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2024-06-17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精选8篇)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1篇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来源:

民政部信息中心时间:

2011-05-18 16:36

2010年,甘肃省民政厅信息中心在部信息中心的具体指导下,在省厅领导和办公室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厅机关各处室和各地民政部门的配合努力下,结合民政部《民政信息化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的文件要求,制定好本省《民政信息化发展纲要》,紧紧围绕民政中心工作,坚持服务、安全、高效、创新的理念,全体人员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团结共事,确保了网络设备安全顺畅运行,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全省民政网站群建设顺利完成民政部确定我省为全国民政网站群先行试点,自2009年12月启动建设,在部里的关心指导下,分管厅长亲自抓,专门研究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全省网站群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征求意见。厅里及时落实建设经费,充实信息中心力量,指定专人负责,为推进网站群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中心加强对各地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县区民政部门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全省民政系统上下协同,高效工作,2010年7月中旬全省106个民政网站建设完成并顺利上线运行,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完成建网任务,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和表扬。网站群建成后,信息中心加强网站的日常监控与管理,并筛选质量好的信息在网站上发帖;各地上网发布信息和文章的积极性很高,截至今年11月29日,厅机关和各地在网站上投发信息文章1600条;民政部网站采纳网发354条。网站群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全省民政信息化水平,也为更好地履行民政工作宗旨搭建了新的工作平台。

二、积极推进低保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快低保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要求,信息中心主动配合社会救助处,积极推进低保信息项目系统建设有序进行。2010年年初民政部为我省配发了低保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专用机柜和网络设备;今年3月,省厅沙仲才副厅长(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厅中心机房网络设备评估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厅

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进行了综合评估会诊,为机房改造和低保信息项目建设启动做好了前期准备。随后,我们按照厅领导的要求,会同救助处和有关专家对《甘肃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修改,使《方案》日臻完善。7月,部里派员为我省安装了低保信息系统专用机柜和网络设备。按照民政部对低保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部署,今年10月,组织全省低保工作人员,参加了民政部信息中心安排的全国低保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小型机服务器使用培训班,通过培训基本熟悉掌握了低保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操作方法和应用程序。11月初,在全省低保工作座谈会上,沙仲才厅长再一次对加快低保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我们按照沙厅长的指示,会同社会救助处向省财政厅起草了并报送了《关于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试点市县经费的请示》和《关于我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经费的请示》两份文件,如果经费到位即可组织实施项目建设。

三、加强网络设备维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截止今年,厅局域网络已运行使用八年之久,机房设备严重老化,故障多,运行慢,网络日常维修工作量大。在网络设备尚未得到升级改造的情况下,同志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了网络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保证了网络设备正常运行。一是及时主动地做好预防工作,对各处室的电脑软件、硬件进行维护,降低了设备使用的故障率,一旦出现故障及时解决。二是对厅里每台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及时对软件进行升级,定期清除隔离病毒的文件夹,避免了病毒在厅局域网内复制播而危及文件资料安全。三是及时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更新,防止了病毒和黑客通过系统漏洞进行破坏和攻击,保障了电脑和资料的安全。四是加强对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屏蔽不用的端口,优化路由器运行速度,节约了带宽,提高了网速。五是加强对卫星视频系统设备的日常调试、维护和清理;更新了视频会议系统音箱和功放设备,保障视频会议正常召开。同时,对UPS电源系统进行了更新。六是及时更新网站(内外网站、网站群)信息。同时,根据要求及时对厅电话交换系统号码和使用权限进行更新和变更。

四、积极配合厅里做好相关工作

作为保障厅机关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服务部门,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配合厅里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通过学习熟悉业务技术、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责任明确,团结协作,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全局观念。二是全力以赴投入前方舟曲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参与了救灾款物的捐赠接收、物资的搬运、文字材料的搜集整理,灾情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在网上发送,捐赠资金网上公布,抗洪救灾展板制作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厅里部署的抗洪救灾任务。三是积极发挥信息中心的优势和作用,在厅里召开各类会议和开展“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等全局性工作中,进行照片拍摄、视频录像、展板制作、网站发布等一系列的宣传报道。全年共拍摄照片3000余张,多次被省内报刊、网站采用。四是按照省委保密委要求安装调试了网络安全设备;调整办公楼网络、电话线路及电话号码的更改;调整规财处财政专网线路及终端软件。五是在现有网络设备陈旧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自行研发小型软件及时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保障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节约了经费。我们还向各市州下发通知,调查了解各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六是指导各地民政部门开展信息化工作和制定“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起草并修改《甘肃“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甘肃省民政厅信息化十二五发展纲要》。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眼界不够开阔,创新意识和前瞻性不够,同时,与民政部及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不够,相关信息不能及时掌握;二是对基层信息工作情况缺乏了解,对各地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指导不够;三是网络设备严重老化,致使互联网速度慢,影响信息化办公的效率;四是UPS电源系统陈旧,大楼供电系统停电后,备份电源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满足供电需求,为网络系统正常工作埋下安全隐患;五是电话交换系统设备陈旧,故障频发,影响了正常通讯和办公;六是机关配置电脑时有些环节未与信息中心有效衔接,致使电脑安装后频出故障问题;七是全省民政全业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进展滞后,机关公文流转尚停留在纸质阶段,不仅影响了办公效率、增加了开支,也与绿色低碳理念相悖;八是机关人员电脑使用不规范,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办公自动化进程和工作效率。

六、2011年工作打算

信息工作是科技前沿工作,要求我们眼界宽、观念新、知识新,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信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更新设备,才能适应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推进全省低保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进程。按照民政部的统一部署,在厅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社会救助处等有关处室开展工作,统筹解决机房和网络改造、软硬件设备更新等问题。

(二)尝试以服务外包的方式,将信息中心部分网络设备委托本地技术力量强的网络公司进行维护管理,网络公司根据厅里的实际需求,适时研发应用软件,提高网络设备管理服务水平。

