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的造句范文

2024-06-19

沦陷的造句范文(精选8篇)

沦陷的造句 第1篇

沦陷拼音

【注音】: lun xian

沦陷解释

【意思】:(1)(领土)为敌人占领;失陷。(2)淹没。

沦陷的造句 第2篇

【拼音】lún xiàn

【解释】意思是1.沉陷,陷没。2、指国土被敌人占领。3.沦落,衰败。

【出处】语出苏轼《乞常州屡住表》:“臣先任徐州日,以河水浸城,几至沦陷,臣日夜守捍,偶获安全。”

进口猪肉与“大豆沦陷”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进口猪肉,大豆沦陷,中国养猪业,规模化养猪

2011年猪肉价格一路飑升, 吸引了“洋猪肉”漂洋过海而来。据商务部发布的农产品报告, 1至9月份, 中国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达到87万t, 同比增长44.6%。其中9月份进口量为14.2万t, 创下单月新高。有权威人士预计, 2011年全年可能进口猪肉超过100万t。目前, 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美国、丹麦和加拿大, 但受中国进口猪肉数量的大幅增加的刺激, 还有一些国家也纷纷组团来华开展“猪肉贸易之旅”。2011年10月底, 芬兰农林部部长率团来到中国, 与国家质检总局就中国从芬兰输入猪肉的检疫和兽医卫生条件签署了议定书, 这意味着芬兰将首次实现对中国出口猪肉。11月1日至15日, 由墨西哥农业部副部长率领的农牧产品商业代表团对中国进行访问。代表团主要是由与猪肉相关的企业和协会组成, 访问期间与中国肉类协会、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举行会谈, 并签订合作协议。而在2011年9月, 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墨西哥猪肉制品进入中国市场。

2011年进口猪肉对稳定国内猪肉市场、保障老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尽管全年猪肉进口突破100万t, 也仅相当于2010年全国猪肉消费量的2%, 仍然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由于目前进口的冻猪肉到岸价为每公斤15元左右, 仅为国产猪肉价格的一半;同时, 进口猪肉还有安全这个更大的优势 (如欧盟猪肉可以保证没有抗生素残余, 而美国猪肉抗生素残余也比中国少得多) ;业内普遍担忧, 长此下去, 洋猪肉恐将逐步蚕食中国猪肉市场, 让中国生猪产业再次上演“大豆沦陷”。以至有媒体形容:中国进口猪肉数量大幅增长的数据像一滴落进油锅的水, 使本就饱受争议的中国生猪产业再度“炸锅”。

中国生猪产业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吗?

1 进口猪肉常态化与持续升温不可避免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加快, 对肉类、乳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中国农业已经到了必须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时期。而近年来, 我国养猪业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疫病多发问题十分突出, 进口猪肉常态化与持续升温已经不可避免。

1.1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000年以来, 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上升, 进口额的年均增幅一直高于出口额年均增幅, 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已呈现出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2004年, 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2010年, 在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同时, 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逆差值。1—11月,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3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8.7%。其中, 出口543.2亿美元, 同比增长24.2%;进口840.8亿美元, 同比增长31.8%。贸易逆差为297.5亿美元, 同比扩大48.2%。

有分析人士指出, 从长期来看,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农副产品的需求还会有很大的增长, 因此中国还是需要进口一部分农产品。适当降低自给率, 利用好国际市场, 看准时机买进, 这比在国内通过补贴等方式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成本可能会更低。李国祥认为, 要想稳定国家经济、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在猪肉出现周期性波动和严重疫情, 出现较大的供需缺口的时候, 进口猪肉是极其重要的。

1.2 加大猪肉的进口量可减小对进口饲料原料的依赖

在业内人士看来, 猪肉进口大增的背后还隐藏着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紧缺的问题。

从大豆1997年全面开放市场到现在, 我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 进口量屡次创下新高, 中国海关可查询的数据显示, 2005-2010年, 中国历年进口的大豆数量分别为2659万t、2824万t、3082万t、3744万t、4255万t、5480万t, 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数量与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长28.8%, 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国内的玉米消费一共可分为三大类:食物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其中, 饲料消费规模最大, 约占全部玉米消费的70%左右。因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的肉食类消费增多, 加之以玉米深加工为代表的工业消费也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玉米持续出现增产, 但增产的幅度难以支撑起新增的玉米消费需求。从2002年至今, 玉米价格累计上升了1.89倍。2010年, 我国玉米产量达17725万t的记录高位, 但该年我国也从玉米出口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 中国2010年进口玉米157万t, 为上年的19倍。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年9月15日公布的2012年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公告显示:小麦、玉米、大米三大粮食品种2012年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2215.6万t。其中玉米的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720万t。此一玉米配额的总量是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规定制定的, 720万t的数字已经维持了数年时间, 在过去数年时间里, 每年的玉米配额都用不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 除中国对转基因玉米的进口有着严格的限制之外, 还与前几年国际玉米到岸后价格并不具有优势有关。但有报告显示:2011年9月7日, 美国玉米现货价格为每吨308美元, 考虑运费及其他相关海运费到达国内的价格为每吨360美元, 已经比国内现货价格每吨低23美元。而在人民币逐步升值、美国农户得到高额补贴玉米出口价格持续性降低的前提下, 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得到体现。今后几年, 为满足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对肉类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 毫无疑问, 我们这个全球第二的玉米生产大国, 进口玉米配额的总量将很快被突破, 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据有关专家预测, 2020年中国饲料产量将达到2.5亿t。在多增加的部分中, 大部分仍将由玉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 因此, 玉米的大量进口, 已成难逆之势。有专家指出, 如果要满足老百姓消费水平提高对肉类的需求, 中国每年可能要进口一、两千万t玉米, 这对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来说是不现实的。而增加猪肉进口, 可以减少对进口饲料原料的依赖。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认为, 未来养猪业必须做出的一个重大抉择是进口饲料还是进口肉, 如果供需缺口太大, 成本增加又很快, 则适度进口猪肉势在必行。

