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

2024-07-24

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精选6篇)

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 第1篇

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完全文,我的眼睛泛起泪光,似哭非哭。我被文中的父亲所感动了!虽然,父亲很爱布克,作者也很爱布克,作者一家甚至把布克当成了家中一员!虽然布克只是一条狗,但仅因为它是一条狗,所以才更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信不少人都养过宠物。可在养之前,可否有人曾想过,在你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价责任,你将会肩负着一份怎样的责任!你是否知道,一但你养了它们,你把它们接回家之后就要好好照顾它,给它养老送终,要知道,在你手中的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你总不能说想不要它就不要它吧!是否有想过,有一天你也“沦落”到要人赡养的地步,别人也要将你“置诸死”的`话,你怎么办?你会开心吗?我想,世界上不会有哪个人会愿意被人遗弃的!当然,文中父亲遇到他的发友克莱格特乞求他把布克卖给他时,他也坚决不同意。但是,当克莱格特说了这么一句话的时候,父亲并没犹豫便毫无条件地把狗送给他了。当时,克莱格特对比尔说“我们爱这只狗。每晚,我妻子在孩子的卧室中给它放了张床。我们会给它养老送终的。我给你多少钱都行,比尔。”为什么之前克莱格特这么乞求父亲,而父亲都不肯把克买给他呢?而却因为一句话而没多想便答应把狗送给他,是因为父亲很爱布克,但是,他知道有人比他更有爱布克!可是,换成是自己的话,我们能如此“伟大”吗?可能很多人不但不会,而且很可能会为此争个你死我活。

记着,我们不能如此“霸道”。在世界上不能把一个生活永远握住不放,除非爱它并为它工作,如果自己不能做到的话,那么这样东西就应属于比我们更爱它的人。同时,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东西——逝去的教训比什么都重要。在倒霉的时候,作为一个人应当肯于努力、牺牲、胸怀宽广;并且,珍视最珍贵的东西并保护你爱的人们。

读《父亲的为人之道》有感 第2篇

——观《千年包公》有感

《千年包公》分三集,分别是《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

为人之道——清心直道。所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清心治本,直道处世。这是包公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包拯39岁写下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作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公之所以有如此坚实的人格信仰,志存高远,全赖于“忠、孝、廉”的良好家风。所以树立良好家风极其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定当自觉修身,严于律己,时时以清心要求自己,行直道。

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从古至今,经过人们的神化和戏化,包公从白脸演变成了“黑脸”。民间流传“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体现了包公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认为:法者,乃国家之重器。任何人不得越法而妄为。法律必须是公正无私的体现,公是法的灵魂,只有去私才能做到执法公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将牢记“包弹”精神,秉承廉洁作风,本着公正之心,严格依法依规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民之道——以民为本。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找不到包公的名字,原因是“独包孝肃公,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恰恰体现了包公亲民、爱民、为民请命,心中有百姓,所以深得百姓喜爱。包公到哪里当官,就在哪里打井,反映了他做什么事情都先为方便百姓。他离开端州往别处上任时“不持一砚归”,并要求手下的人“再小的礼物,也不能动”。包公一生所断的案中,当属“断牛舌案”和“匿金案”为经典。这两件案得以迅速破案,不仅因为包公判案的智慧,而且还有赖于他对民情的了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必谨小慎微,矜于细行,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切身处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从家书看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 第3篇

(一)慈爱有道的父亲

郑板桥家书中展现的是一个慈爱有道的父亲形象。 他在家书中曾自言:“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郑板桥三十二岁时,年仅九岁的儿子犉儿不幸夭折。五十二岁时,又得一子,取名麟儿。麟儿从小体弱多病,郑板桥担心儿子在山东水土不服,交由家乡兴化的弟弟郑墨代为养育。所以他给远在家乡的弟弟写了许多封家书,关心儿子做人、读书等方面的问题。

