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教案

2024-07-26

铅笔有多长教学教案(精选11篇)

铅笔有多长教学教案 第1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动口说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每次测量时,都要先估计,再测量,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策略:

本课时的一个教学难点就是学会正确测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单位化聚也是本课时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练习,再讨论单位化聚的规律,突破了这个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资源:

两人一把米尺,直尺、借书卡、1元硬币、一张光碟。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老师带来了你们的两个老朋友,大家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出示米和厘米并贴在黑板上。问:这两个老朋友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学生比画)

同学们还想认识多几个长度单位朋友,帮助我们测量物体长度吗?下面来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在比赛中认识长度单位朋友。

设计思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一、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要求:合作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同时不影响其它小组的思考,最后小组评比出优秀成员)

1、我们还学过了用尺子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同学们还记得测量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准确地测量出这三条线段的长度,不过老师有个小要求:就是在测量每条线段之前,先来估计线段的长度写在()里,再用尺子进行测量,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活动:测量线段。

3、汇报发现(出现不够整厘米数怎么办?)

导入:第三条线段比2厘米多出了5个小格,但是又不够3厘米,我们写2厘米或3厘米都不太准确,有办法解决吗?(用毫米表示)

板书:毫米mm

4、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你能汇报你的发现吗?(由学生说出:当

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由老师引导)。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m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厘米=10毫米

小结: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直尺上任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由于毫米非常短,你能借助铅笔进行比画,在尺子上找出1mm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吗?

3、请找出3mm的长度与同桌互相判断找对了没有。再找5mm,8mm呢?你能找出10mm的长度吗?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板书:1厘米=10毫米

1m=10mm 4、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3厘米?

5、动手测量,再次感受毫米的长度。

请每组的组长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借书卡、1元硬币、光碟盒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进行测量。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测量能力,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三、活动三:找分米

1、引入:除了米和厘米外,我们今天又学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量比较短或者比较精确的物体时,我们需要用到毫米,那如果要测量书桌面的长,我们选择毫米做单位,大家认为合适吗?有更好的选择吗?

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

板书:分米dm 1、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2、用手比画出1分米大概有多长。3、1分米=10厘米,即10厘米就是1分米,你能找出1米有多少分米吗?请四人小组在米尺上找一找。

4、介绍1柞和中指尖到手臂肘窝的长度。

5、闭眼回想四个长度单位有多长,再听老师口令比画它们的长度。

四、活动四:说一说、排一排、选一选。

1、说一说:我们一共有几个长度单位朋友了?

2、排一排:请四个学生扮演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几兄弟,让学生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

3、选一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五、活动五:说一说,评一评

1、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本节课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2、估一估,量一量。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名称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借书卡厚度

1元硬币厚度

1张光盘厚度

3、选一选:小组评价(在选中的脸旁边打:)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房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把直尺长约20()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跳绳长2厘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教案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关于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是涉及到分米、毫米、和千米的新知识。对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因此,要通过设计测量等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实际体验,构成表象,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活动中建立分米、毫米的概念,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体验不同的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并且对于米和毫米之间两个长度单位的换算也能较好的运用。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知道有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对于具体表示的意义,学生还不是能很好的掌握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四、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五、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10厘米长的彩带、6.3厘米的彩带

四、教学流程设计

情境导入——探索新知——运用新知——总结反思——课后延伸

(一)情景导入——2分钟

1、猜谜语: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铅笔)

2、课件出示两只铅笔。

(1)师:这样的小小谜语果然难不倒大家!今天课堂上来了好多新老师,同时,也来了两只铅笔朋友,他们两个要比比谁更高,你能帮帮它们吗? 学生交流想法,判断哪只铅笔更长。(2)师: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出现了分歧,那么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两只铅笔谁更长谁更短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比、尺子量的方法。

(3)师:看来方法可真多呀,那么今天咱们就来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铅笔有多长。

(二)、探索新知

1、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以及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师:咱们在测量长度单位时,都必须要用上长度单位,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生:米、厘米 师:米和厘米之间又什么关系吗? 生:1米等于100厘米。

2、认识分米

(1)估一估,这只绿色的铅笔有多长?