1.3 猪肉进口可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

为防止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 我国已建立“储备肉”制度。“储备肉”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 具有“防止生猪价格过快下跌, 保障生产平稳发展”和“防止生猪价格暴涨, 保障居民消费”的双重目的。我国储备肉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组成。2011年, 据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7月13日) 称中央储备肉规模约为20万t。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幅波动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11]26号》) 的规定, 地方储备肉的规模一般按“户籍人口每人每天2两肉”的标准储备, 如广州户籍总人口按照2009年的统计为794.62万人, 其市级储备肉规模为5000 t。另外, 在猪价过快下跌的时候, 国家还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方式鼓励部分企业进行商业储备。历史数据显示, 我国猪肉市场全年供应缺口如为1%, 就会出现价格暴涨。有分析称, 假定“储备肉”能够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 总规模应在60万t, 相当于全年猪肉消费量的1.2%, 4个月消费量的3%。专业人士分析, 猪肉价格的暴涨通常集中发生在2~4个月内, 假设4个月内存栏量下降比例造成出栏量下降的比例两者近似相等, 都为3%左右, 需要补足的供应量为原消费量的3%, 那么国家可以连续抛储4个月, 正好与新补栏仔猪的出栏周期大致相当, 储备肉就足以填补供应缺口, 减少市场波动。但如果出栏量下降超过3%, 甚至比3%要多出数倍, 相应的供需缺口就不是区区60万t储备肉能够填补的了。

2011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产量2443万t, 同比下降0.5%, 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竟达57.1%, 到7月份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因素达到了56%, 也使得7月份的CPI高达6.5, 到8月份猪肉价格涨幅虽有所放缓, 但仍然持续高位, 生猪供应偏紧的情况显然大大超过4个月。为了增加市场供应、平抑猪肉价格, 国家在多次投放储备肉的同时, 采取了增加猪肉进口的措施, 进口量逐月增加并急剧放大。到中秋节前后, 随着进口猪肉开始大量到岸进入市场, 国内一路高涨的猪肉价格出现了连续两个多月的下跌, 特別是10月下旬以来, 猪肉价格降速加快。商务部11月1日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监测数据显示, 截至10月30日, 猪肉价格连续6周下跌, 累计降幅达到了5%。猪肉价格下跌, 使10月份CPI的涨速也出现了难得的下降。可见, 加大猪肉进口增强了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 对保障居民消费和缓解通胀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专业人士分析, 相对于国家储备猪肉来说, 进口猪肉的灵活性更高、基本不会受到冷库设施、储备基地等国内养殖业基础设施情况的限制, 在生猪供应出现较大缺口时, 增加猪肉的进口当然是合理的选择。

2 进口猪肉是否让中国生猪产业再次上演“大豆沦陷”

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1995年以前, 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从1995年起, 中国开始从国外进口大豆。从此国产大豆在美国转基因大豆“物美价廉”的攻势下节节败退, 到2000年, 中国大豆年进口量已首次突破1000万t,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 中国的大豆进口额持续攀升。目前, 中国大豆产量已由原来的世界第一, 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 年进口5000多万t, 对外依存度高达80%。而历史上, 中国的大豆产量一度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产量之和还要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 大豆还一直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中国大豆产业的前车之覆,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

2.1 我国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具有猪肉产品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其原因有二:一是散养比重大, 饲料中大量使用非常规原料, 饲料成本低;二是劳动力成本低。有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中的饲料费用仅为4.00元, 美国为5.13元, 日本为12.52元, 每公斤生猪生产总成本中, 我国的劳动力费用为0.76元, 美国为1.01元, 日本为3.44元。以当年统计数据为例, 中国生产每公斤生猪的平均成本约为7.05元人民币, 而美国生猪生产成本平均为每公斤7.17元, 日本的每公斤猪肉生产成本则高达20.49元, 是中国相应值的3倍。到2006年, 我国还一直是猪肉净出口国。以至2006年前, 如何增强我国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的讨论纷扬不绝, 一直是业内的热点话题, 众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研究和建议时时见诸于相关报刊;国家也实行了加大良种引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无疫区建设、推广工业饲料、提高加工能力、减少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最高残留限量等等一系列措施。但2007年以来, 随着散户养猪的大量退出, 玉米-豆粕型工业饲料大量替代农户传统饲料, 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城镇化脚步加快, 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引进国外良种猪带来疫病日趋复杂, 防治费用大大增加, 我国原来具有的猪肉产品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如今, 中国养猪业焦虑的已不再是猪肉出口少的问题, 而是如何应对进口猪肉越来越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2.2 中国已经从猪肉净出口国变成猪肉净进口国

近年来, 大量城乡接合部地带农副产品生产却已经逐步消失或退出, 加之我国正处于养殖产业规模化转型过程中, 出现了衔接断层, 直接影响市场供应, 我国已经从猪肉净出口国变成猪肉净进口国。有资料显示, 2003年到2006年, 中国猪肉的年进口量一直稳定在20万~30万t, 而出口量在40万~55万t, 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的猪肉净出口国。但2007年以来, 由于散户大量退出、疫病频发等因素的影响, 国内猪肉价格有较大波动, 我国猪肉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 而进口猪肉量开始大幅增长。2007年受蓝耳病造成的生猪供应短缺影响, 当年进口猪肉47.3万t, 比2006年增长115%;2008年进口猪肉高达93.2万t, 增长93%;2009年尽管国内生猪行情低迷, 并且由于“猪流感”疫情的爆发, 中国曾一度暂停了从美国、墨西哥等市场进口猪肉制品, 但当年猪肉出口20.7万t, 进口52.9万t, 净进口仍达32万t;2010年我国累计出口鲜冷冻猪肉仅11.0万t, 进口量30多万t, 净进口仍然有20多万吨。另据有关报道, 2011年1—9月中国进口肉已经达到87万t, 全年猪肉进口预计可能突破100万t。

(数据来源:综合媒体)

2.3 外资对中国养猪业产业链的控制一直就在进行而且已经占据了关键点

2007—2008年由于蓝耳病暴发、国内猪肉供给量大幅下降, 进口量出现历史高点。2011年, 猪肉价格暴涨同样引起了猪肉进口量大幅增加。有人认为, 2008年进口猪肉量占总体消费量的比例不到2%;2011年进口猪肉量占总体消费量的比例也只占到2%。对于弥补国内的供需缺口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目前中国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为5000万t, 全球猪肉贸易量是600多万t, 即使全部进入我国市场, 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生猪产销格局。但谁能想到, 大豆当初的进口量也是“杯水车薪”, 短短10多年, 就成了汹涌洪水, 把我们这个大豆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淹没在年进口5000多万t大豆的波涛之中。

