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2024-08-10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1篇

分享阅读《老鼠和蝙蝠》读本讲述的是一只自以为是的老鼠遇到一只蝙蝠,于是就不停的向蝙蝠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故事。我将教学重点放于幼儿通过关注图画中的人物、表情和动作来猜测他们的对话和心理,在层层递进到最后转折的叙事故事中让幼儿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本领和优点,不能因为自己有点本领就骄傲、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是不会人喜欢的,也不会有好的下场的。

教学活动开始,我以故事导入的形式,揭示故事的一些重要信息,引出读本中两个重要的人物是老鼠和蝙蝠。展示封面,指读书名,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位人物夸张的形态,同时提问:“为什么老鼠要摆出这样的表情和动作看着蝙蝠呢?”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我提问:“你们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炫耀自己的吗?”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接着阅读每一页图画,让幼儿通过图画及故事发展,老鼠和蝙蝠动作、表情呈现出来的变化来知道老鼠是怎样炫耀自己的本领,同时让幼儿大胆的讲述老鼠会对蝙蝠说些什么。在这教学环节中,幼儿表现的特别积极,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然而故事发展以蟒蛇出现为转折点,让幼儿明白其中一个重要的道理。

这次开展的分享阅读绘本比上次有点进步,但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

1. 出示封面,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鼠要摆出那样的表情和动作看着蝙蝠呢?”请幼儿发挥想象说一说。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许多幼儿看到小老鼠的体态画的如此夸张,这么高大,都老说老鼠要将蝙蝠给吃掉,或者说是欺负蝙蝠,幼儿并没有观察到老鼠一副骄傲自大的样子。但我担心到时间会很赶,于是我就急于将答案揭晓了。

2. 这本读本中出现了很多骄傲、自豪、得意的词语,当幼儿问道“骄傲”,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觉得讲的很口头话并没有很具体。同时我并没有及时的向幼儿解释并区分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在老鼠被蟒蛇吃掉后,通过图片,我提了一个没考虑周到的问题:“蝙蝠此时为什么又高兴又害怕?”

通过这次分享阅读教学活动,要不断提高自己分享阅读的教学能力我要做的是 :

1.通过上次听班主任开展分享阅读绘本,决定下次备课将绘本中的一些图案用白纸遮挡住一部分,提高幼儿的兴趣。

2.备课中仔细关注一些幼儿陌生的词语,并通过查找资料以具体的形式让幼儿明白词语是什么意思。

3.自己在教学活动时间的合理安排还要继续提高。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情节复杂的故事,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2、能根据画面之间的联系,推理和判断情节的发展,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准确用语言描述画面信息和故事情节。教学准备: 经验准备:

1、了解老鼠和蝙蝠的生活习性。

2、阅读过《聪明的小鸡》、《大提琴表演》等故事性较强的读本。

材料准备:分享阅读大书,老鼠、蝙蝠的图片,老鼠挖洞、偷香油、偷鸡蛋和蝙蝠飞的图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

1、今天来了好多的客人们,让我们为他们表演一个小节目吧。听!这是谁的叫声?(听音乐做律动)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是谁在偷香油呢?(出示老鼠图片)

2、你们知道老鼠有什么本领?(打洞,偷油吃)

3、还有哪个小动物和老鼠长的特别像?(蝙蝠)出示蝙蝠图片,蝙蝠有什么本领?(捉害虫)

二、阅读图画并表演画面内容

师:今天老师这里有一本好看的读本讲的就是老鼠和蝙蝠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只骄傲、自大的老鼠,它总是觉得自己的本领很了不起,有一天晚上它遇见了蝙蝠,它想:“我可要好好给它说说我的本领有多厉害。

1、直接出示第2页:我们看老鼠的动作是什么样子的?(请幼儿模仿,将模仿突出的幼儿请到前面展示)

老鼠做这个动作是因为它觉得自己怎么样?(幼儿自由回答,骄傲、得意等词都可以)

2、第3页:(遮挡老鼠挖洞的画面)老鼠的动作和表情是什么样的?(请幼儿一起学一学)

它伸出利爪露出牙齿动作和表情,你们觉得它在向蝙蝠炫耀自己的什么本领?(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揭开遮挡部分,是在炫耀它的什么本领啊? 蝙蝠这个时候的动作和表情是什么样的?它会对老鼠说什么呢?(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请幼儿情景表演老鼠和蝙蝠的对话。(选出两位幼儿模仿老鼠炫耀本领的语气、动作、表情和蝙蝠的说话语气、动作和表情来进行表演)

3、第4—5页:(遮挡农夫生气和老鼠偷香油的画面)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老鼠现在的动作和表情。(撅着屁股,给你自己竖起大拇指,舌头还在舔着嘴唇,留着口水)

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做出这样舌头舔着嘴唇,留着口水动作呢?老鼠现在在炫耀自己的什么本领?

