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现状发展分析

2024-09-22

殡葬行业现状发展分析(精选6篇)

殡葬行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篇

论清明文化传承与殡葬行业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行业当中。虽然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定假期,但随着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每逢清明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及环卫工人、消防官兵、公安人员、医护人员等特殊岗位从业人员,无法返乡祭祖,成了这个传统节日当中的“被遗忘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薪火相传”原本是传统清明的内容之一。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如何对待清明节的“被遗忘者”,组织他们一起进行共度清明至关重要。

一、传统文化现状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十年浩劫”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90后炫富一族、大学生硫酸虐熊、大学生为情自杀、干部子女拒不赡养老人等种种社会问题,原因是因为现代人的好高骛远、进取意识淡漠、缺乏合作意识、漠视生命,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缺失造成的。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马上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京剧进小学固然可喜,但只有区区200年左右历史的京剧,是不堪承载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重任的。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

二、千年不绝的清明节

自周代传承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清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它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是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其目的。可以说,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清明节,都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活着的人记住我们来自相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要保持传统特质,防止在“一体化”中丧失“自我”。过好民族节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一旦丧失这个民族的特质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城市在现代化中丧失“特色文化”也是非常可怕的。然而,在大批大破几十年之后,丰富多彩的清明还剩下什么呢?少了虔诚之心和敬仰之心的敬祖与少了从容与礼制的祭祀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情操世代吗?我们费尽周折赶到先人墓前,就只是为了短短几分钟再一次的“三鞠躬、转一圈”吗?

值得高兴的是,清明节即使在经历了“十年劫难”之后,又重新成为国定的传统节日,说明清明节必定有其值得保护的精华之所在。国家将清明、中秋等这类民间节日法定,既是尊重民意的体现,发扬优秀传统的体现,也是从传统中挖掘建国资源。是对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诠释。

三、复兴清明文化乃殡葬业职责所在

一般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养生送死操心的民族”,“丧”、“殡”、“葬”、“祭”的活动蕴含着诸多血缘、文化、道德、宗教的意义追求在内。

那么,现代中国要不要及如何恢复一些合理的丧葬礼仪? 中国祭祀礼仪中的宗教精神是否具有现代的意义与价值? 换言之,祭祀与怀念作为清明节的主要关键词,我们是淡化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还是应该强化这个节日? 殡葬行业作为现代殡葬活动当中“丧”、“殡”、“葬”、“祭”的主要媒介,不可避免的与清明节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殡葬工作者认真地思考中国清明节的内在的宗教精神和传统,并予以科学与合理的复兴和引导。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父母就是“宗教”,“孝”就是基本的宗教表达方式。清明节让人们明白自己的祖宗是谁,从何而来。忘记祖宗是一种不如犬马的无耻。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让列祖列宗的恩德世代相传;让敬祖尽孝之心世代相传;让“和谐为美”的情操世代相传,为清明节朝宗颂祖的真谛所在。

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也指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看见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在流动,就有生命之流永恒不息之感。他一想到自己就是这生命之流中的一环,他就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家的,他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在扩展,扩展成为整个宇宙。而墓葬、宗庙、祠堂和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这使得中国人把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式的延续合二为一。”

殡葬行业是为人生终点服务的,实质上是高贵而神圣的。传统殡葬偏重于做减法——遗体处理和保存,事实上,做加法——人生价值、先人智慧才是最值得好好保存的。“殡葬业需要在文化内涵增长上下工夫,开辟新的殡葬文化天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大家首先要解决的是保存什么的问题——是成分一样的骨灰,还是各具特色的文化?”殡葬专家如是说。

所以说,清明大如年,今天的中国不是要“淡化清明”,而是要“强化清明”;不是“取消清明”,而是在清明节已成为国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清明节的内涵。从殡葬行业的社会职责来看,殡葬行业应该大力营造“清明文化”。

四、复兴清明的现实问题

(一)是传承还是复原? 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殡葬业,其实质即是要让生者与逝者都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互动的状态,生者和逝者也能与社会、宇宙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从语意学来看,“和”主要包含“和睦、和气”的意思;“谐”则指“相容、相合”的意思。所以,“和谐”者,主要是指协调、顺畅、有序的关系,但是,中国的殡葬业从整体上看显然还没有实现这种目标。

