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企业文化范文

2024-07-24

七问企业文化范文(精选6篇)

七问企业文化 第1篇

七问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些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面就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就教于读者。

一、对企业文化是重视不够,还是认识不足?

现在对企业文化建设比过去重视多了,但和企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还重视不够。原因之一是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如果没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不能长期地持续地兴旺发达。因此,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业领导人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改革和经营管理。当然,也不能把企业文化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把一切都归之于企业文化。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们要充分而又科学地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是否就是喊几句口号,搞几次文娱活动?

有一种把企业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过于容易的现象。例如,认为提几句口号,开几次会,搞点文娱活动,就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这就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等内容。企业员工各有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形成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是无所不在的、深层次的东西,有稳定性。只有长期积累,才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人说所有企业都有企业文化,我怀疑这种说法。至少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有的,它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上长期努力的结果。

三、企业文化是炒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有的媒体把企业文化炒作得很厉害。宣传企业文化当然很必要,但也要防止炒作现象。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使企业文化真能促进企业改革、企业管理、企业发展。

对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不能高估了,否则,难以解释现在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那么严重,企业亏损那么严重,企业困难那么多。

企业文化建设要抓住一些基本的东西。例如,要树立顾客第一的观念,要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创新务实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公平竞争的精神、团结的精神、学习的精神。学习是后进赶先进的法宝,是企业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企业文化能以不变应万变吗?

黑格尔说过:文化“不是一块不动的石头,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根系深厚,博大精深。在面向21世纪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成分。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仅可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也要注意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还要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时,要认真研究双方的文化差异,研究各自的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创新,建立适应中国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新模式。

五、企业文化离得开企业改革与发展吗?

我们不能说,企业发展快,企业文化就好。有的企业一时发展快、可能是别的原因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是,好的企业文化确实是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不能离开企业发展搞企业文化建设,媒体作为企业文化榜样宣传的国内外企业,大都是发展较快的企业。企业发展停滞了,也就不会有人宣传它的企业文化了。因此,要把建设企业文化和加快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也要把建设企业文化和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六、企业文化建设是否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搞得好,有的搞得不好?我们通常说这同企业领导是否重视企业文化有密切关系。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还要看得深一点,要看到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发展史表明,著名的起显著作用的企业文化,都是同某个著名的企业家的作用分不开的。国外如此,国内也如此。企业家的特点是善于创新,建设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由于企业家重视企业文化,下功夫创新的建设,日积月累,才会形成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七、企业文化是否要与社会文化相结合?

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普遍有一好的企业文化,必须使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其他组成部分的影响,也影响其他组成部分。例如,企业所在社区的文化,政府机关的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等等,都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要象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样,重视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适应21世纪要求的企业文化。

【范文网】

七问企业文化 第2篇

1.什么是‘教’?

把你的心得体会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重在知识与技能层面。

2.什么是‘育’?

对人格、品性的塑造。重在精神层面。

3.

什么是‘教育’?

使人成人、成才的一切活动。

4.

什么是‘学’?

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

5.

什么是‘师’?

示范者、引导者。

6.

为‘师’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在成人与成才两个方面给予引导与帮助。

7.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七问文化创意产业 第3篇

决定了它是一种不寻常的产业。

究竟该采取何种发展途径,

一直是本刊深思的问题

受制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许多地区纷纷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并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特性,决定了它绝对不是一种技术性产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更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究竟该采取何种发展途径,一直是本刊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众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问:

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规划?

在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规划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撰文指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要和金融产业一样,要向城市功能拓 展区集聚。以北京为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向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聚集。这样做的目的性清晰,就是要引导城市的周边区域成为实现和拓展首都城市性质功能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发展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的区域。

这样的规划对于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从目前众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选址来看,也基本分布在城市的扩展区或者新建的开发区中。选择这些地区主要是很多城市原有的中心区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解决好城市内外发展平衡的问题,并为城市核心区外的周边地区注入新的功能活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可带动区域内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因此已经成为众多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首选的项目。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规划也是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进行合理选择。一些地区如果能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和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则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海为例,在“后世博”时期,上海拟将原有的世博园区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就是借助了世博园原有的品牌和周围重点的文化资源。其中世博中国馆改建而成中华艺术宫,将展示和交流近现代文化艺术成果;世博通用汽车馆改建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在世博园区原址还将建设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和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这些都是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的典型案例。