(揭开遮挡部分)这是谁?他怎么了?老鼠在干什么?它会对蝙蝠说什么?蝙蝠听了有什么反应?(请两名幼儿模仿老鼠和蝙蝠的表情语气进行表演。)

4、第6—7页:老鼠的动作有什么变化?(幼儿仔细观察图画并模仿)他在炫耀什么本领?

蝙蝠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会说什么呢?(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回答)

5、小结老鼠的本领,出示老鼠打洞、偷香油、偷鸡蛋的图画列在黑板上。提升幼儿理解读本感受老鼠的心理活动。也为最后蝙蝠说的话做铺垫。

会打洞 老鼠 知道农夫的香油藏在哪里 蝙蝠(都不会)

能够从母鸡那里弄到鸡蛋

6、第8页:(遮挡蟒蛇)请幼儿回忆蝙蝠之前的表情,比较现在的表情和动作什么样的?老鼠还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呢?(揭开遮挡部分)接下来老鼠和蝙蝠会怎样呢?

7、第9页:老鼠怎么样了?蝙蝠呢?

8、第10—11页:幼儿观察画面,蝙蝠的表情是怎样的?它会对老鼠说什么呢?(根据之前在黑板上出示老鼠本领的图片创编蝙蝠会说什么?)请幼儿模仿蝙蝠的语气说一说蝙蝠的最后一段话。

会打洞 老鼠 知道农夫的香油藏在哪里 蝙蝠(飞)

能够从母鸡那里弄到鸡蛋 通过应用转折句链接了前半部分和后面的结果,“但是我会飞”突出了语气的使用。

三、总结分享

1、教师完整的将读本讲述一遍。

2、为什么那么多本领的老鼠还是被蟒蛇吃掉了?(幼儿自由回答)

3、如果我们有这么多本领应该怎么做?

4、教师总结,我们不能像读本中的老鼠那样觉得自己有很多本领就骄傲自大,我们要学会帮助别人,多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让自己变的更好。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3篇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整体回顾

凭着记忆描述文章的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还培养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便于依据学情,以学定教。]

二、精读课文,探明原理

1.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4~5自然段。

师: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学家做了怎样的试验?拿出上节课所发的表格,看看完成得怎么样。同桌互相交流。

(1)学生交流。

(2)归纳写作方法。

师:只有看得仔细,读得透彻才能填得准确,说得清楚。再仔细看一看这三次试验,你觉得作者用什么方法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

(相机板书:举例子)

2.学习第6自然段。

(1)出示两句话:①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②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比较两句话的异同:“配合起来”说明蝙蝠夜间飞行,不仅需要耳朵,也需要嘴。可以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准确、科学,才能说得明白、清楚。(相机板书:语言准确、科学)

[设计意图:“配合”是蝙蝠秘密飞行的焦点,只有把这一点说明白了,理解蝙蝠是如何飞行的才能水到渠成。此处,我“故弄玄虚”,用词对比品评,意在绊住平滑流畅的阅读,让学生的目光在“配合”一词上逗留,并对它“重锤敲击”:什么叫配合?为什么配合?如何配合?如此上下联系,理解学习,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感受到了作者科学准确表达的写作态度。]

3.学习第7自然段。

读读画画,理解蝙蝠探路的原理。

师:蝙蝠夜间飞行,离不开嘴和耳朵。(板书:嘴耳朵)那么,它们二者是怎么配合的呢?读一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1)指名读。

师:读得好,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那就更好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本段)

(2)练习复述,出示相应的填空:

它一边_____,一边_______。这种声音叫做______,人的耳朵______,蝙蝠的耳朵却______。______像______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______,传到蝙蝠的______里,蝙蝠就立刻______。

师:如果能用简单、直观的图形在黑板上表示出来,那说明你真的理解了。假设这就是前方的障碍物,(师画:)谁愿意来试一试?

(3)指名作画:

[设计意图:读通,读懂,读透,可谓一读一个台阶。再由读到说到画到评,犹如沿坡溯源,这“坡”就是读,而说说、画画、评评,则是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将抽象的说理生动化,将单调的过程情趣化,让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的过程变得鲜活起来。此时的课堂,已成为学生静思、表达、交流的乐园。]

4.学习第8自然段。

师:科学研究充满艰辛,但也充满了乐趣,因为它能创造奇迹。默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1)指名读。

(2)仿照刚才的板书,让学生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简单示意图,并联系文本内容解兑图意。

5.对照两份示意图,找出两者相关联之处。

(1)师(联系板书):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路的方法两者还有很多相关联的地方,一起来看书,咱们合作读,我读第7自然段中的内容,看你能否在第8自然段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看谁的眼睛最亮。

师:①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人的耳朵听不见,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的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2)由此可见: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设计意图: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我采取自己读,再让学生对应找的方法,此时,学生一边在积极地找句子,同时,潜意识里也是他们在脑海里逐渐将蝙蝠和雷达两者探路的原理一一对应融合的过程。]

三、情境演练,巩固提升

1.创设情境,内化新知。

设计对话如下:

雷达:小蝙蝠,听说你很了不起,我怎么没看出来呀!你的眼睛这么大,目光一定很敏锐吧?

