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024-05-14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选12篇)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1篇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涵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关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属、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的自身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也包括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权限、投资体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制度,是国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机构设置、相互关系和责权划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确由哪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进行统筹和决策、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对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义在于:明确的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在实施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能。相较各个高校这些子系统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大系统,它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直接支配着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革的内容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中央)与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权限方面的分配与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如何实现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即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社会怎样积极参与、高校如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协调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教管理体制。

从微观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指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内部有关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学校及其机构的管理机制基本上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口(一般由对口的职能部门,如各级教育部门统管),具有明显的依附性、封闭性特点,导致高校缺乏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开始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适应上级主管部门的对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能力的内部管理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结果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继续深化高等学校及其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政府、社会及各高校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时期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离不开两个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二,权力比较集中的政治体制。这两个背景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集权。不可否认,这种受集权影响巨大的高等教育体制曾经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各种新思潮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校的行政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过多的问题,许多高校不是因岗设人,而是因人设岗,各院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层管理岗位,通常都是职教相兼,对科研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两肩挑,大部分人员由于分身乏术而有所偏重,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与有序。

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层管理干部“职与教”相兼,一方面,作为学校中层管理干部要参与学校的决策过程,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接受监督和检查,使得制订者本身也是执行者,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监督无法保证,工作难以展开 第三,竞争机制不科学。

无论是高校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由于缺乏科学的竞争机制,奖惩不及时,报酬不合理,激励不到位,没有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首先,必须加强院校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

自20世纪90年代始。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通过协议就教学、科研等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双赢的目标。这种办学模式由于能实现校际间的资源互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追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了合并,并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从长远来看,高等学校通过合并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办学模式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仍应大力推行。其次,有必要继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实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二十年来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大学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状况仍不理想,比如高校招生、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教职员工科研项目的评定等方面仍无自主权。因此,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继续坚持和壮大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

我国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承诺将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计划性、指令l生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现在,这些落后的、旧的观念必须加以扬弃,取而代之的应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从而使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满足全球化、国际化的要求,达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之目的。

其次,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一直以政府行政机构设置模式为榜样,政府对教育管理干预过度,学

校自主权过小。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尽快转变相关职能,“下放”相关权力。政府如不能做到政校分离,从繁琐的事务性管理中退出,高校的自主办学也就无从谈起。政府也就没有教育国际化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管理,政府管理仍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政府主要履行宏观的、全局性的、指导性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程序更为公开、更为透明: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事务性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等。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求我们:①建立三位—体的管理体制。即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专家及各专门委员会组成决策机构;中层管理部门组成执行机构: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社会相关人员组成如督导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等监督机构,从而保证高校的决策合理、执行到位、监督有力,确保公平与正义之理念在高等学校的贯彻落实。②建立三者和谐的管理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学校极其机构虽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力,但必须处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之下。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应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积极引导、高校自主力学、由社会监督成效。

我们相信,我国的高等学校极其机构只有在提高办学质量、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增加其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高校竞争压力下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才能有—个更美的未来。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2篇

浅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管理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分析了高等中医药院校目前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管理水平的若干措施.

作 者:吴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47关键词:教学管理 改革 解放教学管理思想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0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当中, 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 高职教育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 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 找到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提高管理效能, 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繁荣发展。

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1.1 教材的改革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对于高职教育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教育类型, 教材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材过剩或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是春季征订教材, 但是到了秋季由于招生人数及专业调整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教材过剩或不足, 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二, 教材过时。高职教育说到底是为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的,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发生改变, 教材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的教材, 影响教学质量。第三, 教材不适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突出的是岗位性和职业性, 要求教材要充分显示专业及岗位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自主编制适用教材的能力, 又无法套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材,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由此可见, 对高职教育教材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 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了。市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 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调整知识的结构和层次, 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变化进行改革, 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

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 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 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思考, 比如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 开始远程教育课程等, 以此来吸引学生, 促进招生规模的扩大, 为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技术和方法改革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来说, 面对新时期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 加大力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 进而更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 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

