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阶段

2024-06-22

企业信息化阶段(精选10篇)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1篇

北京可为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具有生产制造、分销零售系统集成的运作能力,曾是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是用友软件核心合作伙伴、用友软件授权服务中心。北京可为是以企业管理软件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目前已经打造出一支管理科学、技术过硬、积极务实百人的精英团队,并拥有整层千平米的办公环境。秉承服务创造价值、服务创造未来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及应用状况是不尽相同,这一方面决定于市场环境、行业细分状况,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管理所处阶段,粗放式管理阶段信息化实现管理目标是信息传递及时性、真实性,精细化管理阶段信息化的应用目标是内部协同高效,在不同阶段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呈现阶梯式态式,明确企业信息化所处阶段对企业的战略部署及信息化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以融合内部供应链为核心的低成本控制阶段及内部ERP阶段。

以财务信息化为核心解决的是信息失真及传递滞后的问题,实施内部预算、责任成本控制是发挥企业内各单位、部门管理潜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将企业目标逐级分解至单位、部门、岗位,实现最初由企业领导控制目标的方式向下细化分解,充分发挥企业不同组织单元及员工的管理潜能,达到责任中心成本最小化、资源内部配置最优化的目标。利用ERP实现由订单到设计、生产、计划、销售等企业内部组织的协同,实现信息、资源在企业的内部优化,充分发挥企业整体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阶段的突出代表产品有供应链管理、预算管理、等。

二、以财务为核心的财务信息化阶段。

财务为核心的信息化阶段是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主线实现信息由手工业务层向满足财务核算、监督需求的基础信息化应用阶段,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应用带有明显的追求信息真实性、及时性等特点,对于传统的以手工核算为主的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及现实意义,是企业应用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手段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管理主要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

三、以利用现代信息传输介质为载体的"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信息化阶段

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对客户需求的灵敏度,快速交货、完善的售后服务及跟踪体系,是赢取新客户,提高老客户忠诚度的关键,这除了构建企业客户需求调研体系外,还要利用internet构建电子商务营销、服务平台,将企业门户与内部订单系统融合,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满足客户自网上下单到内部生产、销售、发货、服务、回访等的以客户需求订单驱动的信息化体系。目前这种信息化系统主要集中在需求型客户关系管理阶段,但服务、回访等尚欠缺,此阶段系统为新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采购平台,但对于老客户的忠实度很难有所提升。

目前的客户需求及订单主要采取internet方式,但对于以手机为客户订单载体的信息化产品尚未成型,但未来的企业营销平台将是以多种信息传输载体的多元化营销阶段。信息化的不同阶段会随着信息化产品的细化,在阶段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分。提升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建立企业内部合理的业务流转体系、利用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企业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利用信息化有效协同内、外资源,实现企业利润增值及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2篇

一、领导重视

我校创建于2003年8月,是青浦区现代化农村学校。为促进校园数字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对课题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尽子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及其应用》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及具体的工作进度。学校开办不久即开始筹备策划课题研究,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硬件设备没到位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多次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整体推进课题”总方案,鼓励课题组成员把该课题做好、做扎实,做出特色,凡与该课题有关的活动都大开绿灯,校长对课题有关的事,总是亲力亲为,从子课题的确定、申报到开题等具体活动的安排均全程参与,上级部门下发的所有“整体推进”课题通知及活动安排,都有两种校长的批示,受领导的熏陶和影响,校内学术气氛浓厚,课题组成员倍受鼓舞,工作热情高涨,纷纷积极主动参加各项活动,实现了“全面参与、全面应用、全面提高”,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活动,课题活动开展顺利并取得一定成绩。

二、逐步实现校园数字化

1、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学校在打造精品学校的同时,将建设数字化的校园作为学校特色来抓,从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与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等各个方面做出长远规划并逐项完善落到实处,校园网的网络系统,校内各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均按时到位。学校拥有4间标准电脑房和2间多媒体综合电教室,校内所有教室均装备了电教平台,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臻完善。