(三)指导全省民政网站群站点规范化操作和使用,开展绩效评估,指导民政网站健康发展,保持与部里经常沟通,建议对我省网站内容及时修改完善,并积极争取部里为尚未建网站单位尽快建网。

(四)加强对民政系统信息化工作的调研,掌握信息工作动态及需求,及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指导。

(五)有计划地对民政系统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掌握电脑设备使用方法和软件应用,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六)提高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学习,创造和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七)按照《甘肃省民政厅机关计算机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甘民办发〔2009〕12号)文件精神,配合规财处做好计算机的配置、更新、和改造改工作。

新的一年,在民政部和厅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将以积极进取、高效务实、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全省民政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2篇

东营市民政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

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东营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要求,我局对可公开信息及时通过东营市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和我局网站(http://dymzj.dongying.gov.cn)进行公开。截至目前,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

一、基本情况

2010年,我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89条,其中全文电子化达100%。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机构职能类信息23条,占总体的比例为26%;政策法规类信息10条,占11%;业务工作类信息53条,占60%;其他信息3条,占3%。

(一)领导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民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和实施,其他科室、事业单位则指定专人负责梳理和提供本科室业务信息。

(二)健全制度,强化公开。健全科学性、操作性较强的评议、监督、考核等方面机制。落实局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探索完善和规范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机制、依申请公开受理机制、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等。先后制定并印发了《东营市民政局信息公开责任制度》、《东营市市民政局信息公开审查制度》、《东营市市民政局信息公开监督及评议制度》、《东营市市民政局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东营市市民政局信息公开投拆处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文件。

(三)结合实际,提高水平。充分结合工作实际,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公开效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把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作为网站的核心栏目进行建设。及时向“中国东营”政府网站报送最新的部门公开信息。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在我局撰写、公布的《东营市市民政局政务公开指南》中明确了受理机构、联系方式、申请的提出和递交方式等。2010年度我局共提供依申请公开信息19条,目前暂未收到信息公开申请。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2010年我局受理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进行的申请,未收取费用。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2010年我局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一是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还需进一步规范。二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还需进一步完善等。下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核、管理,确保政府信息发布的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同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部审查、协调发布、监督检查等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责任,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公开。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陇南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1,2], 为找出该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1年4—6月对陇南市市级及辖区9县 (区) 36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及单位的确定

选择陇南市市级及辖区9县 (区) , 每个县 (区) 抽取2个乡镇。调查单位包括市、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疾控中心”) 共计10个, 市、县 (区) 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共计26个。

1.2 调查内容

(1) 疾控中心2010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及培训等情况。 (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从医疗机构2010年5—10月接诊传染病相关科室的门诊日志 (或出入院登记本) 中抽取医生诊断的甲肝、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3种常见急性传染病 (无以上病例则抽取其他传染病) 10~15例, 不足10例的全部抽取。指标有: (1) 漏报率= (未进行网络报告病例数/查出病例数) ×100%; (2) 及时报告率= (报告及时数/报告病例数) ×100%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2小时, 乙、丙类传染病≤24小时[3]) ; (3) 完整率= (填写完整卡片数/查卡数) ×100% (根据纸质报告卡11项必填指标,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患者属于、现住址、职业、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和填卡日期填写完整[3]) ; (4) 准确率= (填写准确卡片数/查卡数) ×100% (临床医生登记的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与纸质报告卡的填写完全一致评价为准确[3]) ; (5) 一致率= (录入一致卡片数/查卡数) ×100% (防保科医生根据临床医生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纸质传染病报告卡与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个案信息一致[3]) 。同时抽查部分医疗机构诊断的乙肝患者病历, 按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4] (WS299-2008) 核对乙肝诊断情况。

1.3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指标 (率) 的计算。

2 结果

2.1 疾控中心2010年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督导、培训等相关工作

武都区疾控中心没有传染病疫情信息动态监视、卡片审核等工作相关记录, 宕昌县和康县疾控中心未建立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流程, 文县疾控中心没有异常信息实际快速处理工作相关记录, 陇南市市级及各县 (区) 疾控中心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所有疾控中心均未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专项督导工作, 西和县、宕昌县疾控中心未制定督导检查相关方案, 康县、文县、两当县、礼县疾控中心均未将督导检查出的各种问题向有关单位通报, 除成县疾控中心外其他单位均未针对本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所有疾控中心均未对本级 (或下级)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专项培训, 陇南市市级、礼县、西和县、文县、康县5个疾控中心均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2.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

2.2.1 门诊日志登记情况

受检查的26家医疗机构均存在门诊日志项目不全的情况, 主要缺失职业、发病日期、初复诊;西和县人民医院未建立门诊日志登记制度;陇南市人民医院门诊登记不完整, 患者就诊信息大量缺失。

2.2.2 传染病报告流程规范情况

两当县人民医院、礼县永兴乡卫生院未按规定程序先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再进行网络直报;宕昌县人民医院、徽县人民医院存在涂改传染病报告卡情况。

2.2.3 传染病报告质量抽查情况

(1) 一般情况。从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中共收集到病例个案信息208例,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40例, 乡镇卫生院68例。查阅传染病报告卡169张,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19张, 乡镇卫生院50张。 (2) 传染病报告质量。共从26家医疗机构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本中抽取甲肝、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病例208例, 漏报39例, 漏报率18.75%;报告及时133例, 及时率78.70%;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102例, 占60.36%, 准确填写92例, 占54.44%;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卡一致88例, 一致率52.07%。与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现状调查的平均水平[3]相比较, 本次调查医疗机构漏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他各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医疗机构乙型肝炎诊断情况

对陇南市人民医院、武都区人民医院、成县人民医院、武都区城关卫生服务中心、成县抛沙镇卫生院5家医疗机构乙肝诊断情况进行抽查, 共抽查急性乙肝病例4例, 均不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 抽查慢性乙肝32例, 有11例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 符合率34.38%。