2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改革高职教育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材供应及适用性方面的问题, 高职教育教材管理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 教材供应社会化。高职院校可以与大型书店建立合作机制, 由书店统一招标或由书店直接向学生提供。大型书店运营资本相对充足, 短期或部分的教材积压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第二, 加强各地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 建立专门的教材调剂机构, 加强信息交流, 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调各院校的教材需求及供应情况。第三,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以及配套的印刷服务机构, 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印刷数量的可控性。

2.2 改革高职教育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能力等也都发生了变化, 针对这一改变, 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社会的需求, 以职业对人才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 按照具体的社会职业和岗位所包含的技能体系进行课程设置, 适当扩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 加大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进而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改革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复合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以提高改革的适应性。首先,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应用为目的, 充分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制定毕业生标准, 尽量从专业素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身心素质、计算机及外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 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另外,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 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 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使高职院校及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2.4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手机、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用的也非常普遍, 这就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契机和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以此来拉近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可以创建论坛, 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 如此教学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或教师的需求, 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 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 同时也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改革的现代化。

2.5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丰富教学方式, 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慕课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充分的融合,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慕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授课、互动、测评、反馈等多个模块,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课程, 而且课程多为十几分钟的独立模块, 不会出现传统的集体授课中由于课时太长而引起学生反感情绪的现象。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为课程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监测、预测和评价, 突出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 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途径,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此外, 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 为改革提供动力。

2.6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职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地域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 使其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 打造特色强势专业, 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 高职院校还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设特色专业, 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升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第4篇

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一、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的现状

1.教学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教学内容陈旧。“社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中职生凭借着实用技能训练和全面的职业知识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就业环境的良好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兴起与发展了一批民办的中职学校。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出中职教育大力发展的口号,中职学校向独立的教育本体逐渐转变,在市场竞争不断扮演积极参与的角色。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与长期以来没有变化的教材与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之间的问题,已对中职学校发展和生存造成制约,中职教育实施改革大势所趋。

2.教师能力薄弱,与新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中职学校教师中有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的、系统的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水平较低,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他们的教师资格证书也走过场,进行一下常规的认证。以双师素质的标准衡量专业课教师,显然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而且在实施日常教学过程中,实践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不具备,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又缺乏。教师智能结构单一,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施。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不但教技能,还要教理论;在同一个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

3.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观念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两个大相径庭的教学管理体制。中职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其根本任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的自主择业人才。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教育部门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只要对其严格执行,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直到目前,有很多学校还在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办学,没有走出来,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缺乏了解,不具备掌控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能力。在教学大纲缺乏统一的条件下,观念落后,创新开拓意识不具备,凭主观意志,在开展教学管理上没有科学、明确目标,致使中职教育的管理与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相脱节,在目标上达不成一致。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内核,教师的作用就是协调、指挥、引导。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就是对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进行套用,这导致在实施教学改革上无法有新的进展。

4.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非常模糊,部分中职学校对中央制定的职业教育方针学习不够。有些学校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生存,只图经济效益不管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就读的是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但是只在学校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出校了,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参加工作;却为了获得那张毕业证却还要向学校交六个学期的学费。因缺乏对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系统限制,学生于其岗位适应困难,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逐渐恶劣,导致其出现社会信任危机。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對中职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认识。教学管理就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措施,使教学活动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过程。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以其教育和训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教育和训练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较强的应用性为特征和主旨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构建。所以,决定了中职的教学管理与其他教育并不相同,其自身具有特殊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不仅能规范教学过程、内容、组织的管理,更能对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进行充分反映。

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应对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给予极端重视,在思想上加以正确认识,把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看作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点,使之对学校的教育更加充分、有效地体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加切合实际的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实现教学目标,这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层次,而是一种重要类型,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只是类型不同,没有贵贱之别,高低之分,对此学校不仅要在认识上澄清,还要广泛、积极宣传,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理解、认识和关心。对效益、规模、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校的工作重点就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质量中获得效益,通过效益扩大规模,使之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学校建设改革——对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重点突出。因职业技术教育对设备、师资有特殊性要求,仅仅凭借职业学校本身是无法解决逐渐更新的设备和师资需要问题。只有利用联合办学的措施,才能处理;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办学已经是中职教学的发展趋势趋。学校要凭借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教学指导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作用,及时按照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来对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结构进行合理的确定、安排,不可以因为提高实践技能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条文予以限制。学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链条,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对毕业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使其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使毕业生很快就业变成现实、使他们对就业不再感到茫然。

参考文献:

[1]孙正明,高光辉.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2]陈钢.中职课堂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9,(32).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5篇

一?

