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2024-08-31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精选9篇)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1篇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要成就每件事,你需要制定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促使自己实行。计划具有指向性,能帮助事情系统有序地完成。凡事都得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一定要写出来,它可以是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甚至可以装在你的脑袋里。如果离开计划,做事就变得盲目,很容易导致失败。没有学习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这是很不好的。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虽然学校有教育计划,老师有教学计划。学校和老师的计划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还应该按照老师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具体的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修学以后的自学部分,更要有自己的计划。进入大学后,我们的时间不再有老师帮忙打理。于是,忽然间我们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好好打理。貌似一天从早忙到晚,可并未完成任何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忘记除了为自己的学业制定目标外,还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学习计划来实现这个目标!所以这篇文章,弥缝将介绍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有没有学习计划对你的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防止被动和无目的学习。毫无计划的学习是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

制定学习计划的作用:

*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目标不是什么花瓶,你需要制定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

* 促使自己实行计划。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它总是在引诱你去偷懒。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你按照计划实行任务,排除困难和干扰。* 实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坚持实行计划可以磨练你的意志力,而意志力经过磨练,你的学习收获又会更一步提升。这些进步只会能使你更有自信心,取得更好的成功。

* 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按照计划行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从而,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玩的时候能开心地玩。久而久之,所有这些都会形成自觉行动,成为好的学习习惯。

* 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使你更有效的利用时间。你会知道多玩一个小时就会有哪项任务不会完成,这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行动都很明确,也不要总是花费心思考虑等下该学什么。

计划要考虑全面

学习计划不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习有时,休憩有时,娱乐也有时,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计划中。计划要兼顾多个方面,学习时不能废寝忘食,这对身体不好,这样的计划也是不科学的。

* 长远计划和短期安排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比分说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你应当有个大致计划。因为实际中学习生活变化很多,又往往无法预测,所有这个长远的计划不需要很具体。但是你应该对必须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而更近一点,比如下一个星期的学习计划,就应该尽量具体些,把较大的任务分配到每周、每天去完成,使长远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解决。

有长远计划,却没有短期安排,目标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两者缺一不可,长远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和进行大致安排;而短期安排则是具体的行动计划。

* 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指按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而自由学习时间指除常规学习时间外的归自己支配的时间,你可以用来弥补自己学习中欠缺的、或者提高自己对某一学科的优势和特长、或者深入钻研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自由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制定学习计划的重点。抓住了和合理利用的自由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都会有极大的好处。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增加和正确利用自由学习时间,掌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

* 对重点突出学习

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你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学习要有重点。在这里,重点一是指你学习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只有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 从实际出发来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不要脱离学习实际,要符合自己现在的学习压力和水平。有些同学制定计划时,满腔热情,计划得非常完美,可执行起来却寸步难行。这便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计划定得太死,脱离实际的缘故。虽然这么说要从实际出发,可你未必明白怎么样是实际?实际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计划学习多少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2.时间的实际: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分别有多少?

3.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妥善安排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以免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 注意效果,及时调整

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回顾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应该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里是一份简单的回顾列表:

1.是否完成了计划中的学习任务?

2.是不是按照计划去执行任务的?

3.学习效果如何?

4.如果有任务没有完成,那是什么原因?(安排过紧、太松?)回顾之后,要记得补上缺漏,重新修订计划。你也可以通过日记来记录一天的学习计划进度,便于改进和回顾。

* 计划要留有余地

制订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毕竟现实不会完美地跟者计划走,给计划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 脑体结合,文理交替

学习对脑力消化非常大,所以不要长时间学习,要适当加入休息时间。而且在安排学习计划是,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学习和锻炼可以交替安排,因为锻炼时运动中枢兴奋,而其他区域的脑细胞就得到了休息。比方说:学习了两三个小说,就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安排科目学习时,也要文理交替安排,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

*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早晨或晚上,或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的时间,可以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外语。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以安排比较枯燥,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以安排做习题和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

在制定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自己以前的人生。以前的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哪里天黑,哪里投宿”,做事凭感觉,完全没有计划性。虽然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收获。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不幸的人。学习生活千变万化,它总是在引诱我去偷懒,在困难面前我屡屡投降。