3 讨论

各级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国家收集到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并影响到决策者对疫情形势的判断和干预措施的制定[5]。传染病监测数据质量与传染病监测的技术手段、专业人员素质、规范化的管理等一系列流程密切相关, 监测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数据的采集质量, 因此需要切实做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的每个环节, 以保证获取准确的监测数据, 进而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传染病疫情信息[6]。通过本次对甘肃省陇南市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 该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疾控机构普遍缺乏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专项经费, 工作不规范, 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少, 且更换频繁、知识老化, 专项督导和培训少, 培训指导不够细致、具体。 (2) 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淡薄。 (3)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不规范, 门诊日志项目不全, 填写不完整。 (4)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 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 (5) 临床医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储备不足。例如, 很多临床医生仍然按旧版的乙肝诊断标准诊断乙肝;传染病登记、报告方法与手段落后, 大部分医院的医生仍在手工填写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

4 建议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质量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础, 为了及早发现辖区传染病疫情, 及时为政府提供防控信息, 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每天 (无节假日、双休日) 均要坚持报告、审核及动态监视, 因此需要专项经费做保障, 同时还应建立一岗双员制、岗位定期轮换制、表彰和奖励机制, 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稳定专业人员队伍。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科室的建设, 充实人员, 优化年龄和专业结构, 提高履职能力。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相关制度, 规范报告管理工作流程, 加强专业培训,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传染病诊断水平和报告质量。

各医疗机构应逐步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IS) , 同时可借鉴发达国家 (如美国、瑞典等国) 传染病报告的先进做法[7,8], 将HIS系统与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链接, 从而使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的同时可以直接向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传染病, 在此基础上继续与其他信息系统, 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医疗保障系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 链接, 从而实现居民信息共享, 实行患者就诊“一卡通”, 既减轻了临床医生的负担, 也提高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有效解决传染病漏报、重报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明, 何庚声, 刘建地.甘肃省2006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质量评价[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7, 9 (6) :495-498.

[2]刘新凤, 李秀萍, 魏孔福, 等.甘肃省2009年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1) :79-80.

[3]郭青, 张春曦, 姬一兵, 等.中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工作现状调查[J].疾病监测, 2010, 25 (5) :410-4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9-2008) [S].北京:2008.

[5]马家奇, 戚晓鹏, 施晓明, 等.2005年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评价[J].疾病监测, 2006, 21 (1) :600-603.

[6]姬一兵, 郭青, 张春曦, 等.甘肃省2008年1—11月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现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 (3) :253-256.

[7]Rolfhamre P, Janson A, Arneborn M, et al.SmiNet-2:Description of an internet-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Sweden[J].Euro Surveill, 2006, 11 (5) :626.

看2010年卫生信息化风向标 第4篇

尽管前年下半年以来各行各业均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营业额有所下滑,但医疗IT行业需求旺盛,仍然以较快速度增长,总体上达到了20%~30%,传统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销售增长约20%,辅助临床信息系统(CIS)增长约30%,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进入快速建设期,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在较发达地区开始建设。

1. 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进一步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的需求上升。

2. 国务院2006年2月24日首次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文件发布后,全国各地,特别是中东部发达地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主题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热火朝天地发展起来。

3. 在科技部《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相关课题支持与带动之下,尤其是去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多处提到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管理,改善服务,配合医改政策的贯彻执行。文件还把“建设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四梁八柱”中的一柱,提出全行业管理、属地化管理、公立医院的公益化改革,要求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监管、各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评估、各医疗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持。

由于政策驱动强劲,业界需求旺盛,致使多个跨国公司纷纷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进入我国医疗IT市场。IBM公司迅速推出了“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正在寻找合适的地区做出示范; 微软公司、西门子公司准备将它们多年研发的新型医院信息系统推向我国; EMC公司也以并购医疗IT业具有良好基础的公司为手段,进入中国市场。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就在竞争形势发生新变化的今天,就在我们一直期盼着我国本土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做大做强之时,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居然已有5~7个公司仅自主产权的管理软件及服务产值已经超过亿元。

2010年卫生IT市场发展预测

卫生IT业高速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下去,据市场调查机构IDC预测: “到2010年,中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对2010年我国卫生信息化市场再做细分,将是这样的趋势: 传统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继续维持不小于20%的增长;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辅助临床信息系统(CIS)将有不低于30%的增长;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因为中央要求,今年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要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要达到20%以上,因而,今明两年是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大发展时期,增长率将超过30%;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现在已有100多个地区开始或准备着手建立,尽管其在总额中占据比重一时还不会很大,但其增长趋势将是较快的。

由于医疗机构内部需求不断增加,外部需求也在增加,加之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已经比较陈旧,医院从发展的全局出发,希望对现有的信息系统做一全面的升级改造,不仅满足当前要求,还必须能够支持长久的持续发展。出于这样一种需求,医院希望有这样的企业——能够对医院当前和今后发展需求做出全面分析,进而做出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并承担系统建设的总包任务。他们期望,承担这样任务的企业,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系统分析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全面的工程组织能力,而且具有用户所需要的核心产品。在我国,有这种需求的用户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应对这种需求,只有规划咨询能力不行,只有一般性产品也不行,他们不仅要有创新型产品,还必须具有很强的研发实力,还要让用户相信你确实具有长久生存能力,让用户放心。因而,那些具有既熟悉医疗管理业务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具有雄厚研发实力和领先产品、且具有强大后备实力支持的企业将会赢得更多的大单。

