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2024-05-15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精选8篇)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1篇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总遵循。新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当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排头兵。

争当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保持中高速增长绝非易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速度回调是一个总体概念和平均概念,只要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速度,能快的就可以快。国家级新区有能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更大作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为保持中高速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从战略上看,新区自设立起就在改革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的重大使命。从区位上看,新区大都位于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从结构上看,新区处于本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基础比较完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既是产业集聚区,又包括居住休闲、城市功能、生态景观等区域。从实践上看,新区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步伐领先,在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上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可以说,新区得“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条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领头雁”。福建省福州新区作为承担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综合平台,要努力在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率先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当前,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其他地区一样会有起伏,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导向不能变。要发挥“三驾马车”协同拉动作用,适应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发展重心和着力点放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解决好“投什么、怎么投、谁来投”的问题,培育新的投资热点和增长点,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突出项目带动,持续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大项目,以增量带存量,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率先突破更为紧迫的产业转型。有的地区之所以陷入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的困境,原因就在于对产业转型缺乏前瞻谋划,忧患意识不强。新区要在转型升级上先行一步,积极探寻转型升级新路径,“转”出新区未来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依据“产业链全景图”,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又立足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率先完成更加强劲的动力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新区要保持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加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

争当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区相较于老城区的优势在于改革动力更足、创新活力更强,应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试验功能,在城乡统筹、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让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履行得更加到位。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既是设立新区的重要目的,也是新区必须具备的鲜明特质,更是新区长期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区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创造经验,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新思维认识新常态,以新探索适应新常态,以新经验引领新常态。福州新区是引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复制推广其他国家级新区的成熟经验;又要立足自身禀赋,打造自己的特色。

在开发建设模式上探索创新。在加快建设、转型升级中,如何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保证新区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成为新区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福州新区以投资集团和专业公司为平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结合新区项目不同特点,采用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捆绑、城市资源与城市改造捆绑的形式,逐步推广以各类基金直接投资为主的债权性投融资模式。

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探索创新。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让市场自主发力,给市场让出空间,才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福州新区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模式,完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在扩大开放合作上探索创新。坚持扩大开放,能够为新区建设树立参照目标、倒逼改革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引来要素资源。福州新区具有“四区叠加”优势,要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枢纽城市;着眼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特色优势,促进更多投资贸易便利政策向新区范围辐射延伸;借助毗邻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地缘优势,积极推进岛区联动、协同发展。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深入实施闽都人才集聚工程,加快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争当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传统低层次的造城运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建设新趋势。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更注重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通过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增加人们实现就业、获得服务、拥有更好生活的机会。

新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建成区,而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市区、新城区。新区大多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拥有较好发展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在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的宜居宜业示范区,为全国城市发展积累新经验、提供新样板。在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秉持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产业布局、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一体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福州新区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坚持把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魅力新区、绿色新区、幸福新区。

在推动协调发展上有新突破。实现协调发展,既是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拓展新区发展的平台空间。福州新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在强化新区与老城区交通互联、人口互通、资源互享,疏解老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的同时,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新区延伸,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着眼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完善社会治理上有新加强。新区产业不断发展、人口大量进入、功能日益完备,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福州新区着眼提高现代城市治理能力,坚持法治思维和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确保新区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在凸显生态特色上有新亮点。新区不仅要有经济新亮点、产业新形态,而且要有生态新形象、城市新风貌。福州新区抓住国家支持福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区;又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守护青山绿水、清新空气,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绿色福利”。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运行特征,分析了保安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五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湖北;保安业;发展

所谓新常态既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单纯的追求经济规模转向重视资源配置中的结构优化,由生产经营中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要求我们认识到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更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保安业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民经济生产和维护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助推服务业主导经济新常态中实现保安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它值得我们为之作深入探讨。

一、新常态下保安业呈现新特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目前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优化的阵痛期,势必造成保安业在经营运行中呈现新的特征。

一是转型升级阶段保安业经营压力增大,主体业务放缓。首先,由于经济下行对保安业需求减弱,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小安保规模,甚至干脆直接自主招聘未经培训的安保服务人员,从而缩减了保安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有效需求。其次保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以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人防为主,大多数企业不重视技防产品的研发与升级和业务模式创新,无法满足现阶段客户的安保要求。再者保安业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国家政策变动和市场调整信息所带来的风险进行预判和分析的能力,更加谈不上根据潜在风险制定合理应对方案。最后保安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一些企业存在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员工数量和质量上不达标的情况,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工作作风懒散,办事拖沓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保安业的发展。