二问: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怎么对接?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门类很多,一些地方在面对产业发展规划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感觉“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空。实际上,文化创意产业是与传统产业和制造业等密切相关的产业。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指出,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是消费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变成生产型服务业,比如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品牌设计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制造业水平,“我们不能就文化谈文化,必须对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联系起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工业设计所体现的产品的外观设计、艺术含量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灵魂。它所展现的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统一,以及科技与经济、文化的统一。

哈佛大学教授海斯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预言:“现在企业靠价格竞争,明天将靠质量竞争,未来靠设计竞争。”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的一份名为《工业设计在中国企业的应用研究》的专题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产品难于适应市场,引进技术难于消化,自主开发缺少系统性,科技成果商品化不得要领。这些情形正表明影响中国企业振兴的薄弱环节始于共性基础设计技术——工业设计的迟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石振宇副教授认为,工业设计在企业转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不仅体现在创意方面,更是对很多技术和能力的总结。比如它可以在对某项产品工作原理的结构方式及材料应用的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产品功能的工作原理修正,并推出新的工作原理完成新的功能。

从石振宇的观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真正走在时代前沿的行业,是科学技术、创意理念与产业的真正融合。 “宏观上,广泛收集该类产品的资料……研究它的产品发展过程、功能、形态的变化、产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科技条件,技术特点和所针对的相应的社会人群等,进行研究分析以建立宏观上对该类产品的评价标准;微观上,对典型产品、典型设计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经分析将工作原理分类总结,并评估它们在完成工作原理的结构方式,材料应用及功能的合理配置,也作出相应的评估。”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对接,最快的应用是在中国的工业品加工制造行业中;其次,会逐渐在建筑装饰、文化教育中体现。

因此,政府应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艺术表现和传媒等层面。政府应该给与制造业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机会,让企业了解到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创意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发展生命力之所在。中央电视台经济点评专家沈青也特别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不能笼统化,要有核心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引导,同时也要将创意与产业紧密结合。”

三问:创意人才怎么培养?

创意来自于人脑,更来自于有活力、有理想和有价值感、有归属感的人。人需要教育才能将更多的智慧从想象中释放出来。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张连生说:“文化创意产业是头脑风暴、智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创意人才将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也看到,发达国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初,就将人才培养计划提到了最前面。比如美国迪斯尼乐园就将国家资助基金的25%用于人才培训,对于每个生产环节的人都进行非常专业和完善的培训。2012年10月,国际著名创意产业专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到天津进行访问时就说,“在创意经济的发展中,人才集聚是非常重要的。”当他了解到天津创意产业园区完善的硬件设施后,接下来就提出应着重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天津创意经济的发展。

nlc202309022226

但中国的现状是,各地区创意人才储备差异极大。中国众多大专院校都设有广告、设计、传播等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在体制的压力下一方面流向需要他们的岗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未在行业中就业。主要原因是高端人才特别缺乏,但低端人才又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薛永武说。

以设计行业为例,在各个行业中,具有影响的设计师都很缺乏。据报道,宁波仅仅服装设计师就至少还需5000人。此外在一些细分行业,如家具、玩具、字体、计算机IC及硬件、植物园林设计等行业都凸显出设计人才的不足,新鲜血液的补给明显不能赶上产业的发展。

而由于设计人才要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等复合背景,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难以具备这样的培养条件。此外,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于具有理性和感性融合的特征,因此教育中均衡的培养也特别重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蔡军教授认为,“一个设计师,一个很重要的、很深层的方面就是爱心,或者是替别人着想。综合的设计师是一个比较平衡的人物。他的平衡是理性的、分析性的、思考性的,但是又和感性结合的,是表达性的、想象的。最好的设计师是综合性人才,他能够把这两方面能够结合得很好,把自我和客观的东西结合得很好,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一些可能诞生设计人才的产业聚集区,政府要特别重视和保护,比如包含众多艺术、设计、广告、公关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的文化艺术园区。政府不仅要对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也要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这样才能调动设计师的积极性。

而在一些科教优势明显的高校聚集区,相关部门则要重点扶持。这方面武汉洪山创意产业园区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洪山创意产业园区内有38所高校、4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长江出版集团、众多高校出版社等,武汉政府在贷款、税收、用地等政策上都进行了扶持。目前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已聚集了近万家,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第八位,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3000亿元。

四问: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融资?

