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2024-07-01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精选8篇)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第1篇

2018年南山学校课间操出操竞赛活动方案

为了抓好学校课间操的规范管理,提高学校课间操的质量,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体育道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南山学生的精神风貌。特此举办本次课间操出操竞赛活动。

1、比赛时间:2018年9月10日-----21日(两周)

2、参赛对象:一至九年级全体学生

3、比赛内容:出勤、集合与退场、服装、做操及跳绳质量四个方面

4、名次设置:一年级、八年级取前四名;其它年级各取前三名

5、评委:年段分管校领导、年段主任、体育教师

6、出操要求:快,静,齐,响。“快”:列队快、出操快;“静”:指队列安静、无嘈杂;“齐”:指队列齐、步调齐;“响”:指歌声响、口号响。

7、课间操竞赛要求及注意事项:

(1)第二节下课铃声响后快速在教室外走廊上从高到矮排成两路纵队,做到静、齐、快。(2)各班按规定的出场顺序和线路快步走到操场指定位置,做到不讲话、不打闹、不乱跑乱跳。

(3)行进速度适中、流畅,学生两人并排行进前后间距为0.5米,上下楼梯靠右行;上下楼梯、台阶不拥挤、不乱跑、不乱跳,(4)集会路队训练时体育委员到班级指定位置后指挥队伍两路纵队变为一路纵队向前慢跑。有黄地砖的班级体育委员站第一块黄地砖,第2位学生间隔2块地砖,第3位学生站第二块黄地砖,依次排下去站好位。没有黄地砖的班级站位向两边有黄地砖的班级学生看齐。

(5)做操路队训练时体育委员到班级指定位置后指挥队伍两路纵队变为一路纵队向前慢跑。体育委员站在离主席台第3根跑道线上,第2位学生站第4根跑道线上,依次往后站-----,到操场中间每个人站在黄地砖上,然后快速看齐。班牌放在第一根跑道内。

(6)集会结束退场时快速一路纵队变为两路纵队向前慢跑,然后按规定的顺序依次退场,按照原路返回教室。

(7)升旗仪式(集会)时严肃认真,唱国歌、喊口号声音响亮,保持安静。(8)做广播操动作规范、到位、按拍做;

(9)每个人带1根跳绳对折打结;出操、退场行进过程中时统一拿在右手,不乱甩、不乱扔;做操前将跳绳统一放站位右侧摆放整齐成一线;跳绳时认真不偷懒,注意安全。

(10)班主任、跟班教师跟班到位(班主任在前、跟班教师在后);学生不得无故滞留在教室或厕所上(有病或有事者必须有班主任签字的请假条)(11)一年级不会做操,以队列考核为主;各班加强安全教育。

体育组

2018.9.3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第2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洮北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的文件精神,确保我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把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作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本学期认真筹划、安排,扎实开展了学校“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将我校的开展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

提高了认识

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洮北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的文件精神,提高开展此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学生体育锻炼热潮,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切实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质量,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健全机构

明确职责

学校为确保大课间活动扎实开展,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亲自抓,形成了学校行政、各班班主任、跟班教师、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指导学生活动。

三、群策群力

扎实推进

(1)学校创设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间活动,在大课间活动的设计上力争做到了科学性、创造性、特色性,设立了全校统一性项目和班级特色性项目等两大块内容。较好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班级特色性项目中,我们安排了传统体育游戏、竞技体育游戏及师生自创游戏等内容,项目新颖多样,力求体现参与面广、趣味性浓、活动量适度、安全性强。我们选用了踢毽子、跳长绳、短绳、跳橡皮筋(单人、双人、小组、花样等)、掷布沙包、摇呼啦圈、拍球比赛、障碍跑、橡皮筋等孩子们喜欢的各种游戏活动。

大课间的器材一部分由学校提供,更多的则是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器材简便易操作,有彩绳、沙包、橡皮筋、彩带等。既充实了活动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方便学生随时锻炼。

(2)分步实施求实效。为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扎实推进,学校制订了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把活动分为前期准备、全校 韵律操训练、班级特色项目训练、整体磨合等四个阶段进行实施,每 阶段都由教师管理。

四、全员参与

初见成效

(一)、眼保健操方面

1、认识提高了,不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和教师认为近视不影响 健康,特别不影响升学;只要营养好,成绩好就可以了;认为做眼保 健没什么大的作用等一系列认识偏差,导致做眼保健操敷衍了事,流 于形式等现象彻底改变了。