二是保安业缺乏质量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严重制约保安业的高速发展。目前,保安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行为标准不规范,使得市场对保安行业服务质量好坏缺乏评判标准,导致经常出现服务纠纷。绝大多数保安企业内部组织所建立的是传统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保安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不同的行业早就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ISO/TS 16949《 汽车生产件及维修零件组织应用ISO9001:2008的特别要求》,ISO 1348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等,因此保安业有必要出台一套通用的,与保安业相适宜的服务质量体系标准。

三是保安行业从业者职业化程度不高,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更是匮乏。长期以来,保安行业从业者主要是由本地的下岗待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等组成,其自身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从业人员往往是因为自身年纪大、学历低、缺乏技术,选择保安这一职业;还有就是虽然比较年轻,学历较高,但是把保安工作当作跳板,只是因为迫于就业压力,一旦找到更好的发展就会跳槽。可以看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就无法提升保安队伍整体素质,更无从谈起保安队伍职业化建设和提高保安从业者社会地位。

四是外资保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保安行业竞争压力空前增大。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逐渐打破国家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各行业均向外资开放。作为保安业除了武装护卫等特殊服务外,也全部向外资开放,包括英国安保巨头Group 4 Security(G4S)和日本西科姆保安公司在内的国际保安公司巨头,正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于北京、上海等地尝试物业管理、安保咨询等业务。这些外资保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营销模式和技术防范服务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如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使保安员掌握一整套细致周到的日本式服务模式,得到客户一致好评从而达到传播公司优秀服务水平的营销目的;此外,西科姆保安公司通过自己高品质安保技术和先进的技防系统已经获得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著名金融机构的认可,并为其提供技术防范服务。

五是恐怖主义盛行造成安保形势越来越严峻,保安业及其从业人员从业风险增高。我国近年先后发生昆明火车站恶性恐怖事件和北京天安门金水桥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这些恐怖袭击可以看出恐怖分子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只要是人口稠密、安保可以被突破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袭击目标。反恐形势越发严峻,恐怖事件短期之内可能还会激增,全国范围内反恐压力增大。因为我国国内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整个保安业反恐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可实施的反恐应急预案,发生恐怖袭击时保安企业和保安从业人员往往陷入被动。

二、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出现新机遇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服务主导型经济,保安业尤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湖北为例,全面探究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发展机遇。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2015年,湖北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需求侧调整优化有效推进,“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250.48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838.8亿元,增长7.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7%。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2%。湖北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快于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全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增长10.9%。健康、平稳发展的湖北经济为保安业发展提供了优良发展经营环境。

从经济发展空间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切换给保安业带来了更多的业务选择。经济结构调整催生现代服务业、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一批新兴产业,将为保安业提供更多优质客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进入加速推进的时期,2015年,我省城镇化率为56.6%,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新的户籍制度管理制度,这将促使居民安保需求快速增长,为保安业带来更多、更大的客户群体。国家大力推进“一路一带”战略,大批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拓展市场,建设项目,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海外工作生活和学习,如何保障海外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日益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将为保安行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提供契机。

从经济发展机遇来分析,经济增长预期可以预见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地涌现新机遇。一是政策机遇。省委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方针,提出经济工作“三维纲要”。指引各地以市场为导向,群策群力建设富强湖北、美丽湖北、幸福湖北。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湖北视察时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全国发展大格局当中起战略支撑作用。希望湖北在发展和培育新动能,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随着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战略地位的确立,保安业将迎来新一轮大交通、大物流、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等市场机遇。二是后发优势。目前我国进入新一轮产业承接阶段,湖北地处东西、南北节点,正是加推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安保需求旺盛,为保安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三是人才优势。近年来湖北一部分外地务工人员返乡进入保安行业,在为企业注如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了沿海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和优良的职业操守。

