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课文翻译

2024-07-30

第十单元课文翻译(精选7篇)

第十单元课文翻译 第1篇

2013版八年级下人教版英语第十单元Section A 3a课文翻译

我的孩子们在迅速地成长。女儿今年16岁了,儿子已经在读初中了。由于他们长大了,我们的房子似乎就变小了。因此我们想在庭院拍卖上卖掉我们的一些东西,然后把所得的钱款捐给儿童之家。

我们已经从我们的卧室里清理出很多的东西。我们决定各自卖掉五样我们不再使用的东西。我的儿子开始时觉得特伤心。尽管他已经长时间不玩他的那些旧玩具了,但是他还是想要留下它们。比如说,自他四岁时起拥有的一套火车和铁轨玩具,他差不多每一星期都玩它,直至他大约七岁大。而且他也不想失去他的玩具猴。他小时候每一天晚上都与它相伴而眠的。我女儿更通情达理一些的,虽然她对放弃某些玩具也感到难过。

至于我,我不想放弃我的足球衫,但是,老实说,我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踢足球了。我也在渐渐变老啦!

第十单元课文翻译 第2篇

是什么造就了奥运冠军? 1 1992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季奥运会上,当克里斯蒂· 山口在冰场上跌倒时,观众席上一片遗憾的声音。这位20岁的运动员获得花样滑冰金牌的希望肯定会因这一失足而化为泡影。但是克里斯蒂站了起来,她灿然一笑,旋转身体,继续表演。她虽然不幸跌倒,但裁判却给她打了近乎完美的分数。她能鼓起勇气,重振旗鼓,获得了金牌,这足以证明她的决心和勇气。

作为美国奥运队及许多运动员的顾问,我目睹了许多像克里斯蒂这样年轻的男女运动员: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挖掘自身,找到发挥潜能的一种力量。他们登上领奖台,不单纯是因为运动才能,还因为他们内在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他们拥有梦想。|克里斯蒂·山口6岁时首次穿上溜冰鞋,那时她就想象自己是一名奥运冠军。邦妮·华纳三度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仰卧滑行小雪橇比赛。她直到上了大学才有自己的梦想。之前,她从未听说过有“仰卧滑行的小雪橇”这种比赛用的雪橇。这两个年轻女子,一旦拥有梦想,就锲而不舍地、勇敢地追求,为了梦想的实现不遗余力。

最重要的是,这些运动员的父母以及周围的人都支持他们的梦想。洛雷塔·道斯16岁的女儿多米尼克是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批黑人女性体操运动员之一。洛雷塔最近告诉记者说,培养一个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着实不易。在1992年奥运会之前整整一年中,她很少看见自己的女儿。为了离体育馆近一点,女儿和教练住在一块,那儿离家有45分钟的车 程。当有人请她给其他运动员的父母提一些建议的时候,她的回答简单却极具说服力。“相信你的孩子吧,” 她这样说。

这并非意味着每个拥有奥运梦想的孩子都能有朝一日登上领奖台。但是,梦想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 哪怕当初的梦想最终让孩子走向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他们满怀激情。优秀运动员们梦寐以求的奥运圣火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燃烧。他们有强大的动力,不仅要成为最优秀的运动员,还要竭尽全力去实现目标——始终不渝。

正因为如此,已经获得八枚奥运金牌的卡尔· 刘易斯依然筹划在36岁时再度参加1996年的奥运会,同那些年龄只有他一半的年轻人决一雌雄;铁饼运动员艾尔· 奥特,在连续获得四届奥运会的金牌之后,47岁时依然为进入奥运队伍而努力。

游泳健将珍尼特·埃文斯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虽获得三枚金牌,但她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四年后再次夺冠。在400米自由泳项目中,她因毫厘之差与金牌擦肩而过。随后,她完成了800米自由泳项目,这是她一生中最具有心理挑战的一次比赛,结果她夺冠胜出。“我只是想再一次登上冠军的领奖台,”她坦白地说。

他们胸怀大志。|我曾经让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猜测一次重大比赛的结果。“我会得第五名,”他说。他果真得了第五名。他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名列第三,甚至是第二,因为另外两名主要对手发挥得不好。

拿他和“弗洛·乔”——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纳比比 吧。在1998年奥运会前一周的训练中,乔伊纳在日记中写下预计自己百米短跑夺冠的成绩:10.54秒。当弗洛·乔跨过终点线时,刚好是10.54秒。她不仅能够在赛前看到自己夺冠,而且对夺冠的成绩也能作出毫秒不差的预测。

他们从不放弃。| 1992年夏季奥运会有两个让人极度惋惜的特写镜头。在百米跨栏比赛中,本来绝对领先他人的美国短跑运动员盖尔· 德弗斯在跨越最后一道障碍时绊倒在地。但她双膝跪地,极其痛苦地爬完了最后五米,虽然仅获得第五名,但是完成了比赛。

