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2024-07-27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精选6篇)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第1篇

代内不公平之下的环境问题-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保矛盾

一、环境公平概念的回顾与反思 环境公平(environmental equity)的概念是美国环境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所提出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环境的`问题.

作 者:赵倩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广东,广州,510034 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 

★ 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

★ 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环境问题论文

★ 环境问题论文范文

★ 正义散文

★ 浅谈露天煤矿环境问题及对策

★ 环境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 浅谈环境的沙漠化问题

★ 婚礼上代东致辞演讲稿

★ 环境问题四级英文作文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第2篇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多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烜,《撑起老区农业科技一片天——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代广西,2010:16

[2]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5]苏晓东,《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第3篇

汪巍: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发达国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一, 制定规划与政策, 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明确提出了201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 即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至2009年, 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 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 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落实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

法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欧洲平均水平要低21%, 尽管如此, 法国还在朝着更高的绿色发展目标迈进。农业方面, 法国想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更加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重从现在的1%提高到20%。在交通方面, 政府将对旧车增收保险附加费, 对购买节能型新车给予优惠;到2020年, 新建2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在2020年以前, 将空运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

发达国家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近年来英国为了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 推出了两种政策手段:即在其“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中提出了征收气候变化税。计税依据是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 而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 即对所有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 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 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 并建立了碳基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 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 对新建的节能住宅实行减免税收, 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 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

第二, 采用法制手段,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达国家制定法律法规, 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英国是最早制定低碳经济法律的国家之一, 在2007年6月英国就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 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美国运用法律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在以下几部能源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一是《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 该法案规定对太阳能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10%, 二是2005年美国《国家能源政策法案》, 该法案规定, 到2015年联邦政府建筑物的能耗在2003年的水平上降低20%;三是《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 该法案对增加生物燃料生产、建筑和工业节能、碳捕获和碳截存等做了专门规定, 并规定到2025年时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效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四是2009年2月17日通过的《复兴和再投资法案》, 法案明确到2025年美国人所用电能的25%来自可再生能源;五是2009年6月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 (亦称《气候法案》) , 《气候法案》提出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 2050年在1990年水平的基础上降低80%;为此, 确定了“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 并通过对高碳经济征税以补贴新能源, 通过配额交易发展低碳经济。

这些法律法规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 为做好节能减排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德国政府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供暖法》, 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8年1月起, 欧盟公布了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现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 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五个立法建议, 强化低碳经济的立法。

发达国家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为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发达国家纷纷成立相关机构, 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如英国政府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 负责研究减排目标落实情况, 并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等。

美国有关部门节能减排职责界定得十分清晰。美国政府最高的节能减排管理机构是联邦政府能源部和环保总署。能源部负责研究开发重大节能技术, 环保总署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水、空气及其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全国性政策。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 都设置了能源工作委员会, 负责当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在节能减排执法方面, 美国虽然设置了不同的管理层级, 但管理不越位也不错位;美国通常是州政府先对企业进行检查, 并对有关问题依据当地及联邦政府法律进行处置。环保总署的区域办公室一般情况下会尊重当地政府的意见, 但如果区域办公室认为当地政府处置不当, 区域办公室会独立执法, 但执法行动会与州政府沟通后实施。

第三, 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达国家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以来, 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如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 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 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推广低排放技术, 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发达国家都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 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美国有14个州实行对电力收入加收一定的费用, 每年从中征集到约5亿美元的资金, 建立节能公益资金, 由各州的公共事业委员会管理, 各相关部门都可以申请利用该基金开展节能项目。

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 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资助和投资已经超过35亿澳元;政府设立的5亿澳元低排放技术示范基金吸引了近30亿澳元的投资。

记者:发达国家在采取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举措后, 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汪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成效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 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发展低碳经济, 各国先后就本国减排目标作出了承诺。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中, 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 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此外, 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 如果其它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0%, 到2050年希望减排60%~80%。

第二, 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2006年以来, 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英国国内政策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其它国家提供了借鉴, 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吸取了英国排放贸易制度中很多有益的元素。

第三, 可再生能源投入逐年增长, 产业发展正在崛起。从中长期看, 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发电量的份额将从目前的4%增至2030年的11%。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2011年, 美国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同比增长了42%, 达到481亿美元;2012年前10个月, 美国有92个风电项目 (5403MW) 、167个太阳能项目 (1032MW) 、79个生物质发电项目 (409MW) 、7个地热发电项目 (123MW) 和9个水电项目 (12MW) 投产。目前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美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4.93%, 超过了核能 (9.27%) 和石油发电 (4.32%) 的总和。