国外大型公司的强势进入,将使我国卫生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新的竞争形势下,本土企业将会处于什么样地位,是国民甚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本土企业定能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1)目前,它们一直在为早期投入使用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这一块市场它们将稳稳地占据着; (2)在新兴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上已经率先进入,在相对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拥有一批可观的用户群体,占据了先机和有利地位; (3)国内又有几个研发和销售都具雄厚实力的公司加入到医疗IT行业,使我国本土企业实力大大增强; (4)少数专门从事临床信息系统业务的公司,在某些运用广泛的辅助临床的专业系统领域已经占领高中端市场,而且,这样的公司,不仅没有被跨国公司收购,反而引来了中外投资商的投资相助; (5)这样一个事实谁都不能否认: 管理系统是跟国家的法律法规紧密相联的,是必须遵从行业规范、适应国人使用习惯、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在这些方面,本土公司具有绝对的优势。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社区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从而为电信行业带来新的商机。几个大牌电信运营公司,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移动等已经参与到社区卫生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中来。

新系统新产品

研发分析

1. 医院信息系统

我国整体集成的医院信息系统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的,其整体概念、整体架构和所用技术手段,基本上都是基于那个时代设计的,现已过去十年,而市场上营销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还是原有的那一套。时至今日,医院内部不断提出扩充新功能的需求,外部又提出很多信息共享的需求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原有系统的基础架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一定继承的基础上设计新系统。这一新系统至少要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给出一个便于集成的架构。这个架构能够支持内部和外部的不断增长的功能扩充,扩充以后仍然保持业务流程合理、易于使用且易于管理。这一要求实质上是必须给出一个好的集成方案。怎样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这是困扰了医院信息系统主管们多年的大问题。几家跨国公司曾经拿出过几种集成方案,但都没有做出能被人接受的示范; 有人提出过“集成总线”方案,也没做出能被人接受的示范; 不少家使用了“一例一集成”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集成的系统越多,系统管理就越复杂,越来越不好使用,系统的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越发不便,业务流程的不合理性也就越发显现出来。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集成方法,是新系统设计要研究的重点之一。

(2)给出最为合理的业务流程。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从数字化初期起步,陆续扩充了很多新的功能之后,业务流程优化已经有了很大空间,需要再做优化和重整。这里还孕育着这样一个要求,即: 功能模块陆续扩充之后,业务流程仍然保持着它的合理性,原系统设计好的用户管理、用户授权、互通机制等仍然保持不变。

(3)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子病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块。电子病历系统必须能够遵从操作规程自然采集各种病历资料,形成医疗文件,按照规范的目录结构自动归档,且必须便于长久保存并能方便各方面使用。电子病历在我国边研发边应用已经搞了将近十年,但多数医院都是从初级的概念搞起,比如,认为用计算机写病历就是电子病历了,基于这种初级的认识,使得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而又方便使用的电子病历系统。因此,除了给出完整的概念之外,还需要给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整体结构、存储模式、安防措施、使用方法,对数据采集、数据归档、数据存储以及结合可以实用的标准规范给出合理的处理流程,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实用的电子病历系统。

(4)支持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运用。逐渐积累起来的数据已经被看做是医院的宝贵资源,有关方面要求将这些数据用于医学教学、科学研究、优化治疗、绩效考核,乃至发展预测; 远程医疗以及主管机关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则是外部提出的运用这些数据的要求。怎样满足这些要求,是新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关于这一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有关部门将采取事业单位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着手组织。业界对这一举动,对这一新版本的研发和试用,都在给予关注,寄予厚望。

2.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006年2月24日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城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和保健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保障的最基层单位,从担负任务来看,它包含了早期的地段医院或一级医院的功能,又扩展了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管理内容,诸如: 疾病监测、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内容,因此常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是“六位一体”的系统,为这种服务中心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统称为“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负着医疗和保健任务,所以,系统中部分功能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某些功能基本一样,如: 门急诊挂号登记、诊间业务管理、药品管理、计价和收费管理、检查和检验信息管理等,与医院信息系统中相应模块基本相同,只是这里的诊间业务管理需按照全科医生的业务设置。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设有病床,所以也有类似医院信息系统中住院管理的内容。对这一类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1)方便百姓就医,使“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成为现实,缓解“看病难”,贯彻首诊制,强化全科医生的责任,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2)回归医疗的公益性,通过各种手段缓解“看病贵”;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居民基本健康信息管理,特别是大量存在的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 (4)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起本社区范围内的全部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起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群体的健康服务和管理,体现公共卫生由政府主导的原则。

这类系统的设计始于三年前,现已有多家系统投入运行。应该说,目前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优化和扩充。这类系统设计的功夫主要体现在: (1)深入理解国家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和意图,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管理做全面的规划,确定哪些是核心的、基本不变的内容,哪些是外围的、逐步扩充的内容,从而给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架构; (2)给出便于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手段,如: 居民健康档案需要对外提供共享,还要从外部获得信息以保持健康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很多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需要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协同进行; (3)系统功能要能够往更基层的社区卫生站以及家庭病床延伸; (4)深入体会两类用户——全科医生和社区管理者的需求,为他们设计好方便实用的工作站。

这类系统的设计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很多它自己的个性,其内容之广、涉及面之宽不亚于医院信息系统。

3.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一个联结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和医药卫生管理机构,在这个联结的范围内能够互联互通、信息能够共享的综合网络服务系统。这里所指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区、一个城市、一个省乃至全国。这一系统的核心是医疗文档共享。随着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新医改政策贯彻执行,对“数据共享”提出了强烈要求。

完全可以设想,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就没办法有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为百姓提供就医方便也将是一句空话; 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很难使过度集中的优势医疗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让医生充分掌握就诊者的包括历史的、全面的健康状况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实施治疗和保健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央颁布的《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意见》这份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主管机关的监管和监督的功能,把监管和监督视为政策贯彻执行的关键一环。就在这一文件中,“监管”一词出现过13次,“监督”一词出现过28次,足足可见有效实施监管和监督的重要。在实施监督和管理时,管理机关必然期望随时知道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运行情况、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诸如伤病员的收容数量以及各类人员占比情况、各种疾病的发生情况、人均医疗费用以及各项费用占比情况、医疗机构的综合绩效情况等等,以便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果没有这样的数据共享功能,对真实情况的实时掌控将难以做到,医疗经费的补偿难以做到准确。因此,医改“意见”中专门提出一项重要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并把它作为“四梁八柱”中的一柱。种种要求,决定了这类信息系统是必然要建立的。