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培养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本;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群体基本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造就多层次的人才。换言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以增多学生的自主时间,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会做人,从而使学生的群体基本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学校也实施了“双休日”,使学生的每周法定上课时间比原来缩少了一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禁止学校假日补课,禁止学校滥订滥发学习辅助资料,禁止学科教师违反规定布置超量作业,搞“题海战术”等等,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解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除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教研目标外,还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设置,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技能兴趣小组。如:我市不少中小学或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写作、政治、历史、生物、地理、书法、美术、工艺、音乐、舞蹈、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家电维修等学科兴趣小组和课外技能兴趣小组。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成为现实,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

学生自主时间的增多,活动空间的扩大,确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兴趣小组或课外技能兴趣小组的活动,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自身素质,初步实现了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教育的滞后和不力,疏于管理或管理工作的漏洞等原因,有那么一些同学都在这些空档时间里,在校内,外却干起了违法乱纪、损害学校形象的行为。其主要表现:?

第一、一些同学利用空档时间,到电子游戏机室打机,为了讨机币钱,他们干起了盗窃、抢夺、勒索、变相勒索、诈骗等非法侵占公、私财物的行为。例如:近年来,在一些中小学校里,由于一些学生利用空档时间经常到机室打机,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他们为了讨机币钱而诱发了盗窃、销脏自行车,勒索和变相勒索同学财物、甚至抢夺同学的财物等违法乱纪的行为。这类案件占学生在空档时间违法乱纪案件总数的26.9%(下简称为“这类案件约占百分之几”)。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及寒假后的新学期,受害者通常敢怒不敢言,因而容易被学校忽

浅谈教育体制改革 第6篇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德智体美”的有机融合全面发展观念是针对片面发展观念而言的。人的全面发展, 就个体的人而言,就是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重智育,轻德育;或重德智育,轻体育;或重德智体,轻美育,都是片面发展,而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出过全面发展的理念,我们应该继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面发展是一种教育过程,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总之,全面发展的观念就是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所有学生成长成才

人人成才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人才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社会用人观,应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树立大人才观,不拘一格选人才。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片面观念,才能把人才强国战略变成自觉的实践。人人都可以成才,需要教育、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

三、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与时俱进

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说终其人的一生,都必须要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新技术革命带来知识的突变,不但知识总量增长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缩短。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为生存之道。学习的能力,就是个人将来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回报无限的投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学习的全民性,又强调了个人学习的终身性,只有全民族的个人终身学习,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形成体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论文 第7篇

1.1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使得各大高校的管辖领域也得到了一些拓展,但是,高校在自身作用的充分发挥方面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校在进行各项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太多地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1.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在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影响之下,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用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各项方针政策,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因为不同的条件的影响,这些制度与体系中仍旧存在各类不足之处,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影响,造成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非常低。我国的规章政策虽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由于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进行的描述不多,使得不少院校在具体的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从而进一步使得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1.3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

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第8篇

1.教学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机性, 教学内容陈旧。“社会需要什么就办什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中职生凭借着实用技能训练和全面的职业知识的优势, 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就业环境的良好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特别是兴起与发展了一批民办的中职学校。随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提出中职教育大力发展的口号, 中职学校向独立的教育本体逐渐转变, 在市场竞争不断扮演积极参与的角色。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状况与长期以来没有变化的教材与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之间的问题, 已对中职学校发展和生存造成制约, 中职教育实施改革大势所趋。