2、纠正了学位不准,手法错误。天应穴按在攒竹穴上;晴明穴挤 按在鼻根部、四白穴手指按在脸部。在操作手法上要求挤、按、揉,但学生的操作要么缺乏力度刺激不到穴位,要么用力过大挤压眼球。这种做法全部得到了更正。

3、注重了做操个人卫生。有的学生随便用脏手、脏毛巾揉眼和用 脏手做操,导致细菌进入眼中,特别是手、脸上有炎症和外伤时,不 知道防护,造成交叉感染引发眼病发生。这种不良做法杜绝了。

4、严格管理,常抓不懈。对学生做眼保健操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督促,校正错误动作;把做好眼保健操活动作为重要日常工作长抓不懈。

(二)、课间操方面

按学校广播体操整改计划,进一步纠正、规范广播体操

1、学生第二节下课后,抓紧时间到操场指定地点集合,做到快、静、齐。

2、学生做操、跑步、走步都要做到动作准确、到位、有力,动作舒展大方。

3、散操时,保持肃静,严禁说话、打闹、推搡。

4、各班体育委员要认真负责,大胆工作。从学生集合、做操、散操,到进教室,都要指挥学生按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去做,保证做到集合快、做操好,回教室队伍规范。

5、课间操各班级学生能够保证出勤人数。

(三)、大课间方面

我校大课间活动项目操作性强,宽敞的活动场地为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证。大课间活动,孩子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兴趣浓厚,欢心愉悦,真正体验了快乐与健康。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了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学生头晕、脸色苍白等身体不适的现象明显减少,学生感冒、发烧的人数已大大减少;另外,学生不良视力有所改善,学生的运动参与性、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所加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师们的积极参与,也感觉到精神状态有良好的改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五、不断完善

长足发展

开展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只是一个起步,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勇于创新和不断完善活动项目,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引入更多的具有平台镇中心校文化特色内容供学生选择练习,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呵护学生 的自主创新意识,师生共同努力,呈现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项目。让学生在眼保健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锻炼、学会舞蹈、学会欣赏,真正实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美好愿望。

学校如何开展课间活动 第3篇

一、拓展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蕴

为了让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能够丰富多彩,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实活动内容,让课间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精神大餐”。

1. 根据年龄特点,确定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确定不同的课间体育运动项目。低学段的学生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可以开展一些易学有趣的运动,如摇呼啦圈、跳绳、滚铁环、迎面接力、拍皮球、丢手绢、过独木桥等,激发学生参与课间活动的兴趣。

高年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可以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可以开展一些需要集体配合、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如阳光伙伴、两人三足跑、单足跑接力、拔河、定点投篮、花样跳绳等,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展活动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2. 根据本地特点,传承体育项目

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发传统的民间体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应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组织一些既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又简单易学,深受孩子喜爱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参加一些本地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了解“本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泉州市就充分挖掘本地的体育资源,开发了“五祖拳”健身操校本教材,让孩子们能在学习本地传统的体育项目的同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今,一到大课间时间,孩子们就会迈着整齐的步伐步入运动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地做着拳操。孩子们站姿标准、出拳有力、踢腿迅猛,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中华武术的精、气、神。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踢毽子、跳皮筋、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竹竿舞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不受场地、器材及人数的限制,易于开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3. 根据不同时段,变换活动内容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活动。除了规定的眼保健操、课间操之外,其他时段的课间活动内容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课间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新意,进而喜欢上这些运动。如我校的课间活动有“绳彩飞扬”的千人千绳,有独具特色的花样跳绳,有刚柔相济、富有阳刚之美的“五祖拳健身操”,有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的啦啦操,还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竹竿舞,这些项目每周更换一次,帮助孩子们放松身心,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创新组织形式,彰显活动魅力

学校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主要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为宗旨,在学校的精心策划下,定期组织一些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阳光体育活动,让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运动与健康,竞争与合作的乐趣。

1. 让大课间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展示,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抓好大课间活动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打造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应积极研究并推广“大课间”活动,大胆改革,创新发展。如我校提出的课间“五化”目标,即“号令音乐化、内容校本化、动作整齐化、队形多彩化、管理自主化”,现已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有序、学生喜爱、人人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特色。

