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诗歌范文

2024-07-24

第一次诗歌范文(精选14篇)

第一次诗歌 第1篇

第一次诗歌

放下了所有骄傲

才能回到第一次的美好

第一次,我叫嚷着自己的名号

还没有学会稳健的步调

一步一步向着前方的喧闹

和身边的人一起欢笑

蜂追着蝴蝶奔跑

暖暖的阳光普照

张开双臂,给生活一个拥抱

一切是那么美妙

时间久了,我不再提起自己的名号

已经没有稳健的步调

一步一步远离身后的喧闹

已没有人陪我欢笑

一起走到了岔道

不得不分道扬镳

张开双臂,给孤苦一个拥抱

一切都不再美妙

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孤傲

谦虚的田野里早已长满了荒草

头顶上戴着恭维的高帽

再没有真心的`夸耀

“打开窗户,向外面瞧瞧”

于是尘封的思维开始动摇

这世界多少虚假与寂寥

就连床头的月似乎也是幻梦一宵

伫倚危楼风狂暴地呼啸

一次又一次在向上的阶梯跌倒

不再忍耐,想追寻童年的香稻

回到第一次拥有的城堡

放下了心底所有的骄傲

我终于明了

唯有第一次那自然平和的美好

才是人永远的依靠

第一次诗歌 第2篇

亲爱的,我把第一次

开成红杜鹃的模样

给你足够的火焰

以及一次突如其来的台风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天昏地暗

很痛,很痛

却又香甜如刚熟透的一颗荔枝鲜嫩的肉

让人垂涎欲滴到欲罢不能

而我更喜欢一片雪融化后的水洎是何等的清冽

用纯洁的`嘴对吹呵出的热气此时是多么重要

以及一株梅花保持它的羞赧需要多大的耐性

诸如我们的第一次相约

不被一次台风的掳掠水洎掠而打乱的赴约

而三角梅连夜垒好的围墙

保障一株蝴蝶兰不被台风的扫荡导致面目全非

七月的天阴阳怪气,时不时久不久地来一场凶神恶煞的台风

把一些构筑许久的幸福打翻

纵然世界出现满目疮痍

却更加让我想起我们的第一次亲吻

你侷促的样子,如早春刚开的玫瑰

面色瞬间酡红

身体不住颤栗

一双手胡乱得无处安放

我不知道,当时这是怎么渡过天上刮着暴风雨的夜晚

一朵杜鹃是如何开放

第一次诗歌 第3篇

李金发的出现给诗坛上带来了一股异域风情, 外国诗风在中国的诗坛上开始大兴。“现代性”开始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 随着抗战的爆发和新诗创作的内在发展。新诗如何在欧风美雨里寻求自身的独立, 成为诗人思考的有一个重要问题。穆旦的出现使新诗向着中国气派发展的探索向前更推进一步。李金发可以说是一个开创者, 穆旦是一个集大成者。对他们诗歌的比较不能是孰优孰劣, 而是集中在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为诗歌的历史进程所带来的鲜明的“时段”因素上。

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

李金发原名李权兴, 笔名有淑良、金发等。1900年11月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华侨商人家庭。李金发1919年赴法留学, 学的是雕刻。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创始者, 其诗歌总体上充满怪异、神秘、颓废和失落的情调。如在《生活》一诗中, 他觉得人生的归宿就是死亡与坟墓, 死神是他“唯一之崇拜者”, 他认为, 生命最终是衰老和死亡, 在“坟冢”中与“蝼蚁”相伴。生命是短暂的, 死是永恒的, 就连“坟冢”里“在你耳朵之左右/沙石亦遂销磨了”。“我”“见惯了无牙之颚, 无色之颧/一切生命流里之威严/有时为草虫掩蔽, 捣碎/终于眼球不能如意流转了。”写出诗人对人间痛苦和死亡威胁的恐惧, 表现出李金发的悲观厌世的思想。

穆旦从小就显示了诗歌写作上的才华, 中学时代就写出了《流浪人》、《哀国难》等出色的诗作。决定穆旦诗歌深度的, 是他对生命的独特体验。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在苦难不断的生存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数量不多, 总共才一百余首, 这百余首诗主要作于1934-1948年。特殊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对这些经历与时代的深刻体验是穆旦诗歌创作的独特所在。

二、对时代和内在精神的体验

由于不同的时代和个人遭际, 他们诗歌中的那种对时代的体验和内在个人精神显然是不同的, 正是这些不同才使诗歌显示出生命力和个性。他们诗歌中的体验和感受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同时也与诗人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修为有很大的关系。

李金发留学法国, 对法国象征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象征派诗人极为崇拜, 他宣称:“他最初是因为受了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的影响而作诗的。”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为“我的名誉老师”。因此在李金发的诗中, 审丑与死亡是他的重要主题。在《夜之歌》中, 他写道:

我们散步在死草上,

悲愤纠缠在膝下。

粉红之记忆,

如道旁朽兽, 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

扰醒了无数甜睡。

我已破之心轮,

永泥污下。……

任“海誓山盟”,

“溪桥人语”,

你总把灵魂儿,

遮住可怖之岩穴,

或一齐老死于沟壑,

如落魄之豪士。

但我们之躯体,

既遍染硝磺。

枯老之池沼里,

终能得一休息之藏所么?