更加令人心碎的是400米半决赛。英国选手德里克· 雷德蒙的一条腿受了伤,跌倒在跑道上。他挣扎着站起来,只见他一瘸一拐地跑起来,显然是决心完成比赛。他的父亲从看台上跑下来,想搀扶他离开跑道,但是这个运动员拒绝放弃比赛。他倚靠着自己的父亲,父子俩蹒跚而行,直到终点,观众的掌声震耳欲聋。

13他们创造运气。|当保罗·怀利在阿尔贝维尔赢得男子花样溜冰比赛的银牌时,除他以外,所有的人都很惊讶。本来有望得奖的几位选手有的受伤了,有的发挥不好。“没有人会想到我能登上领奖台,”怀利说,“但是,之前我拼了命地训练,当最有希望获胜的运动员比赛失利时,我已作好了夺冠的准备。”

我所了解的这些奥运选手,为了那个辉煌的时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苦干。溜冰运动员凌晨四时起身,为的是在溜冰场向公众开放之前挤出几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自行车竞技运动员在每天上班前,进行长达几小时的长跑训 练。拳击运动员每天都前往体育馆进行不懈的训练。

奥运会上运气当然重要,这和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当最优秀的单簧管手生病时,屈居第二但是勤奋练习的乐手就有幸获得独奏的机会。这就像在紧急情况下助理销售经理填补老板的位置一样。当然,在这两种情况下,要填补上来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巨大转机作好准备。在奥运会上——在任何情况下——好运只光顾那些做好准备迎接好运的人。

Unit7 TextB

奥林匹克理想的象征

奥林匹克的格言、信条、誓言、圣火、会旗及其会歌——这些都是奥林匹克理想的象征。它们共同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各自都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财富作出了贡献。

奥林匹克格言: 著名的奥林匹克格言“Citius, Altius, Fortius”是拉丁语,意思是“更快、更高、更勇”。但在英语中,这一格言广为认同的说法是“更快、更高、更强”。1894年6月23日,法国教育家米歇尔·布里厄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复兴大会的闭幕宴会上首度使用该用语。就在那次大会 上,它被认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的正式格言。

奥林匹克誓言:|每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时,所有的运动员都要承诺将公平比赛,遵守各项奥运规则。在开幕式上一名来自主办国的运动员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他手执奥运旗帜的一角,背诵如下的誓言: “我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宣誓,在本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们将尊重并遵守大会各项规则,恪守体育道德,为体育争光,为团体争光。”

该运动员誓言的作者是德·顾拜旦男爵,1920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被宣读。

奥林匹克信条:|开幕式上,主办国的一个裁判诵读出现在记分牌上的奥运信条: “奥运重在参与,不在于夺冠,就像生活重在奋斗,而不在于成功;奥运的要旨不是已经征服,而是曾经奋斗拼搏。”

尽管奥运历史上表达这一基本精神的措辞屡经变换,上述信条自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上采用后就一直沿用到今。

奥林匹克圣火:|在希腊神话里,火是神圣的。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传统来自古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圣火采自奥林匹亚山上的阳光,它一直燃烧到运动会结束。

现代奥林匹克之火是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首次点燃。每隔四年当古老的火焰为新一届奥运会再次点燃时,这个古希腊的遗风得以复活。

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会歌原本是首诗,由20世纪最著名和最受人喜爱的一位希腊诗人科斯塔·帕拉马斯1893年所作。1896年希腊作曲家斯皮罗斯·萨马拉斯为帕拉马斯的这首诗歌谱曲,同年,这首歌曲首度唱响在雅典举行的第一个复兴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多年来,许多不同版本的会歌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演奏和歌唱。1958年国际奥委会最终确定其中的一个版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会歌。下面引用的帕拉马斯诗歌不太确切的英文版译文便是自1958年起在每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吟唱的英文版会歌。* 古代不朽之神 真善美之父 祈求你降临尘世彰显你的光辉 在这大地上苍穹间 它第一个见证你流芳百世的荣耀 请把活力与生气赐予这些崇高的竞技!把永不凋谢的花环颁赠给优胜者!塑造出钢铁般的意志!放射出玫瑰般的艳丽霞光 筑起一座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膜拜你,啊!永远不朽的古代之神。

奥林匹克会旗:|开幕式演奏奥林匹克会歌时,会旗冉冉升起。据说皮埃尔·德·顾拜旦在特尔斐掘出的一个祭坛石头上发现了雕刻其上的五环标志的真迹。如今,彩色奥运环是世界上最广泛认可的的标志。