如今,一到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就会背起五彩的短绳,伴着轻松愉快的音乐,整齐有序地来到操场上。跑操音乐响起,孩子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和着音乐的节拍,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变成一条舞动的长龙,拉开大课间活动的帷幕。

跑操过后,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个个精神抖擞,动作娴熟地做起“五祖拳健身操”。白猿挑经、平马开弓、掀手贯拳……动作极富阳刚之美。接着是动感十足的“啦啦操”,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的动作整齐划一,时转时舞,或起或伏,与同伴或拉手跳跃或拍手击掌,跳动的舞步,旋转的身影,充分展现了学生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啦啦操”一结束,学生迅速从身上解下短绳,一字排开。当哨声响起,一根根彩绳上下飞舞,一张张笑脸如花绽放,一分钟跳绳活动开始。操场上,挥动的跳绳如银蛇飞舞,跳跃的孩子们似彩蝶纷飞,孩子们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绳子甩出的“呼呼”声响彻校园,场面十分壮观。如今,学校的“千人千绳”活动已然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着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无限魅力。

2. 让特色体育项目成为孩子的“乐园”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我们在传承本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中,组织学生参加踢毽子、跳皮筋、拔河、转呼啦圈、滚铁环、五祖拳、啦啦操等活动,保证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如六年级别出心裁地将篮球运动变为篮球对抗游戏———“拯救战友”;五年级将立定跳远设计成“青蛙跳荷叶”的游戏;四年级通过研究滚铁环运动,衍生出了滚铁环接力、丢圈套物、铁环操等活动,花样翻新的课间体育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度、协调度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让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课程

在我们的印象中,体育课就是先跑圈,再热身,等到可以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了,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传统的体育课,让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体育设施不完备;二是课程内容不规范;三是锻炼时间不充分,体育课成了摆设,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而,应改革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一是合理调整课表。安排学校同一年段的体育课同时进行,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解决年级跑步一致、做操整齐、特长生训练等一系列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二是实施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都能学得来、学得欢。三是实施长短课时制。体育课可单课时上40分钟,也可将原来的两节体育课连着上,这样,教师教得系统,学生学得尽兴,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例如,以前学生想打乒乓球,只能偶尔在体育课上挤出一部分时间,在操场的角落里打几个来回。而现在体育课上,有整整两节课的时间和同伴一起学习、训练,效果自然是以前不可比拟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三、加强实践活动,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学校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形成“人人爱体育,个个有特长”的良好氛围。

1. 把“阳光体育”纳入学生的作业

每周末或寒暑假,让“阳光体育”进入学生的作业本,如暑假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参加体育锻炼:一年级,第一天是30秒快速跳短绳;第二天是压肩、甩腰、体前屈伸展动作;第三天是原地运球比赛……为此,学校还设计了专门的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并记录运动前后的心跳次数。保证学生在家也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2. 把形式多样的比赛纳入学校计划

为了促进学校大课间运动的深入开展,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比赛,让所有孩子都能参加运动。比赛项目可以是:一是田径比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跑、跳、投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运动的魅力。二是趣味体育,一至二年级的转呼啦圈、跳皮筋、袋鼠跳等,三至六年级的转陀螺、跳方格、玩冲关、花样跳绳等,使整个校园像过节一样热闹。三是专项比赛,如50米迎面接力赛、运球接力赛、足球传球接力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月月有比赛。五彩缤纷的开幕式,赛场同学的呐喊助威……孩子们的欢笑声、加油声使校园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3. 把体育成绩纳入考核范围评优的内容

学校应该把体育成绩纳入评优评先的考核范围,真正让学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虽然体育成绩列入考核内容,但更应注意的是:在体育课上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不让他们因为身心差异而掉队。在评定成绩时,平时的课堂表现应占总成绩的60%,最后的理论和实践考试只占40%,此外,对于平时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还可以考虑酌情加分,只要你尽力,体育老师就会记在心里,最后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成绩。这样一来,一些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体育成绩,只要你百分之百地投入,一定能得到回报。

学校课间操组织与实施的创新 第4篇

课间操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设立的课间体育活动,该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从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发展现状来看,传统模式弊端越发凸显,存在着时间被随意占用、活动形式较单一、考评标准不科学等诸多问题。本文认为中小学课间操应从内容、音乐、时间、形式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加以创新。

