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2024-07-24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精选9篇)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第1篇

滑坡治理措施

我国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其主要工程措施简要分述如下:

1、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1)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辅助措施,而且应是首先采取并长期运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拦截、旁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主要工程措施有:油墨滑坡体外截水沟;滑坡体上地表水排水沟;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作等。

(2)排除地下水:对于地下水,可疏而不可堵。其主要工程措施有:截水盲沟 — 用于拦截和旁引滑坡外围的地下水;支撑盲沟 — 兼具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 — 用近于水平的钻孔把地下水引出;此外还有盲洞、渗管、渗井、垂直钻孔等排除滑体内地下水的工程措施。

(3)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上游严惩冲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对岸的“ J ”坝;在滑坡前缘抛石、铺设石笼、修筑钢筋混凝土块排管,以使坡脚的土体免受河水冲刷。

2、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

(1)削坡减重: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使滑体外形改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体稳定性。

(2)修筑支挡工程:因失去支撑而引起滑动的滑坡,或滑坡床陡、滑动可能较快的滑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办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体迅速恢复稳定。支挡建筑物种类有:抗滑片石垛、抗滑桩(如钢轨抗滑桩等)、抗滑挡墙等。、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由于滑坡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因此常常需要上述几种方法同时使用、综合治理,方能达到目的。

改善滑带面力学参数

采用注浆、注浆加筋、群桩、疏干滑面以及麻面爆破、焙烧等方法改善滑带土、滑面力学性质,提高滑坡稳定性,可在全部或部分滑带土、滑面中进行。

对于提高稳定性效果有限,难检验及重要工程,只宜作为辅助或应急措施。改善部位可以是全部滑面及其上下滑带土,但以改善平缓段,前缘上翘段滑面及其附近滑带土最有效。

注浆及注浆加筋法

静压注浆法:一般用于排水条件好且阻滑段坡面较平缓的滑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崩塌堆积体及岩质滑坡,改善深层滑面力学性质,防止在诱发因素作用下产生滑移及处理滑体裂缝。静压注浆前,宜先作堆石固脚压坡,并核算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后,再施灌。

高压旋喷注浆法:一般采用沿滑坡滑移轴线方向布置旋喷孔,形成与滑坡滑移方向平等的若干连续壁状固结体,既改善滑带及滑面力学强度,又可减少对滑坡排水通道影响,保持排水畅通。

深层搅拦注浆加筋法:用于处治淤泥、淤泥质土及饱和黏性土的滑体、滑带。为减少对滑体排水影响,宜控制搅拦桩范围为淤、淤泥质土等弱透水部位及其上下部2米范围内。

群桩法

采用碎石桩、石灰桩等柔性桩或微型桩等小截面群桩处理滑坡,适用于治理滑带土较深厚或滑面和滑移方向不确定的中小型滑坡。桩深应进入滑床稳定土层内不小于1.5~2.0米。

碎石桩法: 采用干振或沉管方法形成碎石桩,在砂性土中可挤密加固,适用于治理滑带为土厚层淤泥质土、粉细砂的土质滑坡。

微型桩法:微型桩可以在狭小的区域内施工,适于处理滑带土较厚的牵引式滑坡、处于蠕动阶段的推移滑坡。

焙烧法(热加固法)

以一定的压力向预先设置在土层中的钻孔内压入灼热的气体或向孔中注入可燃液体或气体进行燃烧,使土体脱水、孔壁附近土体烧结固化,从而提高滑带土力学强度。适于治理滑带土在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黏性土、湿陷性黄土、加固深度8~10米以内的滑坡。采用焙烧法处理的滑带多为黏性土,且含水量较高,因此多采用开口式,把两个钻孔的下端采用扩扎方法,使其相通,在一个孔内燃烧,由另一孔排扎。

离子交换法

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采用石灰、正确酸钙、磷酸铵、氧化铝、氧化钙及其他三价金属阳离子溶液,利用金属阳离子在饱和黏性土中具有扩散效应,在土结构中的迁移速度大于水的渗透性能,将期灌入饱和黏性土滑带中,交换出土中的阳离子,可使饱和黏性土的抗剪强度提高1~2倍。适用于治理滑移阶段的小型滑坡。

爆破弱层法(麻面爆破)

用爆破弱层稳定边坡是以提高滑面内摩擦角¢为出发点,即用适当的爆破方法河药量,使滑面经松动爆破而破碎,借助于破碎的岩石内摩擦角大的原理来稳定边坡。

三、渠道滑坡治理方法

(1)由地上转为地下。对规模大且深层的,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如Ⅰ号、Ⅷ号滑坡体采用由明渠改为隧洞,绕过滑坡体。

