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观后感

2024-05-11

呼啸山庄观后感(精选6篇)

呼啸山庄观后感 第1篇

呼啸山庄的观后感

《呼啸山庄》这个名字对于接触过外国作品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作者是英年早逝的英国作家爱米丽 勃朗特。今天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却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主人公与最近流行的韩剧《魔王》中的主人公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呼》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厉夫是被恩肖家捡来的孩子,他们住在呼啸山庄,除了老恩肖宠爱他外,家里没有人喜欢他,所以从小他就过着一种被人歧视,欺负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在老恩肖去世——他的儿子欣德利继承遗产后变得更加的悲惨,被人当仆人使,经常被欺负,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候他有了一个与之分担痛苦的人——凯瑟林,欣的妹妹,渐渐的,二人的感情也越来越亲密。可是好景不长,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认识的凯根本不可能与希在一起过下层人的生活,所以便嫁给了追求她的埃德加 林顿——画眉山庄的主人,凯天真的认为这样可以改变希的地位,至少可以在金钱方面帮助他,可是她却不知道希失去了她,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所以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希走了。过了几年,希又回到了这个另他伤心的地方,然而,他再不是那个没钱的小子了,转而成为了富翁,而他回来的目的则是——报仇!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对善良人美好人格的扭曲,对宗教的讽刺和对金钱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希后来一系列的报复中我们可发现社会对人的改变,是从善良人向罪恶人的改变。

而这有让我想起了刚刚看的韩剧《魔王》,主人公郑泰成是一个受害者。他生在一个和睦的家庭,虽然父亲很早的去世,可是和母亲,哥哥过的日子很和谐,他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然而,一次意外哥哥被人故意用刀捅死,母子两人痛不欲生,希望法律为他们求一个公道,可是由于谋害者的家人势力过大,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可以说祸不单行,母亲又发生交通事故离他而去。转眼间,他身边最近的两个亲人就这样走了,只留下他一个人,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的失望了,于是,仇恨之心便从心底滋生,疯狂的对伤害他的人进行报复……当然,这部剧的主旨不是为了批判这个社会,在于希望人们不要过于偏激,应该用一颗平常的心看待社会,否则会害人害己!

这两部剧的主人公的都是值得人同情的。这也让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待身边发生的事,也许你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经历的事情,但是不要失望

翻开《呼啸山庄》,我首先被故事中人物的家谱震惊了,欧肖家和林顿家后代的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暂,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正值人生的韶华呀!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了《呼啸山庄》之旅。

老欧肖一家生活在一幢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房子里,这座房子因为是建在狂风肆虐的山丘上,因而叫呼啸山庄。凯瑟琳和亨德雷·欧肖是欧肖的一对儿女,老欧肖收留了在利物浦繁忙街头捡到的一个脏兮兮、黑头发的吉卜赛男孩,并为他起名叫希斯克利夫。一开始,凯瑟琳和亨德雷都不喜欢希斯克利夫,在老欧肖的坚持下,一家人还是渐渐地接受了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成了亲密的朋友,老欧肖对希斯克利夫也是异乎寻常地喜欢,这让亨德雷开始痴妒父亲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视他俩为仇敌。

老欧肖的死改变了希斯克利夫的命运,他成了一个仆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造访画眉山庄林顿家正是悲剧的开始。富有的林顿家放狗误伤了凯瑟琳使得凯瑟琳在画眉山庄休养了五个礼拜,这期间,凯瑟琳认识了林顿儿子艾加。与长着蓝眼睛,浅色头发,举止得体,将来还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的艾加相比,希斯克利夫产生了自卑和羞愧,而他对凯瑟琳的爱却深深地熔进了血液。此时的凯瑟琳因为交了艾加这个新朋友而忽视了希斯克利夫对她的感情,她希望通过嫁给艾加,用艾加的钱来帮助希斯克利夫的错误想法更加速了悲剧的进程。希斯克利夫在娶凯瑟琳无望的背景下夫踪了四年,奋斗了四年,当他再度回到画眉山庄时,他已成了一个绅士,而凯瑟琳已成了艾加的夫人,但希斯克利夫的归来,仍然使凯瑟琳极度兴奋,她真切地希望自己的丈夫能把希斯克利夫当作朋友,然而复仇的火焰此时已在希斯克利夫的内心燃烧,他决定要报复亨德雷和艾加,然后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继承人。

