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2024-05-27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精选9篇)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第1篇

《题西林壁》导学案

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读好诗题也是很有重要的,《题西林壁》该怎样读?用斜线标注出来。题西林壁

2苏轼,字(),号(),是()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写下的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抓字眼,明诗意

(我能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

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三、观插图,细思量

观察庐山图片,用词语来形容庐山;如果让你游览庐山,你打算从怎样的角度来游览?你有什么问题吗?

————————————————————————————————————————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带着感受和想象,诵读古诗,我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诗人”!2.带着观察和思考,学习古诗我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五、我能把古诗写正确,写漂亮。(壁、缘容易写错呦!)

————————————————————————————————————————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谁来读一读题目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西林寺。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3、师补充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登上江西庐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因此写下此诗。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抓字眼

师:一起进入课文,苏轼看庐山是怎样看的?勾出表示角度的字词。(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遥望、仰望,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

2、明诗意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观插图,细思量

1、观察图师:因为条件所限不能播放幻灯片,同学们晚上欣赏了庐山图片,你可以用词语来形容庐山。

老师来描述,你来闭眼想象。作者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庐山则是重峦叠嶂,所见庐山的形状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呀!

2、细思量

同一庐山,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 师:如果让你游览庐山想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时间,季节、天气、心情

师:那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面目呢?诗中那句诗道出了原因?怎么理解? 师友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加分。

因为他站在庐山里面看,所以看到的庐山不一样。好,这个“缘”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老师怎么写。

这里的缘有点特殊,是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代的时候经常把两个读音相同的字经常换着用。这个“缘”在古代就是这个原,意思就是因为。我觉得是因为庐山很大,一眼是望不到边的

师:如果在庐山里面看,只能看到整个庐山的一小部分,而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庐山的“真面目” 是指什么? 庐山的全貌。

3、拓文本,悟哲理

师举真实的班级例子,两个打架的学生,各自觉得有理,因为他们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带事情,对于旁观的我们来说他们都有错,是从他们两个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比较客观真实。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

师:所以告诉我们认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多诵读,抒诗情

如此千姿百态的美景,你想对庐山抒发怎样的感情,喜爱;苏轼遭贬却能游山玩水感悟人生哲理,你对又有怎样的感情?佩服他胸怀宽广。

六、板书: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七、作业:采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观察中有什么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第2篇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

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

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

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

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xkb1.com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

闻③怡然自乐

4、C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第3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情分析,学法指到

自实行新课改以来, 我作为一线化学教师, 对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教学, 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尝试, 和同仁交流:

1 信任学生, 大胆放手给学生, 还时间给学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新教材每节都有“思考与交流”或“科学探究”环节, 旨在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去体验化学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调动学生、创设氛围;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对抗质疑、生成知识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体。结合高一化学特点, 和我校实际, 在教学中, 我合理分配时间:利用课件在课间展示目标、核心问题, 提供必要的情景素材等。在上课开始约用10分钟指导学生用导学案预习教材:一是告诉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完成导学案中某某问题, 重难点及在高考中的地位。二是告诉学生导学案是如何根据教材设计的。让学生通过预习导学案能更好地熟知教材知识;约再用15分钟引导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找出问题, 师生互动, 适当点拨, 总结。留给学生随堂练习检测约15分钟;教师巡视、点拨重、难点及共性的问题, 讲解、订正练习约5分钟。如此紧凑的时间安排:上课时, 如何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 强调哪些重点内容, 如何讲解难点, 巩固练习, 随堂检测, 小结应如何进行, 各部分所用的时间, 都得在编写生本导学案时予以充分的考虑。生本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也指明了需要达到的目标,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步车”。所以生本导学案的制定, 其实就是设计教案, 只不过更强调“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 让“师生互动”贯穿课堂四十五分钟。