(2)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如Ⅲ号滑坡体。

(3)建挡墙。对小且易治理牵引式浅层滑坡情况,采取建“挡墙”,防止其下滑。如Ⅱ号、Ⅳ号滑坡体,该滑坡体顶部平缓,倾角25°偏大,由于修渠道,造成临空面大,诱发滑坡。

(4)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如Ⅴ号滑坡体,顶部坡度大于滑坡体坡度,整个滑坡体显得头重脚轻,推移开始,顶部滑移明显大于滑体脚,而且滑坡体呈强风化状。

(5)保脚。牵引式浅层滑坡如果整体性好,且属弱风化,采取“保脚”的办法。如Ⅶ号滑坡体,整体性好,呈板壁状,根据东面滑下来的部分分析,若不破坏脚部,则稳定性可保证。

(6)抗滑桩。对于滑坡来说,除以上治理方法外,对于深层滑坡、蠕变型滑坡,可采取“打抗滑桩”的方法,效果较好。如错初电站厂房后边坡治理。

(7)综合治理。对于一个滑坡体,尤其是大型深层滑坡体,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体,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滑坡体都发生在雨季。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第2篇

双龙堡滑坡特征及治理措施

从工程地质条件、滑坡特征及降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在斜坡弃土堆载所导致的一个典型滑坡实例,对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验算,提出了防治措建议.

作 者:李长雄 侯大伟 石金胡  作者单位:重庆市勘测院,重庆,40002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PB42.22 关键词:滑坡   弃土   稳定性   防治措  

滑坡治理措施浅析 第3篇

1 滑坡治理原则

1)以查清工程地质条件和了解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为基础。查清斜坡变形破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是最基本的工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斜坡稳定的主要及次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2)整治前必须搞清楚斜坡变形的规律和边界条件,变形破坏规律不同,处理措施也不同,要根据斜坡变形的规律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此外,还须掌握变形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以确定其规模和活动方式,否则就无法确切地布置防治工程。3)按工程的重要性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斜坡失稳后后果严重的重大工程,势必要提高安全稳定性系数,防治工程的投资量大;而非重大的工程和临时工程,则可采取较简易的防治措施。同时,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适合当地情况。

2 滑坡治理常用措施分析

2.1 抗滑桩

1)抗滑桩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

该措施主要适用于滑坡体中有一个明显的滑动剪切面且滑动剪切面以下是较完整的基岩,或者是密实的稳定基础,能提供足够的锚固力。其主要优点是可处治深层滑坡,尤其是地形较缓时较锚索更经济适用;主要缺点为费用高,时间长,当地形较陡时不如锚索经济适用。

2)抗滑桩的分类。

就桩的埋置情况和受力状态而言,主要为悬臂式和全埋式两种。

按桩身的变形情况,可分为刚性桩和弹性桩两种,前者的相对刚度视为无穷大,其水平方向的极限承受能力和变位大小只取决于土的性质可抗力大小;后者则应同时考虑桩身的变形。

2.2 锚杆

1)锚杆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该措施适用于地形较陡,横向基岩不深的中浅层滑坡。其优点是施工较快,造价低,可处治中层滑坡;其缺点是锚杆长度一般在20 m之内,不适用于深层滑坡。2)锚杆的安设形式。根据边坡不同的破坏模式的典型锚杆安设区域与方位(如图1所示),对于边坡锚固的实际工程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据锚固机理分析,合理布置锚杆。

2.3 截排水措施

1)截排水措施的适用性及优缺点。

该措施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较多,附近居民、农田用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依赖不大的情况。其优点是在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时效果明显;其缺点为可能影响附近居民、农田用水。

2)截排水措施的主要形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该措施的主要形式有地表截排水沟(明沟、暗沟)、地下疏干排水孔等形式。设置截排水措施应注意:对于滑坡界限比较固定和牵引范围不大的滑坡,在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截水工程可一次做成永久性的,在滑坡范围内的地表排水工程,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当滑坡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应做成临时性的,少投资,及时维修,起到临时排水,不使滑坡因地表水下渗而恶化的结果即可,待滑坡稳定或基本稳定之后再做成永久性的排水工程。当滑坡在旱季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时,预计在雨季来临之前可做成部分支挡工程基础。

稳住滑坡时做成永久性的,这对于减轻刚刚做成的部分抗滑工程的负担是非常重要的。

2.4 挡土墙

1)挡土墙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挡土墙是一种古老而常用的支撑建筑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挡土墙由于受到自身结构稳定的限制,不大可能有效提高滑坡体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对于大型滑坡尤其如此。因此,挡土墙只能适用于基岩埋藏浅、滑动面浅的浅层滑坡,在大中型滑坡治理工程中,挡土墙往往只能作为综合治理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优点为施工较快、造价低;其缺点为挡土墙基础埋深有限,不适用于深层滑坡。