被复仇火焰烧得失去了理智的希斯克利夫一步步地实施着他的复仇计划,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让他的仇敌亨德雷、艾加都死在自己的前头,然而心爱的女人凯瑟琳却也成了他复仇计划的殉葬品。希斯克利夫终于实现的自己的愿望,可他的内心却无时无刻不被凯瑟琳的魂魄牵累着,他的生命早已不属于自己,生和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为了爱,他选择了以灵魂的欢乐扼杀了自己的肉体。

呼啸山庄观后感 第2篇

早在观看《呼啸山庄》的电影版本之前就已经看它的原著小说,知道了那个创造了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的人,那位孤立而坚强的女性——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里充斥的激情、野蛮,是当时的时代所不能容忍的。她的生命孤独而压抑,30岁出头就死于病痛,终身未嫁。然而“艾米莉的性格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孩子还要天真”,正是这样一位孤僻沉默的女子却用深藏的激情和单纯的幻想塑造了令人战栗的爱恨情仇。原著的《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

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淡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爱情、仇恨、虚荣……这一切如烈火般炽烧着两颗曾经深爱的灵魂。终于,她在悔恨和痛苦中放弃了生存的愿望。在她弥留之际,他们终于放下了所有的仇恨,深藏的爱情汹涌如潮,可还是抵挡不了生离死别的悲剧。他们相拥而泣,所有人都已肝肠寸断。

这种矛盾的想法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她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终于在那个寒冷的季节,凯西望着广阔的荒原,听着风对自己的呼唤,静静的死在了希斯克里夫的怀中。她的离去是自私的,带走了另一个人生的希望。这就是她为什么再最后一刻还对希斯克里夫说:你我是一体的,我们谁也离不开谁,我会等你的……这样自私的话也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的临终遗言。荒原的风把她带走了,带到了离天最近的地方。她在那里望着希斯克里夫,风一刻也没有停止它的呼唤,终于在一个雪夜,它带着希斯克里夫在荒原中寻找他致爱的凯西。他们的灵魂终于可以相伴了〃〃〃〃〃〃

导演对结尾精心的设计让观众回味无穷:希斯克里夫终于和凯瑟琳的灵魂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步,没有仇恨,没有名利,没有世俗,惟有真爱……

看过这部电影似有恍惚之感,起初接触它,因为它源自艾米莉.勃朗特的同名巨著。而记住它,因为它的每一个景象都萦绕着无边的狂烈、阴冷和怪诞;可是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致使那种另人窒息的感觉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

呼啸山庄的哥特特点 第3篇

参考文献

[1]Allott M.Emily Bronte:Wuthering Heights[M].HongKong:The Macmillan Press LT, 1992.

[2]Brongte E.Wuthering Heights A Bantam Book[M].The Unit ed States of America, 1947.

[3]Liu Jiong.Ideology of gothic aesthetics:a reading of four gothic novels[M].Shanghai:Foreign Education and Study Press, 2008.

[4]索金梅.英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5]高继海.英国小说史[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呼啸山庄》四题 第4篇

由于诸多杂事的牵扯,这部书竟断续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才得以读毕。合上最后一页,凝神回味,心中首先浮起的是一种奇异之感:那就是它在某些方面有点近似(当然绝非等同于)早些时候读过的“新派”武侠小说。

并非有意随俗哗众以吸引视听——前些年,某文学博士与出版商联手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排座次,将香港新武侠小说写家金庸列入,结果遭致众多正直严肃饱学之士的迎头痛击——前车之鉴,个中利害我自然不会不知。上述奇异之感不过是指相对于新武侠情节编排的雷同或程式化,人物性格的扁平与类型化(呈弱智、幼儿状态),以牵强的巧合误会造就惊天动地的生死恩仇等等而言,《呼啸山庄》的情节营造亦显粗疏幼稚,让人难以置信,其人物的性格行为亦乖戾反常、狂躁偏执(大抵是任情绪驱使而不顾后果),起落跌宕的情节转捩后面,人为的痕迹亦明显可见——

譬如老萧恩为何要从利物浦带回流浪儿希刺克厉夫并爱他甚于亲生骨肉?