师:为了方便大家估计测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跟绿色铅笔一样长的纸条,请你拿出来,在测量之前,老师想请你们为这只铅笔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2)测量验证

师:要想知道铅笔到底有多长,仅仅靠估一估还不行,还得拿出尺子进行量一量。你知道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注意到测量时应要对起,从0刻度开始等等细节。并组织学生进行测量。(3)汇报测量结果——10厘米

(4)介绍分米——2分钟师:同学的速度真快,一下子测量出了这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瞧,智慧老爷爷有话要对我们说呢。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智慧老爷爷“这个铅笔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也可以说这根铅笔的长度是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师:智慧老爷爷告诉了你什么新知识?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看来你读得很用心,在国际单位上,咱们的10厘米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也就是1dm=1cm.(5)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通过刚刚智慧爷爷的介绍呀,都知道了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组织同桌两人一起找一找,说一说。)请生汇报。

师小结:只要我们能在尺子上找到10厘米,就能用1分米来表示。师: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到这么多1分米,你能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6)了解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刚刚同学们都测量出这绿色的小彩带的长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么,如果两个这样的绿彩带链接起来,是多少?3个呢?10个呢?(10分米还可以用多少来表示呢?)教师演示:老师手中是重叠的1分米的彩带,现在将它慢慢展开,1、2组的同学1分米1分米的数,3、4组的同学10厘米10厘米的数。

总结发现:10分米=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1米=10分米。(板书)用字母表示1m=1dm。

3、认识毫米(1)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师:刚刚咱们对绿色的铅笔进行了测量,学习到了这么多新的知识。想不想知道红色的这支铅笔要带给咱们什么惊喜呀?请你拿出尺子,量一量,这红色的铅笔到底有多长。生:这只铅笔的长6厘米多一些、6厘米再多3个小格。(2)介绍毫米

师:咱们在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不能正好读到几厘米,有时会多出几个小格,这是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X像这样的一小格表示1毫米(结合课件体介绍),那么比6厘米再多出3小格就是3毫米。(3)观察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找一找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1厘米中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毫米。10个小格就有10毫米。也就是说1厘米=(10)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1cm=10mm(4)感受1毫米有多长。(利用1毛钱的硬币感受)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

4、呈现两只铅笔的尺子测量图,总结比较,谁更长谁更短。

师:咱们刚刚通过测量发现,绿色的铅笔长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红色的铅笔长6厘米还多3毫米,谁更长?

5、寻找生活中的分米、毫米

师:通过刚才为两只铅笔测量,咱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测量单位,分米和毫米。还记得1分米大约有多长吗?1毫米呢?(学生用手势表现)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分米,又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三)运用新知,巩固提升(1)填一填、想一想: 今天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1厘米呢?1分米呢?1米呢?

(2)游戏,对儿歌

(3)读一读,淘气的日记。

(4)下列的测量方法是不是正确,为什么?量一量北斗星。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填一填。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米=()分米 3分米=()厘米 40毫米=()厘米(5).动动脑,拓展练习

(五)、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去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1毫米,在什么情况下用到分米?毫米?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这节课中,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出色,说给大家听一听。

六、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教学教案 第3篇

1.组织学生做游戏《2分钟有多长》,为学生现场提供写作素材,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使学生的习作成为“有米之炊”。

2.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体验游戏,在轻松自由的情景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之旅。

3.引导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对活动的感受进行适当的描述,从而有效地进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的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

在游戏中搜集习作素材。

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素材,做到有条理地记录游戏过程,谈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链接体验

1.教师讲述童年做过的游戏。(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丢沙包……)

2.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谁来说一说你们曾经玩过哪些游戏?玩游戏的时候心情怎样?(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纳信息、反馈信息,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3. 师总结并板书本节课的游戏名称《2分钟有多长》。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2分钟是长还是短?(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感想)

5.教师提出游戏要求:积极参与、眼观六路(看)、耳听八方(听)、用心感受(想)(板书)。

二、组织游戏,真情体验

1.师:这个游戏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先来做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在2分钟内写下我们班所有女生的名字,看谁能写完。

(1)教师计时2分钟,学生写。

(2)交流:

你觉得2分钟是长还是短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老师让你们2分钟内写出班里所有女同学的名字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具体体现在哪?