2 发挥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 制定生本《导学案》

教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师、生做什么?在哪里做?怎么做?如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手段。目前的现状是:教辅资料很多, 但都大同小异, 各有优劣。没有一种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 因此, 备课组的教师就需对教辅资料进行甄别, 筛选, 成为适合我们的学生的《导学案》, 即生本导学案, 靠他作为学生学习的“学步车”。因此, 备课组全体教师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 制定下一周教学需要的生本导学案, 集体备课、制定生本导学案发给学生。制定生本导学案的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学情分析: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教学中你是否发现?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往往可以应用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依靠已有的认知能力, 解决问题。这类问题, 可以不讲或略讲, 否则, 既浪费宝贵学习时间, 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 每一个学生都是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若忽视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学习内容的确定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若将学生的起点定得太高, 使学生在高难度的学习内容面前望而却步, 产生怕学, 厌学情绪;若将学习者的起点定得太低, 使学生在低水平的内容上做无效的劳动, 长此以往, 就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 比较准确地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老教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不可信, 该懂的不懂, 我想这就是“代沟”。问题还在我们老师不能“与时俱进”, 不明白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需要备课组集体交流, 达成初步的共识, 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并反映在生本导学案中,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其次, 分析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达到什么状态?适宜于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 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 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会怎么反映”?“教师应怎样应对”等等。充分与备课组成员交流探讨, 做到“心中有人”、“心里有数”。

第二.钻研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逻辑起点”, 又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备课中, 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 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 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 灵活施教。教师应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 做到扬长避短, 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 新旧知识的迁移, 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 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 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 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都知道要“因材施教”, 但往往将“材”与“教”脱离。这之前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 缺少对学生的真正把握。我们只有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 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 实现教学的自如化。我们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 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 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课堂的“学习起点”,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 构建好知识结构体系, 把握好了, 课堂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找准了教学起点, 设计生本导学案。结合我校的现状, 各科都订《导学案》, 《固学案》。说心里话, 这些都是大师杰作, 是优质品, 只不过我们西部的学生, 学生来源广、基础厚、薄差异大, 难以照搬照用, 需对征订的《导学案》进行取舍、剪辑、精简。制定生本导学案时, 要突显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引导、点拨。师、生活动内容明确, 方法可行、可操作性要强。力争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 有的接受能力强, 思维敏捷, 动作迅速, 有的则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学, 对他们来说, 一再重复知识, 是对时间的浪费, 是课堂无效的表现。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 需要教师重复几次, 才能听懂。所以, 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一定要设计不同的方案, 如:我在Cl2、HCl与Fe反应的教学中, 我为低层次的同学设计一个题:下列物质不能有单质反应制得的是 () A.NaCl B.AlCl3 C.FeCl2 D.FeCl3。用此题对中上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追问:为什么Fe+2HCl=.FeCl2;而2Fe+3 Cl2=2FeCl3?Cl2、HCl FeCl3FeCl2的氧化能力如何?再如:在《“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中, 针对金属还原出H2的计算类型, 让能力稍差的学生最起码记住有关化学方程式, 再次掌握一般计算过程和方法, 要求中上等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的原理找出“关系式法”“差量法”等, 引导优等生发现解题的捷径, 规律, 发现还原产物H2的物质的量取决于“还原剂”提供给酸、水、碱等“氧化剂”电子的物质的量。通过有关练习交流, 我惊喜的看得, 学生竟然会发现反应:3Cu+8HNO3=3Cu (NO) 3+4H2O+2NO中, 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守恒于”还原产物NO的物质的量。感受到双线桥法在解题中的“妙用”。使优等生“学有所获”,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的转变;中差生学得了,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接受能力上获得发展。课堂实践表明, 一节课若课堂氛围好, 效果肯定好。反之就说明课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因此教学后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不足之处、下一节及时调整、完善。

3 多媒体辅助学生用《导学案》学习

保正学生怎么学着方便, 教师就应该怎么教。在完成导学案里的问题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核心问题、演示实验、情景素材、资料图片等,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师扮演开“超市”的角色, “只要你需”, “我都提供”。现代教学手段可增大知识信息容量, 如提供为理解概念的“动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的教学。“动画”对学生理解氧化反应的本质、特征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效果很好。或展示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 设计三个层次练习, 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 各类学生学有收获;或将生本导学案投影, 展示解题过程, 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展示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提高思维素质。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 现代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 把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与学生互动共享, 这就是我提倡用生本导学案代替教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备好课—教学设计 (高中) 》;《备课务实与新技能》;《高中化学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临沧市中小学继续教育选修课程。

