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2024-07-09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精选8篇)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层层沉淀,累积了悠久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从炎黄春秋到百家争鸣,从文景之治到五代十国,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淸瓷,中华民族跨越了时间的长流,其文化的厚重民族的渊源已俨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语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特有的历史和环境形成中华特有的人文和政治文化,中国非常崇尚圣贤。古往今来涌现出许多文化圣人,比如,谋圣姜太公、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等,他们不仅其伟岸的人格为人们所敬仰,而且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创制了一大批经典著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阐述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子提出的“前相爱、交相利”的观点,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韩非子提出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思想,更有儒学始祖孔圣人,倡导“仁”“礼”“中庸”其儒家经典《论语》被后世不断揣摩和致用,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绽放异彩。追溯到最初的《诗经》及后来的《楚辞》“乐府诗”直至唐代——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再至后来的宋词元曲。其间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他们优美深远的诗句,或感时伤事,或悲离喜和,或咏物怡情,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

但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事事物物已多显无用,于是很多人开始议论着在科技与信息的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应该被摒弃。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且细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知当今社会的发展仍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关注现实人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

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也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其消极的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如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专制思想压抑着个性的发展,其特权思想也是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等。所以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糟粕,汲取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载着中国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历代代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里程,她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渗透的中华民族的骨髓中,滋养着中国这个鲜活的生命!虽然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民族的灵魂,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

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二、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三、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

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所谓悲天悯人说的是,孔孟之所忧所患绝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是物我对立、人我对立的取消。所谓承担责任即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群体关怀表现为谋求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正如《易传》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儒家的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而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即便在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尤其需要有孔孟儒家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消除民族的和人类的危机,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

四、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

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2篇

当今社会很多人以利害得失心来看问题,来处理事情,而传统文化要求人们以是非善恶的标准来做人做事,而佛法要求人们以清净平等心来看待任何事物。这是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利害得失心是最直接最基本地境界,但实际用起来往往会出问题,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利也有害,对一部分人有利的同时往往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当前有利长远有害,有得必有失,所以很难真正确定是利还是害,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答案。其实传统文化的是非善恶标准是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所得,这才是真正看清了利害得失,按是非善恶标准去做事才能真正让你得利益。而按照佛法的清净平等心来看待任何事物才能真正摆脱利害得失的烦恼,真正得到解脱得到大自在。

现代社会人们考虑问题多以自身出发,尽量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和欲望,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但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十分复杂,密不可分了。所以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不顾其他不免会引起很多麻烦和冲突。而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已经考虑的很全面了,人不可能只靠自己就能立足于社会,必须依赖家庭和团体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所以必须把家庭、团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当然要压制个人的利益需求,这让现代的人们很难

接受。

对于普通人来说,任何事情都必须讲利害得失,即使偶尔考虑是非善恶,也是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对他们来说佛法道教太遥远太虚幻了,清净平等心永不可得。对于那些善良正直的人来说,是非善恶是他们做人的原则,不可违背,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当然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远离利害纷争得到清净祥和境界也是他们所向往的。对于那些正真修行的人讲利害得失往往是对他们的侮辱。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3篇

1 太极拳的核心文化特质

1.1 太极拳文化中的“适欲”特质

什么是“适欲”?《吕氏春秋·重己》说,“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在道家看来,适欲也就是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的满足人的正常欲望和基本需求。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提倡这种适当欲望的文化思想。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云“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奇,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在习拳时对“适欲性”文化思想的提倡。

适当欲望,放下贪念,平静心情,是习好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础。

1.2 太极拳文化中的“中正”特质

张三丰在太极拳歌诀中提到了“中正”一词,可见“中正”对于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性。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夫须分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反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未发时,不见不闻,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陈鑫的《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写道:“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武禹襄的《太极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记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在《太极拳谱·十三势行功歌》中也记有:“尾闾中正神贯顶。”绍堂先生说“一身辗转不离中,周身无处不太极。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陈鑫说:“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做事无不端正矣。”

“求中”技术思想是太极拳最显著的特征,对“中”的体认和感悟成为习练太极拳的人最重要的追求。

1.3 太极拳文化中的“和谐”特质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作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开篇之论,旨在告诉我们,太极拳的秘诀就是要懂得阴阳、动静的辩证与变化原理。唯其如此,才能领悟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才能真正实现太极拳的无限价值,才能体悟到中国太极拳的真谛。太极拳继承了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强调练拳要追求“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内三合、外三合相结合”、“内不动,外不发”、由内到外总需完整一气等,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这就要求人门在练习太极拳时,要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周身一家”,必须达到内外、形神和谐统一的境界。全身各部位的和谐,才能使身体形成一个阴阳合一的统一体。

太极拳基于整体观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全面锻炼,精、气、神三者兼练并举,形神兼修,从而得到性命双修,既练体又修性,以达到身心平衡。

