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2024-07-24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精选8篇)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1篇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发布时间:2012-2-6 11:35:05文章来源: 中国反腐倡廉网阅读406 次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对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舆论格局的影响日益深入,已经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群众表达诉求的新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人人持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

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党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领导干部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对网络舆论引导不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上网,对“网人、网事、网论”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为净,与广大群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高涨热情形成强烈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上的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上的大事件,然后又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在网络舆论引导措施上不得力。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网络舆情比较重视,但在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墨守成规,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传播的特点,不会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舆论引导,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处于被动地位。

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通过与网友座谈、邀请网

友“灌水”、“拍砖”等方式,与网友开展互动交流,做好网上群众工作。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体强势发展的新形势,领导干部应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力量,明确工作责任,不断壮大网络主流舆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比如,可以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网络动态,把握网络舆情,并把科学分析网络舆情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发布机制,善于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公开信息,牢牢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本文转引自《人民日报》,作者胡线勤,为中国报协网总编辑)

谣言止于真相 让群众掌握真理

发布时间:2012-2-6 11:08:00文章来源:中国反腐倡廉网阅读588 次

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下,要让真相跑赢谣言,让群众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机构和每一个公民,都要做负责任的传播者,形成有责、有序的传播新秩序,使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起来。

春节期间,两则子虚乌有的消息在网上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一则来源于境外媒体,称北京地区存在发生核泄漏的危险;另一则虽没有这么耸人听闻,但也关系到百姓日常生活,国内有媒体报道称北

京将实行“菜刀实名制”,顾客买菜刀需要出示身份证并登记备案。很快,这两则消息得到辟谣或澄清。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明确表示:报道纯属无中生有,严重失实,核反应堆处于冷停堆工况,并没有运行,就更别谈核泄漏,以及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了;北京警方表示,除购买管制刀具需要出示身份证以外,北京并未出台任何关于“菜刀实名制”的新规。

近年来,从“抢盐”风潮到香蕉致癌等**,因不实消息传播造成的荒诞事件时有出现,无不对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给相关利益群体带来损失。事实证明,谣言面前没有赢家,增加社会运行成本,也会对普通公众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不仅如此,一些谣言还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社会生活需要信息传播,信息传播必须直面谣言的干扰。人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真相最有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时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谣言也可能遮蔽真相,谣言有时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谣言的杀伤力与传播力警示,在网络环境下,悄然间,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权威信息来源的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媒体,如何学会适应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现实,如何让真相不被谣言遮蔽、真理不被谬说损伤,如何让真相跑赢谣言、让公众掌握真理,考验着传播链条上每一个环节。

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

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办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更多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相对于自媒体,公共媒体如果采信和发布不实信息,其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面更大。因此,在当今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说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公共媒体更要睁大眼睛,对信息的真实性小心求证,不能为了争时效、抢眼球而放松把关,助推谣言传播。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有赖于公民提高甄别谣言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心态,承担公民责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公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也承担一定的传播责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辨别谣言的本领,要提升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为谣言的接棒者、传播者。一个成熟理性、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对那些看起来有点耸人听闻,而消息来源又不甚权威的信息,不妨多留个心眼,让信息多“沉淀”一会,过过脑子,有条件还可以自己求证一下,不要轻率地把似是而非的信息传播出去。

公民不仅可以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地缘优势、专业优势,主动参与阻击谣言,消除谣言。“谣言粉碎机”“真相挖掘机”等民间组织对谣言的反制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这也是民间力量自发承担传播责任的体现。

要减少谣言的产生、传播,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还要让真理战胜谬误。要有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依然可能对真相视而不见,依然可能对谣言坚信不疑。所以,公共机构和媒体,还承担着传播真理、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理直气壮地宣扬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相、真理要大声讲,要用理性态度、科学观点消解偏激的情绪、固执的偏见,让错误的价值观、不实的谣言没有生存的空间。

总之,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下,要让真相总是跑赢谣言,让群众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机构和每一个公民,都要做负责任的传播者,形成有责、有序的传播新秩序,使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起来。(本文转引自《新华每日电讯 》)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2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

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第四媒体,大学生,舆论引导,网络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博、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平台的日益泛化,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不管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之后,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兴起,网上舆论被广泛关注,如何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建设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新热点、新课题。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在谈到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时,深刻指出了“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这一突出矛盾和问题。[1]其实,网络舆论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巨大影响力早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关注。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2]这意味着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校园危机的治理已成为衡量高校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在当前形势下,随着大学生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如何提高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我们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36. 2%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 85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3. 18亿。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 95亿,增长率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底的15.5%上升至34%。[3]“我们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广东省省政府新闻办常务副主任、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办公室主任莫高义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犹如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公民记者”大行其道。[4]