奥运会会旗长2.06米,高60厘米,白底无边,中央有五个圆环。白色的背景象征和平和真理。五个环代表世界的五大洲: ●蓝色代表欧洲 ●黑色代表非洲 ●红色代表美洲 ●黄色代表亚洲 ●绿色代表大洋洲

奥运会会旗象征和平、友好、全球团结和宽容。真正意义在于,它使那些无法在自己国度的旗帜下参赛的运动员有机会一展风采。

第十单元课文翻译 第3篇

一、系统观照, 让单篇为单元服务

“单元整组教学”首先强调的是把一篇篇课文放进一个单元中, 重视单元的整体性, 所有单篇课文的目标均围绕单元终点目标预设, 单篇课文是单元终点目标的具体体现, 单元终点目标贯穿始终。而所谓的“单元终点目标”指的就是在考虑学生的基础上, 整合一单元各篇课文的共有资源, 从中定出的关于语文技能方面的目标, 指向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性质。例如, 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我的课余生活”, 安排了四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和《槐乡的孩子》。这个单元习作是: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对此习作进行分析, 可以知道:本次习作内容是关于自己的课余生活的一件事, 形式应该是记叙式的。而要写好一件事, 首先要会写通顺的话和能有条理地表述这件事。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条理呢?有很多方法。而这一单元中的《爬天都峰》一课更是非常典型, 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也就是所谓的四要素, 把“爬天都峰”这件事讲得清清楚楚,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引导学生把事情表述清楚, 也就是掌握写记叙文的方法。那么, 如何才能写通顺的话呢?除了以前字词句的积累外, 还需要知道“段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而第一、二课恰恰体现了这个要求:第一课连接词用得很巧妙, 第二课总分段式明显。因此, 本单元的教学终点目标定为: (1) 能连句成段, 适当运用连接的词语。 (2) 能抓住中心句, 写一段语句通顺的话。 (3) 能根据记叙文的四要素, 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这样的终点目标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背景下就需要分解到具体的每篇课文中。根据每篇课文本身的特点, 单元终点目标1就分解到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具体定为:能说出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句子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能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 正确选择连接的词语。———目的在于让学生能适当地连句成段。单元终点目标2则分解到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具体定为:能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说出中心句的作用。能抓住中心句, 正确回答课后第二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总分段式的写法。这两点指向的都是段的教学, 符合年段特点。而单元终点目标3可分解到第三课《爬天都峰》, 具体定为:说出记叙文的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 正确判断四要素;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 正确补上缺少的要素。有了第一、二课的铺垫, 然后通过第三课的学习, 就能让学生根据四要素, 写出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从而实现整个单元目标。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单篇为单元服务, 所有的终点目标都有课文去实现, 所有的单篇课文都为单元终点目标服务, 全局性很强!

二、彰显个性, 让单篇还是单篇

“单元整组教学”背景下, 一方面强调一篇课文为一组课文服务, 单篇课文是整组课文的附属, 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每篇课文独特的语言价值和教学价值, 把一篇课文还是看做一篇课文, 所以在目标定位上也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单篇还是单篇。

如这个单元中《爬天都峰》一课描写了在暑假里, “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 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 我们互相鼓励, 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 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告诉人们在苦难面前, 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个道理对于现在娇生惯养、缺少历练的学生来说很有意义, 再加上《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 这篇课文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道理。所以这篇课文的目标中增加了一条:能说一说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这不是单元的终点目标, 但是在这篇课文中是应该教的, 这就体现了文本的个性。

又比如第四课《槐乡的孩子》语言清新甜美, 大量排比、比喻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也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选编的意图是: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 本课的主要目标就可加上:能说出一些优美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并进行背诵。

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 文选型的教材按功能分有定篇、例文、用件、样本四类, 如果说让单篇为单元服务, 体现更多的是教材的例文、样本的功能的话, 那么让单篇还是单篇, 就发挥了教材的定篇和用件的功能, 这尊重了教材的丰富性。

三、互相联系, 让单篇层层递进

“单元整组教学”背景下的单篇课文在单元总目标的指引下, 不再是一篇篇孤立的文本:各自为政、毫不相干。他们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前篇课文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后篇课文的学习, 技能目标的设置呈层层递进的状态。还是以这一单元为例, 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解决的是连接词的问题, 属于写成篇的文章中最基本的技能;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着眼于“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这是段落的要求, 比第一课的要求高, 但是比写整篇的文章简单;第三课《爬天都峰》要求根据四要素写记叙文, 着眼于成篇的写作, 要求比前几课又提高了;然后第四课, 积累语言, 已经从写“对”向写“美”转变了, 这又是一个层次!四个层次层层递进, 最终指向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虽然有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能完成的, 但是至少不会造成重复, 因为后一篇的设计是以前一篇为依据的。