2 太极拳核心文化特质对当今社会的作用

在社会竞争日益强盛的今天,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的价值理念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价值取向,并左右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世界正处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今天的中国人也生活在“精神的废墟”上,心灵浮躁、公德淡漠、人格缺陷,道德缺失;没有激情,没有理想,没有憧憬,没有追求。太极拳的“适欲”、“中正”、“和谐”能培养人安静、平和的心态,塑造人优良的道德品格,使人身心健康,与人和睦,与世共存。

2.1 适欲是对心灵的洗涤

市场经济极易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诱发一些人自私自利的想法和贪得无厌的欲望。《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常言说,知足常乐。万恶莫过于不知足,一个人只要知足,就能养成良好的心态,就能淡定,就能安静,就能长寿。相反,如果不知足,就会好争,争多了,就会浮燥、狂燥、急燥、烦躁,就会加快心跳,就会败事,就会失智,就会折寿。要求去欲,欲望过盛有害身心健康。过份的私欲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

太极练拳就是练心,就是要通过技艺的演练,进而净化内心、调整心态。在摆脱了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工作后,练太极拳进而走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获得清心悦目的最佳情感,感知人生的另一面。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闭心未闭,但得心闭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就是这种不可多得的“清心剂”。

今天,在这种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世界中,太极拳以适当欲望,静心养性,做为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使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心灵也得到洗涤。在人生的舞台上,放松心境,开阔胸怀,淡化得失,笑谈风云变幻,把握现实生活,圆满太极人生。

2.2 中正是对道德的教化

今天,“道德信仰危机”一词已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用语。道德世界被“祛魅”,道德理想、道德传统的神圣和崇高遭到冷落乃至鄙弃,人们对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动摇和放弃。当今社会的发展急需道德理性的回归。

陈鑫在《太极图》中说:“不偏不倚,非行迹之谓,乃神气自然得中之谓也。”身法中正则永不散乱。练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动作安舒,无有偏倚,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使身体各部达到完整如一。太极拳文化所折射出来的这种“中正”的思想道德观念恰好是当代人们所急需的。

前人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警言,一语道出“中正”的重要性。为人之道必须以中正为本。中庸之道不可失,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才能活的安然舒畅,心平气静,俗琐之事不扰身心。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坚贞的气节,多少仁人志士不卑不亢,豁然坦荡,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一个人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人品,不为困难和压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权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需要坚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个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在“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正义正气之举。在利义面前,提倡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

2.3 和谐是对人生的标榜

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国际纷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和谐思想应是世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演绎和谐理念,体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太极拳文化必然会对当代人产生正面的、良性的影响。

武禹襄在《太极拳谱·十三势说略》中写道:“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就是指身体之间要达到高度的和谐。太极拳不论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都要求身体各部分内外一体,密切配合,强调形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力合,追求形、气、意三者的和谐统一,重视内外相应、上下相顺、左右相照、阴阳相对、刚柔相济、虚实相将、进退相随。

太极拳通过运用连绵、柔缓、均匀不断的动作不但使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以舒缓心情、平和心气,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在慢、柔、静、稳的人体运动中培养人身心的安逸、轻松、和谐、稳健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因社会压力造成的不安、浮躁、厌世、贪婪等社会不良心理现象能起到一定地缓解作用。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针对太极拳的文化特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急需一种品质文化来挽救不良的社会现实状况。太极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是道德教化的工具,是和谐人生的标尺。太极拳丰富的文化特质必将在当今社会中彰显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当今社会,品质文化

参考文献

[1]杨玉冰.太极拳本体论[D].北京体育大学,2007.

[2]赵连保.论太极拳的道德观[D].河南大学,2006.

[3]乔超.对太极拳的社会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5.

[4]王岗.太极拳:体认道德伦理的文化教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

[6]张靖.太极拳的文化价值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6).

[7]王柏利.竞争社会中太极拳的时代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田文林,胡继云,陈钢.浅析太极拳的中庸之道[J].魅力中国,2008(12).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4篇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但是人类相生相亲的自然感情,也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蒋君告诉记者,孝义不仅仅要求孝敬父母,更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孝文化传播到社会中去。当你把身边的领导、同事、朋友等社会关系都看作父母、师长时,社会矛盾自然而然就会化解。

他进一步指出,齐鲁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行政引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要政府重视,社会就重视。政府要多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使榜样由感化一个人进而感化整个群体。另外,文艺作品也是很好的宣传载体,通过编故事,拍短片、电影、电视剧等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要将齐鲁文化提炼、升华,以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将其传播,让齐鲁文化如春风细雨般融入到人们的血液里,骨髓里,让其在人们心中开花结果,代代相传。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5篇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拓了道路,而且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毛泽东当年创立和实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既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代价值

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交通运输的发达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的民族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而中国也面临着帝国主义文化和洋奴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文化必须保持民族性,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因此,按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把文化的民族性与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当今时代,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旧中国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也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封建的迷信东西在中国并没有绝迹。例如李洪智为首组织的法轮功邪教,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大势传播封建、迷信、反动的思想,严重地毒害人民的思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毛泽东坚持文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文化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教育启发广大人民群众,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理论.现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此外,我还有两方面的感想:

一是我们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工作中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 第6篇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 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社会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目前不管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法律,还是维护医生权利的法律都非常不健全,甚至存在着真空地带,导致了时常发生的医疗纠纷的不当处理,使极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则丧失信心,从而用暴力来宣泄不满。

2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医院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来维持医院生存、竞争和发展,原本是以“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却转变成了当前社会畸形的以经济利益为一切指标的观念。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等;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在服

务过程中态度生硬,是的医患冲突一触即发。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不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违背医学原则,盲目地借助于医疗设备为病人做检查,违心采用高额回扣的药品,使患者对医方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另外当前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医务人员待遇低,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使得部分医生把经济价值置于健康价值和社会效益之上,即使是少数的个例,也在社会上对医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的医生产生心里负担,使得这部分医生无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更加重了医患矛盾。

3患者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疾病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医疗诊疗工作,医学知识和医疗风险了解的缺乏和造成患者内心期望与实际医疗效果存在落差,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治疗效果,即可诱发医疗纠纷。同时患者的自主意识和维权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强化,不仅有生存、安全的需要,更有获得尊严、平等和知情的需要。另外由于患者获取信息渠道的便捷化,某些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造成患者对医生信任的缺失,使其本能地对每一个医学程序都怀着不信任的态度,这种怀疑不仅影响到了治疗本身,而且左右着患者处理个人期望与治疗结果的态度。

改善关系的对策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处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医患双方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政府应强化法制建设,引导医患关系;完善医疗体制,把医疗保障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际互动中的尊重、理解、信任的风气;医院方面应加强医德建设,严格医院质量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患者应该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了解由于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局限,很多疾病无法治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医生一定做到十全十美。当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应先与医院共同协商解决,而不是盲目“医闹”。

当今社会的婚姻问题 第7篇

---浅谈“闪婚”问题

一、引言

一向崇尚“家和万事兴”的古老中国,正遭遇婚姻动荡的冲击。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了解一下新婚姻法及我国目前的结婚率和离婚率的一些相关情况。

我们都知道今年新修订了《婚姻法》,婚姻法中有关修改的部分有哪些,我们做了一下了解。与1980年《婚姻法》对比,新婚姻法增加了一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增补了15条,删除了1条,修改了22条,完整保留了14条,共计6章51条。其修改幅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增补内容之多、创新色

日前公布的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中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截至今年10月3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整好一个月的时间。目前从沈阳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0月份结婚与离婚率同去年同期相比都呈现“双高”态势。其中,共有6839对新人喜结良缘,1752对夫妻缘尽人散;而在去年10月份登记结婚者为2280对,离婚者712对。

提及到当今社会的婚姻问题,这些词语就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婚外情,小三儿,婆媳关系等等。近年来一些新兴词汇更是层出不穷,譬如,裸婚,闪婚,毕婚族……今天我们就闪婚问题做下介绍。

二、闪婚的含义、现状及类型4.对闪婚的看法

1.何为“闪婚”

“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指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一般只认识大概不到3个月就结婚的都算是闪婚。闪婚多发生在时下青年男女身上,青年男女闪电相识,爱情速配,已成为一种时尚。

2.“闪婚”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的潮流,那些选择快餐式爱情和婚姻的群体被称为“闪婚族”,其成员主要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

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对于这些“闪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来完成从恋爱、产生爱情到结婚的漫长过程,按媒体的描述就是“他们几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几分钟就能谈完一场恋爱,数小时内可以决定终身大事,一周便能踏上红地毯。”这种都市情感快餐已在我国不少城市悄然登场,在当前中国有走向泛化的趋势。

《闪婚》是由王小康执导、王静茹担任编剧的家庭伦理情感剧,该剧主要讲述的是“80后”的故事,首度将“闪婚”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搬上荧屏。该剧由颜丹晨、张铎、刘芳毓主演,盖克、凯丽、寇振海等实力演员助阵演出正在辽宁卫视、深圳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等五家卫视热播,该剧将镜头对准“闪婚”一族,展现了闪婚为家庭带来的一连串的故事。

3.“闪婚”的三大类型

“闪婚”的类型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这个给大家,总体的介绍三大基本类型。(1)感情冲动型

经过几天甚至更短时间的接触,男女双方“感觉不错”,感情迅速升温,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与法律上的程序,携手走进了婚姻的神圣殿堂。表面上看,这似乎验证了那句名言“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而实际上是感情冲动盲目、对待婚姻态度不严肃、不慎重的表现。

(2)心灵空虚型

或者因为感情受过创伤,或者由于有过婚姻失败的经历,一些人在心灵异常苦闷迷惘、感情无处寄托的时候,如果遇到合适的“疗伤”对象,必定会“一拍即合”,加入到“闪婚”的队伍中也就不奇怪了。为了满足暂时的感情需求,把婚姻当成了可以挥之即来的“止疼药”,不能不令人遗憾。

