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2024-07-16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精选8篇)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1篇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精辟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释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勾画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定》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些既是35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和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完成各领域改革任务,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能力。《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做到“三个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决定》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分好“蛋糕”,更要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时时想着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的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2篇

来源: 人民网

时间: 2013.08.06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 关闭 】

原标题:既要解放思想 也要实事求是

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3篇

如何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阶段的改革特征, 明确改革的重点工程、重要突破口, 集中发力, 以此带动全面改革的深化。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这一点毫无疑问应在“十三五”规划中得到体现, 但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 改革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面临和聚焦的重点问题、重要突破口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就是说, 改革开放在改变我国经济社会面貌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自身。虽然改革的方向、性质和主要任务没有变, 但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 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重点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旧的问题解决了, 新的问题又会产生, 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不同发展阶段的改革, 因问题的不同, 改革的侧重点也会发生变化, 使改革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改革阶段性特点, 对制定“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 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历史上讲, 比如改革的启动和突破, 是从农村开始的, 起步阶段的改革, 主要集中在农村, 重点在于建立和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 改革向城市推进, 城市的综合体制改革突出出来, 成为重点,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 再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 改革呈现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 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趋势和特征。认识和把握这一改革的趋势和特点, 增强了我们的改革自觉性和坚定性,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再比如, 在经济领域, 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商品物资从紧缺的买方市场到很多商品物资过剩的卖方市场, 以至于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 对于推动我们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具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随着改革深入, 经济快速发展, 依靠能源、土地、资源、人力等物质生产因素的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调整经济结构, 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 转变发展方式, 走依靠科技、知识、管理的创新性、集约式发展方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重视这些特征, 认识和把握这一改革阶段性特征, 无疑会引导我们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大量事实说明, 改革的发展,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发展一样, 有着阶段性的过程并带有阶段性的特征, 认识和把握改革阶性特征, 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应该说是从改革历程中得到的一个成功经验。汲取这一历史经验, 对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是十分有益的。

我们的改革开放经过35年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 人民生活改善, 国际地位攀升, 但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 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横亘在面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 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靠改革发展。但要看到的是, 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开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一是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 很多矛盾和问题是在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集中在上层建筑中的行政管理领域、民生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较多, 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任务较重, 这就决定了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民生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较为突出, 因而要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实施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制定政府部门权责清单,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科技资金投入体制、国资国企改革,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解决执法司法中的问题, 搞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维护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大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环保等领域的改革, 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这些领域的改革, 是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突出出来的, 是重点改革, 应该成为改革的重点工程、重点突破口。二是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明显增强并突出出来, 也就是说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顶层设计的作用凸显, 在重点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任务加重。改革的系统、协调、整体功能越来越重要。三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理的任务突出出来,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凸显, 应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 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做好这两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文章, 使重大改革有法可依, 建立在法治轨道上, 同时在破除旧体制旧机制障碍的基础上加大建设的力度, 加强法治建设,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上所述, 涉及到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 在“十三五”规划制定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规划制定中, 应当有所考量和体现。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4篇