参加这次培训,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因为基础薄弱,要完成学习任务,对我而言,举步维艰。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计划,那么我只能完蛋。于是,我强迫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学习一个小时,周末专攻软件技术手册。遇到不懂的内容,我要点击打开,用截图的方式把里面讲授的内容拷贝好,即使有一天这个培训平台关闭了,我照样可以学习电脑,不用去苦苦寻觅哪里有我的导师。

就快结业了,在这个平台里,我学习到了很多,远远不是应付做作业的技能,它让我的思维方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在的我,能在电脑里寻获我需要的东西了。以前的我要将电脑技术应用于教学,简直是望尘莫及。现在的我虽然说不上游刃有余,但起码已经敢于尝试了,并且日渐熟练。

我要学以致用,制定一个中长远的计划,将我掌握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教学生活中,彻底告别无计划的人生。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2篇

一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提法,如“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有新人”

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同学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引起同学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同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高于同学已有水平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这个目标是自觉指向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即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培养规格。

三是提示或展示同学所需要学的内容——内容是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载体,也是同学与教师精神生活的刺激物,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3篇

一、不同阶段下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历史定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 我国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设立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的目标。然而, 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说,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一直是对财务财务采取高度集中式的管理, 企业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产值, 对于利润还没有很深刻的认识, 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并未意识到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在党的十二大以后, 企业开始注意提高经济效益这个问题, 逐渐地将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又提出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这两部规章, 这些文件强调要全面抓财会工作, 要做好与世界接轨的准备, 企业应该转变自身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发展机制, 企业也意识到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一些企业开始将国外的某些先进的发展模式引进国内, 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时, 企业已经应用现金流量的定义, 即只有科学合理的使用现金, 将其用于正确的投资, 才能最终创造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该时期过后, 企业纷纷以自身价值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标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 可以对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做出合理的界定, 前者主要强调的是税后的净利润, 包括各种财务的总称, 而后者更多地倾向于对现金流量的关注。

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1)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 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如果不能获取最多的利润, 那么也就意味着企业无法实现价值最大, 也就是说, 只有企业取得最大的税后净利润, 才能拥有最大的现金流量。从公式中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这个结论, 如下所示:

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入量-营业现金流出量=税后净利+非现金支出 (如:折旧、递延费用等等) -非现金收入 (债券溢价摊销)

需要注意一点是:在一般的情况下, 非付现费用的金额相对较小, 通常不会对财务计算的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

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

(2) 理论依据大体一致。在一定时期内, 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与现金的净流量是相等的, 即现金流量与利润反映出的财务指标是相同的。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例如:假设某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筹集的资金为500万元, 分五期付款, 在三年以后开始投入生产, 项目有效使用期限为5年, 当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之后, 还需要额外支付流动的资金100万元, 在工程全部完成后即收回全额垫付资金。同时假设企业的年度收入金额为500万元, 每年确认350万元的付现成本, 由此可见, 在该投资回收期内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与企业所使用的现金流量的数额是相同的。

(3) 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与所涉及的现金流量都需要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前者在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一直都作为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企业必须考虑到利润取得的时间是处于哪个阶段, 下面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例如:假设有一家对外提供加工业务的企业, 平均每年可获得大约100万元的收入, 不考虑折旧对了利润的影响, 每年发生的加工成本约为60万元, 除此之外, 企业还应购置一台机床, 发生的成本费用为96万元, 该机床预计的使用年限是5年, 报废后的净残值为6万元, 以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全部以公益基金的形式缴纳企业所得税, 同时将所付给的公益金全部用于购买国库券。

可以看出, 企业所获得的净利润在去除所得税的影响后是83080元, 如果企业继续保持这种经营条件的情况下, 企业将在五年里获取利润总额共41.54万元, 但是如果注意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话, 当前获取的41.54万元与五年后的金额价值是不同的, 如果将每年末所获取得利润都进行相应的投资, 即购买国库券, 那么企业在五年后所得到的利润总额就会达到48.79万元, 从这样的数据中不难看出, 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后的利润总额要比不考虑要多一部分, 由于二者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 需要企业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果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标准, 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话, 尽管其中已经注意到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 但是从本质上看, 现金的获利性更强, 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流量与单纯的利润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二) 二者之间的区别