你有没有注意其他同学的表现?学生说说感受。(专心,专注,时间短……)

(3)这2分钟可真短呀!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

你能用个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这段时间吗?学生说,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而言,有意思就能吸引他们。其实有意思就是有情趣,教学上我们应该追求“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

2.游戏的第二部分。

请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动作造型,可以站着、坐着、趴着……

(1)学生自己设计动作造型。

(2)集体演示动作造型,评一评谁的动作造型最有创意。

(3)每个同学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造型做一做(强调:要保持动作造型,不能动,坚持到底),定格2分钟,同时注意观察自己视线范围内的同学的表情和动作。

(4)老师计时2分钟,学生做动作。

(5)学生谈感受。

你觉得这2分钟是长还是短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注意说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感受?)

谁设计的动作造型留给你的印象深?为什么?

你能用个四个字的词语形容刚才的那段时间吗?

(6)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又是一处不着痕迹的引导,引导学生用事实说话。两个游戏设计对比体验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学生能充分体会出2分钟的长短。

三、习作练笔,抒发体验

1.个性拟题,确定题材。

学生同桌商量作文题目。

汇报交流自己想写的作文题目。

教师总结。

2.水到渠成,自由表达。

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习作交流,品味体验

1.推荐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欣赏,并提出欣赏要求:既要发现写得好的地方,又要发现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师生共同评改。(习作点评,不要全文读完后再点评,最好是即时点评)

设计意图:这样的点评才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对学生的启发大,学生的印象自然也深刻了,效果就好了。

2.学生自改、互改作文。

五、教师小结,传递体验

《桌子有多长》教学实录 第4篇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体會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初步培养估测意识、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组织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交流,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学会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3.初步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引入新知

1.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好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想听吗?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我是课桌。我们天天陪着同学们一起学习,看到大家在不断地长大、进步,真是太高兴了!可是,我们连自己到底有多长还不知道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告诉我们吗?

(评: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实际测量

师:刚才同学们用手比划了讲台和课桌的长。想想看,你们还能用其他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生:能,我可以用东西来量。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桌合作测量测量课桌的长度。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利用多种工具:如文具盒、铅笔、数学书等。

3.讨论交流

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刚才你是用什么东西来测量课桌有多长的。

生1:我是用铅笔量的,我的课桌有6枝铅笔长。

师:正好是6枝铅笔那么长吗?

生1:不是,还差一点。

师:还差一点,咱们就可以说大约是6枝铅笔长。

生2:我是用手柞的,大约有4柞长。

生3:我用书量的,有2个半书长。

……

4.设疑启思

师:真奇怪了,我们每个人的桌子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量的时候用的东西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师:原来大家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如果用一样的工具来量那结果一样吗?

生:应该是一样的。

师:只有用一样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所以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测量工具——尺子。

(评: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教学中注意把探索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观察、感知、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刻度尺,仔细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课件演示。

生:尺子上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们看,长线把尺子分成一大格一大格,短线再分成一小格一小格。我们把这些长线和短线都叫做“刻度线”。

生:尺子上有很多数字。

师:对,尺子上还有0、1、2、3等数,仔细看一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对,0对着的这条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有字母“cm”。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cm”表示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cm,并指导学生认读)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

同学们,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如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

(同桌相互验证。)

师:这些1厘米都一样长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点击课件,将1cm长的线段“——”移动进行验证。)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找到1厘米长的小棒,夹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拿掉小棒,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一看中间空隙有多大,体验一下1厘米有多长。

最后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认识几厘米

(1)师:我们认识了1 cm,你估计2 cm有多长?