大豆之所以沦陷, 还与外资对整个大豆产业链的控制还有着极强的关系。跨国粮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 就开始对我国大豆从种植到加工整个产业链的渗透。2004年, 跨国粮商通过操纵大豆价格, 使中国大豆加工业几乎全面亏损, 然后乘虚大举进入, 短短几年就控制了大豆加工产能的85%, 完成了对中国大豆产业的全面掌控。事实上, 外资对中国养猪业产业链的控制一直就在进行而且已经占据了关键点:猪的品种已经是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饲料原料的供应已经被跨国粮商掌控 (豆粕) 或将逐步掌控 (玉米) ;饲料加工业已经遍布外资控股或者外商独资企业;生物疫苗和动物药品很大的市场份额已经被跨国公司占据;养猪场也正在被高盛等资本巨头大肆收购;屠宰加工加工企业雨润、双汇已被外商控股或参股;销售终端已经形成沃尔玛、家乐福等巨无霸外资超市网络。可见, 中国养猪产业已经狼烟四起。

3 洋猪肉进口凸现中国养猪产业的危机

2008年和2011年洋猪肉进口增辐大, 表面上看, 是国内养猪业疫病爆发引起的存栏量下降, 市场供应紧缺造成的。但是, 3年间就出现两次供应紧缺, 猪价一飞冲天, 还反映出我国生猪生产体系深层次的问题。在2011年9月22日长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锋归结了当前国内养猪业的三大危机:一是规模化养猪场用地难;二是养猪疫病频发;三是饲料成本上涨快。

2008年以来, 我国生猪年出栏量已超过6亿头, 猪肉年产销量已达4500万~5000多万t, 而土地面积和我国相当的美国生猪年出栏量仅1亿多头, 猪肉年产量1000多万t。我国养猪业给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为美国的5倍多。三大危机其实凸现出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的矛盾。

3.1 土地和环保已经成为悬在规模化养猪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近年来, 各地诸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颁布的“禁猪令”纷至沓来, 尤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 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如2007年, 广东省东莞市下达“禁猪令”, 从2009年1月1日起, 全市范围内停止所有生猪养殖活动, 养猪场“发现一个、清理一个、查处一个”。2009年3月, 福建对省内第二大水系九龙江流域养猪业下达“限养令”, 龙岩、漳州两地上万养猪户的猪舍被拆迁, 几十万头生猪被清栏, 经济损失上亿元。2009年9月, 福建省沙县以沙县流域水环境畜禽养殖业污染专项整治为由, 对区域内几十所养猪场进行强制拆除。2011年, 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 深圳、中山、惠州、增城……珠三角大批猪场被拆迁。更值得养猪业关注的是, 2011年在惠州、增城有多宗被拆迁猪场, 将地方政府告上法庭的的行政诉讼案件, 猪场无一胜诉, 甚至无法立案。表面上看, 所有猪场拆迁都在环保的旗号下进行, 实际上这反映的是珠三角工业和农业用地矛盾日益尖锐。

据报道, 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粤东种猪场是在2002年12月广东省“山洽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和省长见证下签约的项目, 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24家种猪核心育种场之一, 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深圳市唯一的国家生猪活体储备承储企业。该原种场标准高、投资大、有影响、手续完善、排污达标、从技术到装备, 在行业类都属于领先。这样一个企业, 却被当地环保局以“环保”为由勒令关停。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乔玉锋说:“如果这样一个猪场尚且被关闭, 那全国大部分的猪场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对我国的养猪行业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规模化养殖除了污染环境, 既提供不了多少就业机会, 也带动不了农民致富;不仅免税, 还要地方政府配套扶持资金;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还要承担责任。因此, 规模养猪场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最不待见的项目, 在哪里养猪已经是业内越来越头痛的问题。

3.2 疫病失控成为养猪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近年来,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发展, 生猪数量和密度大增, 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加之在引进优质种猪的同时, 也引进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猪病, 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多等因素影响, 猪病的传染源、传染媒介、传染途径极其复杂, 使得老病复发, 新病层出不穷, 猪病呈多种疫病交叉混合感染趋势。在这类混合感染中, 既有2种或超过2种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 也有病毒与细菌的混合感染, 还有病毒病与寄生虫病, 细菌病与寄生虫病, 以及由多种病原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综合征, 给猪病诊断和防制带来极大困难, 导致在疫病防治上对疫苗和抗生素药品的依赖。频繁发生的猪病疫情不仅使我国养猪业蒙受重大损失, 还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

猪病疫情还加剧了生产和市场的波动, 形成了“行情好——防控到位——出栏增加——效益下降——防控不到位——出栏减少——行情好”的恶性怪圈。

3.3 饲料价格暴涨成为养猪场的吞金黑洞

在生猪饲料配方中, 玉米、小麦、米糠等植物能量类原料比重在50%左右, 豆粕、菜粕等植物蛋白类原料比重约为20%, 最近几年, 在工业饲料消耗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 饲料原料价格也连连上升。豆粕从2006年的2000元/到目前的2940元/t, 涨幅近1倍;配方用量多达六成左右的主料玉米, 2007年以前一直在1500元/t徘徊, 此后不断上涨, 及至目前接近2500元/t, 与2006年底相比涨幅达58%;麸皮、米糠、棉粕、菜粕等也是一路飚涨, 处于历史高位。饲料原料不断上涨, 使养猪场饲料成本不断增加, 并具有不可逆性。在生猪行情好时, 养猪场利润空间被压缩;而行情处于低谷之时, 养猪场亏损累累, 甚至倒闭。

4 中国养猪产业破局的思考

WTO农业协议商定的粮食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开放度, 定位在当年国内消的3%~5%的水平上, 也就是对外保持3%~5%的依存度。同时, 世贸组织的要求, 小麦、玉米、大米、棉花、豆油等农产品实行有限期的关税配额管理, 其他产品均应实行自由贸易并只保留关税调节。也就是说, 具有价格与质量优势的洋猪肉让中国生猪产业再次上演“大豆沦陷”实际只有过程的时间长短, 而没有根本上的障碍。但是, 我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市场的猪肉供应, 不仅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也与国内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能主要建立在国外猪肉的基础上吗?