(1) 内涵上的差别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得知,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实际是指账面中的税后利润, 从会计的角度来分析的话, 税后的净利润采用的记账原则是权责发生制, 对于后者企业价值最大化来说, 现金流量所确认的收入则是采用首付实现制来计量的, 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别。

(2) 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上的差别

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标准, 是可以避免折旧政策或者所使用的折旧方法对其造成的影响的, 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获利状况,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人的主观意识对企业所获净利润的影响。

三、“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缺陷

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三个目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我国, 人们一直比较认同的观点是,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才是衡量企业发展的最佳标准。在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料中都曾谈到上面的三个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 分别指出了三者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本文作者重点对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的问题给出了解释, 下面便是具体的介绍:

利润最大化这个概念最早出自西方的微观经济学之中, 它是该理论建立的基础, 当然在西方的许多国家都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最佳目标的, 他们认为利润才是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业绩评价的最好的标准。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的相关责任人也都会在考察企业经营状况时, 将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相关指标。传统的观点一直都将企业当做一个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 而利润就是衡量不同企业间工作效率以致各项指标的唯一标准。然而, 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对传统的观念形成了巨大额冲击, 企业将所有权与管理全相互分离开来, 筹资渠道更加多样化, 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利弊关系。显而易见, 此时如果继续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就很不合适了。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未注意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也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 这样也就难以对投资回收期不同的方案进行准确的比对, 选出最佳的建设方案。

第二, 利润最大化并没有注意所取得的利润与承受风险的比例, 这样就不能算出相对风险, 绝对风险不是衡量投资方案的唯一标准, 有时要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确定投资方案。

第三, 利润最大化并未将投入资本与所获得的利润的配比关系考虑在内, 这样就难以在投入资本的同时, 对投资方案作出正确的选择。

上面的三个结论经过全面的分析与检查后, 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错误之处。对于前两个观点中所提及的内容, 财务管理给出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部门在作出一项重大的财务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时间价值的概念, 以及经营风险的问题, 这样才能对选择的结果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由此可见, 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已经将时间价值对获利的影响考虑在内了, 同时也注意了经营风险的存在。拥有一定财务管理方面理论常识的人员, 都可以很轻松的对比出若干年后所获得的利润与当期数额相同的利润的价值的大小, 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企业应在一个经营周期内充分地利用资源, 获取最大数额的利润。针对最后一个观点, 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只是通过对理论的推理, 才得出的结论。假设一项工程需要投入初始投资100万元, 每年的年利率为10%, 另外还有一项投资选择, 即初始投资200万元, 年利率为7.5%, 这样明显的方案对比, 每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 单纯的以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标准的话, 是比较不合理的。但是, 从上面的阐述中仍然不足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弊端, 具体的原因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到:

(1) 一个企业所取得的利润通常情况下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来计量的, 是账面价值, 企业并不该单一的将利润的多少作为判断企业经营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指标, 真正能够确定企业经营能力的标准是企业所拥有的现金流量的金额大小和流转速度的快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的管理, 利润额并不能作为当今时代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科学标准, 由于利润的确认是以权责发生制来计量的, 而权责发生制规定凡是在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 不考虑业务的双方是否在本期实际支付现金, 都要将业务在本期计入到账本之中。权责发生制的弊端就在于该原则不能很好地做到将业务的发生与现金流量的流动相匹配, 本期所确认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很可能与企业实际拥有的现金数额相差很大, 这种现象很可能导致企业账面所获取的利润金额较大, 但是实际上却有很大数额的应收账款并未收回, 这个现象很容易导致企业发生资金的周转困难的问题, 最终影响到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状况。我们从另一方面来看, 以上市公司为例, 股票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差价与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获取的利润并不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 却对企业现金流量的数额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在一些国外的财务研究中发现, 股票的价格变动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很小, 却与资本的投资回收率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为此, 大多数的欧美国家中的企业都是以现金流量的状况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的, 而不是得出的利润的多少。