蝙蝠:不是。我在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我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雷达:怎么配合的?我听说是先有你们蝙蝠才有了我们雷达,是这么回事吗?

蝙蝠:……

雷达:可是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蝙蝠:……

雷达:雷达探路的道理就是从蝙蝠安全夜行的道理中得来的。飞机能够安全夜行,真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啊!在您面前,我甘拜下风。

[设计意图: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以“蝙蝠”的身份,介绍自己特殊的本领,学生在“愤”“悱”之间,介入角色,进入了教师所设的“圈套”,提升了理解课文的高度。]

2.适度拓展。

师:我们在弄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再一起来看课后的资料袋。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内容。

(2)一起欣赏老师搜集的图片。(配乐:班得瑞的《月光水岸》)

四、课外延伸,鼓励探索

总结: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有新的科技成果在你们的手中诞生。(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4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生字学习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2,学习词语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找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了什么疑问?

3.出示第二句话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5指名讲段意 ,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 熟读课文

3,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请读出疑问的语气。同学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

3,请默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如何填写表格,同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4,(出示表格)

5.交流: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6.抽学生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同时出示)。

7.三次试验证明什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同时出示)

8.小结: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变勾画出相关句子。

2.谁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来读出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 然后抽学生复述出来。

3.那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一起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复述出来。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5.谁能填一填?抽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6.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7.飞机装上了雷达,夜间飞行就安全了。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四,作业

1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5篇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方法,也可以围绕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就可以按着这两种方法尝试概括。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6篇

对于一篇课文学生学习的好与差,关键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看教师能否深入课程标准,把握目标教学,使趣味性和听、说、读、写等相结合,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地学习。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出示了三个教学目标即:内容、方法、语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导学,在学习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次实验”以学生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使之向整篇课文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语句对比,很自然、微妙地说明了蝙蝠与雷达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说明了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说,抓住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是我们在备课中应该所备到的,并非常值得学习。

二、品词吸句表现语文味

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字词句进行理解是学习的重点,王老师抓住了课文语句的特点,在“品”和“吸”上体会文章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对比中通过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体现说明文字词的严谨性。

三、课件使用体现语文味

一篇语文课要想与学生之间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与行动,要么就是教学设计的独特性。语文课适时地使用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帮助性,特别对于说明性的文章。

王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既饱了眼服,又饱了耳服,又让人心服、口服。媒体使用紧凑、合理。在出示课件:蝙蝠在夜里能够及时避开电线,飞机之间能够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四、知识搜集突出语文味

搜集资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教师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作用,不仅使学生了解仿生学的含义,而且通过资料袋中的几个例子扩散了学生视角。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在同学面前展示,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感觉,同时更增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课时中对资料搜集的重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搜集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彰显语文味

通过师生互动配合完成板书,也是王老师的成功之笔。一是考查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二是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蝙蝠和雷达的对比,蝙蝠的嘴和天线的关系,蝙蝠的耳朵和荧光屏的微妙联系,超声波与无线电波的相同作用,在板书中把整个课文的重点概括得非常到位。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7篇

开学初,俺在校“开放日”活动时执教《蝙蝠和雷达》一课。看到那么多家长和教师,也许是太紧张,也许是太兴奋。开始板书就出了过失。俺把“蝙蝠和雷达”写成了“蝙蝠与雷达”,这是一个科学性错误,是坚决不容许的。刚写好就被小朋友们提出来了,课还没有开始,就卡壳了。俺还真的有点手足无措,课堂缄默了几秒钟,不知道哪里来的机敏和智慧,俺很快地冷静下来,在“与”下面写了“和”,让小朋友们读一读题目,想一想“和”与“与”有什么区别。大概是请了有三个同学读题目,有一个小朋友说,俺觉得用“和”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近,而用“与”显得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俺惊叹于小朋友的发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快过去了,并成了一个很好的导入。俺接下去质疑:那么蝙蝠和雷达这两个风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就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败笔”却成了课堂的“彩笔”。

课后,听课老师在评课时问俺是不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更多的老师是为这样设计赞不绝口。不只有效地训练了语言基础知识,让小朋友深刻地体会到“和”与“与”的区别,还很好地导入到课文内容,激发起同学的读书欲、考虑欲。俺却没有点明个中原由,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出丑”,也为自身当时的机敏而窃喜。