在诗里, 作者写“枯草”、“朽兽”、“泥污”和“死尸”, 描写这些丑陋的事物, 表达作者的悲愤人生。李金发这一类诗歌的创作, 是这些法国象征派的诗人的影响。

法国象征派诗歌充满颓废、绝望、病态和忧郁的情调,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反应。在李金发的代表作《微雨》中, 我们也窥视到这位悲观颓废的抒情诗人的凄凉的心境。在《微雨》近百首诗作中, 多数篇章都表现出处在异国他乡中的青年那种孤寂、烦躁、忧郁、伤感的心情。在他的诗的意象中, 往往出现“残叶溅血”、“阴黑之草地”等等。

穆旦40年代的诗歌中, 经常出现一个精神被围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现代生活中, 诗人感觉人们被平庸和空虚包围, 生命在庸常的包围圈中逐渐萎缩。“那灿烂的焦躁, 到这里就成了今天/一片砂砾”, 生命不再有灿烂的生机, 沦为砂砾和废墟。“过去的都已来就范, 所有的暂时/相结起来就是这平庸的永远”, 既然在传统和习俗中安然就范, 束手就擒, 生命自然不会有思想的沉重和负担, 只是“露着空虚的眼, 最快乐地/死去”, 诗人无法承受这种生命之“轻”。诗人的孤独感, 缺失感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反映。

即使像爱情是这类较个人化的体验, 穆旦也显得比较独特。40年代穆旦的爱情诗, 则呈现出完全迥异于传统的审美特征, 它表现的是拆解传统, 与传统相背离的价值取向。在他的诗歌中充斥着矛盾, 斗争, 苦苦挣扎的痕迹, 充满着感性渴望的焦虑。“如果你是醒了, 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是多么美丽”, 青春是美丽的, 青春的欲望也是迷人的, 只有“反抗土地”的花朵才能伸出地面, 与“绿色的火焰”互相拥抱, “我们二十岁的禁闭的肉体”也渴望突破禁闭, 渴望被点燃, 如同放飞的“鸟的歌”, 有“光, 影, 声, 色”组合的丰富的美丽, 尽管这美丽要经过痛苦的“等待”, 但它还是像“永远的谜”一样着“我们”。在这首诗里, 我们看到了诗人青春的忧伤与希望。年轻的诗人, 既对现代爱情有理性主义的质疑和失望, 又有理想主义者的期待和向往。

时代和个人的遭际是新诗呈现多样化和中国气派的两个内在主要动力, 诗人感知时代的方式和体验生命的特殊性也为以后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借鉴。

三、结语

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个人遭际, 使得诗人在创作上的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的采取上有着极大地不同。穆旦和李金发在诗歌创作上的差异正显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对诗歌发展的影响。李金发的异国经验使得其诗歌创作充满了他国风情, 法国象征派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触发点, 他的诗歌也深深打上了象征派的烙印。而抗战的时代使得穆旦深刻而有不缺少感情, 对生命和爱情的独特体验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都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

摘要:新诗在“现代化”和寻求自己方向的过程中, 既面临着古典诗词的压力和纠缠又面临着在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寻求中国气派的问题。本文的把李金发和穆旦作为两个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诗人进行总体考察, 正是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为诗歌的历史进程所带来的鲜明的“时段”因素, 厘清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价值追求和艺术探索及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金发,穆旦,新诗

参考文献

[1]俞吾金.疑古与开今[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2]李金发, 杜格灵.诗问答[J].文艺画报, 第一卷第3期.

一次诗歌精神的梯队式检阅 第4篇

2016年《岁月》推出的这期“诗歌专号”,整体上看作品新、阵容强、涵盖广,可以说题材上有开掘,风格上有创新,创作上有突破,审美上有深度。较之去年“诗歌专号”中的“方阵式”呈现,本期以“梯队式”推出,不但形式上有所创新,更近乎一次代际性的诗歌创作展,是对当今诗歌创作水准的一次抽样审查,也是一次诗歌精神的年度大检阅。

灵犀一点是吾师

诗性存在的根本特征在于审美个体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揭示和对本真性情的唯美表达,这在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作品中反映得尤为充分。在这个梯队里,全部的诗歌节律都自觉遵从一个指向,那就是对崇高的现实确认。

邢海珍的《时间简史》类似一部微缩的“新诗经”,“风→雅→颂”的结构清晰可见——《大国》→《朋友引》→《时间简史》——将一种几千年来的沉静与从容剪辑、播放,几分钟之内一部形象片在眼前盛开,开阔大气,美不胜收。“读不完的书,走不完的路\举目抬脚便是热土山河\一手拂过铭文般的记忆\血与泪的怀念中便有花开花落”(《大国》)。这就是我们文化经验中的大国形象吗?这就是我们倾心憧憬的大国气派吗?这就是我们倍觉荣光的大国文明吗?读《大国》,你能领略到的或许更多,这或许也是《大国》于今天的教科书意义所在。在《朋友引》里,一种看淡富贵的风雅,一番调侃牡丹的情趣,一副山水之子的禅思,相互缠绕着扩散开来,如一只陶醉的蜻蜓弄破了一湖碧水,那涟漪漫漶扩至无形。这首诗注重营造一种穿越般的意境,引人追随介入山水之间,一边在寄情与遥想中沉入对彼岸的思考,一边“把芳名留下”享受春光般荡漾的友情……“从春天的风中发芽,却不肯\在秋雨的泥土中老去”(《时间简史》),多么美好的悖论,这是《时间简史》中是对一个人缅怀式的赞美,是一曲用挽歌的方式写给时间和人类的颂歌:“一种从无到有的长度\最后留给自己”。

