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二阅读练习

2024-09-21

现代文二阅读练习(精选5篇)

现代文二阅读练习 第1篇

现代文阅读练习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

智慧的美丽

董建文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了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啊。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问,那你为什么还要一台电脑给你的父母?他说,因为父母很想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妹妹,所以他要给他们一台电脑,让他们把邮件发给她,也让妹妹把思念寄回家。

这就是他的家庭梦想,几乎全是为了家人。主持人问,有把握吗?他笑着,当然。因为要答12道题,而每一道题几乎都是机关重重,要达到顶点谈何容易?答到第六题时他显得很茫然,这时他使用了第一条热线,让现场的观众帮助他。结果他幸运地通过了,但他很平静,甚至有些沮丧,主持人很奇怪,因为要是别的选手早就欢呼雀跃了,为什么他这样平静?他答: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会这道题而他不会。这时我简直有点欣赏他了,这是何等冷静而自信的一个人啊。

答题依然在继续,悬念也越来越大了,人们也越来越紧张。到最后一道题时,我手心里的汗几乎都出来了,好像我是那个盼着得到一台打印机、两张往返加拿大机票和一台电脑的人。仅仅为了他的孝顺和对妹妹的关爱,也应该让他答对吧。

最后一题出来了,居然是六选一。而且是有关水资源的。

他静静地看着这道题,好久没有说话,他的父母也坐在台下,紧张地看着他,而主持人也好像恨不得生出特异功能把答案告诉他。

这时他使用了最后一条求助热线,把电话打给了加拿大的妹妹。电话接通了,他却久久不说话,对面的妹妹着急了,哥,你快说啊,要不来不及了,因为只有30秒时间。

王小丫也着急了,快说吧,不要浪费时间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妹妹,你想念咱爸咱妈吗?妹妹说,当然想。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着急了,天哪,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儿女情长的,难道他要放弃自己最后的圆满吗?我几乎都要生气了,怎么有这样冷静的人啊?怎么还说这些没边没际的话!

他又说,那让咱爸咱妈去看你好吗?妹妹说,那太好了,真的吗?他点头,很自信地:是的,你的愿望马上就能实现了。然后时间到,电话断了。

天哪,我一下子明白了,这道题他根本就会,答案早就胸有成竹!他只是想给妹妹打个电话,只是想把成功的喜悦让妹妹分享!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为他的智慧,为他超乎常人的冷静和美丽。

果然他轻轻地说出了答案,我看出了王小丫的感动和难言,王小丫说,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选手。

是的,从来没有,像他一样的冷静和智慧,在最后的关头,在久久沉默之后,给大家带来了满怀的喜悦。而在台下的父母,眼角也悄悄地湿润了。

我从来没有想到,智慧也会如此美丽。它让我们慢慢麻木的心灵,在这个美好而机智的晚上,轻舞飞扬。

20.文章一、二自然段说“我流了泪”,却又解释说“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这样开头用意何在?(2分

21.读完全文,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我”在观看“他”答题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4分)22.第十一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圆满”一词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那个答题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4.文中“智慧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25.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 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3分)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3分)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3分)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⒂母亲 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9、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2分)A: B:

20、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21、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分)

22、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23、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25、从小我们听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入睡;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游子吟》的吟诵声长大。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子女成长,她们将生命热血全部奉献给她的孩子。如果,“中**亲”这个伟大的群体能获得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请你为她们写一段颁奖词。(3分)“中**亲”颁奖词:

溪流

贾平凹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选自《贾平凹小说新作集》)

⒈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⒉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⒊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⒋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7.“读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

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 1.答案: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出2-3个空,给1分;答出1个空,不给分。

2.答案要点:(1)对比

(2)突出思乡之情评分:本题3分。答出“对比”,给1分;答出“突出思乡之情”,给1分。语言表达,1分(有错别字或语病,不给分)。

3.答案: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评分:本题2分。多抄,或少抄,或有错别字,扣1分。

4.评分要点:(1)心得内容

(2)语言表达评分:本题5分。心得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有错别字,扣1分;有语病,扣1分)