2、软件与资源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中(1)学校网站建设 网站是学校的窗口,是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它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因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网站建设,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对学校网站的理念、风格、结构、栏目和维护管理等方面问题精心策划;2004年9月,网站正式建成开通,为使学校网站得到及时维护更新,使之能充分体现我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展示学校师生的风采,学校制定《学校网站维护管理制度》,对网站实行栏目专人负责制,对网站内容定期更新提出具体要求,由于监督管理到位,分工明确,一年来,学校网站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其窗口与桥梁作用。

(2)学校资源建设

现在,学校大型综合资源库系统、资源库系统、网络学习的平台、各种专题网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网上办公、在线管理、播客系统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尽显威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使学校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学校正逐步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全新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以扩展的数字化校园。

3、健全的数字化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数字化校园环境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为充分发挥各种电教设备的效益,促进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建设与发展,学校针对校园网的使用、网站的维护与内容更新、电脑室的使用、教学平台的使用、电教室的使用、教师电脑的使用等方面,制订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设施的正规有序运行。

三、以校园数字化建设带动学校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我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为载体,本着“专家引导,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原则,以校园数字化建设带动学校校本教研,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的三大优势,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中的收获和反思 学校建立了学科教学网,各教研组能够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网的优势,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系列的网上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为扎实、有效。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使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搭建了舞台。

为了促使我校学生了解网络、接触网络,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除了正常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外,我们还通过教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探究课上带学生走进网络世界进行课题研究、中午和寒假期间对学生开放电脑房的方式,提供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学生从中不仅体会到了网络带来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掌握了查找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认识网络的真正作用作出了正确的引导。

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工作的开展比较仓促,例如,资源平台的建设还有待于充实,网上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对青年教师以外部分的老师重视程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全面铺开。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3篇

基于我国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资金缺乏、实力不强等较为普遍的现实, 面对WTO框架下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信息系统评价或预测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 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评价和预测, 如日本企业采用第三利润概念来评价MIS的经济效益, 俄罗斯将投资经济效益系数作为衡量IS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来测量系统运行后经济效益的提高等;第二, 对信息系统本身的质量的评价;第三, 对信息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因此, 除了涉及费用、经济效益和财务方面外,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还涉及系统性能、系统建设、系统环境以及用户评价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对于信息化 (经济) 效益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多, 可能主要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容易辨别, 而认识和评价企业信息化的 (潜在) 效益却极其困难, 以至于索洛 (Solow, 1987) 在其“生产力悖论”观点里极端地指出:“你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 但是在经济统计年鉴上除外”。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而其经济效益又包括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 并且其效益与企业整体经营绩效密不可分, 因此, 要判别和评价信息化的效益, 就不能简单把信息化当作一个普通的项目投资来单独看待, 而应从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入手, 依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 对其进行综合评判。

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性及其评价的阶段性

就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实际经验来看, 一般而言, 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最初的作用是战术层次的, 但随着它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 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 到决策支持直至促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在向信息化建设较为成功的企业学习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总结自己在信息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加深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性特点必然导致信息化水平的阶段性特征,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空间上来讲, 信息技术应用是从局部应用发展到超越部门界限, 然后再发展到超越外部界限, 成为企业与外界联系的纽带。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 信息技术逐渐打破了企业的水平界限、垂直界限和外部界限, 使信息能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畅通无阻地流动和共享。其次, 从人们的思想认识角度来讲, 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这实际是自然规律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不在于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跨度, 而在于人们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深化。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企业生存状态可以综合地反映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的影响情况。上述两个方面实际也印证了诺兰在其提出信息系统进化的六阶段模型时所强调的论断, 即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本文在承认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基础上, 坚持要“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认为信息化建设要注重实效。本文强调, 尽管在企业中, 伴随着信息技术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 其作用从操作层次, 到战术层次, 再到战略层次不断扩展, 影响不断加大, 即其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人为划分的阶段演进。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适时评估, 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与力度, 则有可能会缩短必要的演进阶段, 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水平, 为最终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三、企业信息化阶段性评价框架

