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 范文

2024-09-03

人物形象分析 范文(精选6篇)

人物形象分析 范文 第1篇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本文对著名作家沈从文本人以及其作品《边城》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并结合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以及二老傩送进行了一系列评述。

关键词:《边城》、爱情、悲剧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本人以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和感觉。在沈从文先生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便是他对湘西世界的一种极好的展现,也是最能表现出一种人性美的作品。

《边城》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偏远的小镇——茶峒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展开。天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这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翠翠虽然喜欢二老傩送,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翠翠一直把这种感情压抑在心中,错失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也酿成了天宝淹死、傩送出走的悲剧。最终,老船夫也由于心力交瘁而去世,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小说的最后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给小说悲剧性的结尾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希望。虽然留给翠翠的是无尽的等待,但至少还保留着一种希望。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希望,翠翠才能支撑下去吧。

在这里,我想对这个爱情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进行一点评析。

首先是大老天宝。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毋庸置疑,他深深地爱着翠翠,并且走了“车路”,向翠翠提了亲。后来,天宝知道自己的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决斗”的方式便是唱歌。在“决斗”时,天宝让弟弟先唱,弟弟唱完之后,天宝自知比不过,并且翠翠深爱的是自己的弟弟时,天宝忍痛割爱,选择了退出,成全傩送和翠翠。然而,天宝最后却死于意外,这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然后是二老傩送。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金钱和地位、责任感很强的人。当为翠翠唱歌的时候,傩送倾注了自己浓浓的爱意,用自己的歌声打动了翠翠;当王团总以碾坊作为陪嫁时,傩送不为所动,仍然追求着自己的真爱;当得知哥哥天宝闯滩而死的时候,傩送心怀愧疚,最终选择了出走。这一切都体现了傩送是一个性情中人。

最后我要着重谈谈翠翠这个主人公。从一定层面上来说,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先生一生坎坷经历的一种折射,是沈从文先生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翠翠是一个刻画十分到位的文学典型。第一,翠翠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一方面,翠翠有着和当地人一样的淳朴和自然,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翠翠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没有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对二老傩送的爱。第二,翠翠具有显示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既有反抗叛逆、日渐成熟的进步之心,又有纯真善良、美丽朝气的少女之心。第三,翠翠具有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应该说,翠翠是那个时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爱情与婚姻却又受到文化的一种压抑的矛盾心理的代表。第四,翠翠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在翠翠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一生坎坷却又对理想人生充满向往的沈从文,这使翠翠的形象更加真挚感人。

总之,不管是《边城》的故事内容还是其对人物的刻画,《边城》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心情。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边城》的人都会得到一种心灵的涤荡与净化。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1.[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03—212

人物形象分析 范文 第2篇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主备:刘月娥 审核:张新国 使用日期:第 周 星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

2.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4.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重点: 1.联系已学课文内容,回顾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联系具体题目,介绍相关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课外短文对所掌握方法加以运用,提高答题效果。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二、导入复习内容:

通过九年级学习的几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百合花》导入课堂复习——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说知识回顾: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四、了解考点及常考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考点概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性格。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对精彩字、词、句进行赏析,说说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2)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展示经典人物描写语段,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语段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语段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语段三: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语段四: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语段五: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语段六: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语段七: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语段八:

1.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2.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

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六、真题演练:

阅读云南省中考短文《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思考并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

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方法指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总结归纳:

1、找出文中对人物的描写。

2、抓住具体事件分析。

3、抓住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4、抓住对人物的抒情议论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憨厚,有维护人格尊严向往的普通农民(的人)。】

2.文中写买柴者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几个动词,这几个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3.文中写到“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请问当时的“我”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总结归纳: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句子,若没有,就要根据文中发生的事件或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注意事项:1.结合具体事件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 3.一般用第一人称 4.事件+心情

【中考题目: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答案:1.(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任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涟水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语文练习

课题:小说阅读——人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分析

阅读一: 一枚大头针

汪志

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资,这几天就来考察。另外,会长告诉他,近期国际市场对脱水蔬菜需求量大,叫他加大生产数量。

陈刚马上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这几天质量方面千万不能出纰漏,一定要争取到外商的投资合作。”可会后不到一个小时,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说一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发现别在护袖上的一枚大头针不见了,可能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陈刚慌了,赶紧跑到包装车间。那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刚才被车间主任训斥后正在不停地哭泣,见陈刚来了忙赔不是:“老板,这完全是我的错,可以扣我的工资,但千万不要开除我。我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工资呢!”

陈刚问:“你确定那枚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中而不是别处?”朱凤点点头。

“不开除你?想得倒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一旁的车间主任嚷起来。陈刚望了一下朱凤:“那枚大头针掉进去的事别人知道吗?”朱凤摇摇头。陈刚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隐瞒而立即报告了呢?”朱凤哭哭啼啼地说:“我想,不能误了外商投资的大事啊!”

陈刚一挥手,立即通知全线停机,从正在包装的半成品和上千件成品脱水蔬菜中寻找那枚大头针。车间主任连忙摆手:“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

谁知陈刚大吼一声,指着车间主任骂道:“你胡说!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解聘了,赶快到人力资源部办理退工手续。”他对着哭泣的朱凤说:“从现在起,你行使车间主任一职,另外奖你5000元。”

什么?朱凤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升官得奖金?一时全厂议论纷纷,但绝大多数员工站在陈刚的一边。

可经过一天的寻找,哪有那枚大头针的影子。尽管如此,陈刚还是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第二天,会长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陈刚的办公室,一进门,会长就笑眯眯地告诉陈刚,外商已经选择了你们作为合作伙伴。陈刚一愣——人家外商还没来考察呢。会长哈哈大笑起来:“已经考察过了,就是昨天发生的那起大头针事件。”他一指那个老太太:“这就是外商萨莎女士。” 萨莎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到陈刚的手里,竖起大拇指用熟练的汉语说道:“你是我们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陈刚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昨天解聘那个车间主任、提拔和奖励朱凤后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那张公告。