[2]张庆林, 杨东, 高效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九州图书出版社。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考纲要求的文言句式。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3、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的规律加以巩固。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这“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我们教材必修5的梳理探究模块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里,对其中一些加以了介绍,词类活用大家可以课下自己去看;判断句和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大家觉得很容易确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种句式在现代汉语中都有专用的一些判定词语“是”“被”,但他们在文言文中判断或被动意义的表达还是略有不同,为此,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也让大家去预习了,在此就不加多说。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在考试大纲中未作说明,我们也暂且略过不讲,今天,我们重点是来解决宾语前置的问题。

二、明确概念

(一)、什么叫宾语?

1、动词性谓语中的宾语

我‖爱祖国。他‖写文章。我‖帮助同学。我‖捡起贝壳。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叫宾语。

2、介词宾语

(可与英语的语法相联系。)

同学们在学英语的时候,一定还记得英语中有介宾短语,就是由介词以及其后所接的一个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构成。现代汉语中也有这样一种结构。如: 在教室 从明天 在新的岗位上

(其中“在”“从”“在”是介词,“教室”“明天”是名词,“新的岗位上”是名词性短语。)所以,在介词结构中,介词后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的宾语。

(二)、什么叫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三、规律探究

探究问题: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一)例题: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客何为者? ——《鸿门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结构上的相同点,明确格式,再根据格式,表述出规律。)格式:宾十动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的条件: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例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格式:宾十介

规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例题: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不吾知其亦已兮。——《离骚》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格式:否定词十宾十动

规律3: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

常见的代词:【余、吾、之、自、汝、尔、是】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四)、例题: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唯利是图 ——成语 唯命是听 ——成语 格式:宾十之(是)十动

规律4:用“之”、“是”作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

小结:宾语前置共有四种情况: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④用“之”、“是”提宾。

四、练一练

刚刚大家一起探究出了这些宾语前置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请找出下列文段中的宾语前置,并注明类型。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逍遥游》 译文: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以五百年当作秋;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奚以——以奚(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前置)

2、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译文: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将手杖插在田边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尽头,乐天安命还怀疑什么呢? 胡为——为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前置)何之——之何 奚疑——疑奚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前置)

3、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乞丐便对他表示同情。乞丐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七天没吃食物了啊!”乞丐叹息道:“我看从我这里经过的人多了,却没有同情我的。同情我的只有先生您。

莫我哀也——莫哀我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有何陋?(以“之”做提宾标志)

5、师旷撞晋平公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③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④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⑤,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⑥之言也。”左右请除之⑦。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注:①选自《韩非子》 ②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③师旷(名乐师)④太师——师旷。⑤言侧——于侧言。⑥君人者——统治者。⑦除之——除掉他。

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 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一边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 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 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莫之违——莫违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太师谁撞?——太师撞谁?(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6、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窃谓管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押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请他吃食物。因此私下里,这个防守的人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处死,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假如真像你说的,我将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我凭什么来报答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怨恨管仲。将何以报我?——将以何报我? 我何以报子?——我以何报子?(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7、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译文:(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未之奇也——未奇之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六、结语:这节课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一下文言句式,并重点探究出了宾语前置的四种规律,我希望以后同学们能把这些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当中,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辨别这些句式。

七、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立足于高中的必修课本,自行找出所学课文中的省略句,像宾语前置一样,探究一下其规律。

《梳理探究——文言句式》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材

《文言词语和句式》是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模块中的第一个专题,这一专题简单梳理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在必修5这一专题都有介绍,唯独对宾语前置,未做详细解说,只是以四个句子为例让学生去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或是高考题中,宾语前置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立足于考纲,本节课主要是梳理文言句式,但重点是解决宾语前置的问题。