《黯淡了的历史烟云》是一种极具反思性的“庞壮国读史”,其中不乏正史无法消解的“灰色智慧”。庞氏读史成诗的现象学价值在于,他能拨开历史的表象,提炼出一种有别于史学背后的“副经验”,然后置于诗学范畴内,在调侃中批判,常常出其不意幽历史人物或事件一默,忍俊不禁后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意外收获,实属难得。以早期诗歌专事探寻北方人文精神向度以揭示人类复杂经验的创作相比,时下的庞壮国几乎遁入到历史的夹层中,隐没于黄卷,倾心于暗访,以现代人的口吻与古人对话,写了大量还原历史经验的诗作,其中不乏指向性极强的深切思索。

李云迪诗歌的基调总体上是浪漫的,却从不回避现代意识的现象学考察,他的诗节奏感很强,内在的表达唯美、清澈,且能从与现实的直观对接中释放出亲和的智慧与活力。《坐满杜鹃花的山坡》极富映像感,你不觉得一个“坐”字的故事性内核要比一个“开”字的“所指”意味更丰富吗?到了《四月雪》里,一种沉雄的思考生成为一种柔性批判,叙述主体从时令的错乱中回归生活秩序,将深切的体察置换成对人性的痛彻感悟。“我在这场雪中\迷失了时令,这些匆忙现身的雪\让我想到世间,一些不知轻重的人\他们的轻浮和自恋\多像这场雪,那么容易被人遗忘\那么容易被风吹散\它们留在地的,是一摊水\最后什么都没留下”,这样的表述与其说是批判和鞭笞,不如说是警示与告慰,是一种对现实中“不知轻重”人性的一种预警性提醒,它的诗学意义已经被放大了,普惠成一种人生准则。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袁枚《谴兴》)除了上述三位,包括潘永翔、段和平、潘红莉等一大批诗人的诗艺探索均以各自的方式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存在,他们不仅“寻诗便有”,同时兼具“灵犀一点”的创作格赋,的确值得后学借鉴和学习。

心跳是一种旋律

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创作于1980年代显影成一种话语风暴,它强势掀动了由朦胧诗建构起来的诗学系统,开始寻求自己的价值确立。本期专号选发这个年龄梯队的诗人及作品,基本遵循了他们初始阶段的诗学路径,已然进入到一种平易的现实书写,他们仍然视心跳为一种抒情旋律,从传统和本位出发,在吸收中创新,于借鉴中拓展,渐成当代中国诗坛的主角。

北野诗歌的思辨性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价值取向,在《繁花落》中,自省的力量异常醒目:“我一个人的羞愧\并不是最后的结局\当我做了酒鬼,我才知道鞭打的\伤疤,有时不只来自霹雳\它也来自心底的阴暗和暴力”(《繁花落》)。

诗人的深刻性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的切身体认,当然包括对爱情刻骨铭心地揭示。在《你是我的海鸥》和《不再》中,孙方杰给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观照。前者沉浸在对情爱梦幻般的憧憬中,类似一封深挚的情书,叙述大开大合,心迹浩然坦荡;后者在对情路的瞻望与梳理中,逐渐变得节制而世故,对人性的认识是客观的。对情的差异性思考,不仅表现在对情爱对象的态度上,更是纠结在对时间的无奈与慨叹里……

nlc202309090736

马行无疑是勤奋的,并在勤奋中保持着不懈的创新精神。《勘探队员之歌》更接近于一部诗剧,纪实性让这首诗呈现出一种舞台效果。事实上,诗歌对生活的干预相较于其它文学样式更直接,马行熟练地用诗歌语言设置情境,编织细节,他让“勘探队员”这一特定的人物集合得到了重新定义,某种程度上亦是对劳动价值和奉献精神的艺术肯定。

犁痕突破地理文化的局限,从北方人的视角考察江南风物世情,纵横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中,立意上竖起新帜,着眼点开阔深邃。而王勇男则是玄奥的,他的诗从来都不乏冷峻的思考和奇诡的表达,带着独立的怀疑精神和黑色幽默的韵味。他的诗一般不给出答案,总是在提出问题中消解问题。

杨小林依旧延续了反讽的叙事风格,他不善于使用抽象的“心理意象”展开理性审视,而是按照思维惯性使用具象的“物理意象”展开想像。他努力在谐谑中保持思考的严肃性,诗中思绪腾跃翻飞,天马行空,确有其明确的价值指向。相比之下,逸臣的诗就老实恬静多了。逸臣内心方正,心思规矩,善于在“小”的或简单的营造中发现“大”与广阔,他的诗闲适而内敛,平实中见高蹈,随意中见深情,实可谓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呵。

张静波的“城市诗”经营已经形成独特的美学情境了,他在不经意间对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考察,决定了他的诗具备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对城市存在的意义,以及人在城市宜居的多元思考,使他的创作超越了对“大乡土”形而上学的固守,在对城市的守望中实现了诗意的栖居。而王笃坤却怡然自乐地“隐居”在大森林里,在对“田园”的深度想象中,用诗歌建造起并不只属于他自己的“桃花源”。他的“农事诗”并不拒绝城市的昌明、喧嚣与繁华,而是试图在沉静地倾诉中表达对人类福祉的永恒关注。

郭志凌的心是自由的,体现在他的诗中也是如此。他的诗秉持高义,富有情怀,总能从超验的吟唱中调动起全部的纯净与美好。他总是从正面切入对现实的肯定与传达,喜欢用鲜花装饰真理,用热爱描绘善良和正义,是一个心田里永远播满阳光、雨露和麦种的诗人。

