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024-07-25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精选14篇)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1篇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其实,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无论是物联网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此,企业纷纷表示,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

因为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而且部分物联网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硕士学历,因此本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网有关的知识着手,找准专业方向、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

面对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情况下,物联网领域却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同时物联网行业内前景大好,这也是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而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势必将会“迎娶”属于它的一个美好时代。

【注:本文资料来源:中国物联网智慧谷-物联网门户】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2篇

继续深造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

培养要求

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主干学科与课程

高校物联网专业发展前景初探 第3篇

伴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 物联网的概念被逐渐明确, 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物联网发展加以鼓励和支持, 很多高校都看好物联网应用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2009年7月,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所高校成为首批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 部分高校于2011年首次招生。2012年2月, 教育部下发通知, 批准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80所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 部分高校已开始招生。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热潮, 物联网专业在高校中的热度仍在持续加温。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最先由英国科学家Kevin Ashton提出, 就是指一种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网络系统。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 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二、高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及解决办法

由于目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的扩大, 导致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 据统计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 申请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最多的一个专业。由此可以看出该专业现在的火爆程度和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在2012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计算机大类, 标准学制是4年, 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很多高校争先开设物联网专业, 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大致相同。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涉及的学科内容较多、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以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 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良好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大致的学习课程就是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传感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操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可能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在此课程的基础上有所增减, 但大体课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到今年为止, 正好是第一批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毕业的一年, 从目前的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就业情况一般, 并没有与物联网专业的的火热程度成正比, 分析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1. 物联网专业的招聘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大城市, 其他城市的物联网发展情况及人才需求量并不多。

2. 一般的物联网人才招聘都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及相关工作经验的限制, 对于本科生来说需求量并不多。

3. 物联网高级人才需求量大, 但工作年限较长的高级甚至是专家级的人才太少, 应届毕业生达不到此标准。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 本人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希望对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有一点促进作用。

首先, 各个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的高校, 要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动, 以适合本校的物联网人才的发展。如果大家都学习物联网专业, 那么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和一个普通三本院校物联网专业毕业的毕业生来说, 又有什么区别?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大体相同, 实践经验也大体相同, 那么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又怎样进行选择呢?

这就要求各个学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特点, 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做出自己学校的特色来。北京奥尔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朱峰曾经说过, “高校开物联网专业可以, 但请做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来, 毕业的学生都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一样, 有什么价值?”例如师大可以专精教育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比如智能教室;农大可以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 比如大棚的智能监控, 矿大可以去做地下矿井的物联网应用, 比如矿井无人警报系统等等。有了自己的特色, 才不会使培养出的人才都一样, 像流水线生产出的相同产品一样。各个高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物联网专业, 并针对一个方向进行科研和实践, 必然会使培养出的人才各具特色, 更能适合现在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其次, 由于对物联网人才的实践经验的需求, 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场所, 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或实习经验, 为毕业后找工作提供一个必要的支持。如果高校有物联网的科研项目, 可以拿出一部分交给本科生,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实践的能力, 为日后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途径。物联网专业的实践还需要很多硬件的支持, 高校更应该把配套的硬件软件设施配置齐全, 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实践和学习的环境。

最后, 毕竟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专业, 在本科的基础上, 应该开设更高的培养计划, 有能力的高校还可以相继开设研究生专业, 甚至博士生专业,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人才, 这样会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人才供应链, 使物联网在我国有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本文针对物联网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 仅供大家交流探讨。总体来看, 物联网行业前景大好, 这也是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 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而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势必将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一个美好时代。

摘要:近年来,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逐步发展, 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物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发展。本文针对物联网的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 对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方向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 希望高校物联网专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好更快速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前景,高校物联网专业

参考文献

[1]刘志硕, 魏凤, 柴跃廷, 等.关于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思考[J].综合运输, 2010, (2) :37-40.

物联网及其军事应用前景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军事应用;军队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2

1 引言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三步走”战略构想,加快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在二零二零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

物联网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设备、可靠的信息传输网络以及智能化处理设备实现物物相连、物网相连,又一次大大延伸了人类的视觉、延长了人类的手臂,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所以,业界评说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物联网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拓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军事领域。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物联网技术也在军队建设领域受到广泛关注,“2013军民融合产业大会暨军事物联网技术应用交流展”将于2013年5月在京举行。军事物联网其在军事训练、军队管理、后勤保障、院校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对现有的军事系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必将有效地提升军队的作战训练能力和保障效能,也将进一步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2.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这个名词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内涵,直观地理解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它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是传感器与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应用集成。物联网利用传感器和感知技术实时采集物体的各种特征信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利用嵌入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连接于其上的“物体”进行控制。物联网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调度、跟踪、监控和管理。

2.2 物联网的主要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生产到生活,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到政府,覆盖各行各业。很多具体应用已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出现,并且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除此之外物联网还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物流、政府管理、搜救等各个领域。

随着全面感知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以及智能分析及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又提出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生活等概念,物联网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主要角色。

3 物联网的军事应用前景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前景广阔,将重点围绕情报侦察与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与科学决策以及行动过程控制与精准后勤保障等方面展开,它将有机融入联合作战指挥和军事后勤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生成力、保障力以及基于该系统的作战能力。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的军事信息技术(如感觉检测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先进的计算技术、指挥决策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互相融合变得可用和可行。