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与中小学其他科目相比较,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易生产性的特点。比如对某一选文, 语文教材编撰者、语文教师乃至学生, 都可能、也可以生发自己的阐释, 即使是权威的阐释也会因时代、因人而有所不同。因此, 如果没有在“单元整组教学”的背景下, 没有“单元终点目标”这条线, 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各不相同, 目标的设置更多的是依赖于教师的主观感觉和主观经验, 凭借的是教师个人的素质:有经验的教师定得连贯些, 重复少一些;少经验的教师就随心所欲、无序一些。还是以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 网络中进行搜索, 这些课文马上就跳出很多不同的目标, 不同的人设置了许多不同的目标:有内容理解方面的, 如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能概括说出课文大意, 感受民族小学的特点;有写句子方面的, 如第二课《金色的草地》:能用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写几句话, 做到连贯、无语病;有训练概括能力方面的, 如第三课《爬天都峰》:能说说读完课文的感受, 概括课文大意;有指向写作顺序的, 如第四课《槐乡的孩子》: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初步体会部分语段的写作顺序和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甚至同一篇课文的目标也定得五花八门, 比如第二课《金色的草地》, 有老师定为:能插进适当的想象, 写写美丽的草地。也有老师定为:教学生认真观察, 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当然还有其他很多。

可见, 这些目标间有些重复, 如第一课和第三课, 都是概括能力的训练;有些超标, 如概括是四年级的要求;有些目标太低, 如第二课写几句话, 是低段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对本单元的习作“写一件事”作用是不大的, 如:概括课文大意对“写一件事情”就没什么用。并且这些目标间互相联系也不大, 第一课和第二课、第三课之间就毫无关系。这样缺少统筹的规划, 容易造成教学的混乱和浪费:可能这一课这一项技能教到这个程度, 下一课还是这一项技能这个程度, 没有提高。如“比喻句”, 学生从小学一直学到了高中, 还是不会, 根本原因还是停留在同一层次的教学, 今天是“认识”比喻句, 明天还是在“认识”比喻句, 而“运用”和“迁移”却没有, 所以学生学不会比喻句。而“单元整组教学”背景下, 教师着眼于全局, 统筹规划, 用单元终点目标做主线, 让单篇之间互相层层递进, 语文技能水平一课一课地上去, 能避免重复和浪费, 有利于课堂的真正高效。

“单元整组教学”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既注重共性, 又尊重个性, 互相联系, 层层递进, 宏观、高效, 能有效地引导课堂教学!

摘要:单元整组教学是以一单元课文为基本单位, 加强各课文之间的有效联系, 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单元整组教学”背景下的单篇课文教学不同于孤立的单篇课文教学, 其目标的预设从全局出发, 更加科学、有序和整合。

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 第4篇

一、单元整体解读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其中,《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为自然景观,《莫高窟》为人文景观。三篇文章的辞藻很华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黄山奇松》和《莫高窟》写法上还有以下的相同之处:(1)文章为总分总的构段方式。(2)《黄山奇松》在介绍黄山松的时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莫高窟》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也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种写作方法和四年级时所学的《泉城》是一样的。而《黄果树瀑布》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四年级所学的《九寨沟》的写法是一样的。

二、设计单元预习单

对于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支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预习时要做什么,怎么做。所以,单元预习单应运而生。

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单的:

(一)课文直通车

1.一读: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什么?你最喜欢哪篇课文?

2.二读:扫除“拦路虎”。教师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罗列词语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

3.三读:根据教师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描写重点。

(二)课外照明灯:提供与这三篇课文相关的内容、推荐相关的网站。

(三)质疑问难:写出自己在预习了这个单元后,心中的一些问题。

预习单是针对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而提供的一个扶手。在长期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会渐渐具备单元整体预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的预习单。

三、单元导读课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以预习单为依托,展开单元导读课的教学。单元导读课的目标应有以下两点:1.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撰写单元导语。2.质疑问难,导学导教。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1.指名交流本单元由哪些课文组成。

出示一系列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个景点,说说看了这些图片以后的一些感受。

2.抓住重点,积累词语。

对预习单上的“三读”进行反馈。《黄山奇松》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黄果树瀑布》重点描写了瀑布的样子和声音;《莫高窟》重点描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单,对词语進行分类。如《黄果树瀑布》中形容声音洪大的词语有哪些。

【设计意图:写景类课文通常运用大量的辞藻来形容景物。因此,引导学生按类别整理本单元词语,有助于学生对一类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下面单元导语的撰写奠定基础。】

(二)提炼主题,撰写导语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小组拟定单元主题。

2.以刚刚积累的词语为依托,为这个单元写导语。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景秀壮丽!你瞧,黄山上的一棵棵松树形态奇特、生机勃勃;莫高窟的一尊尊彩塑惟妙惟肖、精妙绝伦,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宏伟瑰丽;你听,黄果树瀑布那轰鸣的水声,气势磅礴!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请走进第五单元吧!