当前, 中国养猪业既要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 又要破解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挑战。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存在很大误区, 把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说成是现代的, 把农户的小型的兼业的养猪业说成是传统的落后的, 并判定为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观点, 违背了现实国情。直接影响中国养猪业走科学发展的路子, 也耽误了中国养猪业转型创新的进程。这种观点弱化了中国农户的微观主体地位, 致使他们所从事的产业无法及时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保护, 也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农户得不到专业化支持帮助。大多数农户所从事的种养业无法达到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的高标准, 因此被边缘化。现在, 供他们选择的只有一条路, 就是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而2007年以来的大批散户退出养猪业, 一是没有解决猪肉价格忽高忽低的问题, 生产和市场的波动更为剧烈;二是加大了环境压力, 使疫病频繁发生的情况有增无减, 防治费用大大增加, 兽药残留的老大难问题依然如故;三是丧失了我国猪肉生产的比较优势, 为洋猪肉的涌入敞开了大门;四是玉米-豆粕型工业饲料大量替代农户传统饲料, 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 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实践证明, 中国养猪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这种养猪模式, 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承受力的矛盾, 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长远持续稳定发展, 增加了中国养猪业再次上演“大豆沦陷”故事的现实可能, 最终将极大损害我国中国养猪产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生猪预警网总经理、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 美国确实是世界上生猪规模化养殖较好的国家, 但中国的国情不同, 不适合像美国那样建立超大规模养猪场。美国地广人稀, 中国地少人多。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规模化往前发展, 发展这种耗粮性的产业, 导致了中国大豆十几年前开始的“沦陷”。如果我们一味把中国的家庭养殖户或者小规模养殖户全部拍死, 后果将不堪设想。冯永辉还指出“欧洲的情况和我们更加相似, 那里还有很多的家庭农场在养猪, 通过提高技术使得养殖水平更高, 疾病更少, 出栏率更高, 这才是我们更应该侧重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雍哲.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8-35.

[2]谭向勇, 辛贤.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

一个星球的沦陷 第4篇

一支庞大的K星太空舰队从该星的N01太空港出发了。

港口一巨大平台上挤满了赶来送别的亲友。他们流泪,呼喊着亲人、朋友的名字,并不停地挥舞着各种色彩的三角形小旗。也难怪,这一别少说是5年,多则大约要10至15年,而且战死于那个名叫卡拉亚尔星球的概率也极高。

这样对卡拉亚尔星球的作战,历史上有过无数次。长途跋涉,惨烈的战斗,生还士兵的比例,不足20%。

凯拉尔将军眉头紧蹙,心思重重。这次征战,他并没有多大把握,无奈是军令难违,而港口这种别离的负面怪情绪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太太本也要带着一双儿女来送行的,但他坚决地制止了,他不希望自己儿女情长的那一面暴露在众人眼前。

这支舰队在茫茫太空排出“士”字型阵,几分钟后,舰队开始加速,取后疾速飞行。在显示器上,K星成了一个暗红色的球体,并渐渐远去。

在漫漫无际的飞行中,参谋部召开了出发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临时讨论了一个二号方案。唇枪舌剑的一番争论,最后由凯拉尔将军拍板定夺了。

会议结束了。这间办公室兼作会议室的空间一下子显得空荡起来。空气中还弥散着香烟及人的浓烈体味,凯拉尔将军皱着眉头打开了空气过滤净化器。嗡嗡的一阵响声之后,那些复合的气味消失了,将军这才端起桌上的杯子喝了两口果汁。

他两眼并未闲着,开始看舱壁上那只特大号显示器。显示器显示是飞船前方的立体图像,而显示器下方是两个小窗口,它们不停切换着画面,展示的是各舰的情况。

此时,指挥舱外有人。

门敲了三下,凯拉尔将军一声“请进”,声控识别器把门打开了。

进来的是阿咪儿博士。这位博士走来,一点也没有离乡背井的那种凄然之情,仿佛就是出去旅行。

凯拉尔将军替他倒了一杯果汁,然后指了指桌子另一侧的椅子,示意阿咪儿博士坐下谈。阿咪儿博士并不坐下来,他拿起那杯果汁,一口饮干了,道:“味道纯正,不亏是米迪公司的产品,再给我一杯如何?”

又喝了半杯果汁,阿咪儿博士坐下来了。

他们在一起商讨刚才参谋部讨论过的方案,但凯拉尔将军觉得自己有必要再与阿咪儿研究一次,决策者的责任让他不能不细致入微。把握住每一个细节,不容其有半点疏漏之处,这是凯拉尔将军的一贯风格。他也因此以常胜将军著称于宇宙各大星球。

阿咪儿博士在一张纸上用笔画过来画过去,并不断辅以手势。凯拉尔将军眼睛紧盯着那支不停扭动着的笔,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并不时看着老同学那因激动有些变形了的脸,最后将军拍了桌子,说:“行!”

他用力过大,桌子上的杯子晃动了起来,红色的果汁液体溅落在那张纸上,如血一般晕开了去。

“我其实是反对发动这场战争的,只是不忍心看着这么多K星人子弟去送死,我才偷偷混上船来呈交给你这个方案,谢谢老同学给面子,没有驱逐我下去。”阿咪儿博士站了起来。

将军向他伸出了手。

阿咪儿博士犹豫了一下,还是伸手回应了,他们的手握在了一起。

二驻扎

庞大的舰队在距离卡拉亚尔星球很远的矮子星停下来了。军人们从飞船的舷梯涌出,并排着队走下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美丽星球。风景如画,有原生态的山、水和参天的大树。当然,也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动物在活动,它们并不害怕这些来历不明的人,依旧忙着他们的吃或者玩着自己的游戏。它们不知在未来的几年里,作为猎物,它们将遭受毁灭性打击。不同于K星球,矮子星还没有出现智慧生物,而进化的生物链由于外星文明的进入而可能被永久剪断了。

军人们按照命令,搭起了帐篷。

指令传达者再三强调,一定将帐篷搭得结实,做好长期在这里安顿的准备。这样的指令惹得骂声一片。

这是二号方案里规定的第一步。许多相当级别的军官对此也未了解更多的情况,是属于密级极高的机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只有参加过参谋部会议的高级官员们知道,他们面对询问的眼光,讳莫如深。

一位年轻的士兵扛着帐篷说:“难道就把我们安插在这个鬼不生蛋的地方养老?”

他的上司,一位几乎与他同样年轻的班长说:“就你废话,这里鬼不生蛋吗?让你在鬼不生蛋的地方养老,你还敢违令?”