但也应该看到,这类系统的建立,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还都是新事物,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于这类系统的建立,必须积极而又稳妥。针对稳妥这一面,需要强调: 第一,因为它涉及面宽、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多种类型用户群体,系统上的服务功能必将随着应用的发展而逐步扩展,而且系统并不属于哪一事业单位,因而,下大力气做好全面规划异常重要; 第二,对它的系统结构模式、数据存储模式、文档共享模式、数据检索模式、系统运维管理模式等需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对这两点,如不给予充分重视,很可能会造成短命系统或产生新的“烟囱系统”,导致不必要的“折腾”。

4. 临床信息系统

辅助临床信息系统(CIS)是本行业的热门之一。它有很多种专业系统,这里专门提一下“临床路径”系统的研究。医改政策要求规范临床操作,卫生部已于去年年底公布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拟用两年时间,在全国50家较大规模医院试点建立112种疾病(病种)的临床治疗规范。“临床路径”可以独立地操作使用,可以独立地单机运行,但要真正实用,是需要信息技术支持的,而且还将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紧密联结。医改政策的这一要求,必将促进“临床路径”系统的研发和试用,估计这类系统的研发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问题和建议

本行业前进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很多,专家们提出的建议也很多,这里只提及如下两点。

1. 不注重全盘规划

与一个医疗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相比,现在提出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更需要全盘规划。(1)这个系统涉及面宽,它不仅要支持“医疗服务体系”,还要支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内的监督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不仅涉及到所有的医疗保健机构、所有的居民百姓,还将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政府其他将享受系统支持和需要对系统给予支持的业务部门。(2)它涉及业务繁多,不仅包括百姓就医管理、医疗记录管理,还有医疗物资管理、卫生经济管理,系统还要支持行业管理和监督,而这种管理和监督又是“全行业”的。(3)它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一是系统要收集各有关机构的医疗数据,按照传统观念,这些数据是属于各机构自己的,现在要它们拿出来共享,这既关系到观念的转变,还涉及到数据质量的保障,二是“信息共享”本身将直接关系到各个医疗机构的利益,如果这些利益关系没有协调好,即便花了巨资建立起“共享”的系统,也将是一个摆设。(4)这类系统将是不断扩充的,不可能一触而就,必然是依据本地区的需求、基础设施、财力和人力等实际情况,提出当前的和今后不同阶段的建设任务,由此决定了这类系统必然是不断扩展的,其整体架构、运行模式、标准规范等设计必须能够支持长期的不断扩展式的要求。

由于不重视全盘规划,已经出现了很多惨痛教训。譬如: 某地区,全区性的卫生信息系统的规划迟迟没有出台,而一些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很高,于是便出现了只从自己需求出发各建各的区域信息系统的局面,实际上一个区域性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共享平台完全能够包容他们的业务需求。这样下去,必然造成重复投资,形成很多新的孤岛,到头来还必定给以后的系统整合造成很大困难。再譬如: 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和城市、主管机关或卫生统计部门急于收集各种医疗卫生数据,于是单独建立了一套单功能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了一个以卫生统计为目的的数据中心,他们不知道,这样一个系统所花费的资金和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性医疗信息系统的投入基本一样。很显然,后者的功能完全能够包容前者,可是让前者包容后者,就不知道需要再花多大的资金和多少人力了。类似事件很多,不需多举。大量事实证明,项目成功率低、工期不断延长、系统不能扩展、效益未达目标,多是由于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周所致。

2. 信息化主管领导急需改变领导方式

近年来,在医疗行业出现一个好的现象是,各单位、各部门都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领导层由不重视变为争着主抓信息化。这时候,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很多主管领导,总觉得“系统工程”、“软件工程”是“软”的,是很容易的,愿意怎么着就可以怎么着,远不知道信息化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整体规划,而且这个规划还需要认真论证。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向你要这个,明天向你要那个,而且给你留的时间很短。常常弄得CIO们不知所措,常常使系统建设出现“折腾”,多走很多弯路。基于这样的情况较普遍存在,建议有关部门专门针对负责医疗信息化的领导层,经常举办一些有关信息化建设规律和做法的短训班。

作者简介

任连仲原任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解放军军医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 现任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顾问,是“军惠”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参与主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一书。

产业追踪

戴尔服务布局中国 看重医疗

3月24日,戴尔全新的业务部门——戴尔服务部宣布其在中国的领导团队及相关业务战略。任命荣玛赞为戴尔服务部亚太及日本地区大型企业及商业负责人,此前荣玛赞任毕博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主席; 任命KIRK WILLIAMS为戴尔服务部中国大型企业及商业负责人,此前WILLIAMS任毕博董事总经理,负责毕博在中国的商业服务业务; 任命周宾为戴尔服务部公共事业医疗保健业务中国负责人,此前周宾曾在佩罗系统公司工作超过5年,具有医学和IT双重专业背景。

在向IT服务转型的道路上,虽然与IBM、惠普相比,戴尔的起步较晚,但是戴尔通过对佩罗系统和毕博中国咨询业务的收购与重组正在积累自身的后发优势。戴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亲临发布会现场,并透露: “上一季度戴尔在中国的收入增长率超过81%。”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情况下,这一数字确实让人振奋。

中国是戴尔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在中国,戴尔服务配备了两位直接负责人,分别负责两大块业务: 商业和公共事业。其中,在公共事业领域,戴尔服务尤其看重医疗卫生行业。迈克尔•戴尔此行来到中国,还专门拜会了中国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就医疗卫生信息化及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从中不难看出,戴尔公司在中国卫生行业的政府关系基础不错,同时迈克尔•戴尔也对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寄予了厚望。

