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美

2024-07-22

课堂教学中的美(精选10篇)

课堂教学中的美 第1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美

鹰潭市第九小学:倪灵芝

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们青睐。一提到数学美,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优美和谐的黄金分割,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小学数学是关于整数,分数,小数与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根本谈不上美。但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我的数学教学中,我便寻求与开拓一条与孩子们共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道路。

一,情境中发现美,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而我认为,创设的情境不仅应是生动有趣的。而且也同样应该是体现着数学的美。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时,我抓住学生特有的审美能力,精心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而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我首先放映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并伴有录音:“秋天来了,秋高气爽,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白云下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溪,旁边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那就是兔子温暖的家。你瞧,兔妈妈带着6只兔宝宝正在草地上做游戏呢。”通过6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的出现,把学生带进一个美的意境,同时,以恰当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能帮兔妈妈把六只小兔分成2组,并且每组分的同样多吗?”一个帮字,给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成就感,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主能力的平台,他们一个个踊跃参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运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是如何平均分的,帮助学生学学习习近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导入课的设计达到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目的,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在枯燥的练习中感悟美

枯燥的数学练习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谈不上感悟数学的美。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练习形式,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数学兴趣。如练习中我精心设计的数学游戏“喜洋洋大战灰太郎”、五子棋”、“寓言故事”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情引趣,烘托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索,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得学生乐意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用数学固有的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一点。如在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认识以后,让3个学生一组做猜数游戏,其中生1是裁判,生2把想好的一个十几的数报告给生1,生3开始猜数。

生2:“我想了一百多的数,你猜猜是多少?”

生3:“这个数比200大吗?”

生2:“不”。

生3:“这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2:“遇到困难我们都会拨打它”。

生3:“我猜出来了。是110。”

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内在美;既培养了注意倾听别人的好习惯,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在实际操作中享受美

在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图形的美,数学的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美,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积极思考的动力,整个过程中都在感悟美享受美。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师生共同发现美,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使他们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美 第2篇

实小美术组

一、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展现课堂教学中的美 第3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思想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选自出于名家之手的文学作品,所以字里行间美的形态俯拾即是、五彩斑斓。教学中教师只要注意把各种美的因素与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

1. 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泊颇多,优美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这些自然风光吸引了千千万万中外游客去欣赏,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之作,很多被吸收到了我们的教材中来。《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草原》等,每篇无不是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卷,艺术地展现了我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而且文章中处处都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优美的文章一方面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一方面又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使他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劳动人民,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2. 学习社会美德,培养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表现了社会生活之美,它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形象与人物的精神面貌上。《少年王冕》一文表现了王冕的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水》、《沉香救母》、《花瓣飘香》等等无不以美的心灵、美的品德、美的情操来打动读者,使读者在学习中受到了良好的美德教育。

3. 感受崇高美德,树立远大理想。

崇高美德是一种庄重、圣洁和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和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会令人崇敬、赞叹、激奋,会激起人们无穷的力量。《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他为了祖国统一收复台湾的壮举,怎能不激发我们无穷的斗志?还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这些崇高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习的楷模。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把这崇高美深刻地体会出来,就能使学生心灵产生震撼,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就会使他们更加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起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倡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信和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1.改进对学习活动的评价,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来自成功动机中的附属内驱力 (即教育者的赞许或认可) ,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动机的来源从老师、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赞许。因此,我们在组织学习活动时,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及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时,就尽量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让儿童在得到赞许的同时,对学习逐步产生兴趣,积极加入共同的学习生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创设自由参与的情境,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用饱满的激情、真诚的话语、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自立的需求得到满足,合作、创造意识得以张扬。因此,我们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教学的机会,从而在更平等、更广泛的交往中产生饱满的合作热情。