三、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需用新思路开创新局面

面对挑战和机遇,保安业要认清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新思路,保证保安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保安业新常态下把握提质增效升级。一是要强化保安企业和客户互动,着力提高保安企业工作效率,认真开展客户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从而达到扩量提质发展,逐步成为保安业提高安保服务技术的主要方法。二是建立完善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推动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保安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保安业发展活力。三是保安业在努力发展安保主业同时,要着力向安保相关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多元化业务结构,争取向新型保安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型保安服务业。四是要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保安业融资渠道,支持保安业谋求跨越式发展。五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保安业发展经验,再根据中国国情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安服务业。

(二)加快保安从业者教育培训和职业化建设。一是培训教育分类分级,根据保安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和具体岗位分工不同,采取因人而异、因岗而异的培训方式,最后积极推进保安从业者薪酬与级别挂钩。二是在设计培训课程内容,要做到保安理论教学与勤务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多元化,由社会、院校、企业共同完成对保安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争解决保安业高端人才匮乏的局面。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保安从业者的福利待遇,建立职业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保安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并留在保安业,是保安从业者职业化的基础。五是严把保安从业者资格准入关,统一从业者考试发证和招录标准,严格推进持证上岗制度。

(三)把握和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一是通过建设“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打造云保安服务,开展线上安全服务购买和线下体验方式,还有开展网上安保咨询服务、远程安保服务和个性化实时安全服务等业务。二是可以预见不同以往传统的商业模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势必将延伸出许多符合市场需求新的安全服务,传统的安保服务手段和方法将被新的技术替代或革新。三是保安业要抓住大数据和大平台去尝试保安服务的新业务,伴随着以互连网支付平台和网上交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互连网的安保服务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四)加快实现保安业国际化和现代,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一是根据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公安部、国资委、安监总局、全国工商联联合颁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保安业必须对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派出人员开展境外安全教育和培洲业务。二是开展对走出去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业务,从大安全思维观念和角度出发,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评估结论,必将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和肯定。三是为海外中资企业提供专业外包安保服务,走出去企业单位的安全保卫法规制度一旦建立,将需要大量有安保实践经验、具有独立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的保安从业者,负责驻海外各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四是保安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保安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坚实产业。国内保安企业要走出去与国外同行开展业务和项目的合作,共同服务于有需求的中外客户。积极兼并收购或参股海外保安公司,扩大业务的领域和范围,勇于进入资本市场,努力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跨国保安企业。

(五)狠抓保安业工作作风建设,既要加强内部管理,又要对外树立形象。一是保安业越是快速发展越是要注重内部管理,把“安全防范无小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可操作的内控风险保障机制,杜绝管理无制度、决策无程序等现象。把高效的内部管理和严密的风险控制有机结合,努力保障保安企业稳健经营,发展不走弯路。二是要注重树立外部形象,因为保安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一些人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使社会大众对保安业存在误解,已经成为保安业良性发展的绊脚石。对此,保安业要加强舆论引导,解惑答疑,紧紧依靠宣传阵地,营造保安业良性经营发展的大环境。此外,更要积极参与社会文体和公益活动,从而改善和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展现保安从业者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 完世伟,以高成长服务业为引擎应对经济新常态 [2] 浅议保安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质量

一、苏州高新区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特征

(一) 经济总量逐年攀升, 增长速度减缓趋稳

从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看, 苏州高新区200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亿元, 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06亿元, 是2002年的4.9倍, 年均增长13.1%。历年数据显示, 高新区GDP增速走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2—2006年) 为高增长期, 年均增速为23.3%, 远高于全国GDP平均增速 (15.8%) ;第二阶段 (2007—2015年) 为增速放缓期, 年均增速为8.6% (现价) , 逐渐接近全国增速水平。从GDP增速走势来看, 高新区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较为明显。

(二)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产业优化初显成效

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 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苏州高新区历年数据显示:2003—2005年, 受区内工业经济高增速的影响, 拉动第二产业占比迅速上升至84.9%, 此后随着工业增速的逐渐回落, 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和机遇逐渐显现, 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引领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 从2006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提升1.8个百分点, 2015年三产占比升至33%。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强, 产业向中高端方向迈进。

(三) 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从工业经济效益总指数来看, 2003—2015年高新区工业经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3—2008年) , 效益总指数保持平稳下行的趋势, 2008年至谷底, 指数为173%;第二阶段 (2009—2015年) 效益总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走势, 2010年攀升至222.8%, 往后在高位保持波动上行。从整体走势线来看, 高新区工业在经历2007-2008年效益低谷后, 效益总指数迅速回升, 目前处于较高的效益水平。