与竞争对手相比,戴尔由于收购了佩罗系统,使其在卫生信息化领域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佩罗系统以医疗IT作为立身之本,稳坐美国医疗IT领域的第一把交椅。它为全美国1000多家医院提供服务,被 Gartner 评为北美医疗专业服务第一名(根据2008年营收排名); 连续两年在《外包医疗卫生行业黑皮书》的多个分类中名列榜首。根据 2008 年调查结果显示,佩罗系统的营收周期解决方案团队在营收周期管理分类下的所有供应商中名列第一。此项排名采用客户调查的方式对 18 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评估,包括信赖度、定制程度、创新和员工绩效。

“在我们的团队中有4位是医生,他们拥有医学的学位,其中还有一位是医学副教授,这样的人力配置使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医院的工作流程和IT需求。”据周宾介绍,在中国,戴尔服务在区域卫生和医院信息化这两大领域的业务都已启动。“我们刚刚做完中国中部一省会城市的全市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卫生部有关单位和领导的充分肯定。规划包括了面向当地全市居民的医疗数据中心规划和电子病历的创建与协调。”周宾表示,“此外,我们还为另外一家历史悠久的医科大学实施了电子病历等系统。”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5篇

2010年,XXX民政局严格按照XXX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县政府信息公开各项管理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准确地报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推进了我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现将我局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工作情况

2010年,XXX民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序推进,各科室(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县政府有关规定开展工作,认真执行信息审核发布制度和主动公开及依申请公开办事程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经走上制度化、正规化轨道。

我局的政府信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公开:一是通过省市民政局门户网站公开,内容包括政府民政政策规定、民政便民办事制度、工作动态等。二是通过县政府的信息公开电子填报系统公开,内容包括政策法规、重大工作部署、规划计划、政务动态、政府文件、执法监督检查情况等。我们重点加强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要求各单位文件信息从生成到网

上公开不超过5个工作日。局办公室定期召开各科室(单位)信息员会议,通报信息公开工作。

2010年共整理、录入、发布101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形成纸质文件报送县政务公开办公室档案室存档备查。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公开的数量

截止2010年12月31日,我局通过县政府信息公开系

统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累计101条,其中2010年公开信息为49条,全部为网上公开。此外,2010年我局通过省市民政厅门户网站公开各类政府信息余条。

(二)公开的内容

在2010年公开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25条,规划计划及业务管理类信息47条,其它类信息29条。

(三)公开的形式

主要通过县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和省市民政厅

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开信息,同时将网上公开信息的纸质材料送政务大厅公共查阅点。

三、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0年,我局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方面还有需改进之处,如信息公开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2011年,我局将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

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加强政府信息档案管理,尽量让申请人满意。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6篇

(节选)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面对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化危为机,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全面完成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生产总值1547.3亿元,增长1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5亿元,增长26.6%;全地域财政收入301.5亿元,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亿元,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增长15.3%。一年来,我们注重区域统筹,加快拓展发展空间。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开发正式启动,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夷陵、宜都、当阳、枝江生产总值过150亿元,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注重培植后劲,着力推进项目建设。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1.4亿元,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1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净增68家。注重发展转型,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7.5亿元,增长25.5%。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81.3%。欧赛电池、南玻160兆瓦硅片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35.7%。注重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0.7亿元。平湖半岛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接待国内外游客1522万人次、旅游收入100亿元,分别增长25.4%和27.4%。火车东站物流园、华祥商业中心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稳步推进。注重提质增效,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6.5亿元。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多数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8家。土老憨、天峡鲟鱼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注重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财政民生投入65亿元。建成了一批文化、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廉租房。实施城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20家。成功举办了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转移农民就业8.9万人。“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宜昌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趋利避害,克难奋进,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发挥综合效益,成就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五年来,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宜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跨越发展的五年。坚持打基础,抓发展,好中求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2.6倍、3.2倍、3.1倍和2.4倍;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2.1倍、3.1倍和2.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23.1亿元和1426.8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和2.9倍。五年来,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08个,是“十五”时期的2.1倍。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用规划引导调整,用政策激励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1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584亿元。枝江市、夷陵区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过百亿。夷陵区、宜都市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示范园区。耕地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五年落实国家、省级土地整理资金25亿元,新增耕地1.6万公顷。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6%,农业科技贡献率53.8%。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化工、食品医药、电力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充分显现,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五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9家、达到1252家。净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83家、达到246家,过10亿元企业25家、达到3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宜化、兴发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加快转型。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精品景区快速发展,三斗坪、车溪等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72万人次,旅游收入374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5倍和1.6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东山市场、中心商务区一期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70家,城市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增强。金融业稳步发展,兴业、浦发、汉口银行相继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国有企业改制卓有成效,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企业活力迸发、快速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强大支撑。行政审批提速,审批环节减少16%,审批时限压缩67%。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宜昌被纳入国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引进产业项目864个,实际到位资金766亿元,分别

为“十五”时期的1.6倍和5倍。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完成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32.4%;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五年争取对口支援资金209亿元,经济合作项目211个。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

坚持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峡机场航空口岸顺利开通。沪渝高速、荆宜高速、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建设顺利。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铁路总里程444公里,港口年吞吐量3614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过100万人。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160多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86%。城区新增绿地5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秭归、宜都、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7%。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解决了一批困难家庭子女培训就业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32.7万人次。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村主职干部等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35.8万人。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4.4万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5%以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国管、省管专家达到188人。群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1294个。《楚水巴山》荣获全国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7%。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五年建设经济适用房14256套、廉租房7324套,发放租金补贴22401户,改造棚户区10570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落实各项惠农补贴23.3亿元。新建“一池三改”农户20.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912户,完成通村硬化公路10885公里,建成末级渠系3908公里。解决了9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家店1463家,村级综合服务社505家。民族地区对口扶持力度加大,落实帮扶资金9.4亿元。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市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512件、政协委员提案1992件,办结率100%,解决了一批关系全局和群众关注的问题。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政风行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同时,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援建汉源县项目全部完成。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基础、利长远”积蓄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宜昌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保持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始终把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改革、开放、市场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靠团结凝聚力量,靠实干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7篇