沿着一条阔而水流急的河边,许多帐篷如巨大的蘑菇阵渐次排开了去。整个过程还不到五分钟,战场上的时间便是生命,快,更快,再快,是凯拉尔将军治军的不二法门。看着那些巨型“蘑菇”,将军紧绷着的脸有了笑意。

每个舰队配有流动厨房,伙头军们开始忙碌起来。厨房外桶呀盆的装满了食物,发出诱人的香味,并向四处弥散。一些不知厉害的小兽、飞鸟探头探脑出现在营地,试图和军人们争食美味。

开饭的号声响了起来,军人们也躁动起来。他们拿着饭盒、调匙排着队向就餐处走去。他们很快席地而坐,享用起定量配给营养丰富的晚餐。

一架小型的飞行器腾空,缓缓向远处飞去,在有余晖天空的背景里画出一条银色的弧线。弧线渐渐消弭,溶入朵朵云彩之中。除了凯拉尔将军,再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飞行器和这么一道美丽而诡谲的弧线。

凯拉尔将军心事重重地走回办公室,作为最高指挥官,他当然享有一系列特权,在一间很小的餐厅里用餐便算是一项了。

三入侵

卡拉亚尔星球最负盛名的济生医院现在已趋冷落。这与前几年那种车水马龙的热闹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鼎盛时期,济生医院的日看病人数达12000人之多。这个数字相当于这个星球人数的万分之零点三。其实来门诊手术的人,相当一部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过去的内、外、骨、心血管、分泌诸科几乎都遭到了重创。济生医院的作法,就是换新,心脏、肝胆、肠、血管,器管及附件都可以得到更换。

没有不治之症,所有的病都可以得到根治。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到这里来看病的费用高得惊人,但人们仍是蜂涌而至,再吝啬的人也不会在事关自己生命的大事上舍不得花钱。悠悠万事,唯命为大。这也算是亘古不变的准则之一。

院长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其长相也与卡拉亚尔星人不同。

情报部门的头儿老鹰曾派人搜集过他的资料,除了发现医院工作人员多为机器人之外,其他则一无所获。可没有法律规定,医院不能雇用机器人。况且这些机器人的从业证书一应俱全。

有着犬一般嗅觉、细致入微的老鹰并不甘心,还曾组织过专家对这些机器人进行过考试。他们具备的知识、技能让专家们也自叹弗如。但老鹰还是慎重地将他感觉到的疑点如数报告给总统。

总统粗略地看了那封报告,然后将那厚厚的一叠纸放入桌上一个大文件夹里。他不愿为这个只是列了若干疑点的报告多动脑筋,举重若轻,具体问题他不屑于去做,否则要那么多部门有什么用?

总统的太太不久前在济生医院做了容貌还原手术。她是个绝佳美人,只是容颜会老,时光易逝,她常对镜感叹。

当听说济生医院的容貌还原术极其精湛,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后,她不顾自己丈夫的强烈反对,精心挑选出自己19岁那张青春逼人、美若天仙的靓照。

还原术极其成功,总统见到太太时以为时光倒流,而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惊呼:“天啦!妈妈比我们还年轻了。”

后来,总统也被并不年轻但貌美的太太逼着去做了手术。

总统做手术的消息如同一个效应强烈的广告,五年来,卡拉亚尔星球所有人都光顾过这家赫赫有名的医院。

现在那位情报部门的头儿老鹰也来了。他实在抵挡不了经过大修那些同事、朋友们重回青春的那种诱惑。

院长亲自为他门诊,并详细地回答了老鹰的所有疑问。

老鹰下了决心。换,索性换个彻底。院长亲自为他做完了最彻底的手术。老鹰换了四肢、内脏、肠道、血管,最后又更换了最新的人工大脑(超大容量的芯片)。

几个小时后,老鹰出院。他握着院长的手,再三表示感谢。看着老鹰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走出医院大门时,疲惫不堪的院长坐了下来,他点燃了一支烟。

蓝色的烟雾在办公室弥漫开过,并魔幻一般笼罩住了他。

十分钟之后,院长开始打电话。

四胜利

凯拉尔将军在看一副军用地图。

五年来,他一直后悔当初采纳了大学同学阿咪儿博士的建议,所谓兵不血刃,采取攻心为上的战术。这个方案曾在远征军参谋部秘密讨论,以微弱的优势通过。在最后的时刻,是凯拉尔将军投了关键而又具有决定性的一票。

其实阿咪儿博士的战术远不止是攻心,而是换脑,给卡拉亚尔星球所有人至少也是大部分人换上电脑芯片。思维模式、记忆全部不变,但在关键时期,由阿咪儿博士发布指令,控制这些实际上已变成了机器的人。

凯拉尔将军的耐性已经消磨殆尽,他让参谋部一帮谋士拿出一个新的方案。他详细审查过这个方案后,准备立刻发动对卡拉亚尔星球的全面攻击。‘五年了,这个等待实在过长。食品的补给也已经成了问题,关键是军人们在这座小星球上无所事事,已经滋生了不少麻烦,而且厌战情绪也在他们中间悄悄蔓延。

电话铃声响了。

凯拉尔拿起了话筒,是阿咪儿博士打来的。

照例的寒暄。

凯拉尔将军先说了,他说:“老同学,请你做好准备,我已经制定了第二号方案,近日内将发动攻击,第一波攻击是非常猛烈的常规炮火,请你们一定要做好自身保护,别出了我给你们设定的圈子。免得玉石俱焚——”

那边打断了将军的话。

凯拉尔将军大声说:“阿咪儿博士,你不要开玩笑!什么?所有卡拉尔星球人都被换上了芯片?所有?不敢绝对保证,但至少也是99.999%?你现在已经给他们下达了第一号指令,什么指令?”