3.营造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英语课堂中的美 第4篇

关键词:形美;音美;意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一、形美即人格美、体态美

首先,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识,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以端庄大方的仪表风度、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崇高优良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和感化学生,从而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其次,教师应以优美的体态语言为学生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形象,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等。如,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自然地运用身体语言配合教学,以惟妙惟肖的动作表演、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用不同的面部表情、视觉交流去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用点头微笑或幽默动作给予学生提示、鼓励和勇气。

二、音美即口语美

音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教师优美感人的英语口语,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精彩流利的英语会话,美妙动听的英语歌曲,扣人心弦的英语故事,令人陶醉的英语诗篇,都会令学生动情着迷,从而为之追求,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如,“课前2分钟英语演说”“英语对话表演”“英语游戏活动”“英语剧本扮演”“英语演讲会”等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大显身手,情不自禁地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也在表现美、创造美。

三、意美即技能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和谐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导”。“激”,就是以教师的形美、音美、意美的魅力,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词法教学中,单纯的词汇记忆会令人觉得枯燥乏味,而我常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操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词法练习,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所掌握的词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导”,就是用最好的方法诱导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体验生活。比如,教英语课文时,我采用投影引导、板书提示进行教学。综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灵活运用电教手段,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实例,化静为动,活化教材,变单调枯燥的课文讲解、背诵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或游戏活动。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导学方法,相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活动展示,使学生在课堂上乐此不疲,踊跃参与。“乐”,就是让学生乐得其所,乐其所得,乐在其中。如,在讲授“shopping”一课时,我并不是单纯地讲知识、读课文,而是自己先去扮演一个售货员,让学生扮演顾客,去表演一场买东西的短剧。学生懂得这些句子的用法后,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他们自导自编,灵活运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享受到生活得更加美好。

由此可见,作为英语教师,若能真正将人格美、体态美、语言美、技能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达到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目的,就一定能让英语课堂始终洋溢着美的旋律,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走向成功。

课堂教学中的美 第5篇

——关于铁凝小说《哦,香雪》中的美

《哦,香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铁凝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香雪、凤娇等山里女孩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从外在形象到心灵世界的一系列变化,重点表现了现代文明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及农村新青年对知识和文明的向往。

小说中处处充满了美,香雪美丽的容颜,女孩们纯洁的心灵,优美的山村风光,还有文章拟人化的语言,……。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美的存在。

首先是香雪美丽的容颜,且看文中的描述: ‚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

‚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

这两处描写,简洁地勾勒了香雪楚楚动人的美丽形象,而这种美好的形象,正如文中所说,会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情感,让你感觉到生活中美的存在,进而激发起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动力。

当然,最动人的美自是女孩们的心灵美了,尤其是我们单纯、可爱的香雪,更是让人心疼。

‚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外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

多么单纯的心灵啊!香雪的心灵就像一张洁白的纸,这种‚白‛,让人感动、让人留恋、又让人叹惋。感动的是它的美好,留恋的是它让人想起童年,叹惋的是这颗单纯的心一旦接触到较为残酷的社会环境,能不能适应呢?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她。‛ 人家已经表示要把文具盒送给香雪了,可她还是觉得过意不去,认为这依然是‚白拿别人的东西‛,最后依然把鸡蛋给了那个女学生。从这简单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我们可爱的香雪是多么的老实、淳朴和自尊啊!

‚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经过不懈的争取,香雪终于拿到令她怦然心动的文具盒了!这是一个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文具盒,这是一个上面带有吸铁石的自动文具盒,这无疑是一个漂亮、轻巧、时尚的文具盒。这个文具盒,在她心目中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甚至是幸运女神。为了这个文具盒,她可以登上她从未坐过的火车;为了这个文具盒,她可以勇敢地和生人说话;为了这个文具盒,她可以用妈妈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去换取!我不得不惊叹,我们可爱的白雪为了追求她心中美好的事物,是何等的果敢和坚毅啊!不错,因为这一点,她可以大方地为自己骄傲了!