——2010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我们抢抓机遇逆势而上、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有新提升,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00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收入1551.2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收入863.9亿元,增长19.2%。粮食总产量61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7.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63.2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7.8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下降22.5%,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4504元,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9%。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动强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举措,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积极跟踪政策走向,主动作为,果断决策,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措施,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干了一批我们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安徽段、九华山机场、宣绩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马钢车轮扩能改造、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江淮汽车年产20万辆乘用车、铜陵锐展发动机、国电蚌埠电厂二号机组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经过多年建设,总投资183.4亿元的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标志着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六潜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车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千方百计保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和金融支持小企业的多项举措,全年减免缓税费312亿元,在关键时刻提振了企业信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国前列。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工作,销售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等231.5万台(辆),销售额108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量居全国前列,补贴兑付率全国第一,200多万农户受益,同时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开展地产品销售对接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消费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把保市场、保份额作为外贸工作的重点,多措并举,有效遏制了进出口急速下滑的态势。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加大信贷投放,新增本外币贷款2406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63亿元,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共234亿元,财政部代理发行我省地方政府债券77亿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社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组建开业农村银行13家,新增担保机构25家,获准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23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17个市,中国进出口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

等14家境内外银行在我省新设23家分支行。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实施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技术研发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省呈现出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好势头。我省被批准为首批三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之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国位次分别提升2位和6位;13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其中1项首次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新增国家级创新型企业6家、试点企业10家,增量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家;新增国家级质检中心2家,总量达到9个,居中部地区首位;新增两院院士4名。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聚焦核心区域、核心企业和核心项目,狠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产业、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现,试验区建设进入国家层面。科技研发实现新突破,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网络,奇瑞混合动力轿车、科大讯飞畅言教学产品等成功面市。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高新技术领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9户。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启动建设合肥创新服务平台,省及合芜蚌三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顺

利运行,招募风险投资机构10家,募集资金30亿元以上。人才培养和引进取得新进展,与国家外专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引智项目237项,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落户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奇瑞公司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制定实施钢铁、汽车等9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文化、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重点产业技改投资1800亿元,工业化率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产值增幅达30%以上,皖新传媒成功上市,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速。落实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选择150个实力较强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县域

经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继续深化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区呈现加速发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进展顺利。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进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所有市县都建成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01.5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

过去的一年,我们持续加强“三农”工作,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执行小麦、水稻等最低收购价,发放各类涉农补贴120.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亿元。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战胜皖北地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夺得粮食丰收。扎实开展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畜牧水产业规模养殖比重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82.5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07个,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9.8万人。成功举办首届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和第十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新网工程”网点达3.8万个,比上年增加3296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万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0万亩、除涝面积80万亩,投入16.6亿元、新开工建设4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营造林195万亩,新增农村沼气用户近10万户,解决了3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连续11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取得新进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扩大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发证任务并开展配套改革试点。过去的一年,我们积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502户,增长23.8%。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地方税制改革继续深化,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部取消。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实施,稳妥解决了工商系统市场办管脱钩问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筹备组建省演艺集团、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172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选择32个县(市、区)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项工作受到广泛认可,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配合国家部委编制示范区规划,边规划边建设,边申报边推进,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准,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区域分工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游、质监等重点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谋划并大力推进与央企调整结构合作发展,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签订合同项目77个、总投资1840.8亿元,已开工项目35个、投资额975.1亿元,开创了与央企战略合作的新局面,对推动我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积极参与并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经贸与合作成果,彰显了安徽优势,扩大了对外影响,提振了崛起信心。黄山航空口岸和马鞍山、池州水运口岸对外开放,全省口岸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对台经济合作加强,合肥至台北直航开通。全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640亿元、增长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8亿美元、增长11.3%,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家。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6.2万人次,增长18.2%。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3.4%,对外投资拓展到44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资源开发勘探迈出新步伐。国际友好城市新增3对,达到69对。

过去的一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民生为第一目标,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实施项目由上年的18项拓展到28项,投入由176亿元增加到2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1%,建成和在建农民工创业园253个,培训农民工52.8万人,返乡农民工中98%返城就业,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6.8万人、1447万人和377.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2.5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首批项目进展顺利。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大省建设,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取得新进展。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制定实施3年消除安全隐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任务,努力将中小学校建成质量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获国家级奖项,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项目获第三届文化部科技创新奖唯一特等奖。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婚前医学检查和农村孕产妇保健,启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质量全国领先。“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题活动蓬勃开展,我省健儿在全运会上取得13金、12.5银、9铜的历史最好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马鞍山市荣获中部地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外事、侨务、港澳、统计、文物、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继续加强,地震、气象、地质、测绘、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取得新进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

过去的一年,我们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稳定第一责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安保任务,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加强信访工作创新,建立下行接访、涉访特困救助、网友留言办理反馈等制度,加强积案化解,信访总量稳中有降。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顿,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个。对口支援松潘县灾后重建工作加速推进,已完工和在建项目37个,占项目总数的80.5%,受到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步,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抗灾救灾、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施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一年。我们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45件、政协委员提案815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8件。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启动实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发布“三个窗口”建设,继续深化“一站式”服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臵及运行费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数分别下降37.5%和20.6%,“小金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勤政廉政建设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外贸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一些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部门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在超乎寻常的困难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历程艰辛难忘,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抢抓政策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必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必须把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着眼长远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与提振精神状态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不断焕发拼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今天的安徽,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景象。

安徽的发展,已经步入开放合作、跨越发展的新时期,站在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起点!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

甘肃省民政厅2010年信息化报告 第8篇

关键词:结核,肺/流行病学,定西市

为了解定西市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执行效果,为制订2011—2020年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国家卫生部、甘肃省结控项目办的安排,我们于2010年4—6月在我市渭源县、安定区和临洮县3个县、区进行了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每个流调点15岁及以上人口:(1)户籍人口:持有本地户籍的人口,离开本地6个月及以上的户籍人口除外;(2)外来常住人口:虽无本地户籍,但调查时在本地已居住6个月及以上。