二、美丽智慧

20.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1.感动——紧张——着急——激动——赞扬

22.着急的心理,这里的圆满是指实现他孝敬老人、关爱妹妹的愿望。

23.①冷静,自信,谦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②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体贴的兄长。

24.①家庭梦想全是为了别人②冷静地看待别人的帮助并从中正确认识自己③冷静地对待胜利的喜悦并和妹妹分享

25.照应题目。

三.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每项0.5分,共2分)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一句不恰当扣2分,扣完3分为止。(3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3分)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3分)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前一问1分,第二问2分。“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2分)

躺在母亲身边:

19、A.备受 B.惊喜

20、(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22、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23、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24、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25、语言高度概括,简洁凝练,1分;文笔优美,饱含深情,1分;中心明确,1分。

溪流:⒈以时间为序,从小溪的过去写起,写小溪的现在,再想象它的未来。⒉溪流最初是孱弱的、细柔的,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停地向前奔流着,在它艰辛的行进途中,有一中让人感受到不可阻挡的生命的力量。后来,它慢慢地大起来了,收获了许多。最后又无私地奉献自己,但它仍不停地探索。概括起来就是,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

⒊作者如此详细地描写溪流,是给读者展示溪流的品质,展示溪流强大的生命力,借溪流来象征人生的意义,让人们感受溪流不断奋进,勇于探索的精神。

或: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溪流的描绘,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奉献的一般规律,歌颂了溪流不怕艰辛、执著追求、勇于探索、真诚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蓬勃向上、不断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⒋物我两融,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写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⒌A生命还在于不断汲取,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B从两方面谈了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奉献:扬善除恶。C我已经和溪流融为一体,处处写山溪,处处写“我”,把“我”和山溪联结在一起。山溪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我”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山溪与“我”以及“我”的创作道路在生命的姿态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⒍生命像茁壮的树苗,由瘦小到挺拔,把身躯奉献给人类。

老师像燃烧的蜡烛,由青春到苍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学生。⒎溪流的历程告诉我们:生命始于卑微、渺小,继而生长、强健,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人生的历程始终是丰富多彩的。生命的本质就是进取、奋斗,就是拼搏,就是奉献!

现代文二阅读练习 第2篇

(一)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人们常会天真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你看,有那么些人,带着全副装备,历尽千难万险,爬到干年积雪的顶峰,把手中的小旗往脚下一插,就豪迈地宣布:我们已经征服了高山。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高山有情,面对这些“征服者”,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一只蚂蚁,有幸艰难地爬上了大象的背,于是它宣布:我已征服了这只大象。这是不是太滑稽了?意大利有位女探险家,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她要挑战自然,徒步穿越大沙漠,创造奇迹。可是当她走出沙漠时,却跪倒在沙漠边上。记者问她有什么感想。她说她不承认征服了沙漠,而是感谢沙漠能让她通过。

我们曾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口口声声说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林木,人类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们绝迹。人类还有什么不能办到的?大家说人类的力量真是伟大。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水土流失使江河床位上升,水灾频发,生灵涂炭;沙尘暴肆虐,大气污染,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已不适合人类居住。这到底是谁征服谁?

究竟什么才是人类的力量?

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1.文中“蚂蚁征服大象”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

2.下列对第二自然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探险家认为成功穿越大沙漠,是因为大自然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B.女探险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看待自己成功穿越大沙漠。

C.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感受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威力。

D.女探险家成功穿越大沙漠后,认识到不应把大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

3.文中第三自然段加点的词语形成时间上的强烈对照,这对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

4.根据文意,概括指出“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是什么。

答: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0年第11期

现代文阅读两篇阅读练习

(二)现代文阅读练习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在地球上空20千米至30千米的大气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其中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雨云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和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证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为什么称臭氧层为“生命之伞”?

答:

2.臭氧层“空洞”在文中指什么?

