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2024-07-2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精选6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1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概述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第二节 现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全面”,包含三方面的理解: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全过程。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

3.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式学习

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从课程类型来说,开设多种形式的语文课程,既要有语文学科课程,又要有语文活动学科

2.从课程目标来看,涵盖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过程和方法等层面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各类教学设施)、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信息化课程资源

第四节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识有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二、初步培养语文能力

1.识字写字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 3.阅读能力 4.习作能力

三、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作业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哪几方面的任务?哪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 五方面: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本体性人物: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三节 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识字教学的任务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三、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为示范

2.比较法:把两个或几个不同的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 3.引导法:借助插图、有关汉字词语来导引 4.演示法:运用手势、器具做必要的演示 5.口诀法:口诀歌谣、顺口溜 6.游戏法:自创新编游戏

(二)识字教学方法

1.字音教学 2.字形教学

(1)笔画部件分析法(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3)直观形象法(4)形近比较法(5)口诀字谜法

3.字义教学法(核心)

(1)直观演示法

(2)联系实际法

(3)结合课文法

(4)组词造句法

(5)注解释义法

(6)辨析比较法

第三节 识字教学设计

二、识字教学设计

(二)随课文识字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阶段,借助拼音和查字典重点解决字音,读准字音,初认字形,粗解字义

2.讲读课文阶段,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字义,巩固字义,再认字形 3.总结写练阶段,着重辨析字形

三、写字教学设计

(一)写字教学的一般过程 1.指导 2.示范 3.练写 4.批改 5.讲评 第四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文献导读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

(一)“情景教学”实验

李吉林老师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六个途径:(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景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1.培养阅读能力 2.提高识字能力

3.丰富学生词语、句子语言材料的积累 4.训练口语能力 5.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人文熏陶

(二)加强语文实践 1.多读 2.感悟 3.积累 4.运用

(三)平等对话:凸显主体地位

(四)开源引水: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三、阅读教学过程

1.朗读型阅读教学过程 2.探究型阅读教学过程 3.导学型阅读教学过程 4.读写结合型阅读教学过程 5.创造型阅读教学过程

四、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从教师教的活动划分 1.串讲法 2.谈话法:(1)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要契合学生的实际,难易适度;(2)提问要有目的,要集中,不能太多,太琐碎而使学生机械作答,疲于应付,反而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3)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避免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不正常现象;(4)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5)问题不能仅仅指向文本的内容,还必须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之任 3.讲读法 4.品味法 5.情境创设法 第三节 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关于各年段的目标要求 2.所教课文的单元重点项目 3.待授课文的特点

4.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 第四节 阅读教学技能

一、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宜多采用实物演示、投影呈现、动作演示、结合生活或者联系语言环境等方法

二、朗读指导

1.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具体的要求 2.朗读指导要有层次

3.感情朗读指导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 4.感情朗读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5.感情朗读指导要有重点

【案例3】从读正确到读出感情

1.教师的指导过程很有层次感,学生朗读的起点是“读正确”,然后,教师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感情”。

2.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朗读实践与及时反馈结合起来,将个别学生的朗读尝试与全体学生的朗读体验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对什么是读正确,什么是读出感情,以及如何才能读出感情,都有了比较具体、实感的认识。

3.整个过程设计精心,也反映出教师高超的语言智慧和课堂调控艺术。

三、表达练习设计

1.复述课文 2.创设情景说话

3.运用规定的词语描绘情境 4.问答练习

5.基于课文内容的想象说话 第五章习作教学

第二节习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写作兴趣

(二)注重读写结合(三)鼓励自由表达

(四)培养写作习惯 1.仔细观察 2.主动积累 3.认真表达 4.自主修改 第三节习作教学设计

二、习作教学设计

(三)话题作文教学设计 1.紧扣话题,审清题意 2.符合实际,拟好文题 3.围绕生活话题选择材料 4.明确写作方法

(四)童话作文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2.确定中心,想象情节发展 3.提供支持,做好内容铺垫 第四节习作教学技能