(3)利益速配型

有专家认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人们承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之增加,为了谋求更加稳定富足的生活,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车、房和绿卡„„这些都是造成婚姻速配的心理动因。在如今这个交往频繁、快节奏的时代里,一切都在加速,什么都在提速,这对婚姻必然产生重大影响。过去那种“马拉松”式的恋爱,“爱你一万年”、“爱就要经得起考验”的婚恋模式,正在接受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与挑战,“工作要搏,事业、学习也要搏,一切都只有靠拼搏才能去收获”。所以,新生代在应接不暇的时空隧道中穿行,对持久战式的恋爱已心生叛逆,也因此,“闪婚”有市场也是有道理的。

三、闪婚原因

“闪婚”行为在都市里悄然兴起主要来源于社会。即:社会转型和人们观念转变的结果,其关键因素取决于城市化和文化变迁。

1.“闪婚”行为之所以在中国都市悄然兴起,是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产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观念和行为。受城市内在拉力和农村外在推力的双重影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从客观上说城市化是“闪婚”行为的催化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而80后年轻人正处于这快节奏的社会阶段,大多人都疲于奔命,必须全力工作,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成就,以避免被社会淘汰。为了节约时间成本,他们无力再去追求马拉松式的恋爱方式,而转向追求一种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速食化”了。快节奏的社会培育了快节奏的爱情,也不断壮大了“闪婚族”的队伍。

二是城市具有信息获取快捷性,即“闪婚”还与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关系。社会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伴随着信息传播的痕迹。信息传播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变着社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现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信息广为传播一些关于相亲、速配、闪电式婚姻等。这些都成了许多80后年轻人学习效仿的榜样,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更加壮大了“闪婚”族。

三是城市具有包容性。城市的包容性使城市居民能够认识不同的观念,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观念开放、生活方式更加前卫,造就了一个包容的社区环境,慢慢的产生了一种包容的态度,对这种“闪婚”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并得到了理解和认可。四是城市具有冷漠性。城市中大多都是上班族,80后年轻人的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就是工作单位,单位中形成的业缘关系成为他们主要社会关系的纽带和来源,而业缘关系却导致了他们社会关系网络的缩小化和疏松化。城市化的发展,使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变的越来越表面化。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变的越来越冷漠,因此,人的交际圈就不断缩小,这迫使80后年轻人选择快餐式婚姻。

2.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闪婚”产生的思想根源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即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在经济方面的独立生存能力增强了,在选择配偶时对经济的依赖相对较弱,对情感的需求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明显增加,年轻男女都各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因为经济地位的独立使他们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比如说买什么东西就跟着感觉走,婚姻也如此,不用过多考虑其他的因素,旨在自己的感受,婚姻已经变成一种很个人的行为。他们不再把经济条件放在首位,而是把“感情”放在首位,对婚姻的感情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婚姻变得更为单纯。过去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已经不复存在,“爱”已成为缔结现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这是个讲究“速度”的时代,于是“闪婚”就成了一些年轻人证明真爱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从精神文化变迁的角度看,精神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而现代的婚姻观则更多的是定义为感情而非责任,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就可以结婚,结婚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这些都是导致“闪婚”的原因。

3.“闪婚”的流行和当前社会宽松的思想、心理环境也是有着紧密关系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发展,西方的女权思想也随之大量地涌入中国,极大程度地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也带来了女性对自己地位的反思,使女性在权利观念上日益觉醒。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新的观念——自由理念。于是在青年的行为上,日益表现为突出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经济自由、个人意志自由、生活方式自由等等。这也对80后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0后男女的成长阶段,正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各种新的思潮、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这一代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观念,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对西方的婚恋方式照单全收,敢于大胆、直接地表露和追求爱情,敢于尝试各种新潮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为追求物质享受和安逸生活的享乐主义者、物质至上主义者。就女性而言,女性的婚姻自主权也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她们有改变原先被强加的陈旧的婚姻观念的机会,婚姻观念对她们而言开始成为一种自我追求、自我适应的体现。因此,婚恋观念的转变和女权思想的发展促进了“闪婚”。

4.其他原因

01、自己身边朋友的都已经结婚生子,就自己一个人每天拼命的工作,不知道还以为是同性恋倾向,所以面对父母的压力和朋友的怀疑,不得不抓紧时间找一个合适的对象赶紧结婚,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和流言蜚语以告天下。

02、在中国奉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所以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年龄一到,必须考虑婚姻问题,现在的80后都已经29,在农村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只要还有跌破发行价,结婚回家再说。

03、未婚先孕,奉子结婚,这是许多明星的做法,常常激情前没有采取措施,事后又舍不得打掉,如果没有结婚就弄出一个孩子来,这是没有名分的,所以许多年轻人也开始玩起这种游戏,没有办法,只好怀孕后快速结婚。

04、许多人不是不愿意结婚,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由于目标过高缘故,耽误了自己青春千金一刻,所以一直等待时机,比如说,只要一位剩女遇到一个有工作,有房子,而且还能苦苦追求自己的男人,就会立刻马上结婚。

05、由于自己的父母已经年迈,或者有病染身需要人照顾,但是自己的工作无法脱身,非要找一个合适的保姆来伺候不可,但是又怕保姆不专心,而且费用太高,支付不起,想来想去,觉得结婚后的妻子照顾是最合适对象。