3.实物投影学生的单元导语,师生互动,提出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人教版的教材在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对即将展开学习的单元进行导航、目标定位等,而苏教版的教材没有。所以教师更应在单元导读课上让学生尝试来写单元导语,让学生学会站在单元的角度上看文本,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质疑归类,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课前根据学生预习单罗列出来的问题。

2.把这些问题分成三类:(1)关于整个单元的; (2)关于单篇课文的;(3)需要课外查资料的。

3.解决一些关于整个单元的问题。如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单元的课文在写法上和以前学的写景类课文《泉城》一致吗?”

【设计意图:导读课上学生提出的一些对于整个单元的问题,要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单元意识。但不是所有的关于单元的问题都要放在导读课上解决。例如学生提出“本单元课文和四年级时学的写景类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类提升性的问题就要在单篇课文教学结束之后的单元总结课上来解决。】

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并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促使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感悟”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学习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第3单元A课文翻译 第5篇

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影响

气候变化大大改变了世界捕捞渔业,世界捕捞渔业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巨大压力。内陆渔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尤其面临着高风险,这威胁着世界上一些最贫穷人群的食品供应和生计。同时也会对水产养殖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亚洲的居民。各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以鱼为食物和和依赖渔业生存的人们有能力,有新的政策和资源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水域。

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正在变暖,但这种变暖在地理的分布并不均匀。由气候变暖造成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共同影响,预计将降低表层水密度,从而增加垂直分层。这些变化可能会减少表层养份,从而改变温暖区域的初级和次级生产。

此外,有证据表明,季节性上升流可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食物网。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浮游生物和鱼类种群的群落构成、生产力和季节性过程。世界海洋酸度的逐渐增加(逐渐降低PH值)普遍对珊瑚礁产生重大长期的威胁。短期内,与珊瑚白化有关的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珊瑚礁和其他生态系统稳步退化。长期来看,我们预计酸化程度会逐渐增加,珊瑚礁结构将完全弱化。而珊瑚礁系统能否适应这些环境的变化还不得而知。

随着气候温暖,向两极范围的海洋鱼类种群丰量增加,而朝赤道方向的范围种群丰量下降。一般情况下,预计气候变化将驱动大多数陆地和海洋物种的分布范围向两极转移,温水物种分布范围扩大,而冷水物种分布范围减少。鱼类群落最快速的变化将发生在深海物种,它们向更深水域转移以应对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此外,许多动物的迁徙时间也会受到影响。海洋变暖还将改变掠食-被掠食的匹配关系,因为浮游生物会有不同反应(一些响应温度变化,另外的响应光照强度)。

证据表明,内陆水域也在变暖,但气候变化对流入这些水域的河流径流有不同影响。一般而言,高纬度和高海拔湖泊将经历冰盖减少、水温增加、生长季节增长,因而,藻类丰量和生产力也会增加。相反,热带区域的一些深湖将经历藻类丰量减少和生产力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对一般淡水系统而言,在考虑气候变化的结果是要特别关注洪水发生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这些是许多鱼类物种在洄游、产卵、运输鱼卵等方面要适应的。

预计依赖渔业的经济、沿海地区和渔民以不同方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移居和迁移,由于海平面上升和热带风暴频率、分布或强度变化而对沿海地区和基础设施造成的影响;渔民生计不如以前稳定和食用鱼可获得性和数量变化。

渔业和渔业地区的脆弱性取决于其面临变化的程度和敏感度,还取决于个体或系统预测和适应的能力。适应能力是由不同的地区状况决定的,受到文化、当前体制和治理框架或不能有效获得适应资源的影响。国家和地区之间、某一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脆弱性都存在差异。总体上,较穷和权势不大的国家和个人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资源捕捞过度、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生活贫困,社会服务及必要基础设施缺乏的社区,渔业更加脆弱。

渔业是富有活力的社会-生态系统,经历着市场、开发和治理的快速变化。这些变化加上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的联合作用使我们很难预测气候变化对未来渔业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包括个人或公共机构的反应或预测行动,包括完全放弃渔业寻求其他替代职业,确立安全保障和警告系统以及改变捕捞生产。渔业治理将需要灵活处理种群分布和丰量的变化。一般认为,改进渔业适应性能力最好的办法是确立基于生态系统的合理、可持续渔业,以应对其固有的不确定性。

与其他领域相比,渔业和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多,但可采用已有措施进一步减少排放。在许多情况下,减缓气候变化影响与现有的改进渔业可持续性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技术创新包括在捕捞生产中减少能源消耗,建立更效率的捕捞后流通系统。