一、作文批改

(一)作文批改的原则

1.将学生视为批改的主体 2.以“多就少改”为主要取向 3.以互动式批改为主要方式

(二)作文批改的内容 1.思想内容 2.篇章结构 3.语言文字 4.书写质量

(三)作文批改的方式

1.作文批改包括两部分:一是批,二是改 2.批分为眉批和总批 3.作文修改大致包括:(1)增;(2)删;(3)调;(4)换

(四)作文批改的策略

1.循序渐进的教会学生批改 2.注意批改的针对性

3.充分发挥评语的导向作用 【作业建议】

作业一:请运用批改符号对下面的病文做出批改:《温暖的家》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二节 口语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善于倾听,巧于表达

2.传授口语交际的一些具体形式、方法、技巧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关注交际过程中的情感态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类型与途径

1.结合识字、阅读、习作等教学,随即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2.单独设置口语交际课,进行口语交际的系统训练 3.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侧面地拓展训练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二)双向互动策略

(三)示范反馈策略

(四)言语实践策略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设计

1.一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活动”是前提,“情境”是关键,“互动”是保证,但其旨归应落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这是口语交际设计关注的重点。

2.口语教学过程一般应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交际话题;(2)围绕话题展开交际训练;(3)拓展交际平台;(4)评价交际成果。第四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技能

一、创设情境

1.从情境的来源看,有材料规定情境和对教材内容二度开发另行创设情境两种

2.从创设性质看,有利用现实情境和虚拟生活情境两种策略

3.从创设手段看,有展示实物、张贴图片、利用多媒体、道具表演、语言描述等

二、指导语言表达

1.教师心中始终要有言语训练的意识,要加强言语的指导,使学生由愿说、敢说向说得有条理、得体、动人转化。

2.言语指导的方法有暗示点拨、直接说出、提供范式。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1)学习内容的综合;(2)学习目标的综合: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3)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4)学习方式的综合。

2.语文性 3.实践性 4.自主性 5.生成性 6.开放性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第一类——由阅读延伸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阅读兴趣与兴趣写作相联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和上网拓展阅读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3.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第二类——依托学校活动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主题式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三类——问题探究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1.来自学科学习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2.来自社会生活的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3.来自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探究式语文综合性学习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1.确定主题 2.制定方案 3.实践体验 4.发表交流 第八章 语文学业评价 第二节 学业评价原理

三、学业评价的实施

1.学业评价分为考查和考试

2.考查: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日常观察、阶段性考察 3.考试:书面考试、口头考试、操作考试

4.结果分析:难度系数(P)等于答对人数除以人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2篇

一、填空题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 人文内涵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多元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5、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

学生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写字 ”、“ 阅读 ”、“习作 ”(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9、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

识字,帮助学生 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 阅读。

10、识字是 阅读 和

写作 的基础,是一、二年级

的教学重点。

11、《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

和 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 交际情境 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

活动

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

学校、家庭、社区 等教育资源。

13、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感受、理解、欣赏 和

评价 的能力。

15、学生只有认识了 一定数量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

文化科学知识,提高

认识能力。

16、创设情境、实现互动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7、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生学习空间,增加

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和

创新能力。

18、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 和

交融式。

二、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处世态度、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3、分解式目标——是一种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个小目标的目标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些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人都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家庭成员等。

5、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6、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还包括信息化资源在内。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书籍信息和网络信息。

三、简答题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 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4、“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其次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切忌泛泛而谈、好高骛远。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最后要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课堂评价的科学、明确,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激励、导向,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指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课堂评价的整合。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总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应该答:

教学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不同点:分解式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三个维度叙写非常清晰、明确,便于操作。交融式教学目标不会出现有关三维的明显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目标交融在一起,叙写方便。