金融则是产业的血液。一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因融资不足而步履维艰。当年由郑晓龙、冯小刚执导,姜文和王姬主演的《北京人在纽约》用的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资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但是之后多年中国电视剧再也没出现过银行贷款成功案例。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核心资产都在知识产权,因此无形资产评估难、银行创新产品不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缺失带来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10年4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金融文化产业指导性文件。虽然这个意见在政策层面上表示出文化产业融资会放开,但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一些细则没有出台,民间融资和股市融资都有一定的障碍。

这种状况在2012年有了重要的变化。

2012年年初,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随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后,文化部也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政策保障。

2012年 4月27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新华网、华声在线、央视网等50家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也加入了改制上市的大潮。同时,2012年下半年以来,文化产业基金再度大规模集中设立。整个2012年,金融资本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进展迅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虽然能够直接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只占少数,但创业板正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融资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除了创造亿万富翁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导向作用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去寻找将来有可能上市的文化创意企业,这一作用不容忽视。”但巴曙松也坦言,从金融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仍面临一些难题,例如电影行业增长空间的计算方法并无定式,票房业绩缺乏预测性,导演不同的风格套路又会带来诸多变数。

相比专家的观点,一些业内人士则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北京专业画廊颐和悦馆经理张根俊从事了多年的艺术品投资,他很担心目前的艺术品投资的火热状态会影响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如果大量的资金进入,短时间还可能误导这个市场,长久下去泡沫终究还是要破裂的”。最好的投资方式是“通过展览,藏家按照艺术家所出的合理价格购买作品,这是最好的,也是良性的融资方式。有些基金人为地拿着钱来操控市场,这更是不可取的。艺术品市场应该是比较理性的,即需要好的艺术家,也需要理性的投资方或者藏家的共同执着的信仰来推动。”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教授也认为,目前文化创意市场还是充满了投机风气,“投机风气的盛行对我们并不是好事。”所以更多的融资形式需要进入到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巴曙松认为,除了上市融资或是寻求信贷之外,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极还需要更多创新的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或者是多种金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很重要,这样才能让充足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趋势一直看涨。新元文智集团2012年末发布的《文化产业与资本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1~11月,中国各地共设立了33只文化产业类基金,涵盖媒体、互联网、电影等各个领域。其中公布了基金募资规模的30只基金共募集资金约726.52亿元,文化产业基金单只平均募资24.22亿元。2013年3月中旬,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显示,产业基金成为PE/VC机构的新宠,吸金近3000亿元,这其中,以文化产业最受追捧。

nlc202309022226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市场虽然放开,但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相关的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必须紧跟实施。目前中国也在进行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工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担保、企业贷款贴息机制、风险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评估和抵押、文化企业授信、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票据等问题都会加强监管。

五问:外部条件如何培育?

一个产业要获得发展,仅仅具有独创性的思想是不够的。除了融资条件外,产业的外部条件包括政策与法律制度条件、产业集群环境条件、社会中介服务条件、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条件等。在这里很多人在问,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条件如何?够健康吗?

首先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群体,这个消费群体包括现在的中产阶级以及青年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享受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成为此产业的创造者。另外,目前网络已经极大地介入到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互动中,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传播。文化和互联网技术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力的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这种交流在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同时这也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人们对新闻、电影、图书、图片的获取途径已经细化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扩大了这个产业受众的范围。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群体正在迅速扩大。以获取网络信息为例,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中国手机游戏用户累计规模达2.8亿人。

但是受众人数规模的庞大也许只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一种表现,并不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外部条件已经完善。以产业集群环境条件来说,产业园作为重要的产业集群载体,但它们的规划却趋于相同,鲜见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身影。以动漫产业园来说,北京、上海、杭州、大连、深圳、广州、重庆都在建设,目前已经建设了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但多数却没有盈利的迹象。有的动漫基地成了变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更多的企业因为侵权和盗版行为而苦恼不已。

而从产业链的布局来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要联合推动,这样才能推动主要的利润在“微笑曲线”的末端显现。仅以动漫企业为例,其产业链包括动漫创意、制作、营销,后期的衍生品设计开发,衍生品生产,衍生品铺货销售等。虽然融资问题能让一些企业在后期的产业教育、新媒体、服装、玩具、影视剧等业务上展开,但是这条产业链仅仅靠几家企业几乎不可能推动。由于投入的成本巨大,稍不小心就有资金链断掉的危险。这也是我们在外部条件培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也就是群众渴望创意的智慧,尊重创意人才。而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的《版权法》等一系列法规,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中国也需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修改法规或制定新的法规。