原来,萨莎女士一到陈刚的脱水蔬菜厂,就听到员工们议论纷纷,继而看到那张公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最终,选择陈刚作为她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至于那枚大头针,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被找到,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选自2011年3月27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这篇小小说围绕“一枚大头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⑪车间主任报告一名女员工护袖上的大头针可能掉进了脱水蔬菜中(0.5分);⑫陈刚到车间调查处理“大头针事件”(1分);⑬萨莎女士暗中考察,最终选定陈刚为合作伙伴(1分);⑭两天后,在一件脱水蔬菜成品中找到了那枚大头针(0.5分)。

2.当听说大头针可能掉进半成品或成品脱水蔬菜中后,车间主任是“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陈刚是“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请分析“闯”、“跑”的表达效果。

闯”说明车间主任感到事关重大,应立即报告(1分);“跑”说明陈刚认为事关大局,要立即处理(1分)。

3.朱凤冒着被扣工资甚至被解聘的风险,报告自己不慎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⑪为人诚实,不隐瞒自己的失误(1分);⑫有大局意识,不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企业吸引外商投资的大事(4.车间主任担心停机寻找丢失的大头针损失太大,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着想,陈刚为什么还 要解聘他?

车间主任虽然是为企业利益着想(0.5分),但是他忽视了食品安全,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2分),所以陈刚解聘了他(0.5分 5.萨莎女士为什么会选定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

萨莎女士通过“大头针事件”(1分),看出陈刚是一个讲诚信、重质量、有远见的企业领导,所以会选定他

阅读二: 再给客户打个电话

程刚

①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在试用期的几个月里,我努力工作着,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留在这里。可就在三个月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听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刘伟已疏通了关系,铁定留在这里了。这个部门就我俩是新人,留下他,我肯定要走了,那些天我的心情很低落。

②这个坏消息似乎正在变成现实,不知道为什么,从来不挨训的我这些天遭到了经理好几次责问,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③一天,经理又训斥了我,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和经理大吵了一架。第二天,经理开门见山对我说公司暂时不缺人手„„

④我头也没回直接离开了经理办公室,回到工位开始收拾东西。那一刻,可能是刚才已将怒气在经理办公室发泄完了,我反而冷静了,认真地和前台进行了交接,交接后静静地坐在那里。我开始反思这三个月表现,心里挺遗憾的,因为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要感谢在这里,给了我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客户,两个多月来,和他们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了友情,虽然我走了,但我要把没办完的事交待好,不能让这些客户平添更多麻烦,我还得和他们打个招呼„„想到这里,我拿起电话,一个一个地给客户打电话。

⑤许多客户很惊讶,在电话里就开始骂公司不公道,对待客户如此,对待员工也一样。我知道他们这是在安慰我,可我没有附和他们。我真的就如刚才所想的,我应该感谢公司。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了公司上。即使客户们再说公司不好,我都极力地维护着公司的声誉,不仅没有说公司一句坏话,而且把公司还表扬了一下。打完了一圈电话,我的心更加平静了,突然想到经理这两个月来对我的指点和照顾,我走到了前台,写了一张感谢经理的纸条,离开了这里。会计不在,我要在三天后过来结算。

⑥那天,我悄悄地来到了公司。可我刚见到会计,她便告诉我经理在办公室等我。或许是我的感谢纸条起了作用吧?我心里想着。我平静地走进了经理的办公室,那里还坐着公司总部的几个主管。经理见我进来,笑着对我说:“程,咱俩吵了一架,被公司总部知道了,他们为了“惩罚”你,决定把你调到总部订货部去,不在我这里了„„”

⑦听到经理的话,我当时差点幸福地晕过去。

⑧当天晚上,我决定拿出一个月的工资请经理吃饭喝酒。经理也向我说出了心里话:“程,那个关系户留在了这里,我也没办法,总部要把你调走,我心里

很不高兴,所以那几天对你脾气不好„„其实,我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对你进行最后的考察,就是想看看辞退你,你是不是报复我们,拉走所有客户,看你对客户到底负不负责„„而你却极力地维护公司„„”“您怎么知道我维护公司呢?”我急忙问。“你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客户,就是我安排考察你 的,你的表现他全都告诉我了„„”经理笑着说。

⑨那一天,我对职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选自《中外故事》2012年8月上)

1.阅读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对应写出“我”的情绪变化(选填三处)。听说刘伟铁定留下(1)遭到经理责问训斥(2)收拾东西交接工作(3)给所有客户打电话(4)意外获知调到总部(5)感谢经理得知真相(6)

(1)情绪低落;(2)怒火爆发;(3)冷静;(4)更加平静;(5)幸福得差点晕倒;(6)意外激动 2.“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很努力,为什么在三个月试用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却几次受到经理的责问甚至是训斥?

答: 经理得知关系户要留下,总部要把“我”调走,心里很不高兴;经理肩负着考察“我”的使命 3.“我”已经被公可辞退了,但还不忘再给客户们打一个电话。读第④⑤段,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答: “我”是一个懂得感恩,有责任感,有理智的人。

理由:①公司虽然辞退

②“我”虽然离开了公司,但“我”却不能给客户平添麻烦; ③即使客户们说公司不好,“我”仍然极力维护公司的声誉。

答为“宽容”“不计前嫌”,“有责任感”答为“正直”也同样给分 4.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觉得这是他们在一点一点疏远我,慢慢将我挤出去。

答: 挤”形象地表现了“我”认定经理正用多次“责问”的办法 逐步将“我”排斥(排挤)出公司的行为;

(2)我与经理个人的恩怨,不应转嫁到公司上。答:转嫁”表现了“我”不能将自己与经理的个人恩怨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第3篇