中小学课间操 创新 研究

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开展历时已久,课间操的发展和实施极大地增强了中小学生的体育乐趣,也提高了其身体素质,更加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直以来,国家所推行的课间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课间操也成为学生们每天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传统的、硬性的课间操活动已经落后于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创新课间操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而快速适应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变化。

一、学校课间操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大规模整齐划一的课间操活动弊端越发凸显。胡中琴认为,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课间操开展的模式仍然处于传统模式,即课间组织全校学生在操场上、在统一的音乐背景下做统一的广播体操(国家推广或学校自编),或在相同课间时间进行以各种操为载体的体育锻炼。整齐的队伍,统一的动作,这些虽然表面看上去非常的美观,但实际开展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时间被随意占用

中小学校教育内容较多、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这不仅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也使得教师一时难以喘气,师生统统只关注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多数教师只能占用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小学课间操时间被“挪用”为复习和备考时间,造成多数中小学生根本没有课间操体育活动时间。从学生发展短期方面来看,教师干预学生课间操时间,可以被看做是希望学生抓紧一切时间,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期完成中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飞跃”,给自己也给自己的父母一个满意的交待;但从学生发展的长期方面来看,课间操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保证好学生的课间操活动时间,不能随意地占用。

2.活动形式较单一

由于课间操在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久远,在体操姿势编排和音乐伴奏等方面已经与当前中小学生的爱好相脱节,而单一固定的体操模式也使得学生在具体锻炼过程中失去了兴趣,时常出现学生“应付”的现象,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使得学校课间操锻炼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课间操形式从学校成立之初到现在就一直没有改变或者创新过,没有真正地将学生课间操活动重视起来。例如,有些学校的课间操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操场跑一圈或者走一圈,这期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有说有笑,根本不能将动作要领贯穿每一个动作,更谈不上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只有不断创新中小学课间操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课间操的实际作用。

3.考评标准不科学

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将课间操出席率、学生动作规范等纳入到班级的年度考核当中,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是将考核标准当做摆设,或者在平时并不重视班级的课间操出席率,只是在年终岁末组织班级课间操比赛来判定班级课间操成绩,这就使得平时的考核成为一种摆设,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考核标准只能成为空谈。课间操考核标准的规定有着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国家正是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学校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考核标准来硬性保证学生的课间操活动,但是部分学校课间操考核标准落实不到位,以及弄虚作假现象的存在使得本该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标准成为空谈。

二、学校课间操组织与实施的创新策略

1.内容创新

从我国推行体育大课间的实际情况来看,各校学生基本都是在做广播操,如第六套广播体操和第八套广播体操,沿用数年,这显然与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形势不相符。活动内容是学校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载体,也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上坚持多元化、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少学校在自身的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原有单一的广播体操内容进行了丰富与拓展。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及鼓励,各校进行了创新,一些地方中小学已经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大课间之路。在具体的策略上,不少学校通过积极选派体育教师到比较先进的地区进行学习与调研,将先进经验引入本校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一些地方在课间操内容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在传统体育课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与艺术元素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重庆的南开中学、北京的崇文小学以及四川的广元中学等。

随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小学生。为此,在大课间内容创新上要注重内容创新理念的提升。换句话讲,体育大课间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做国家推广的广播体操。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与丰富,如将健身操、民族武术、街舞等一些学生兴趣较浓厚的运动项目丰富进来。

2.音乐创新

实践证明,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加入音乐作为背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有效实施。但是,传统广播操的音乐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已经“过时”,因此,不能再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有效激发大课间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背景音乐的创新是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策略。本文认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背景音乐的创新要坚持多样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在广场舞非常盛行,剖析其原因,音乐选择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因此,我们要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积极地引入音乐,使其更加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的丰富,让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加深对体育大课间的印象,从而提高其参与课间活动的兴趣。不仅如此,充分利用音乐多样性还可以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与放松。当然,仅仅通过音乐的丰富还不能有效地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要通过活动内容与音乐的有效结合,从而双管齐下予以创新。

3.时间创新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要有效地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到活动内容的安排和运动量的大小。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的相关领导与体育老师对大课间的时间安排不够重视,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保障问题。导致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归根于体育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科学设置水平不高。本文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在充足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有的学校由于场地限制,可以采用错时模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4.形式创新