06、参加时尚派对,在众多年轻的拥簇和张开心扉的交谈,找到一个说话投机的人,心里十分的激动,然后在交往过后,发现感觉还不错,在感觉的引领下,从上床到结婚自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不过这也隐藏了许多漏洞。

07、某些男人急功近利,为能够在工作上得到升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恰巧这个时候,上司的孩子是自己非常心仪的对象,就会主动找机会,不过有些男人甚至像卖青菜那样,随随便便就与局长级别的的千金秘密结婚了。

08、有些人是犯浑,明明是不喜欢人家,但是为了达到某种交易的性质,硬是把自己卖了,这种多是女性,尤其是农村来的女人,不是偏见,而是进城打工的小姑娘,为了能够获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下赌注压上了自己。09、倘若说犯浑的女人可以原谅,但是犯贱的女人就不能不让人揪心了,每个女人都是喜欢追求白马王子或者是高官子弟的,但是往往会得不到,于是自己开始施展美人计,或者下套,故意用美色让男人不得不与自己结婚。

10、待定,这最后一种就是把原因归在不确定的因素上,我不能把问题说的太绝对,世上没有觉得闪婚,结婚的时间是相对的,不管是处于任何原因的闪婚都是对传统的婚姻发起了挑战,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不得而知。

其实总的来说,闪婚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婚姻性质的改变。传统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需要互相仔细审查,要求门当户对,建立的关系复杂。现在只是两个人之间的结合,婚姻就变得简单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考虑那么多,要建立的关系网小些,不需要进行以前那种方方面面的考察,不一定要求建立终生关系。因而现代婚姻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得太多太远,不必考察非得那么合适,激情过去了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不合适,也可以轻易离婚。历史地看,“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而现代的婚姻观则更多的是定义为感情而非责任。闪婚似乎面对的结果是 “快结快离”,乍一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快离也未必就是坏事。

四、闪婚相关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

近日,江西省东乡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相识三天不到便订婚,结婚两月不到就闹离婚的离婚案,判决原、被告双方离婚,被告返还原告彩礼21000元。

2009年8月25日,陈某与艾某经人介绍相识,8月28日两人便按风俗习惯举行了订婚仪式,订婚之时由陈某给付艾某彩礼30000元及金戒指一枚。2010年10月9日两人办理了结婚登记,10月31日,双方因故发生争吵,被告艾某便回娘家居住,直至原告向法院起诉期间双方一直处于分居状态。2009年12月23日原告诉至法院要求与被告离婚,并返还彩礼。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被告双方经人介绍认识,相识不到三天便举行了订婚仪式,两个月不到便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前双方缺乏了解,婚姻基础较差,属于草率结婚,婚后双方共同生活时间不到二十天,未能建立起夫妻感情,准予原、被双方离婚。由于双方结婚时间较短,且给付彩礼造成原告陈某一定程度上的生活困难,被告应酌情返还原告所给付的彩礼,据此,法院做出了上述判决。

案例二

旧区改造,房屋拆迁,很多居民想趁机改善生活条件,由此导致“闪婚”“闪离”现象增多。尽管事先有各种约定,但对动迁款的分配同样引发了不少官司。

日前,静安法院审理汪颖(化名)诉单星(化名)离婚后,判决准许离婚,但汪颖主张分得动迁款68万元的诉请不予支持。

家住新闸路的单星与葛某系原配夫妻,所居住的房屋建筑面积约25平方米。去年该地块开始动迁,59岁的单星得知可通过“假离婚再假结婚”的方式增多被动迁人数、多分得动迁款,便与葛某办理了离婚手续。经人介绍,葛某与施某结婚。不久,单星也与携有一女的47岁离异女子汪颖结婚。如此“闪离”又“闪婚”后,动迁安置对象从2人变成了5人。

去年11月,单星、葛某一起与动迁单位签订了动迁协议,将施某、汪颖及其女儿均作为动迁安置对象,共获得动迁安置款170万元。之后,施某与葛某离婚,分到10万元,但汪颖与单星却在动迁款分割上产生了纠纷。

一个月后,汪颖向法院起诉称,婚后她没有与单星共同生活,单星仍与前妻一起,遂以感情破裂要求离婚。由于在婚姻存续期间遇到动迁,她应分得170万动迁款的五分之二即68万元。

法院认为,汪颖与单星在婚前缺乏相互了解,且均不珍惜夫妻感情,导致感情破裂婚姻关系恶化,应准许离婚。但汪颖要分割动迁款68万元的主张,因该款涉及到动迁案外人,应另案起诉解决。

法官告诉记者,这是近期该院受理多起离婚案件中,较典型的一起利用欺骗手段多得动迁款的案例。根据市府第61号令,受安置人口须具备“在拆迁地有本市户口,且连续居住满1年”的前提条件。而施某、汪颖及其女儿等三人,在该处既无户口也不居住,根本不符合安置人口的条件。