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9、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2、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答:这个观点是对的。参考1:《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参考2:这个观点是对的。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自动化语言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4、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该如何看待新课程追求的“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5、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降低了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答: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2、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答:继续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识什么就练写什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3、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答: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答: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2、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答;该教师使用不当。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至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一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印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3、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评述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答: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5、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3篇

作为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 坚持以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为理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走出一条符合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道路, 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笔者认为, 只有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 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符合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好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培训, 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 从最早的讲经, 到民国时期的“国语”,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随着教育资讯的迅猛发展, 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层出不穷,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起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 紧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经常“回炉”,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而师资培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炉”的平台。从国家到地方, 从专家讲座到主题座谈, 从现场教学到网络培训, 可以说小学师资培训已经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遗憾的是, 作为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却无法参与到这种只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来, 无法从中受益。在教学中由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总是追着影子跑, 观念更新不及时。造成课程内容与教改动态严重脱节, 也就是课程教学滞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 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法发展的水平。老师拼命地教, 学生拼命地学, 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知识陈旧, 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 危害可见一斑。由此可见, 要想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 掌握教学法改革的最新动态, 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发展, 我们必须参与到这种师资培训中来。

对此, 我们可以利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针, 搭建各种平台, 鼓励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师资培训中来, 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1) 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纳入各个层面的小学师资培训计划; (2) 聘请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3) 直接聘请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担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的教学任务; (4) 走进小学教学第一线, 让教法教师切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实际, 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革。采取以上的方式, 利用各种平台, 积极参与各类师资培训,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做到教学内容与教改动态同步,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二、积极创建各种教学模式, 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 最终指向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 它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中。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中, 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际, 打破书本至上、课堂至上、试卷至上等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整合教学内容, 变封闭为开放, 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训练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等结合起来, 创造出各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一) 适当整合章节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 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但是,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大部分教材过多注重理论的体系化、逻辑性、学术性, 章节多、理论深, 而实践环节却寥寥无几, 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 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 这些都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正常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 突出重点,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充分利用课外小组备课, 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模拟教学。

由于教学法课时有限, 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教学, 教师只能拿出很少的教学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学实践, 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从中收益, 大多数学生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根本得不到保证, 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师生一起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 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示, 但那只是缺乏切身体验的“纸上谈兵”。因此, 本着“做中学, 学中做”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讲课、评课, 教师及时检查, 根据讲课情况, 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这样小组模拟教学与全班集体模拟教学评讲结合起来, 既可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活动, 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 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讲授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 以及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 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 (1) 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强化各种语文教学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有限的时间去深入开展各种技能训练,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教育的理解, 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 (2) 。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 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演讲、朗诵、辩论赛、学生讲说课、讲故事、粉笔字、板书设计等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变能力、站在讲台的胆量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 面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 对您现在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 85.6%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以上事例恰恰说明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针对语文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课外, 变封闭为开放, 将其与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之美, 在活动中训练教师口语, 在活动中锻炼站在讲台的胆量, 在活动中理解教学规律, 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 其表现形式为利用一张试卷来考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种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 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的过程性, 重理论评价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考核。也就是说, 单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培养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可能很扎实, 试卷分数可能很高, 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 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横向比较, 而忽略了学习的纵向比较, 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角度看, 这种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客观, 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在教学评价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而忽略了考核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考虑到了学习的纵向比较, 而忽略了横向比较, 也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所以,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 我们要兼顾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评价, 不能简单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我们在教学评价时, 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 将平时考核、考试考核、技能考核融为一体, 充分体现考核的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 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 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1. 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100分为例, 在教学评价时, 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可以确定为40分和60分。其中, 40分为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时的态度、情感, 以及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次数及质量的评分。60分则作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2.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理论知识考核与语文教学技能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 了解学习的优势与劣势, 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 与时俱进,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夯实学生在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 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定能在当代高职初等教育改革中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最能够体现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的课程。课程目标是能够培养适应于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备师德和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此本门课程在内容建设上,可以作以下思考。

一、渗透师德与专业理念

师德是作为教师的首要考察标准,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师专業标准(试行)》中将师德作为小学教师四大理念之首。其具体要求是: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的专业理念如: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