淳朴、自尊、执着,毫无疑问,在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女孩的身上,显示着人性的美。有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在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事实上确实如此,在如今这个社会,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些淳朴的女孩子带给我们心灵的颤动和温暖。

再来看看自然环境的美。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群山、小溪、石块、核桃树,这一切构成了山村独一无二的优美风光,它有别于城市整齐而单调的人工美,她是一种流动的、多彩的自然美,这种美,更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最后说说文章的语言美。‚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她勇敢的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作者温情的文笔赋予了火车鲜活的生命,火车是勇敢的,她敢于‚盘旋在半山腰‛;火车是谨慎的,她‚悄悄地试探着前进‛;火车是有目标的,‚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这样的描述让我们感到亲切,乐于接受。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拟人的手法可谓贯穿全文。

生活中的美 第6篇

今天,我们要来一次比赛,看谁能快速找到生活中的美与丑,谁找的事情最典型,最鲜明。

镜头一:在繁华的街道上,不免有被冷落的角落。而一些不劳而获的人,就在这做乞讨者,来获取人们的爱心。瞧,这个刚刚还四肢健全的叔叔,转眼间,便变成了一个衣衫不整,头发乱糟糟的残疾人。然后就装可怜,拿着一个破碗,嘴里不知嘟囔着什么。看了就让人心里怒火熊熊。这时来一个约有七八岁的小女孩,她怀里抱着一个袋子,跑到这位乞讨者的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叔叔,你一定饿坏了吧,你瞧,我用妈妈个我的零花钱给你买好多东西。’这位小女孩的眼睛不知为什么那么的纯净,没有一丝的污秽,她的声音是那么的甜美,她的微笑显得那么的真诚,纯洁。‘快吃啊,叔叔,你不爱吃么,这可是我平时最爱吃的埃’她的小嘴嘟囔着,好像有些不高兴。‘哦,我爱吃。’愣了半天的他,好不容一回过神。然后结巴的说了声:‘谢,谢’然后埋起头吃了起来。女孩看了以后。笑着跑开了。这个乞讨者一定会变好的,他一定会用他的双手挣钱,对,一定。应为从他那句‘谢谢’开始,他就变了,他不再想一天能骗多少钱,而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一定会,因为女孩纯净的眼睛,因为女孩真诚的笑容,因为女孩亲切的话语。

镜头二: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好拥挤。这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她穿着朴素的衣服,耍得发白的布鞋,头发中有一些由于生活的奔波长出的白发,起着一个鸡蛋筐,脸上有一些皱纹。汽车的一个急刹车,使她不小心踩到一个时髦的女士,中年妇女感激给他说‘对不起’。可是这位时髦女士得理不让人,用她那双大眼睛咄咄逼人:‘你怎么不长眼睛,你没看见我的脚在这,你还往上踩。’‘真对不起,我帮你擦。’说完,她便蹲下来。‘擦,你那破不能帮我擦么,这可是双名牌鞋,七八百呢,你赔。’说完,她一脚踏进了鸡蛋筐,中年妇女落泪了。这时,一边的人看不下去了。然后给中年妇女一些钱,然后开始给他主持公道。中年妇女再次落泪,不过这次是感激的泪。

寻找生活中的美与丑,你会发现,丑的现象越来越少,因为有许多没把他掩盖了,这样,生活中的美会越来越多。放大你的眼睛,一起来寻找吧。

生活中的美 第7篇

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抱怨这个社会。说现在美的事物越来越少,生活也越来越没意思。我想每天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过生活,当然会感到厌倦,对生活失去热情,就从前半年发生的玉树大地震来说,各地救援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有些人甚至徒手挖废墟,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拯救伤员。那种坚持让我们为之动容,我想这就是美,是最崇高的美。

美可以是感天动地的,当然也可以是细微平凡的。

交警叔叔每天都为人们指挥交通,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无一例外,给人们的出行及人身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保障。马路上我们常可以看到清洁工,他们那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不管多累,她们都不停下手中的扫把,为我们代劳了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我们走在路上有一整天的好心情。这就是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他会不经意间出现在你面前;有时,她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美 第8篇