二、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特征

总体来说,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现为在人们需求的驱动下, 社会经济结构及内部不断协调和优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 高质量经济体现为有效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持续性等特征。有效性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取得更多产出, 或者一定产出只需更少的投入;协调性意味着各类结构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协同发展;分享性意味着居民分享到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创新性意味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持续性意味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

(二)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参考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实际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构建苏州高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评价指标, 分为5项属性指标、13项子指标, 收集了2004—2015年12年高新区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

(三) 实证分析

在此侧重从五项属性指标来分析苏州高新区经济运行质量, 首先将有多个子指标的属性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提取公因子, 计算因子得分;再计算五项属性指标的综合得分。

先对“有效性”、“协调性”和“创新性”三项属性指标进行降维处理。通过SPSS19.0程序输出结果, 这三项属性指标的KMO值均大于0.5 (其中“有效性”为0.622, “协调性”为0.731, “创新性”为0.778) , 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Sig值均为0, 表明指标设计可进行因子分析。再将五项属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SPSS19.0的输出结果如下:KMO值为0.9,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 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7.309%。结果表明:相关指标的设计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并且综合因子得分能较好地代表五项属性指标评价各个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

三、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一) 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的结论

1. 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提升趋势。

从2004-2015年综合因子得分来看, 苏州高新区的得分逐年增加, 分为两个阶段:2004-2009年, 综合因子得分为负数, 表明经济总体运行质量较差;2010-2015年, 综合因子得分转为正数, 表明经济运行质量好转并逐年提升。其中, 以2009年和2010年为转折点, 这两年的五项属性指标得分及综合得分尚有正负穿插的现象, 到2011年全部转为正数。

2. 五项属性指标的发展态势差异化。

有效性因子得分呈波动上升态势, 从2012年起呈加快增长的态势。协调性因子2004-2007年间处于低位平稳区间, 经过2008年、2009年的攀升转为正数后, 每年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增长。创新性因子总体为上升走势, 周期性特征明显, 分别在2006年、2011年出现回落, 2015年的得分显示创新将再遇瓶颈。分享性指标的增速呈现窄幅震荡走势, 目前正处于下行区间。持续性指标 (倒数) 的增速呈现阶梯式发展态势, 2015年呈现增速加快的特征。

3. 经济质量提升的基础仍需夯实。

(1) 从有效性指标说, 投资效果系数连年走低, 2015年仅为0.1, 创近6年来的新低;经济增长率逐年放缓也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2) 从协调性指标说, 三产占比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周边高新区相比也较为落后;同时工业能级不高, 区内很多大型企业只是海外总公司的代工厂, 缺核少芯现象较突出。 (3) 从创新性指标说, 国际上一般认为R&D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 指R&D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 而苏州高新区规上工业历年最高也仅1.44%, 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从持续性指标说, 单位GDP能耗虽然逐年下降,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4) 从分享性指标说, 尽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但近年来从事劳务的人员也在不断减少, 部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二)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优化投资结构, 提升产出效果。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和调节器, 适度均衡第二、第三产业投资, 引导资金投向民生工程、技术改造、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服务产业, 抓好重大项目, 抓实有效投入。重视投资项目与环境的相容, 避免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升发展的承载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优化信贷结构, 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 扶持成长性好的企业。

调整经济结构, 培育新增长点。高新区应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创新链的四链结合。二是建设服务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三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引进培育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 打造特色经济。

增加公共品供给, 提高社会福利。在新常态经济下, 高科技专业人才尤显短缺, 高新区应加大公共品供给力度,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积极筑巢引凤。一方面吸引国际人才来华服务, 在税收、住房、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较高待遇。另一方面定期提供公共讲座和培训班, 推介新知识、新技术, 吸引人才进行充电培训, 并组织专业人员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积极培育高科技复合型人才。

注释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第4篇

摘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分析阐述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如何逐步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最终实现引领新常态。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常态;发展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用来描述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紧接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那么,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呢?