这次公开课就让俺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不只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机智和严谨的作风。课堂是不时变化与生成的,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中,教师要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机敏的智慧去一一解决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自身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师,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贯穿教学过程的灵魂。课堂是实践思想的载体,公开课是践行思想的最好舞台。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8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联系上下文理解“横七竖八、配合”等词语。

2.学习“蝙蝠”部分, 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 感受思维的严密性、用词的准确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学会质疑, 锤炼语言, 训练思维。

【教学重点】

学习“蝙蝠”部分, 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 感受思维的严密性、用词的准确性,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会质疑, 锤炼语言、训练思维。

【教学过程】

导课

师:课前先请大家看一个卡通片。 (播放视频)

师:这是一个广告片, 你们知道商家想推出的产品是什么吗?

生:雷达电热蚊香片。

师:蚊香片中有雷达设施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给蚊香取名为“雷达”呢?

生:说明这个蚊香片像雷达一样厉害。

生:说明蚊香片威力很大。

师:无论多小的目标雷达都能探测到, 而且定位准确, 威力大。商家了解到雷达这么厉害, 所以给蚊香片取名为“雷达”。真正的雷达你们看到过吗?我们来看一些图片。

生:我知道这是汽车上的“倒车雷达”。

师:有了它, 驾驶员在倒车时就知道后面有没有障碍物了。

生:第二幅图是公路上的测速雷达, 测定车子有没有超速。

生:我知道第三幅图是气象雷达, 可以探测台风、雷雨……

师:第四幅图上是什么雷达, 谁知道?这个是“雷达生命探测仪”, 在地震后的搜救工作中它可是好帮手, 能将处于危险中的人们解救出来。你们看, 雷达是不是就在我们的身边?除了生活中, 雷达在军事上运用也很广泛……

一、梳理关系

师:课前我们了解了雷达, (板书:雷达) 大家看看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蝙蝠图片)

生:蝙蝠。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和这两种事物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蝙”“蝠”都是形声字, 写的时候注意形旁小一些, 声旁大一些, 这样写出来才漂亮。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 将课题补充完整, 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生练写生字)

师:蝙蝠和雷达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并标上段落序号。

(生自由读文, 师巡视。)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发明了雷达。

生: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地飞行。

生: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 发明了雷达。

二、自学试验

师: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什么秘密?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思考这两个问题。

生:科学家揭开的秘密是:蝙蝠一边飞, 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 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这就是科学家揭开的秘密。 (板书:揭开秘密) 注意“揭”右下方的写法, 一个小“人”, 最后是竖折。这个秘密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七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画下来, 自己读一读这个秘密吧!

(生自读)

师: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这个秘密的?

生:科学家进行了三次实验揭开了这个秘密。

师:是“实验”还是“试验”?

生:试验。

师:是的, 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揭开了秘密。注意课文中是指“试验”, 而不是“实验”, 因为要试一试才能知道结果, 所以是试验。 (板书:进行试验) 课文哪几段在写试验?

生: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读懂后完成练习, 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填写。 (出示练习题)

(生自主练习, 师巡视。)

师:填好了吗?谁来交流?

生:试验室的布置是“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师:“铃铛”的“铛”是轻声,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铃铛。

师:“横七竖八”说明绳子是怎么拉的?

生:有的横着, 有的竖着。

生:没有规律, 杂乱无章的。

师:科学家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 系许多铃铛呢?

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蝙蝠到底是用什么来探路的。

生: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 系许多铃铛, 是想真实地了解蝙蝠是靠什么来探路的。

师:是的, 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偶然性, 试验结果才更为可信。第一次试验结果, 你们是怎么填的?

生:铃铛一个也没响, 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第二次试验你是怎么填的?

生:试验方式是把“耳朵塞上”, 试验结果是“蝙蝠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

师:第三次呢?

生:试验方式是把“嘴巴封住”, 试验结果也是“蝙蝠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

师:第三次的试验结果还可以怎么填?

生:同第二次。

师:最后“试验结论”怎么填?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 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师:“配合”这个词如果不写, 可以吗?

生:不可以, “配合”说明蝙蝠探路是嘴和耳朵一起用的。

生:不可以, “配合”说明蝙蝠探路时既需要嘴, 也需要耳朵。

师:“配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 缺一不可。同学们真能干, 通过填表自己读懂了这三个自然段。那你们发现了吗, 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生:三次试验的试验对象是一样的。

生:试验室布置也一样。

生:我还有补充, 第二、第三次的试验结果也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次试验的方式是不同的。

生:第一次和第二、第三次的试验结果是不同的。

三、学习猜测

师:那科学家为什么会去做试验呢?

生:因为科学家看到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时候,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而且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出示第三段中相应的句子)

师:读读这句话, 想一想科学家到底看到了什么?