师德与专业理念不仅是体现在文字表述上,更应该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以具体的行为判断。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用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作为资源,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实践运用等方面着手,加强学生的师德和专业理念。而用表现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达成度。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实践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用实践行为判断学生是否内化师德和专业理念。

二、建构学科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多方面的,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鉴于师范生培养的完整性,《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涵盖了: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四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既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目标,也要考虑到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因此可以作如下设计:

1、小学语文教育理念部分: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历史发展沿革、教材发展、学生发展等;

2、课堂教学理念部分:包括课堂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资源观等;

3、课堂教学实操部分:包括拼音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与综合实践教学等;

4、学生发展理念部分:包括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等;

5、常规管理部分:包括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专业知识的建构其实并非这一门课程能够完全做到,它需要师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教师需要进行资源的统整,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再以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为抓手,在实践情境中践行。

三、养成专业能力

传统的小学教师专业能力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用学生的分数得以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领域,而是具有内涵丰富的体系。包括: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应然状态)、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使然状态)、对学生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具体体现为:

1、教育教学设计能力: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等;

2、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

3、开展激励与评价的能力: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等;

4、沟通与合作能力: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

5、反思与发展能力: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广泛,既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技巧等;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小学生的研究和小学教育常规的了解等。依托本门课程,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达到课程学习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育部文件,发文字号:教师[2012]1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5篇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语文素养:(对语文有长久的训练和修养)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含义:

1、语文课程要沟通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沟通语文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语文课程应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想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国家或地方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中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依据:

1、教育方针

2、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

3、学生年龄心理特征、4、社会发展

语文课程目标确定的作用意义: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组合元素: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两个课程标准的设计:

1、义务教育阶段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高中阶段A选修课(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B、必修课(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

校内资源:

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

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

校外资源:

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

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语文教材的定义:P98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2、知识系统;

3、实践活动系统;

4、助读系统

使用语文教材的要点: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2.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内容

4.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适当调整教科书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

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学情、教材、教师。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P127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目标,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教学目标陈述的内容要素:P132-134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P135.-137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智力的定义P135)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如何选用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

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

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5、物质条件影响(城市、农村)

语文教学评价根本目的:P155 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 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阅读教学的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

2、游离主题的对话;

3、不具实质的对话;

4、独白式对话;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

避免阅读教学假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过来写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写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阅读教学常用方法:

1.诵读法(培养语感,语感:P308 语感就是在真实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知能力。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

2.讲授法。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 3.讨论法。方式:谈话、讨论 4.练习法 5.评点法 6.探究法

写作教学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理念(新的写作观念):

1.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2.鼓励自由表达,倡导个性化写作;

3.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的评价:

1.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

口语交际过程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口语交际的评价:

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并 12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

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

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

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

2、实践性强(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

3、自主性强;

4、合作性(小组合作);

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

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

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

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

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

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

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语文教师发展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传授者向学习者、引导者这转变;

2.管理者向监督者、合作者这转变;

3.教材忠实执行者向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语文教师主体性发展

1.先进的教育观念;

2.专业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第6篇

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

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教师,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教师,也就是说,包括领导和职工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要接受评价;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12.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重要指标

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最重要指标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形式的群体化。

1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①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②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③制定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④对所学内容能主动练习和运用;⑤在词汇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⑥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⑦尝试阅读简单的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读物;⑧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⑨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⑩能初步运用简明的学生英汉词典。

14.教师职责指标

(1)育人管理成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有实效;所带班级班风、学生品德好;全体学生获得了尊重、信任、公正的待遇;满足了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

(2)教学科研成效:教学氛围好;教学资料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准备充分;教学任务适当;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学业成绩评定科学;遵守教学纪律;教科研成绩显著。

(3)协同工作成效:教学关系融洽;工作关系协调;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学校等组织的相关工作。

15.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上一篇:上网倡议书下一篇:规划局信息化5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