欧盟成员国准备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0年提高到20%。欧盟《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提出, 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英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目前已超过10%, 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而且其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在《2050年能源气候发展路径分析》中, 探讨了远期可再生能源满足英国60%能源需求的前景。从1991年至2009年, 欧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的共有38个海上风电场, 装机容量达到2056MW。德国也是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 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 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13年的8.7%。日本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 确定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满足日本20%电力需求的目标。

为加快经济复苏步伐, 保证长期能源供应, 奥巴马政府以新能源战略带动经济发展。首先, 通过在未来十年中投资1500亿美元, 帮助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 把清洁能源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次, 在未来十年里, 通过技术创新节省比从中东和委内瑞拉现有进口总和还多的石油;第三, 到2015年, 推广使用100万辆插电式电动混合车, 并使汽车耗油标准达到150英里/加仑;第四, 实施碳捕捉和交易制度, 到2050年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减少83%。

为占据技术制高点, 美国将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点, 积极促进技术创新。美国将在发电技术 (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 、交通运输技术 (包括生物质能、燃料电池等) 和能效方面的技术等领域进行重点研发。《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明确了对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到2025年将达到1900亿美元, 其中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900亿美元, 碳捕捉和封存技术600亿美元, 电动汽车和其它先进技术的机动车200亿美元, 基础性的科学研发200亿美元。

记者: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趋势显示我国必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经验, 我国应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适合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呢?

汪巍:我国从自身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 主要有两大举措。

第一, 国家引导。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了近一半。目前,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约33%, 与发达国家相比, 低10多个百分点。我国整体经济的能源强度比日本高10倍左右, 比经合组织国家高5倍左右, 甚至比印度还高3倍。2009年以来, 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 国务院批复了16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 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甘肃循环经济区等。

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 我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包括:要在2020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到2020年, 煤炭在我国能耗中的比重要降低到55%左右。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单位GDP能耗将比2010年降低16%。在水电开发方面,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全面推进金沙江中下游、澜沧江中下游、雅砻江、黄河上游、雅鲁藏布江中游水电基地建设, 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乌江等大型水电基地。通过西电东送和其它清洁能源的开发, 逐步调整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新能源开发方面, 据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至2015年, 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完成100GW;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根据国家规划, 到2015年, 我国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亿平方米, 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 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标准煤, 形成地热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产业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 地热能开发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在风能方面, 截至2011年底, 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6236万KW,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推广风力发电的优惠政策包括:风力发电开发项目所得税减半、风力发电装机累计发电时间至3万小时适用保护价。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 显示, 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推广。到2015年, 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 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 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在三种石化能源中, 煤的含碳量最高, 油次之, 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要发展低碳经济, 走低碳经济之路, 转变能源结构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已经行动起来,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待全球环境保护, 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国家、负责任政府的大国形象。2013年5月至11月, 环境保护部联合六部委开展专项行动, 重点查处大气污染、废水污染地下水等环境违法问题。

低碳经济也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011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已占到全球总产能70以上, 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高达43%。

第二, 创新驱动。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 低碳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自主研发, 二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我国的低碳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 以及在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我国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还要依靠创新驱动, 使之既适应我国的国情又符合低碳发展。

发达国家无疑在这场“低碳经济”的革命中走在了前面, 全球碳交易市场也正在蓬勃发展。全球对低碳经济的关注日益增加, 给我国提供了赢得竞争力、国际声誉和环境效益的低碳经济良机。要实现低碳发展, 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努力。宏观上, 我国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以及正在酝酿积极有效的制度措施, 为低碳经济保驾护航, 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低碳生产。微观上, 既要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 又要建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和重建机制,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

记者: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可以说没有低碳经济的发展, 就不会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各项重大举措的实施, 我们国家的山会更绿, 水会更清, 天会更蓝, 我们伟大的祖国将成为民生幸福、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浅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 国际环境 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象。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是由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生产力基础好、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而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垄断和封锁。二是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战后,大英帝国被美国抛在后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80年代后,日本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一度有超越美国的迹象。90年代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开始疲软,而美国经济在近七、八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达国家发展的不平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技。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是取决于是否实行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完进技术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从国内来讲,有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国际来讲,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为了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回避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益处,发展中国家应当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政策调整。从国内来看,重点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提高市场调控能力;从对外角度看,要加强国际合作,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1.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于资本市场开放持谨慎的态度。谨慎看待资本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应采取谨慎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不应盲目推进资本市场自由化。