3.1 情报侦察与战场态势感知

以美军物联网的军事应用为例,美国国防部设立了一系列军事传感器网络研究项目,美军研制开发了许多无线传感器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典型项目,比如智能微尘(Smart Dust)、网络嵌入式系统、沙地直线(A Line In The Sand)、灵巧传感器网络(Smart Sensor Web)、先进布放式系统等,这些传感网络极大地提高了情报侦察与战场态势感知的效能。

其中,智能微尘是一种超微型的智能传感器,通常由微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供电模块和控制软件等组成,能够通过传单散发、随着子弹或炮弹等多种形式撒向战场。在到达目标区域后,它们可以通过双向无线通信模块相互感知、相互定位并自动连接成网,进一步收集战场实时信息并及时向基站传递。网络嵌入式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靠、实时的分布式网络,该类网络可按战场需求包括10-100万个节点的,每个节点包括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处理模块等,可以显著提高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沙地直线的主要目标是侦测运动的高金属含量军事目标(如坦克、装甲车等),同时也可以探知声、光、温度、湿度和动植物生物特征等信息,为快速、及时发现敌目标提供可能。灵巧传感器网络是通过在战场上布置大量的传感器,使其构成一个覆盖战场的传感器矩阵,其目的是收集、过滤并中继信息,最终将重要信息传至数据融合中心,数据融合中心利用来自战场各个角落的大量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战场态势全景图,大大提高参战人员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先进布放式系统是美国海军用于反潜作战的一个传感网络系统,主要由声学传感器组成,被布置于海底,并用电缆连接,可以对较广阔的海洋区域进行监视,以实现对敌潜艇快速准确的侦察,取到及时的水下捕捉、预警效果,为作战行动赢得宝贵的时间。

3.2 智能分析判断与科学决策

物联网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 第5篇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的通信架构、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芯片推广、程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其实,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无论是物联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此,企业纷纷表示,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

因为物联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络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而且部分物联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硕士学历,因此本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有关的知识着手,找准专业方向、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应用能力。

面对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情况下,物联领域却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同时物联行业内前景大好,这也是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信

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而物联技术人才也势必将会“迎娶”属于它的一个美好时代。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命。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是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本专业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

建筑节能是我国重点提倡的,节能工作作为利国利民,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问题,在国外已经

严格实施了相关规定,所以节能技术与工程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占到一个很重要的比重。

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节能基础理论、建筑物理环境、建筑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建筑节能设计、舒适性建筑环境工程设计、建筑能效评价等能力的高端综合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

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将成为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科技的兴起,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功能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科学中最富有活力的领域,它对信息、生物、能源、环境、宇航等高科技领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就业前景】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实用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进一步有机结合,许多环保难将会得到解决。在充分享受纳米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洁净环境外,这个技术也将成为

传感技术,主要由传感器、通讯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构成,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等功能。凭借这种技术,通过络实时监控各种环境、设施及内部运行机理等成为可能。

举个例子:手机、电脑等设备可以通过络查询地图、天气等资料,前提是这些资料必须已经存在于你所访问的服务器上。而传感不同,如果你身处火灾现场,传感技术会通过周围已经布好的传感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你制定出一条最佳逃生路线。借助传感技术,消防员也不必挨个房间寻找被困的人,从而能更高效地灭火。

【就业前景】传感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环境监控等领域。国内从事传感应用的大企业目前为数不多,小企业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国防领域为主要研究背景,涉及声学、水声学、信号处理、测试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人才众多,就业前景比较光明,就业面宽。在未来迅速发展的声学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

【就业前景】在船舶、兵器、核能、航空、航天、民航、交通运输、民用动力、环境工程等领域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部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主要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电能、化石能源。

【就业前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以在核能、风能、太阳能

和生物质能等系能源和技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新设立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内容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由此可见,这个新专业的综合性非常强,它涉及的内容似乎是将以往的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药学等诸多学科整合到一起。

【就业前景】海洋开发与利用成为世界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抢占海洋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战略。开发海洋对工程技术有高度的依赖性。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无疑为海洋工程技术(其中又以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导)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1.2016理科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排名

2.盘点2016年高考就业前景最好的10大专业

3.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排名2016

4.2016未来就业前景最好的5个专业

5.2016年就业情况被看好的大学十大专业

6.2016年物流管理就业前景分析

7.盘点2016年最容易就业的专业

8.大学专业

9.2016年未来最吃香的九大职业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第6篇

物联网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物联网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已经有了局部的建设。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

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未来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原理、应用等方面内容,接着全面阐述了中国物联网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总体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具体介绍了物联网行业的区域发展、技术进展,并对物联网设备、运营商等相关行业进行细致透析。最后,报告对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科学预测。

物联网技术就业前景 第7篇

物联网专业开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两方面。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物联网专业就业薪资: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8篇

1 调整课程设置

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市场为风向标, 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高校的课程设置, 物联网相关的核心学科有微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无线传感、通信传输, 物联网相关的两个大的专业方向就是网络以及物联网工程, 其课程设置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1.1 网络工程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高校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满足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的通信、网络工程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基础技能, 还具有创新精神, 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还能投入物联网相关的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产品设计, 充分贡献自身的力量, 为国家物联网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为了使学生掌握网络工程方面的知识, 学校必须设置网络技术概论、信息与系统、编译原理、IP网络技术及应用、网络工程基础实验等核心课程供学生学习。此外还要设置大的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的设置要根据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单位的需求等综合因素来进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网络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的目标。