余华的长篇小说 《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 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 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 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 万多字的长篇, 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 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 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 出身于地主家庭, 在旧时代吃喝嫖赌, 把祖上的家产败光, 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 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 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 还赶上了分土地, 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 “好好的活着”。可是, 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 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 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 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 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 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 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 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 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 “遭遇”死亡, 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 在余华笔下, 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 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 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 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 并以死亡为跳板, 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 “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死亡是活着的参照, 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 那样的 “生命”就是死亡。

在 《活着》中,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 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面对 《活着》时,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从表面上看, 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 是性格因素使然, 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 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 《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 人生就是苦难, 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 “叙述死亡”以后, 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 “活着”。为何有此转变从生命的过程看, 生与死紧密相连, 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 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 “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 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 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 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 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 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 “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 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 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 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面对死亡, 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在 《活着》中, 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 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 “活着”。

余华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 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但每一次亲人死亡, 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可以说, 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生命投射。

2

在小说的讲述中, 富贵的口气一直平平淡淡, 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 而他是旁观者。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 但他自己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故事里还有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富贵的讲述很直白, 却很吸引人, 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故事牵住, 不断想知道接下来的事。他做地主少爷时的放荡、颓败, 现在看来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点。那些富有却不会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 只能成为脑中回忆。余华说福贵应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 但他却好好的活着, 送走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亲人, 一次次的经历死别, 到最后只有他还勇敢的活着。或者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 “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后, 谁也不知道富贵的活着到底是何种行为, 他活着的意义的是什么? 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从作品里不难看出, 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 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 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 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或许经历的太多, 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 才会在遇到 “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 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作品里很多描写福贵的文字, 但没有给人很沉重之感, 这和作者的用词有很大关系。

3

悲凉的悠悠曲调, 悲凉的漫漫人生, 个人的命运就如蝼蚁那般渺小, 唯有自我珍重, 自我坚持, 才能擦拭岁月中的尘土, 磨平生活中的棱角, 抹去苦难后的痕迹。 《活着》中家珍是一个富人家的千金, 是福贵的妻子, 她是福贵破产后最不想失去的人。最后因软骨病死去, 福贵陪她到最后一刻。首先, 家珍是一个为自己的男人而活的典型。中国有句俗语, 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似乎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 即使自己的男人猪狗不如, 也要做牛做马侍奉着, 这似乎就是女人的命, 女人就应该这么活着。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 福贵全然不顾家珍的感受, 而家珍依旧在家做好饭菜, 服侍福贵。福贵把家产败光了之后, 家珍依旧不离不弃, 陪在福贵身边, 即使她的父亲找人来把她接了回去, 最后还是回到了福贵身边。这体现了当时女性以丈夫为中心, 遵守三从四德的女性道德的现象。即使生病, 却依旧想为家里添点工资, 最后, 终究难逃死神魔掌, 文中福贵说道 “家珍死得很好, 死得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 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 不像村里有些女人, 死了还有人说闲话。”最后家珍葬在了凤霞, 有庆的墓旁。

从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土改, 大跃进, 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家珍都陪福贵走过。抗日战争时期, 福贵破产, 沦落为民, 家珍依旧留在福贵身边。 “家珍是你的女人, 不是别人的, 谁也抢不走。”这是家珍被接走后富贵的母亲对福贵说的, “爹, 一张桌子有四个角, 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凤霞高兴的格格乱笑, 她说: “错啦, 还剩五个角。”听了凤霞的话, 我想笑却笑不出来, 想到原先家里四个人, 家珍一走就等于是削掉了一个角, 况且家珍肚里还怀着孩子, 我就对凤霞说:“等你娘回来了, 就会有五个角了。”后来家珍真的回来了种种迹象表明家珍最后一定会回来。因为她是福贵的女人, 生是福贵的人死是福贵的鬼。这表明了家珍对福贵的忠贞, 体现了旧社会女性的家庭理念。家珍对生活几乎毫无要求, 她只希望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在一起, 但苦难的命运让她的这点愿望也破灭了。