2.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对投机资本的流动加强管理。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

3.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确立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化和改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形成健全的国际金融运作体系。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抑制投机的国内规章制度。

4.争取在国际储备分配中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对于储备的需求。将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转变为单一性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比较公平的储备货币体系。

5.严格监控和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对发展中国家不同形式的掠夺。要对游资的自由流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建立灵敏、高效的危机预警和救援机制。

6.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全球金融合作。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金融监管机制和资本交易的国际规则、储备分配规则。这既是全球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发达国家的需要。

7.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争取国际性金融多边组织的支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国际性的金融多边组织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贫困、失业等都要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发展中国家虽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还不算低,但并没有经济发展,且经济增长发生之前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增长发生后仍未见多大改变。如收入分配不公,基本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等。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特权阶层或官僚阶级所剥夺、垄断和享用。所以,虽有经济增长,参与生产性劳动的广大民众则被排斥在收益分配格局之外,政治结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得不到增长的经济的支撑。

在现实中,一些经济上贫困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政治制度存在问题或制度效率不高的国家,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管理无效和社会秩序都相当普遍。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发展或发展没有效率的症结所在,一些国家的官僚体制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事实上,在那些政治、吏治问题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中,不仅国内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或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使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其统治者为维护其独裁统治,并把如何使这种统治得以“延续”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况且,为保证这种统治稳定、持续,就要动用或利用军队作后盾支持,将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使用,而且打着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旗号,强调本国发展经济的特殊性。因此,这类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发展经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

在当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庞大政权体系和官僚阶层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导致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难以积累起来;如果再加上政治制度缺乏来自新闻的、政党的、法律的、议会的全方位监督,那就必然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浪费,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往往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阻力。资源再多,也因制度的无序而导致浪费。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努力推进本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制度的高效率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只有良好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参考文献:

[1][美]托达罗著.黄卫平等译:《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2][美]帕金斯等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第5篇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对打工经济来说,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正是欠发达地区打工农民的“软肋”,因而靠打工逐年增加收入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以我们*为例,*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特别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02元,远远低于全国3255元、全省3118元的水平,可以说是十分偏低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富裕,要想让他们拿出钱来自主投资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我投入能力差。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即使有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也基本拆分殆尽,发展得好的村级集体经济少之又少,在此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穷村,发展缓慢的问题更加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部分村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等,也影响到一些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落后,导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里的自我投入能力大打折扣,农村公共事业得不到发展。在我的调查中,部分示范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村庄整治等都难以筹集到资金,工作进展相当缓慢,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县林区的一个村,因水渠损毁,在只需200斤水泥、50元工钱就可修好的情况下,村里居然拿不出钱,可见村级经济之薄弱。

再次是地方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上级的支持外,离不开地方财力的支持。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这点很容易做到。但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限的地方财力大都只能维持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是“喝粥”财政,有的甚至负债沉重、难以为继,很难为农村大量的硬件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如拿我们所在的永州来说,全市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800万元,即使是这800万全部分配给我县的499村,每村只有一万多,更何况全市有5000多个农村。此外,欠发达地区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也有一定难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会从多方面予以扶持,但国家扶持是有条件、有重点、有限度的。“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是国家实施项目的基本原则,新农村建设也不会例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基础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在争取国家扶持上占据明显优势。欠发达地区则相反,许多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基础太差,加上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且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物的问题,就是建设基础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等“硬件”的投入,如水、电、路、讯等网络体系。只有把农村硬件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好了,这个农村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恰恰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民微薄的力量,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农村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建设新农村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如对于我们*来讲,全县的公路等级还十分低下,国道还是三级路,省道还是四级路;全县10%的村不通公路,特别是林区所占的比例更大,有的林农生产生活资料运送都是靠肩背手提,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全县80%的村不通自来水,仍有8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4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20%的村庄未通电话。此外,卫生、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学无所上,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现象还是许多村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近年来,国家在农村通水、通路、通电,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欠发达地区的不少地方,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的现象还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定销粮食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的取消),一些欠发达山区的林农只能基本维持温饱,他们往往迫于生计,只能拿起斧头砍树,形成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导致过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再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对农村规划的意识淡薄,有关部门对规划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一、无序,呈现“有新房,无新貌”的状况,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 第6篇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2005年,16年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

上一篇:协力安全管理下一篇:在教室里抗洪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