总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设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及转让机制,吸引创意人才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和灵活的人才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支撑以及国际化的信息流和人才流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六问:外部营销如何强化?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虽然它在创立初期强调的是个体或者地区的文化特色为支撑,然而,既然它被打上了文化的标签,目的就是为了向外传播。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虽然它现在还被称为“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但是未来,如果没有外部营销,这个产业也会照样面临困境。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也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以中国的电影产业为例,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外出口做得比较早的产业。2013年,《一九四二》的加法营销与《西游?降魔篇》采取的减法营销都获得了成功,票仓显示出了华丽的数据。但同时,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的表现却乏善可陈。2012年3月,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调研报告在北京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很大。高达51%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需要改进电影故事的表达,其中编剧依然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软肋,有接近50%的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电影故事逻辑混乱,难以理解。

实际上中国的影视、广播、出版、软件、网络等产业中都不乏好的作品,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在外也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总裁马润生介绍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文字,销售到7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海外销售额达到226万美元,销售单价甚至超过热播电视剧。语言精炼,台词自成一统,逻辑推理缜密的《甄嬛传》也已经在美国销售。但相比中国每年10万集以上的电视剧来说,海外输出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即使是如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在娱乐方面非常强势的电视台,即使它们每年制作的电视剧超过70部,海外输出的作品都很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研究员认为: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开发国际市场,企业应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如建立销售渠道、生产基地以及研发中心来促进外部营销。这方面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可以说做得比较出色,比如国内主流的网游厂商如完美世界、腾讯、畅游、金山、网龙、麒麟等都在海外开设了自己的子公司。另外一些公司,如完美世界、畅游等还搭建了海外进出口平台,进一步拓展了网游的海外发行渠道。完美世界、盛大游戏等企业甚至开始采用全新的“海外研发全球运营”的模式,通过收购海外游戏企业等方式,整合全球游戏产业设计、生产、运营、IP等资源,全球化研发方式进行海外拓展。

nlc202309022226

目前,上述企业不仅在产品品质上逐步提升,推出了许多可以和国际知名大作相媲美的产品,也在深入了解海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日渐成熟的出口渠道。《2012中国网络游戏海外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海外出口实际销售收入为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7.5%。

创意产业产品外部营销强化的支点是政府,但中国政府目前还很少有动作去推动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美、英、日、韩等国早就开始利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资源,大力推动本国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如韩国政府就斥巨资支持企业参加在中、美、日、德、法等国举办的文化产品展销活动,将《大长今》、《我的名字是金三顺》、《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天国的阶梯》等近百部作品输出到国外,包括中国。因此中国政府也应对包括电视剧、电影等产业进行干预与扶持,通过立法保障、政策引导、资源协助等方式管理、保护和向外推介营销这些产品。

七问:如何立法保护?

立法的原因很简单,源自一个词“规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发展机制上还存在障碍,难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只保护创意的表达而不保护创意本身,这就造成了创意的法律地位不明,现存的法律无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还比如网络游戏有很多虚拟财产,但是中国目前在虚拟财产保护立法上处于空白,很多关于虚拟财产保护的法律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立法保护,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政府设立效力更高、规范性更强的法规约束,还能细化政府文化创意产业领导机构的职责和运作模式,规范文化创意企业的准入标准等问题,从而顺畅引导政府及时有效地制定并落实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范周举例说,电影行业如出台相关法规条例保障优秀小成本影片的播放,那么就能保证小成本影片在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权益。

2013年3月20日,法制日报专门刊载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胡光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现阶段,在文化立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现有的立法内容少、层级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立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部,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对文化法制建设基本范围的要求,而这些内容又是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其他立法,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管理条例》等,法律层级较低,法律效力不强,在当下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可喜的是,中国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2013年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呼吁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保障文化科学有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李泽林表示,“文化立法可起到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而文化立法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确认、调节、制约、引导、制裁等。”

2012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周洪宇等30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文化产业振兴法的议案。2013年2月,国务院已将文化产业振兴法列入2013年立法计划。