希刺克厉夫为何要在窃听到凯瑟琳说嫁给他就会自降身份时忿然离去,而没有些许耐心听接下来对他的激烈赞美,以及炽热得连鬼神也难免为之动容的爱情表白?

伊莎贝拉为何会猝然爱上失踪三年后返回呼啸山庄的希刺克厉夫,并且痴狂执拗如磐石(这桩不合情理的悲壮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

更可怪的是十七年后凯蒂(埃德加与凯瑟琳之女)又依法炮制爱上了病弱无能的林淳(希刺克厉夫与伊莎贝拉之子)——虽然这桩不幸婚姻是希刺克利夫以暴力胁迫而成,但它毕竟源出那愚蠢无知的孩子气的“爱”……

类似上述经不住稍微认真推敲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言行表露及相关细节选择,无须说还可以寻觅列举出若干——假如以正宗写实主义的基本标准与规则去考量作者及作品,那么一部《呼啸山庄》恐怕注定难逃诸如情节虚幻离奇、有违生活常理人物常态之类的指斥。事实上,如果愿去作一点考证挖掘及联想,我们还能为这种指斥找到若干合理的解释和依据。

如所周知,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降生于一个贫穷的乡村牧师家庭,因收入微薄,这一家子的经济状况相当拮据,连维持起码的生计都很困难。加之她们家居豪渥斯地区一处偏僻的旷野,并且从未离开过,称得上是终生离群索居,没有条件做一点起码的交游与旅行。也就是说,当时的艾米莉(还有她的姐姐夏洛蒂与妹妹安)不仅不可能获取比一般人更广阔的生活视野、更丰富的人生经验,而且跟当时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连个人的感情生活也受到法律和社会习俗的严格限制,因此其作品中生活场景的狭隘、人物思想情感的理念化(借用毛姆的说法,这“不是属于尘世的情绪”)及性格处理的简单主观几乎是必然的。更何况金无足赤,以苛刻的眼光看,任何小说(即便是最伟大的小说)也难免有某—方面(或几方面)的局限或缺失。问题在于,像这样一部局限与缺陷都非常明显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的震撼力?在某种程度上我更倾向于认为,优秀乃至一般化的作品往往不一定能挑出特别明显的毛病,而真正伟大的作品反而可能优缺点都相当突出(天才大多是偏激者或执拗者),但与此同时一定会独秉有某种超绝卓异、世所罕见、不可取代和重复的特征与品性,闪射出(或内蕴着)稀世之珍不同凡俗的炫目光芒(不妨回想品味一下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卡夫卡,乃至鲁迅等人的杰作)。

基于上述立论,我们认定《呼啸山庄》正是一枚足以承载如是赞誉的稀世之珍。尤为费解的是,它的创造者竟是一位终生困居旷野僻地、因贫病交加仅活了短短三十个年头的乡村女子!对此,种种貌似充足的理由或解析恐怕都难以叫人真正心悦诚服,无可奈何之际,最终只能归之为造物(同时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自身)的神奇与神秘了。

二、“歌唱家”或“诗人”的小说

以常规标准度量,人生经验欠缺与生活视野狭窄乃是被视为人生、人性勘探记录者的作家的致命缺陷,然而艾米莉并未因此而畏葸局促。面对存在(自然环境、人类情感/命运),她以罕见的天才力量和创造激情注入了如此盎然充沛的生气,使得其中和我们日常所见的人类如此不同、差距如此巨大的男女角色生动可感呼之欲出,就像施加了神秘难解的魔法一样。