(2) 利润是一个大方面的概念, 仅仅是一个数字, 并不能从中反映出本质的现象, 利润总额的大小只能大致地体现出企业的获利能力, 但是若用来判断企业的业务状况却显得有些不合理。企业所取得的财务成果如果以利润的形式展现出来, 则还应具体划分为经营利润和资本利得, 经营利润的含义就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外部资产流入企业内部的现象, 或者是其他的方式促使的经济效益的增加, 该部门在利润总额的构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资本利得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通过买卖和交换等方式可发生增值的物质, 例如:企业购买的其他企业的股票、债权, 生产办公所使用的厂房、办公楼、机械设备等等, 在我国的财务管理中, 主要通过设置“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净收益”。“营业外净支出”, 这部分的收益也通常作为企业的非经营性收益。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关乎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财务部门必须选择正确的衡量标准才能准确的对其进行定位和评价, 现金净流量和经营利润则是可以用来判断企业运营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当企业在某一经营周期内获取较大的利润总额时, 并且在利润总额主要由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构成, 营业利润的金额很小, 几乎为零或者是负数的情况下, 此时的企业并不会吸引其他企业前来投资, 也可以认为此时再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是十分合理了。

(3)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其他方面的工作取得明显的进步, 企业的管理包含很多方面, 单纯的注意到利润的增加只是看到了一个方面, 有时也要注意, 如:成本的高低, 费用的多少以及生产的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使得当今的企业的发展呈现多边化的发展趋势, 且都是通过建立约定、合同的方式进行交易, 契约中要明确规定出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应当取得的利益, 如果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 则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出现问题, 由此可见, 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都至关重要。财务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 处理好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更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应当包括处理好企业组织的各种财务活动, 在不断增加企业所获利润的同时, 兼顾到其他各方面的共同利益。企业追求利润上的最大化, 只是为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做好相应的准备, 但是即使满足利润最大化, 也不一定能够处理企业与其他利益关系。如果企业只是在某一个阶段做到了利润的最大化, 但是却忽略了处理好本企业与其他投资人、员工、管理者的关系, 就会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将会缩短利润最大化所持续的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企业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逐获取的利润, 而并不注意对员工的鼓励和回报, 就会极大地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也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同样会对企业经营状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阻碍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的实现。

(4) 盲目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有时会使企业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 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 对于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处理不是十分得当, 有时甚至违规生产。企业的生产会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自然会体现出社会效益的一面, 但是, 企业有时却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而不顾生产规定的约束, 忽视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这样就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但是从企业价值的角度来说, 企业如果想要扩大生产规模, 那么就需要组织更多的职工进行生产,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的难题, 同时也会提高生产的效率, 改善产品的生产质量, 可见对社会创造的价值是较大的, 也可以说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如果只看重利润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会使得企业不能放眼于更长的目标, 忽略了对社会效益的培养, 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低劣产品、损害职工利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结束语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 我国的企业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设定出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忽视企业的社会效益, 一个合格的好企业需要实现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本文从几个角度入手, 指出了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弊端, 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廖洪, 论现代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1999 (4)

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目标模式分析 第4篇

迫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第5篇

尽管企业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要承担诸多的责任和义务,但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线索看,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并由此获取适当的利润。企业的利润是通过市场的交换来得以实现的,由于工业化大生产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生产质量,人们在生产同样的产品时同质性越来越相近,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时采取与众不同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而采取什样的决策就需要策划的参与和实施。其次是信息交流的快速与敏捷,使企业在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上,要有独创性、要有创新,不仅是产品的全新,还包括外在的包装和与众不同的销售模式,

在企业形成决策之前进行创意意与策划,实行策划、计划、预算一体化,就不会出现计划预算与市场供需脱节、背离的情况,就会提高计划预算的成功率。

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方式 第6篇

当企业经营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产业时,有可能还运作自如,但是想要实现利润的增长却很难,对于每个公司及其高层领导人来讲,选择进入、保持或退出某项业务是最艰难的问题。到底要进入哪个领域?是否要砍掉某些业务?目前的产品都值得投入么?