生:科学家看到了蝙蝠夜里飞行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师:噢, 他们看到了蝙蝠夜间捕食本领高。科学家真敏感, 常见的现象也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还看到了什么?

生:科学家看到了蝙蝠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从来没见过”, 看样子, 科学家观察了很长时间啊!

生:科学家看到了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能避开“极细”的电线, 蝙蝠这项更厉害的本领也被科学家发现了, 观察多仔细啊!原来科学家是观察到了这样的现象, 所以进行了试验。 (板书:观察现象)

师:谁能把科学家仔细观察到的现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一生读句子)

师:科学家很会观察, 你很会介绍, 抓住了几个重要的关联词, 就把蝙蝠的本领表现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句子)

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 科学家马上做试验了吗?他们还干什么了?

生: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

师:科学家观察到“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的现象后, 提出了一个问题、一种假设,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所以进行了第一次试验。现在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几段话。

(师生合作读文:一生读“现象”部分, 全体学生读“问题”, 师读“第一次试验”。)

师:科学家为什么先从蝙蝠的“眼睛”来提问呢?

生:因为我们人就是用眼睛来看东西的。

生:很多动物都是用眼睛来看东西的。

师:是啊, 我们人类和多数动物都是用眼睛来看东西的, 这是根据常理进行的一种猜测。科学家是怎么猜测的?女生来猜测一下。

(女生齐读问句)

师:男生一起来问一问。

(男生齐读问句)

师:为了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正确,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所以科学家针对“眼睛”进行了第一次试验。那第一次试验后, 科学家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呢?第二次试验后呢?现在, 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 思考一下:第一、二次试验后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 从而有了第二、三次试验呢?请选择其中一处写下来, 就写在表格上“箭头”的位置。

(生练写, 师巡视。)

师:这位“科学家”, 第一次试验后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难道蝙蝠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 跟其他器官有关?

师:你会学着课文, 用“难道”引出问题, 真不错!“跟其他器官有关”, 那会是什么呢, 接下去你会怎么想?坐下再思考一下。

生:难道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 能在漆黑的夜里分辨所有的东西吗?

师:你真会猜测!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

生:因为科学家的第二次试验是针对耳朵进行的。

师:课文中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写, 但你联系第二次试验就知道科学家的思路了, 真了不起!请你把问题再问一遍。

生:难道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 能在漆黑的夜里分辨所有的东西吗?

师:这位“科学家”不仅会提问, 还会模仿着课文的样子来质疑, 真棒!你还想怎么问?

生:蝙蝠能在夜间安全地飞行, 难道和耳朵有关吗?

师:这位“科学家”也很会思考, 他把“难道”放在后面说也可以。

生:蝙蝠不是用眼睛来看路的, 那会不会用耳朵呢?

生:蝙蝠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和眼睛无关, 难道和耳朵有关?

师:这两位小科学家都很会提问, 原来同一问题还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提问法。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进行了———

生:第二次试验。

师:把蝙蝠的———

生:耳朵塞上, 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师:第二次试验后, 又有什么新的疑问了?

生:难道蝙蝠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仅仅和耳朵有关, 和嘴会不会也有关系呢?

师:是啊, 有了这个疑问、这种猜测才有了第三次试验。你说。

生:蝙蝠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所有的东西, 和嘴巴会不会也有关系呢?

生:蝙蝠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仅仅和耳朵有关, 难道和嘴巴没有关系吗?

师:他们俩用不同的问法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语言真丰富!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进行了———

生:第三次试验。

师:把蝙蝠的———

生:嘴巴封住, 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师:如果你刚才提的问题不太恰当, 现在马上改一改吧。

(生当堂进行修改)

师:研究到这儿, 作为“科学家”的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开?可能会产生哪些新问题呢?

生:难道蝙蝠夜间安全飞行只是和嘴巴、耳朵有关?

生:蝙蝠夜间安全飞行还会不会和它的翅膀有关?

生:会不会还和它的鼻子有关?

生:蝙蝠夜间安全飞行会不会和他的皮毛也有关系呢?

师:真会动脑筋,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啊, 科学家也想过, 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试验过。 (出示资料袋) 谁来读一读?