一方面,许多行政管理部门视一切祭祀活动皆是封建迷信,必欲去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则又是许许多多完全不符合传统祭祀精神的祭祀形式大量出现,没人去管,也不知道如何去管。比如,有些人在出殡时请脱衣舞小姐来跳裸体舞,丧事大操大办,收取钱物“发死人财”;祭奠先人时,从烧草纸的冥钱到烧人民币形状的冥钱,到烧存折、别墅、轿车、小姐(皆为纸扎)、二奶、伟哥,等等。这就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精神,不是“民德归厚”,而是“民德降低”了。

中国历史上“厚葬久丧”的风气,是我们今天绝对不能提倡的,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一定要认识到,人类的殡与葬的活动,确实可以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致力于挖掘祭祀活动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可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

那么首先我们要确定对于清明传统,是进行“复原”还是进行“传承”。复原是彻底的拿来主义,而传承是“批判着接受”。先人们的清明,尽管有无知带来的愚昧,有重礼导致的繁琐,但其核心,却从未偏离“慎终追远”、“孝为德本”等精神主题。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清明节进行工具化的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不能给人真正的启示与教益。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一个不尊文化的行业也不可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那些所谓的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这就需要殡葬工作者立足传统精粹,引入现代文明,策划出既体现历史传承,又符合现代精神的“新清明文化”。

(二)现代清明的“被遗忘者”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何“行人”会“欲断魂”?为何他们皆迫切地要寻酒浇愁?因为行旅之人离家尚远,在清明节是赶不回去了,既思念在家的亲人,亦为无法亲临墓地祭奠去世亲人的在天之灵而内疚,怎能不泪雨纷纷、魂牵梦萦?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行业当中。虽然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定假期,但随着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每逢清明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及环卫工人、消防官兵、公安人员、医护人员等特殊岗位从业人员,无法返乡祭祖,成了这个传统节日当中的“被遗忘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薪火相传”原本是传统清明的内容之一。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如何对待清明节的“被遗忘者”,组织他们一起进行共度清明至关重要。

五、关于清明节开展“公祭”活动的一些设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的意义。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长期以来为宏扬传统文化、传承清明精髓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2010年清明节,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拟开展“他乡天空 一样清明”远方遥祭朝祖大典仪式。笔者针对清明文化传承之特色,以此次朝祖大典为例进行浅述。

(一)传统祭祀文化的传承

具体形式:活动主体中祭祀礼仪采用周制祭仪,设臵典仪官、主祭官、从祭官、执事、乐舞生等传统祭仪角色,头戴玄冠、手持笏板,完成“启户”、“迎神”、“初献”、“饮福受胙”等仪式流程。

泱泱中华五千年,一直为国民感之自豪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正是渊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以“礼”为特征的和谐文化的传承。一部中国文明史始终贯穿着“礼”的教化及由此形成的丰厚的礼仪文化,“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系。

在我国,以“礼”治国的时代可上溯到西周,在周代,礼仪习俗发展得颇为繁杂,渐成法定制度,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礼”制建设的集大成者。

这些儒教古礼,虽不乏封建伦理思想,但皆在明社会之序。它们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目的,都在促使人心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这对于陶冶人心、改善人际关系,稳定、和谐与发展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丧礼”则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礼”在道德修养、导民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了“礼”是标明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

(二)向新清明文化的转化

具体形式:除高香保留,改“叩拜上香”为“向祭台叩拜、插清明柳”;改“牺牲”为“敬献水果”;改“放生许愿”为“莲花漂流”;改“明火烛”为“电子平安烛”;“周制仪装”与“现代仪装”相结合;“清明来由——介子推的故事”曲艺表演。

中华传统习俗是长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 当代社会习俗的主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配下的公众行为方式,而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理论状态和不同社会形态。清明节属于传统习俗的范围,但是其中不乏有涉及到人类共同的共通的道德准则。清明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真空”,除了深打着阶级烙印的糟粕之外,我们要将清明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内容加以传承。总而言之就是重人事而轻鬼神,将传统祭仪当中的“敬鬼神”转化为“敬天地”,将“占卜”转化为“祈愿”,将“牺牲”等环节去除,将传统文化中“清明插柳 ”习俗增加到礼仪环节中。改变清明祭祖无序、无章的状态,才可能扫除残存的陋习。

(三)同宗同源,清明精神的发扬

具体形式:联合媒体征集“新武汉”的清明心语;邀请34省代表共同参与远方遥祭朝祖大典,参与归根颂祖环节;