为此,法院向动迁职能部门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希望进一步规范动拆迁工作,也不排除有动迁户与动迁基地个别人员内外勾结,损公肥私的可能性,说明拆迁人内部监督、审核机制存在问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作进一步查证,来推进旧区改造健康发展。

80后闪婚案例

案例一济南每天三起“闪婚闪离”案件,多为80后小夫妻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济南“闪婚”后“闪离”的现象非常多,甚至平均每天三起,而这其中很多都是80后小夫妻。

案例二 恋爱4个月后“闪婚”又“闪离”

一对青年男女,恋爱4个月就“闪婚”了,可是合得快,分得也快,他们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走到了婚姻的尽头,通过诉讼的方式成为“陌生人”。

男方吕某,女方李某,两人在2007年的4月经人介绍相识相爱,短短四个月以后就登记结了婚,随后女方生下了一个男孩。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琐事就多了起来,男方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很好的照顾孩子,女方终以感情破裂为由把男方告上法庭,诉求离婚。女方在向法院陈述中强调了两人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她表示自己是由于与丈夫相识不久即草率结婚的缘故,导致互相没有深入了解,性格反差太大,随着时间矛盾逐渐加深,最终造成了现在无法继续相处的僵局。

案例三

男方刘某,女方辛某,均为85后,家住历城区锦绣泉城小区。小两口是在2006年的12月相识的,经过3年的恋爱期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结婚以后,家庭琐事接踵而来,两个人就不再像恋爱期那么甜蜜了,女方甚至标榜出“我任性所以我存在”的名言,两个人不再能够互相容忍。最终也走上了离婚诉讼程序。

其实这种案例太多了,据历城区人民法院统计,2009年历城区离婚案共700多起,其中80后小夫妻“闪婚”后“闪离”的占全部案件三分之一,而整个济南市则有1000多起,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三起。

◎原因分析

不会处理家庭琐事是主因

针对80后的高离婚率,记者专程采访了历城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庭的法官朱贵华女士。

朱法官表示,现在80后孩子离婚的原因不外乎都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别看80后的孩子反叛心理严重,他们在结婚以后往往非常依赖于父母。有的两个人本来感情尚可,吵了架就和自己的家长诉苦,家长护犊心切就会找对方或对方父母理论,这样有时候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

◎解决途径

沟通是最好的法宝

“怎么解决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待于社会各界的一起努力。我主要就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注意事项。”朱法官对记者说。

“建议小夫妻一定要多做沟通,什么叫沟通,不是在一起简单地说说话就是沟通。夫妻二人可以定期委婉的向对方提建议,当然自己也可以主动做检讨。两个人在一起说说对方哪里做得不好,要注意点什么,或是协商家务活怎么做,谁来做什么。这样有利于日后两个人感情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朱法官说。

五、人们对闪婚的看法

闪婚,对此有支持有反对,正所谓众说纷纭。1.网友评论

一网友评论:很多时候凭着热情和第一感觉做出的事情反倒不容易后悔.恋爱谈得越久越不适合结婚.所以,支持某种程度上的闪婚.网友小罗说“闪婚闪起来有些刺激,也有幸福感,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危机。只希望闪婚的人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幸福的走下去。这是我们都想要的。” 2.专家评价闪婚

闪婚导致“短高快”

天山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社会学家郝麦收教授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事业自顾不暇又经历几次恋爱未果的男女,他们不愿过多耽误工作和精力甚至浪费时间金钱。据统计,一见钟情的婚姻成功率仅10%。同时,闪婚也不符合婚姻的基本规律,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闪婚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将婚姻家庭卷入缺乏理性的旋涡。闪婚已经导致“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产生,这说明闪婚的支点不稳固。婚姻的成功和稳定,需要感性、理性双轨发展,爱情列车才能行驶得稳定持久。不能只凭激情和感觉开单轨的“磁悬浮”,所以劝男女青年别让闪婚闪着。

据最新统计,目前昆明市初婚年龄:男28岁,女25岁。这样的晚婚框架,让一些大龄青年(特别是忙于事业的)在婚姻上不愿陷入拉锯战。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也给闪婚提供了很大方便。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虽不能武断地评判闪婚是好是坏,但也劝青年选择闪婚时更要头脑冷静。

选择“闪婚”要冷静

吉林省社会学家郑沪生表示,闪婚不能一味否定。闪婚以前也曾出现过,那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如转移户口、单位分房等。而今的闪婚,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青年的婚姻观。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虽不能武断地评判闪婚是好是坏,但也劝青年选择闪婚时更要头脑冷静。3.闪婚者:闪婚与爱情

“闪婚”的概念,来自于“闪客”、“闪存”之类的新名词,意思是“很快很快结婚”。婚姻大事,原本应该更细水长流一些,毕竟是要在一起过日子的,单凭一时的感觉就去民政局锁定彼此,颇有几分冒险意味,然而,在这个“快餐爱情”时代,就连结婚、离婚的程序都改成了更为便捷的方式,“闪婚”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一个产物。“觉得找对了人,就立刻结婚,这样至少会认真对待彼此的这段恋情,否则不讲责任,随意谈来谈去,婚姻也就不再纯粹。”——“闪婚”者这样说。