2)挡土墙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a.避免墙基的开挖影响滑坡稳定,开挖应安排在旱季进行,从滑坡体两侧向中间分段、跳槽、支撑开挖,防止滑坡前缘大断面临空。b.保证挡土墙的施工质量,据调查,挡土墙失效的众多事例中,有50%以上是由于施工质量不好,导致挡土墙结构受力不满足要求而破坏。

2.5削方减载与填土反压

1)削方减载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削方减载措施特别适用于上陡(重)下缓(轻)的推动式,且滑坡后缘及两侧有明显的边界,或者有岩体出露而不易受到牵引变形的滑坡治理,对改善滑坡的稳定性,提高安全系数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特别对于滑动土体厚度大于30 m的厚重型滑坡,通过削方减载较容易实现安全系数的提高。

削方减载的优点为比较经济、施工相对较快;其主要缺点为开挖扰动对环境有负面作用,应力释放及地下水朝开挖面出溢产生的渗压力等作用,容易导致周边土体的牵动,产生新的变形体。

2)填土反压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填土反压适用于滑坡前缘有足以抵抗滑坡下滑力的有利地形,如“V”型沟谷等,且滑坡前缘地表水水量不大的中浅层滑坡。其优点为:能较好地处置挖方废方,在地形有利时较经济;其缺点为:对地形、水系要求较严格,并要有充足的废方,有时会占用耕地和农田,反压高度有限,一般不适用于深层滑坡处治。

滑坡体后部削方减载的弃土,或者其他建筑物开挖的弃渣,如果土质较好,可利用其在滑坡前缘填土反压。统计分析表明,如果将滑坡体上部(滑动区)的体积减重4%,同时等量反压回填到坡脚(阻滑区),可使滑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增加10%,所以在滑坡的处治过程中,削方减载与填土反压往往是相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

3结语

滑坡的治理措施都有其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治理滑坡要因地制宜,要把“方案优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不留后患”作为滑坡防治的总体方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摘要:对滑坡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滑坡的治理原则,分析了滑坡治理常用的措施,总结了滑坡治理主要工程措施的适用范围、各自的优缺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从事滑坡治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滑坡,治理措施,抗滑桩,锚杆,挡土墙

参考文献

[1]王恭先,徐峻龄.滑坡学与滑坡防治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130-168.

[2]姜德义.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滑坡防治[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3-137.

[3]陈祖煜.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80-124.

软土基坑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第4篇

摘要:滑坡是在一定的内因、外因等地质环境条件和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气候及径流条件以及其他因素。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其软土基坑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滑坡;软土基坑;影响因素;措施

以某基坑为例,基坑开挖深度约 12m,基坑西南侧为堆土区,堆土高度约 6 m。基坑采用放坡式开挖,在无任何围护措施的情况下,基坑侧壁软土失稳形成滑坡,导致基坑南侧小区围墙倒塌,路面出现裂缝,裂缝宽度 2~5cm,小区紧邻基坑的2幢楼房倾斜,墙面出现裂缝,住户全部迁出。

1 工程地质概况

场区地貌类型属于海积平原地貌,地面标高约4.40 m。基坑开挖深度内土层主要为杂填土、淤泥质黏土、淤泥及黏土,基坑侧壁以软土为主,下伏前震旦系片麻岩(图 1)。① 层杂填土,杂色,潮湿,松散,平均厚度 2.26 m。②1层淤泥质黏土,灰色-灰黄色,流塑,平均厚度 3.09 m。② 层淤泥,灰色,流塑,平均厚度6.09 m。③ 层黏土,灰黄色-黄色,可塑-硬塑,平均厚度 10.34 m。④ 层残积土,棕黄色,硬塑-坚硬,平均厚度 2.42 m。⑤ 层全风化片麻岩,灰白色,坚硬,平均厚度 0.77 m。

图 1 研究区工程地质剖面图

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上部①层杂填土中,潜水水位埋深0.89 m,标高 3.57 m。

2 滑坡产生的原因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1]。

该工程产生滑坡的条件主要分为:地质条件,内外营力(动力) 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1) 地质条件:基坑侧壁以软土为主,滨海地区软土由于其成因、物质成分及结构的特殊性,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扰动性大及流变性等特点,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6]。场区地下水位偏高,基坑开挖时正值雨季,地下水作用主要为软化土体、降低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土体及增大土体重度等。尤其是对滑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为突出,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表 1)。