武汉是一个外来人口特别多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的流动人口有600万,这些“新武汉”平时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为武汉的城市建设付出努力与心血。作为城市的主体,他们同样有着过清明的权利。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本身具有“薪火相传”、“同宗同源”的涵义,新时代的清明节,不能存在“被遗忘者”,让“新武汉”共渡清明,一个都不能少。

“他乡天空 一样清明”旨在传承文化,继承传统,让“新老武汉”有一个共同追根颂祖的空间,使清明成为真正的清明、和谐的清明、共同的清明,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殡葬行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2篇

[摘要]殡葬改革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殡葬改革不断深入,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文明节俭办丧事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我国殡葬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阻力重重,本文将针对这些阻力,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改革阻力 改革原因 改革建议

殡葬的礼仪和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变化。纵向来看,我国殡葬习俗由来已久,历史上存在过天葬、水葬、土葬、野葬、保存干尸等许多葬法;横向来看,世界各国民族众多,殡葬习俗纷繁复杂。然而,实践证明,这些传统葬法并不有利于人类长足发展,它导致土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火葬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推崇。我们今天提殡葬改革,要知道殡葬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实行薄葬,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可见,殡葬改革代表社会前进方向,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殡葬改革一样阻力重重。尽管如此,为了全民族的利益,我国必将殡葬改革毫不动摇的推行下去。

一、殡葬改革阻力之表现

(一)落后的殡葬观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土葬的传统,这与我们的文化有关,在五行学说中,火是万物之母,经过火的淬炼之后,万物都会复归本源,也就是“有无相生”中的“有”复归于“无”。我们人秉承父精母血来到人间,一点灵光,价值千金,死后百日内灵光方能找到皈依之处,躯体才真正无用;如果不到百日,随同火焚化,则灵光也随之寂灭,相当于在转世投胎的道路上多了一劫,也如同重新修行一样,将以前的功力全都化解了从头再来。所以火葬对于亡者是不利的。正是在这种“转世投胎”的迷信思想影响下,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不愿火葬。

在安庆调查期间发现这样一个案例: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要求6月1日起一律实行火葬,在这项政策下达不久后,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他们的死政府责无旁贷,然而其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封建迷信思想、轮回转世观念已根深蒂固在这些老人心中,他们为了并不存在的明天而放弃了宝贵的今天。封建迷信的观念不除,殡葬改革将无法推行。

(二)中国人固有的土地情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对土地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这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足可见土地对于中国人之重要。对中国人而言土地是一种家的象征,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一定也要死于斯。中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典故。在我国神话故事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人是有土造成的,因而回归土地也就成为中国人必然的归宿。

在安庆调查期间,采访了一位八旬老人,他是一名军人,曾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功勋卓著,他放弃了自己在北京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子孙环绕的喜悦,毅然回到家乡,他觉得自己老了,一定要葬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才算有了归宿。这种土地情结和入土为安的观念使中国人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三)中国人将殡葬老人视为一种尽孝的方式。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子女侍奉老人,厚葬老人被视为孝子的评价标准。不厚葬,就是不孝子孙。在现代社会,尽管传统的孝道观念有所减弱,然而攀比之风盛行,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不好好照顾他们,等他们去世了,反到大搞宴席,讲究排场,以此显示自己的孝顺。中国人这种奇怪的心态也造就了殡葬改革的阻力,中国人的观念不改变,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推行殡葬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从社会风气来讲,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破除殡葬旧俗和封建迷信。实行葬法与葬礼的改革,采取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有利于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化丧事,减轻群众办丧负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今天,我们推行殡葬改革,其实质是以殡葬改革为外衣,来消除封建陋习,剔除腐朽观念。推行殡葬改革有利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从生态环境保护来看,清理限定区域内的散葬坟,实行集中到公墓安置,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管理,还可减少因祭拜引起的山火,保护山林。

(三)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讲,实行遗体火葬,改革土葬,减少殡葬用地,节约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殡葬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国家、地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制定完善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殡葬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奏。

(二)提高殡葬服务水准。要进一步优化殡葬服务内容、程式和标准,完善便民惠民的殡葬服务网路,逐步形成基本殡葬服务为主体、选择性殡葬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三)加强公墓管理。按照相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公墓建设经营的审批管理,从严审批经营性公墓。