二、关于学情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二的学生,虽然学了大量的文言文,对文言句式也都大致有所了解,但由于初中语法知识的欠缺,有一部分学生基本上对“宾语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对宾语前置等句式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再者,这一专题是属于梳理探究模块,侧重于学生自我的一种探究归纳,而来这上课,给学生的预习时间很短,仅一节晚修课,让学生从必修1-5所学的文言文中自行梳理出宾语前置的规律很不现实。

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确立为: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其重点就放在宾语前置规律的探究上,再通过课内外练习对宾语前置加以巩固。

三、关于教法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教法为探究法、引导法。课前先把文言判断句、被动句的规律以及宾语前置的几组例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参照判断句、被动句的规律,分小组合作探究,尝试去总结出一些规律,课堂上派一名学生来呈现。对于学生不能很好去归纳的规律,以课堂的引导为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真正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课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明确。

四、关于练习的设计

《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第5篇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5、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观潮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海燕》 导学案及答案 第6篇

一 海 燕

一、目标导学

1.理解象征意义,体会对比作用。2.把握海燕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或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苍茫()飞沫()胆怯()困乏().....翡()翠 呻吟()掠起()飞cuàn()....chǔn()笨 蜿yán()寂mò()zhân()怒 2.二读课文,思考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几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四)理解象征意义。

1.本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指出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乌云、狂风、雷声、闪电、大海、暴风雨的象征意义。

2.作者写海燕,当然有他的时代性。就我们现在来说,仍然觉得他有较大的意义,想一想,他对我们现在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海燕》这首散文诗,热情地歌颂了,揭露 了,抨击了 的丑恶嘴脸。

2.写作特点:寓情于景,借景抒怀,运用 手法,兼用对比、反复、烘托、、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胆怯()蜿()蜒 号()叫 呻吟().....掠起()甩()到悬崖上 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作者是,他是(国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 》、《 》、《 》。本文体裁是,它兼有 和 的特点。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二)课内阅读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象黑色的闪电,箭一般的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④看吧,他飞舞着,象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大意。

2.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的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

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蛇”象征什么?

2.本文运用类比方法主要体现在()A.借鹰和蛇来寄托自己的情志。

B.用鹰和蛇的习性来体现社会上某类人的行为。C.赋予鹰、蛇以及其他自然景物以人的灵性。D.用鹰和蛇的言行来体现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这一句,着重从什么角度刻画“鹰”的英雄品格的?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失败的英雄”?

5.读了本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自我解剖从前什么时候扮演了“蛇”的角色,什么时候像“鹰”学习的?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

2.熟读课文,选择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背诵。

《海燕》导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cāngmáng mò qiâ fá fěi shēnyín lǜe 窜 蠢 蜒 寞 震

2.本文以大海为背景,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画面。

变现实了么?你们以为逃避就可以无忧无虑了么?你们错了!你们大错特错!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逃避只会让你们变得更加虚弱!你们将会不堪一击!你们要勇敢地站起来啊!站起来呀!站起来吧!

例二

海鸥啊!你这海面翱翔的精灵,你总是借着阳光的庇护,偷得片刻的休闲,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飞翔。此时,残烈的暴风雨即将吞噬阳光,海浪也倚仗着烈风的嚣张气焰怒号着,就在这天地被黑暗笼罩的刹那,无论你是怎样地飞窜,也挣脱不出黑暗的囚笼,与其不断地挣扎,还不如和我比翼翱翔,带着必胜的信念,与暴风雨搏击!

海鸭啊,平时悠闲自在的你此时怎么这般措手不及?难道就是这轰轰烈烈的雷声将你吓成这番模样?被动是没有任何取胜的余地的,让我们一起,带着大海的愤怒向乌云挑战吧!

还有你,你这笨拙的企鹅,你躲藏起来就能逃避被黑暗吞噬的厄运吗?与其提心吊胆地为自己担忧,不如慷慨激昂地与暴风雨鏖战!让我们一起和狂风争鸣,吹响战斗的号角吧!