就目前我国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模式而言,主要有六种:首先是整体组合式,即采用合操的形式,完成3~4个内容的操。基本程序是:主题操—广播体操—特色操—列队回教室。第二种是先合后分式,即先统一合操,完成1~2个内容的操,然后合理分组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练习或体育游戏,基本程序是:广播体操—主题操或特色操—分组体育活动—列队回教室。第三种是先分后合式,即先分班分组,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然后集合统一进行操练,完成2~3个内容,基本程序是:分组体育活动—广播体操—校操或自编操—列队回教室。第四种是合分间隔式,即先合操,然后分组体育活动,再合操,但内容不同。第五种是分合间隔式:即先分组体育活动,然后合操,再分组体育活动。第六种是任意自由式,即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本文认为,在体育大课间的具体形式上,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只能在立足本校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年级来设计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强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与兴趣差异进行不同形式的组织。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身体柔韧性运动项目,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强度略大的项目,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评价创新

张平认为,“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体育校本课程”是可行的,但必须构建较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就是规范与激发,有效的课间操体育活动评价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只有在评价制度上加以明确,才能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实施。例如在时间上如何保证,如何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随意被侵占的现象。通过以校长为主考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为评价小组成员,对各课间体育活动的集合速度、出勤人数、活动情况、精神面貌等做细致的成绩评定。这样,学校的课间体育活动就会得到有效的促进。另一方面,评价就是要激发参与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内容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动机是指向行为的动力。宗有智认为,评价方案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质,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课程,是一种体育生活,是一种校园文化,是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传统的、单一而固化的中小学课间操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学生身体发展需求,只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中小学课间操新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个学校要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经验,并带回本校结合实际总结应用,使中小学课间操创新发挥实际的效果。课间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经常性、群体性、固定性等特点,因此,要克服“大型、豪华、表演化和形式化”的发展倾向,切实强化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选择简便实用的活动形式。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并结合学生与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胡中琴.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转变的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

[2] 王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河南“金水模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8).

[3] 刘伟明.浅谈中学大课间跑操的可行性分析与具体练习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14(5).

[4] 李文智.对课间操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研究[J].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43).

[5] 张平.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5).

[6] 宗有智,李鑫,庞云飞,等.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2(9).

[7] 李浩.和谐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理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3).

[8] 彭芳,刘勤.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0).

[9] 刘春燕,李青,谭华.热现象中的冷思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4(1).

[10] 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同样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第5篇

校园课间活动学生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为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制订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学生处、团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有关规章制度的介绍和教育,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安全保护教育、体育运动常识和卫生常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切实增强安全第一的意识。

2.人事处、教务处加强对教师职工进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的介绍,在教师中树立安全责任人的意识,教职工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告知、安全告诫、安全防范、安全救护。

3.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辅导员)应加强所在班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在早读之前、课间、午间、放学后时间段应加强校园巡视,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静校时间应做好清校工作。

4.学生处团委在两部学生会内成立“课间安全巡视值班小组”,组织部分学生巡视课间活动。巡视和护导学生安全开展活动;巡视活动要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尤其是各个死角。跟踪学生活动情况,纠正学生违规活动和危险游戏,及时排除险情。

二、应急处理

(1)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意外或其他侵害,首位发现者立即采取措施并告知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或教师,共同赶赴现场采取应急措施。

(2)学生在课间活动时不慎碰撞、跌倒而受伤时应迅速查看伤势情况。伤势轻者,先送至校医务室,请校医检查并处置。伤势中、重者,通知校医迅速到达现场做出处置结论,并做好拨打120和送医院救治的准备。

(3)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要安排有关人员护送学生到医院诊治,并负责尽快与学生家长联系。护送者要待受伤学生诊治完毕或家长到场后,方可回校。

(4)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向学生管理部门报告,并向值班领导及校长汇报情况,请示进一步的行动。

(5)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在事故现场处理结束后,马上着手调查事故原因及相关责任人,并做好记录。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要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第6篇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深入推进阳光大课间活动,近日,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组织举行了“青春飞扬拼搏自强”课间操观摩大赛。该校54个班级3000余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此次课间操观摩大赛是该校新学期开学后跑操训练的一次集中展示。各班级根据学校要求,结合班级实际,切实打造自己班级的特色和标志。各班级依次带队跑过,整齐划