2.教师能力薄弱, 与新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中职学校教师中有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论水平较低, 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 他们的教师资格证书也走过场, 进行一下常规的认证。以双师素质的标准衡量专业课教师, 显然与标准要求相差很远, 而且在实施日常教学过程中, 实践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不具备, 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又缺乏。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全面实施。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不但教技能, 还要教理论;在同一个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

3.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管理观念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两个大相径庭的教学管理体制。中职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干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其根本任务,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的自主择业人才。在计划经济环境下, 教育部门对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都进行了统一规范。只要对其严格执行, 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直到目前, 有很多学校还在那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办学, 没有走出来, 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缺乏了解, 不具备掌控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能力。在教学大纲缺乏统一的条件下, 观念落后, 创新开拓意识不具备, 凭主观意志, 在开展教学管理上没有科学、明确目标, 致使中职教育的管理与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相脱节, 在目标上达不成一致。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内核, 教师的作用就是协调、指挥、引导。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就是对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进行套用, 这导致在实施教学改革上无法有新的进展。

4.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非常模糊, 部分中职学校对中央制定的职业教育方针学习不够。有些学校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为了生存, 只图经济效益不管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就读的是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 但是只在学校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出校了, 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参加工作;却为了获得那张毕业证却还要向学校交六个学期的学费。因缺乏对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系统限制, 学生于其岗位适应困难, 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逐渐恶劣, 导致其出现社会信任危机。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对中职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认识。

教学管理就是利用一定的管理措施, 使教学活动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过程。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以其教育和训练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教育和训练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较强的应用性为特征和主旨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积极的构建。所以, 决定了中职的教学管理与其他教育并不相同, 其自身具有特殊性。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 不仅能规范教学过程、内容、组织的管理, 更能对一个学校管理质量的高低进行充分反映。

对于中职学校来讲, 应对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给予极端重视, 在思想上加以正确认识, 把中职教学管理工作看作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点, 使之对学校的教育更加充分、有效地体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要具有前瞻性, 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更加切合实际的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 实现教学目标, 这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2.端正办学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层次, 而是一种重要类型, 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只是类型不同, 没有贵贱之别, 高低之分, 对此学校不仅要在认识上澄清, 还要广泛、积极宣传, 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理解、认识和关心。对效益、规模、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校的工作重点就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质量中获得效益, 通过效益扩大规模, 使之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学校建设改革——对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重点突出。

因职业技术教育对设备、师资有特殊性要求, 仅仅凭借职业学校本身是无法解决逐渐更新的设备和师资需要问题。只有利用联合办学的措施, 才能处理;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办学已经是中职教学的发展趋势趋。学校要凭借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教育教学指导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的作用, 及时按照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来对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结构进行合理的确定、安排, 不可以因为提高实践技能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 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条文予以限制。学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人才供求链条,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对毕业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 使其到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实习”, 使毕业生很快就业变成现实、使他们对就业不再感到茫然。

摘要:对于中国历年来的应试教育来讲, 中职教育是一种改革和挑战,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中职教育。因中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教学管理成为制约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分析,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正明, 高光辉.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1) .

[2]陈钢.中职课堂教学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信息, 2009, (32) .

浅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10-2

0 引言

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中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找到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管理效能,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取得繁荣发展。

1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内容

1.1 教材的改革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对于高职教育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的教育类型,教材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过剩或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是春季征订教材,但是到了秋季由于招生人数及专业调整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变化会导致教材过剩或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第二,教材过时。高职教育说到底是为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也会发生改变,教材更新不及时就会导致很多高职学生使用的是过时的教材,影响教学质量。第三,教材不适用。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突出的是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教材要充分显示专业及岗位的特点。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自主编制适用教材的能力,又无法套用普通高校本、专科教材,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对高职教育教材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2 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了。市场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课程设置上调整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的变化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目标的实现。

1.3 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变化,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和思考,比如引进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开始远程教育课程等,以此来吸引学生,促进招生规模的扩大,为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4 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和方法改革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对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面对新时期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进而更好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