福贵为娘去城里请郎中, 结果被抓了壮丁, 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中, 福贵杏无音讯, 家珍对他的去向一无所知, 福贵娘也死了, 她一个人抚养着两个孩子。小说中虽未对家珍的这段生活进行描写, 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两年后, 解放军放了福贵, 福贵回到家, 看到凤霞立即跑了过去凤霞也认出了福贵, 可惜却说不出话来。这时有一个女人向我们这里跑来, 哇哇叫着我的名字, 我认出来是家珍, 家珍跑得跌跌撞撞, 跑到跟前喊了一声: “福贵。”可见, 家珍自福贵走后就一直在原来的茅草屋带着孩子, 等着福贵回来。本来她可以回到父亲家过着舒坦的日子, 可是她没有。即使时代动荡, 战乱纷飞, 家珍依旧陪在福贵的身边。走过了内战, 大革命期间, 到处闹饥荒, 家珍为了家人带病去娘家讨米, 解救了一家。大跃进期间, 家珍不幸得了软骨病, 为了不成为福贵的负担, 家珍从到田地里干轻活、挖野菜, 打扫卫生、到躺在床上给别人缝补衣服, 最后连针线也拿不起时才放弃了劳作。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家里减轻负担。最后, 离开了福贵。在最后一刻, 家珍都是拉着福贵的手, 因为她不想离开这个男人, 随着家珍的身子一节一节的凉了下去, 家珍死了。安安静静的离开了。家珍, 一个千金小姐, 陪着福贵尝遍了这个动荡时代的所有疾苦, 虽然与华仔小说中没有过多的描述, 但从家珍一直都在福贵身边, 从未想过离弃, 可以看出, 在旧社会时期, 家珍就是当时的女性典范, 她的忠贞, 对家庭的不离不弃更是当时代女性的本分所在。这也是福贵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活着》中家珍这一女性形象, 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真善美, 对命运的不屈不饶, 对生命的顽强, 对家人的珍惜。家珍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典型。母爱的力量是很伟大的, 一个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弃自己的幸福, 付出所有的一切, 家珍也不例外。当福贵把已经送人的女儿凤霞重又带回家时, “家珍轻轻地笑了, 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 可以想见家珍不愿离弃女儿的心情, 可以想见家珍多么珍惜一个家的完整。家珍病了, 可她心里只惦记着凤霞和有庆。她病得重, 没力气干活, 却硬撑着, 将自己的衣服拆了, 给凤霞和有庆都做了新衣服。她对福贵说: “凤霞大了, 要是能给她找到婆家我死也闭眼了。”对于乖巧懂事的凤霞, 家珍心里藏着深深愧疚, 因为她当时无力给凤霞治病, 才使得凤霞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所以, 她的意志不让自己死, 一直苦挨到看着凤霞风风光光的出嫁。对于有庆, 她也放心不下, 她交代福贵 “有庆还小, 有些事他不懂, 你不要常去揍他, 吓唬吓唬就行了”,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家珍眼见有庆屡次被打, 心里的痛可想而知。余华对痛失爱子的家珍有这样一段行为描写, 家珍 “扑在了有庆坟上, 眼泪哗哗地流, 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 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 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家珍一直扑到天亮……”由此可见家珍的无奈和悲凉。在勉强承受住失去儿子的悲痛之后, 身患重病的家珍又遭到了女儿凤霞难产而死打击, 她的世界一下子崩塌了。因此, 没了子女的家珍, 很快也随着女儿去了。这些都是对母爱的诠释。余华没有用过多的辞藻来描写家珍的母亲形象, 仅仅通过简单的叙事就放大了家珍的母亲形象。这进一步体现了旧社会时期女性的母爱, 通过家珍来透视在旧社会中女性的母亲形象。这个也对福贵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让福贵更加坚强的活下去。

4

总之,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存状态, 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活着》就是一部电影, 演绎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痛苦哀愁。少年时代的纨绔子弟, 不懂世事艰难; 经历人生变故后浪子回头的福贵, 开始懂得活着的不容易; 而立之年后的福贵灾难始终不离其左右, 命运残忍将完美的生活撕裂的四分五裂, 厄运接踵而至, 而主人公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 在那些灾难的岁月里, 所有的灾难都被福贵温情而默默的化解在他那如大地般宽广的胸怀里。此时, 他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形象了, 而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本身的象征, 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无法将其摧毁, 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 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 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分析人物形象,彰显人物性格 第4篇

一、立足形象本身直接表现人物性格

“事实的自然呈现比华丽的辞藻重要的多。”《祝福》中祥林嫂眼神的变化,衣着的刻画,失子之后不厌其烦的讲述,捐过门槛后的轻松……所有这些无不入木三分地刻画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的变迁;而《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刻画凤辣子,以语言和动作刻画“混世魔王”贾宝玉,而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林黛玉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

二、通过激烈的人物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不是静态的,他们性格的展示往往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以强化,“动态比静态有生命力的多”,也正是矛盾的设定让人物自然本真地进行个性化的展示,进而彰显自己的性格。如苏教版选修教材《阿“Q”正传》中阿“Q”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通过“宣传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幻想破灭”的演变过程,逼真地展示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则是以人力车夫和“我”对待撞倒老妇人的不同态度的矛盾对立为基础,叙述平常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一个善于解剖自己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通过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于细微处见真情”,文学作品的感人,人物形象的鲜明独特往往归结于作者对典型细节的刻画。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说“一千个作者就可以塑造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使用的文学手段不同,塑造的文学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其中的细节刻画显得更加重要。《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到大部队去的消息,其手指的震动,把手放到嘴里的吮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她内心的震动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故乡》中插着双手,叉着双腿站着的豆腐西施圆规状的姿势;《守财奴》中将死的葛朗台在看到祭器时奋力的一抓……所有这些人物能够经过长时间的淘洗仍然绽放光彩,无不归结于精雕细琢的细节刻画。

四、借助环境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个方面外,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营造的氛围,以及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也是我们感受和剖析人物情趣和心境的重要方面。从文本建构的层面看,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活动必须以具体的时空为依托,只有这样才会给人带来真实可感的艺术享受,而这些具体可感的时空存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衬托和渲染的作用。《社戏》中“月夜航船”和“月下归航”两处美丽恬静的江南水乡自然风景的描绘,在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衬托出此背景下活动的一群孩子快乐且无比喜悦的心情。而《边城》中对于“月夜寒江图”的描写,在展示一种美丽祥和之境的同时,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无奈和遗憾。

人物形象分析 第5篇

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

----我爷爷,余占鳌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

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

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

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2.由旧豪侠变为新英雄,世仇孕育了他的反抗性转为自觉的革命理想;闯荡江湖造就的侠义性,嫉恶如仇,豪爽讲义气,变为谋求整个阶级解放;人生磨难、斗争历程造就的坚韧性,变为为农民革命献出全部的英雄。

3.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胆略过人,他在接受党的领导后,坚信革命真理,积极勇敢的参加革命斗争

4.他集中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发展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严志和

1.内向、软弱、善良、2.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患得患失,斗争中软弱、动摇、3.体现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

有曲折的成长过程

1.挣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以自杀控诉社会黑暗与罪恶,表明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与余永泽的爱情,倾向人道主义,爱情破灭,由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3.卢嘉川、江华、林红唤醒迷惘的林道静,使其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站在革命前列,4.她是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道静同余永泽决裂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1.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备受磨难的林道静感到幸福。