院长,也就是那位阿咪儿博士说:“老同学,允许我给您留个悬念吧。等舰队到达时,您会看到的。”

让将军感到意外的是,阿咪儿博士的声音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反倒是透露出他心绪的糟糕,似乎陷于一种不能自拔之中,但凯拉尔将军此时已没有时间再问询下去了。方案的调整,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三天后,庞大的舰队抵达卡拉亚尔星球。在该星最大的太空航空港口,将军和他的部下果然见到了最“动人”的一幕场景,无数的卡拉亚尔星球人在总统的带领下,手挥小旗在迎接他们。

“欢迎!欢迎!”这声音机械了一般的整齐,毫无半点感情。

走下弦梯的凯拉尔将军和“总统”握手拥抱时,他注意到“总统”的礼节泄露了被程序化的动作。“他其实只是被阿咪儿博士操纵了的一个机器人罢了。’将军昂首挺胸,在“总统”陪同下,迈着最为规范的步伐去检阅身材高大卡拉亚尔军人仪仗队。沉缓的乐曲在卡拉亚尔太空港口的上空回旋,如冤魂的哭声一般经久不去。

五后续

确实有极少的卡拉亚尔星球人逃过了劫难。

一位成功躲过改造的卡拉亚尔星球的科学家撰写了一份报告。这篇《真相:关于卡拉亚尔星球沦陷的报告》一年后历尽周折被送到了星球联合会总部会长办公室。

会长看完了报告,不由得泪流满面。

两个月后,星球联合会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了立即对K星实施严厉制裁的决议,而另一项《关于禁止在人体内使用电脑芯片的提案》则未获通过。

最典型的反对意见,就是科学永远是一柄双刃剑,不能因其有弊,而将这柄剑也给毁了。孰是孰非,这个争论还在进行之中。

故乡的沦陷作文 第5篇

有时,我从姥姥那发亮的眼眸中能够读到她对那故乡仿佛浓得化不开的眷恋。每当我们提及她的故乡时,我们便能从她那因年老而有些浑浊的双眼中发现有些盈盈的亮点,她会像个孩子般用手比划着,用朴实的语言诉说着清晨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大榕树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绿云,当然,她提及更多的还是如故乡儿时小伙伴的童年时光,那种深深的对伙伴的思念镌刻在她细密的皱纹中,那故乡的溪边生活汩汩地流淌在她此时无比温柔的眼眸中,我想,这份不轻易的表达就是她对故乡,对故乡人的最深刻的依恋。

然而,从她的身上,我也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她的故乡在沦陷,依旧是从她那微迷的乌黑的眼眸中。当我们陪伴她走出火车站台的那一眸,我感受到了她那不可自已的颤抖,那仿佛是来自灵源深处最深切的悲鸣。她用有些迷茫的,怯懦的眼光打量着四周,许久许久,她才缓缓的开口:“我记得,我记得它不是这样的?”这声音虽然不大,却如同擂鼓般震人心扉,我想,我懂得了她两个“记得”的深切含义。老一辈人的故土犹沦的悲哀就这样扑面的冲我袭来,压得我有些不能喘息。老一辈的他们的故乡不只是一种地理位置的表达,更多的则是那种童年记忆一去不复返,心灵的温暖馨香真正消逝。

但细细想来,在为姥姥故乡沦陷感到伤感的同时,身为老北京人的我,又何尝无时无刻不体味着“故乡”消逝所带给我们生命的印痕呢?这里的印痕已不能单纯的指向某种物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沉痛与忧伤。我怀念以前故乡的单纯与纯粹,我感慨以前故乡的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信任不在,我悲痛以前故乡的天每一天都是明媚的,我所依恋,怀念的一直,一直都是那个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回去的昨天啊!我虽身处“北京”,但我心却早已不在北京,我想,这就是故乡沦陷带给我们最大的悲哀吧?这份悲哀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实实在在的在告诉我们何为失去,何为一去不复返。失去了故乡,失去了最初纯粹的我们又会怎样?我不敢想,也没有勇气去面对。

沦陷的亲情作文 第6篇

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却在一步步走向沦落。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古代,当一个秀才中举或者是有所作为时,他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他明白自己的成功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与教育之恩。孟郊的“谁眼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喊出了千万个游子的心声;当代作家余光中的:“而现在,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充满了无奈与怀念,遗憾之情,然而,如今还能有多少“网友”读得懂他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呢?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她的儿子13岁那年便被确诊为肝豆状核病变,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她于是决定割肝救儿。然而,陈妈妈由于脂肪变肝细胞占50%-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捐赠。

为了消除脂肪肝,陈玉蓉五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每天暴走10公里,七个月以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七个月后的检查结果显示——脂肪肝没有!这个结果让最专业的肝脏专科教授都大为震惊:“这简直是个奇迹!”

11月3日上午,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成功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儿子的生命得以延续。

母爱是最伟大的,母爱从不言弃。

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母爱仍未变质,只是很多人的思想观念已经改变。他们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还经常与父母吵架。这样的人,连孝敬父母都捉不到,我们还能指望他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吗?

美好的沦陷优秀散文 第7篇

下班路上,遇到十多年没见的一哥们,惊喜之下,拉着就到路边一面摊上坐下来。

我兴冲冲点了两碗青菜面,炒了一盘土豆炒青椒,一盘韭菜炒鸡蛋,还让小摊主跑了四家小卖部买来一瓶洋河普照曲,这是当年的老四件,我们一起吃喝了四年,同甘共苦的四年,结下了割头不换的兄弟情谊。

菜上来后,一瓶酒倒了两大啤酒杯,我们就边喝边聊,十多年酸甜苦辣,辣酒喝下去,苦水倒出来,我是越喝越起劲,反倒他是喝的少,吃的少,说的更少,我也没太在意,只顾自己热乎劲,成了碎嘴婆,反正想到现在联系上了,以后有的是机会,今天我先说,日后再听他说。