学校课间操活动计划 第7篇

铸就品牌学校

——@@镇课间体育艺术活动特色学校经验交流汇报材料

@@镇中心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环境优雅,总占地面积18860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75人,入学率、巩固率皆达100%;教职工62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建有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正式批复的襄阳市申报的1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之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国家级书法先进单位”、“襄阳市文明单位”、“襄阳市远程教育建设和应用先进单位”、“襄阳市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单位”、“襄州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襄州区中小学教师大比武、大练兵优胜单位”等称号。近年来,在区教体局教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课间体育艺术活动特色学校创建,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体育、艺术融合在一起,创编出独具特色的体艺结合课间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奠定基础,逐步凸显出以课间体艺活动载体的学校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体育艺术设施设备

近年来,我校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保障体育艺术设施设备。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装备了图书室、科技室、舞蹈室、音乐室、书画室,棋牌室、微机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10余个少年宫活动室,新添图书1000多册,活动器材600多件,新配电脑10多台,桌凳100多套,对操场全部举行了刷黑,修建了塑胶跑道。目前,体育艺术设施设备达到全镇一流水平,能够满足体育艺术课堂教学、辅导和活动的需求,为学生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多方筹集资金,为学生免费提供各种活动器材、用具和材料,如:各种演奏乐器,演出服装,画笔,画纸、手工制作材料和模型,编织及花样跳绳所需的特制跳绳等,为使全校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化发展研究活动得以开展并实现全面覆盖、常态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体育艺术工作质量

多年来,学校坚持“眼睛向内,自我培养”的原则,以专职体育、艺术教师为核心,辅导带动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专长教师,动员有一定特长基础的、教育管理水平高和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体艺特色项目辅导工作;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适时聘请体育、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教师、学生进行项目短期培训,并有计划地派出体育艺术教师和学校领导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此外,我校还充分发挥新招聘教师的特长,聘请民间体育专家和艺人为兼职教师,与社会各界体育艺术团体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课内外体育艺术活动。

三、制定相关制度,确保体育艺术工作落到实处

为切实把课间体育艺术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学校成立了课间体育艺术活动特色学校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考评结果与教师的评优、绩效等挂钩。先后制定完善了“课间体育艺术活动”检查评比、辅导员岗位职责、考核奖励制度等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督导评估体系,使课间体育艺术活动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对学生我校采取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方式,按照“征集特长称号──制定评比细则──确定评比程序──学生自主申报──开展多元评比活动──颁发特长生荣誉证书”,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安排专门时间,进行学生个人才艺展示评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机会可以是自己的一份拿手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一项体育特长,可以是一项自己很满意的模仿秀,可以是自己一项艺术欣赏及感悟,可以是有情感的诵读一首诗、一篇文等等。“运动小健将”、“十佳小球星”、“十佳小棋手”

“书画小能手”、“歌舞小明星”……,班级特长生每月评比一次,校级特长生每学期评比一次,两次获得班级特长生荣誉称号的拥有校级特长生评比资格,并将评比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舞台

@@镇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潜能,精心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好、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兼职少年宫辅导员,同时面向社会聘请有特长的“五老”人员,丰富少年宫的活动项目和弥补校内专业师资的不足。各辅导员精心组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按照学校规定项目+班级申报项目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最大限度的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可能的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人才。学校在课间出安排眼保健操、七彩阳光广播操外,还让学生做学校创编的充分融合了音乐、舞蹈、体育的具有学校特色的韵律操《感谢》、《国家》,活动在轻松和谐的音乐中进行,陶冶了学生情操,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我校按照国家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艺术类课程,在完成教育部安排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校特色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使校园体育艺术活动能够惠及于学校每一个学生,我校充分挖掘并发挥学校体、艺教育优势,将体育艺术活动校本化,即按照校本课程管理模式,使全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一项或几项校园体育艺术活动,每项体育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近年来我校在原有《书法》校本课程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象棋》校本教材。

学校、班级均组建了象棋、兵乓球、拉丁舞、绘画、科技、动漫、阅读、书法、合唱等兴趣小组,力求“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为使活动不流于形式,少年宫活动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课外活动时间有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少先队大队部经常开展各种特色文体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还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和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我校跳绳有单人跳、双人跳、花样跳、跑着跳、跳长绳等各种活动特色班级,踢毽子有单脚踢、双脚踢、花样踢、双人踢等各种活动特色班级,接力跑有传接棒、传接球、跳绳接力、迎面接力、往返接力、单跳接力、双跳接力等各种活动特色班级。