这里的所谓生动可感,并不取决于它们跟人所熟稔的实存世界的相似程度,也无须以它们是否可能在日常现实中存在为基础,而是源自它们自身(作为以生命、情感为根基的文学创造物)的可信性与魅惑力。恰如爱·摩·福斯特所言:有一种作品你无法做到使它既感人又真实,设若小说家身上有着过于强大的歌唱家或诗人的质素,而弹丸之地的小说厅堂又无引吭高歌的余地,那么他就只好敲桌击椅以至非把家具弄坏不可。福斯特素以博识幽默著称,这段话自然不止是逗趣取乐以博人一粲,而是大有深意存焉。试看另一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生活与创作的年代稍早于艾米莉),她以同样贫乏的生活经验(只限于中产阶级的客厅场景)写出了《爱玛》、《傲慢与偏见》等多部杰作,但其作品的风格却迥异于艾米莉,几乎称得上天差地别——前者以敏锐细密的感觉忠实地观察和摹写人物性格,分析情感心理,洞烛幽微,客观精当,丝丝入扣;后者则是以奇崛非凡的气度、夸张浓烈的笔触渲染构建出一个虚拟世界,其自然景观的荒蛮旷茫和与世隔绝、人物言行的执迷极端与性格的专横僻异都是出人意表超乎寻常的。从希氏同凯瑟琳铭心刻骨的生死恋情,到手段酷虐到近乎疯狂的复仇行为(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除了对庄园财产的攫取外,他竟然将主要的复仇目标放在对仇人后代的蓄意折磨乃至人格类型的改造重塑上),种种人间恩怨情仇的酿成,个中根由既缘自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格的极端相左,同时也缘自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错位,还有人心深处的顽劣阴暗怨毒怪戾——不可思议的是其间各色人物行为情感的相互抵牾、吸引、搏战,无论深广度还是恣肆放纵度,似乎都远远超逾了人类通常可能的极限,予读者以似真非真的虚幻感。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对《呼啸山庄》这部“最奇特的小说”而言,生活或者事实的“真实”并不那么重要,艾米莉一心关注的是将故事(人物命运)逐次推向早经设定的结局。进一步,就读者自阅读获取的直观感受和最终理解看,其中构成作品主体的人物、事件的过程与结局(包括最难理清评判的情感纠葛),也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环围涌动在几十万混沌粗粝之言后面的是一派雷电交加、风急雨骤的狂乱轰鸣,作为一个基本声部的人物性格、命运、行为、情感(尤其是爱与恨的交战)的演进,常常被淹没在震彻寰宇的交响里,并延展趋向至无穷的不可知之境。对此,另一位晚她三十多年出生的同胞、著名女作家弗·伍尔夫曾精当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难懂的书,因为艾米莉是—位比夏洛蒂更伟大的诗人。”“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在同一水平上。”艾米莉却是“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遭受的伤害。她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无序的世界,并感到她本身有能力在一部书中把它合为一体……这场斗争的目的是通过她的人物之口来诉说某种东西,但不仅仅是‘我爱’、‘我恨’,而且是‘我们、整个人类’和‘你们,永恒的力量’……正是对于这种潜伏于人类本性的幻象之下的力量升华到崇高境界的暗示,使这部书在其它小说中显得出类拔萃,形象宏伟”。

三、环境、人物与声音

书名中的“呼啸”一词值得作一点探究。

据小说开篇时的解释,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描绘的是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身为某种预言(非寓言)或象征的承载者,“呼啸(Wuthering)”这个词的选用堪称传神(当然还得力于老翻译家杨苡先生的创造性翻译),我们在此至少可以谈及以下两点——

A.声音。《呼啸山庄》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声响,其间有暴风雨的嚎叫、雷电撼天动地的轰鸣、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喃喃自语、更有目眦皆裂的詈骂与歇斯底里的咆哮……作为人物性格情感(爱与恨)延伸、宣泄与强化的主要方式(渠道),声音的重要性甚至已经超逾了通常的背景作用,进而构成了小说主体的一部分。

B.强度或烈度。著名英国作家毛姆曾将《呼啸山庄》列为世界十佳小说之一,并宣称:“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被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事实上不止是爱情,还有历久弥深的刻骨仇恨、匪夷所思的恶习怪癖,以及几乎所有人物(除了房客洛克乌德先生和山庄女管家丁耐莉)都偏执简单武断得有弱智之嫌的判断能力、行为动机,在作品中无一不是表现得“令人吃惊”。