对儿子的教育,郑板桥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做人方面,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四弟墨第二书》中指明:“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 “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这些是郑板桥爱子之道的概括。可见他虽然爱儿子,但不是盲目地溺爱。他希望儿子是一个忠诚、厚道、有同情心的人。 所以读书而后考中举人、进士,可以做官这些都是小事, 重要的是做一个善良、明理的好人。他要求儿子用仁爱、 平等的心对待天地间的万物,对小动物要有爱心,不要笼中养鸟。家书中云:“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扶疏百株茂密,为鸟国鸟家。”他认为笼中养鸟是委屈动物的本性来取悦自己。 在读书方面,郑板桥写有《潍县署中谕麟儿》二封以及 《再谕麟儿》,分别详细讲到关于麟儿如何读书的问题。 信中有言:“读书宜勤恳勿解,看书宜细心有恒。”告诫麟儿读书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循序渐进。读书要多也要精,不要随意乱翻,眼高手低。关于选老师的问题, 郑板桥非常重视。如:《潍县署中寄四弟墨第三书》、《潍县署中寄四弟墨》二封,都在说聘师教子的问题。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内子》中特地嘱咐弟弟郑墨,他不希望因为禁止儿子嬉戏玩耍,而妨碍他先天具有的灵性。所以让家人引导麟儿空闲时学习种庄稼和种菜,来避免没有益处的游戏。郑板桥用自己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大爱之心” 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儿子,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善良、有道的好人。

(二)特识率真的读书人

郑板桥是有特识的读书人。所谓特识,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言:“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是说读书要有自己独到而合情合理的见解。又言:“坚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 自坚脊骨读书可尔。”强调读书人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郑板桥的特识可以用“怒不同人”四个字来说明(郑板桥《刘柳村册子》),这里的“怒”的含义是“发愤”, 是说要自立门户,发愤独创。当然郑板桥并不是让人都变成书呆子,他在信中也强调“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 所以不可以尽信书。又如:《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中, 郑板桥认为写文章及写字作画“以沉着痛快为最”,时人受王世禛“神韵”说影响,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郑板桥却认为以这种主张为自己风格的读书人,其实是保守浅薄之人。关于写字绘画,他认为是雅事,也是俗事。 称为俗事是因为,他认为男人不能建功立业,造福百姓, 只凭书画消遣娱乐所以是俗事。可以看出郑板桥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特识不仅是郑板桥读书的观点,也是他的艺术观念和人生态度。他的行事、言论、思想多与时人不同,也是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之首的原因。

同时,郑板桥也是个率真的读书人。他最痛恨遇事留一手、心存算计的人。在《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中有言 :“自我用人,从不书劵……若是预留把柄,……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提倡做人要光明正大,积善积德,不搞阴谋诡计,可见郑板桥率真自然的真性情。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也爱骂读书人。 他骂的只是那种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保守浅薄的读书人。用郑板桥的话说,这类人即是“推廓不开之秀才”。 关于自己爱骂人的特点,郑板桥在《淮安舟中寄四弟墨》 中言:“愚兄生平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未尝不啧啧称道。”他看到毫无道义的秀才就谩骂,看到有一技之长的人就会由衷地称赞,所以他并不是目中无人之人,这正是郑板桥率真自然的表现。在《复同寅朱湘波》中,再次谈及自己骂人的过失以及喜欢喝酒的毛病, 他认为自己乐于助人是优点,骂人是缺点。可见郑板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勇于承认错误,进行自我反思。