1.2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的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 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具有很强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不仅掌握专业的物联网知识以及技术方法, 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养, 从而能够从事信息网络领域相关工作。物联网工程方面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主要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物联网感知技术及其应用、通信软件设计基础等。它的专业方向主要是满足单位的物联网工程的专业人才需求。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物联网是一门新兴的产业, 并且它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 不仅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 还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的开展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很多老师参与, 对老师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老师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最好还要具有相应的经验, 以丰富教学内容, 打开学生的眼界。除了本校的老师之外,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 请其参与到学校物联网的教学中来, 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从而共同培养相关的物联网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企业来的外聘人员不仅可以以自身的经验来教导学生, 还很熟悉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 这样一来就会使学校的物联网教育少走很多弯路, 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促进物联网领域的专家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模式的建立。与此同时, 还要加大现有人才资源的整合力度,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队伍进行整合, 为资源共享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最后, 还要加强对老师的专业培训, 不断更新师资队伍的知识,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 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基础上, 提高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 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由于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我国相关的教育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 难免在教育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把握不准社会以及企业的需要, 因此, 为了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就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 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 制定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只有与社会和企业真正接轨, 才能使学校教育不再迷茫、教育不再盲目, 从而找到教育的大方向。

相对于互联网的产业规模, 物联网产业规模更大, 由于其规模比较大, 因此它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更多, 每年都需要百万人才来加入物联网产业, 专业的高级物联网人才是社会以及企业的宝贵财富, 在增强企业经济技术实力方面以及赚取利益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有利于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 学校要在原则的指导下, 与适合的企业合作, 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学习的机会, 在合作的过程中, 要实时地请相关的企业领导以及专家来听课, 对教师知识的传授做出点评,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以便学校、企业以及老师尽快解决, 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保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锻炼自己的实习机会, 也可以给企业提供人才, 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发现可以聘用的人才, 从而降低用人方面的风险。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学校引进企业;二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交替;三是校企互动的模式;四是订单式合作模式。最后这种模式对于学生就业是极其有利的, 即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马上就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充分实现了招生与招工的结合, 不仅如此还促进了教学与生产同步, 实习与就业结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 保证了学生的就业, 提高了就业率。

4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物联网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 而且发展速度比较快, 在高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定期举办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校教学与课程本是比较独立的, 同时也是比较封闭的, 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学术的交流与发展的, 阻碍了物联网学科的发展, 要想切实发展好一门新兴学科就必须本着开放的态度, 加强老师与老师、师生之间、专家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平台, 从而给他们提供交流的便利, 从而推动教学交流、学生学习交流、业界厂家新技术交流, 通过这些交流使学校的教育充满创新思想、新技术, 营造一个创新以及学习的氛围, 从而促进物联网学科的发展, 保证物联网专业人才的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 因此, 必须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才能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保障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吴劲松, 王红英, 张拥军, 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联网专业教学方案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6) :153-156.

[2]吴黎琴.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信息通信, 2015 (7) :259.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9篇

1990年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二十多年来,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快速,经济效益突出,但法律和监管制度弊端也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深入发展。本文基于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情况,结合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大环境,对物联网技术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探讨。

一、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的基本发展现状

(一)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的分布情况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逐一设立,截至2012年初,国务院在26个省(区、市)共批准设立了7种、共计10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中保税区12个、出口加工区51个、保税物流园区5个、保税港区14个、综合保税区19个、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1个、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1个,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仍然是目前特殊区域主要业务形态。2011年我国特殊监管区域进料加工进出口2091.6亿美元,占比为44.6%;来料加工货物进出口243.9亿美元,占比为5.2%;区域仓储物流货物进出口1903.2亿美元,占比为40.6%。

我国各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方向不同,政策、进度不一,海关对这些区域的监管在模式上也各有特点。天津滨海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齐全,各有侧重,发展态势良好,在全国特殊监管区域中具有代表性。以天津保税区海关下辖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及综合保税区为例,空客A320飞机由此起飞,欧亚大陆桥从这里起航,第三方物流、国际分拨配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服务业发展迅猛,货运量、报关单量、海关税收连年增长,区域发展势头迅猛。

天津综合保税区为推动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带动作用,当地航空展览和配件加工制造产业也随之兴起。2011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468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实征税款12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4%,业务发展呈现“保税物流增长快于保税加工、中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其中,天津关区特殊监管区域全年共接受备案清单、报关单28.4万票,监管进出区货值458.94亿美元,征税479.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2.7%和29.0%①。