邓诗鸿的诗洁净、开阔,弥漫着某种忧伤的神性,感觉上特陶醉,这样的诗易被贴上“自恋”的标签。然而,邓诗注重向内的开掘,语言灵动贴心,属于新古典主义范畴的表达。相对而言,李皓便近乎豪放型了。李皓的诗比较直观,他似乎羞于进行理性的阐发,更愿意畅快淋漓地袒露思想,表达观点。在《认养一株水稻》中,他的诗思是裸露着的,“肌肤越来越白,像一粒晶莹的大米”。

“格桑,世界上最瘦的花\我靠近她的时候,她会轻轻让开\当我的头发突然被大风刮乱\只有格桑,没有乱\纤细的身骨,在凌厉的气流里\一点不躲闪,一点不倒伏\她只是习惯在高海拔上回首人间\人间里有我,不值得一株植物\开着三种颜色的花,来爱”

在这首题目叫《我配不上一朵格桑的爱》的诗中,你会追踪到一种远胜过格桑花的那种美,或者说“美感”,那就是作者张远伦鲜活锐气的语言表现力。70后思维方式具备一种天生的优势,他们从深刻的文化转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观念性飞跃,丰盈的知识构成,缤纷的信息维度,高速旋转的大脑,无限开阔的眼界,让他们拥有超验的灵感和充实的创造活力。

杨勇与木叶的诗尽管视角不同,言说方式却流畅而冷艳,字里行间蕴含着深远的学术视野,有着相似的美学立场。王孝稽和胡世远都在审慎地观望着身外的世界,前者的现代性表达简洁明快,后者更接近象征主义的表现方式。

诚然,1960、70年代诗歌群体的创作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的作品有对传统诗歌精神的真诚维护,也有横向上对西方经验的吸纳与变革。与60后群体相比,70后群体的实验意识更明显,诗歌的拓展努力更趋自觉和灵活。由于两个年代的知识结构相近,文化语境基本相同,所以创作观念上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除了上述提到的几位,李继宗、红雪、曹立光、方文竹、赵亚东、小米、杨角、申广志、苏美晴、李晓泉、古剑、夏海涛、马端刚、成路、丁艳、阿垅等,都有着坚实的思想轨迹和强劲的创作态势,俟之他日,必将写出更值得期待的作品。

你无法矫直一条河流

新诗的梯队式发展有全局性的考量,也有局部性的参照。在本期诗歌专号中,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诗人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成人礼和加冕礼,整体性地走上了前台,其中不乏2000后的青春身影,他们的集体亮相表明,百年中国新诗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在《原谅》、《在春节里学会》、《耗尽》三首诗中,漆宇勤通过平实的书写完成了自我实现。我们不要怀疑80后们集体丧失了追诉生活信念和道德力量的能力,当他们开始懂的用诗来反省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光芒彻底照亮了他们的面孔,从而显示出一种难得的生动。

刘星元的《低处》,如实地泄露了一位青年思想者全部的心理现实:“这一生时光漫长呵\在漫长的时光里,不忙碌是可耻的\所以应该学着陪流水流淌\所以应该学着等一朵花开”……在刘星元眼里,尘世就是低处,那里有“世俗的幸福和世俗的信仰”,那里有漫长的时光,生长着我们的出身。

身为女孩子,丙方心思细腻,心事葱茏。她的诗长于记事怀人,笑对命运的嘲弄,铭记曾经的苦难,崇敬母亲的刚强,口语亲和,构思精妙。

胡海升领会生活的能力反映到他的诗中显示出一种别样的成熟与厚重。我非常惊讶80后们笔下的苦难记忆和生活压力好像并不是从父辈那里转接过来的,而恰恰来自于他们的生命体验。这一点到了90后们那里,似乎也在延续。龚旭的《霜降以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世间关怀同样令人动容,庞悠扬诗歌的“自我中心”和主场意识依然强烈,在一个强调和张扬自我的时代,切不可将自我从时代精神中剥离掉。

《殷家河行纪》是艾文华的传记,一个少年人的寂寞成长,映照出土地的贫瘠和尘世的苍凉,还有已经正在发芽的爱与梦想。

1980、90年代诗歌群体的崛起不仅源自他们成长的必然,也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种必然。他们的创作如同沿着自然河床奔腾的流水,你牵绊不住他们,也无法矫直他们。那就随他们自由流淌吧,毕竟所有的川流都要归入大海的。

《岁月》不是大海,它当然不能吸纳当代诗坛全部的精英诗人,更无法穷尽全部诗歌精品,这也恰恰是本期专号的局限性所在。《岁月》地处北疆,幸运的是它从未被边缘。它从未卸载文学阵地的使命,努力在市场的挤压与磨砺下光大自己的文化品牌,好整以暇地办刊,发挥应有作用,坚定地为打造北疆文艺劲旅做出了独特贡献。这是《岁月》的骄傲,也是全体《岁月》人的光荣。