水产养殖现占人类水产品消费的近50%,预计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加,以满足进一步的需求。人们日益关注能否长期为捕捞业生产提供鱼粉和鱼油作为水产养殖的饲料。现在,很多替代品如大豆、玉米粉、稻糠等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满足鱼的需求。此外,随着水产养殖的扩大,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这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全球水产养殖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其中亚洲内陆淡水产量占总产量的65%。大量的水产养殖活动集中在主要河流的三角洲。未来几十年海平面上升,这将增加更远的上游的盐度,影响咸水和淡水养殖生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需将水产养殖生产转移到更远的上游或转为养殖更耐盐的物种。这类措施代价较大,并对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温带水产养殖更易受水温变暖的影响,这会超过许多养殖物种的极限,从而需改变养殖的物种。

极端天气的增加可能从这几方面影响水产养殖:水产养殖设施毁坏、种群丧失和病害扩散。这类危险性在开阔地点更大。预计气候变化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静止的水体,一些化学品在水中的浓度增加到有毒水平或改变水体分层,这些导致水体缺氧,增加养殖种群的死亡率。但如果认真监测,并采取合适的战略,可应用适应性措施。

同时,气候变化也给水产养殖带来了机遇。一些内陆水域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会有所增加,这将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尽管三角洲的盐度增加将使一些水产养殖转移到上游,但在许多额外区域可进行高价商品对虾的养殖,当然这样需消耗更多的能源。

与占全部人为甲烷排放量37%的陆基畜牧业不同,养殖的水生物种不排放甲烷。养殖软体动物和大范围海澡养殖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少(如果不是根本没有),同时这类养殖在一定程度上有碳封存的作用,还可为生物燃料(海澡)提供原料。这就提高了水产养殖的价值,即可作为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产生更少的碳痕迹,以及具有进一步减缓大气碳排放的相对潜力。

第1单元A课文翻译 第6篇

1996年全球海洋捕捞渔业产量达到8630万吨高峰,接着是巨大的波动,到2008年稍稍减少到7950万吨。2008年,西北太平洋的产量最高,为2010万吨(全球海洋捕捞量的25%),随后是东南太平洋,为1180万吨(15%),中西部太平洋为1110万吨(14%),东北大西洋为850万吨(11%)。

处于低度或适度开发的种群比例预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14%下降到2008年的15%(图19)。相反,过度开发、衰退或恢复中的种群从1971年的10%增加到2008年的32%。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完全开发的种群相对稳定在大约50%,1985年和1997年之间处于稍低水平。2008年,粮农组织监测的15%的种群组被预计为低度开发(3%)或适度开发(12%),因此,这类种群能够提供高于现有水平的捕捞量。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记录的最低百分比。预计有刚过一半的种群C53%)被完全开发,因此,其目前产量达到或接近最大可持续产量,没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余下的32%预计被过度开发(28%)、衰退(3%)或从衰退中恢复(1%),由于以前的过剩捕捞压力,其产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需要实施恢复计划。这一百分比是时间系列中最高的。尽管这些预计可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过度开发、衰退或恢复中的种群百分比增加的趋势显而易见,低度开发和适度开发种群下降的趋势的确引起了关注。

占世界海洋捕捞渔业产量30%的排名前十名物种的多数种群被完全开发,因此没有增加产量的潜力,而一些种群被过度开发,增加产量只能在有效实施恢复计划时才有可能。东南太平洋秘鲁鳀鱼的两个主要种群、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狭鳕和大西洋的蓝鳕被完全开发。大西洋鲱鱼的儿个种群被过度开发,一些种群衰退。西北太平洋的日本鳀和东南太平洋的智利钓一筴鱼被认为己完全开发。在东太平洋被适度开发的日本鲭的一些不多的种群可能还有一些有限的扩大机会,而预计西北太平洋的种群正在恢复。2008年,西北太平洋主要渔场的细尾带鱼预计被过度开发。

2008年金枪鱼和类金枪鱼总产量约为630万吨。金枪鱼主要经济种类一长鳍金枪鱼、大目、蓝鳍(二个种类)、鲣鱼和黄鳍一贡献了420万吨,比2005年的高峰下降了约20万吨。约70%的产量来自太平洋。鲣鱼是最多产的热带经济金枪鱼(2008年占主要金枪鱼产量约57%),黄鳍和大目金枪鱼是另外的多产热带物种(分别贡献了约27%和10%)。

在23个金枪鱼种群中,大多数或多或少地被完全开发(可能多达60%),一些被过度开发或衰退(可能多达35%),只有不多的种群显示为低度开发(主要是鲣鱼)。但是,由于可能对大目和黄鳍金枪鱼有消极影响,日前增加鲣鱼产量是不可取的。不了解资源状况或了解不多的主要金枪鱼的种群很少,由于对金枪鱼的大量需求和金枪鱼捕捞船队的能力严重过度,如果不能改进金枪鱼资源管理,金枪鱼种群状况(以及产量)可能进一步恶化。