表 1 土层部分物理力学指标

(2) 内外营力(动力) 和人为作用:基坑采用放坡式开挖,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基坑西侧堆土,地面超载增大,加速了滑坡体下滑。由此可见,基坑采用放坡式开挖,侧壁土体抗剪强度低、地下水活动及坑外堆土是滑坡产生的根本原因。

3 滑动带位置及滑坡体形态的确定

3.1 滑动带位置的确定

滑动带为滑坡体与滑床之间具有一定厚度的剪切带。软土边坡在失稳破坏前,一般都存在较大的塑形变形,往往形成塑形的局部滑动带。通过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钻探取芯观测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手段,综合确定滑动带位置[8]。

(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法(测斜法):垂直基坑方向预埋 5 根测斜管,测斜管安装在穿过不稳定土层至下部稳定地层的垂直钻孔内。通过便携式数字测斜仪监测滑坡区的侧向位移。第一次观测可以建立起测斜管位移的初始断面,其后的观测会显示当地面发生运动时断面位移的变化。探头从测斜管底部向顶部移动,测量间距为 0.50 m。对比当前与初始的观测数据,可以确定侧向偏移的变化量,显示出地层所发生的运动位移。绘制偏移的变化量可以得到 1 幅高分辨率的位移断面图[2]。此断面图有助于确定地面运动位移的大小,深度,方向和速率。通过曲线上位移变化量及速率最大点确定所对应的滑动面深度(图 2)。

图 2 测斜管深度-位移曲线图

(2) 钻探取芯觀测法:钻探采取全断面取芯,在预估的滑动带以上 5 m 或发现滑动带迹象时,进行干钻,回次进尺不大于 0.30 m,并及时检查岩芯,确定滑动面位置。通过观测,滑动带土体明显扰动,含水量偏高,强度降低,具有滑动形成的揉皱及擦痕。将岩芯晾干,用锤轻敲或用刀沿滑面剖开,测出滑面倾角和沿擦痕方向的视倾角,用以确定滑动面。

(3) 室内试验法:钻探过程中自上而下采用薄壁取土器连续取样,通过室内试验,取得物理力学指标。将物理力学指标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横向为滑动前后指标对比,纵向为单层自上而下指标对比。发现滑动带处土样含水量明显偏高,抗剪强度降低,灵敏度降低。

3.2滑坡体形态的确定

通过滑坡体的形态,可以确定滑坡体厚度,进行滑坡推力计算,为滑坡整治提供依据。根据测斜成果、取芯观测及室内试验法综合确定各测斜孔滑动带的位置。并根据滑坡前缘剪出口的位置及滑坡后缘裂缝位置及产状[1],综合推断出滑坡体的基本形态(图 3)。

图 3 滑坡体形态示意图

滑坡推力的计算(GB 50007—2011),是滑坡治理成败以及是否经济合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滑坡的定量评价。

(1)

式(1) 中:Fn、Fn-1为第 n 块、n-1 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kN/m);ψ为传递系数;γt为滑坡推力安全系数,取 1.20;Gn为第 n 块滑体自重(kN/m)(表1); 为第 n 块滑体滑动面的内摩擦角标准值(°)(表1);cn为第 n 块滑体滑动面的黏聚力标准值(kN/m)(表 1);ln为第 n 块滑体滑动面的长度(m);βn、βn-1为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经计算,每米抗滑挡土墙所提供的抗滑力不应小于 238.58 kN(表 2)。

表 2 滑坡推力计算表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第5篇

5#公路渠0+363.89至出口段滑坡体应急抢险治理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工程概述

根据2009年4月24日业主召开导流明渠工程抢险会议精神要求我局按照成勘院设代处设计图纸《左岸边坡渠0+363.89至导流明渠出口段边坡综合治理及锚索支护图》(CD221SG-41-1(31~37))施工5#公路渠0+363.89桩号处滑坡体上、下游坡面应急抢险综合治理工程。

2、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作业必须按照施工作业程序进行;

2、施工照明必须满足施工现场要求;

3、施工作业人员必须系挂好安全绳,并把母绳固定于5#路内侧固定可靠位置;

4、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护,同时监护人员也必须系挂好安全绳;

5、挖机抛渣作业时,必须在下方安排专人监护,禁止人员、设备进入落渣区域;

6、安排专人每日对滑坡体的状况进行观测,是否有裂隙出现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现裂隙及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立即报告施工局技术、工程、安全等部门;

7、爆破施工作业必须有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作业,严格控制药量,并采取弱爆破,单孔单响的方式;

8、下雨(中雨以上)、大风(6级以上)等情况下,应该停止作业;雨后,必须进行观测后进行施工作业;