一、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预防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预防部门应当结合预防工作的职能特点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准确把握服务保障的切入点。以上海为例,主要应当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国企国资改革为切入点,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进一步推进国有国资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当前各地都在部署和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任务。上海作为大型国企聚集的地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国资国企改革的成效必将对上海经济未来发展的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国资国企领域却是职务犯罪案件多发易发的传统领域,改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腐败犯罪和国资流失风险的增加。比如前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就带出大量国企转制腐败案件,2009至2013年上海检察机关共查办了国企转制环节案件92件97人,这些案件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也损害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预防工作在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主动介入,及时开展预防工作,防范国企腐败和国资流失。二是以民生事业为切入点,促进社会和谐与矛盾化解。从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来看,涉及民生的案件呈逐步上升趋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保、保障房建设等领域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群众意见很大,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去年奉贤、嘉定、杨浦等区院分别查办了残疾人补贴、农村医疗补助、“万人就业项目”等环节的贪污案件,虽然涉案金额不高,但却直接损害了基层困难群众的利益,暴露了政府财政补贴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民生无小事,处理不好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很可能阻碍改革的进程。预防部门应当结合发生在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以点带面深入开展系统预防工作,努力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发生,通过预防工作增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三是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保障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城镇化建设是中央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速,由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腐败问题日益凸显,如农村征地拆迁、涉农财政补贴、配套资金管理等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领域,乡镇干部、村官的腐败案例更是屡见不鲜。据统计,2010至2012年上海检察机关仅查办的村官案件就达40件42人,涉及征地拆迁、整治拆违、涉农资金、社会保障、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诸多环节。这些基层腐败问题难免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质量。因此,预防部门应当以涉农案件等为切入点开展预防工作,在保障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是以专家型人才为切入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离不开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从大量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专业人才往往专注于其所从事的行业和领域,常常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容易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陷入违法犯罪的误区,既造成了人才的不必要损失,更影响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比如,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查办了多起医疗卫生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其中涉及一些国内相关医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主任医师、教授,这些专家型人才的成长需要历经长期的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有的还是海外引进人才,因为法律观念的偏差和制度上的缺陷而陷入腐败犯罪的泥潭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因此,预防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工作,通过各项灵活的举措为各类专家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一方面提升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和防范腐败的观念,另一方面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减少人才的不必要流失,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和属性决定了预防部门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有效防范改革过程中的各类腐败风险,尤其是那些可能诱发职务犯罪的制度性、系统性因素。当前,改革正在逐步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空前巨大,而推进预防腐败方面改革最大的障碍在于现有的权力运行机制、利益格局以及长期积存的观念与习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发挥好防止腐败功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提供保障,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推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着眼点,提升预防腐败工作的整体合力。去年年底,中央下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对源头防止腐败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主体之一,在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承担了重要职责。落实好预防工作职责除了要结合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加强预防调查、警示教育和预防宣传等常规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全局中部署推进,主动加强与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最大限度地提升预防工作的合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同配合,使预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使预防工作的成果能够切实转化为相关行业、领域和部门的工作规范和预防制度,形成一系列预防工作长效机制。二是要以推动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完善为着眼点,提升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效果。腐败发生在人身上但根子问题在于权力,权力失控、监督失效为腐败的发生创造了基本条件。约束权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和职务犯罪问题之所以在某些行业、某些部门屡禁不绝,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设定和执行等关键环节上存在重大漏洞,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的河南省交通厅四任厅长“前腐后继”的案例正是制度失灵、监督失范的典型。因此,预防工作应当以推动制度建设为着力点,把推动制度建设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作为评价预防工作的基本标准。在开展预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重点剖析制度上的漏洞和隐患,努力提出建章改制的高水准建议,积极探索制度加科技手段在预防工作中的应用,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三是要以推动预防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提升预防工作的文化内涵。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既有制度的原因又有文化的因素,因此,预防腐败和职务犯罪既要从制度、法制入手消除腐败产生的机会条件,也要从文化根源入手消除腐败形成的观念基础。廉洁文化建设是中央反腐倡廉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预防部门应当结合自身职能在推动预防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预防职务犯罪“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等专题活动,大力宣传廉洁观念,培育廉洁文化。对于上海的预防工作而言,在落实高检院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的同时,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服务区位发展的需求,重点开展好“预防教育进党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等工作,提升预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应当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廉政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为载体,积极营造“深入反腐败,大家来预防”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观念。

nlc202309032225

三、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点

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创新,是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应当以保障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创新举措为重点,有效预防和减少改革中的职务犯罪风险,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以上海预防工作为例,应当着重在以下三个创新点上下功夫:一是以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为创新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预防工作经验。建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上海预防工作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之一。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这对预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预防部门一方面应当切实加强调研工作,深入自贸区主管部门了解机构组成、职责、权限等基本信息,加强沟通联系,共同研判新的权力运行方式之下的廉政风险点,及时堵塞新制度之下的腐败漏洞。另一方面应当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推进自贸区的预防工作,从加强执法风险排查、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预防、国有资产保护、非公领域预防、诚信体系建设、中介组织行贿风险防控等多角度切入,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验。二是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为创新点,拓展技术预防手段的运用空间。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市场有序竞争的过程中,预防部门可以通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等技术手段,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近年来,预防部门创新工作理念,积极构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在新的形势下,预防部门应当进一步发挥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应用范围,将行贿犯罪查询制度运用到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同时应当进一步提升行贿查询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探索与其他征信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高效、便捷的查询机制。三是以探索社区预防工作模式为创新点,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社会基础。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经验说明,预防腐败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腐败才能无所遁形,预防腐败工作方能取得持续的效果。因此,预防工作应当积极探索扩大社会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比如,深入开展社区预防工作,联手社区检察部门,以社区检察室为平台,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以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等为契机,配合组织部门推进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促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四、把握好预防工作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预防服务保障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前提是要推动预防工作自身的改革创新,提升预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为此,关键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关键抓好预防工作机制的完善。上海检察机关预防部门成立20余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开拓创新,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预防工作机制,比如形成了各级院预防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强化了内部协调配合,增强了内部工作合力。近年来积极探索“立体预防”工作模式,加强内外预防力量的整合,探索实践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预防工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预防工作的作用和影响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必须在预防工作机制建设上有新进步,尤其是应当大力推进“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实现侦查和预防工作的良性互动、无缝衔接的效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促进侦查和预防效能的全面提升。二是关键抓好预防工作方法的创新。从检察制度的演进史来看,预防职务犯罪无疑是一项年轻的工作,是在法律监督的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产物。总体上看,预防工作还处于探索的过程,在开展预防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没有过多陈规旧律的束缚。实践表明,预防工作的成效往往是在面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因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取得的。在服务保障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在职务犯罪的风险预警方面,应当探索新的举措和办法,推动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共享,以便更加及时地预警和防控改革过程中的新风险。三是关键抓好预防专业人才的培养。预防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制约预防工作的重要因素。随着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所涉及的行业性、专业性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性问题必然更加突出。比如在服务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就涉及负面清单管理等新概念和新做法,这些都是之前预防工作中所未曾遇见过的。面对这些专业性问题,预防干部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才能满足预防工作的新需求。各级检察机关都应当加强对预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从人员招录、业务培训、岗位锻炼等方面不断选拔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推动预防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服务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预防工作的职能作用。 (戴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