(二)东部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优势明显

总体来说,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以下功能: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保税仓储;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具体而言,由于不同类型的特殊监管区域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定位也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例如出口加工区,是为了规范加工贸易管理而设立的,因此在一开始仅有保税加工功能;再如保税物流园区,是在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的基础上、专门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而设立的,因此明确规定不得开展加工制造业务。但自全国的出口加工区于2008年12月正式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后,除保税物流园区之外,其他各类区域都已具备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等主要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保税区不足的日益显现,保税港区应运而生。自2005年12月10日首家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封关运作至今,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了12个保税港区,除具有港口功能外,还具备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五大功能。其中,上海、大连、天津、海南等保税港区分别结合自身特点,加快创新、拓展功能,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2006年,我国首个跨境工业园——珠澳跨境工业园正式启用,园区在税收方面实行出口加工区政策,对物流的辐射作用日渐明显,2011年珠海保税区、跨境工业区累计进出口总值达58.3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08年以来,国务院分别批复的十几家综合保税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几家,为拉动外贸增长、加快对外开放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其中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成立一年多以来,通过实现区港之间的无缝对接,业务拓展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了苏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目前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保税区的设立最初由国务院特区办牵头,但实际运营后的管理由各相关部委负责,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定。1990年9月10日海关总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后各地海关根据此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监管和征免税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对进出天津港保税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的监管实施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研究,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规定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依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在这一办法中,对进区备案、进口进区货物免证免税、简单加工、加工贸易内销按料件征税等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此后,国家于2000年4月27日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暂行办法》,海关总署于2005年11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200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由于以上办法规定较为原则,同时至今未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如何理解备案制,如何看待区内分公司,如何进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都属于空白。各地海关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以原有口岸监管模式为蓝本,参照区外监管规定,在普遍性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细化办法,初步解决了执法被动、缺乏依据等困难。

以天津保税区为例,辖区包括了保税区、物流园区、保税区(空港)、综合保税区以及空港经济区,目前共制定制度规范432项,基本覆盖了区域主要业务,同时先后于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开发推广使用了4套管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进行电子化监管,同时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和卡口全天通行制度,这些措施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得到了区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欢迎。

二、海关推行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的监管实行的是一个自成体系、封闭式运行的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或不适应:一是海关基础数据主要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差错多、重复率高,影响数据后期的传输和应用,大大降低了通关的速度和效率,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二是数据信息的获取和交换不及时、不充分,影响了海关业务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目前海关业务管理主要以直属海关为单位进行,各直属海关之间相互独立,互不沟通,暴露了条框分割严重、信息难以共享的弊端,对海关的风险管理造成极大障碍;现行海关通关的“橄榄型”作业模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海关构建包括“务实顺畅的大监管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在内的“管得住、通得快”大通关环境的需要。三是数据分散管理、口岸部门各自为政,断裂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综合口岸部门的监控链条和整个口岸运行的整体性,制约了口岸整体功能的发挥。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信息科技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我国政府把物联网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对提升现阶段我国海关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海关业务管理系统与系统外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兼容、协同和快速、高效运作,进而提高通关效率、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世界处于热炒“智慧地球”、物联网大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海关亟需不断加强物联网基础建设,提升以RFID为代表的应用技术水平,加快海关物联网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的进程。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物联网技术需要海关、特殊区域管委会、相关企业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其中也会给相关部门增加前期成本投入,部分企业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的心理,这无疑给物联网的推动带来一定的阻力。另外,我国物联网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受信息传感技术的制约,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上仍然落后于欧、美、日、韩等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又一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因素。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3月5日,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发展产业,物联网成为2010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中国物联网建设从概念推广、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到技术研发创新的快速发展。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又将包括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的支持已成为推动我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推动着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

物联网硬件的基本构成包括电子标签、天线、读取器和终端PC。电子标签用于存储货物、车辆等信息,是被监控对象的唯一身份标示,它可以不断发射无线射频,将电子信息通过天线传输给客户终端;天线主要用于感应覆盖区域的电子射频信号,天线和读取器之间通过射频线缆连接,用于传输天线采集的射频信号给读取器;读取器用于存储和处理天线采集的信号,并将处理的结果通过以太网传输给客户终端;终端PC为物联网信息的显示和控制终端,将传感系统采集、处理的信号以人性化的形式展现给管理人员。

三、物联网技术在特殊区域监管工作中应用的设想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建智慧型海关监管系统平台(如图1所示),重点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海关报关、通关、查验、监管等海关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并提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海关基础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解决方案,使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提高通关速度、简化监管流程和提升海关监管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出来。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系统:一是海关卡口智能门禁系统,主要包括车号识别系统、集装箱识别系统、称重系统、LED显示系统、电子闸门栏杆等子系统。二是集装箱电子关锁系统,采用低频有源RFID的主动式电子关锁或超高频915无源的被动式电子关锁,在物联网卡口智能大门应用的基础上,获取各监管场所大门的进出门信息,结合海关用户电子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和甄别,根据监管法规判别是否可以放行,生成海关监管电子放行指令,并实现远程自动海关放行。三是运输工具动态监控系统,在任何时间了解海关监管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的位置、运行情况和轨迹,从而使监管和指挥部门可以及时地掌握各种信息,达到对运输工具动态监控的目的。四是可疑对象重点监查系统,对比较容易走私的重点产品,如石油、烟草、毒品、文物、化妆品、武器、数码电子产品、奢侈品等,以及对来自于走私猖獗的国家和地区的运输工具及货物,采取风险提前预警、提前监控和提前防范的监管措施,并对其动态和静态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重点布控,随时准备对其进行无遗漏的重点查验。