当今社会的茶文化 第8篇

关键词:双十一,光棍节,消费,造节运动

一、消费:从“光棍节”到“网购狂欢日”

“光棍节”, 11月11日, 一个悄然出现而又爆炸式流行的新兴节日。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 而光棍又含有单身之意, 现在已经是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非正式节日。

如果说这个节日仅是年轻人单身一族用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倒还无可非议, 但是现在这个节日越来越紧密地和消费购物尤其是网络购物联系在一起, 成为网购的饕餮盛宴, 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每逢11月11日, 数以万计的人在这一夜熬通宵, 大家都纷纷守在电脑旁边, 像等待新年零时钟声敲响那一刻一样。零点一到, 只见“亲们”纷纷神速连续不停按下鼠标抢购所需物品, 然后完成支付交易, 并能时不时地听到略带愤怒的抱怨声“哎呀, 没抢到!”等。

11月11日之前, 中国的男人们在网络上半带调侃地告诫同性友人, 采取包括“连续三次输错媳妇或女朋友支付宝账号密码”, “请假回家”等手段, 防止女人们在这一天, 在“便宜货”面前“把持不住”。很显然, 这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 无法阻止一个零售领域的中国式奇迹在11月11日这天诞生。“双11”, 这个原本因包含4个“1”被人们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 自电商淘宝在2009年的“双11”进行折扣促销创下销售纪录后, 被赋予新的意义。当“双11”走到第六个年头的今年, 俨然已造出春节的范儿, 几乎成为中国亿万网民最为期待的年度盛事之一 :从节前预热阶段支付宝充值送、网上爆出各种爆款清单, 到各路买家提前物色商品放入购物车和收藏夹, 到节日当天消费者睁大双眼盯着屏幕如身在战场般抢着下单、付款, 再到快递公司租飞机、全员总动员连续多日不离岗, 一派热火朝天。

让我们来看一串数字 :5200万元、9.36亿元、53亿元、191亿元、350.19亿, 这是2009年至2013年天猫与淘宝“双11”销售额。这是一连串让人吃惊的数字。正如梅耶给让·波德里亚所著《消费社会》一书的前言中写的, “作为新的部落神话, 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让我们再一次用他的话来说吧 :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 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并说明《消费社会》的任务就在于“砸烂这个如果算不上猥亵的, 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 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撑着的恶魔般的世界, 这个时时威胁着我们每一位的世界。”

现代社会, 网民队伍的不断扩大, 物品种类的日益丰盛, 商家广告投入的飞速攀升等等, 这一系列都“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 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从2009年起, 五年的发展运作, “双11”已经不仅变为购物狂欢日, 更成为一种圈子文化。争做话题王, 取代了单纯的占便宜心理, 成为刺激网民“参战”的重要因素。电商的策划成功了, 商家盈利了, 而消费者们感觉到自己不仅捡了便宜, 还很前沿很时尚。在低价诱惑下, 原本没有的消费需求被刺激起来。而“仅此一天”的口号, 更以机不可失的“舒适”姿态召唤来了大量的消费者。电子商家们将传统零售业轻车熟路的“集中营销”和“节日营销主义”策略在网络上发挥到了极致, 这正是让网购达人们更加疯狂的秘诀。

我们也无需否认, “11·11购物狂欢节”, 这个最初为只是了提高“淘宝商城”知名度而在“光棍节”这一天生造出来的销售活动, 正在变成国民一个重要的消费节点, 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商逐渐加入到这一购物节中。

二、造节运动 :“人造”的文化狂欢及其仪式

通过“双11”, 我们可以更加强烈地感受到, 这些一个个无法触碰到的“虚拟商店”其实无比真实地存在着, 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这种对消费材料、对商品的重复借代说法, 采用一个重要的集体隐喻, 以及借助于其本身无节制的特点, 重新恢复了赠与和戏剧性的、用之不竭的挥霍形象。这个形象即节日形象。”

海德堡大学的60多名学者在获得德国学术研究联合会的巨额经济资助的基础上, 近年来建立了一支以“仪式动力”为主题的特别研究队伍。在他们看来, 由文字形成的文本文献只有在仪式化之后才能发挥集体记忆的功效 ;书本知识需要学习传授和反复朗诵才能嵌入大脑 ;纪念性的建筑物如果不举行定期的庆典仪式 (如奠基礼、揭幕礼、定期的拜谒等) 就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关心和注目 ;管束人们思想行为的经典文本, 也必须将其内容转化为可见可感的仪式规范之后才能发生作用。由此可见, 光棍节倘若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就有必要形成属于自己的仪式。