感恩人生第一次诗歌 第5篇

时光流逝

岁月如歌

看儿时天真幼稚的我有些可爱

想起记忆深处朦胧的时光

第一次背着书包进入学堂

第一次当班长的那一刻

第一次和班上的.男同学打架

第一次和女同学划桌子分界线

第一次幼稚喜欢的女同学

第一次的初恋是在那年夏天的毕业时光

第一次挣到的那桶金

那么多第一次

数也数不清

如今儿时的玩伴

各自都有妻儿家庭

曾经的初恋已为别人之妻、已为孩子之母

曾经的同学有的见面而叫不上名来

想想我们如今的生活

各奔东西、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奋斗

看到自己的父母已经白发鬓鬓

还在为子女幸福操心

我们伟大的父母亲

给予了我们生命

指引我们方向成长

我们要感恩父母

感恩在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感恩祖国,祖国给予了我们和平年代

感恩时光,时光给以我们成长锻炼、成人

今天已过三十三载

男人三十三是一个坎,过了这个坎

我们要当起家庭重任、当起父亲的责任、当起未来丈夫的责任…

回首三十三个春秋

我们的生活有喜有悲、有爱有恨

如今的我,要笑看人生

第一次来到江南诗歌 第6篇

自学过白文公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暗”。

江南啊,

我多少次梦中将你思念。

江南啊,你是不是潇潇雨点下的油纸伞?

江南啊,你是不是纤纤溪流里的乌蓬船?

江南啊,你是不是稻花香里的蛙声一片?

江南啊,你是不是水牛背上牧童竹笛的婉转?

江南啊,你是不是贵妃荔枝的甘甜?

江南啊,你是不是荷塘月色的`采莲?

江南啊,你为何如此把我魂牵?

莫非是风流才子的诗篇?

江南啊,我为什么将你如此爱恋?

莫非是江南女儿青纯秀丽的笑脸?

江南啊,我是北方人呀!

我是那么热爱自己的故园!

江南啊,我是北方人呀!

为何我要这么把你喜欢!

江南啊,

今天我终于见到你了!

第一次的爱情诗歌 第7篇

第一次

第一次聆听,

你的声音如此委婉,如此温暖,

第一次

第一次序诉

你的情感带有波澜,湿润双眼,

第一次

第一次相片,

你的模样那么俊美,那么清甜,

第一次

第一次因你无眠,

你的容颜脑海浮现,一遍一遍,

第一次

第一次祈愿,

你的`空闲与你想见,音色相还,

第一次,

第一次为你写下诗篇,

你的赠言如泉,丝丝缠绵。

你我之间,没有太多语言,

只是一次聆听,一次相传,

你我之间,没有太多相连,

只是几个字眼,寥寥行间,

你我之间,没有太多思念,

只是些许同感,心起漪涟,

你我之间,没有从前,

只是今朝遇见,一梦寻缘,

也许明天,

你不曾记掂,

只是我对你的贪恋,

也许明天

你不曾怀念,

只是我的孤只影单,

也许明天,

我们只有从前,

只留下今朝无眠,

为你攥写的诗篇。

我已无憾。

也许未来的岁岁年年

你在城市的那边,

我为你遥声呐喊,向天祈愿,

也许老去的那年

你扶着摇椅两端,

我为你睁开双眼,回忆我们的从前,

也许生命的终点,

你躺在床榻中间间,

第一次诗歌 第8篇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鼙(pí)鼓 悄(qiāo)然 绰(chuò)约

迤逦(yǐlǐ) 眇眇(miǎo)

B. 央浼(miǎn)脂(zhī)肪 潺湲(yuán)

玉簟(diàn) 杳(yǎo)然

C. 衣袂(mèi)驰骋(chěng) 鹧(zhè)鸪

豆蔻(kòu) 黍(shǔ)离

D. 扁舟(biǎn) 砧(zhēn)板 纤(qiān)尘

天姥(mǔ) 啼啭(zhuàn)

2.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3分,5小题1分)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

(2)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

(3)椒房阿监青娥老 青娥:

(4)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

(5)云鬓半偏新睡觉 睡觉:

(6)与佳期兮夕张 期:

(7)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

(8)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9)薄帷鉴明月 鉴:

(10)有志不获骋 骋:

(11)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

(12)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13)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

(14)积雨空林烟雨迟 迟:

(15)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填空(10分)

3. 文学常识填空(3分,两小题1分)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元稹倡导了。他的讽喻诗代表作是,感伤诗的代表作是和 。

(2)阮籍,字嗣宗,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称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3)陶渊明,名潜,自号 ,是我国 的鼻祖。

(4)李清照, (朝代)女词人,号 ,是宋词中(风格流派) 的代表,而苏轼、辛弃疾是宋词中 的代表。

(5)张若虚,唐朝诗人,与 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6)杜甫,字子美,其作品被誉为一代 ,杜甫诗歌风格概括为四个字: 4. 名句默写填空。(7分)

(1)《长恨歌》中“ ”这两句,作者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2)杜甫、陆游都在诗歌中留下了吟咏诸葛亮的名句。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说:“ ”。

(3)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形象来源于屈原的 (《湘夫人》)。

(4)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愁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 ”。

(6)历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气势浩大。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就有“ ”句。而孟浩然有诗“ ”。

(7)月在古代诗歌中是最常见的对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连海平,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星垂平野阔, ”。姜夔《扬州慢》中写到“二十四桥仍在, ”。

三、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 简析《蜀相》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6. 用典明志是《书愤》这首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4分)

7.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8. 与《长恨歌》一样,上面两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立意却大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9. 请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进行赏析。(4分)

10. 请对“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进行赏析。(4分)

二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 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1. 请简析《越中览古》中的“尽”和“满”字的作用。(4分)

1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4分)

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3. 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4. 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4分)

15.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仿句2:

五、单元写作(40分)

16. 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说:“举杯断绝歌路难。”表达出在人生路上的苦闷。李白也有“行路难,行路难”的感叹。读到这些诗句,你有哪些感慨?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情感诗歌:第一次决定离开 第9篇