绩效评价体系一般由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六大要素组成。其中, 评价指标是指对绩效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内容, 它是实施绩效评价的基础。关于企业类型的选择, 本文认为一般制造业企业最具代表性, 对其分析的结论的推广也较为可行, 因此作为本文分析框架的主要分析对象。

1.战略匹配度评价。

与企业其他任何重大举措一样, 信息化建设及其评价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企业 (信息化) 战略的指引。在分析行业环境并确认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应确定当前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信息化的着重点和优先发展环节。有必要在已有的战略框架内, 评价目前企业信息化战略与整体发展战略的匹配程度, 以及信息化建设状况与现有的信息化战略的匹配度等, 从而在目标导向、资源配置、机构设计等方面为以后的信息化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2.评价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 (信息化水平) 。

如前所述, 根据阶段性原则, 对微观的特定企业的信息化评价, 一定要结合企业当前的信息化水平。在此方面, 通过分析并比较诺兰模型等相关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性特征, 本文把企业信息化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1) 初级信息化阶段, 即企业实现生产、管理、经营服务较低水平的信息化。计算机在企业中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部分应用。引入并逐步适应PLC、DCS、OA/MIS、MIS、OA, 开始建立企业生产计划调度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基本数据库, 能为管理决策初步提供有限信息。组织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建立仍不太注重其经济效益, 或可能已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 但仍缺乏实质控制。用户对信息系统仍有待熟悉。

(2) 中级信息化阶段, 即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中级信息化。管理者注意到管理信息和控制费用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 以控制其内部活动, 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CAD、CNC、FMS、DCS、FCS等信息技术开始普及, 基本实现MRPⅡ、ERP主要功能, 初步实施供应链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初步建立数据仓库, 开展数据挖掘, 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库和远程通信等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劳动、人事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 将原来单机操作状态下各自的“信息孤岛”连成整体, 使现有企业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并通过网络使各部门得以对其共享。

(3) 高级信息化阶段, 即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高度信息化。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基本实现高级管控一体化和集成化, 实现CIMS、CIPS、企业集成, 企业集团内部与外部企业集成。经营服务高度信息化, 基本实现B2B、B2C支付型电子商务, 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 通过网络营销、网上支付, 实现零库存。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 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 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 制订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 健全控制系统, 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强化内部网络运行功能, 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并与外部网络全面接轨, 形成企业内外相通的灵敏、柔性的市场信息运行系统和企业市场创新体系。

参照此3阶段划分标准, 可以对目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作初步的判断, 大致确定其所处的信息化建设阶段, 为下一步评估过程 (指标甄选、方法选取) 提供依据。

3. 分析其效益。

即选取恰当的指标组、评价方法, 合理区分并确认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 (有形效益、无形效益) 以及社会效益等, 进行综合评判。在估算时, 应充分考虑到时间价值、通货膨胀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 对相关的变量做适当调整。关于评价区间的选择, 要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时间周期, 一般用信息化投入3年前的指标状况与当前的指标对比即可。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信息化阶段, 本文将给出相关的效益评价指标。

考虑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提供参考的初衷, 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实际, 对于处于信息化初级或中级阶段的企业而言, 可以采用较简单的方法, 选取关键的指标组进行测评。对于初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 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范围较小, 且与其他部门、系统的投入—产出界限较分明, 因而对其效益评价较为简便, 可从单项业务、单个环节入手, 采用直接的 (财务) 评价即可。对于中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 则要逐步引入间接效益评价指标。而对于处于较高级信息化水平的企业而言, 评价其效益状况, 就要以综合评价指标为主, 着重分析信息化的长期效益和无形效益。

在评价方法上, 由于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 对其中许多因素的判断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主观判断, 并且这种评价还存在着结论的模糊性。实际中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 如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多统计分析法、神经元网络法等等。

4. 反馈环节。

依照闭合环路的思想, 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实际有效的反馈机制, 为修订信息化战略、乃至整体业务发展战略反馈信息。在前述复杂的评价活动之后, 有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与控制, 不仅如此, 而且对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思路等也要进行不断“评价”。尝试建立一种动态评价的机制, 即通过组织学习, 积累组织记忆, 通过对行业知识和信息化建设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 来不断修订、完善已有的评价体系, 必要时候也有可能彻底更新。

摘要:本文对比已有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通过把企业的财务和其他关键方面进行综合, 根据信息系统实施的特点, 分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以对企业信息化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效益评价,阶段性,企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池国华.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管理模式[J].经济管理, 2003, (22) :51-56.