所幸的是, 光棍节的确像诸多传统节日一样, 它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仪式。除了上面所说的网购大作战之外, 其他庆祝形式有 :渴望摆脱单身状态的同学, 在各自高校BBS掀起“挂牌”高峰, 通过网上发帖介绍自己的情况、求友意向 ;高校学生社团还组织“单身贵族骑单车寻找最佳约会景点游”、开展“单身派对联欢”等联谊活动 ;也有不少“准光棍”选择此日向暗慕已久的女孩示爱, 或者在公开场合以集体求婚的方式向女友正式表白, 据说这天示爱对方接受的成功率很高。甚至还有一种说法, 讲究11月11日当天的早餐应该吃两根油条加一个鸡蛋, 取义“11.11”。再加上报纸、广播、期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传播和商业因素加入, 如今这个节日已成为年轻群体聚会、狂欢、购物、相亲或结婚的日子。

虽然说大多数人过这个节日属于自娱自乐, 甚至有点无厘头, 并不像传统节日那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但是我们能感觉得到它在逐渐为社会认可。“当下青年人通过造节运动, 并赋予其一定的内涵来构建自己的文化与群体身份, 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综上, 从光棍节的来龙去脉中, 我们可以隐约发现“光棍节”之所以能够被创造出来的一些原因 :首先是当代社会发展迅速, 年青一代承受着很大的社会压力, 学业压力、求职压力、求偶压力等等, 他们需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释放的机会。光棍节恰巧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 与青年人这一需求相互吻合, 加上商家的有心“栽培”, 于是发展势头愈来愈烈。换句话说, 青年人的社会行为、趣味以及消费取向长期以来都是被贬抑的。然而, 新的商业模式与网络文化打破了这一刻板模式, 青年群体的主导性得到了真正的释放。其次就是“光棍”本身就包含有一种莫名的娱乐含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给人带来愉悦和谈资, 这也是一个能引发人奇妙创意的词, 能让人有很多的遐想。

另外, 也许光棍节一说本就是杜撰的传说, 但是一些聪明的电商抓住这样一个噱头蓄意“栽培”, 推波助澜大做文章, 对光棍节的“发扬光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 当网络、微信、微博融入日常生活, 众多圈子营造的狂欢氛围, 让购买行为并不孤单, 朋友们分享“双11”抢购的各种囧事、各种欢乐, 形成了圈子效应, 越多人买, 圈子气氛越好, 那么就卖得更加好, 在这样的氛围下, 价格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就像陈力丹提出的“传播的目的不在于确定性的减少, 而在于一种参入和体验。”

这个被李克强总理称为“消费时点”的日期, 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如果不是网络的兴起, 光棍节肯定不会传播得如此广泛, 为这么多人调侃打趣, 但以电商为特征的商业介入, 恐怕是光棍节这一原本小众、边缘的文化概念真正走出单一青年文化现象走向主流的最主要原因。

三、对这一节日兴起的社会思考

一个节日之所以能在一个时期诞生并发展兴盛, 背后必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光棍节也不例外。当代的“社会土壤”很适合孕育光棍节, 光棍节亦顺势兴盛起来。

就像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 这个社会对于平等自由开放的要求越来越高,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在当今社会, 草根阶层也越来越容易把自己的社会需求表达出来。同样的, 光棍节网购热潮的出现也源于这是一个平等开放的平台, 任何人只需拥有一个可以连接宽带的工具, 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入各家电商创造的购物殿堂, 根据自己的购物能力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

但是, 网购消费逐渐成为光棍节的主要仪式也有它不可抵挡的弊端。众所周知, 每一个正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可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尽管当下的光棍节异常火爆, 但背后的推力更多的是电商、媒体、广告等的炒作, 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此外, 我们在沉迷其中的同时, 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和一切自重的伟大神话一样、‘消费’的神话也有其话语和反话语, 即它对丰盛的歌颂性话语, 无论何时何处, 都伴随这对消费社会之弊端及其无法避免的整个文明悲剧性出路进行‘批判’的贪恋不舍说教式反话语。’”“人们不会很快遗忘M. 沙邦 - 戴尔马的那句激情名言 : ‘重要的是要给消费社会额外附加一个灵魂以把握它。’”

四、结语

有人说这将会是一个比传统意义的五四青年节还要深入年轻人心目中的节日, 对于这一节日新出现的各类文化现象, 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深入剖析、正确引导, 帮助年轻人塑造健康向上的节日文化, 树立理性的节日休闲观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回顾我们的各个传统节日, 其实也都是在一个合适的社会形态合适的时机下被有心人创造挖掘出来的, 都是特定年代的产物, 只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和使用, 每个节日文化都有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可能。谁又敢断言数年以后, 光棍节不会加入“传统节日大家庭“成为像五四青年节那样的正统节日的一分子呢。

参考文献

[1]见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的前言, 2001年5月。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2001年5月, 第1页

[3]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2001年5月, 第3页。

[4]哈特.后现代时期文化科学的新方向[A]。

[5]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文化研究》, 2007年10月。

[6]黄英:《青年自创节日文化现象透视》, 《当代青年研究》, 2013年1月。

[7]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的传递, 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递观”与“仪式观”的[8]讨论》, 《国际新闻界》, 2008年第8期, 第44-49页。

上一篇:心情说说感悟鱼短语下一篇:《暖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