从每个人一开始到这个世界就与妈妈结下了深深的缘,

你小她照顾你,你大了,她还是在念叨着你,

我是个在妈妈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

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是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

第一次决定离开她们到外面来闯

我,从来没离开过家里,从小到大,一直在家这个避风港

那天我看到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爸爸

眼睛里也含着晶莹的泪花,

我第一次看到爸爸这样,那时我的心里也像打倒了五味瓶

很难受,那一年我才15岁,

一个人就跟着几个大人踏上打工的旅途

经过一天的波折,我们也到了,这个所谓不夜天的地方----深圳

这里没我想的那么好,我一个在这里,每天的每天都过的好无聊,

心里也想着我的.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大声的读书的场景

突然又想着,这不是自己选择的么,说好不后悔的,

怎么又想到那去了呢,我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

妹妹的学习比我的还要好,所以我想让她去读,,,,毕竟她也还小,

就这样,我在外面打工,每个星期打电话回去,听着他们的声音

每次都会流泪,呵呵,别人都说我不知道被谁欺负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选择了回去读中专,

就这样和一群比我小的同学们走进了一个教室,

跟着他们我也慢慢变了,刚刚开始的一个学期,我很好

被评上学校的好学生称号,每个老师都夸我,

我也在学校有一席之地了,但是我们是中专,要出去打暑假工

就这样,在外面和她(他)们变了,变的爱时尚了,不像以前那样一个灰姑娘了

也就这样我也谈恋爱了,他是我班上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

老师们知道了,都来说了我,而且很关心我,但是我没听,

就这样,一年两年,我们一起玩,一起去疯,

我被老师说了N次,但是这样我仍然不会担务我的学习

我上课会听讲,,下课也做作业,还是当我的学习委员,

但是我在老师心中的那个好学生形象还是没了

和他在一起,刚刚开始觉得很累,因为他不会关心我,也不会干吗

我很没信心了,但是我还是坚持了,因为我发现我是真的喜欢上了他

他这个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的男生,

但是后来他也变了,变得我想不懂,,猜不透,

那天10.30号我们真正的说了分手,

那天我很伤心,但是都只有我 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的流泪,

永远都不可能再挽回,因为他已经认定是我变了心,.......

为什么一些流言就把两人两年的感情一下子催毁了

为了他我变成了坏学生,甚至到学习最后几天都被退学,

这时候我才想到我的家人,我的爸妈,

有用么,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一定要听他们的话,,

不然真的吃亏了就没人理你了.......