人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 美往往与真、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 即美感的反应, 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无论处于何时何地, 掌握什么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 都要认识到世间万物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物理属性, 纯粹的物理属性是没有美丑可言的, 物就是物。只有当物体的物理属性与人脑特有的感知功能发生碰撞, 在人脑中产生快感和愉悦感时, 美也才能产生。教师如何凸显教学内容的美, 使学生领略自然之美、规律之美, 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教师要发掘化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化学之美, 在学习中感悟化学之美, 在审美的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使美育和智育实现和谐统一, 最终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心设计课堂, 将化学之美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之终生受益。

一、用语言之美提升化学之美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 一节高效的课, 就相当于一台精彩的节目演出, 既有高质量的节目, 又有合理的编排, 从而使整台节目跌宕起伏, 精彩纷呈。特殊的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要让一节课生动有趣、达到最佳效果, 化学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以优美而富有感召力的语言、端庄而典雅的教态、丰富而动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氛围, 使师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这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化学实验中对常见仪器的呈现, 可以借助顺口溜增强趣味性, 常见仪器主要有二十种, 即:试管、烧瓶、酒精灯, 漏斗、坩埚、容量瓶;蒸发皿和干燥器, 集气瓶和燃烧匙;烧杯、研钵、冷凝管, 天平、量筒、温度计;胶头滴管、玻璃棒, 滴定管和锥形瓶。附属仪器有七种:药匙、夹子 (坩埚钳、试管夹、滴定管夹) 、架子 (试管架、三脚架、铁架台、漏斗架) 、刷子 (试管、烧杯、烧瓶) 、垫子 (泥三角、石棉网) 、管子 (干燥管、U型管、硬质玻璃管) 、水槽。可总结为:水槽放在垫子上, 管子夹在架子上, 刷子放在药匙上。又如在理解原电池, 电解池的电极判断中, 学生对原电池的符号出现错误判断, 可借鉴成语“邪不压正”理解, 即长为正, 短为负, 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而电解池电极反应类型, 针对农村学生可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理解, 即“养羊应还”, 也就是说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这样课堂教学语言自然变得风趣而有感染力, 诙谐而有魅力, 生动形象, 记忆深刻。在整个认知活动中都渗透着美的因素, 美的熏陶, 美的感受。

二、用实验之美展示化学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 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 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体会它的本质, 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将正确、规范的操作以美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形成规范严谨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化学实验的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学生往往会被课堂上化学实验所吸引, 焰色反应的五彩缤纷令他们欣喜不已;喷泉实验令他们联想翩翩;五彩池的绚丽令他们感到奇妙;中和实验指示剂的变化令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在课堂上“看、闻、听、触”, “观、思、悟、记”, 其实也是最美的化学美景之一。

三、用规律凝练化学之美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其中的规律理论数不胜数, 只有感知其中之美, 才能欣赏化学之美, 是“化学内在美”。在学习化学过程中, 我们要掌握化学规律, 如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守恒规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理论、物质电离平衡、化学平衡等。以上规律理论形式简洁, 从个别到一般, 实现了统一、和谐美。同时又体现了规律中的特例, 如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但Ca (OH) 2则相反, 温度越高, 溶解度越小, 体现了物质的个性美。

罗丹说过, 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化学本身就蕴涵极其丰富的科学美。色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及奇妙的化学现象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享受, 物质世界在化学变化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 化学理论把外观似乎杂乱无章的化学现象提炼成和谐、单纯的知识, 体现统一美。教师要通过合理设计, 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品味化学的美, 激发学生感受化学美, 体验化学美,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使化学课堂充满活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语言之美提升化学之美, 用实验之美展示化学之美, 用规律凝练化学之美。

关键词:化学之美,语言,实验,规律

参考文献

[1]赵希斌著.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1]赵希斌著.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美 第9篇