生:科学家还做过很多试验:把蝙蝠的鼻子堵住, 结果, 蝙蝠还是照样飞得轻松自如;在蝙蝠的翅膀上涂了一层油漆, 这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师:这儿的省略号表示———

生:科学家还做过很多次的试验。

师:科学家就是这样不断猜测, 坚持研究, 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 最终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什么秘密?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师: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后, 是怎样把它运用于雷达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点评】

一、系统观照, 巧解妙读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 一直以来的公开课、观摩课上几乎看不到教师上这类课文。徐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 对文本做了全新的解读, 把文本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去观照, 发现了文本独特的“秘妙”———找到了第三自然段中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的问题和第四、五自然段中写到的三次试验的关系, 理清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解读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思维训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可谓独具匠心,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找准落点, 言意融合

一堂好课, 要有一条贯通课堂始末的主线。本课教学, 徐老师找准了第一课时的落脚点“了解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过程”, 以此贯穿课的始终。无论是自学三次试验, 品读观察到的现象, 还是学习问句、学会猜测, 都紧扣“了解揭秘过程”展开, 给课画了一个“同心圆”。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从语言到思维, 由表象到本质, 在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了文本用词的准确性, 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训练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严密性的思维习惯, 提高了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能力。

三、设计精巧, “以练导学”

《蝙蝠和雷达》教学片段及评析 第9篇

生齐读课题。

师:聪明的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问题想问,有问题吗?

生1: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会扯上关系呢?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还有谁?

生2:雷达是什么?

生3:蝙蝠就是蝙蝠,雷达就是雷达,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雷达又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时间就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请展开课文阅读。看看通过读文,你能读懂哪些问题?注意,这是初读,读的速度要慢,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了课题,教师就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迫切地去阅读文本。通过读书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辨就能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三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认为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让学生得到了启发和激励,身心都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

〔片段2〕

师:同学们,科学研究其实就是发现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弄明白,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拿出实验报告单,在横线上填好你的姓名,你就是小小科学家,快速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然后完成你的报告。

生读并填写。

(师作指导,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最后指名汇报)

指名回报。

生1:第一次试验设置障碍,蒙住眼睛,铃铛不响,这说明飞行物需要眼睛。

生2:第二次塞住耳朵。

生3:第三次封住嘴。

师:三次试验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结论是什么?谁能从文中找出来?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点评〕

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讲解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徐老师却另辟蹊径、设计了一份《蝙蝠飞行试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小科学家”,模拟置身于试验的全过程,依次填写三次试验的方式和结果,然后再指名让学生汇报填写内容。像这样通过让学生自渎自悟文本、填写试验报告单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吸收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也是揣摩领悟科学试验方法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教学环节将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徐伟莉,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10篇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学生表演和画示意图及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11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进行语言训练,积累和运用课文语言:

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语言训练,我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表格里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对照板书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了说的层次性,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

3、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12篇

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时间充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基础,作了一些方向性、创造性的提示,如给一些思考题、提示题等。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很多学习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总结为主、教师提示为辅,并引导学生按这些方法去自主实践,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整体性。

教学中,多次要求学生或独立或相互整体地朗读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了“飞机—蝙蝠—试验—雷达”这样一个整体。注重拓展。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以蝙蝠或雷达或者飞机的身份说说自己是如何工作的,同时,讲一讲自己所自己的仿生学,这些都体现了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为语文服务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及创新精神。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13篇

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蝙蝠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的混合算法TSBA算法。TSBA算法具有结合BA算法和TS算法的优点, 使其具有更好的搜索能力, 并且可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加快收敛速度, 从而更好的优化SVM分类器。最后以UCI数据库案例作为本文的实验数据, 对其进行仿真实验, 仿真结果表明, 基于禁忌蝙蝠算法优化的SVM比传统的分类算法有更高的分类精度和稳定性。

1 相关工作

1.1 支持向量机原理

支持向量机[2]源于统计学理论, 其思想是在n维空间中找到一个分类超平面, 在这个空间建立一个最优分类超平面, 将空间上的点分类。在分开的数据的超平面的两边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分类超平面, 最优分类超平面是多个平行超平面的距离最大值。SVM分类问题有两类:线性可分与非线性可分。线性可分问题的定义是其训练集可以用一个超平面完全正确地进行分类的问题。对于非线性的情况, SVM的处理方法是选择一个核函数, 通过将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

1.2 支持向量机参数

在支持向量机中, 惩罚因子值的大小代表这分类器对被误划分的点的重视程度, 误差惩罚因子的值越大, 表明分类器对该噪声点的重视程度越到, 反之则越低。而核函数参数γ决定着样本点经映射后所在的高维特征空间区域中分布的复杂程度, 核函数参数的改变意味着特征空间VC维的改变, VC维的大小决定着空间的置信范围, 最终影响结构风险范围。

在SVM的众多核函数中, RBF核函数是应用最广泛的核函数之一, 且因为其只有两个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γ。所以只要能找到最优化参数组 (C, γ) , 就能使SVM具有最好推广性。

2 混合蝙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

2.1 混合蝙蝠算法

蝙蝠算法实现简单, 但是其具有局部搜索能力弱, 易陷入局部最优点, 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等缺陷。而禁忌搜索是人工智能的一种体现, 是局部搜索领域的一种扩展。禁忌搜索最重要的思想是标记对应已搜索的局部最优解的一些对象, 并在进一步的迭代搜索中尽量避开这些对象 (而不是绝对禁止循环) , 从而保证对不同的有效搜索途径的探索[3]。因此本文在基本蝙蝠算法中引入禁忌搜索思想, 提高蝙蝠算法摆脱局部极值点的能力, 提高基本蝙蝠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