[2]申嫦娥, 王晓强.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模糊综合绩效评价法[J].经济管理:新管理, 2003, (22) :47-50.

[3]李建平.企业集团ERP系统研究——以重庆索特集团为例[J].情报学报, 2002, (3) :301-307.

管理信息化新阶段 第4篇

所谓BPM,即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的简称,中文名叫业务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它涵盖了人员、设备、桌面应用系统、企业级 Backoffice 应用等内容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运作。

这些年,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广泛应用、大力推进,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其实出现这些“孤岛”,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没有理顺和贯通整体业务流程。如何进行流程优化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是眼下众多企业在转型时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BPM 是一种让优异的绩效变成常态而非侥幸的方法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说:“对于21世纪的企业来说,流程将非常关键。优秀的流程将使成功的企业与其他竞争者区分开来。”实际上,他的这句话隐藏着四个意思:一是企事业单位的使命是为顾客服务或者服务对象创造价值;二是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流程畅通,而不是哪个部门或个人;三是企事业单位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流程运营;四是优异的流程运营需要有优异的流程管理。因此,在企业管理里建立和落实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同时又能够评估流程的运作绩效,建立流程持续优化的机制,必将成为企业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很多集团型企业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中面临着两大核心问题:集团管控和供应链集成。在集团管控上,众多集团型企业都在朝多元化发展,传统OA在向信息门户平台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流程信息化将是集团管控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整个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企业间的重组并购将成为常态,这时,流程信息化、流程标准化对于集团管控来说,势在必行。在供应链集成上,今后的制造型企业尤其是特大型企业,生产链上的某一环节,例如物流,必定逐步走向外包服务。在外包模式下,势必需要全链条的无缝集成来实现物流服务的全程可视化,这也是企业管控里非常关键的一环。

但是就目前的传统流程管理(即纸质、OA)而言,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实现困难重重!归结起来,有五大难点: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智慧化真正落地还很困难;强力集团管控和效率存在矛盾,随时随地审批成为关键;流程在流转过程中的环节控制和处理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别、不同企业个性化非常高;供应链核心在ERP系统中实现,但流程化审批却在日常办公自动化中;两化深度融合要求流程审批过程中信息关联应用,审批结果能够自动进入各应用系统。

所有这些难点都能用BPM来克服,它可以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通过建模、自动化执行、管理监控来实现制度的优化。BPM可以达成管理流程可控、流程时间可控、管理可持续改进、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转变目的。如果管控合理,可以使企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利润大幅增加。因此,Michael Hammer把BPM归结为是一种让优异的绩效变成常态而非侥幸的方法。

建立一个随需而变、全面集成和持续优化的BPM系统

一个企业如果还在使用某种工作流,符合下列六类标准之一的:不能跟Exchange直接连接,无法自动化创建会议邀请;不能无代码实现80%以上人工类流程;不能与某个文档处理系统集成;粗劣的统计和分析系统,而不是全面的业务流程考核;流程和制度并存;无法清楚地度量出每个岗位为客户提供的价值;流程系统只为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业务服务;那么,这个企业的IT水平要落后于平均水平至少5年。

不可否认,目前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符合着这六类标准。在今天的两化深度融合中,我们需要缩短这5年的差距,需要一种能够随需而变、全面集成和持续优化的BPM系统。相对应的,BPM系统的实施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流程表单和审批环节可视化建模,结合模拟测试使得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具有快速适应性;二是办公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尤其是ERP集成,全流程监控、追溯成为现实;三是流程效率和业务数据统计分析,灵活可变的流程设计使得企业管理问题症结一目了然和解决办法信手拈来。