一、立足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更多的是依靠资源和土地等要素,一旦资源和土地优势丧失,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并且近几年部分县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出土地财政的怪圈,打破环境、资金等制约因素,立足县域实际,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优势资源,做好特色产业规划,发展特色经济。

以盖州市为例,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决定,要明确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一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北海海洋公园、辰州文化古城、懂不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五大旅游景区。二是在现有基础上,打造石化工业园区、电机工业园区、盖州经济开发区、沙岗临港工业园区、二台工业园区等五大工业园区。三是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西海中顺物流园区、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双台总部经济区、团山家居物流园区等五大物流园区。四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区,包括“盖州苹果”示范区、“盖州葡萄”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盖州绒山羊”专业养殖示范区、海洋特色养殖加工示范区、柞蚕业生产加工示范区、“盖州西瓜”示范区。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把转型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未来经济工作的基础,面对新常态和新任务,县域经济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最大可能汇聚人才、凝聚力量。

盖州市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克服行政区划制约,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合理划定产业功能区,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区域,科学规划建设,专题招商引资,有效管理运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根据各地实际,盖州市制定了“五大板块”,进一步完善全市发展布局。五大板块分别为:北海新区,主要包括北海海洋公园、电机工业园、北海高铁广场高端商贸聚集区、团山家居物流区等园区,目前北海海洋公园项目、7公里“龙宫一条街”景观路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高铁广场高端商贸集聚区奥特莱斯休闲购物体验中心、国际皮草城等22个项目快速推进,电机产业园入驻企业85家,监测、创业、服务中心及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仙人岛能源化工区,主要包括石化工业园区、仙人岛临港物流园区、仙人岛滨海旅游度假区,现仙人岛港区完成吞吐量1200万吨,建成原油、成品油储罐超500万立,临港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中海天然气输气管线投入运营,盖州仙人岛精细化工产业园总体规划完成。辰州文化古城区,该区域是盖州古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玄真观、钟鼓楼、三江会馆、普济寺、古民居等古建筑,以及古城传统格局、历史街区、园林古木等,融合周边高句丽山城、铁塔山、汉墓群等文物古迹,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改善环境和谐统一。双台温泉旅游度假区,整合陈屯、九寨温泉资源,加快以虹溪谷温泉、奕丰·泉天下为代表的综合体项目建设,杜绝温泉资源盲目无序开采,打造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东部农业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东部发展振兴规划,以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重点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打造具有盖州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发展传统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农业旅游业态,推进一产向三产转变。

三、牢记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新常态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全域统筹协调发展既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盖州未来统一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眼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盖州市创造性的提出了全面实施“八个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规划设计一体化。编制全市统一的总体规划,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有效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产业发展一体化。统一产业布局、统一产业政策、统一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体发展、有序发展和差异发展,防止同质化竞争。招商引资一体化。整合招商力量,统一招商政策,建立整体招商和项目管理的调度机制。财政融资一体化。统一融资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打造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融资体系。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联动、联调机制,提升全域管理水平。对外宣传一体化。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构建大外宣格局,共同推介和树立盖州外部整体形象。组织人才一体化。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把握发展大局,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各区域间分管领导联席会制度和中层干部交叉任职制度,交流通报情况,商讨合作事宜,加强工作协同配合。统筹配置全市人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减少人才浪费,优化人才使用效果。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5篇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承担着促进国家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使命,面临着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任务,更蕴含着巨大变革和创新活力。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一种阶段性特征。在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在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发展质量,通过推进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空间核心,对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开发合作不足等方面。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亟待我们深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在新常态条件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做好产业方面的文章,还要下大力气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构建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要适应我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促进自身 经济发展方式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首先,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加快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化和工业的集聚化,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主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展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发挥特色竞争优势,同时“有进有退”,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其次,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特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挖掘县域信息消费、文化消费、生活消费服务业潜力,切实发挥现代服务经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此外,还要实施县域经济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点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要,发展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县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县域产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第二,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促进产城融合,从县域环境资源条件出发,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服务业的融合,将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其次,要提升县域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以现有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为基础,因地制 宜、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围绕县域城镇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并发展县域服务业,发挥县城和中心镇在市与乡之间的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衔接功能,优化城镇功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最后,县域城镇化发展要结合城镇化制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形成城乡人口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人口迁移转换的体制机制。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6篇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经济发展态势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热词。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稳定。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在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格局中,主动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