混合蝙蝠算法基本思想:

(1) 采用基本的蝙蝠算法初始化相应的群体位置、速度、响度等参数, 既不改变蝙蝠算法初始化时所具有的随机性本质。用第一代群体的适应度的最好值, 作为当前解和全局最优解, 并将其添加到禁忌表。

(2) t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与t-1的第i个个体适应度做比较。如果t代第i个个体的优于当前全局最优解, 就用禁忌搜索算法的藐视准则, 把t-1代第i个个体适应度和当前全局最优解替换成t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 并把t代第i个个体适应度加入禁忌表。

如果t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优于t-1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 并且不在禁忌表中, 则把t-1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替换成t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并把该当代的适应度加入禁忌表。

如果t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优于t-1代第i个个体的适应度, 但是禁忌表中有该适应度, 则忽略此次更新的速度、响度、位置等, 以此来帮助蝙蝠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点, 从而快速寻找到最优解。

2.2 禁忌蝙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

本文中的SVM核函数采用的是RBF核函数, 因为RBF核函数使SVM具备了线性与非线性的分类能力, 并且SVM的分类能力主要受其参数核函数γ和惩罚因子C的影响。所以本文考虑核函数γ和惩罚因子C, 并用该算法去优化SVM。

基于禁忌蝙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具体算法步骤如下:

(1) 设置蝙蝠种群的规模、最大迭代次数、禁忌表的长度, 搜索范围。

(2) 初始化禁忌表和蝙蝠算法的相关参数值, 主要包括蝙蝠种群里每只蝙蝠的音量A和脉冲速率r及其速度向量v和位置向量x, 以及蝙蝠的频率f范围。

(3) 初始化蝙蝠种群所有个体的位置, 每一个解的位置为γ、C。

(4) 评估初始代各只蝙蝠的适应度值, 选出适应度值最大的个体, 更新禁忌表。

(5) 更新每只蝙蝠的脉冲速率、速度和位置, 更新公式如下:

(6) 生成一个随机数rand, 如果rand>r, 则对当前最优解进行一个随机的扰动, 产生一个新的解后, 对新解进行越界检查, 如果超出范围则进行越界处理。

(7) 如果f (xit) >f (X*) , 则更新当前最优解, 并把当前最优解加入禁忌表。

(10) 如未满足结束条件, 则重复步骤 (5) 至 (9) 。

(11) 输出全局最优解。具体流程见图1。

3 仿真研究

3.1 数据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UCI标准数据集中的7个真实的数据集, 各数据集简要介绍如表1所列。

3.2 算法的参数设置

TSBA-SVM算法的参数设置:种群规模20, 进化代数100, 禁忌表的长度为5。

3.3 结果与分析

表2是TSBA-SVM算法与基本遗传算法和网格搜索算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按照折叠交叉确认法的K取10, 对其中的若干个UCI数据集分别进行10次测试, 然后去10次实验最高分类正确率的平均数。

由表2的实验数据对比可见, 本文算法的分类准确率都要略高于基本遗传算法[4]和网格搜索算法[5]。

从表2的实验结果来看, TSBA-SVM算法不仅分类准确率比基本遗传算法的分类准确率略高, 稳定性略高于基本遗传算法;而TSBA-SVM算法不仅分类准确率比网格搜索算法的准确率更高, 而且稳定性也高于网格搜索算法。说明TSBA-SVM算法不仅在分类准确率上高于GA算法和网格搜索算法, 并且稳定性上有很大提升。

表3是TSBA-SVM算法与文献[6]的两种改进算法CCBSS、GS-SVM算法的实验结果对比, 样本数据按照训练数据占总样本数据的50%, 评价数据占25%, 测试数据占25%, 对于每个数据集, 都分别测试30次, 然后取30次实验最优分类正确率的平均值。

由表3的实验数据对比可见, 本文算法的分类准确率相比与CCBSS、GS-SVM分别提高了5.16%、2.73%、3.12%、3.97%, 并且TSBA-SVM算法在群体规模和进化代数上都要优于CCBSS、GS-SVM, 由此可见TSBA-SVM算法的整体性能比CCBSS和GS-SVM算法有很大的优势。

4 结论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准确率与其参数的的选择密不可分, 利用RBF核函数的优点, 选取相对应的参数,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支持向量机的学习能力。本文在保留了基本蝙蝠算法所具有的随机性强、精确度高、鲁棒性好等优点的基础上, 结合禁忌搜索算法的仿人工记忆的特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禁忌蝙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支持向量机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TSBA-SVM可以很好的解决BA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的缺点。通过在7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合蝙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比基本的网格搜索算法、基本遗传算法、CCBSS算法和GS-SVM算法有更高的分类准确率和更好的稳定性。

摘要:支持向量机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习机器。针对支持向量机训练过程中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蝙蝠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相结合的算法的支持向量机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算法。将禁忌搜索算法理论引入蝙蝠算法中, 可以有效提高BA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 得到更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UCI标准数据集的分类实验结果表明, 与基本的网格搜索, 遗传算法等比较, TSBA算法可以获得更高的分类准确率和更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蝙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特征选择,参数优化

参考文献

[1]Yang X S.A new metaheuristic bat-inspired algorithm[M]//Nature inspired co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optimization (NICSO 2010)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65-74.