针对集团型企业,一个适宜的BPM系统必须具备六个基本功能:流程引擎稳定可靠;流程建模可配置;流程归档;统计分析;移动办公支持;消息集成。同时,它也有一些差异性功能指标,如取回、传阅、多人协作、征询、流程干预等的流程环节处理方式,一人多职情况下的组织架构支持,外部多账户写入单账号的异构系统集成等等这些差异性功能指标,往往涉及到软件的一些核心问题,工作流上是实现不了的。

从BPM选型的路径上来看,可以从OA提供商中选择,也可以从BPM提供商中选择。两者相比较,OA提供商中的产品在门户、办公、流程、知识一体化等方面较强,但流程引擎总体偏弱;而BPM提供商的产品关注的是流程引擎,在信息门户、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方面偏弱。

在BPM产品的选择上,实践是检验系统的唯一标准,典型复杂的流程和需集成的流程可以各选取1-2个进行当场试验,比较它们的配置快速性和代码量。同时,为了适应随需而变、随时而变,应该首选开放性好的产品;在工作流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支自我开发实施的团队也至关重要,当然,这支团队要与工作流所采用的技术架构相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持续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5篇

中国未来的医疗及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将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未来将从医院管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技服务转变。最初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药品等管理为中心,开始慢慢的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业务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医院内部向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转变。

第二阶段:从大中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未来的二、三线城市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主流市场。因历史原因,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医院的资金雄厚,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大,所以造成了现在这种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格局,随着医疗改革不断的深入,这种格局将会被打破。

第三阶段: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侧重。中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起步较晚,初期都是侧重于硬件建设,各地对于硬件的建设投入较大。而软件和服务/维护的建设较小,未来潜在的市场就是加大软件和服务/维护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6篇

签发人:陈加瑶

关于印发《泉州市公安机关深化执法规范化 建设工作三年规划(2011-2013年)》的请示

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中央政法委、公安部部署开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和“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水平,为我市经济

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执法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全警工程”来抓,大力加强执法主体建设,完善执法制度,健全执法监督体系,执法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执法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去年11月4日至6日,公安部在山东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命名了10个地市级公安机关、100个县级公安机关、200个基层所队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我局、石狮市公安局及宝盖派出所和晋江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分获地市级公安机关、县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所队此项殊荣,占全省获此荣誉单位总数的44.4%,我市成为全国唯一的从地市级公安机关、县级公安机关到基层所队都有“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地区,这是对我市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7篇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从所处阶段来看,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尚处于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但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医疗信息化行业处于发展以来的最好时期。

信息化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提高服务质量、挖掘医疗潜能,又能方便调配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所处阶段来看,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尚处于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但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医疗信息化行业处于发展以来的最好时期。

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了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以及下游需求的增长三个方面,这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8篇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重整传统的会计模式, 融合会计学和信息技术, 开拓人们的新视野, 站在企业的角度构建新形式的信息管理行动, 加快企业全面进行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以来, 信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信息成为了重要的企业资源,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提供和分析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其具有以下特征: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目标是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表现形式多样, 传输空间不断拓宽等。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 信息化是企业会计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为会计带来新的机遇, 各种经济决策都需要会计信息的反馈和调控, 有序的会计信息化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引导作用, 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会计信息化旨在构建健全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依据。最后, 良好的信息环境为畅通的会计信息网络提供支持, 增强会计的基础性调节和宏观调控, 完善会计的市场经济特性。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缺乏

目前, 全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还很不足, 一些企业认为会计的信息化只是为了解放复杂的手工会计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 简单地将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等同, 事实上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进步, 但是传统会计理念根深蒂固, 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企业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 也较大程度局限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中的推广和进步。

(二) 企业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需要高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共同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这对会计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 也要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知识, 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保养维护。我国许多企业会计部门人员很多, 对会计业务也很精通, 但是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却寥寥无几, 无法解决会计软件运行时出现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不能够熟练掌握、认识存在局限性。综合能力过硬的会计人才极度匮乏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