据同时代人回忆,艾米莉外表沉默寡言,然其内心情感的热烈奔放、大胆忧伤,却是拜伦辞世后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这让人想起书中有关山庄外景的描写:“从房屋的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艾米莉笔下世界的陌生新异,跟她天性及生命历程的与众不同直接关联,这二者彼此造就互为表里,此无待多言。问题是,闭塞严酷的生活不免对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与肉体造成深重损伤,而在这压抑下产生的猛烈反弹里往往潜藏着某些意想不到的可怕因子,它既可能给他人也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以至致命的后果。

稍作回想,我们或许都曾耳闻、亲见或通过其他方式知晓,生长于不同地域的人类因天性的相左相异(或鲁钝、或聪慧、或刚烈、或倔强、或柔顺等)而导致做人行事(特别是在本能性应对突然变故时)准则与模式大相径庭的报道,不同秉赋品性的造成跟不同人文自然生态的长期熏染是紧密相关的——对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熟语不失为一个精当的概括。以《呼啸山庄》为例,从其中的萧恩兄妹、希刺克厉夫、伊莎贝拉、林淳、老仆人约瑟夫到他们的创造者:现实中的艾米莉本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各自独有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点。

四、文学中远去的天才年代

我曾经在别一篇文字里写道;天才并非大师巨匠的同义语,真正的绝世天才的创造过程往往是短促的——他们不是在猛烈的燃烧里过快地耗尽了自己(早夭、疯癫、一开始即达到最高点),就是在与生俱来的生理与心理疾患(怀疑、焦虑、忧郁)中将生命缓慢地磨蚀殆尽。

有游刃有余的天才(主要表现在捉笔写作时),也有运交华盖、终生彷徨犹疑举步维艰的天才(即便在写作时)——《呼啸山庄》的作者似乎介于这两者之间。尽管因家境贫困及长期酗酒吸毒的兄长勃兰威尔暴君式的毁坏,艾米莉的个人生活几乎无幸福可言,但她毕竟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完成了这部不朽杰作,这是英国文学的幸运,也是后世读者们的幸运。单就作品数量多寡与技术运用的高下衡量,十九与二十这两个相邻的世纪好像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假如将今天每时每刻都在大量制造的小说(以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同一个多世纪前艾米莉时代留下的小说(以手工打造的方式)略加比较,我们便不难发现,伴随前者技术精细、花样百出而生的是情感冷漠、心胸褊窄与精神的萎顿——这源自科技与物质主义背景下现代人类的文明病(具体为文学的职业化与商业化),或许这才是杀死文学创作的真正的绝症。

毛姆曾这样谈到《呼啸山庄》给他留下的印象:

(这部作品)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寂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 第5篇

这是希斯克利夫在影片中,作为吉普赛人没有表达出来的心声。世界的黑暗,人类的冷漠,竞争的黑暗,平添了他对世界的怨恨和报复。

历史上的吉普赛人,身上淌着流浪的血液,有着保守和倔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世代保留对于浪漫的向往和流浪的追逐。当凯瑟林到外面接受 “文明洗礼”回来后,希斯克利夫感觉眼前的这个女人陌生而又熟悉。他不愿意改变自己,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他依旧内心奔放,热爱流浪。但他却担心凯瑟琳的灵魂离他远去,他害怕凯瑟琳不再是那个追求无限自由和向往浪漫的情人。即使她的奔放,她的美丽,她的迷人,那么的魂牵梦绕着他拿不羁的灵魂。

而故事的悲剧,也就顺着希斯克利夫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凯瑟琳变得“优雅、从容”,她寻求安稳的生活和一个温柔的的丈夫。

灵魂的距离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拉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已经开始背离。凯瑟琳兄长亨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皮鞭和辱骂的.“伺候”,无疑加剧了故事的矛盾点,希斯克利夫开始伺机报复,邪恶在他的身体里滋生。凯瑟琳和埃德加德的婚姻,更是助长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邪恶之火,他开始对亨得利有计划的实施比死亡更可怕的生存折磨。