(三)仁爱清廉的县令

作为县令的郑板桥,处处显示出他的仁爱之心和清廉之行。郑板桥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到山东范县做官。做官期间,特别关心百姓疾苦,办事公正,施展了他那“得志加于民”的报负,做了不少益于百姓的事。《答同年蔡希孟》中写到,他为一个四川籍考生申请当地的考试资格,反被诬陷徇私。无奈忍痛将其除名,收为徒弟, 细心栽培。在《范县署中寄四弟墨》中,郑板桥嘱咐弟弟要“亲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友和邻居。在《范县署中寄郝表弟》中,郑板桥主要谈论的是购买墓地和墓地风水的问题。郑板桥认为“墓地好不如心地好”,只要心地善良就可以让不好的风水变好。与其千辛万苦去寻找好墓地,不如扪心自问,对于父母有没有尽到孝道,对于自己有没有自暴自弃,对于他人有没有欺诈。所以不必将墓地中的孤坟铲去,要完成故去父亲仁爱厚道的心意,每年多备一份酒饭,一起祭拜。正因为郑板桥有如此仁爱之心,他在范县期间, 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百姓一团和气。

郑板桥到潍县当县令,更多表现的是他清廉的一面。 潍县虽比范县繁华富庶,但是贫富差距大,当地豪绅恶霸猖狂。在《潍县署中寄四弟墨》两封信中,郑板桥告诉弟弟自己的近况,以及为追捕盗贼组编兵勇小分队的事情。郑板桥在潍县期间与当地的豪绅恶霸斗智斗勇, 为穷苦百姓做主,发生了许多经久不衰,被后人称颂的民间故事。郑板桥五十七岁时,痛失六岁的爱子麟儿。 此时的郑板桥身体大不如前,写给弟弟的多封家书中提到自己的“足部湿气”、“疝气发作”、“通宵失眠” 等疾病。郑板桥五十九岁时,辞官离任。关于郑板桥离任的原因,流传最多的是:潍县饥荒,郑板桥擅自开仓济赈,触犯了上级官吏的利益,被诬陷贪污而被撤职。 在《潍县署中寄四弟》中,郑板桥说人们都以做官为荣, 他却以做官为苦。因为“既不敢贪赃枉法,孽钱以害子孙, 则每年廉奉所入,甚属寥寥。……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表明他的清廉,以及辞官回家的想法。在他解甲归田, 离开潍县时,当地百姓痛哭着挽留他,还为他立了生祠堂, 表达不舍和感激之情。老百姓的尊敬和怀念都足以证明郑板桥的清廉仁爱。潍县做官期间,他写下著名的六分半书匾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 可以看出郑板桥内心的愤懑不平与无可奈何之情,是聪明人说的“糊涂话”。

二、家书对于呈现郑板桥为人处世之道的意义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是郑板桥写给自己家人的书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郑板桥的内心生活和个人生活,更能展现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艺术大师——郑板桥。

从家书对内心生活的展现来说,情感更加真实、朴素, 语言更加真挚、直白。郑板桥在家书中直接表明自己对贪慕虚荣、不仁不智的秀才轻视的态度,以及客观地批评自己骂人的过失。语言都十分的朴素自然、通俗易懂, 让读者很快能领略其中的主旨和用意,毫无矫揉造作之势。面对自己被诬陷贪污这件事,郑板桥在家书《潍县署中寄舍弟墨》中云:“犹恐招摇耳目,惹起悠悠众口, 以贪名污我。我纵不能只饮民间一杯水,不取民间一文钱,以清廉自矢,然贪污枉法,则我岂敢 !”感情真挚而且直白,用最直接的语言表明自己以清廉自始,别人是在用贪污的恶名侮辱自己。他在《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中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枫江上作渔竿。”这首题画诗中, 郑板桥用两袖清风来比喻自己的清廉,比起家书中的情感更为含蓄。可见写诗时,郑板桥更加注意措辞和用句, 家书的语言就显得更为朴素和直接。