(三) 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

众所周知, 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平台需要搭建在计算机、通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 而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安全, 总有新的问题出现, 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与生产、销售、运输等脱节, 与会计软件内部子系统也不能紧密的联系, 信息的不畅通严重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功能发挥。会计信息属于重大商业机密, 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 在网络环境下, 其安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四、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我国人才供给的现状是高尖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一方面, 国家应该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资, 鼓励鞭策各类人才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也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 加大对员工的再教育工程, 培养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技能, 不仅要求员工会计专业技能过硬, 还要筛选计算机技术熟练的员工进行培养, 建立起一只素质高、技术硬的会计人才队伍。

(二) 加强企业的系统安全控制

会计信息网络的安全是会计信息化系统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其余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紧密融合, 企业会计信息更容易损坏和泄漏。财务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机密, 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加大对信息安全的认识, 提高技术水平。同时, 国家应制定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规范并严惩计算机犯罪, 对全社会的信息安全进行宏观控制。企业内部更要树立严格的信息安全控制管理制度, 避免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和减少工作人员的失误操作引起的信息安全隐患。

(三) 提高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会计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和会计业务技能, 还要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基本维护维修技能。因此, 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 是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有了正确的认识, 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途径。企业的领导层要充分重视会计信息化, 从财务软件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培养员工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过硬的人才队伍。

(四) 加强企业内外的互动

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企业间的互动和交流。由传统的会计发展到会计信息化是单向沟通转变为双向沟通的原因, 企业间互相借鉴合作, 实现高效的系统效应, 共同实现财务及其他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对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化起到大力推进的作用。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 会计信息化浪潮也逐渐变成会计发展的主旋律和必然趋势。在我国,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经济发展的要求, 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阐述了会计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从而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对策

参考文献

[1]曹凌云.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9 (06) .

[2]武慧娜.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3) .

中欧信息化合作步入互利双赢阶段 第9篇

中欧信息化合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双方保持着密切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1984年,我国领导人访问欧共体,双方同意在信息领域开展合作。从此,当时的国家科委与欧委会信息总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密切合作,成功执行了数十个技术合作和示范项目,举办了多次技术研讨会和大会。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中欧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合作愈加密切,项目成果丰硕,信息通信已成为欧盟直接投入最大的科技合作领域。

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成立后,双方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合作方式多样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欧信息通信合作出现新的变化,合作机制正式确立,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双方把信息通信合作作为中欧合作的重点。1997年6月,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与欧盟委员会主管信息、通信和工业事务的班格曼委员签署联合声明成立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1998年3月,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在布鲁塞尔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至此,合作机制正式形成。1999年5月和2001年9月,工作组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

2001年9月,欧方提出参照欧盟与美国和日本的对话机制,将工作组更名为中欧信息社会对话,并加强信息社会政策的合作和交流,双方战略合作加强,合作进程继续向纵深发展。

2002年4月,“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被中欧双方公认为合作的里程碑。中欧信息社会对话是中欧双方合作的重要框架,从2003年开始,科技部作为对话工作组的组长单位,联合相关部门与欧盟方面已共同召开了四次中欧信息社会对话工作组会议,双方在信息社会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定了合作优先领域和推进的行动和项目,深化和提升了中欧信息技术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增进了信息社会战略和政策的沟通和了解,发展了新的合作内涵。

中欧信息化合作的两种主要模式

一是发展型合作模式。在发展型合作模式中,欧盟国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合作的主要领域、资源组合方式。该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合作双方没有共同的合作目标,通过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不同投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一般来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合作的客体是合作双方各自具备的资源,通过互换,使得双方各取所需。资源组合方式主要为欧方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并且资金主要直接用于研究人员科研经费、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中方则主要以提供人力、物力、场地等。