2.但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

3.“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接触了革命青年后,新的天地,新的人,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情主义,使她不忍心离开“爱她:的余永泽。4.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酿成了卢嘉川的被捕,残酷的现实使她清醒,毅然与余永泽决裂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

中国农民的灵魂,有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其劣根性。1.生活得到改善,精神上也有新需求,但是没文化,不可能实现更丰富更文明的精神生活。2.性格上巨大缺陷,体现在奴性意识,阿Q精神

3.生活上应做主人时代却没有当成,也没其意识,揭示了新的历史要求与农民精神现状的矛盾。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代表人物 1.高度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

2.敢于开拓,在生活、工作、爱情方面体现。

3.正直高尚、果敢善断、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杰出的管理才能,是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蒋子龙创作不足:创作仓促,议论较多,人物类型化

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锐意进取,深沉,富于谋略,不乏灵活性,是“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的典型

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1.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悲剧人物

2.传统道德的化身,立体式多重人格。

3.身上有阻碍历史前行的惰性,用无欲大度掩盖狭隘自私,看起来光明磊落,实质上保守落后

4.是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体现农村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冲突。

贾平凹《废都》---庄之蝶

“文化精英”堕落为“文化闲人”体现社会“文化的休克”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

“就那么回事”,资历丰富,精神向往,梦想单纯美妙透明生活,或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林震

幼稚单纯,满怀理想的激情,真诚的信仰,对党的工作的“神圣憧憬”

名词解释: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7.2-7.19北平举行,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上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成绩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

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届和科学届自由讨论去讨论,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伤痕文学:

指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它冲破“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提出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塑造文学人物。反思文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茹志娟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反思文学”起步标志,其创作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代表作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消解,作家创作不再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社会责任感;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事实、本质、现实真实的追寻,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导致文本深度模式消失,人物符号化,性格无深度,放弃象征等,使用戏拟、反讽策略。开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寻根文学:

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公认的范畴。代表作寻根文学首倡者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可能性,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还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丰富加深作品文化意蕴。新写实小说:

产生于80年代后期,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官场》方方《风景》《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

朦胧诗派:

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它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代表作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北岛《回答》等

童话诗人:顾城。他的诗,以童以稚趣见称,故有“童话诗人”之称。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湖泊、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能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简答

十七年小说主潮:革命现实主义;支流: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代表作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爱情生活)陆文夫《小巷深处》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

 梁斌《红旗谱》艺术特征:

1.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有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布局技巧,采取古典小说常见手法,粗线条勾画人物性格。

2.适当吸收外国小说表现手法,以静态叙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注重语言个性化、生活化、口语化,对来自农民的语言进行提炼加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不足:革命者形象描写较薄弱,只要投身革命,性格随之单一,不再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民族风格:

1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

2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农民革命斗争。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注意深入反映本民族一个地区生活;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学习我国古典小说手法,偏重于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较少借助抽象叙述、静态描写及人物内心活动,注重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手法,简明叙述故事和渲染人物的风度。使小说故事性强,情节发展节奏较快,疏密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语言上,采用鲜明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成为概括力强,感情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同时运用方言土语。4人物形象个性化

5注重故事完整,脉络的清晰,篇幅的适量,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习惯

 郭小川诗歌艺术特征: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革新,号称“技术革新的能手”

1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反复渲染、铺陈手段)

2为更好倾泻政治激情,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押韵、节奏)创造“雄浑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试验

3诗体形式创新上孜孜不倦,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体、四行体、民歌体、新辞赋体等 总之,郭小川由诗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诗歌坛上独树一帜。

《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特色:

1突破了孤立、封闭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与社会联系起来 2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英雄人物复杂的精神、感情世界 3开创了军队题材戏剧新局面

4生活场景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如春妮对陈喜的一往情深,也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5简洁凝练,刚健清新。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手法吗,通过“香风”附体的陈喜身上的变化,使不见于形的“香风”变得异常形象。

6戏剧性强,引人入胜,大幕拉开,悬念出现,活生生附在陈喜身上。他是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联系着敌我友三面。三条线索交织,其安排是新颖的富于创造性的。

田汉《关汉卿》艺术特征:

1戏中戏,戏中有戏《窦娥冤》 2“话剧加唱”,《蝶双飞》朱秀帘半朗诵半歌唱吟出

3悲剧结局,朱秀帘长亭吟唱《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告别

 杨朔散文艺术特征:

提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提出诗化散文主张

1注意结构的严谨,选词用字的精炼,形成了自己玲珑精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2“寻求诗的意境”,善于在看来极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在一片奇景中寄寓深邃的情思,通过这样的意境,展现出时代的侧影,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意境创造上,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文章中,抒写景物和抒写人物的两条线索,常常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4讲究艺术结构布局,深的我国古典诗词结构严谨和我国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但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构布局,却境界悠远,引人入胜。

5注意散文语言锤炼,他那玲珑的风格,隽永的诗意,同他的文笔十分协调,他刻意追求语言的洗练,清新,别致。

 杨朔散文不足:

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

1思想内容受时代局限,留有“左”的痕迹 2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卒章显志手法,雷同,求工 3象征比附成为其散文的定势 杨朔散文内容:

1表现生活激流、时代风貌,描写新时代、新生活绚丽色彩

2描写普通劳动者怀真诚、朴素感情,献身祖国事业的执着精神,高尚情操《茶花赋》 3描写各国人间友好往来,赞颂亚非拉人民热爱和平,反霸权《埃及灯》

 秦牧散文艺术特征: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 2“形散”“神聚”结合,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富有情趣,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流露出直接而对读者的亲切感,语言氛围,其行文作风“林中散步”“灯下谈心” 4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平添趣味

 秦牧散文不足:

1对知识性材料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中心,过多罗列材料,难免冗杂拖沓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有些作品有说教气,哲理肤浅

 散文思想

为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擂鼓呐喊,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斗争;对事物的精辟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它使丰富的知识幽微毕现,旧意翻新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创作特点:

1现实主义为主,“寓洋于土,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 2以情节自然发展为线索,也有“意识流”时空跳跃与切入

3运用个性化细节、语言、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段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4语言富于幽默感,用大词小用方法实现,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

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1兼具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平和淡泊,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叙述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事件描写中;每一人物描写均可看做一首诗,散发迷人诗情画意;看似闲笔,却处处精心设计;采用白描;语言、氛围充满富有画意的描绘,造成诗的韵味,这些与人物诗意契合,渲染了小说总体诗境

2总体风格上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浓重的乡土风俗氛围和这种氛围下活动者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意蕴 3诗承沈从文“边地”小说

4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小说不足:时代局限,提出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口号,只是对“瞒和骗”的文学的一种简单反驳,平面的复归不能带来“百花齐放”小说多元化格局有赖于每个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小说形式技巧多样化

 贾平凹小说艺术特色: 1从柔美婉约抒情风格到散文化风韵,从充满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技巧,不断调整自己艺术视角

2描写动荡心理世界,把人文背景氛围作为重要描述对象,注重描绘乡土风情风俗的小说 3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神韵,将其有机融入自己作品中,语言精练清新,深沉绚丽,明快含蓄

 王安忆创作特点

1以优美抒情笔调,细腻表现年轻人对理想爱情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代表作“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的烦恼》

2从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心理视角思考,主题意蕴深刻丰富,代表作《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

3较深邃历史眼光,更深刻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高度思考民族文化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代表作:本土文化小说《小鲍庄》都市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性爱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女性主义小说《逐鹿中原》

 韩少功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寻根文学”首倡者

《爸爸爸》韩少功突破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嬗变,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 小说艺术特点:

1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2打破生死、人鬼界限,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

3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4对山地风俗、自然景观描写及糅进的神话描写,为小说内容表达、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色彩效果

5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模仿痕迹

 余华“冷漠叙述”/小说艺术特点(暴力叙事)

1带有最为明显的先锋性

2叙述语言近乎残酷,表述死亡或爱情 3叙述者主体意向降至感情的冰点

4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 5《现实一种》余华曾说过:“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在医院手术室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出来。我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也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有一位护理在我父亲背后,他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这样无数次的经历使他对血腥没有了一般人的哭惧与震撼,而是一“浪漫持久”“感动人心”“满亲切”的东西

 舒婷诗歌艺术特点:

1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张扬 2抒情形象:“自我”为核心,早期抒情形象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后期是一个超越了“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3抒情方式:善于在温婉典雅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转折、假设、让步式语序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4诗歌有很强探索精神

 顾城诗歌艺术特征:

1善于敏感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远与近》 2注重意象营造,“海”的意象占有特殊分量 3注重内在生命感受,艺术上的创新

沙叶新《陈毅市长》艺术特点:

1开头别具一格,迅速带入观众

2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将领袖当做“人”来处理

3“冰糖葫芦式”结构,十场写十件彼此独立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精神世界,事件间无必然联系,由陈毅贯串全剧。穿引各场,在真正共产党人精神这一点上统一起来

 高行健艺术创新之处:

1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 2“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强调剧场性 3承认戏剧中“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约束,根据剧作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特征:

1题材科技化,是显著特征,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

2人物表现注重求异,表现人物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 3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4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化成具体,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可接受性

 “新写实”小说文本特征: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感情,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不足:过分凌乱琐碎化的描写,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

叙述过于沉闷、单调,导致小说灵动魅力消失

王朔创作特点:

1颠覆了占主流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 2调侃美好、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 3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

4为市民文化争得了显示自身、言说自身的话语表达权利 5鲜明的文化快餐性质

6“反智”策略,对知识分子一些劣根性挖苦嘲弄,有助于知识分子自我警策,自我批判;运用市井口语、粗鄙而轻松文风,对知识分子特有的凝重、优雅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 余秋雨创作特点:

1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层面,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2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 3沉重感和沧桑感

4保持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笔力 5悲哀、无奈、苍凉

6围困或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

散文情感特征:感性与激情统一,学者与诗人统一

陈忠实

《白鹿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艺术特点:充满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1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

2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人性内涵进行深刻探索,成功揭示历史演变偶然性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3具有浓郁文化意识、文化品格的巨著

张承志《心灵史》艺术特征:

1对哲合忍耶教长期被歪曲、丑化历史的真实还原,对哲合忍耶教悲剧命运和灾难根源的严峻叩问

2对历史圣徒精神人格的塑造

3叙述者强烈的主体抒情色彩,伴随着由优美散文、诗歌笔调构成的诗性表达

张炜

《九月寓言》具有先锋小说意味,代表张炜个人创作道路上的最高成就

特点: 1对历史现实的颓败命运进行寓言性的观照

2对自然野性生命关注表达了向往自然“融入野地”的生命理想

3诗化语言,象征意象,哲学化的沉思,现代化的叙述,灵动的人物,飘忽的结构共同铸就了小说奇特而充满魅力的文体效果

王小波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创作特征: 1叙事母题,“文革”时期,不动声色还原了那个时代荒谬

2超越以前以“文革”经验构成的叙事,触及到乌托邦社会某种本质 3自由不羁,充满即兴意味格调,机智不做作,感性不沉溺

新生代小说显著特征:“在边缘处叙述”

1对于自我个人经验的强调,对于公众经验的远离 2对于小说叙事传统的抗拒

3意味着个人化经验对小说技术和观念的全面超越

4意味着自由的莅临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艺术上“返朴归真”

90年代中国文学贡献:

1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于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富有深度和新意

3把小说本色和生活本色呼应,努力在小说中消除主观叙述的技术痕迹,使小说文本呈现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细节,文本时代感与现实感在这种当下的画面和细节中凸现