从个人生活来说,家书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个人的私密生活。郑板桥的绘画主要以兰竹石为题材。诗作题材面很广,有抒情、写景、感怀、题画、甚至用来记人。 但是他的诗画中很少涉及对儿子教育的观点和方法。虽然诗中有为早年夭折的儿子犉儿所作的《哭犉儿五首》, 但主要表现的是郑板桥对夭折的儿子的爱怜、痛苦和无奈之情,并未涉及儿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在家书中,他多次嘱咐弟弟郑墨如何抚育自己的儿子,写了许多教育儿子的方法和观点,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要求和期望。 同时,家书中还详细写到许多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 如:族弟争田、联民告官、买地置屋等,都写有郑板桥处理这些琐事的观点和办法。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 偏袒家人,表现出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并且以仁爱之心对周围的人和事,将自己的官奉分给东门贫穷的亲戚和邻里,表现出郑板桥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在他的诗画中看不到的,是在生活中更加真实和鲜活的郑板桥。

三、结语

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道德观念的土壤。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 郑板桥思想中的“民吾同胞”、“物我平等”、“为人即是为己”反映的是兼济天下、关怀天下苍生的儒士情怀。

读书,卖画,科举,做官,又回到扬州卖画。他的生活历经坎坷、变幻无常。他有着多重的身份,既是孝子, 又是慈父;既是进士,又是儒商;既当过县令,又曾在市井卖画为生。但是他为人处世时的正直、善良、厚道始终未变。正如郑板桥的传世名言所写:“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惟德是辅”,是他为人处世之道的真实写照。

摘要:郑板桥(1693—1756年),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闻名于世,被称为“三绝”。除此之外,他还书写了60多封家书。他的家书作为家书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可以展现出艺术“怪”才光环掩盖下,一个慈爱有道、特识率真、仁爱清廉的儒士形象。家书作为郑板桥创作的一种特殊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第4篇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补发不祥。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予大败。”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的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

“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由伪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无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战自焚。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拨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曾国藩酷爱读书,志在功名。功与名,是曾国藩毕生所执著追求的。他认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又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观点。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双手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责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做、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人世之道。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刚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剐,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谦退自如,方可成大气候。水能屈能伸,它常悄悄然,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旮旯。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其涵养,其深沉,其宽厚,正如一部活生生的《道德经》,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千古哲思,至理名言,老子真是个将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慧者!曾国藩研读得入了迷。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既然用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他读罢《老子》,又读《庄子》,这其中深邃的哲理,浩瀚的智慧,都令他深深折服,悠然神往,心灵产生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共鸣。至此,曾国藩又终于悟出了老庄和孔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结合既能做出掀天揭地的大事业,又可泰然处之,保持宁静谦退之心境。

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三千里长江水面,迎风招展的全是“曾”字帅旗。作为亲率三四十万人马的湘军最高统帅,他丝毫没有飞扬跋扈、洋洋自得之态,反而处处小心,慎之又慎。请看他给弟弟的家书,便可知道他的当时心态。他谆谆告诫道:

我们家目前正处在鼎盛时期,我本人身居将相之位,沅弟(曾国荃)所统领的人马有五万,季弟(曾国葆)所统领的人马有六千,近世像这种情况的曾有几家?沅弟近半年以来,七次拜人受君恩,近世像弟弟这样的人有几个?太阳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就会向西偏,我们家现在也是最高最满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太满则人概之,人太满

则天概之。我认为天概人是无形的,仍然要假手于人来概。霍光家族太盈满,魏相来平灭他,汉宣帝也来平灭他;诸葛恪大盈满,孙峻来平灭他,吴国君主也来平灭他。等到别人已经来平灭,而后才悔悟,就已经太迟了。我们家正处在丰盈的时期,不必等待天来平,人来概,我与诸位弟弟应当先设法自己来概。自概的方法是什么呢?我想也不外乎“清(廉)、谨(慎、谦)、勤(劳)”三字罢了。沅弟过去在金钱的取舍方面不太斟酌,朋友们的讥议指责,其根源实际上都在这里。去年冬天买犁头嘴、栗子山(此二处均在湖南双峰县荷叶乡。作者注),我也很不以为然。今后应该不乱拿一分钱,不寄钱回家,不多馈赠亲友,这乃是“廉”字功夫。内在谦虚是看不见的,而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有:脸色、言语、信函、仆从属员,以后该在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痛加纠治,这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之前,默默地计算本日劳心的事情有几件,劳力的事情有几件,就会觉得为国家所做的事情还不多,应当更加竭诚地为国效劳,这就是“劳”字功夫。