认识新常态,开拓新思维。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过渡换挡,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动力的切换,老路子走不通了,旧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升级怎么办?只有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根本特征,才能把握规律、开拓思维,才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适应并引领新常态。我们始终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段时间以来,紧扣中央、省委对“新常态”的分析解读和工作部署,着眼于学习理论政策、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本领水平,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有要求、学有动力、学有载体、学有成果。一是坚持领导带头、组织推动、专题培训“三并进”,着力扩大学习覆盖面。二是坚持向外学习来破题,不是只顾“埋头拉车”,而是“抬头看路”,着力厘清发展新思路。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发达地区、先发城市学习,点对点看现场,面对面作交流,大家深刻感受到发达地区在新常态下始终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在总量扩张前提下追求质效的提升。通过对新常态的学习领会与实践思考,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一个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的地方,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负责任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改革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市场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和法治的思维,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明开放、助人成功成为**干群的习惯和自觉,凝聚做大总量、转型升级的强烈共识和不竭动力。

适应新常态,找准新路径。新常态下,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如何谋划?目标如何实现?

**年全镇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大力推进“一区一线一带”(公塘生态旅游区、凤凰至高塘快速通道线、禾河路堤与小城镇结合带)工程,实现

“经济强镇、农业重镇、城郊新镇、旅游大镇”的目标。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财政收入翻番,公交流通税收突破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完成招商引资2亿元以上,新引进投资一个亿元以上的入园项目1个,为园区企业招工400人以上;新增葡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谋划产业致富新常态、打造公塘生态旅游区

横江葡萄产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市场和土地要素的制约,为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横江镇以横溪村和南陇村列为全国生态旅游重点村为契机,打造公塘生态旅游区为抓手,谋求村民致富新常态。一是重规划,提升生态旅游品位。计划投资10余万元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院对公塘生态旅游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重点突出古村记忆游览区、葡萄园观光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贸易区等四区功能齐全的规划与设计。二是重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平台。为打造好公塘生态旅游区这个平台,我们将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做文章。三是重发展,注入生态旅游持久动力。产业发展是生态旅游的载体。只有做足产业发展这篇文章,才能为生态旅游注入持久动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横江葡萄产业。充分发挥横江葡萄合作社的作用,创新种植技术,巩固现有品种,积极开发新的品种,延长横江葡萄上市时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唯有百花齐放,方能博人眼球。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火龙果等新兴产业,弥补横江葡萄上市空白期,提升公塘生态旅游魅力,吸引游客眼球。

(二)抓好财政涵养

我们要抓好财政涵养,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增加财税返还。一方面巩固现有财源。继续巩固现有招商引资成果,全力做好先歌音响、中科锂能、福园食品、宏鑫通讯和**鼎端科技等落户企业的跟踪和服务工作,根据企业实际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扶措施,重点帮扶**鼎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和投产。牢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招工胜于招商”的理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同时我镇将招工工作纳入今年的目标考核,实行奖惩,确保全年招工和突击招工任务完成。另一方面挖掘新的财源。利用网络、报刊、名片等资料加大宣传,广泛推介横江,扩大横江在外的知名度。广泛收集全镇乃至全县有关的招商信息,认真筛选,提取含金量高的招商信息,加强跟踪。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主动对接对外招商团,主动出击,力争全年完成一个亿元以上入园项目。

引领新常态,锻造新作风。新常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刚性规则,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趋势、一种方向。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升级,关键在人、在干部,在干部作风,既要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又要善于引领新常态“服水土”,使发展与之相融共鸣。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7篇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已逐步放缓了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发展状态转为集约型、质量型的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银行业势必要进行转型以谋求发展。本文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为基础,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并试图需求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转型,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宣布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过渡”和“大调整”时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在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进入了增速阶段性回来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总书记在2014年5月对河南的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就指出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调整心态,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尽快适应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形式下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治生活也呈现新常态,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反腐倡廉,整顿不正之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行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倡导社会新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文化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以往30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10%以下,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相对缓慢的一个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中高速。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以前的9.9%的高速增长阶段回落了2—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或者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中国经济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时期都是在靠开采现有的资源、利用现有的环境的粗放型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势头是很迅速,但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

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现今中国有3亿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可以喝,6000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土质退化,山土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每年都有很多亩耕地持续退化,原始森林的面积也在急剧减少。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强对流天气频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生态系统退化。中国水土流失情况严重,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濒危动物物种达250度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修复能力下降。

3)资源过度开发。中国的GDP在世界占比越来越重,与此同时,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逐渐增多。耕地、煤炭、淡水、石油、森林、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