海鸥、海鸭、企鹅,你们听到我的心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战斗带来的拼搏的乐趣吧!

(二)课内阅读: 1.答案:暴风雨到来时海燕搏击风浪,积极战斗,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2.答案:形象地表现了风、云、雷、电的嚣张气焰。3.答案: “飞舞”一词写出了海燕的欢乐;“精灵”一词展示海燕的战斗形象;“大笑”“号叫”,显示了海燕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

4.解析:不行,改动以后句式变化了,突出的对象就成了浪,而不是象征反动势力的狂风,也不能表现反动派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之深。

五、拓展阅读:

1.鹰”象征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2.D 3.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战斗的渴望之情。

4.文末着重从在蓝天中搏击、不幸负伤的“失败的英雄”,其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渴望战斗的激情和念念不忘再一次翱翔天空重新战斗的精神却屹立不倒这一内外对比的角度来刻画“鹰”的英雄品格。联系生活略。

8bunit4导学案及教案 第7篇

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海伦凯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本课设计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课文内容理解, 通过各个步骤力求让学生清晰的整理出文章结构,提取文章信息并进行一定的输出活动。第二课时除了加深理解文章写作风格之外,还要操练重点词汇,并进行笔记写作和口语活动。

二、学习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重点词汇:severe,restriction,unbearable,stubborn,troublesome,straightforward,precise,precious,eager,gradual,complex,warmth,apparent,uncertain,breakthrough

相关词汇:sweetness, now that, expand,valuable, obvious,be eager to

语法:过去完成时的功能和形式,情态动词过去时的功能和形式

2.语言技能目标

Listening: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故事的大体情节。

Speaking:以课文为范文,说出Helen Keller学习语言的过程。

Reading:读准本节课中出现的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断句。注意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Writing:正确而流利地写出重点词汇及相关词组。

三、Pre-reading

Introduction about Helen Keller

Helen Keller (June 27,1880 - June 1,1968), was anauthor, lecturer, and humanitarian whose unusual life anddedicated献身的work had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lives of the disabled (残疾人). She became blind and deaf at theage of 19 months through a damaging brain fever and couldcommunicate only through hysterical歇斯底里laughter orviolent tantrums发怒. But, with the help of her teacher AnneMansfield Sullivan,Keller learned to read barilla盲文and towrite by using a special typewriter. Bibliography自传: Keller,Helen, The Story of My Life and Teacher (1955); Waite, H.E., Valiant Companions: Helen Keller and Anne Sullivan Macy(1959);

四、Reading

Task1: Reading strategy (1)

Before reading, look at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firstcouples of lines of the text.

Look for clues to help you predict what kind of text it is andwhat it is about.

Reading strategy (2)

a.Read the text to get the general idea. Ignore words youdon’t know.

b.Read the text again. Try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important new words. Use a dictionary if you can’t.

c.Read any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and try to think ofpossible answers. Then fin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Task2:Read the passage again,slow down and carefully,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was Helen Keller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ldren?

2. Why was her teacher so important to her?

3. How did she learn new words?

4. Why did she feel happy when she understood the meaningof the word “water”?

5. Why was the word “love” so difficult for Helen tounderstand?

6. Why did she think that love might be the sun?

7. How did she learn the word “think”?

8. What do the words “love” and “think” have incommon?

五、自主反思

1.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为学生演示海伦凯勒著名的著作选段,增大了课堂阅读量,加大了练习的力度,也加快了课堂的节奏;为学生播放海伦凯勒自传电影的相关片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该课例成功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和有效网络资源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加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课上利用网络、电影及图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课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课文内容发表看法,加强了语言输出练习;课后,还为学生提供了网络阅读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周密《观潮》导学案及赏析 第8篇

《观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主学习

导学资料(一)背景简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导学资料(二)(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

(三) 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字标出来。

2、结合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把还不能解释的词语、不能翻译的句子标出来。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没一段的内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

把你在自学中的疑难,在小组中交流,并将你们小组中认为重点的字词句以及还不能解释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二、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四、背读。