身为三军统帅,能有如此胸襟,亦不是等闲之辈了。曾国藩如此稳慎如此谦恭,终能善始善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本打算在荷叶家乡建富厚堂以作“终老林泉之所”,后来听说工程巨大,花费极多,吓得他从不敢进富厚堂的大门。此后十多年,一直住在他的总督府,直到死在住所。他写信严贵弟弟及儿子费钱太巨,“余生平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屋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尔行之。……用财太奢与我意大不相合。”并以此“深为浩叹”。并写信告诫纪泽儿:家中新居富厚堂,莫作代代做富之想。“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在那绵延数百里山谷之间,广大老百姓都是低矮的茅屋,独有富厚堂金碧辉煌胜似皇宫,因而曾国藩考虑再三,他坚持不回故居了,故留给他妻子、儿子、媳妇、孙儿、孙女们住好了。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第5篇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自己在三十多年前就会背诵如流,时隔多年,今天读起来仍然倍感亲切。张思德同志是中共中央警备团的一名战士,他在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壮烈牺牲。毛泽

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牺牲的第三天就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对这名战士崇高共产主义精神的充分肯定和无比崇敬。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能够把自己普通的工作岗位同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党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选择,干一行爱一行,任劳任怨,不怕牺牲,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同志是一滴水,但它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像太阳一般的光辉。他的事迹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六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细心品味毛泽东同志的论断,不仅一言中的,而且仍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同“三八作风”、“三大法宝”“两个务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都是我们党历史宝库中的瑰宝。“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组织政党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任何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脱离本国革命实际,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早已司空见惯,也有过深刻的教训。比如前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不胜枚举。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无论我们到了什么地方,都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其他任何政党都做不到。

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内开展,我们党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能够靠自己内部的自身免疫力,去除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现象。保持我们党自身的纯洁性,以中国做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同样也是任何其他政党根本做不到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节选)》中,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同志敲了一次警钟,在中国革命进入阶段性胜利时刻,及时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我们党常说的“两个务必”。建国后发生的刘青山、张子善经济犯罪案件,充分说明毛泽东同志的预见性和我们党处理腐败分子的决心。

通过贯穿学习上述三篇文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概括性的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三大作风”是我们党同其他任何政党最显著的区别标志,“两个务必”的作风是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同志的忠告和长期保持发扬的光荣革命传统,虽然时隔几十年,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中国革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的重点是密切联系群众,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保持和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群众利益无小事,想为群众所想,群众的需要才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推荐]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读为人民服务有感 第6篇

再次学习毛泽东主席《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短短的几百字,朴实而赋予哲理,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再次的震憾,也有了很多的感受和体会。最大的切身感受就是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但我们的认识度、认同感却与日递增。细细品味领袖的教诲,感受确实很多,但总结起来,又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条:必须始终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是毛泽东思想的要求,是邓小平理论的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同样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要求。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思想,也都无不衬映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实质,也说明我们党每时每刻都在探索着、实践着如何更好地为人民利益服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党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只言片语中,道出了我们党始终如

一、孜孜追求的高风亮节、一身正气、开阔胸襟。

参加工作的十多年间,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正是这样,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一名关心孩子、关心学生、关心同事,成为一个共青团员、成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在工作中,从不报怨工作的辛苦,并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

面发展。做好了学生的榜样作用。总之,我们必须把党的宗旨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和终生行为指南,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应与为人民服务相一致,都应与党员标准相一致,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永恒地烙上“人民”这两个重如千斤的大字。

今后,还应当经常不断地学习为人民服务,从中不断吸取前进的活力。

新华乡中心校:谢秋菊

上一篇:学校活动评比细则下一篇:团支部副书记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