学生用手先比划出1厘米长的一段,再增加同样的一段,即2厘米。然后再到尺子上去比一比估计得是否准确。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2厘米。

学生举例:我的橡皮长约2厘米,有的钉钉子的长大约是2厘米……

(3)教师再请学生估计3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尺子上找出距离是3厘米的一段。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

师:下面我们用尺子来测量这枝铅笔的长度。

首先,我们要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就是它的长度。

谁来说说这枝铅笔有多长?

生:6厘米。

对照测量结果,看看哪些同学刚才的估测比较准确。

然后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和集体交流。

指名到讲台前,展示测量过程,读出铅笔长度。

四、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从教室里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

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比较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把探索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练习中设计的任选喜欢的东西测量,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总结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课教学我的成功之处:

1、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尝试。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倡导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用教材”。 我调整了教学顺序,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学毫米时,我没有使用教材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6厘米3毫米的铅笔非常的短,教师的演示讲解孩子无法看清,我设计为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因为数学书的厚度正好5毫米,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发现并感知学习毫米的必要性更加有效,另外我设计为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1毫米厚的磁卡,10张数学书的厚度也是1毫米。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到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感受了到1毫米的亲切,容易理解和记忆。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做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再创造”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我以“测量”为主线,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说一说、量一量、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交流活动,获取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的活动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等,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在本节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米尺,发现厘米、毫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又让他们合作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理解掌握了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教师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6篇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7篇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两分钟有多长 第8篇

在学校里,我们玩了一个名叫“动物接力赛跑”的游戏。我们分组比赛,限时两分钟。看见排在我前面的同学扮着小兔蹦蹦跳跳,扮着乌龟一步一拐,真是好笑极了。轮到我表演了,可我刚刚迈出扮演乌龟的第一步,裁判可乐姐姐就突然喊了一声:“停!”“我才刚开始呢,怎么就停了呢?”我有点儿意犹未尽。哦,原来两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我还没玩够呢,两分钟真是太短了。”我自言自语地嘀咕着。

接着,我们又玩了一个叫“动作定格”的游戏,也是两分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上讲台,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同学定格为罗丹的雕像“思想者”,有的同学定格为奔跑的运动员,还有的同学定格为散发传单的宣传员,而我则定格成了一个钟摆。我想:这样可能会有创意一些,让老师觉得静中有动。可乐姐姐开始计时了,我便开始左右来回摇摆,开始时我觉得很好玩,虽然动作有些单调,可我不觉得辛苦。可是大约一分钟过后,我的脚底就开始发麻,小腿有点儿酸胀了。我埋怨起自己来,早知道就做个简单的、站着一动不动的动作了。但我依然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两分钟终于到了,唉,好漫长的两分钟啊!同样是两分钟,我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事实告诉我们,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我们在做什么事以及做事时的心态。两分钟我可以拉一首简短的小提琴曲,也可以做一百多道加减法运算题,还可以削一支铅笔……

两分钟究竟有多长?朋友们,你不妨亲自体会体会,让我们都争分夺秒,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两分钟吧!

生命有多长,爱情就有多长 第9篇

他叫郑曾祜,她叫张瑞芳。两人当年同在北平国立艺专读书,同在西洋画系。张瑞芳的画室在楼上,小郑的画室在楼下。他俩同进食堂用餐,放学一人一辆小单车肩并肩地骑着回家。他们的家不在同一方向,小郑总是绕上一大圈将她送到家再掉头骑回家。节假日的北海、颐和园、香山……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划船、散步、绘画、吟诗、谈艺术、谈理想,但就是没有谈情说爱——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感情是那么的纯洁,那最多只是朦胧的爱情萌芽吧。