2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改革高职教育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教材供应及适用性方面的问题,高职教育教材管理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教材供应社会化。高职院校可以与大型书店建立合作机制,由书店统一招标或由书店直接向学生提供。大型书店运营资本相对充足,短期或部分的教材积压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第二,加强各地区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建立专门的教材调剂机构,加强信息交流,通过计算机网络协调各院校的教材需求及供应情况。第三,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教材编写小组以及配套的印刷服务机构,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及印刷数量的可控性。

2.2 改革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层次、能力等也都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一改变,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社会的需求,以职业对人才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按照具体的社会职业和岗位所包含的技能体系进行课程设置,适当扩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内容,加大实践性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进而使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改革的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复合人才,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改革的适应性。首先,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充分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改革和制定毕业生标准,尽量从专业素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身心素质、计算机及外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另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来实施,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促进高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使高职院校及学生都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

2.4 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用的也非常普遍,这就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契机和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以此来拉近与教师、学生的关系。可以创建论坛,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建议的平台,如此教学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或教师的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改革的现代化。

2.5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打破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丰富教学方式,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慕课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充分的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和创新。慕课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了授课、互动、测评、反馈等多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而且课程多为十几分钟的独立模块,不会出现传统的集体授课中由于课时太长而引起学生反感情绪的现象。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为课程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监测、预测和评价,突出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改革提供动力。

2.6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打造特色职业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地域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使其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地方高职院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学科设置,打造特色强势专业,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善于依托和利用区域优势和自然资源积极开设特色专业,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院校的教育科研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析论文 第10篇

在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一、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高校在加强其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的对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近年来各校虽有很大的体制改革,但其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大部分依附上级管理,处于被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自身发展,才能更好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现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缺乏特色,难以适应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不但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优秀的协作品质。只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多样化的高端型人才。从而使高校的发展能够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满足市场对优质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创建特色学校,加强国际合作

根据我国各地的经济和高校的分布情况,突出重点,明确各自的办学方向,创建特色名校。为了保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一定要规范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建立有效的办学监督、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以保障教学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高校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留学生教育,争取更多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访问学习,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和鼓励高校举办或联办国际学术会议,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出国参与学术会议。和国外著名高校、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经常的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

2.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

因为我国的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和干涉而进行管理的,因此在高校的管理基本是国家主办,政府直接参与,学校协助的,依附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导致学校的自主管理的被动。但是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不能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其管理手段和管理职能,在高校管理中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实践与检验。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不断加强高校的自主管理水平,使高校掌握自主管理的权利,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不对其进行管理,而是将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充分尊重高校的自主管理和办学权利。政府要对高校管理中的如教育经费的管控、教育监督与评价等工作进行一定的规划与设计。

3.完善高等教育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机制,这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发展要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在政府的干预下参与到市场活动中,对一些市场环境中不合理现象进行干预与指导,从而促使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支配的权益实体,而不是受某一方支配的机构组织。政府可以针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约束政策与法律。近年来,我国已经渐渐形成的依法治教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对其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会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并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文献:

[1]唐汉琦.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兴起——基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分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5(4)

优化教育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11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 ,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在新世纪里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学校以深化常规管理为主题,坚持“三个优化”,“三个确保”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开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内部管理崭新的局面。最近学校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带回来了很多名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也分析了现在教学形势,我感触很深,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现在我就对学校今后的发展谈谈我的想法。

(一)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1、强化制度管理,加强师德建设。以“务实平易、开拓创新、公正垂范”的班子工作作风为目标,抓班子队伍建设,促进班子成员在岗位上磨砺和成长;以“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2、坚持依法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教育。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把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可能地整合为有益的教育力量,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3、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健全制度。学校实行全封闭、全天后管理,不让校外的环境影响到学生。班主任,年级主任全面管理学生,政教处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其它部门也全面注意学生的全面教育、管理。

4、要重视“做人”教育。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行的培养。

5、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认真研究学校安全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

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二)聚焦课堂,深化教研,增强教学活力

1、成立理论学习指导小组,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要努力树立三种思想:育人为本的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严谨、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奋、博览、多思、贯通”的学风。

2、继续抓好新课程“五个一”教学研究要求,以教案检查为抓手,组织各教研组、年段学科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把“备、讲、批、辅、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科教学效益。