二是双赢互利型合作模式。在双赢互利合作模式中,中国与欧盟由于在资源或者信息技术上,各自拥有优势并且彼此的优势能弥补对方的缺陷,双方为了共同的研究任务或目标而进行信息技术合作和交流。该类型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通信、智能交通、电子政务、数字奥运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前沿领域,合作双方在充分认识合作内容、利益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目标,平等协商,利益互补,双方受益程度基本平等。

中欧信息化合作由发展合作步入双赢互利合作阶段

在中欧信息化合作的早期,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在经济、政治、技术等发展较不平衡,中国还尚不具备与欧盟进行互利双赢合作条件,所以主要以发展型合作模式为主。在该种情况下,虽然是双方间的合作,但在合作中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一方在合作研究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所以最终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往往归欧盟所有。而中方主要的收获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员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等。

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入也空前地加大。现在不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的尖端领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中国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此时欧盟已经不再将中国视为单纯的援助对象和基础资源的提供方,因此开始逐步采取互利、互补的方式与中国展开合作。同时,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欧盟企业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市场的现状与需求,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欧盟企业参与到与中国的信息化合作中来。

2005年,中国与欧盟联合签署的中欧信息社会项目是中欧之间迄今为止在信息化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合作,同时也是中欧互利双赢合作的典型代表。中欧信息社会项目的逻辑框架非常清晰,共分为法律法规比较研究(A)、示范项目(B)、培训(C)与能力建设(D)四个部分。项目A部分旨在规范信息化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环境,是整个项目的理论基础;项目B部分是在A部分理论基础上的实际应用;项目C部分是对A、B两部分的补充与支持,通过挖掘两部分主体与应用的实质内涵,提高全国和地方电子政务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最佳实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并最终在实际中发挥他们所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D部分通过高层对话机制建设、项目宣传与推广等活动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逻辑框架下,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已经完全摆脱了早期单纯依靠欧盟资助进行设备采购、软件开发等基础建设,而是以知识转移为主要方式的双赢互利合作。通过该合作,中国政府学习了欧盟关于电子政务的最佳实践,推进了有关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进程,使得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项目得到了欧盟专家的亲身指导的机会,并且通过有关培训提高了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地方信息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通过国际大型会议的举办或参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信息社会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于欧盟方面,通过该合作推进了欧盟与中国政府之间关于信息社会的对话,增进了欧盟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信息技术市场现状的了解,促使双方加强与ICT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内容相关的经济部门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