(四)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

(五)理顺殡葬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殡葬价格和丧葬用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领导、民政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六)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认识和把握殡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积极探索和推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愿望和需求,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俗和文化形式,充分培育、挖掘和保护群众中蕴藏的主动实行殡葬改革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自觉性。

(七)促进殡葬改革创新。积极整合殡葬资源,促进殡葬改革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推进殡葬改革的能力,重点解决殡葬基础理论、技术进步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八)加强殡葬监管和行风建设。制定公平公正的行业政策,规范社会资本举办殡葬服务单位的准入条件,提高从业资质,探索建立殡葬行业准入制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殡葬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推行殡葬改革不动摇,加快殡葬事业发展不停步,提高殡葬服务水准不松劲。

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3篇

当前我国担保行业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 担保体系的建设已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转变。民间出资的担保机构已占多数, 担保机构已经从初期政府出资为主发展到企业、民间组织等非政府出资为主, 担保业的发展已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

(2) 担保资金大幅度增加, 担保业务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担保资金、业务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 担保品种的开发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担保品种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3) 初步构建了风险控制体系。一般地, 风险控制体系至少可从组织、制度、技术三个层面考察。目前中国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均围绕担保业务而构建, 它在组织上主要由担保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构成。

2 我国担保行业SWOT分析

2.1 我国担保行业的优势

(1) 信息比较优势。担保公司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是地方性机构, 由于地缘及长期的合作关系, 担保公司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比银行更多。

(2) 担保机构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由于担保公司在成立初期, 就把自己的客户定位为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 再加上担保公司在客户信息资源和地理方面的优势, 且担保公司在地理位置上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 在收集信息和商业交流方面, 担保公司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适应性优势。

(3) 担保机构具有更强的防范经营风险内在机制和动力。担保机构自身很清楚,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收益与风险极不匹配, 出现一两单坏账也许就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此, 担保机构更注重经营风险的控制。

2.2 我国担保行业的劣势

(1) 公信力不足。信用担保机构是提供信用担保的专业机构, 其自身信用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业务的开展。大部分民营担保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且操作不规范, 使民营担保公司自身的公信力不足。

(2) 业务单一, 期限过短。目前中国多数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期限为3个月到一年, 担保品种局限于流动资金, 且很多担保公司只开展反抵押担保, 信用担保发展相对缓慢。

2.3 我国担保行业的机遇

(1)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经过30多年艰苦创业, 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今天开始站在新的起点上, 已经从单纯的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进入到一个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而融资难一直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 从市场需求来看, 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很大。

(2)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由于中国的财政拨款资金有限, 政策性担保规模不可能很大, 因此政府非常重视扶持担保机构的发展, 对它们从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会给予各项政策上的优惠及一定的补偿。

2.4 我国担保行业的威胁

(1) 收益和风险不匹配, 潜在风险巨大。担保机构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 应该获取高回报, 但事实不是如此。目前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 一般是按贷款额的2%~3%标准收取费用, 这与其承担的高风险不匹配。

(2)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影响担保业务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没有根本改善, 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 使得担保机构很难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评估, 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

3 相关建议

由于中国的担保行业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起步,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我国担保行业当前的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

(1) 拓展资本金来源和融资渠道, 扩大资本金规模。公司除通过自身的资本金运用来增加收入积累资金外, 还应努力开拓外部融资渠道, 一方面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公司, 另一方面引进外资参股。

(2) 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政府应该坚持“政府推动、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布实施”的工作原则,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

(3) 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协会在行业中的作用。各地信用担保协会应成为各地方担保行业与政府、银行、中小企业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推动各方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忠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探讨[J].福建金融, 2006, (9) .

殡葬行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4篇

一、中国殡葬行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当前的殡葬行业服务项目繁多,应有尽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项目日益完善,以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为例,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作为国家一级殡仪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高新区等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年火化遗体10000具左右,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治丧服务中心,推动着主城区殡葬行业的先进性和规范化、是引领规范文明治丧的先锋模范,同时开通了涉外运尸服务的定点网络服务,是重庆市殡葬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服务示范点。现有服务项目100余项,已经形成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系列化“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秉承与时俱进的作风,积极引进多媒体放映,LED电子屏等多功能信息技术展示设备,人性化的服务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制度促进着殡葬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殡仪馆除了安置丧事活动外,也成为了旅游观光,公共绿地建设、举办特色文化交流活动的阵地。