高行健《野人》

多声部现代史诗剧,主题:反思人与自然关系 戏剧探索: 1突破中国传统话剧写时空的艺术规范

2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朗诵、舞蹈、哑剧、面具、歌队等,呈现出绚丽多彩风格

人物形象:生态学家与梁队长-------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所犯错误的认识与对其社会根源的思考;老歌师曾伯-------古朴文化代表,蕴含作者对特定社会灾难的严峻批判;芳和幺妹子-----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孩子细毛----希望之光的象征,表现出健康的人性;整个戏剧显示出人类迷惘和痛苦

 艾青

1978.4.30上海《文汇报》发表抒情短诗《红旗》标志艾青从沉默着归来,归来后诗歌创作特点:1主题,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思考 2取材,抒情方式,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面,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3艺术表现,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口语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鲜明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 马原先锋小说特点:

1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形象,拆除真实与虚构界限,使小说呈现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2故事缺乏逻辑联系,互不相联,靠叙述的“强制性”拼合在一起

3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的意义,关注故事形式,关注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徐怀中《西线轶事》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第一次突破:

1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单一模式,深入到人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 2打破了圣化、神化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有血有肉普通战士形象 小说艺术特征:

1一反战争题材抑郁的悲壮格调,代之以清新明朗的笔调

2浓郁生活气息,细腻人物描写代替曲折离奇情节,惊心动魄战争场面

3善于从各个生活横断面描写人物,用抒情手段将琐碎片段加以连缀,具有散文诗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小说创作特征:

1浓郁的理想主义光彩,祖国人民命运关注是创作主题与基调;渗透凝重历史感、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思考、热烈的情思

2诗化小说倾向,象征、隐喻结构框架;强烈节奏感,对诗歌表达形式运用以诗的精神结构小说,达到诗的境界,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张贤亮

《灵与肉》引起文坛关注,带有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引起争论,知识分子究竟要受什么样改造问题上展开,马缨花。传统美德象征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引起广泛热议,描写了健康的性关系,描写人与环境关系 艺术特征:

1创作中揉进风俗画描写,使之与环境、人物心理形成一个诗意化境界,增强作品感染力、可读性

2人物心理世界剖示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采用旁白,自白,对白,有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胆识 小说不足:

1沿用传统小说“才子落难,佳人搭救”情节模式 2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却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给人支离破碎感觉

 邓友梅

《那五》《烟壶》开创了新时期市井小说的风气之先 《烟壶》市井小说上乘之作,艺术特征: 1民风民俗与众生相互为因果

2较多继承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传统 3叙述语言具有浓郁“京味”,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朴实生动,舒缓明朗,幽默谐趣 4“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

陆文夫

《小巷深处》细腻清新心理描写风格《美食家》小说创作高峰,“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称,1985《井》继《美食家》后又一次创作高峰《小贩世家》《特别法庭》 创作特点: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2幽默感浓郁,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3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反映现实工业题材

特点:时代意识、现实关注强烈,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

《燕赵悲歌》表现改革大潮中乡村新貌,塑造武耕新,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

艺术特征:

阳刚之美1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作品具有宏大气势,辽远视野,很少作细描、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

2语言上崇尚气势的雄浑、雄辩力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 《祖母绿》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方舟》愤世之作,预示张洁创作转向

《他有什么病》标志张洁创作大转变,深沉含蓄变为辛辣狂放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标志张洁创作又一次逆转 艺术特征:

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哲理性议论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中期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体验

后期平淡超脱,关注现实激烈走向关注内心情感感悟,呈现另一种美学风格,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刘心武

《班主任》新时期伤痕文学开山之作《如意》中篇小说,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

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1981《立体交叉桥》标志刘心武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掘进更深了一步

1984《钟鼓楼》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高成就 1985-1988《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馆》开创和倡导了“纪实小说”

不足:思想胜于形象

闻捷

抒情诗代表作《天山牧歌》,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格调:颂歌,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风情、精神生活 叙事诗代表《复仇的火焰》 诗歌艺术特征:

1诗人努力建立一个自足结构,在这里面,人物、场景、情节都完备,叙事和抒情得到了完好结合,2细腻的心理刻画,善于抓青年男女一刹那间心理状态,表现他们波澜起伏感情,使读者从短短诗章里领略到爱情的甜蜜和优美的情思

3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注意选择和抒写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及风情,将甜蜜的爱情与优美的情思置之风景画和风俗画中

朦胧诗审美特征:《致橡树》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表现多变、曲折、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方式,以主体感情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特征

杨沫《青春之歌》艺术特征: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抒情笔调浓郁

不足:因修改带来,描写不成功,与前书不协调,带有图解性质的斧凿痕迹

柳青《创业史》艺术特征: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和哲理性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 不足:历史局限,“左”的局限

1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用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 2处理矛盾时,把一般贫农劳动致富要求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刘白羽

艺术特征: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散文不足:

1执着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思维模式,太多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削弱散文思想力量,艺术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茹志娟《百合花》

思想内容:

1小说围绕两个人物,扭捏的小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

2作者含蓄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段,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

3小通讯员对陌生女子的拘谨、故作严肃,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讪笑、故作气恼,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一面,又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欢悦一面 艺术风格:

1情感体验重于叙述,“我”对小通讯员认识,主要是通过外部观察反复体验获得,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越加亲热起来----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2细节妥善安排,使其具有细致的结构,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衣肩上挂破的口子,给“我”开饭的两个干硬馒头,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茹志娟小说创作特色:

1选材上没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2描写人物性格成长和思想感情变化时,并没有组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没有把他们放置到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冲突中去经受锻炼,也不是简单采用新旧对比的套子。促进人物性格成长的是社会的因素

3细致深入的细腻刻画,把笔探触到人物灵魂深处 4委婉、柔美、细腻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第6篇