浪漫,是吉普赛人的天赋,在吉普赛人看来,这从来都不需要学习。而希斯克利夫即时仇恨,即使失望于凯瑟琳的婚姻,依旧深情款款于“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样,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凯瑟琳血液里培养的浪漫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她的灵魂相伴希斯克利夫。然而埃德加温柔的守护和爱恋,让凯瑟琳无法摆开婚姻的束缚。在埃德加的守护和希斯克利夫灵魂的召唤中,这场“三角恋”缠绕着爱与恨的压抑。

希斯克利夫决定,不是决定,是吉普赛人天生的倔强,使他死守爱情。他要惩罚一切让他失去爱人的人,尤其是亨得利。他想带着凯瑟琳在爱情海里面翱翔,而一旦他的爱情之翼被折断,他身上所有美的圣洁和浪漫,却也消散开去,他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他要统治邪恶和黑暗,正是这样双重的矛盾,带给他无限的压抑。这种压抑,伴着凯瑟琳的存在而存在。却没有伴着凯瑟琳的离去而消散。

他要惩罚,他要报复。他不放过亨得利的儿子林顿,他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过多的仁慈。他让小凯瑟琳和林顿结婚,他不甘心用亨得的死亡弥补失去的爱情,他要让死去的亨得利痛苦,让活着的亨得利灵魂——林顿,继续偿还他父亲遗留下来的情债,可怜的林顿最后抱病死去。他报复了整个事件相关的人,却赢不到肉体和灵魂都与他同在的凯瑟琳。在儿子和小凯瑟琳的相爱中,他似乎看到了那个她。于是他怀抱着对凯瑟琳独一无二的回忆和占有离去。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 第6篇

闲暇时光总爱看一些电影,而缅怀一些经典更是心中所爱。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仍旧有很多相似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我们也可以见微知著。今天在这里,主要回忆的是《呼啸山庄》,我看的电影是1992年由彼得.考斯明斯金导演指导的那部《呼啸山庄》,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要剖析的社会问题是”多年以后,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这部电影的开头首先讲述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心善的老庄主将吉普赛男孩希斯克利夫带回家,并将其和自己的一对儿女一起抚养,并将其等同自己的孩子一般视之,正因为老庄主对这个吉普赛男孩无微不至的关心,也引起了自己亲生儿子对这个孩子的极大不满,但那个女儿凯瑟琳却私底下与希斯克利夫暗生情愫,从小一起青梅竹马,一直到长大。后来老庄主去世了,新庄主亨得利开始了无止境的泄愤,发泄自己对希斯克利夫的极大不满,将其编为奴籍,并不让他同凯瑟琳相见,试图拆散他们,或许在此时他们还是情比金坚,任由他怎样拆散,两人还是不为所动。这段电影的部分展现了两人忠贞的爱情,在爱情不受面包的诱惑时,爱情是可以让人感到满足的,但是前提是在没有更大的诱惑出现时。

他们的爱情在一个人出现后却被彻底的颠覆了,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忠贞不渝。在艾德加.林顿出现后,凯瑟琳意识到自己如果以后继续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等待她的只有穷苦的日子,而自己和林顿在一起后,有爱情亦有面包,现实的诱惑使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不堪一击。最终她嫁给了林顿。而希斯克利夫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选择了离开。有人说一个人的发迹必然会先受到一些现实的打击,而一个人的成功也必然会经历无数的磨难。或许,这就是现实。

希斯克利夫回来了,他是在发迹后回来的,回来后,他买下了自己曾经长大的地方——呼啸山庄。并把之前的庄主贬为奴隶,对,他就是回来复仇的。回来后,自己心爱的女人已经嫁为人妻,他彻底的疯狂了,他践行这自己的复仇大计,而终使凯瑟琳在悲愤及羞愧中愤然离世,但她留下了一个女儿,原来的庄主亨得利也留下了一个儿子哈里顿,在新一代人的发展中,希斯克利夫像亨得利一样对待自己和凯瑟琳一样,对待哈里顿和小凯瑟琳,但在最终,他也意识到了自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亨得利的模样,并在对凯瑟琳的怀念中离世。

上一篇:综合监控施工方案下一篇:《我的叔叔于勒》的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