轻松、浪漫的日子是那么短暂。其时,日本对华北虎视眈眈,少年人平静的学习环境彻底被搅乱。张瑞芳受母亲、姐姐的影响,很快融入抗日的洪流,走上街头参加一二·九运动,并参加了民族革命先锋队。她丢下了画笔,日夜奔波于大街小巷宣传、鼓动抗日活动。最著名的,莫过于她和崔嵬在北平的广场上激情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后来,张瑞芳决心取道武汉,南下重庆,彻底地投入到革命的怀抱。她并没有忘记郑曾祜,也曾动员他和自己一起南下,无奈道不同,各自的选择有了分歧。郑曾祜受父亲的影响,坚持学生应该好好求学,或者到香港继续读书,还要说服张瑞芳和他一起去……对此,张瑞芳惟有一声叹息。

离别的前夜,两人最后一次晚餐,郑曾祜一口菜也没有吃,只是哭得泪人似的。张瑞芳却没怎么抹泪伤感,还以为很快赶走日本鬼子,就能重聚。但是,命运无常,这一分手,两个人再无续缘的机会。

一腔热血的张瑞芳到了重庆,整日沐浴在革命文艺的激流中,全身心地献给了话剧艺术,《北京人》《棠棣之花》《大雷雨》《屈原》《安魂曲》……她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被媒体和观众誉为“四大名旦”之一。风风火火的生活,也冲淡了她对郑曾祜的思念。

但是,痴情的郑曾祜一日也没有淡忘张瑞芳。数年苦熬之后,他辗转来到重庆。但是,再次相见时,心中的恋人已为他人之妻。等到张瑞芳的那段婚姻发生变故,恢复自由之身时,他却又已为人夫。郑曾祜的妻子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工人,但她的容貌、举止酷似张瑞芳。结婚前,他坦诚地告诉她:“我心中始终不能忘记,有一位女性,她是我的初恋。”

郑曾祜去了台湾,成了台湾大学的教授,后来也做生意。他虽为人夫,也明白此生再无和张瑞芳接续前缘的可能,但此情绵绵难割舍——在台湾的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摆放着张瑞芳的各种照片,有剧照,也有生活照,都是他千方百计从香港报刊上或托朋友觅来的。

1980年初,台湾开放居民到大陆探亲,郑曾祜利用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转道来到离开了30多年的魂牵梦绕的北京。他迫不及待地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当年的同学,又通过他们找到了张瑞芳,大家在北京聚会。席间,老同学们为他俩的重逢笑着、闹着,硬是把他们推在一起照了一张合影。这是他们一生中惟一的一张合影。

有人问张瑞芳:“快半个世纪了,还能找到当年的感觉吗?”张瑞芳的回答是:“人世间,有着太多太多的阴差阳错,但是生命有多长,爱情就有多长。”

后来,郑曾祜再次来大陆上门看望瑞芳和她后来的丈夫严励,细心而多情的他给张瑞芳带来整整一大箱衣服,也给严励订制了两套西装。所有的衣服尺寸都挺合身、有品位。郑曾祜见到严励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感谢你这么多年照顾她,给她幸福!”两个善良豁达的男人相谈甚欢。

1999年,严励因患胃癌去世了,只差两年就是他们夫妻的金婚纪念日。这对张瑞芳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又过了一段时间,郑曾祜的夫人也在台湾病逝了。

每逢除夕之夜,张瑞芳第一个接到的,总是“小郑”从台湾打来的祝福电话。又一个除夕之夜,电话铃照例响了,但电话那头只有唔唔的声音,伴随嗯嗯的哭声。他中风了,再也不能对她问候,说一句“你好吗”。

再后来,他也走了。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瑞芳老师说,惟有心中的那份牵挂,始终没变过。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10篇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铅笔、橡皮、尺子、电话卡等实物入手,通过测量铅笔、橡皮的长度,以及在生活中找出1分米、1厘米长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我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橡皮,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1题估一估,量一量,我让学生在学具中任选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估一估,量一量,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的也很积极。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第1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

《铅笔有多长》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孩子充分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因此教学中,做到以下两点:

一、动手操作

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联系生活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之后,学习并不是就此戛然而止,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毫米。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所举的例子还非常的多,非常的贴切。如1毫米的物体:自动铅笔芯的宽度、护导牌的厚度(刚好我佩带着护导牌)、包数学书的书皮厚度、五毛钱的硬币厚度……1分米的物体:积木的长度、大正方体的长度、黑板擦的提手长度、开关板的宽,学具盒的长度……。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体,不仅加深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印象,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他们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探索的魅力和发现之余的喜悦。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直尺、填写表格,这一教学环节让费了很多有限课时资源。这是,教师今后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用所学知识(毫米)表示测量结果时,有一个学生用“14.8厘米”表示。这时,教师引导得不够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败笔。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才能不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感受分米和毫米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将分米和毫米分为两部分学习,其中将每个版块细小的知识点整合成大的活动,使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简洁明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具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扎实的教学功底,以及4个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参与到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中,课堂中对“吸管”的运用恰到好处,发展了学生估测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进:

1、“分米”这个概念揭示的太突兀,与前面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如何使“分米”揭示的更加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设计和思考。

2、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或几分米,孩子运用1分米长的吸管发现了文具袋的长度大约是2分米,这时候可用文具袋作为估计的标准,让孩子估一估课桌的高度,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参照物作为估计标准的估测能力,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最后再进行追问,如果没有吸管、文具袋、课桌这些估计的参照物,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估计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3、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更好了,也可以在教学中将分米、厘米和毫米进行对比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不同物体时,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在体验中让学生更加明确不同长度单位的不同使用功能。

虽然是首次尝试该课型,但其中的收获颇多,对课堂的整合能力和把控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4

在学《铅笔有多长》的过程中,其中在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四只小熊都在量这只铅笔的长度,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后,第1个图中,学生很容易就判断没有对准0刻度。第2个图是正确的。到第三个图中和第4个图放一块观察,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有认为都不正确。第3个是没有对准0刻度,第四个没有对准0额度,但结果正确。学生还是根据刚刚讲的对准0刻度观察,没有别的办法了。看着学生都想不出来办法,我思考后,重新回到看这把直尺,让学生重新观察和回忆

问:从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我接着让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习是有小猫跳格,小青蛙跳格,他们跳格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很快告诉我跳的格一样长

接着我追问:他们跳格的图像不像我们今天学习的直尺。

学生联想后大声告诉我很像。重新再看这把直尺,1-1,1-2,2-3......每一大格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大格都是一样长的。

师:1-2表示几厘米?2-3,3-4,4-5呢?

生:1-2是1厘米,2-3也是1厘米......师:现在知道了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那么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接下来,重新回到小熊量铅笔的题中,用查格的方法试试,从1开始量就从1开始查格。学生很快告诉了我是5格,就是5厘米。

在新授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普遍性的会有一种思维方法,但是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其实教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把方法直接告诉,数学知识都是有纵向联系的,后面的新知,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有渗透的,数学学习就是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教会学生融汇贯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很重要。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5

上完《铅笔有多长》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压着一块石头,蛮不是滋味,这两天来课堂中的一些片断总是在脑海中重复播放着,想着如果能重来一次,也许会做得更好:

1、抓住课堂闪光点,转换自身角色。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闪光点“,即使一个也好,也许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可以学得很轻松、愉快,又能给学生一次机会,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我这堂课中,我记得在我让学生观察尺子,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说:“每个大格中有10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介绍,即给了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又给了自己一次“轻松”的机会。

2、给予动手的机会,亲身验证

学生的脑中藏着多少问题我们数不清,他们总是很好奇,如果没有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总是很坚持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他们没办法建立起这个概念,往往很怀疑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像认识毫米,实际生活中其实我们很少用到它,因此学生对它可以说是很陌生的,虽然说整堂课中我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数一数每1厘米间有几个小格,从而掌握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不过我的脑海中总记得这样一幕,如果我当时能给予学生一次动手的机会,可能效果会不一样:我记得在刚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数学书及艺术书有1厘米厚吗?很多学生说有,有的学生不敢肯定,当时我解释得很费力,到最后学生虽然好像是接受了数学书及艺术书是没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种怀疑,如果当时我能让学生拿起尺子实际测量,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现数学书没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为他们迫切想知道,认识新的长度单位也就变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的,这样一开始他们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机会能重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机会是不可重来的,我不应在沉浸在这堂课不完美的过程中,而应努力调整自己,让自身的素质再次提高,把它当成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不让自己有“如果能重来一次”的机会。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6