9、安全观测人员必须每日将观测情况进行记录,每日至少观测三次,一般在作业前观测,并每周安全例会时将记录交施工局安全办存档;

10、大雨后,必须进行仔细的观测,如有任何异常,不得进行施工作业,同时通知施工局相关部门。未发现异常时,应采取有效的保障人员安全的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11、施工作业同时按照高处作业、排架施工、开挖作业相关要求及防暑降温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12、施工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技术交底相关内容规定和本安全技术措施。

水电八局有限公司藏木施工局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滑坡治理措施分类 第6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市交通中噪声污染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公路方面的噪声,并指出了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噪声进行防治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对于防治城市交通噪声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噪声;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城市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一种非稳态、不连续的流动声源,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程度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辆迅速增长。从1992年起车流量每年平均以16%的速度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分类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据测定,汽车在行驶中的噪声为80~90,在城市快速道路上高速行驶的车流噪声接近100。

道路交通噪声计算,要根据交通量、平均行车速度、重车百分比、道路坡度和道路路面材料等因素得到一个基本的噪声计算值,然后计算由于传播、反射、吸收和屏障等影响所产生的修正,最终得到交通噪声评价值。现在还用一种叫机动车噪声污染分析处理系统的。该系统包括系统机动车噪声源强分析模块、路段噪声分析模块、交叉口噪声分析模块、环境噪声预测模块、环境噪声评价模块。其功能是:根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的交通信息数据,分别处理路段两侧和交叉口周围的噪声强度等级,综合背景值,做出噪声预测。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做出换环境污染指标(噪声污染指数)。将处理结果进行储存和更新。

(二)城市轨道交通噪声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目前的交通状况已不能满足要求,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乘坐舒适、安全、稳定、占地少及空气污染小等诸多优点,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独占鳌头。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主要有地铁,地面包括有轨电车、高架轻轨、城市铁路等形式。城市轨道车辆由于运行在城市中,其运行速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鸣笛、且新的钢轨一般用焊接长钢轨,所以城市中的轨道交通噪声主要是以下四种:轮轨滚动噪声、牵引电机噪声、齿轮转动噪声及空压机噪声。地铁交通除列车运行噪声外,还有风亭及冷却塔噪声。高架轻轨噪声除轮轨噪声、车体辐射噪声、动车组牵引电机噪声外,还有桥梁结构噪声,与地面轨道交通相比,其噪声辐射面大,影响范围广。

(三)城市公路交通噪声

城市中对外公路交通噪声是指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所产生的噪声,交通噪声在现代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最难避免的噪声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道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重视。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交通噪声分析应考虑车辆产生最大噪声的交通条件,和最干扰公路两侧居民的交通条件,通常选用昼高峰和夜高峰两个时段来分析交通噪声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城市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针对交通噪声的声源、传播及受声点3个关键环节,有多种措施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受声点的影响,在此我们称之为降噪措施。

(一)针对声源的降噪措施

选用低噪声路面。一般来说,汽车行驶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比行驶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噪声要低1~3。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对低噪声路面的试验研究,外露集料表面的低噪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降噪特性可与传统的沥青路面相媲美,而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可降噪2~8。因此,使用低噪声路面可有效的降低公路交通噪声污染。运用交通管制措施禁止鸣笛,某时段内禁止大型车辆在敏感路段通行,调整交通信号使交通流顺畅因而车辆不需经常停顿等交通管制手段对城市道路的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也易于采用,但这些措施不宜于野外公路,以免明显降低车辆速度和道路使用的方便性而影响野外公路的使用。

(二)针对噪声传播途径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与受声点之间设置声屏障。声屏障是一个降低公路噪声的重要设施,也是道路设计者经常采用的降噪措施,对距公路200范围内的受声点有非常好的降噪效果。声屏障是一个明显干涉声波传播的阻挡物或部分阻挡物,它可以阻挡声的传播而形成一个声影区,其降噪效果随声程路程差的增大而增加。声屏障的形状和材料种类多种多样,可以用土、砖、混凝土、木材、金属和其它材料来构筑,修建声屏障除考虑其降噪作用外,还要注意其经济实用,并与其所处环境相协调做到视觉满意。

三)针对噪声受声点的降噪措施

在公路受声点之间种植绿化林带。有关资料表明,非常稠密的树林(在声源与受声点之间没有清楚的视线),且树林高度高过视线4.5以上时,树林深入30可降噪5,如树林深入60可降噪10,树林的最大降噪值是10。种植林带除具有降噪作用外,还兼有绿化美化环境的功能,但会大幅度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当公路经过荒山丘陵地区时,该方法较为实用,由于我国耕地紧张,所以当公路途经耕地时,该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增大公路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在公路选线时,应充分考虑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其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规定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的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疗养院住房和特殊宾馆等噪声敏感点,应先估算其噪声声级,如通过设置声屏障无法解决噪声污染问题,就需考虑调整线位,增大线位与敏感点之间的距离,降低敏感点的噪声声级。