对蓝鳍种群糟糕状况以及对许多金枪鱼管理组织管理这些种群面临困难的关注,事实上导致摩纳哥在2010年建议,根据CITES禁止大西洋蓝鳍的国际贸易。尽管在该高价值食用鱼资源状况满足列入CITES附录I生物学标准方面儿乎没有争议,但该建议最终被拒绝。反对将其列入的许多缔约方认为,ICCAT是管理这类商业开发的重要水牛物种的适当机构。

在西北太平洋,小型中上层种类是最丰富的类别,2003年日本鳀产量约为190万吨,但随后下降到2008年的120万吨。该区域对总产量有重要贡献的细尾带鱼被认为己过度开发,阿拉斯加狭鲣和日本鲭被认为己完全开发。鱿鱼、墨鱼和章鱼是重要物种,产量为140万吨。

在中东部和东南太平洋,种群开发状态没有大的变化,在国家和国际一级对一些关键鱼类种群的评估和管理有了一些改进。在国际合作方面,经过3一4年的密集谈判,拟议的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一些成员方(智利、哥伦比亚、库克群岛、新西兰和秘鲁)于2009年11月14日在新西兰奥克兰通过了《养护和管理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公约》。该公约促进对非高度洞游渔业的国队、养护和管理,保护从南印度洋最东部穿越太平洋到南美洲EEZ的区域的牛物多样性。中美洲国家也改进了在其区域沿海重要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区域合作。此外,2009年厄尔尼诺现象适度,2010年前几个月继续出现在太平洋赤道区域。热带深对流继续增强在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流动,据报告在东太平洋对种群状况和渔业的影响相对温和。

中西部太平洋总产量持续增长到2007年1140万吨最高峰,2008年稍有下降。该区域产量占全球海洋捕捞量的约14%。尽管有明显积极情况,但有理由担忧多数种群被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许多在衰退)的资源状况,特别是在南中国海西部。通过在新区域扩大渔业可能维持高产量,也可能是产品在渔场之间转运重复计算,导致产量预计偏差,潜在掩饰种群状况的消极趋势。

在东北大西洋,蓝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恢复,日前产量约100万吨,尽管可能由于最近的低补充量使管理的资源短期下降。由于对鳕鱼和鲽鱼的主要种群实施恢复计划,捕捞死亡率下降。2008年北极鳕鱼产卵种群特别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低水平恢复。同样,北极绿青鳕和黑线鳕种群增长到高水平,尽管别处的种群依然被完全或过度开发。玉筋鱼和毛鳞鱼的最大种群依然被过度开发。对数据有限的平鲉和深海物种的担忧依旧,这类物种可能更容易受过度捕捞影响。北方对虾种群一般处于良好条件,但有迹象表明一些种群正在被过度捕捞。对许多种群,己经或正在实施基于更为一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政策的捕捞量控制规则,包括蓝鳕、鲭、北极黑线鳕、北极鳕鱼和更大的鲱鱼以及鲽鱼种群。

尽管西北大西洋渔业资源继续处于以前和/或日前开发压力下(约35%的种群预计在2008年衰退),对应过去10年改进的管理计划,一些被过度开发和衰退的种群最近显示出恢复迹象(例如马舌鲽、黄尾黄盖鲽、庸鲽、黑线鳕和白斑角鲨}。但大西洋鳕没有这种情况,这一曾经在西北大西洋最重要和丰富的商业鱼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急剧崩溃,尚未恢复。

自2006年进行评估起,东南大西洋的种群状况有了若干重要变化。重要的无须鳕资源依然是从完全开发到过度开发。但由于良好补充年份以及自2006年起引入严格管理措施,南非海域的深水无须鳕和纳米比亚海域的南非无须鳕出现一些恢复迹象。沿岸鱼类的多数种群状况依然为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一些正在衰退。南非拟沙丁鱼的显著变化是2004年有很高生物量,预计被完全开发,但日前在不利环境条件下,丰量大大下降,在整个区域被过度开发,这一情况在2008年的回顾中做了说明。相反,由于系列年份的良好补充条件,南非鳀的状况从完全开发改进到适度开发,而瓦氏脂眼鲱继续处于从低度开发到适度开发状态。南非竹筴鱼和短线钓筴鱼种群条件恶化,特别是在纳米比亚和安哥拉海域,这两种鱼类日前被过度开发。安哥拉海域的小沙丁鱼(圆小沙丁鱼和短体小沙丁鱼)依然从适度开发到完全开发状态。米氏鲍种群条件继续令人担心。有大量非法捕捞,日前被过度捕捞,可能衰退。