未来,中国还会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各门类的发展规律、特点、现状等分别进行立法。

好课七问 第4篇

□吴民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是一个见仁见智、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期,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吴民益关于好课的七个追问,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7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

1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正确、明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你的目标错了,你出力越大,则离目标越远。语文学习目标要有语文味,要抛弃那些好看的非语文因素,要紧扣课标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

拿《学会合作》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参上写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很明显,这样的教学目标语文味不足,且第三条难以操作,难以检测。我觉得要使教学目标有语文味、体现文体特点,可以这样修改:一是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幢”、“钥匙”、“卡住”、“情不自禁”等字音;二是指导学生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典范”、“和谐”等词语,教给学生理解成语的一些方法;三是指导学生运用“顾名思义”、“和谐”等词语造句;四是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总—分—总)仿写一段话,并运用上“总之”;五是学习课文运用两个不同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六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演讲。以上这些目标可分解在两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改过的教学目标语文味十足,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了文体特点,这些都是语文的事。

2问:教学内容是教师讲还是先让学生独立学?

新授课,教师不要急于先讲,先让学生自学,边读边想,边读边批注圈点,然后完成学案上的题目,学生写的过程是思维清晰的过程,让学生写出答案,保证每个学生都思考,都学习,且能看到学生是否学习,学得怎样。过去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一无所知,教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学课本。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反应,最易于自学,更何况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与学习能力。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给学生完整的充足的自学时间。

3问: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合作讨论协助解决?

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结对交流,互相补充、修正;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教师要关注小组讨论的效果,看要求是否明确,组织是否得力,讨论是否有序,思想是否集中。此外,还要看讨论的结果,看学生发言是否有深度、是否完整、是否表达清晰;看朗读是否有感情;看书写是否通顺、完整、具体、生动。

4问: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能退到最后一步?

首先看教师点拨的时机。从理论上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教师也不要急于讲,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思维错误时,你引导他想正确;当学生思维肤浅时,你引导他想深刻;当学生思维狭窄时,你引导他想宽阔。当学生表达不清时,你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当学生说不具体时,你引导他说具体;当学生说得啰唆时,你引导他简洁说;当学生说不生动时,你引导他生动说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常中升奇”、“旧中生新”、“对中生疑”。总之,要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发展、有进步,只有当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时候,才去点拨,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再次看教师点拨的方法,看方法是否巧妙,能否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举个例子、可讲个故事、可画个图画、可打个比方、可示范朗读、可做到算数等等。这也能看出教师的素养是否深厚,语言是否通俗生动,教学是否有功底。

5问:教师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如苏教版第11册第5课《最后的姿势》中,地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应地震越来越厉害,渲染一种沉重的气氛,更能突出教师谭千秋无私精神的伟大。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写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要写高原的环境呢,原来是为了突出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它能活下来并长得这么高大茂盛真是不简单。一册书教下来,我们应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作文中灵活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6问: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就多余。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就要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7问:一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神七问天 第5篇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的“点火”口令的.发出,长征二号F型火箭带着神舟七号飞船稳稳的起飞,直刺苍穹.带着我们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带着祖国亿万人民的牵挂,顺利地升空.

作 者:王晓斌 徐天才 金晨曲 陆日成 作者单位:王晓斌(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徐天才(重庆渝西中学)

金晨曲,陆日成(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实验中学)

七问目标管理 第6篇

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它能有效管理员工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员工技能,很多公司目前在推行目标管理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通过七个方面的问题来引发管理者的思考,引导企业正确认识目标管理,并领会超越具体方法之上的思想。

第一问:目标是个人的还是公司的?

目标管理有一个根本的假设,那就是清晰的、合理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创造更优秀的业绩,当目标是自己认可和制定的时候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所以,制定目标有一个原则:目标应当是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的,或者说至少是要充分沟通的。

OK,我承认,我也经常为自己制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确实能起到激励作用,虽然有时候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这些有激励作用的目标是完全个人的,它们的制定基于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目标管理卡中的目标却是公司的,这里面有句潜台词叫“关我什么事”。绩效考核肯定是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进行的,那么目标一般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无关,事实上能把工作不当成负担而是自己爱好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基于公司立场的目标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吗?或许您会说,完成目标可以获得奖金激励啊,成绩好了可以获得加薪和提拔的机会啊等等。但这些属于外在的激励,和我们前面所讲的目标激励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完全不相干的,目标的激励作用应当是内生的激励。在这里,理论基础和现实出现了矛盾。