答:

3.为什么说CFC类物质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请简要回答。

答:

4.臭氧层被破坏,对人类生存有哪些危害?请简要回答。

答:

5.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说明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0年第11期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三)一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乐趣的果实

①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把读书当做乐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隙缝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做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不自在;有的人把劳动当做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坚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做最大的乐趣。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

③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

④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来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环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结什么果实,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一一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欢娱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

⑤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丢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露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的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欢娱。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 ;第⑤节中加横线的“俗艳的欢娱之花”比喻的是。(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

C.我们需要和寻找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3.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论证的分论点是。

4.在第④节的横线上,依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法,续写一句话,要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答:

5.第⑤节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

(选自2000年南京市中招语文试题,窦履坤/荐)

二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同学们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②兴趣可以使人勤奋忘我,专心致志。学习是个脑体结合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浑然忘我、如醉如痴、入境入迷的氛围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一目标,才能在咬定“青山”之中,深入“青山”、“洞悉青山”,进而获取“青山”的宝藏。

③兴趣可以使人主动进取,一往无前。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实在是经验之谈。如果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者始终保持对知识堡垒主动进攻的姿态。事实证明,学习主动,就能学有所成。

④兴趣可以使人才思敏捷,智慧灵悟。德国大诗人歌德说得好:“哪里设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实践告诉我们:兴趣可以促成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激发理解与记忆的关键性动力脑肽的释放。这时,人的思维极其活跃,大脑中知识印记格外清晰,再现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处于最佳状态。因而,不论是分析、理解,还是联想、发挥,不学习则已,学必有得,且能够事半功倍。

⑤兴趣可以使人心安性锐,尽力求索。心理科学实验表明兴趣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脑神经处于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入献身忘我的境界,学习者不但不会感到学习是苦差事,反而会处于一种精神陶醉和收获享乐之中。这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这正如北宋学者张载所言:“学至于乐,则不能已,故进也。”

⑥离开兴趣,孔子发愤苦读、“韦编三绝”的佳话,牛顿的科学定律,爱迪生的种种伟大发明都无从谈起。愿青年朋友努力培养追求知识的兴趣,早日迈入科学文化的殿堂。

1.本义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的分论点是。(找出两个即可)。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

3.文章开头引用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的作用是。第③段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的作用是。

4.本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在自然段序号之间用双竖线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

5.仿照文中“兴趣可以使人„„”这样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联想和想象可以使人;

联想和想象可以使人。

现代文阅读练习:《富人》阅读 第3篇

②男孩十来岁的样子,下肢严重畸形,毫无表情的脸上挂满鼻涕。为能引起路人的注意,他不停地晃动着那个小铁盒。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然而,在这座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现代城市,人们对这些真真假假的乞丐与行乞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冷漠与怀疑要远远多于怜悯与同情,没有谁愿意为一个下肢瘫痪的乞儿作片刻停留,更不用说施舍了。

③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蹒跚走了过来。老人形容枯槁,蓬头垢面,手里端着一个有了豁口、脏兮兮的粗瓷碗,碗里躺着可怜的几枚硬币。他擎碗的枯手在夕阳的映衬下微微地有些抖。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他迟疑了一下,停住了脚步。接下来,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为之汗颜的事:只见他抖索着从破碗中摸出几枚硬币,弯着腰放进了地上那个变了形的铁盒子里。硬币没有发出那种居高临下的清脆的响声,却一下子将我的心弦击中。穷人怜悯穷人常有耳闻,但乞丐施舍乞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几枚硬币可能换回一个馒头,使他免遭饥饿之苦。但遇到比自己更弱的男孩时,他却毫不吝惜地献了出来。我想,这里面包含着一位长者对晚辈的呵护,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以及顾影自怜中对患难真情的渴盼。这也是一种弱者对弱者的关怀,它纤尘不染如上天在人的灵魂里留下的一方净土,培育着慈悲的花朵。就在那几枚硬币从他手中滑入铁盒的那一瞬间,他已不再是穷困潦倒的乞丐,而是善良而慷慨的富人。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除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用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铁盒里那可怜的几枚硬币互相撞击,发出单薄的响声。

单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他俩的目光不经意间撞在一起时,我看见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涌起了鲜活的内容。

鲜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语言说说第②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4.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老人本来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作者为什么称他是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人对孩子的做法可能会使你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做法,请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4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一朵午荷

(台湾)洛 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

1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1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参考答案:

1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1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1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5篇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2)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

(3)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上一篇:初三学会放弃议论文下一篇:煮饺子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