林仪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综合科科长、首届全国检察机关预防素能比武优胜标兵。)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第5篇

改革开放是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既是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传统势力和旧的体制机制。任何制度只要封闭僵化,都必然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不是要异想天开、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而是要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必须坚持全面改革、整体推进。任何一项改革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全面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改革的全部进程。现在,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但这并不是说,改革不分重点、平均用力。我国许多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紧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既要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整体推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靠空想、靠闭门造车不行,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深化,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筹划改革的战略目标、优先循序和战略重点,为人们提供可行性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四是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险,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看准了的改革,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充满惊涛骇浪的远航,必须小心谨慎、稳步推进。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毅力和韧劲,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

五是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到事半功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做好周密应对,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改革措施积极稳妥。要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步骤和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汇报人:xiexiebang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6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覆盖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8年。这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的8年。因此,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这次全会,特别是高度关注这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因为,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容引人注目、内涵十分深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就其丰富内涵而言,包括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这4个层次。

第一,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简洁鲜明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比,由于增加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至关重要的新目标,而格外耐人寻味、引人注目。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体系。我们应当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就不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强调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0多年来,经过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奋斗,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由于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是聚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

比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制度建设方面,重申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围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一系列旨在完善和健全具体制度的重大措施。其中,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都极具开创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从具体制度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即人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所强调的治理,早已有之。我们党执政以来,提出治国理政、民族区域自治等同治理相关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法人治理等概念。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概念。本次全会又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等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对各方面存量的和增量的治理体制机制的总概括、总称谓。

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二是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毫无疑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必将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第二,“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为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提出来的。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性”写入总目标,并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之中,这既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导,也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我国改革开放是分别从农村和沿海试点起步、点线展开的,存在系统性改革不够、全局性矛盾长期没有触及等弊端。从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协同面更广、系统性更强,更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第三,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就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全面”表明,到2020年这8年间,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后者是为前者的实现提供动力、注入活力的。

同时,还应当充分估计到,深化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就能推动实现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人的精神进一步解放的良性互动。就能使我国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从担心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焦灼中解脱出来;使广大农民从没有更多财产权利、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后顾之忧中解脱出来;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从不能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不公平感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一旦实现如此广大人群的精神解放,其势将引发的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的广度和深度,恐怕是无法估量的。

第四,“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的重申。“三个让”中的第三个“让”,则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重申。这说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根本目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感言时这样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深化改革的部署和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庄严承诺,已经、正在、今后还更多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彰显了三个重要特点

纵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本,梳理本次全会《决定》的内在逻辑和重大理论创新、重大实践举措,可以看到,本次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彰显了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这个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篇,又突出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所包含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之中。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紧紧围绕”,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坚持“六个紧紧围绕”的正确方向,就能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就会不断增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全党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信心。

第二,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在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本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借鉴这些重要经验的基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自觉把握了社会脉搏、人民期待,自觉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若干重大关系。这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决定》还自觉把握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五位一体改革全面深化、协同推进的关系。第三,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对全面深化改革取

得成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依据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众说纷纭的种种诉求和建言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开出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部门权力掣肘的正确药方,形成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内的聚焦点、着力点,找准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最佳结合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抓好落实,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必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广泛道义支持。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坚定不移实现中央的改革决策部署,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7篇

2013年08月12日 05:39

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第8篇

一、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

1. 萌芽阶段

毛泽东在上学时, 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 他多次以“游学”的方式考察了湖南长沙、湘潭等地, 并对农村有一定的调查和认识。他还曾到北京了解工厂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这些实践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奠定了基础。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32天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由此萌芽。

2. 形成阶段

在革命战争中, 党内出现“本本主义”现象, 毛泽东由此写下《反对本本主义》这篇著作, 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这标志着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 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 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光有调查是不行的, 只有经过调查后加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 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得到发展。