具体实践试点推行过程中,要以重点商品及保税设备的监管为研究方向,采用相关物联网技术辅助进行保税货物监管,实现智能监控等相关功能。

(一)在保税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海关对保税设备的监管,包括设备的备案、通关、年审、解除监管、稽核查等业务电子化手段应用不多,多依靠纸质单证作业,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保税设备管理,主要形式是在海关监管期内的保税设备上粘贴一次性电子标签,在保税设备所在场所假设RFID读取天线,随时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并将此信息按一定频率传输给加工贸易平台,海关通过加工贸易平台对保税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在加贸平台上建立企业进口减免税等各类保税设备的电子底账,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备案、年审、解除监管等业务的网上办理,企业省去了向往返海关递交纸质单证的麻烦,既提高海关的行政管理水平,也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实现关企双赢。

(二)在展览展示汽车监管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特殊的地域性质和优惠政策,开展进口保税汽车展览展示,保税展览展示汽车属于货值大的高风险货物,必须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实现对展览展示汽车整个物流过程、展览过程、退运留购出区过程加以严密监控,确保海关掌握车辆的全部动态信息。主要形式为展览展示汽车以整箱货物由境外运抵境内,并施加境外海关电子关锁,实现境内海关与境外海关共享电子关锁信息,整箱直提入保税区或保税物流园区后,在实施查验备案环节进行电子标签的录入和黏贴,保税仓库、仓库到展厅路线主要节点和汽车展厅覆盖物联网天线,用以实时读取车辆信息,并在海关监控端设置视听报警系统对违反规定车辆进行报警。海关可以对展览展示汽车进行全程监控,第一时间确定车辆所处状态。

(三)在卡口放行管理中的应用

在监管通道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立具有可视功能的无线传送基站,对移动中的电子标签,进行接力式全程实时可视化监控。适用于短距离的区港联动、区区联网及转关(直通关)环节,也可用于船舶与码头堆场的无缝对接。是搭建国际间及国内“绿色通道”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联网建设中的又一新奇葩。

综上所述,根据2012年2月召开的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会长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承担的任务是: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梯度转移,承接加工贸易向区内集中。我国海关已具备了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环境,在国内监管和跨国运输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各级海关应当积极研究、深入探索,加快RFID、读写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步伐,体现我国海关“四好”发展要求,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注释:

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京都公约》,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一国的领土中,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相关税款而言,被视为在关境之外,免于实施惯常监管制度。

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 第10篇

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高校及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等。

**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

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 第11篇

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201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3300亿美元,中国物联网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而且每年会以30%的速度快速递增。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业务比例将达到30∶1,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的产业!未来十年,物联网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医疗、矿业、军事等各个领域。可以预见,它将给世界经济与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并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产业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和竞争的关键战略。2010年,我国的两会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进入了“国字号”发展的轨道。有人预测在未来的10年至15年,物联网行业必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

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无论是物联网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此,企业纷纷表示,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

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如何 第12篇

嵌入式

硬件方向

对硬件比较了解,有一定的硬件功底,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最底层软件,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

软件方向

这占社会需求的主要方面,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完成嵌入式培训后,可以从事消费电子、安全安防、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信等行业的计算机应用设计开发岗位就业,担任嵌入式产品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程师,从事嵌入式技术的应用项目设计开发、产品维护与技术服务等工作。

大数据

信息架构开发

充分开发利用企业数据并支持决策需要非常专业的技能。信息架构师必须了解如何定义和存档关键元素,确保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和利用。信息架构师的关键技能包括主数据管理、业务知识和数据建模等。

数据仓库研究

数据仓库是为企业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支持的所有类型数据的战略集合。它是单个数据存储,出于分析性报告和决策支持的目的而创建。为企业提供需要业务智能来指导业务流程改进和监视时间、成本、质量和控制。

企业数据管理

企业要提高数据质量必须考虑进行数据管理,并需要为此设立数据管家职位,这一职位的人员需要能够利用各种技术工具汇集企业周围的大量数据,并将数据清洗和规范化,将数据导入数据仓库中,成为一个可用的版本。然后,通过报表和分析技术,数据被切片、切块,并交付给成千上万的人。担当数据管家的人,需要保证市场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冗余。

数据安全研究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13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网络化逐渐深入人们生活, 智慧医疗成为当代医疗的发展趋势。我国智慧医疗起步较晚, 智慧程度不高, 大多数的二、三级医院处在智慧医疗初步建设阶段[1]。智慧急救是智慧医疗的组成部分之一,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关键环节, 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生命, 防止患者再损伤具有重大作用。

一、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1. 智能化监测效率高

通过特殊仪器, 需要急救病人的体征数据能直接传入服务器, 在病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后, 系统自动分配空闲车辆, 并根据当地的交通状况为急救车辆选择最佳的行驶路线, 充分利用患者的“黄金时间”, 为院内救治提供依据, 全程记录监控病人入院途中的病症, 为入院后的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避免对某些不重要的病情进行重复诊断, 减少在门诊的逗留时间, 提高院内急救效率。

2. 良好的数据传输服务、实现GPS定位同步服务

通过传感网络对急救车辆的精确定位和实时追踪, 院内能及时了解急救病人的实时情况, 还有多久能到达院内进行急救, 如果遇到危险可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能双重保护患者生命。

3. 简化管理过程。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 为日常设备、药品、固定资产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物资安装电子标签, 建立急救站点设置智能车场和车辆管理应用, 实现资产可视化管理, 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很快检测出发生问题的网络节点, 简化了维护管理中发现问题的过程。