1.2 调查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定西市抽取3个流调点,调查方法严格按照《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计划及实施方案》[1]规定执行。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市级结防所对调查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调查中,市级专业人员对各流调点现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核查全部调查资料,确保资料的可靠、完整;调查后,所有资料均经国家和省级统一验收,符合国家流调要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原始数据由3个流调点的工作人员统一录入国家流调软件,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抽样及受检情况

此次我市的3个流调点,均为国家统一抽样,其中1个为国家级点(渭源县),2个为省级点(安定区、临洮县)。抽样人数为6 493人,应检人数为4 664人,实检人数为4 485人,受检率为96.16%,见表1。实检人数中男性2 148人,女性2 337人,分别占47.89%和52.11%。

2.2 肺结核病患病情况

2.2.1 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阳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

本次流调,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例,其中初治涂阴5例,新发涂阳1例,培阳2例(涂阴培阳1例,涂阳培阳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33.78/1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22.30/10万,菌阳肺结核患病率为44.59/10万,见表2。

2.2.2 不同性别、年龄肺结核患病情况:

检出的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男性3例,女性3例,患病率分别为139.67/10万和128.37/10万,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8.09%。6例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组和65岁以上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菌阳患病率均比青壮年高2.37倍,见表3。

2.2.3 病人分类构成:

本次发现的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均为Ⅲ型肺结核,无空洞病例。其中已知在治涂阴肺结核病人1例,占16.67%;新发现涂阴肺结核病人4例、涂阳肺结核病人1例,占83.33%。

2.2.4 城镇、农村肺结核患病情况:

此次调查城镇受检的1 674人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例,患病率为59.7410万;农村受检的2 811人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例,患病率为177.87/10万,其中涂阳病人1例,涂阳患病率为35.58/10万,菌阳病人2例,菌阳患病率为71.15/10万,农村肺结核患病率较城镇高2.98倍。

2.3 结核病知晓率调查情况

2.3.1 一般情况:

全市3个县、区对实检的4 485人全部进行了结核病知晓率调查,接受知晓率调查为100%。

2.3.2 总的知晓率:

对知晓率的计算采用的是人题数的方法[2],即总知晓率=∑(答对的题数×答对的人数)/总题数×总人数×100%,通过计算得出我市公众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的知晓率为80.69%,见表4。

2.3.3 不同县、区结核病知晓率情况:

安定区总知晓率和对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最高,分别为89.19%和61.59%,临洮县最低,总知晓率和对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分别为70.96%和35.17%,说明城镇人群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比边远山区农村人群知晓率高,见表4、表5。

2.3.4 调查对象对不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

此次调查,3个县、区调查人群对全部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为47.40%,对前4条主要核心信息知晓率为62.45%,对前3条主要核心信息知晓率为70.10%,对前2条主要核心信息知晓率为83.86%,见表5。

2.4 肺结核病人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对确诊的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全部进行了社会经济学问卷调查,其中文盲占33.33%,小学占16.67%,初中占33.33%,高中占16.67%。职业类型以农民比例为最高,占66.67%,离退休、家务比例分别各占16.67%。只有16.67%的病人个人经济收入高于当地人均纯收入,其余83.34%的病人收入均低于当地人均纯收入,肺结核病人个人经济收入较低。

3 讨论

3.1 对本次流调工作的评价

本次流调工作按照全国第五次流调实施细则进行,各流调点受检率均达到95.00%以上,平均受检率为96.16%,调查资料分别经国家、省和市相关专家统一验收,符合国家流调要求,故可大致反映出我市结核病疫情状况,对评价我市结核病防治效果及制订和改进防治对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结核病疫情分析及防治措施评价

3.2.1

流调结果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33.78/10万,涂阳患病率为22.30/10万,菌阳患病率为44.59/10万,均较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患病率为367.00/10万、涂阳患病率为122.00/10万和菌阳患病率为160.00/10万有了明显下降[3],分别下降了63.55%、81.72%和72.13%;若按2001—2010年9年时间计算,年均下降率分别为7.06%、9.08%和8.01%。尽管3个流调点的资料尚不能全面代表我市结核病疫情现状,但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我市近年来结核病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从1992年开始实施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2001年开始依托世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中央转移支付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等完成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的实施工作,发现并治愈了大量的活动性、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涂阳病人治愈率达91.98%,治疗成功率为93.81%,使大量的活动性、传染性结核病患者治愈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避免了对健康人群的传染,使我市的结核病疫情有了显著下降。实践证明,结控项目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严格执行项目政策,最大限度地发现病人,切实落实全程督导化疗,提高治愈率,规划预期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3.2.2 农村结核病疫情高于城镇:

农村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患病率为177.87/10万,比城镇的59.74/10万高2.98倍;城镇未检出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病人,农村涂阳患病率为35.58/10万、菌阳患病率为71.15/10万,说明我市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在农村。

3.2.3

本次流调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涂阳和菌阳患病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组和65岁以上组,而且65岁以上老年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菌阳患病率均比青壮年高2.37倍,说明本市患病人群以青壮年和老年人为主,但老年人患病情况较青壮年严重,提示在重视青壮年结核病防治的同时,更要重视老年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

3.2.4

通过对人群进行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人群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总的知晓率为80.69%,实现了规划要求的2010年达到80.00%的指标,说明我市9年来采取积极措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广大人民群众对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掌握率较高。但从城镇、农村流调点总知晓率和对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的比较来看,边远山区农村人群知晓率比城镇低,提示我市在今后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大边远山区农村人群的宣教力度。

参考文献

[1]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计划及实施方案.2010-04-13.

[2]谢艳光.黑龙江省全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6,28(4):207.

上一篇:高二地理学习计划下一篇:测试员个人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