(四)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

城市轨道交通的噪声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从声源降噪和传播途径降噪两方面考虑,特殊情况下对受声点加以防护。噪声防治应从降低噪声源开始,尽可能降低列车动力系统噪声。首先从车辆构造设计上加强防振、吸声措施,采用阻尼车轮及盘式制动,车辆踏面整修和车辆两侧架设防声裙等。其次,在轨道及桥梁结构上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如用超长无缝钢轨代替标准钢轨,以减少车轮对钢轨的撞击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可降噪23;在承台上设置弹性聚合物砂浆垫层和配有弹性扣件的整体道床,以利吸收振动波,该整体道床与普通整体道床相比可减振降噪10;定期打磨钢轨,增加钢轨的平顺度,降低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冲击、不均匀磨耗引起的轮轨振动与噪声,可降噪35。

三、解决方案

以上我们了解了几种城市交通噪声,虽然各自都有解决的方案,综合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应限期治理,车辆的年检应增加噪声检测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汽车报废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车辆,该报废的必须报废,不得延用,加快旧车淘汰;

2.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管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合理布置临街建筑物,可采用设置吸声墙面、隔声门、窗,实行立体绿化,或使临街建筑物为商店、楼亭等,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4.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对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提出严格要求,明确规定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根据国家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屏障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与此同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

5.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降低空气污染度为使城市居民远离交通噪声,要致力于在道路两侧修建斜坡,加宽沿街住宅的缓冲绿化带,并利用有限地带开发立体绿化,增加植被面积,充分发挥绿色植物在降噪和净化空气污染物中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城市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交通“公害”之——噪声,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须,贺聪.公路交通噪声的诸问题[J].环境科技,1995,(5).姚白鸥.城市交通噪声及其控制[J].城乡建设,1982,(9).雷晓燕.铁路轨道结构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施仲衡,等.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浅谈滑坡及其治理 第7篇

一、前言

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实例:1961年3月6日湖南省资水柘溪水库库岸发生了一起重大滑坡次生灾害。当时水库工程尚未竣工,正值施工期间,在大坝上游右岸1.5公里处的塘岩光发生了大滑坡。滑体约165万立方米,土石以高达每秒25米的速度滑入深50余米的山区水库,激起的涌浪漫过尚未建成的大坝顶部泄向下游,造成了巨大损失,死亡40余人。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三、形成滑坡的条件及因素 1.形成条件

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土壤结构疏松,易积水,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变形滑动。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滑坡。2.主要的人为因素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四、滑坡的整治

造成滑坡的原因是滑动力超过了抗阻力,所以滑坡抢护的原则应该是设法减少滑坡力与增加抗阻力,其方法可以归纳为“上部削坡与下部固脚压重”。对因渗流作用引起的滑坡,必须采取“前截后导”的措施。上部减载是在滑坡体上部削缓边坡,下部压重是抛石(或沙袋)固脚。滑坡抢护的方法有: 1.固脚阻滑

(1)抗滑挡墙:挡墙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抗滑建筑物,借助于挡墙本身的重量,支档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有抗滑片石垛、抗滑片石竹笼、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抗滑挡墙、空心抗滑挡墙(明洞)及沉井式抗滑档墙等。

(2)抗滑桩:抗滑桩系穿过滑体固定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抗滑桩破坏山体少、施工、方便、工期短、省工省料的优点,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3)锚固和预应力锚固:在有裂隙的竖硬岩石边坡,为了增强滑面的正压力,以提高沿滑面的抗滑力,或为固定松动危岩,可采用锚固或预应力锚固措施。一般方法是打钻孔,内插锚杆。2.滤水固坡

采用反滤结构,抢护滑坡的措施,均称为滤水还坡。该法适用于由于土料渗透系数偏小、排水不畅而形成的严重滑坡。具体抢护方法如下:

(1)导渗沟滤水还坡。先在背水坡滑坡范围内开挖导渗沟,再在沟内填沙滤水。

(2)反滤层滤水还坡,这种方法与导渗沟滤水还坡法基本相同,仅将导渗沟改为反滤层。3.削坡

一是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可能产生崩塌坠石边坡局部失稳现象,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二是对土质滑坡体、削缓边坡,减小滑动体厚度,以减小滑动力。边坡高度较大时,可分级留出平台,提高边坡稳定性。4.减重反压