二、我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院前急救无分级, 急救效率不高

我国的所有省级城市以及大部分地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急救中心, 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初步形成。我国的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大多坚持“有电话必受理, 有呼救必出车”的原则。许多城市并未实施院前急救分级调派, 急救车的派出没有分疾病种类, 分病情轻重缓急。

2. 急救模式不统一, 全国性急救事业难以有效提升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多样, 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北京模式 (独立型) 、上海模式 (指挥协作型) 、广州模式 (行政型) 、重庆模式 (依托型) [2]。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

3.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容易导致卫生资源浪费

依据国家卫生部要求, 建立急救中心的城区每5万人配一辆救护车, 但许多城市无法达到这一标准, 应急设备简单, 使用率低。急救中心 (站) 覆盖面不够广, 个别省市还存在无序竞争、不协调、资源浪费等现象。

4. 急救资源配置不合理, “黄金时间“无保证”

目前, 我国急救车设备配置不够完善, 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不健全, 院前、院内衔接“断链等问题比较突出, ”黄金时间“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5. 急救需求与急救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频率、院前急救患者次数、出车次数逐年上升, 加之交通事故频发, 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显现, 创伤和心脑血管病成为院前急救的主要病种, 急救需求与急救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4]。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我国院前急救的优势

1. 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

采用物联网技术, 不仅现场的急救人员可以对急救患者进行救治, 院内的专家也能对救治计划进行指导, 实时监控, 减少了急救人员由于技术限制对患者病情的延误。使救护车变成了一个移动的ICU, 能够极大的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2. 节约急救资源, 减少基层医疗机构救护车的空返现象,

物联网技术是以大医院为中心, 发展自己的二级网络医院, 各二级医院再发展自己的三级网络医院, 所有进入此网络的医院, 其数据可以进行共享。大部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三级网络医院, 三级医院急救病人的生理指标信息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大医院共享, 大医院能根据这些信息适时作出急救指导,

3. 优化资源配置, 节约“黄金”时间

救护车上装载的移动ICU, 能够对患者进行及时必须的救治, 为院内急救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争取足够的时间, 院前急救的前10分钟, 被称为“白金”10分钟,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能够使医护人员充分利用“白金”10分钟

4. 缓解急救需求与急救能力之间的矛盾

远程急救网络的运行, 创造了一种新的急救模式, 即“既把患者送往医院, 也将医院带给了患者”这与单纯将医院带给患者或将患者带往医院的急救模式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它使得患者不只是在医院才能接受专家、ICU的治疗, 在救护车上也同样能实现。

5. 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传统急救模式的急救人员, 如果遇到呼救者对周围情况不熟悉, 将会导致信息不准确, 拖延救护车寻找急救现场的时间。物联网技术实现GPS定位同步服务, 将呼救者的信息迅速追踪, 并且将信息传输到网络中心, 急救车内发生的救护行动也能传到网络中心, 能够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摘要:将集智能化、数据传输快捷、安全性高等特点为一身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我国院前急救服务中, 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院前急救效率低、黄金时间无保证、院前、院内衔接“断链”等问题。对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效率, 节省卫生资源、促进我国院前急救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院前急救,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左秀然, 杨国良.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4, 35 (12) :13-18

[2]向英, 陆洲, 鲍向红, 等.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4, 06 (18) :94-96

[3]崔晓丽, 王鑫, 杨宁, 等.某市急救中心急救人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 (11) :100-103

物联网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第14篇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物联网技术 高校图书馆 智能化

分类号 G250.7

大数据和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进入Web 2.0、云计算和移动互联三个时代后出现的两大热点研究领域。本质来讲,大数据是一种技术过程,而物联网是一种联接模式,两者差异很大,但是作为互联网未来的两大发展趋势,大数据和物联网对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是广泛和深刻的。

由于大数据和物联网与人类的信息行为和知识管理关系紧密,在其广受关注的初期,图书馆界就对这两大趋势与未来图书馆之间的结合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相比较而言,由于大数据概念出现较早,与图书馆知识服务间结合的方向较为清晰,相关的研究较多;而物联网概念直到2003年才正式确定,因此相关研究较少,但仍有不少学者持物联网技术将引领图书馆事业实现新的飞跃[1]的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都能够帮助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交互化、便利化[2-3],但对于两条不同路径实现的信息服务之间的异同和路径本身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却较少有学者关注。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交互化和便利化作为未来智能或者智慧图书馆的重要标志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是选择大数据还是物联网来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对二者的资金投入、阶段性产出及对图书馆理念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比较,才能选出最佳方案,帮助图书馆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迈出关键性的步伐。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大数据和物联网两大技术趋势应用前景的分析和适用性的比较研究,分析高校图书馆实现智能化的路径选择和可行性方案,并据此对两大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阶段进行探讨。

1 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概述

1.1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与影响

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被提出[3],随着美国政府斥巨资推出的 “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4]这一国家战略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信息爆炸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信息的价值开始改观,正如麦肯锡公司(Mckinsey and Company)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挖掘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所蕴藏的巨大价值激发了如甲骨文、IBM、Google、微软等一批IT和网络公司的浓厚兴趣[5],也使沃尔玛等实体公司在 “啤酒与尿布”这一经典案例中赚的钵满盆余[6],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变革。

1.1.1 个体需求和行为的趋势预测成为可能

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并非基于传统的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更多关注的是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具备实时预测个体、群体需求和行为趋势的能力,使个体的需求和行为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数据集合来实现有效预测。