最后,他那杯酒没喝完,我又代了一小半,吃完歪歪扭扭告别回家,说好下次再聚,听他唠叨。

可是,从那以后,就没了,我还纳闷,后来,从另一朋友处传来消息,说我那天小气,就请他吃那十多年前的粗茶淡饭。

那一刻,心中的美好彻底沦陷。

其实,这粗茶淡饭是十年前的那段岁月再现,这顿忆苦思甜饭是对当年友谊的唤醒,并不是说请不起吃好一点的正餐。

后来,我们彼此就一直没再联系,当最初的`美好沦陷之后,其实不完全是排斥和拒绝一个人了,而是对过去美好的失望,不想再有交集,宁愿心中只记录当初的美好。

沦陷的造句 第8篇

“鲁迅文学研究社”1936年于辽宁省盖县 (今辽宁省营口盖州市) 归州两极学校秘密结社, 对外宣称“L·S文学研究社”, 因其发起人归州两极小学教师花喜露 (1912-1946笔名田贲、黑天贲夫、山川草草等) 号灵莎, 所以对外也称“灵莎文学研究社”。花喜露非常喜爱鲁迅。在沈阳读书期间开始阅读鲁迅作品, “对鲁迅的作品爱不释卷, 只要听谁有鲁迅的著作, 他总是想办法借来读。”[1]到归州教书后, 经常和学生一起读鲁迅的著作, 经常给学生作鲁迅专题讲座, 告诉学生要读鲁迅的作品, 因为鲁迅的骨头最硬, 他的反抗精神最彻底, 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花喜露还曾经和学生在灯下共读《〈呐喊〉自序》。花喜露“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 曾经泥塑了鲁迅的头像, 以表崇敬哀悼之情”, [2]当时学校的老师都说他是鲁迅的忠实信徒。花喜露发起成立的“鲁迅文学研究社”参加者主要是他曾经的同学和学生。主要成员有王克范 (笔名矜人, 盖县尚和寨小学教师) 、李光海 (笔名铁励, 复州县盐务局工作) 、王凤云 (女, 笔名田丹、丹群, 归州两级学校学生) 、刘永良 (笔名赤婴, 盖县一高学生) 、张吉宽 (笔名殷拳, 盖县一高学生) 、穆玉琪 (女, 笔名稚枫, 盖县女高学生) 、石岱宗 (笔名力菲、力飞、卞和之, 本溪国高学生, 研究社成立后加入) 等。花喜露组织成立“鲁迅文学研究社”的目的是组织学生阅读左翼书籍, 进行文学创作, 为学生打开文学神圣殿堂之门。花喜露非常喜欢红色, 从其给社团成员起的的笔名“枫、菲、丹、殷”可见一斑。

花喜露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由此和于家麟 (笔名迢迢、驼子) 相识, 又通过于家麟结识了其同乡夕澄 (王锡成) 。花喜露又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友人, 即“鲁迅文学研究社”的主要成员。1936年夏天, 花喜露、夕澄、于家麟、王克范等在盖县天台村见面, 谈了很久, 从日寇的种种侵略罪行到受压迫受奴役的同胞;从如何学习文艺写作到如何秘密传递借阅报刊。最后大家确定了要成立一个同仁结社, 秘密出一个油印刊物, 作为联系同仁, 发表一些伪报刊不能发表的反满抗日文艺作品的园地。最后决定刊物由花喜露来主编, 利用学校有油印工具的便利条件来办, 不定期。大家又乘着夕阳的余晖, 一边走, 一边讨论刊物的名称, 花喜露提议就叫“行行”吧, “行行重行行”, 先走走看吧。刊物叫《行行》, 这群年轻人就叫“行行”同人。[3]《行行》由花喜露利用业余及寒假时间在两年内出了两期, 封面是由花喜露画的几个人撑着一把雨伞在泥泞的路上行进, 寓意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需要艰苦的跋涉。[4]《行行》这个刊物基本上属于成人刊物, 刊载具有反抗主张的诗歌、散文。为了能让青年学生有发表作品的园地, 花喜露提议再印行一个刊物《星火》, 意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花喜露在给其学生田丹的信中说到:“我们要组织起来, 用文学启迪人们的心灵, 教育人们去战斗。开始我们的力量很小, 就像一点火花, 但是它会越来越大。”[5]1938年, 秘密油印《星火》刊物。花喜露此时一方面在伪报刊上发表作品, 一方面专门创作只供《行行》、《星火》内部传阅的作品, 用以起到号召、团结和提高警惕的作用。到1939年底, “行行”同人已有30多人, 主要是青年学生, 分布在营口、沈阳、盖县、复州、海城、本溪、双城, 乃至哈尔滨等地。同人也不断在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 如《大同报》、《泰东日报》、《盛京时报》、《大北新报》等。大家的政治思想不断活跃, 不时利用一切机会聚到一起, 探讨社会生活, 寻找斗争出路, 当时日伪禁锢一切进步报刊, 同人们就设法秘密借阅一些进步文艺作品, 组织大家阅读。

1939年秋天, 夕澄在营口结识了葛雷 (万庆文) , 又通过葛雷结识了《营口新报》的副刊主编王觉 (国民党地下党员) 。1940年, 通过王觉, 准备在《营口新报》副刊上出一个同人文艺副刊, 经花喜露和于家麟确定把《星火》公开移到《营口新报》文艺副刊上来。在这一年, 王觉也在《营口新报》上办了一个文艺副刊叫《辽河》, 由陈芜、杨野、郝慧等写稿。《星火》副刊, 由花喜露主编, 夕澄承担汇稿和给同人分发副刊的任务。[6]《星火》副刊先是一个月出一期, 后改为半月刊, 原“行行”同人又改为“星火”同人, 以“星火”同人的名义发展普罗反满抗日秘密组织。《星火》的发刊词是花喜露写的:“《星火》是为人们开花的, 不是为任何人插花的。”“期望读者不止于知识分子, 应有农夫、樵子、老妇和壮汉。”[7]由此可知《星火》的宗旨是创作要面向普通劳苦大众, 反应他们的苦难, 表达他们的心声, 唤起大众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星火》上发表的文章, 形象真实, 感情炽热, 在当时的报刊里独树一帜, 受人注目。华文《大阪每日》等刊物在当时也撰文介绍《星火》出刊消息和作品目录。[8]虽然由于特殊时代的需要, 《星火》刊登的文章都是运用了隐晦、曲折的笔法, 只是以“奴隶的语言”, 利用敌伪的愚昧, 及其力不从心才出现的一点空隙而进行微弱的战斗, 但其左翼的倾向越来越鲜明还是被王觉所察觉。王觉认为“反满抗日可以, 但不许弄普罗文学, 宣传赤化, 如不改弦更张, 那就只得停刊了。”[9]

“星火”同人利用寒假期间在盖县南尚和寨小学召开了总结办刊物情况的“消雅寒集”, 开会期间, 不意属于《星火》同人的铁励竟邀请王觉到会, 会上花喜露和王觉展开了辩论, 王觉提议《星火》和《辽河》合并才可生存, 花喜露等人强烈反对。花喜露在《星火》上发表了杂文《吃气息》对王觉进行了批评, 又在停刊号上发表了杂文《书愤懑》痛斥了国民党顽固到底, 利用他们的副刊编辑以权压人。1940年冬《星火》被迫停刊。《星火》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共出了二十多期。[10]刊物虽然没有了, 但《星火》同人并没有放弃创作, 殷拳《关于创作》等文章发表在《泰东日报》, 驼子的诗歌也在《斯民》半月刊、《泰东日报》登载, 尤其是花喜露1942年9月在《盛京时报》副刊“文学”以山川草草笔名相继发表了《向何处去》、《应声之语》等7篇评论文章, 抨击时局, 告诫作者潜心创作, 勿作“浪笑和淫语”, “不麻木、不虚伪、不畏惧”。