近年来,课间体育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凸显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学生的体艺兴趣、技能和特长得到了一定的彰显。

1、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列,学生课业负担轻,学生综合素质高,办学水平在@@镇百姓心中享有很高的荣誉。在多彩的活动中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2014年区教研室举行的省级骨干教师优质课评选中,@@镇有6位教师参加,我校有就有3位。朱小华、刘丽佳教师在全国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晋林敏在全省科学教师操作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罗冬香被评为襄阳市“隆中名校长”,刘丽佳被评为襄州名班主任,晋林敏、朱小华被评为襄州区名师。

2、学生体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前些年升旗活动时间较长时就有学生晕倒的现象已不存在,肥胖率和近视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体艺2+1”活动,学生项目达标率100%。学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均明显上升。

3、体艺教育成果斐然。近年来,我校共有200多名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获奖,课本剧《鸟儿的侦察报告》获市级三等奖区一等奖,红领巾讲故事获区一等奖。全镇广播操比赛我校获得第一名。连续两届的象棋比赛,我校五年级学生张斯涵、龚禛阳以及关山川、潘霖晞、张展翔代表@@镇参加全区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三年级学生唐艺轩参加“长江杯”少儿钢琴比赛获全区第一名,市三十四名。多名学生在各级组织的拉丁舞比赛中获得了金、银、铜奖牌。

学校课间操组织与实施的创新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课间操,创新,研究

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开展历时已久,课间操的发展和实施极大地增强了中小学生的体育乐趣,也提高了其身体素质,更加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一直以来,国家所推行的课间广播体操在全国各地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课间操也成为学生们每天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大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传统的、硬性的课间操活动已经落后于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为此,我们必须创新课间操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而快速适应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变化。

一、学校课间操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差异,大规模整齐划一的课间操活动弊端越发凸显。胡中琴认为,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课间操开展的模式仍然处于传统模式,即课间组织全校学生在操场上、在统一的音乐背景下做统一的广播体操(国家推广或学校自编),或在相同课间时间进行以各种操为载体的体育锻炼。整齐的队伍,统一的动作,这些虽然表面看上去非常的美观,但实际开展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时间被随意占用

中小学校教育内容较多、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难题,这不仅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也使得教师一时难以喘气,师生统统只关注学习成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多数教师只能占用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小学课间操时间被“挪用”为复习和备考时间,造成多数中小学生根本没有课间操体育活动时间。从学生发展短期方面来看,教师干预学生课间操时间,可以被看做是希望学生抓紧一切时间,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以期完成中高考这一重要的人生“飞跃”,给自己也给自己的父母一个满意的交待;但从学生发展的长期方面来看,课间操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保证好学生的课间操活动时间,不能随意地占用。

2.活动形式较单一

由于课间操在我国中小学开设时间久远,在体操姿势编排和音乐伴奏等方面已经与当前中小学生的爱好相脱节,而单一固定的体操模式也使得学生在具体锻炼过程中失去了兴趣,时常出现学生“应付”的现象,根本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使得学校课间操锻炼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课间操形式从学校成立之初到现在就一直没有改变或者创新过,没有真正地将学生课间操活动重视起来。例如,有些学校的课间操就是组织学生围绕操场跑一圈或者走一圈,这期间学生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有说有笑,根本不能将动作要领贯穿每一个动作,更谈不上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只有不断创新中小学课间操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课间操的实际作用。

3.考评标准不科学

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将课间操出席率、学生动作规范等纳入到班级的年度考核当中,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是将考核标准当做摆设,或者在平时并不重视班级的课间操出席率,只是在年终岁末组织班级课间操比赛来判定班级课间操成绩,这就使得平时的考核成为一种摆设,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考核标准只能成为空谈。课间操考核标准的规定有着国家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国家正是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希望学校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考核标准来硬性保证学生的课间操活动,但是部分学校课间操考核标准落实不到位,以及弄虚作假现象的存在使得本该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标准成为空谈。