当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挺拔

B.震撼 遗憾喊叫

C.耳闻目睹赌博堵塞

D.容忍 万仞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语导学案及课件 第9篇

工作单位:河底中学

姓名: 张海斌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在新课标教育教学的理念下,新课改的继续深化,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学校尝试了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通过预习检测、自学探究、质疑归纳、实践探究、练习巩固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教学,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注重学法指导,使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

二、“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导学结合、相辅相成。例如:八年级英语(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Reading:《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导学案设计如下

Ⅰ.学习目标

1.重点:新单词与词组

Poor,village, decision,start,influence ,sound like fun,open up,a good start,work as ect.

2.难点:句型

Teacher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oor mountain w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They say we are like big brothers or sisters to them,and they feel lucky.

3.学法指导

阅读技巧指导:1)学生要善于猜词,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线索推断词义。因此,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2)对于长难句我们可以跳读修饰成分,迅速找出主谓结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将长句化为短句,将难句化为易句。

Ⅱ学习过程

1.预习检测;自学、试读新单词和新短语

2.自学探究:

根据短文内容,简答下列问题。

1. Where did Yang Lei graduate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How long did Yang Lei work as a volunte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How many volunteers are sent to teach in China’s rural areas every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Why can’t some students go to senior high school or colle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Where does Yang Lei work 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疑归纳:

针对本课易混,难懂:如长句,词组等,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

4.实践探究:

课文探究:根据短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完成下面这段话。 Teaching in a poor (1) changed Yang Lei’s life. For Yang Lei, life in the mountains was a (2) . The pupils love having the (3) there. Some students can’t go to senior high school or college. Yang Lei says she can’t (4) that, but she can give them a (5) in life. Yang Lei enjoyed her teaching life in the mountains. She returned there after (6) . Now she works as a math teacher there.

Ⅲ.练习巩固: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题

1、______, she told Ben she was having a surprise party for Joe.

A. First of all B. All of first C. Of all first D. First all of

2—My English teacher said I was hard working.

—Really? You’re ______.

A. luck B. lucky C. luckily D. lucks

3、I finished my ______ exam last week.

A. end of year B. end of year’s C. end-of year’s D. end-of-year

4、. During the exam, we must ______ nervous.

A. go over B. turn over C. get over D. look over

5、The teacher told us the moon ________ around the earth.

A. went B. goes C. going D. move

三、“导学案”组织实施

(一)“导学案”,注重“导”与“学”

导学案的制订要依纲靠本,因学定教,使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适应师生的实际教育环境,不能“虚高”。好高骛远只能使我们的方案失去实际的价值。

1、“导学案”应注重“学”

导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英语课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那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导学案”应注意“导”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教师在巡回的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的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二)“导学案”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1、单元化原则。

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的能力。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2)问题不易太多,太碎;3)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4)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掌握和熟识那些基本知识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的自主性不够。有一些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导学案没有认真完成,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和训练。2、班额过大,对学生的辅导不够到位。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引导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弱的同学。3、作业的批改问题。有时作业不能做到全收全改,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如何做到又发现了问题,又有实效。4、后进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有些学生东丢一张,西扔一张,到复习时,甚至有的新课结束后,刚发的导学案就已经找不到了。导致复习失去依据。 5.初一的学生要注重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一的导学案要精心编写,量不宜太大,题目不宜太难。

6.导学案的评讲是一个问题。导学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如果在下一节花很多时间来讲解导学案,可能会使课堂很乏味,削弱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特别是初一的学生。

五、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六、我们的反思

1.我们使用导学案,要真正取到实效,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我们的班额大,学生程度不一,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他们是怎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是怎么鼓励中下层学生的,他们是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老师要多注意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会如何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编出水平较高的导学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用导学案。

2.英语课不同于语文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学案要与课件相结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好奇心,不能将上课的每一点东西都让学生知道,有些东西只能临时展示。并不是每一节课,每种课型都需要提前预习。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如复习课,评讲练习课。

上一篇:描写美食的唯美句子下一篇:玫瑰花开了小学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