不是基于内生激励的目标其激励性事实上就成为负面激励了,员工是基于害怕完不成目标的处罚,而不是完成目标的奖励来完成目标卡上规定的工作的。这就让理论上的主管和员工共同讨论和制定目标落空,更多的企业是在讨价还价或者上级硬性指派。当目标制定的流程再不能被正确履行的时候,例如下级先自己写然后交上级审核,事实上就很难让目标符合公司的要求――要么是标准偏松、要么是重要目标权重过低、要么是目标模糊。尤其是当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员工已经基本掌握了目标制定的方法,他们就会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去调整目标。

那么,如何让目标成为员工个人的,让目标的激励作用成为内生激励呢?

解决之道:

一方面,公司需要培养基于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使得完成目标、提高业绩成为员工普遍的追求,从而形成内在的激励。

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每年为每一位员工(尤其是关键骨干员工)制定年度发展计划,使得日常工作目标成为实现其个人年度发展目标的组成环节,使得目标的完成由与外在激励挂钩转为与内在激励挂钩。

第二问:符合Smart原则就是好目标吗?

大家都知道,目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这是很多专业书上都推广的理念,也是建立目标的重点要求之一。很多企业更多的关注了什么是SMART,如何才能符合SMART,对目标的要求也在于此。这样做真的有价值吗?符合SAMRT的目标就是好目标吗?

但是,绩效考核的本意在于衡量员工实际表现与绩效标准的差距,而符合SMART原则仅仅是为了便于衡量和准确的衡量,是手段而非目的。

解决之道:

所以,公司在建立目标系统时关注的重点应当在于,如何找出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如何发现员工工作与绩效的差距所在、如何找到工作的价值、如何从繁杂的指标体系中筛选出最合适的目标、如何保证目标考核不会出现引导偏差,最关键的是如何自公司的目标出发紧紧围绕公司目标的实现制定各部门、各岗位的目标。在找到有价值的、合适的目标后,可以借鉴“Smart原则”来描述目标,以使目标更加容易衡量。但如果不方便用“SMART原则”来描述,也不妨暂且忘掉它。一个不符合“SMART原则”的好目标远比一个符合“SMART原则”的无价值目标要有意义的多。

第三问:干的多错的多?

目标管理关注核心指标的实现,强调关注重点目标,不主张面面俱到,其最大的特点是越重要的岗位承担的目标就越多、越重。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鞭打快牛,干的活多,出错的机会也多,扣分的机会也越多。

尤其是当考核结果不仅与工资奖金挂钩,还和员工晋升、薪酬调整关联的时候,给关键岗位员工带来的影响就更大。

这样考核公平吗?为什么干的活多,得分反而低呢?怎样才能公平?

解决之道:

第一,给各部门设定价值系数,从而平衡其考核得分,价值系数可以使用部门内岗位价值之和的比值。例如,假设A部门价值系数为1.1,B部门价值系数为0.9,那么A部门员工考核得分乘以1.1修正,B部门员工考核得分乘以0.9修正。

第二,引入工作量的概念,工作量作为目标卡的总权重的修正系数,当工作量繁忙的时候可以在制定目标卡的时候给予最高120%的权重,当工作量不忙的时候可以在制定目标卡的时候给予最低60%的权重。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具体岗位。

第三,将多干与少干的区别放到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兑现,细化关于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晋升依据、薪酬调整依据的设计,赋予每项目标一定的积分,把考核结果和工作积分同时作为晋升或调薪条件。

第四问:有目标就能做好工作?

目标管理具有控制导向、授权导向和结果导向,目标会引导员工自动自发的行为,让他们为结果负责、为目标负责,从而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压力,让管理者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但有了目标就一定能做好工作,有了目标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吗?

如果其他的都不改变,有了目标没有理由一定导致好结果。如果管理者的管理习惯只关注结果,而没有转变为持续的检查、指导和调整的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设立目标也就仅仅成了考核打分的依据,对完成工作、改进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目标管理的价值在于制定目标时的分析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跟踪、检查、调整,因此目标管理的背后需要更多的管理系统来支撑,单纯设立目标、执行目标管理无疑于形似而神不似。

这或许就是同一种目标管理在不同企业发挥的作用不一的根本原因。

解决之道:

实施目标管理的同时,需要公司整体的管理系统做相应的变革,由粗放而精细,由关注结果而关注过程。因此,除了目标管理之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坚持做下去。例如目标卡制定后需要配套行动计划,配套目标制定的相关记录,配套目标完成过程中的检查记录等。

第五问:目标是战略目标、工作重点还是职责?