1941年, 由于革命的需要, 花喜露、葛雷 (不久在沈阳病死) 去了沈阳。王觉辞掉《营口新报》副刊编辑到伪新京 (长春) 《大同报》任编辑, 铁励、于家麟追随到了长春。1942年, 于家麟从新京回到盖县, 把盖县国高的同学组织起来。1943年秘密出了两个油印刊物:一是李昌毓 (笔名舒啸) 为首的《大地》, 一是臧永昌 (笔名臧晶) 为首的《晨星》。同年, 于家麟又找门文东、张克恩、李昌毓、臧永昌和夕澄共同研究, 决计在盖县成立开一个小书店, 作为联系同人, 宣传抗日的思想阵地。中秋晚上聚会, 给小租书店取了一个名字“秋灯”。明面是经营张恨水等人的言情、武侠小说, 内部是搜集了一些当时禁读的进步小说借阅给同人和学生。

1944年, 随着花喜露、于家麟、王克范、门文东、张吉宽、李昌毓、臧永昌等三十多人被日伪逮捕入狱, 同人最终解散。

由于特殊年代的斗争需要, “鲁迅文学研究社”发展成为“行行”同人, 进而发展成为《星火》同人。贾植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和冯为群、李春燕著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均认为, 《行行》、《星火》是“鲁迅文学研究社”的刊物, 也就是把三个阶段作为一体来叙述, 这是有道理的。就三个阶段的宗旨———倡导左翼文学和主要成员来看, 三个阶段都是一脉相承的, 特别是“鲁迅文学研究社”的发起人花喜露始终是社团的核心, 社团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 每一步都没有脱离其思想的发展变化。共产党影响下的“鲁迅文学研究社”在东北沦陷时期除了阅读进步的书刊和创作反满抗日的文学作品外, 还肩负着团结进步青年, 启发和教育他们反抗意识的任务。1938年, 花喜露的同学王耀季 (田琛) 利用寒假回家乡归州探亲, 亲自造访花喜露, 建议花喜露注意团结进步青年。花喜露也对石岱宗说:“今后, 我们不能光读读书, 写一写文章了, 还得多多发展朋友, 做一些别的事。”石岱宗在本溪读书期间, 在本溪男子国高同学中组织读书活动, 传播抗日爱国进步思想, 秘密传递阅读文艺作品, 还编写手抄本读物《铁流》、《黑焰》, 在女子国高编有《春之花》, 通过阅读写作活动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为了安全从事进步文学活动, 花喜露规定同人之间单线联系。1940年田琛等组织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北青年救亡会”, 继续向花喜露开展工作。由于花喜露和驼子 (后加入国民党) 之间产生了分歧, 为了断绝和驼子的往来, 1941年组织上决定调花喜露到沈阳工作。花喜露到沈阳后仍然注意团结和指导青年。石岱宗1942年准备去延安鲁艺, 花喜露对其说:“你的目的不应只是去鲁艺学习, 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打通一条通往延安的路。”[11]1943年5月, 石岱宗到关内参加抗日, 临行前, 花喜露亲自为他做了“自由饼”、“解放汤”为其饯行, 为使其能安全离开, 派田丹 (1943年7月和花喜露结婚) 到奉天 (沈阳) 火车站送行。石岱宗后参加了中原解放军。石岱宗走后, 为了继续和本溪的青年联系, 花喜露和石岱宗发展的邓周立直接联系, 1943年8月, 邓周立投奔太行山区抗日队伍, 花喜露夫妇送一枚金戒指给其做盘缠, 田丹亲自送到奉天 (沈阳) 火车站。[12]在沈阳还有姜涛、陶炎、铁汉等经常到花喜露的寓所, 接受花喜露的教诲和思想启迪。

随着东北沦陷区文学的研究发展, 东北作家群研究的趋于成熟, 沦陷区的一些作家和社团、期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鲁迅文学研究社”, 特别是《星火》副刊走入了研究者的视野。铁锋在《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六辑《对编写〈东北现代文学史〉的几点看法和设想》一文中, 认为可以把田贲 (花喜露) 和他所编的《星火》副刊, 列为专章, 作为“抗日反满文学的再度崛起”。王秋萤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 《星火》副刊不可能发表明显反满抗日的文章, 同时《星火》副刊在《营口新报》上发刊, 局限于地区一隅, 很难有广泛的影响, 当时他就没看过这个刊物。[13]我们不能接受过度推崇和溢美之词, 但我们也要承认“鲁迅文学研究社”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它是东北沦陷时期难得的进步社团, 以文学为呼声, 启发辽南青年的爱国热情。青年时期处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下, 是产生抗日爱国思想的历史条件, 但是也需要正确思想作导向, 包括革命的左翼文学作品的影响。“鲁迅文学研究社”就像是灰色黯淡中摇曳着的一盏光亮的灯, 为青年照亮了前行的路。社团的大部分成员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即参加了革命。[14]

参考文献

[1][2]花友藩《我的爸爸》, 《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196、198页。

[3][6]夕澄《悼念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的人们——纪念田贲逝世三十七周年》, 《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109页、111页。

[4][5][7]王丹群《永远的怀念》, 《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156、157页。

[8]《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贾植芳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 第1107页。

[9][11]卞和之《绝艳霜刃, 辉耀千秋》《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120页、121页。

[10]关于《星火》出版的期数, 《中国现代期刊流派》和《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新论》及王丹群的叙述均为不确定数:二十多期。田贲年谱叙述为二十六期, 见《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206页。郁其文 (铁汉) 在回忆文章中叙述是二十三期, 见《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五辑《梅花识素心》郁其文, 第192页。

[12]周立《缅怀我的革命引路人田贲同志》, 《东北革命作家——田贲》, 王建中、卞和之主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年12月, 第152页。

[13]秋萤《田贲和他的遗作——往事已堪成追忆》,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八辑, 第40页。

上一篇:矛盾纠纷半年分析报告下一篇:工程机械自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