二、中国殡葬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不正当利益的驱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社会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负面的影响,社会对于利益的追求更加疯狂,整个社会呈现出逐利性特征。在我国殡葬行业的管理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腐败、浪费铺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某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广大公众的利益、利用黑色暴利产业链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形,就是因为非正当利益的驱动。殡葬行业追求非正当利益反映出工作人员个人利益驱动、部门利益驱动以及整个政府的利益驱动。

(二)法规制度的缺损

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为殡葬行业的规范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而我国缺乏规范殡葬行业的法律法规使得殡葬行业失范的现象大量存在。从2009年《殡葬行业国家政策法规标准与殡葬服务规范化》制定之后,我国的殡仪馆对规范性文件管理进行规范,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使得 殡葬行业失范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这些规定的法律位阶并不高,尚未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其威慑力有限,从而导致许多违法行政行为都以殡葬行业为名,企图规避司法审查。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表现为:

第一,殡葬行业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党政机关行使社会管理权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党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到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民政、治安管理等各项内容都是由党政机关进行管理的,哪些文件应当通过殡葬行业进行规范,哪些内容应当通过普通的文件进行规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及政府部门动不动都通过发布殡葬行业的方式来规范管理。

第二,殡葬行业的制定程序混乱。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各省制定的殡葬行业制定程序的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我国殡葬行业制定的程序,有些省份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前需经法制部门的合法性审查,殡葬行业需经统一登记、统一编号和统一公布,某些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重要文件还需经过专家论证、公开听证等征求意见环节,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各地规范性文件制定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

(三)监督手段的虚置

尽管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是根据现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方法,现行监督?殡葬行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权力机关对政府部门的执行行为和方式进行监督的同时对殡葬行业进行审查,二是行政机关内设的法制部门对政府殡葬行业的审查,三是司法机关在审定具体案件时对殡葬行业的审查。但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使得这三个监督手段都难以真正发挥其监督作用。

权力机关监督的滞后性增加了监督的成本。工商管理对于殡葬行业的监督是一种事后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大大增加殡葬行业的制定成本,使得一部分以党委名义或是党委政府共同发布的殡葬行业免于监督。

(四)责任追究不力

造成殡葬行业泛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从现有的几种监督方式来看,人大常委会依据监督法对政府发布的殡葬行业认为不符合相关的法律监督的可以撤销殡葬行业、行政机关内部的审查通过行政复议认为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法规也应予以撤銷,而司法机关在引用规范性文件时如发现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只是不予做为判定案件的依据。从上述的几种监督方式中可以发现我国并没有建立殡葬行业违法的责任追究制度,仅仅通过撤销殡葬行业的方式不能给党政机关的领导以威慑,难以促进殡葬行业制定的合法化。

三、中国殡葬行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我国花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5篇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表1:我国花卉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则起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4.75万公顷,较1990年增幅超过200%。2003-2005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以年均40.63%速度增长,至2005年达到81.12万公顷;2006年,我国花卉产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花卉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而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为112.03万公顷,同比增长9.40%,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图表2:2003-2012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花卉种植面积增长的同时,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也稳步增长。2012年,全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达10.64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31万公顷,涨幅为14.04%。在各类保护地中,温室面积2.81万公顷,增幅为20.15%;大棚(包括中小棚)面积4.68万公顷,增幅为18.98%;遮阴棚面积3.15万公顷,增幅为3.24%。

图表3:2003-2012年我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6篇

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保证医药消费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促使了我国医药需求的不断增长。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为40至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持续增大医药市场

我国将会长期处于一个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据统计,到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到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1个亿,将达到2.48亿。

三、国家政策对行业发展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007 年行业政策频出,2008年医改即将出台,这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

医改带来了什么?

医改推动全民医保,大大扩容药品市场需求!

基于医疗保险体系的几项制度:

1、面向农村的新农合制度

2、面向城镇就业人群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针对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4、面向城乡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制度

市场预计:

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约400亿(50元×8亿农民)

2、城镇居民医保:约1200亿(300元×4亿城镇居民)

3、医疗救助:约200亿(政府投入)

新增约1800亿元的医药用品消费需求!