[2]Vapnik V N.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Statistics for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000.

[3]董宗然, 周慧.禁忌搜索算法评述[J].软件工程师, 2010, (2) :96-98.

[4]Coello C A C, Montes E M.Constraint-handling in genetic algorithms through the use of dominance-based tournament selection[J].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02, 16 (3) :193-203.

[5]Hsu C W, Chang C C, Lin C J.A practical guide to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R].台北:国立台湾大学资讯工程学系, 2003:1-12.

鲸鱼和蝙蝠也有进化趋同? 第14篇

数百万年以来,虽然蝙蝠和齿鲸分别在不同的黑暗世界里进化着,但是它们竟然惊人相似地使用回声来定位、跟踪和捕获猎物。现在丹麦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发现,这两类动物在狩猎时的声学特性是极其相似的。

由于其最近的共同祖先没有回声定位能力,蝙蝠和齿鲸(其中包括海豚和鼠海豚)利用各种时机来进化各自不同的回声定位技术。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已经知晓多年的是,蝙蝠和齿鲸依靠相同的超声波频率(介于15赫兹至200千赫兹)来追捕猎物(人类听力范围在20赫兹至20千赫之间),频率如此重叠着实令人吃惊。因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五倍,这使得齿鲸相对蝙蝠来说,有更多的时间来选择是否要拦截一顿潜在大餐。得益于新技术,现在我们可以记录到鲸鱼听到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在野外行动的。

蝙蝠在捕食猎物时,其叫声以秒递增(研究人员称之为“嗡嗡率”)。鲸则无论离目标物有多远,其叫声或拍击声始终保持稳定的频率。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野生鲸鱼在杀戮时也会增加其叫声或拍击的频率——鲸鱼的“嗡嗡率”几乎与蝙蝠相同,大约每秒500次叫声或拍击。

“如果基于纯物理的基础之上,你一定会预测,鲸和蝙蝠将采取不同的‘回声定位’率和频率,”马德森说,“但是相反,他们采取的是同一速率和频率。” 这种相似之处支持一种观点,即蝙蝠和鲸鱼的声学特性可能是由哺乳动物大脑的听觉处理系统决定的。

要跟踪鲸在野外的狩猎行为,研究人员依靠一种称为DTAG的新设备,它是由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电气工程师马克?约翰逊研制的。DTAG通过吸盘附着于鲸的皮肤上,并记录超声波频率(让科学家们分析鲸鱼听到了什么)以及惯性和压力读数(允许科学家三维重建鲸在水中的运动)。

新的标签,不仅能使科学家追踪到鲸鱼更细微的觅食行为,而且也将有助于保护主义者评估环境对鲸鱼行为的影响。

王雪/编译

内容来源:science daily网站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第15篇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三次试验的表格,指导学生完成第一次试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分小组讨论填写。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明白:蝙蝠夜间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二、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长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单的图示,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理清蝙蝠的工作原理,同时让对照屏幕进行复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说充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画雷达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自己展示示意图并复述。最后,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三、拓展延伸

《老鼠和蝙蝠》教学反思 第1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常识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平淡,教学方法不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使这一尴尬得以解决。在出示《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题前,我先创设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亮着一红一绿两盏灯,伴着轰轰声,由远而近,划破长空。鲜艳的色彩,强烈的音响,动感的画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时,我及时提出疑问: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多媒体屏幕又分别演示了静态、动态的蝙蝠、雷达,使学生对这两个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辅垫,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课文,已到了最佳时机,而这样好的.开端,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观演示、解决难点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是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解决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而第二、三次的结果都是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如果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只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而多媒体课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馈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机交互、突破难点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解决好这个难点问题,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

由于学生已经弄懂了蝙蝠夜飞的秘密,所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键盘操作,画出示意图。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根据蝙蝠飞行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这时,学生灵活的双手在键盘上跳动,而老师则通过网络,随机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正确画出雷达工作示意图时,屏幕上还会出现一个圆圆的笑脸,夸它真棒!这时,笑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示意图,合在一起,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

上一篇:读什么有感作文下一篇:庾信诗歌作品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