1.1.2 对信息的价值的理解发生改变

以往,以信息管理为代表的学科对于信息爆炸带来的数据量激增往往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为信息量的激增一方面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大量“无用”信息也给数据存储和处理带来了困扰,消耗了社会资源。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学者们发现大量以往认为价值较小、时效性较低的非结构化数据,经过数据挖掘与处理可发现其关联关系,这就使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具备了无法估量的价值,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传统意义上的“冗余信息”“无用信息”的概念产生了动摇。

1.1.3 样本即总体理念的逐步推广

大数据的特征无论是归纳为“3V”“4V”抑或“4V+1C”,其必备的特点之一是海量(Volume),而海量数据的处理就意味着人们具备了处理总体信息的能力,传统统计学中的抽样环节成为可以省略的步骤,样本及总体的理念开始得到学界的认可。

1.2 大数据的关键性技术

大数据技术是在数据库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简单分为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安全技术三类。从大数据的关键性技术来看,无论是由语言层到抽象层,还是由存储层到检索层,基本上都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支撑,虽然这些技术还需要不断研究优化,但总体而言,实现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应用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大数据的安全问题虽然会长期存在,但是随着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不会对大数据的应用造成过大影响。

1.3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影响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的构想,这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将物体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理念引起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兴趣,并于1999年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此后,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先后推出的智慧地球、虚拟边境、智慧农业系统、智能互联建筑、洲际安全网等项目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2009年温家宝总理视察了位于无锡的微纳传感网项目,并于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标志着物联网被纳入国家重点振兴产业之一[3],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物联网的热议。

在图书馆领域,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在世界各地图书馆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荷兰和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近100家机构都在图书馆自动管理系统中采用这项技术[4],我国的深圳图书馆新馆、武汉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北宜昌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陕西省图书馆等机构也全部或部分应用了这一系统,通过图书的自动分拣、整序排架、自助清点、智能书车、防盗报警等功能,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5],改变了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但是RFID技术更多的还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在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机构应用较少,并且物联网技术中RFID以外的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较为鲜见,技术应用的普及度和深度均不足。

1.4 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

物联网作为各种信息传感设备结合起来所组成的巨大网络,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其本质是物体的感知化与网络化,即通过物联网实现了物体间、人与物体间点对点的互通,实现了人类社会与物质实体间的有机整合。因此,物联网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如光学传感、通讯技术、信息技术、无线互联技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都是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系统中部分关键性技术

物联网的系统技术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又包含若干技术群,在图书馆中应用较为普遍的RFID技术仅仅是物联网技术中感知层的一个较为成熟的方面,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还有很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尤其是物联网界公认的感知层方面的技术瓶颈、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方面的技术困境和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都给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制造了一定障碍。

2 大数据与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应用

2.1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方向

2.1.1 基于数据关联性的推荐服务

以往图书馆提供的推荐服务一般是基于书籍自身的相似度来实现的,如将同学科、同主题、同著者、同出版物的文献集中在一起提供族检索服务,这种依据文献特征的标引著录工作,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对文献内容,尤其是细节性内容的著录一直是文献编目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而大数据则能够通过记录其他相同检索行为用户的行为,来为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推荐性服务,通过他人的“选择”来发现文献之前的关联性,实现用户纬度和文献纬度的双协同过滤,从而使推荐服务更为精确,同时也节约了学科馆员等专业人员的时间成本,为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2.1.2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构知识库服务

知识库(Knowledge Base)是传统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碰撞下提出的概念,其中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的构建被认为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6],但目前仅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图书馆开展了相关服务[7],这主要是囿于机构知识库单纯强调资源的实时更新(Live Update)和开放存取(Open Access),而传统数据库技术在大数据存储、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推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造成用户激励不足,用户习惯无法养成,只能依靠自存储与强制存储相结合的方式[8],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个人知识库能够提供的服务将更为多元化,通过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全记录,实现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智能化推介服务,甚至实现对用户需求的预测,使知识库与用户实际生活智能化结合,全面管理用户信息行为,从而使用户与知识库的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海量存储功能,还能及时准确地记录用户的原创信息,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依据。

2.1.3 基于趋势预测的学科建设咨询服务

科教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校学科建设阶段性的投入必须是有重点、分阶段的,而选择哪些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则往往根据决策层的主观判断,准确性往往难以量化评估,给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而基于大数据的趋势预测分析,尤其是在用户信息行为和知识库的海量数据支撑下,高校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往往能够清晰预见,图书馆如果能够为高校决策层提供这一重要参考数据,其将会逐步成为高校发展规划的智库机构,使学科建设的趋势预测数据支持高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高校学科布局和发展的科学化和特色化。

2.2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可能性应用方向

2.2.1 智能“云图书馆”的实现

自从“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后,图书馆界就一直在关注“云图书馆”的实现方式,传统意义上的“云图书馆”是指依靠互联网实现全面的图书馆服务,但是由于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大量纸质文献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数字化,且资金投入、知识产权等众多问题的解决都存在障碍,因此进入流通领域的纸质载体的图书依然脱离图书馆的控制[19]。在信息膨胀的今天,所有纸质文献的数据量可能都不如互联网上一周所产生的数据量多,但由于这部分纸质文献内容指向的明确性,事实上被更多人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未能全部数字化的纸质文献纳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库内,构筑开放型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区域联盟、地区联盟、国内联盟、国际联盟层层扩展的模式,实现智能化的“云图书馆”服务,不仅方便用户使用,也能够节省图书馆的经费,真正实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2.2.2 移动图书馆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开始彰显,图书馆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和相关服务系统,就可以通过短信、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或Web等形式[10],开展身份认证、账户维护、续借预借、视频播放、参考咨询、移动阅览,信息互动等服务[11]。移动图书馆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量,对培养用户习惯也大有裨益,在技术层面也是目前最容易实现的。