在医改的推动下,配合医改出台的一系列新政将促使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

1、2007年5月1日,《处方治理办法》正式实施

《处方治理办法》就是现在医院和药商口中时常提到的“一品两规”。‘一品两规’实质上是一个品种两个供给厂家,这就大大减少了供给商的数量,提高集中度,而且会两极分化,强势厂家更强,弱者将被淘汰。

2、200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注册治理办法》和《药品说明书和标签治理规定》正式实施

新《办法》开始实施后,仿制药的研发费用增加,退审的风险也将增大。简单改变剂型等低水平重复仿制模式将面临严重考验,最终通过审批的比例也会大幅度下降。

3、2008年1月1日,新GMP标准认证和中药饮片GMP认证将实施

在2004年展开的前一轮的制药业GMP改造中,制药企业的数量从5700多家下降到4000多家。新一轮认证带来的直接后果将是又一批企业遭到淘汰。率先通过资格认证的公司将受益。

结论:

一、政府将在新医改过程中加大医疗投入,医疗市场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扩容

二、医改加强了行业监管,有助于净化竞争环境,促进行业整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如何选择好的投资标的新政下的机遇

选择优质公司的策略一:行业判断——至上而下

第一,医药商业——最直接受惠于“医改”。因为无论何种“医改”方案,商业渠道的扁平化、阳光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基本药品制度的建立,也离不开商业企业的配送

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二,中成药——基层市场的最大受益者。政府明确鼓励中药的发展,而中药在一些常见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等确实有其独特的疗效。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形象,面对基层市场不断崛起的医疗需求,其竞争力非常明显。

第三,生物制药企业——享受“医改”和创新双重机遇。其一,生物制药企业国家政策一直鼓励的重点,且与国外相比技术差距小,存在后发优势的可能。其二,生物制药领域的疫苗、血液制品、诊断制剂都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必需品,随着医改的落实,市场的需求将迅速加大。

第四,研发型化学制药企业——产品定价垄断。由于产品的创新性,生产企业凭借其排他性的竞争力,将独享相关市场的新增需求量,获益非常明显。

如何选择好的投资标的新政下的机遇

选择优质公司的策略:优选受益子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公司简介

一、国药股份

公司内生增长明确,成长速度加快。国药股份前身是中国医药集团母公司,2002 年11 月上市,公司经营的两大特色是麻药一级批发和新特药批发、纯销,背靠母公司完善的全国分销网和物流服务,代理高毛利品种,盈利能力远高于同行企业。

麻药是未来几年高速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2008 年我国对麻醉药品监管政策逐步放宽,我们预计消费增长速度有望从15%加快至30-50%,2010 年分销规模有望从2006 年的5.2 亿元上升至20 亿元,麻醉药毛利率高,销售规模扩大快速提升公司盈利。

新特药纯销是第二大驱动力,北京地区医院纯销市场分散,公司依靠良好的品种和完善的管理着力发展纯销,未来3-5 年纯销业务增长速度有望从20%加快至30%以上,纯销毛利率平稳。公司新特药批发将保持15-20%的平稳增长,其他收益增速加快。

我们认为国药股份会是国药控股在北方的战略整合平台,公司作为北方地区分销商2015年净利润有望达到15 亿。从长期看国控在同一个资本平台才能实现资源优化,我们认为一旦大区域扩张基本结束,国控将会进一步整合资源。

二、一致药业

医药工业:产能扩张、毛利率有望回升07年深圳制药厂在搬迁到新厂区后,产能将大幅提高(口服液线、针剂线),并且还将利用现有的生产线生产OTC产品,贴“一致”的品牌,在公司现有的零售终端分销。公司的头孢产品毛利率的回升、新品种的引入,未来制剂出口,万乐药业都有希望成为公司的利润增长点。

医药商业:运营改善和销售增长齐头并进广东一致占据了深圳医药市场45-50%的市场分额,国药控股入主后在成本控制、费用管理等方面有较大改善,07年将继续体现;国控广州目前在医院纯销市场发展迅猛,07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同时近一步降低各项费用;广东新龙在快批业务基础上,积极开拓社会药店、厂矿医疗机构、乡卫生院、第三终端等市场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一致连锁在深圳地区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门店数在国药控股的主导下将达到400家,品牌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利润贡献率将快速提高;国控柳州也将逐渐形成对广西全境的辐射能力,最终打开其高端市场,成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天士力

看好拳头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未来市场前景。我们认为该产品提价和城乡市场开拓将成为08年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FDA认证的预期将给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留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养血系列产品的销售增长值得期待。我们估计在07年销售收入约2亿元的基础上,07年将有一个恢复性的增长达到20%,未来几年有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长。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九期答案学习心得下一篇:国培我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