企业信息化阶段 第10篇

2009年6月2日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公安部党委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项建设抓住了事关公安(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三基”工程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公安消防工作的强大动力.信息化就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引领公安消防工作全面进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公安部消防局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2009年消防信息化建设工作检查考核要点》等文件,总队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发展现状和特点,对全省消防部队2009年度信息化建设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和任务分解,制定下发了《2009年全省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考评细则》,并召开全省消防部队信息通信工作会议进行部署.一,狠抓组织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实施“一把手”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总队新调整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并于2月20日,5月21日召开了2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规划全年和今后两年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各支队均已健全了由支队主官任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召开专题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或相关内容办公会议20次,出台了年度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报道.总队在司令部信息通信处设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情况掌握,调查研究,业务指导,宣传报道等工作,使信息化建设工作平稳推进.总队在公安网上建设了信息化建设专栏,目前信息采编达700余条.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泰州等支队在公安网网站上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栏,苏州支队还建立了信息化建设排行榜,对大中队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量化通报.总队及各支队制发反映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简报13篇.三是加强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的落实力度.总队制定下发了《2009年全省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考评细则》,采取实地检查和网上督察等多种形式,对支队全年信息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督导.总队将在本月,就支队至大中队网络升级,支队指挥中心功能扩展,无线调度指挥网络,电台配备等4个项目的建设进行考核;本月第三周(6月14日~6月20日)内,还将进行网上督察.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要求,要加大资金投入,各地积极争取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全总队今年总预算达到4460万元.按照实施方案,总队机关三年建设投入为2440万元,三年全总队投入将超过2亿元.投入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础网络建设,通信指挥车改造,指挥中心和中队处警终端建设,“三台合一”数据以及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网络安全建设等.总队指挥中心已于4月初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大型通信指挥车已完成业务需求,目前已经提请政府招标;小型通信指挥车改装也已经进入制作标书阶段;全省9个支队通信指挥车改造均已完成方案制定并通过论证.总队将于近期集中采购一批海事卫星电话,配发各支队使用.总队和6个支队配备有CDMA的图像传输设备,总队和南京,苏州,徐州支队计划建设“动中通”卫星车载站,无锡支队计划建设“静中通”卫星车载站,用于传输灾害现场实时图像.南通和苏州支队还积极探索3G网络下图像传输模式,目前正在进行应用性测试.按照工作进度,总队依托公安二级网扩容工程建设的10M灭火救援指挥专网业已完成机房勘察,方案设定,于近期开始施工建设,确保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支队到大中队基础网络已有12个支队完成升级,1个支队(盐城)正在改造中.总队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已经能够实时汇聚南京,南通,无锡三地“三台合一”接处警数据.三,狠抓信息采集录入,形成一人采集,全员共享的格局.结合省公安厅“大平台”建设,开发并有效利用警务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平台.有效的将各地防火,灭火救援信息实时,动态采集,加强信息日常管理维护,确保信息鲜活,及时对各类信息进行清理核实,补录齐全.要强化基层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源头信息采集责任制,按时高质完成采录任务.四,狠抓信息应用培训,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实战应用强,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抓好全警信息应用培训,使每名警官熟练掌握各系统操作的基本方法,带动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目前总队已经将计算机能力测试纳入干部选拔的标准;南京,南通,徐州,无锡,常州,连云港等地,采取集中授课,网上培训,视频教学等多种方法,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五,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突出重点,强化应用,服务实战,在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软件建设和应用管理,重点抓好消防业务基础工作平台,部队内部管理平台,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平台的建设,逐步构建消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突出为消防监督执法服务和为灭火应急救援服务的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开展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实战服务,逐步处理好建设与应用的关系,.南通,无锡,苏州,镇江等支队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切实做到日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一,人员配备:各支队应按编制配齐通信科人员,未设通信科的支队,应配备1-2名专职信息通信参谋.二,宣传报道:支队应在公安网网站设立信息化建设宣传专栏并及时更新.目前,尚有南京,镇江,淮安,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支队未设立专栏,南通支队将信息化建设列入重点工作滚动栏,应设置成专栏形式.三,通信装备建设:支队指挥中心应能在一级网上呼叫到所有执勤中队,并按照标准配齐各类电台.目前,尚有无锡,连云港,泰州支队电台配备缺口较大,徐州支队,镇江支队部分电台比较陈旧.泰州支队应抓紧与公安部门的协调,积极加入当地公安350兆集群网,采购一批集群电台装备部队.四,通信指挥车建设:各支队应抓紧落实建设经费,根据本支队使用实际,周密制定通信指挥车改造需求,完成技术需求的支队抓紧进入采购程序.盐城,扬州,宿迁支队应抓紧筹划,制定建设方案;徐州支队应积极筹措经费,确保年内完成通信指挥车和 “动中通”卫星车载站的建设.五,网络系统管理:各支队在网络管理方面手段偏少,大部分只局限于安装杀毒软件,且未能形成制度化的安全检查措施,普查不彻底,极易造成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事故.六,信息共享:各支队应妥善处理好与省消防总队,部消防局和当地公安局,省公安厅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目前总队指挥中心只能实时汇聚到南京,南通和无锡三地的“三台合一”接处警数据,其他支队应积极与当地公安110指挥中心协调,将接处警数据实时备份到消防本地数据库;未“三台合一”的支队,如盐城,应抓紧改造数据系统,确保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明确今年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年度10项信息化建设项目和《江苏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强调以下工作:

(一)建设完善各级指挥中心.各支队和辖三个中队以上的消防大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并实现与当地公安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各支队加快通信指挥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下一篇:煤矿2010年明星班组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