2.2.3 智慧图书馆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最高层级,应该是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建设智慧图书馆,要从建筑物、基础设施、硬件配套、馆藏、信息资源、服务终端等层面构筑全互联的管理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图书馆系统管理与服务,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安全监控和智能服务,图书馆的照明可以随时间和用户偏好而改变,图书馆的图书可以通过自动分拣完成,甚至智能终端可以向用户发布可能需要的书籍清单,并在用户到达图书馆之前就为其准备好选定的图书。

基于网络的人与实物间的链接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目前已有深圳图书馆等机构积极实践,初步通过RFID技术实现了图书与人之间的网络链接,借助自动化设备节约了人力成本、延长了服务时间,取得很好的反响,为智慧图书馆的实现进行了有益尝试。

3 基于高校图书馆的大数据与物联网应用比较研究

资金相对短缺一直是高校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在这种限制条件下获得用户的满意,关系着图书馆未来能否得到更多的资源持续发展这一关键性命题。因此,通过多维度比较,选取更为合适的发展路径就显得必要而紧迫。

3.1 比较维度的选择与确定

比较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这两大技术体系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可行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采取哪些维度进行综合比较。

大数据和物联网均属于技术范畴,从应用角度讲,可以比较技术的作用对象范围、关键技术成熟度、技术风险和实现难度等;从投入角度讲,可以比较基础设备建设投入、系统研发投入、设备和系统维护投入以及升级换代投入等;从需求角度来讲,可以比较用户需求的迫切程度、管理部门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和发展需求的迫切程度。

分析两项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可行性,还需要考虑高校图书馆空间、资金的限制条件,以及技术应用对高校图书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2所示。

3.2 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比较维度的设置,我们可以对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展开分项细致的比较研究,为直观展现比较结果,笔者将比较分析内容汇总成表,如表1和表2所示。

3.3 高校图书馆发展路径的选择性分析

基于上文的比较分析,从技术体系比较来看,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应用难度小、技术投入低,在技术需求基本与物联网持平的条件下,从管理部门的角度可能更为急迫,且替代性小,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更高;而从限制条件体系比较来看,大数据技术受资金、空间的限制较低。因此,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可能更应优先选择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的方式来优化图书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物联网技术不具备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的可能性。事实上,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者们正在设计物联网解决方案,试图通过“智能书架”布局和分层应用程序框架来实现自动执行库存管理[12],新公布的地平线报告中明确表示,未来4至5年,物联网技术将彻底变革人们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实现这一变革的媒介就是图书馆。

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下,优先发展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应用,快速见效,快速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使图书馆在高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下,由图书馆支撑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试验显然是不现实的,不妨将物联网的应用划分模块,分步骤进行,从而减轻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压力,缓解因自动化带来的人员过剩矛盾。

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长远来看并不存在矛盾,只是阶段性的推广技术会有先后步骤之分,大数据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网络层中的计算与服务技术、控制层的安全技术等存在共通性,我们甚至可以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作为图书馆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准备阶段,为高校图书馆由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起到过渡作用。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差异化、交互化是用户对图书馆的期待,也是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目标的共识。通过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率先应用,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将得到很快提升,对高校发展决策的支撑作用也能够尽快得到彰显,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用户和学校的发展服务。另外,依靠大数据技术建立起的更为紧密的图书馆间的联盟和共享平台将会为高校图书馆的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相信物联网技术会继大数据技术之后与高校图书馆普遍结合,共建与整合将会推动图书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 1 ] 姚军,郭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讯,2012(11):48-51.

[ 2 ] 祝森生.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3(5):126-128.

[ 3 ] 董晓霞,龚向阳,张若林,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图书馆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1(3):65-68.

[ 4 ] 于晓梅,关绍伟.图书馆的物联网时代[J].图书馆学刊,2012(3):134-135.

[ 5 ] 郭立新.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初探[J].兰台世界,2011(11):73-74.

[ 6 ] 吴有梅.基于机构知识库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1(8):1-4.

[ 7 ] 魏彬.高校图书馆中的机构知识库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 8 ] 孟祥业.我国机构知识库建设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0(7):27-29.

[ 9 ] 王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87-90.

[10] 孙翌,李鲍,高春玲.微信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5):35-40.

[11] 于晓梅,关绍伟.图书馆的物联网时代[J].图书馆学刊,2012(3):134-135.

[12] 张铁道,吴亚婕,王俊颖,等.编译.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图书馆版)[EB/OL].[2014-12-11].http://mp.weixin.qq.com/s?sn=08a8d1b85d623e8d9a7624c

07c80c658&mid=201970029&idx=1&plg_auth=1&__

biz=MjM5MTI3OTAzNg%3D%3D#rd.

高 荣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副研究馆员。江苏盐城,224005。

上一篇:牢记职场法则下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