他也总说我变了,变的不可理喻,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还是我们根本不适合,

现在

★ 第一次放风筝

★ 第一次参赛

★ 第一次班会

★ 第一次切菜

★ 第一次怎么表白范文

★ 第一次什么范文三年级

★ 第一次扎小辫

★ 第一次炒菜左右

★ 第一次学骑车 范文

《第一次》为题目的诗歌欣赏 第10篇

妻把整个的家扛起

去二十里外的池塘陶醉

第一次

贴足邮票的衣服竟也跟妻追随

默然前行辛劳忽略不计

和泥土为伍妻瘦了自己胖了河堆

回到洋井旁还邮戳般分检全家的脏衣

窗外的星星第一次陪我流下了甜蜜的眼泪

《朝阳吻上我的脸 》

魂牵梦饶的伊甸园

又含笑将我迎迓

童音可餐

为上演一幕活剧我曾浪迹天涯

蓦然回首朝阳吻上我的脸

不再自怜自悼精神分裂的历史伤疤

既然朝阳吻上我的脸

就应该脚踏实地奉献青春年华

坚信在爱神启迪之下的理想风帆

定会烂漫如霞

《旗杆 》

感觉自己还是一根旗杆

即使童心放假也坚守自己的传统

昂首挺立迎风招展

决不再为出墙的红杏怦然心动

《钓》

粉笔是银色的钓竿

爱心是金色的诱饵

水底咬钩的总是那些渴求真理的梦幻

《自一支粉笔中醒来 》

自一支粉笔中醒来

乳白的月华洁净临时讲台

乡村的忠诚在国旗下长开不败

一身粉笔灰就是燃烧的自白

《消息 》

知了背着夏去蜜月旅行

炒鱿鱼的沙锅撞倒了醉眼朦胧的夕阳

翻身打滚的菊花姐一夜无梦

笑成一弯新月的稻花娘

掰指头数起分娩时的爆竹声

《告别无奈》

假如我还是一块黑板

我会永远让洁白无暇的童年

在上面尽情地游戏玩耍描绘美好的明天

让感人肺腑的课间音乐在上面指点江山

让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在上面迎风招展

无奈的我走了也要把一颗红心留给光荣的黑板

不知为什么我一想起黑板

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满眼不听使唤

也许是我还没有尝遍临时讲台的苦辣酸甜

《临代教师 》

临代教师

一个有点寒碜的桂冠

拉开的往往是序幕

有始无终

从一个日子抵达另一个日子

像从一支粉笔抵达另一支粉笔

在粉笔的家园里

不敢误人子弟

必须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

每一天都是一次小小测验

每一秒都是小测验里的一道抢答题

所有临代的日子

其实都有个自由响亮的名字叫竞争

临代教师

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

幸福姗姗来迟的日子

风雨自飘摇

渐渐钙质骨骼

支撑起孤独的青春

机遇自紧攥的拳头里粉墨登场

理想在坚毅的追求中品尝快慰

临代教师

毕竟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生活的一种方式

饱经风霜之后

擦净皱纹里的灰尘

蓦然回首

光芒自己处境的还是乡村的大米白面……

《粉笔之歌》

不是走不出这半亩方塘

只是走不出这幸福的伊甸园

当微笑的红领巾在心海旗帜般迎风飘扬

私奔的嫦娥可曾流泪偷看

不是走不出这半亩方塘

只是总听到天使隐隐的甜蜜召唤

当当的铃声总在耳畔如鹰盘旋

总有一群天国的童音拨疼心弦的沧桑

不是走不出这半亩方塘

只是割舍不下自己的童心还潜藏在里面

新月一弯就勾起喜乐一串串

憧憬中发现真善美仍然是集体乘风破浪

瞧!清贫方显凌云志潜心耕耘活水来

关不住的春色就是对孤独的最好奖赏

敢叫日月换新天正中谁的下怀

只要不做无谓的牺牲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一个人的操场》

旗杆立正不准带头东张西望

五星红旗稍息以身作则迎风飘扬

太阳再圆也是命定的金质奖章

月亮再滑也是命定的银质奖章

星星点灯争先恐后想做铜质奖章

百鸟赶紧彩排朝凤要把国歌唱得庄严洪亮

看谁色胆包天了所有奖章

一个人把神州大操场舞成和谐的绿色天堂

《好教鞭》

像一条蛇

勾引童真解剖天国

赡养母亲的贫穷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自己的命

扼住命运的咽喉

让蛇心佛口

吐故纳新

信仰独一真神

放飞巨龙

不再是白日做梦

《为人师表》

把自己当粉笔

在大地这块黑板上

倾尽一生的力量

小学叙事作文:第一次诗歌朗诵 第11篇

主持人伍雨霞满脸微笑的说道:“现在有请第三组上台展示。”

第三组的组员大步流星的走上讲台他们从高到矮依次排着队,便深情默默的朗诵起来,他们的声音有高有低“谢谢大家,我们的朗诵完毕。”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第三组的同学朝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便回到了座位上。

我最欣赏的是第二组,他们将小组合作精神发挥的淋淋尽致。“天门中断楚江开……”“大声公”王锦发便深情的带起头来,有了这只领头羊,其他组员也有声有色的念了起来,他们摇头晃脑,用着高亢的嗓音朗诵着,当念到《赠汪伦》是,他们的声音不再那么高亢,而是用有一些不舍的情绪夹杂在声音里,我听到了汪伦对李白的不舍,听到了汪伦的踏歌声,更看到了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

时间一点点过去,也越来越快到我们组了,我的心砰砰乱跳,心蹦得紧紧的,脸上挂着紧张的神色,身子在微微发抖“我会不会突然忘词啊!不记得怎么办!”在看别的组员,旁边的李涛倒还蛮勤快,膝盖上平放着一本书,嘴里还念念有词,组长谢嘉浚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下一组,第六组”我随着队伍走上讲台,矮的站前,高的站后,便朗诵起来渐渐的,我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我们组该停顿的停顿,声音上下起伏,有快有慢,一首首优雅的是从我们的嘴里蹦出来。

诗歌:一次丰沛的地域性书写 第12篇

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对于“命题式”写作,无疑是一个难题。那么,毫无个性的“宣传”与独立本色的“歌咏”之间有没有一条打通的路径?感动与真情如何清除虚伪和浮泛?处理好这样的关系,便成了地域性采风和征文活动是否真正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即便是书写对象和范围相对一致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创作的文本也不脱离文学性,更不消弭作家心灵的真实性和充满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才能算得上成功。这令我想起上个世纪末由陆文夫发起的同名小说创作《临街的窗》,当时有李国文等众多作家响应,一次集体书写,产生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小说佳作,共同组成了当时一场被广泛关注的文学景观。

那一次文坛的“热闹”之所以引来众多的参与和“围观”,成为同题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我想最重要是没有给作家们设定任何规矩和门槛儿,除了题目一致、作品出现的某个意象元素相同之外,剩下的就是各个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内容各异的取材和艺术手段的殊异了。

是的,创作,永远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情。就像1987年张炜先生在我的一本杂志上写下的一句话一样:“艺术家永远一个人行走。”我理解的是,艺术源于个体的创造,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自己,没有并行的雷同者,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所以,面对同样或相似题材的写作,往往更是“戴着锁链跳舞”。能否跳得好,就看舞者的功力了。当然,还有“导演”的放手与信任,让舞者自由发挥,更符合艺术的创造美学。

同理,本文开头谈到的“文化现象”也是如此,当地政府或文化宣传部门就是“导演”,能否呈现给读者一次具备美学高度的阅读,“导演”必须首先懂得并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这是最“聪明”的选择。这样的“导演”我见过,他们只做“引路者”和“介绍人”,而从不先入为主地介入或干扰作家与诗人的主观经验与独特感受,他们相信作家和诗人的眼睛与心灵。

此次烟台牟平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大赛的举办方与龙泉镇政府无为而为,因势利导,将诗歌大赛推向高潮。我通过阅读全部入围作品,真实触摸到了诗人眼中风景与情感;一次丰沛而富有激情的书写,更使我感受到了龙泉这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丰富蕴含;诗人记录的情感触动、提炼的意象与思想,使诗歌和龙泉的具象实现了和谐的互动。