目标的来源有三处:KPI、当期工作重点和岗位职责。但是,怎么能保证找到的目标一定是有价值的,能够体现岗位的80%主要工作,并且考核点是合理的呢?

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直线经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流程:首先会考虑,这个岗位应该从哪些方面考核呢?列出1、2、3来,然后再找指标;其次,看公司目标或部门目标落实到岗位的时候应该转换成什么指标,有没有当期重点工作等等;如果实在都没有,那就要从岗位职责里提炼,应该做好这些事,每一种都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流程能保证目标是有价值的吗?目标究竟应该来源于KPI、工作重点还是岗位职责?

解决之道:

目标是需要成体系的,需要从公司战略出发,逐级分解和转换,最后形成各岗位需要保障的重点。在这个过程当中,是KPI、工作重点还是岗位职责不是应当关心的问题,真正应当关心的是企业的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哪些分目标,需要哪些措施保障,需要控制哪些关键控制点,其他所有的都是围绕实现企业总目标来做的工作。不论是KPI、工作重点还是岗位职责,如果与企业总目标方向不符,都应当调整和改变。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目标体系,才能真正通过考核引导企业发展和成功。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目标来源于KPI、工作重点还是岗位职责。目标必需从头开始,从公司战略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有效。而引导各部门逐级分解目标,讨论实现目标的措施,找出关键点,才是HR们重点应该做的事情。至于如何从某个岗位的职责里挑出核心职责进行考核,如何把重点工作转换成目标,那只是就事论事,是手段和技巧,不是根本。

第六问:目标有激励性吗?

一般的,目标应当有激励性,因此绝大多数目标应当有超越的标准,以激励和引导员工发挥潜力,突破常规,实现更好的绩效。

但是,各位直线经理在设定绩优标准的时候,对绩优标准的理解却往往各不相同。是超过目标20%给加分呢,还是超过目标1%就给加分?这一标准的不统一,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也使目标的激励作用得不到体现:

有的经理人会把达到公司的要求作为绩优标准,有的经理人把稍微比公司的要求好一点作为绩优标准,有的经理人单纯把工作完成时间作为绩优标准,也有的经理人把绩优标准定的难上加难等等。

怎样才能让目标有激励性呢?如何保持绩优标准的公平与合理?

解决之道:

首先,完全量化、统一的绩优标准规范是不存在的,而且统一用超越目标20%还是30%作为标准也不合理。

第一,绩优标准应当是为公司创造了额外价值的,所谓额外价值就是正常的工作标准下不肯能创造的价值,是通过员工的额外努力、创新和优异表现创造的。

第二,绩优标准应当是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超越日常表现的,这里并非指单一员工自身超越日常表现,而是针对部门内员工或同类员工的平均水平而言。

除此之外,HR还应当组织各部门进行讨论和细化,例如价值是单纯指经济价值还是包括管理创新,是指当前可见的还是潜在价值也包括在内等等。讨论的内容也许未必全面和完全合理,但通过讨论可以促使各直线经理达成共识,保证绩优标准设立的公平、合理和有激励性。

第七问:目标管理是刚性考核?

一直有一种观点,目标管理是刚性考核,是硬指标,与模糊的软性的评价格格不入。

但是,目标管理应当是完全的刚性考核吗?

当企业不具备刚性考核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文化的时候,该如何处理?或者刚性考核成本太高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呢?对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仅仅通过目标管理能考核出来吗?

例如,上个月没有做好的事情,应当制定改进措施,重要的还应该纳入下月目标。销售人员拜访客户成功率低,我们把提高拜访成功率作为目标就够了吗?有很多背后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比方说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只有这些背后的东西(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了,拜访成功率才有可能提高。但是这些背后的东西,真的能只用一个拜访成功率就能考核吗?此外,员工的素质能力提升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体现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只考核结果,员工的努力又如何得到体现和激励呢?

解决之道:

上一篇:的医院庆祝中秋节领导致辞下一篇:党员先锋队宣传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