减重反压:主要适用于推移式滑坡体。特别是滑动面上陡下缓或接近园弧形时,或滑坡体前缘厚度大很多时,减重效果尤为显著,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石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在减重反压后的边坡,应及时整平,做好防排水措施和坡面绿化,以免裂隙裸露,水乘隙渗入边坡内部。

五、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展望

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复杂,其防治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圈定滑坡范围,确定滑坡特征、类型及发展强度,采取先进、经济有效的措施仍需我们迸一步研究和深索。主要的研究发展方向展望如下:

(1)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勘察与预测滑坡体及其稳定性,如遥感法、物探法、GPS技术、北斗及现代测试手段;

(2)进一步研究排水对滑坡稳定的作用机理;

(3)建立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库和专家模糊决策系统;

(4)开发和应用新材料和新构件,诸如抗腐蚀抗生物化学作用的加筋新材料、防腐蚀可再拉张的锚索、高强度高耐久可提供较大抗滑阻力的护坡构件等;

(5)开发应用新工艺和新方法,诸如能提供较大阻滑力且施工便捷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锚固方法,用高强度预应力抗滑桩及锚拉抗滑桩作大厚度高推力滑体的支挡结构,用于滑坡内部加固的多种新型灌浆方法等;

(6)研究开发与环境相协调、与土地利用相结合、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治理方法,各类治理工程设计应能做到充分考虑到环境复垦和绿化美化,治理后土地资源能合理开发与利用抗滑挡结构有可能作为建筑物承重结构等。

六、结语

浅谈公路滑坡的分类及预防措施 第8篇

1 滑坡的分类

按滑坡体的物资组成可分为:

1)堆积层滑坡。它主要包括坡积、洪积、重力堆积体中或岩基沿顶面滑动的各种滑坡。

2)残积层滑坡。它主要指发生在厚层风化壳中的滑坡,由于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坚硬基岩已风化成土和碎石。

3)黄土滑坡。新、老黄土中发生地滑坡,多沿新、老黄土接触面滑动,滑动的产生常和黄土对水的不稳定性有关。

4)粘性土滑坡。在均质和非均质粘性土中产生的滑坡,多因网状裂缝破坏了土的结构,水沿裂缝下渗,最终使土的强度降低而产生滑坡。

5)堆填土滑坡。人工填筑的路堤土及弃土,主要是路堤沿原地面发生地滑动,有时也带动其下的坡积层一起下滑。

2 容易发生滑坡地带的特征

2.1 地形地貌

1)山坡或河谷谷坡上的圈椅地貌是比较容易发生滑坡的地方。圈椅地貌是指背后靠山、左右两侧为两条山梁,中间围出一块缓坡地,外形像圈椅状的一种地貌。

2)在较陡的大段河谷谷坡中间,夹一段台地状的缓坡地,有时坡面被冲沟切割成鸡爪形山梁,这种缓坡或山梁往往容易发生滑坡。

3)平整的山坡面,只要没有地下水出露,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2.2 岩、土结构

1)页岩、泥岩、泥灰岩、千枚岩、滑石片岩、云母片以及其它容易风化、遇水软化的岩石及粘性土、黄土及各种成因的堆积层,都较容易发生滑坡。

2)断层面、节理面、褶曲两翼的倾斜面、不整合面以及倾角较陡、倾向山外、走向与路线交角小于45度的基岩层面,都容易构成滑坡的滑动面。

2.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3 产生滑坡的条件

实践经验表明,不良的地质条件是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而人类的工程活动和水的作用则是触发并产生滑坡的主要外部条件,所以,如果能充分认识和正确分析这些内外条件,因势利导,就能解决好滑坡的防治问题。

3.1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有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

3.2 产生滑坡的外部条件

1) 水的作用

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漏水等。一旦水进入斜坡岩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岩重和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潜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层起了滑润作用;

2)不合理的施工

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合适的在边坡上填置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坡。

3)振动

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

4 滑坡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

4.1 防治原则

在选择滑坡防治措施前,要具体调查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认真研究和确定滑坡的类型及其发展阶段;分析形成滑坡的主次要因素及彼此的联系;结合公路的重要程度、施工条件及其他各种情况综合考虑。

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应尽量绕避。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著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具体方案比选。对于可能忽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滑动缓慢的大型滑坡,宜全面规划,分期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施工及运营中产生的大型滑坡,应慎重做出绕避方案或局部改移路线和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等,在进行全面综合比较后决定取舍。对于古滑坡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可进行整治,路线不需绕避。但应注重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路线通过滑坡位置,一般滑坡上缘或下缘比滑坡中部好。滑坡下缘的路基宜设成路堤形式以增加抗滑力;滑坡上缘的路基宜设成路堑形式,以减轻滑体重量;对于窄长而陡峭的滑坡,可采用旱桥通过。滑坡整治之前,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4.2 防治措施