一、美源于形象的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占多数,这些课文本身文质兼美,不等老师教,学生就去读了。学生崇拜《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名人的坚持不懈;感叹《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中的浓浓亲情;学生热爱大自然,《黄山奇松》《桂林山水》《林海》《西湖》《庐山的云雾》等祖国江山如画的景色激发他们追求美;学生喜爱真诚,为“学飞的小鹰”拍手叫好,为“狡猾的狐狸”感到可耻,被“乡下的孩子”的淳朴感动。但在教学中,存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必须通过分析”的倾向,结果把原本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课文变成僵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怎能不令学生扫兴?我们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一定要吃透课改精神,把握好课改的动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文章的美感,让学生在默默地读书、感知中走进人物,走进自然,体会到美的存在。如《桂林山水》讲漓江水的特点时,采用整齐匀称的排比,把漓江的水描写得如诗如画,只要读出句子的节奏、音律美,就可以给学生美好的享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语言轻快,节奏整齐,便于朗诵。

二、美源于想象的延伸

联想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改造、加工记忆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的创造是想象活动的结果。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戛然而止,小羊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呢?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打破思维常规产生了许多异想天开的办法:如(1)小羊说:“我能不能到桥那边和我的弟弟妹妹道别,不然他们会担心的。”狼特别贪心,就跟在小羊后面,小羊把狼带入猎人的陷阱。(2)小羊说:“我会学狼叫,你听。”狼认为叫声不像,大声叫起来,猎人听了,打死了狼……“使学生从无声无色的文字中感受到有声有色的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仿佛身临其境。

教《林海》一课时,“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是海边的浪花吗?”“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此刻的大兴安岭就像一位娴静的少女,她在期待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森林的春景图。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完第一段,我引导学生想象夏夜月光下母亲歌谣里那“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活在月光下唱起“动听的歌谣”。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读“柔和”“洒满”等词语来想象夏夜月亮升起的情景,感受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通过读“搂着”“唱起”等词语来想象母亲忙完一天后,搂着“我”坐在月光下唱起歌谣的情景,体会那份永远留在“我”童年记忆中幸福而美妙的感觉,引导学生读童谣时,还可以随意哼唱。

三、美源于情感的渲染

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充满浓厚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情境表演,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最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是小金花失去妈妈时,那样坚强,可是要与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痛哭流泪。这时可以播放离别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体会这份真挚的情感,让那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尽情展现。《大江保卫战》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景,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第一段我让学生抓住三句“告急”,两句“就是”,一个省略号,突出灾情的紧急和惊心。接着我让学生反复诵读,突出解放军官兵的豪情壮志,豪言壮语。此刻,我让学生抓住“万分危急”“气壮山河”这两个关键词,配合我播放当年长江水系“告急”的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影像,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很多课文还配备插图。这些插图新颖精美,要么富有情趣,要么荡气回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文章的妙笔之处,抓住内涵,直通作者的心灵深处,教师通过让学生的深情朗读,感受美的瞬间。通过图文兼备,声像俱全的教育手段,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画面,美的体验。

生活中的美 第10篇

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事例中,也同样凌空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心灵美之画,为大家的生活道路再添风彩。比如:用平整方正的石头在溪水中搭石;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主动给老年人让座等等……这都是人们从平平凡凡的事情中发现的心灵美。

记得我4岁时,有一次,坐公交汽车到姑姥姥家里去做客时。在公共汽车里,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公共汽车里有一名小学生,看起来差不多10岁了。这时,突然之间,公共汽车内走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他慈祥地向大家微微一笑,那笑容真美丽。那位小学生立刻起身让座,并对这位老人家说:“奶奶,您坐在这个座位上吧!”一边说着一边向奶奶招手示意。小学生则站在公共汽车的一角,直到到达目的地,才拿起身旁的小背包下车。

这,不正是平平凡凡的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实实在在的美丽吗?朋友们,让我们也找到生活中的心灵美,向那些心灵美的人们好好学习,一展心灵之美的风彩吧!

上一篇:业委会成立条件及程序下一篇:办小报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