企业利润的增长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应建立在核心业务基础上,核心业务的基本特点是:

1、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

2、产品盈利能力较强,有好的盈利模式,并且这种盈利模式并不容易被复制

3、具有较强的抗竞争能力,消费者对产品忠诚度很高

4、能提高企业综合能力,稳固财务基础

企业只有确定核心业务后,才可以考虑如何进行其他投资,尽量在中短期内将非核心业务变为核心业务。比如企业有四个不同产品,ABCD。A是盈利较强的核心业务,但是未来尚不明了;BC还未见到明显的利润增长痕迹,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D有小额的利润,但市场份额可能越来越小,

实际上这种境况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企业的资金链就有可能断裂,进入到恶性循环中。在这时,企业需要投入调研的精力,确定A业务的市场空间到底还有多少?竞争对手的动向如何?有哪些市场空白点可以挖掘?在确定这几个问题之后,集中人员单点突破,根据情况撤走部分人员,集中开发新项目。

对于BC两项业务,企业需要理清一个问题,两项业务是否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选择的产品组合在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知道会有多久,而企业现在却必须实现赢利,公司才能够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下嫁”是不错的发展方式。与资金强大或者有渠道优势的企业合作,是一种便捷的成功方法。

五粮液的保健酒发展了很多年一直没有任何起色,五粮液与史玉柱合作,开发出五粮液黄金酒。实际上五粮液是借用了史玉柱在全国几千个终端的渠道优势和史玉柱式的营销模式。借船出海也是可以打捞到大鱼的,虽然要与别人分享,但是相对于自己含辛茹苦带着风险的培育市场,“下嫁”绝对值得。

现在,由于市场开放,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异常火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非相关产业多元化扩张的企业必须认识到其业务性质与风险投资公司非常相似,企业需要有业务组合的选择,而不仅仅在一两个业务下 。大多数项目将达不到所期望的回报,由于失败的业务经营造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尽早认清和退出失败业务将是至关重要的。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7篇

“1990年对克莱斯勒来说并不好过,来自日本及欧洲汽车工业的激烈竞争不断压榨着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克莱斯勒尽管在产品质量上努力追赶竞争者,市场却并未对此做出回应。与此同时,竞争者还在不断为产品加入新的功能与技术。克莱斯勒公司的现金流在缩减,盈利在下降,股价一度低至每股10美元。面临非常严酷的现状,克莱斯勒怎样翻身?”这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管一民教授在“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财务主管培训班”授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管教授指出,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引进目标成本管理,并运用于产品开发的全过程。目标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的最好证明是:克莱斯勒的股票价格由1990年的每股10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每股54美元。收入增长了70%,汽车与卡车的市场份额也增加了2.1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克莱斯勒的利润与现金流几乎增加了400%。但这并不是全部,目标成本管理还帮助克莱斯勒实现了组织转型,通过如下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种新的公司文化,

目标成本管理是把目标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统一的一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是围绕目标成本的设置、分解、实施、分析和考核,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直到全体职工组成协调保证体系,为完成企业成本目标而沟通的过程。目标成本管理最早产生于美国。后来传入了日本、西欧等地,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目标成本管理传入我国,先是机械工业企业扩展了目标成本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实行全过程的目标成本管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以邯钢经验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由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要求成本服务对象由短期经营决策转向战略决策;要求成本管理的领域包括市场预测与调查研究、产品策划、设计开发、加工制造、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克莱斯勒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目标成本管理的良好运用能够通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以及缩短上市时间来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国内与国外,企业所处生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成本管理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经过多年实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自身对成本和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为我国目标成本管理的推广提供了方便。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8篇

(一)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缺陷辨析

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论,都强调财务管理的立足点是如何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现代理财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合法所有者,公司管理层有义务按照股东的最大利益行事,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股东财富的价值在资本市场中是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同于股票价值最大化。虽然这一目标克服了传统观点——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某些缺陷,一直以来,笔者始终在考虑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所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点,大致概括如下:

第一,很难操作。这是因为股票价格受到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股价变动指标作为评价公司理财工作绩效的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第二,存在信息不对称。当企业经济前景暗淡、股价有可能下跌或已经下跌时,为稳定股价,人为操纵股价的现象就可能发生。公司管理当局主观上也许在追求股票价值最大化目标,但客观上却在掩护少数知悉内幕信息的投资者退出资本,加大了新增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第三,无法克服公司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如前所述股价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前利润和长远盈利能力同样是影响股价的因素之一。因此,只要公司管理当局坚持股票价值最大化目标,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动机就会存在。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公司管理当局在“短期真实的利润”不能实现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编造虚假利润。第四,适用范围较小。这种目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于广大的非上市企业的指导性差。此外,在利润转化为现金这一关键问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只关注投资人资本增值目标,而忽视其他利害关系人(如国家、债权人、职工)的利益。

(二)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

1. 从公司理财的对象和内容看财务目标

首先,公司理财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公司理财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公司理财也涉及成本、收人和利润问题。从理财的观点来看,成本和费用是现金的耗费,收入和利润是现金的来源,公司理财主要在现金意义上研究成本和收入。因此,公司理财目标应当与现金相关。

其次,公司理财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公司的资金收支活动,表现为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三大部分。投资是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筹资是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借款等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表现为现金的流入。从公司理财的内容可以看出,公司理财活动也是与现金收支相关的。需要强调的是公司筹资方式、数量,投资的方向、期限、对象等,始终是由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的,离开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筹资、投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从公司理财的对象和内容来看,经营现金流量最大化应当成为公司理财的最优目标。

2. 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目标的优点

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至少有以下优点:

第一,符合公司基本目标。公司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其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基本目标,而公司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以收抵支。如果公司长期出现经营现金净流量小于零的情况,公司经营就会萎缩,直至因无法维持最低的运营条件而终止。公司生存的另一个条件是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否则就可能被债权方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因此,把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公司理财目标,符合公司的基本目标。第二,重点突出,管理当局具有明确的理财方向。公司理财的内容包括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以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公司理财的目标,这是因为,无论投资还是筹资,或者收益分配活动,都是以经营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评价标准客观,便于所有者评价经营者理财工作的绩效。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体现在经营现金净流量上,现金净流量相比变幻莫测的股价而言,更具有客观性。第四,能克服公司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这是因为,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发展潜能,虽然与利润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未来生产要素的各项支出,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支出、劳动力培训支出等等。第五,这一目标能从根本上防止经营者忽视风险、片面追求利润的倾向。把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经营者会更重视风险防范,否则就不可能实现长期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的理财目标,对于非上市公司以及其他组织形式的企业也同样适用。

因此,选定经营现金净流量最大化作为公司理财目标,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增加现金流量上下功夫,有利于企业竞争实力的稳定增长。

二、利润与现金差异控制的根本目标是现金收益最大化。

之所以要对利润与现金的差异实行控制,是因为现金在企业生存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促进企业利润向现金顺利转化是实现的企业价值创造。因此,企业利润与现金差异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利润向现金的顷利转化,实现现金性收益最大化,以保证经营现金流量最大化。

(一)从企业财富的量化角度看

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不是仅仅通过企业盈利状况,更是通过盈利所实现的企业实际所得的现金性收益来表现的。公司盈利能力高低不能完全解释为企业财富是否增减,或者说,要使企业盈利能力完全等价于企业财富是否增加,那么必须保证企业盈利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现金来实现的。现金性盈利占企业盈利总额的比重,就成为企业盈利质量的决定因素。