二、学校课间操组织与实施的创新策略

1.内容创新

从我国推行体育大课间的实际情况来看,各校学生基本都是在做广播操,如第六套广播体操和第八套广播体操,沿用数年,这显然与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形势不相符。活动内容是学校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载体,也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上坚持多元化、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过程中,不少学校在自身的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对原有单一的广播体操内容进行了丰富与拓展。同时,伴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及鼓励,各校进行了创新,一些地方中小学已经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大课间之路。在具体的策略上,不少学校通过积极选派体育教师到比较先进的地区进行学习与调研,将先进经验引入本校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一些地方在课间操内容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在传统体育课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容与艺术元素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重庆的南开中学、北京的崇文小学以及四川的广元中学等。

随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小学生。为此,在大课间内容创新上要注重内容创新理念的提升。换句话讲,体育大课间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做国家推广的广播体操。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与丰富,如将健身操、民族武术、街舞等一些学生兴趣较浓厚的运动项目丰富进来。

2.音乐创新

实践证明,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加入音乐作为背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有效实施。但是,传统广播操的音乐由于使用时间过长,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已经“过时”,因此,不能再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有效激发大课间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背景音乐的创新是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策略。本文认为对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背景音乐的创新要坚持多样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现在广场舞非常盛行,剖析其原因,音乐选择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因此,我们要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积极地引入音乐,使其更加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音乐的丰富,让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加深对体育大课间的印象,从而提高其参与课间活动的兴趣。不仅如此,充分利用音乐多样性还可以使学生“脱离”紧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得到有效的休息与放松。当然,仅仅通过音乐的丰富还不能有效地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要通过活动内容与音乐的有效结合,从而双管齐下予以创新。

3.时间创新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要有效地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到活动内容的安排和运动量的大小。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的相关领导与体育老师对大课间的时间安排不够重视,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大课间活动时间保障问题。导致此问题的原因主要归根于体育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科学设置水平不高。本文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在充足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有的学校由于场地限制,可以采用错时模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4.形式创新

就目前我国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模式而言,主要有六种:首先是整体组合式,即采用合操的形式,完成3~4个内容的操。基本程序是:主题操—广播体操—特色操—列队回教室。第二种是先合后分式,即先统一合操,完成1~2个内容的操,然后合理分组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练习或体育游戏,基本程序是:广播体操—主题操或特色操—分组体育活动—列队回教室。第三种是先分后合式,即先分班分组,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然后集合统一进行操练,完成2~3个内容,基本程序是:分组体育活动—广播体操—校操或自编操—列队回教室。第四种是合分间隔式,即先合操,然后分组体育活动,再合操,但内容不同。第五种是分合间隔式:即先分组体育活动,然后合操,再分组体育活动。第六种是任意自由式,即依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选择不同内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本文认为,在体育大课间的具体形式上,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只能在立足本校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在创新中谋求发展。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年级来设计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强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与兴趣差异进行不同形式的组织。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身体柔韧性运动项目,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强度略大的项目,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评价创新

张平认为,“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体育校本课程”是可行的,但必须构建较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就是规范与激发,有效的课间操体育活动评价是保障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只有在评价制度上加以明确,才能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实施。例如在时间上如何保证,如何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随意被侵占的现象。通过以校长为主考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为评价小组成员,对各课间体育活动的集合速度、出勤人数、活动情况、精神面貌等做细致的成绩评定。这样,学校的课间体育活动就会得到有效的促进。另一方面,评价就是要激发参与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内容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动机是指向行为的动力。宗有智认为,评价方案不能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质,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课程,是一种体育生活,是一种校园文化,是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传统的、单一而固化的中小学课间操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学生身体发展需求,只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中小学课间操新模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各个学校要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经验,并带回本校结合实际总结应用,使中小学课间操创新发挥实际的效果。课间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经常性、群体性、固定性等特点,因此,要克服“大型、豪华、表演化和形式化”的发展倾向,切实强化课间体育活动实效性,选择简便实用的活动形式。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并结合学生与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中琴.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转变的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2).

[2]王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河南“金水模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8).

[3]刘伟明.浅谈中学大课间跑操的可行性分析与具体练习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14(5).

[4]李文智.对课间操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研究[J].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43).

[5]张平.从“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5).

[6]宗有智,李鑫,庞云飞,等.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2(9).

[7]李浩.和谐校园课间体育活动的理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3).

[8]彭芳,刘勤.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0).

[9]刘春燕,李青,谭华.热现象中的冷思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4(1).

上一篇:表达期望的语句下一篇:小学英语优生培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