本次大赛所提供的文本的丰富性和情感抒发的丰富性均表明,诗人们在将写作对象内化为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抒情个体的主观感受,且并未被先入的主题和眼前的山水具象所捆绑,而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诗歌的优秀传统,使客观的物象变作了心灵的镜像,折射、变换出了丰富的色彩,使物象与描绘、心灵与歌咏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契合,亦即:抒情主体生动呈现了各自的生命“经历”、生命沉思和源自内心的真实意绪。

山西诗人王志彦在他的组诗《诗意龙泉》中这样表述“龙泉汤”:

汤,就是龙泉水在比拟月光

在复述昆嵛山的热度和小镇灵魂中的

松涛。它既会洗净自己的来历

也能抚慰乱石的咳嗽

当一颗失败的心行走在危崖的讪笑中

这轻飘飘的尘世,还有龙泉汤

为你发出热腾腾的回声

龙泉镇的温泉远近闻名,这也是当地政府努力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在诗人眼中,这温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和功能,而具备了可以“比拟月光”的诗意之美,而且变作了昆嵛山的热度和龙泉镇的灵魂的“复述”主体,她“洗净”和“抚慰”的功能是持续性的,通过“复述”的动作而达成。如此,那些在尘世“失败的心”,那些在“危崖的讪笑中”历尽的沧桑,会被龙泉那“热腾腾的回声”洗涤殆尽,让你感到令人倦怠的尘世也充满了“轻飘飘”的、欲仙欲醉的身心享受。诗人并没有直接歌颂龙泉汤,而是寓主观感觉于具体物象之中,以拟人化的修辞,使不动声色的描绘充满含蓄的阅读张力。

这种手法在他《龙泉镇》一诗中也得以运用:

昆嵛山顶的巨石练习飞翔

昆嵛湖底的云朵洗心还俗

唯有龙泉水,像时间最后的隐喻

为古老的小镇,日夜擦洗着渐渐明媚的前程

拟人、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段的娴熟运用,令人联想到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意境,简约之美和明快的质感,使读者也如诗人一样,感悟到了一种心象融通的精神慰藉。

江西诗人漆宇勤的组诗《龙泉,龙泉》,则将目光专注于龙泉镇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她的地理形胜、丰富物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汪洋恣肆,韵律排挞铿锵。诗人特别追索具象所能传达的深层意蕴,用具象编制气味、色彩、味觉、感受,带给读者亲临般的感受,比如《河北崖只是龙泉60个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一诗中写道:

河北崖开满月季,蔷薇,开满虞美人之美

过路的人路过三十条小巷,核桃,手植大葱

红色的灯笼抢去了全部色彩

异乡人,一头扎进苹果的芬芳深处

每一种果树都让你好奇

直到樱桃的光泽最终俘虏了你

在河北崖,龙泉镇60个孩子中的一个

每一次抵达都隐喻对土地的一次亲近

这一次诗歌 第13篇

我赶着马车来赴你的约会

穿过山涧河水、穿过林荫漫道、还有

这大片的油菜花海

一路玲声脆脆,花香荡漾

蒲公英精心编织着故事的开始

我身着盛装来的`

鲜亮的色彩雀跃着整个清晨

四匹马的车,装下什么都不多余

清爽的空气、慵懒的雾、还有这蜜桃似的心情

马步轻盈而欢快着

途中一定要有个弯道

弯里要有座小山,山上樱花满谷

弯外要有条浅溪,溪边云杉葱葱

此时我抓紧缰绳车速不减

高顶的礼帽后山水退去,剩下鸟雀飞舞

当然还要有一段长坡

尽管地长,余晖下我格外地俊朗

有几片云一直追来,我不曾回头

我只衷情于我心中的芬芳

坡度的尽头,霞光之下

你一定要收紧你的花蕾

在我止步之前切勿开放

我真的阻止不了我小小的贪欲

我只想独自享受你的醇香

最好要挽起我的手臂

赴了你的约会,带来了百灵和画眉

第一单元 诗歌 第14篇

第一课《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重点:1.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整体感知:播放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大家边听录音边跟着高

声诵读。

三、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四、学生反复朗读,概括: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仿照对偶例句,以物为话题,写出一个句子。

例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6、“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7、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欣赏歌曲《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二、总结: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艺术感染力。结构(结构示意图?/P>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P> 上阕 :

北方雪景

惟余、顿失、银蛇、蜡象(具体)

(写景抒情)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象)?/P> 引无数英雄

过渡(抒情)

下阕

评古论今

惜秦皇汉武

否定(议论)(议论抒情)

看今朝

歌颂(抒情、议论)

三、拓展练习:下面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与《沁园春·雪》在同一时期写的,请结合课文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长征》与课文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诗中对偶句有哪些?

(3)诗中作者把“五岭”、“乌蒙”分别比做什么?突出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雨说》(郑愁予)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把握本诗的主题。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被称为“浪子诗人”的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喜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

二、听教师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后说出自己的总体感受。

三、自由朗读:说说你对哪些句子印象特别深刻?饱含感情朗读出来。

四、说明: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因此,诗中的春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雨,还指政治意义上的春雨。

五、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2.学生活动: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春雨已经对我们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我们不妨也对春雨说几句话,说几句你心里最想说的话或写几行诗都行。

六、拓展:介绍作者的代表作: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星星变奏曲》(江河)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简介朦胧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三、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带,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四、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五、课堂练习: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六、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教学反思: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

教学重点:

1、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学习第一首:检查预习: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三、读熟诗歌,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讨论: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五.学习第二首: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六.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七.本课总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上一篇:注意安全预防溺水作文下一篇:好中层要学会的三件事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