金兵四处逃散。他常对官兵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岳飞的领兵之道令我钦佩,岳飞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敬仰。

广州以前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吸食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祸患。面对这种局面,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了广州就下令收缴鸦片,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近2万箱,总重量约237万余斤。用了23天就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时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10篇

《中华上下五千年》里讲了许多关于古人们战争时期的故事,也有许多故事中有深刻的道理,比如:姜太公钓鱼、重信誉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勾践卧薪尝胆、将相和、纸上谈兵终失败、毛遂自荐、……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的故事之后,我就觉得我们应该像那些古人们学习他们的那种勤动脑、能随机应变的好习惯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11篇

这本书不仅人物写得好,故事也很不错哦,有的惊心动魄、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回味无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蔡伦发明造纸术。有一天,蔡伦与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他心事重重地在岸边走着,忽然眼睛一亮,走到溪边蹲着不东了。小太监们都奇怪地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的东西发呆。大家都以为蔡伦傻了,把这破玩意儿当宝贝。农夫告诉他这个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长时间被水冲呀、泡呀形成的。回到宫里后,蔡伦就开始不断的实验和制作,他挑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放进一个大水池里泡,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再让工匠把侵泡过的原料捞起,放进石臼中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把这黏糊糊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就变成了纸。人们为了纪念蔡伦这项伟大的发明,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读了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了解了造纸术的由来,还让我明白了很多发明都是从现实中得到启发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00字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 初中生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 中华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12篇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从盘古开天劈地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爱国诗人屈原,推行新政的范仲淹,抗元的文天祥,抗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虎门销烟的名族英雄林则徐,当时的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吸食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华民族存亡的祸患。面对这种局面,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了广州就下令收缴鸦片,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近2万箱,总重量约237万余斤。用了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时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了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200字 第13篇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谚语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但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来呢,下面我就把从书中了解到的故事讲一讲吧: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打猎的地方——渭水北岸,用垂直且没有鱼饵的鱼钩来钓鱼吸引他,文王看到如此奇妙的情景,主动与姜子牙搭话,发现此人足智多谋,故将其招入帐下,协助自己-商纣,建立自己的帝国。

相反,赵括却“纸上谈兵终失败”,尽管赵括精通战术,懂得兵法,可是他不会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最后吃了个败仗,也因此丢了性命。

上一篇:高校师德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电大建设法规机考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