另一个关注的区域是西南大西洋,在16个己评估的物种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认为处于衰退或被过度捕捞,其中包括阿根廷无须鳕(Merluccius hubbsi)、南蓝鳕(Micromesistius australis)、小鳞犬牙南极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和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

中东部大西洋2008年产量约为340万吨,稍低于2000一2008年平均的约350万吨。小型中上层种类构成上岸量的大部分,随后是其他沿岸鱼类。在上岸量方面最重要的单一物种是沙丁鱼,过去9年每年上岸量在60一80万吨范围。在从博哈多尔角向南到塞内加尔的区域,沙丁鱼依然被认为处于适度开发中,而多数中上层种群被认为处于完全开发状态。一些种群被认为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例如西北非沿岸和儿内亚湾的沙丁鱼种群。在很大程度上,多数区域的底层鱼类资源从被完全开发到过度开发,塞内加尔和毛单塔尼亚海域的白纹石斑鱼依然处于严酷的条件。深水对虾一些种群状况似乎得到改善,被认为处于适度开发中,而该区域其他对虾种群处于从完全开发到过度开发状态。商业上重要的章鱼和墨鱼种群依然被过度开发。

在地中海,总体情况维持稳定,但在上次全面评估后情况变得困难。尤须鳕和羊鱼的所有种群被认为处于过度捕捞中,鳎鱼的主要种群和酮鱼的多数种群情况可能也是这样。评估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沙丁鱼和鳀鱼)的主要种群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状态。

在黑海,小型中上层鱼类(主要是黍鲱和鳀鱼)状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急剧衰退中稍有恢复,可能是由于不利的海洋条件,但其依然被认为从完全开发到过度开发。

东印度洋产量依然高度增长,从2007年到2008年增长10%,日前总产量660万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区域总产量稳定增长,产量没有平缓迹象。但该区域产量中高白分比(约42%)属于“未确定的海洋鱼类”类别,在需要对种群状况和趋势进行监测方面,这引起关注。增加的产量可能在事实上是由于扩大新捕捞区域或物种。澳大利亚专属经济区渔业产量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结构调整减少努力量和产量以及2005年的旨在停止过度捕捞并使过度捕捞的种群得以恢复的部令。预计该区域的捕捞经济在中长期将得到改善,但对单个渔民来说,短期内还可预计得到更高利润,原因是正在生产的船舶不多。

西印度洋2006年总上岸量达到445万吨高峰,但2008年下降到412万吨。金枪鱼和类金枪鱼在所有物种组中产量最高一2008年为88万吨或总上岸量的21%。最近的评估显示,康氏马鲛种群被过度捕捞。该区域的产量数据往往不详细,不足以进行资源评估,但西南印度洋渔业委员会在2008年基于最佳可获得的数据对其管辖区域的140个物种进行了资源评估,发现29%的物种被过度捕捞或衰退,53%的为适度或完全开发,18%的为低度开发,比全球平均数要高。

应当指出,过去几年全球产量下降,在世界范围内过度开发、衰退或恢复中的种群百分比增加,低度和适度开发的物种比例下降,捕捞渔业产量不能增加的可能性加大,除非实施有效管理计划来恢复过度捕捞的资源。对只在或部分在公海开发的一些高度洄游、跨界和其他渔业资源来说,情况似乎更为严峻。2001年生效的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UNFSA)应当作为公海渔业管理措施的法律基础。

必修一第二单元课文翻译 第7篇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Look at this example:

British Betty: 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American Amy: Yes, 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即使他们所讲不是同一种英语,他们也能彼此听懂。请看看这个例子:

英国人贝蒂:来看看我的公寓吗?

美国人艾米:好的,我来看看你的公寓吧。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At fir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 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n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o.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实际上,当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渗透时,所有的语言都会有所发展和变化。开始,英格兰人在大约公元450年到1150年之间所说的英语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英语很不一样。当时的英语更多的是以德语为基础的,不像我们现在说的英语。后来,大约在公元800年至1150年之间,英语慢慢变得不那么像德语,因为统治英格兰的那些人开始是说丹麦语,后来说法语。这些新来的定居者丰富了英语语言,尤其是丰富了英语词汇。所以到17世纪初的时候,莎士比亚能够得以使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的词汇。1620年一些英国定居者来到了美洲,后来到了18世纪的时候,一些英国人还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英语也就开始在这两个国家使用。

Finally by the 19th century the language was settled.At that time 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happened: first Samuel Johnson wrote his dictionary and later Noah Webster wrote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最后到19世纪的时候,英语这种语言就变得稳定了。当时,英语的拼写发生了两个很大 的变化:先是塞缪尔?约翰逊编写了他的英语词典,后是诺亚?韦伯斯特出版了《美国英语词典》。后者使得美式英语的拼写有了其独特的个性。

上一篇:军人个人自查自纠下一篇:英语作文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