(二)从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控制在财务管理过程的定位看

第一,企业财富实现最大增长的需要以及所有者对收益的期望都对企业的现金性分配产生目标约束,这种约束是企业目标盈利规划的起点。它要求企业必须通过经营取得盈利,而且这种盈利必须是以现金作保障的。利润管理是一种手段,其日的是努力增长企业财富,增加收益的现金流。第二,企业为实现这种现金性盈利目标,必须进行投资决策,以灵活运营资本,通过投资来强化现金流量。它分为两个类别:一是长期投资(包括对生产要素的投入)。长期投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现金流量的预测、决策与规划的过程,属于长期时间序列下的现金净增流量的管理。二是短期性的存量资产投资。短期存量资产投资是维持生产经营持续不可或缺的条件,短期存量资产投资强调的是短期存量资产的现金流转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如何提高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等,也就成为财务管理中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这种存量型的资产流动管理,一方面要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第三,当企业想要通过上述投资来增加现金净流量而企业现有资本存量不够时,则需要通过筹资过程来实现,可见筹资不能脱离投资形态。筹资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筹资而筹资,而是如何通过筹资总量、筹资期限的搭配,既满足投资的需要,又不使企业财富受损。因此,筹资决策重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资本结构决策,二是负债筹资期限的安排。

对于资本结构而言,由于权益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化的资本,而负债资本则是流动性的资本,它以还本付息为前提,因此如何在利用负债筹资低成本而取得权益资本高收益的同时,防止由于负债的还本付息造成过大的流动性压力,调整好适当的负债比率,就成为筹资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负债筹资的期限而言,它力图从负债资本的内部期限结构上,来强化它与企业资产流动性上的协调性。可见,筹资管理过程同样受现金流转管理观念的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利润与现金差异控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降低不创造价值的现金支出,促进现金周转效率,实现利润与新创价值向现金的顺利转化,从而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

摘要:企业的目标可以笼统地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而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制定的财务管理方针。在企业的财务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企业缺乏对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控制的重视而最终导致成长型企业破产的实例。笔者认为对利润与现金的差异进行管理控制,必须怍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客之一。

利润目标实现范文 第9篇

财务管理是企业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企业资产、资本、现金流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独立的组成部分,又是一项渗透到企业经营各个层面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企业运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基石;而基于财务管理同企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企业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的目标绝不应该仅仅限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综合价值的最优化。

一、企业产权制度孕育的必然产物

事实上,企业的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背书。脱离企业的产权制度来讨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犹如无源之水,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从企业产权角度出发论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对这一问题正确的研究方式。

在企业诞生后,首先要明晰的是企业所有权的涵义。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所有权指的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索取权而言的,它是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后的余额(利润)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也即是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是不确定的,没有保证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企业的资产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与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利益关系人是所有者,与负债相对应的利益关系人是债权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的情况下,债权人则拥有企业所有权。这样看来,企业所有权严格地讲实际上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

而人们在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时候,一般假设理财主体是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股权。而债权人与企业的其他利益关系人一样只拥有固定的合同索取权和合同控制权。也就是说,在企业的总收入中,必须先支付各种事先在契约中已明确规定的开支,如工资、房租、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利息、流转税等之后还有剩余,企业所有者才有收入可言。这种排在最后的收益权就是剩余索取权。显然,如果企业发生亏损,企业所有者不仅无收入,严重时所有者还会陷于破产。可见,企业所有权包含着一种风险责任,所有者首先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终极承担者,然后才是企业盈利的最后享用者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所有者必然希望企业按照他们的最大利益运作,使他们获取的价值最大化。事实上不同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中,财务管理目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如税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权益净利率最大化和资本保值增值等,但从本原上来讲,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最大化同时能够解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固有缺陷。利润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但这样的观点第一是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价值因素,如今年的1∞万和明年的100万显然不在一个时间点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是没有考虑所获得利润和投入资本的关系,用5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万元利润与用6000万元投入资本赚取的100万元利润相比,如果单单看利润的话这两个投入对企业的贡献是一样的,但要是考虑了投入就显然不太一样了;第三是没有考虑所获取的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比如,同样投入100万元本年获利10万元,一个企业是全部转化为现金,另一个企业则全部是应收账款,并可能发生坏账损失收不回的情况,这两个企业的风险显然不相同。价值最大化则能充分避免这样的风险。