汉代前期,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不可调和性,导致边境民-族-矛-盾尖锐,汉朝和匈奴的矛盾始终是西汉前期的主要军事大事。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汉武帝时有了关键性的转变,卫青、霍去病等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功勋赫赫的历史人物。李广作为汉代边境的武将,历任太守和将军之职,在对匈奴的作战中表现英勇,在匈奴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历史上的李广未得封侯,而终于不肯受辱而自杀,我认为这其中可以辨清和商榷的很多。

1.1李广的军事才能

李广最初成名是在他任骁骑都尉时,在跟随周亚夫对付吴楚军的战斗中,夺取对方的帅旗,在昌邑一带名声广布。后来历任边郡太守时,能力战,就是持久而强劲地抗衡匈奴,因此,“匈奴日以合战”,李广则“以力战为名”。第一、匈奴进犯边郡,李广带着百余骑主动出击,生得匈奴射雕者,这显示了李广作战勇敢的风格。百骑陷入匈奴数千骑兵之中,李广能够临危不乱,解鞍纵马疑惑匈奴,从而得以脱身。第二、匈奴凭借兵力,将李广军击破并生擒李广,李广却凭着自己娴熟的弓马功夫,凭着自己的机智的反应脱身入塞。第三、元朔年间,李广作为郎中令出右北平,遭到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围剿,士兵们死伤过半,箭矢也将用尽,李广亲自拿着弓箭射杀他们的首领,于是解围,李广仍然意气自如,“军中自是服其勇也”。这些事迹都无一不显示李广作为将领的超群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

但是,战争离不开整体战局的统筹和协调,李广却经常发挥个人英雄主义,不能以军队整体利益出发。元朔时,李广从卫青出定襄,诸将大多斩首匈奴敌人而获得封侯,李广却没有功劳。李广最后一战中,他是作为右将军出东道的,但是,却迷途失期了。作为一个习惯于在边境作战的将领来说,迷路实在是一种军事能力的欠缺。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直捣匈奴巢穴却不曾迷途。 总是,李广在实际的历史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勇猛的将军,并且其超群的勇气和武艺也会对军队起着强大的感召力,因为名声大胜,但是,李广作为一名将军,却缺乏应有的军事素养和服从命令的观念,不能称得上一位名将。

1.2李广的功过分析

李广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他一生力战数十载,七十余战争中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李广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李广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游侠,而不是一个严肃规整的将军。

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的风格上,就是李广虽然对士卒宽仁,但是,程不识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广治军的害处,“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李广又一次出雁门击匈奴,不事先了解匈奴兵力,而被匈奴多倍兵力围击,伤亡很多,自己也被生擒,在定襄一战中又遭到匈奴围困,不多久,他手下的吏士居然“皆无人色”,这可以对比李陵最后一次战役中,他手下士卒的表现。李广又一次表现出“意气自如”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最后也是落了“广军覆没”的结果。我认为,这些失败这样惨重,有客观原因,但是也和李广治军不严有关系。 其次还表现在李广在政治方面的欠缺,不杀投降的人,一直是历史上的军事原则和政治原则,但是李广自己也说平生最大的恨事就是“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件事情,就连望气者也这样谴责,“祸莫大于杀已降”。

最重要的是,李广没有大局观念,作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李广最后没有被任命为右将军,然后“不谢而行”,在失道的过程中,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情绪的不好,而造成军事行动的失利,这是可想而知的。

1.3李广自杀的原因

李广失道,卫青派长使去询问他具体情况和原因,并且特意带上酒肉来表示安慰,并且卫青决定将情况上报给皇帝处理,并没有为难李广。我认为李广的自杀,不只是他不愿意面对刀笔吏审判的耻辱,我觉得深层原因还在于皇帝和卫青商议令新失去侯爵之位的公孙敖取代了李广的位置任前将军。李广是觉得自己一生征战,而不能得到国家的赏识,自己所忠诚的皇帝却是私心最重的人情网络的一个结点。可能在李广的内心深处,有一点迷茫,他不愿意去面对这种痛苦的迷茫。所以,才选择自杀。

2、 从《史记》的角度看李广形象的理想色彩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际上这是从文学的角度赞赏了这部性质为史料的历史著作。司马迁同时也是文学家,在写历史的同时,运用了摇曳生姿的笔法描绘了种种生动的历史人物,但是,这句话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说,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类似于长歌当哭的悲愤情怀的表达,又像屈原行吟江畔的吟啸,诉不尽胸中的委屈和愤懑。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因为李陵之案而遭到宫刑,并且饱尝皇帝和同僚的人情冷暖。我认为《报任安书》中不仅包含着司马迁浓烈的悲愤,更饱藏着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理性的思考,那皇帝作为个人的存在和忠臣所效忠的皇帝这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矛盾,也就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和皇权专制之间的矛盾。

2.1勇武的英雄形象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

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

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

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 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

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3.1关于飞将军的民族情怀

李广一直是作为一种抵御外寇的英雄形象存在,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矛盾一直存在,李广就成为了一种历代爱国士大夫心中的寄托。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在呼唤李广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同时,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也曾有诗“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表示对李广爱国精神的追随。而李广将军的宽仁和英武也流传于后世中,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通过对李广善待士卒宽仁襟怀的歌咏,而从反面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践踏生命的罪恶。卢纶的《塞下曲》更是以简练的五言绝句描写了李广射石虎的英雄风采。

3.2怀才不遇的悲剧情怀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同样

的豪情壮志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是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形象,需要多角度的分析,而他不得封侯的背后,除了有他自己军事能力的问题以外,也涉及了皇室和有权势者个人利益对有才者的排挤,这种人才被压抑的状态在封建社会大多是由于专制制度带来的不公正。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这也是李广之所以由一个历史人物而被赋予很多理想化悲情化文学色彩的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肖生克的救赎英文影评下一篇:生产与运作管理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