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中国的GDP日益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保障体系虽然已经覆盖城乡,但普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过度开发、不顾资源短缺的现象,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GDP比重达到46.1%,在2014年这个比例继续上升;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上升幅度较大,投资率下降,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比重也增加,与外需的结构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

1.金融体系建设多元化挑战。在新常态环境下,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和深化,新型的金融机制不断增多,经营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银行虽然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和经济份额,但其他金融机构随着不断发展,其数量和经营实力也不容小觑。选择的层面一拓宽,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经常会货比三家,分析各个金

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客户容易走失和分散,会失去原有的优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行为发展造成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对银行的发展和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银行创新方面带来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收益急剧下降,银行试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创新产品种类来改变这一状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新产品种类必须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客户的需求,要符合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银行创新人才的缺乏导致新产品的研发处于难产阶段,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又不符合客户的需求,经营模式和方法也陈旧和滞后。银行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3.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是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经营媒介的金融机制,并通过利用互联网来实现金融交易和收益目标。互联网为客户和银行搭建了桥梁,让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跟银行进行信息的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繁琐的交易环节,给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节奏。

4.存款保险制度方面带来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内容:1)政府与客户。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不再代表银行对客户的资产或存款进行担保,而是由银行自身进行管理。银行是可以破产的,一旦破产,银行所负担的存款不再由政府代为赔付,而是由银行自行负责;2)政府与银行的监督关系。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政府主要负责监督银行的管理经营,保护客户的利益,规范银行的日常经营,确保其合法化、合理化、和规划;3)市场主体和保险基金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通过利用存款保险,明显客户、银行和保险基金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1.优化业务结构,增长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引起第三次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新组合配置。“新常态”下,服务业、消费金融、技术性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的主力军。银行必须要审清目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通过持续优化三大业务结构以契合增长新动力,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结构性的变化。①深化负债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直接融资等对资金的分流,再加上银监会对银行存款偏离度的考核,银行必须改变被动的负债管理模式,积极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②拓展中间业务:银行的收入结构不能再仅仅依靠利差,而是要向依靠中间业务转变。优化三大业务结构,避免金融资源“空转套利”和金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等现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③优化资产业务: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盘活资产存量、资产证券化等成为银行在“新常态”局势下的热点,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信贷资产的经营。

2.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新常态”多重约束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规模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转变为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银行业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要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机遇,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力求打造新常态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增强发展的硬实力。

3.树立新风险文化,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旧常态”的存量风险与结构调整和金融转型产生的风险相互叠加打破了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加了传统风险的外溢和传导。为适应“新常态”局势,银行业急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险、操作风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4.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的冲击很大,银行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销售手段和渠道颠覆了银行的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暴露了银行的传统的经营问题。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互联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升级,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科技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几大优势帮助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整合了原有的繁琐的银行服务流程,促使银行改革其传统业务流程,对银行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5.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激发金融创新动力。”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简而言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

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将要求银行培养出一批素质更高的人才。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银行业必须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质素,才能满足”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宣导,让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增加客户的黏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水平,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银行的经营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银行应当深入分析新常态下自身所存在的经营问题,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加快转型的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提高竞争力,谋求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兵.金融新常态下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26卷第11期

[2] 饶文哲.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年第34期 [3] 张晨武.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月 [4] 糟胡.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 2015年第5期 [5] 孟维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J].财经界,2016 年第3 期 [6] 陆珉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年第10期

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第8篇

坚定不移调结构, 脚踏实地促转变, 既是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举措, 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长远战略。

那么, 如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呢?在具体政策的选择上,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要做加减法, 也要做乘法和除法, 还要做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通过这种加法、减法、除法、乘法一起来做, 实现发展的速度与经济结构、发展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而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首先是要通过扩内需、稳出口、增就业, 实现重质量有效益的总量扩张,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促进内需较快增长。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做好已有项目的同时, 还要统筹安排好后续项目。可考虑出台、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保险和文教卫生等领域, 有效促进民间投资增长。二是努力稳定出口,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是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扩大就业。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 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

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动并购重组,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要抑制过剩产能,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通过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去库存化去产能化。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第三是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促进产学研结合,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通过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措施, 切实提高产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要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紧研究完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重大科技专项, 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运用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同时, 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战略规划, 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下一篇:春仿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