二、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形式:股东财富最大化

公司制企业与传统企业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某种程度的分离,但这种分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所有者保持最终控制前提下的适度分离。按照现代产权理论,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可以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是指那种能在事前通过契约加以明确确定的控制权权力,即在契约中明确规定契约方在什么情况下具体如何使用权力;剩余控制权则是指那种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力。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特定控制权则通过契约授权给了职业企业家,这种特定控制权就是高层经理人员的经营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则由所有者的代表董事会拥有,如任命和解雇总经理、重大投资、合并和拍卖等战略性的决策权。若从企业决策程序来看,董事会所拥有的剩余控制权就是“决策控制权”。它包括决策方案的审批和对决策方案执行的监督。经理人员所得到的特定控制权就是“决策管理权”,它包括最初决策方案提议和决策方案被批准后的执行决策。在现代公司中,作为所有者的股东,除保留诸如通过投票选择董事和社会审计人员、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外,将绝大部分契约控制权授予董事会,董事会则保留“决策控制权”,而将“决策管理权”授予总经理。

上述有关股东的权力、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它要解决的是,在所有者日益远离企业,董事会领导的经营者阶层事实上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的问题。这种控制权的分配始终是围绕着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来进行的,并试图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利制衡来达到这一目的。虽然公司制企业规模更大,组织结构和财务关系更复杂,利益关系人更多,但是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必须以实现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否则所有者将会选择更有效的投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并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发生质的变化,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公司制企业中,企业产权表现为虚拟价值形态的股权,企业的所有者被称为股东,企业股票价格的涨落则反映了公司业绩的变化及其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因此,人们使用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通过具体分析衡量股东财富的指标——股票价格或每股收益,我们会对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的实质有更直接的了解。

1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实质是价值最大化。理由是:①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是价值最大化,没有价值最大,每股收益最大就不可能;②股东权益是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按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净资产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要素。其中,股本是投资人已经投入企业的资本,如果不分发股票股利,它不可能“再

大”,更无所谓“最大”;资本公积则来自股本溢价、资产重估增值和捐赠等,一般说它再大也不是企业本身的经营业绩所致;只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增加,才是企业经营效益的表现,而这两方面又有赖于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其实,价值最大化恰恰说明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和目的。

2公司盈利是股票价格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可以被表示成:期望未来现金股利支付的无限流量的现值。而决定现金股利的因素有两个:①公司的盈利;②公司的股利分配。公司股利分配的多少取决于盈利。有盈利,才有股利分配。虽然在短期内公司可以通过出售产品、固定资产或劳务,借入现金,出售股票等方式来获得支付股利所必须的现金,但从长期看,公司不可能卖光所有的固定资产,这样会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也不可能在资本市场上不断筹资,用以支付现金股利。可见,从长期来看,支付股利所需的现金必须来源于公司的盈利,从而盈利(利润)成为股票价格形成的基础,进一步讲,长期利润最大化成为影响股票价格高低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制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理财目标的实质是价值最大化。

三、各层级利益的协同性

企业形成后,企业有了所有权,企业成为与其所有者相对独立的法人,成为自主理财的理财主体。企业的利益关系人除所有者外,还有经理人员、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政府等。企业利益关系人的多元化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有更丰富的定义。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他们各自的最终目的。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比股东财富最大化更科学,近来西方兴起的“超利润”目标就是一个证明。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追求股东利益,而且也要追求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必然要求企业对其财务管理目标加以重新定位。这两种观点都提到了企业的契约理论,前者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企业正是在诸多要素提供者构成的“合力”中生存发展的。后者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与签约的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据此他们提出了“超利润”目标,后者还提出要提高企业的社会目标在企业财务目标结构中的地位。

我们认为,在企业的契约结构中,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先于所有者利益的实现而实现的。企业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过程就是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的过程。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经理人员、社区和政府等,他们均与企业签有显性的或隐性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契约,这些契约能充分地保证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不需要“超利润”目标来加以保障。在企业的契约结构中,利益最难得到保障的恰恰是所有者(股东)。企业的收入在扣除各种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剩余,才是所有者(股东)所能分配的部分。换句话说,若企业不能支付雇工工资、债权人贷款和利息、供应商的货款以及各种税金和排污费、资源费等,所有者(股东)就不能获取剩余(利润),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可见,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以其他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的。

上一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与宏观设计下一篇:捕蛇者说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