长度单位的教学,教材先安排了学生认识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学生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或听到。特别是厘米的认识,学生用的尺子就是厘米为单位的尺子,所以这两个单位安排学生先学习,确实相对于其它长度单位,这两个单位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铅笔有多长》主要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毫米的认识是难点,因为毫米单位太小,学生平时接触也不多,教学这部分内容,要靠实际测量和估算来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测量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本子的厚度,书的厚度……从估算和测量中感受毫米单位的大小。

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分米做单位的物品,不局限1分米。课堂上学生说了有的同学直尺20厘米是2分米,30厘米就是3分米,还有的是50厘米就是5分米,老师的尺子1米刚好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的进率就在学生观察和探索中发现了。

这课教学学生说重要,用手比画更重要,学生每说一个长度,都要配合一个动作把长度比画出来,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各种长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形象思维远比口头表述记忆深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7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这节课的知识点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没搞懂,正因为担心学生没搞懂,在前面的探究环节我进行了反复的感知体验,以至于精心准备的一些环节来不及让学生品味,如“数学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是个小遗憾。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8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创造的使用教材,本课教材通过两次测量铅笔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准备大量长一分米的铅笔太费时,而且学生在测量的时候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孩子通过在纸条剪出一分米和两分米和测量磁卡的宽两个活动自然的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二、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进行认知

教学前许多孩子对分米和毫米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生的知识,即尊重肯定了学生的认知,而且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使其热情高涨的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较之教师的直间灌输教学效果要好,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在活动中充分感知体念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的体验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中通过比一比,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等大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1dm和1mm有多长。

四、教学环节紧凑,知识出现自然流畅

通过思考“书桌高约7()”,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导入长度单位分米。在老是和学生猜磁卡的宽是多长的争论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从而引出毫米的概念。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比如让学生猜猜衣架和筷子的长度,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利用同桌估测比赛,小组比赛找一找,说一说活动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互助培养孩子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9

在 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 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 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 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 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 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能!”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 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捏一捏,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我在教学“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另外,我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此外,设计的其他部分,也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体;游戏情境,手指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5、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6、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1

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和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你,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

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 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2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42—43页。这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我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2、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应该再下大力气,争取创设更合情理,更有趣味的情境,在情境中设计较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4

昨天我执教了《铅笔有多长》这一课,课下后有如下一些思考。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过程,使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思考,从而获取知识。

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的观念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的厚度,在米尺上每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我也坚信我将继续为我的学生们奉献我的活力和智慧。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15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是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测量》的带头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厘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中,分米和毫米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知识板块。整节课的设计,我针对学生平时生活中扔铅笔这一现象,从情境创设入手,引起学生思考、争论,使他们自身主动地产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他们通过估、量、找的方法开展数学活动,注重学生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反思及运用。一节课上下来,我颇有感触:

在估、量、找三步骤教学时层次清晰,而且结合教材内容把估计贯穿教学始终,从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了他们的估测能力;通过实际测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另一方面经过量不断调整学生原来的估计,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分米、1毫米长的物体,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他们已经掌握了用米或厘米做单位测量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已经具备一定的估测能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先安排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在引入分米时改变教材从估一估10厘米长的铅笔入手做法,创设了让学生用厘米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认识到在实际测量中必须有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分米。这样,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新知识的产生来源生活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本节课,不管是通过估测、测量产生出新的长度单位,还是在生活中、身边寻找1分米和1毫米长的东西,至始至终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直尺,并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让他们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

上一篇:乡村2021年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下一篇:诗歌朗诵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