3、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坚持每周科组学习,科组备课,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继续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的行为研究。

4、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贯彻落实“科研兴校”方略。每个教研组积极申报一个课题,遵循“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指导思想,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促进自身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加大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改革考试制度,我校进一两年实行了诚信考场制度,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诚信与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注重考查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问题能力、实践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关注人文内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一个侧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6、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7、学生知识检测到位。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检测,对检测结果详细分析,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明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三)树立“六种态度”,形成“五勤”良好风气

1、完善激励机度和教学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树立“七种态度”

(心中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即教研、交流与合作、开发运用课程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形成“五勤”(勤听、勤思、勤写、勤说、勤评)的良好风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素养。

2、开展“爱心列车”活动,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心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培育和垂范,老师们身体力行,无疑是学生们最好的榜样,用爱心滋润,才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定期召开领导组、科任老师和家长、学生座谈会,学习、宣传改革方案,取得多方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应做到“眼中无差生,班内尽良才,关注每一位学生,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时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热情鼓励,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3、定期开展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专题讨论

在每个星期的科组学习中,要求教师要有备而来,从教师提供的问题中筛选出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每位教师要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样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从中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新见解,推动了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

4、开展“1+1”帮教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即每位骨干教师自行带动一位新教师,结成帮教对子,从理论学习、备课、听课、研课、课后反思等教学过程全程指导与跟踪、评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关注差异性,因材施教,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5、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提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每月召开一次阶段性总结,分析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二是期中、期末分别召开学生分类座谈会,加强师生思想交流与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将继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教育科研当作涵养自身素质,厚实学校

浅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强,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议题。同样,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更是难以适应,因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对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体系化的高教管理组织制度,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职责划分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不仅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和高校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组织运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观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对教育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权限重新划分,确定各级教育机构和权限间的相互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更富有效率,具体目标是要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

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人才。现代科技发展的`鲜明特点在于发展速度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快发展与急剧变革的强烈趋势,同时又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体的大趋势。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极强的组织能力与过硬的协作能力。唯有适应如今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竞争生存的空间,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系,客观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及质量、效益上有新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彻底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定的经济体制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教管理制度与之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专业机构,也应当走进市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那种等、靠、要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场进行自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难以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还不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唯有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资金与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制度性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将教育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列入生产性投资之中。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与主导性的基础产业,这一观点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变迁,从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以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并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是一项提高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活动。可以说,缺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会。从高等教育管理上进行考察,应当全面实施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不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时又要提高人的素质与水平,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以求达到在培养人的技术及技能的基础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弘扬与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积极培养人类对科学求真精神的同时,积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2.实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关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正是政府同大学这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以求实现二者的平衡和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变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仅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现实工作中,要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迫切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与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走上一条法制化道路,让政府管理的权力与责任、政府和学校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实现依法行政与依法办学,并让政府逐步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宏观管理。其具体内容有:凡是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规范市场运作和发展市场的调节性作用,比如,高等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凡是不属于市场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应加强行政管理,比如,各类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制定等。同时,要不断调整与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尽量减少各类行政审批手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集中到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学校的过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规律及学术规律,实行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3.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

政府应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高等教育这部庞大的机器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转中变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对此,一定要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主动适应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机制:一是实现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高校的发展往往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学校特色定位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检验和确认,都难以离开社会参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高等学校要实现自主办学,就一定要与社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其学术机构的自身特点。当前,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科研规划、课题招标、职称评定等学术性、业务性的决策和管理;而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组织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学校运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应当继续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高校的运行更加流畅,效率更为提高。三是实行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在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分类增多、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的新形式下,应当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权责分配的科学化程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已成为十分复杂的组织系统,所以高校学校内部权责分配应当依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学科门类的多少、校园布局情况来进行划分,从而充分发挥校内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学校内部的自主办学和社会外部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发展目标,重点是通过改革创新以排除制约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各类障碍。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当通过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等形式,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论联合办学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

[2]张余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2).

上一篇:红尘温度作文下一篇:挣钱不容易小学生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