1)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2) 边坡支挡工程

重力式抗滑挡土墙:重力式抗滑挡土墙以墙身自重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在公路滑坡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挡墙形式。重力式抗滑挡土墙的墙背坡度一般采用1∶0.25,墙后常设卸荷平台,墙基一般做成倒坡或台阶形,墙高和基础的埋深必须按地基的性质、承载力的要求、地形和水文地质等条件,通过验算来确定。

抗滑桩:抗滑桩是穿过滑体深入滑床以下稳定部分以固定滑体的一种桩柱。多根抗滑桩组成的桩群共同支撑滑体的下滑力,阻止其滑动,同抗滑挡墙相比,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大,施工较复杂,但效果显著,因而被广泛应用。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是造价最大的工程项目,因此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上应该采用优化论数学模型。

预应力锚固:预应力锚固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边坡加固的一种新型防护工程措施,在公路滑坡防治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例。它对岩质陡坡和危岩的加固,滑移面埋深浅的岩质滑坡加固效果很好,也可以用于强风化岩质陡边坡加固喷锚护壁。

3)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5 结语

刍议山体滑坡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第9篇

【关键词】山体滑坡;成因;治理措施

0.引言

滑坡实际上是指在地质脆弱的区域,岩石和沉积物与稳固的下伏基岩发生松动、分离并快速滑落的一种块体运动。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简要分析了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治理措施。

1.山体滑坡的成因

1.1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2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1.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1.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1.5人为因素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2.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2.1修建排水沟

设置截水、排水沟、盲沟,防止地表水、地下水流入坍、滑体。在坍、滑体上方,按其汇水面积及降雨情况,结合地形设置一道或几道截水沟,使地表水全部汇入截水沟,引至路基边沟或涵洞排出。截水沟断面一般可取深0.4-0.6米,沟底宽0.5米左右,边坡1:1-1:1.5。在坍、滑体范围内,根据水量大小开挖树枝状排水沟。其主沟与滑动方向一致,以免滑坡体滑动时水沟破裂水量集中下渗。水沟跨过裂缝,可用搭叠形渡槽引过。排水沟尺寸可略小于截水沟填平坡体上的洼地、水塘,整平夯实山坡坡面。若截水沟和排水沟通过砂性土地带,必须用三合土或水泥砂浆抹面,以防漏水。坍、滑体内地下水丰富且层次较多时,可设支撑盲沟,用于排水和支撑。当坍、滑体上方有地下水时,在垂直于地下水流的方向设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引向两侧排出。盲沟宽度一般为1米左右,深度视地下水或滑动面埋深而定,须设置于地下水层之中,其基底必须置于滑动面之下的稳定土层上。盲沟内填充碎石或卵石,周围用细纱或草皮作反滤层,以防盲沟淤塞。

2.2设置构造物

若滑坡体下有坚实基底,且滑坡体推力不大,可设置抗滑擋土墙,挡土墙尺寸应经过计算确定。若滑坡体底部有未扰动层,可打桩阻止坍体滑动。一般在坍体滑坡的斜面上,用木桩或混凝土桩穿过坍滑体,打入未扰动下层,桩的间距及打入深度应经过计算确定。

2.3稳定边坡

土质边坡可植草皮,风化石质或泥质页岩坡面可植树种草,利用植物根系固定表土,并减少地表水下渗。岩石风化碎落坡面区,可用表面喷浆、三合土抹面或黄泥拌稻草抹面;土质坡面可采取铺砌块石护坡。根据边坡地形特点和地质条件,采用刷方减缓坡度或在滑坡体上部挖去一部分土体,减轻滑坡体重力,以减少下滑力,增强滑坡体的稳定性。刷方或上部减重的数量按平衡条件验算确定。

3.预防山体滑坡的有效对策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

建立专业人员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队伍,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专业队伍为主的监测网点,对其它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为主、并与专业队伍指导和定期巡查相结合的监测网点,通过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实现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适时监控,为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2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专家分析制度

某个滑坡体发生险情后,由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及相关专家召开会商会,分析监测预警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判断滑坡体所处状态及预警级别,估算涌浪影响范围,形成会商意见,供当地政府决策参考。

3.3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因而,预警信息应当由当地政府以正规形式明确发出,各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发布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山体滑坡现象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书法课题研究下一篇:七年级下英语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