3. 进一步发展

《矛盾论》《实践论》两篇著作, 把调查研究思想建立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而《<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则是调查研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建国以后, 全党以农业合作化问题展开大规模社会调查, 1961年甚至被定为“调查研究年, 实事求是年”。党中央下发的《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中, 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这标志着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全面展开。

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丰富内容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了解国情历史的基础。“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 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是对于调查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 有很多人不亲身做调查, 往往愚弄别人也愚弄自己;有些人喜欢“闭着眼睛说话”, 这是不可取的, 一定要注意调查。但是光有调查还不行, 还要保证调查的科学性, 否则就是徒费功夫。“要了解情况, 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 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 毛泽东强调要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去做周密的调查, 调查是了解情况的基本方法。

2. 调查研究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 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其一, 调查研究不是“走马看花”还要“下马看花”。1956年9月, 毛泽东在和拉美一些党的代表的谈话中说, “调查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走马看花, 一种是下马看花”, 指出“走马看花, 不深入, 还必须下马看花, 过细看花”。这明确地指出调查研究方法, 其重点在于“下马看花”, 这样才能贴近群众,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二, 调查研究要把握矛盾分析法。毛泽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 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学习矛盾分析法就是要全面了解主客观世界, 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解决措施。

3. 对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做调查研究就要有“亲自出马”的态度。在革命时期, 毛泽东为了分析农民阶层, 停止党内外对农民阶层的诽谤和指责, 就用大量时间对农村进行仔细调查。同时还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了解这一点, 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老百姓是我们的老师,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要虚心向老百姓讨经验。调查研究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是调查研究应有的科学态度。

三、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 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依靠改革, 改革怎么改则依靠调查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如何具体去实现“中国梦”, 各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当今国内外形势复杂, 如果不懂得变通、不去重新搞调查, 就无法了解中国的国情, 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研究思想之所以长期保持“新鲜”感、“永不褪色”, 就在于它是时代的精华。调查研究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1. 调查研究是全面深化改革设计的前提

实事求是进行调查研究, 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革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取得的进展, 指出改革是中国繁荣昌盛的法宝, 是中国决策的关键所在。“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到的次数最多, 围绕着改革党中央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 而制定政策的前提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之所以是全面深化改革设计的前提, 其关键在于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才能了解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一切阻碍改革的因素都要消除, 如果停滞改革或不改革, 则会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不利。在全面深化改革设计的过程中, 了解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加强改革的领域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党在制定改革方针政策时, 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 把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 “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 制定政策, 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设计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调查研究以群众为根本利益出发点, 否则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做无用功。

2. 调查研究是全面深化改革执行的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0年,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宏伟的蓝图已经规划出来, 其关键在于怎样确保全面深化改革执行的力度。深化改革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要保证落到实处, 惠及百姓和繁荣祖国。深化改革执行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各种问题, 所以要把调查研究时刻作为深化改革执行的有力保证。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对调查研究的生动反映, 调查研究好比是“鸭”, “春江水暖”好比是中国的国情。“春江的水”是否温暖, 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这样, 深化改革执行的力度就会减少阻碍和困扰。在我国官场, 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很多领导干部整日稳坐办公室, 听听报告、开开会、喝喝茶、看看报, 并不深入基层去了解广大群众, 因此往往制定出不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方针。在网上也大量曝出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冲突, 例如瓮安事件、强拆房屋、城管打死瓜农等。像这样的社会恶劣事件严重影响深化改革执行的进程, 不去做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 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党中央注重把全体政府人员调动起来, 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村委会人员, 共同对中国国情做深入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这个时期也应该像1961年那样搞个“调查研究年”, 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水”和“源”, 就有了实在的资料基础, “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3. 全面深化改革的检验离不开调查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任务, 指出深化改革的目的, 并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这次大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系统部署。深化改革执行的政策和手段需要调查研究, 对于各个领域进行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检验同样离不开调查研究。经常做调查研究, 有利于塑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反对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 有利于时刻检验深化改革的实效性。毛泽东同志一生注重调查研究,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认为这严重地妨碍人们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就是为实现全面改革而服务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部署能否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还在于检验, 关键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否提高社会生产力, 经受住这样的检验才是深化改革的目的。这个检验的过程必然离不开调查研究。古语云“秀才不出门, 全知天下事”, 这在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各种大众传媒的信息鱼龙混杂, 因此要了解真实情况, 还少不了亲自躬行实践, 而要检验深化改革的实效性就更离不开调查研究。

摘要: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进一步发展阶段。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 主要包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态度三个方面。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主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设计、执行和检验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发展历程,内容,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沈跃强.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湖南日报, 2013:12 (020) .

[3]高联合.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 .

[4]马庆.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现实意义[J].山西: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报, 2010 (5) .

[5]张吉清.试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J].山东: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3 (4) .

上一篇:百事可乐营销策划案下一篇:我五年级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