真实是媒体的生命。正在人们为“网络核威力”欢欣鼓舞之时,网络舆论的隐忧正日益显现。据中国公益慈善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自从2011年6月的“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2011年3 ~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当年6 ~8月总额降至8.4亿元,降幅达86.6%。[5]2011年11月5日,上任不到2个月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大发感慨: “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被一个小姑娘三天就打得稀里哗啦……”网络舆论的两面性就在于: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媒体上无法实现的“自由发声”得到空前展现,从而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 同时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言论自由,匿名交流和虚拟身份环境下的责任虚化,又缺少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监督,再加之一些网站经营者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忽视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为各种谣言、流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版本的报道,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有些时候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网络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合理诉求提供了开放的窗口,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共同事务提供了便捷的接口。但随时随地绝不意味着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也不意味着无法无天。[6]“微博粉丝超过100人,你就是一本内刊; 超过10万人,就是一份都市报; 超过100万人,就是一份全面性报纸; 超过1000万人,就是省电视台; 超过1亿人,你就是CCTV! ”[7]针对此种现象,2011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发表《网络微博诚信缺失将无以立足》的文章。文章指出: “互联网尤其是微博正在成为虚假信息、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主要集散地和负面舆论的放大器。”这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耻辱。如果任由这类微博成为负面情绪的扩散器和社会矛盾的助推器,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我国20 ~ 29岁的网民占总人数的30. 8% ,其中大专学历占10.5%、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11.7%。在网民职业构成方面,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29.9%,并呈上升的趋势。[9]学生群体对社会的接触有限,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塑造期,对社会的复杂性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当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但大多数学生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时,第一反应会把矛头指向学校,指责学校管理者的管理失职、漠不关心,甚或是官僚主义。当事件真相难以在短时间内呈现时,受心情影响表露出来的大多是一种愤青式的情绪宣泄,以及对事件根源的妄自揣测和对相关部门或责任人的谩骂、侮辱、调侃。

二、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危害性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因不堪压力、突发疾病、遭受暴力或其他原因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其中大部分又是由于自杀而引起的,处理起来也更为棘手,社会关注也更为强烈。在事件发生后,协商、调解、诉讼分别是事件处理的三种有效途径。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部分死者亲属更多的是采取群体性施压的方式,他们会以聚众冲击校园、封堵校门等手段,迫使校方给予更多的经济补偿。家长的此类过激行为再加上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往往导致事件处理难度加大,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这对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很大的冲击,学校也常常处于被动局面。在高校生源等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事件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对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且短期内无法消除。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学生自杀事件,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呈现以下特点:

( 1) 即时舆论的可信度低。网络较之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网络舆论。在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知情者、目击者等高校内外的师生民众都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发布和传播相关信息,所谓“有图有真相”,并表达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和观点,这些最先出现的小道消息就成为他人了解事实、进行热议的基础。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不同的信息传播者会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价值标准、对学校事务的参与程度等提供有关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描述和主观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是善意的、真实的,也可能是恶意的、虚假的。而高校对网络论坛、微博客、电子邮件、QQ等网络媒介的信息控制有相当大的难度。危机状态下的校园,通常也是一个流言、谣言四起的环境。这类信息如果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传播,以讹传讹的流言会变成骇人听闻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信息干预不及时,就会出现“沉默的螺旋”,这个螺旋过程使得网上舆论被少数积极用户所主导,就容易形成一种校园紧张心理环境,成为一种压力,给个人、集体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形成恐慌。这种影响的扩大会使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加大,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

( 2) 舆论影响范围的无边界。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大学生自杀的相关信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为高校师生、社会民众和国外网民所获取,这就必然使事件的影响范围从本校、本地区扩大到高校之外、国家之外。在某些敏感时间节点上,这类信息还可能会被境外敌对势力或别有用心的人当作干涉国内事务、对我国施加国际压力的口实。

三、多管齐下,切实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导向是媒体的灵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时代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要奢望能垄断信息资源。为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要以《决定》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网络舆论引导综合工作格局,做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局部与全局相结合、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努力解决“舆论不自信”问题,创建可信赖的舆论环境,占领网络舆情引导的制高点。

( 1) 建立突发事件爆发期、蔓延期的网络舆论阐释机制。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爆发期,各类信息爆发式涌现; 蔓延持续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信息参半,同时伴随着谣言等噪音的出现。为此,在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在爆发期以控制信息为主,在蔓延持续期则以引导信息为主。所谓信息控制,就是: 第一,高校应通过短信群发、QQ、BBS或电子邮件等网络媒介不间断发布有关信息,通报事件进展。在校园论坛上可以以“今日关注”等主题形式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以客观公正的事实来消除大家的恐慌和猜疑,稳定学生情绪。第二,严格核实各类信息,宣传部门和网络监管部门对各类虚假信息进行屏蔽或及时删帖。所谓信息引导,就是: 第一,加强权威意见发布,如邀请相关校领导进行深度访谈。第二,在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中培养意见领袖。要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他们组织起来,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思维方式积极参与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讨论,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理性声音”的力量,主动占领校园网络舆论阵地。

( 2) 校领导敢用、会用、善用微博,熟悉、关注、驾驭微博。微博是互联网创新的产物,是拥有最多“记者”的媒介,是典型的“自媒体”,简单、易用、时效性强,与手机传播结合起来威力更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微博相比传统主流媒体更容易抢占先机。在这个无“微”不至的时代,微博力不“微”、势不“薄”,校园内发生的任何热点事件都可能广为传播,140字以内的只言片语可以倒海翻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合力。[10]形势使得我们必须学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利用微博引导网络舆情。敢用、会用、善用微博,熟悉、关注、驾驭微博,是高校领导必须具备的素养。敢用微博,高校领导于无声处即时听到校园内多层面、真实的声音,防止“通道堵塞”和矛盾累积性爆发。而会用微博就可以让微博成为校领导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有效渠道。用微博说难也不难,但要真正织好“围脖”,成为一个拥有众多粉丝、被转载微博信息较多的微博,还需下一番功夫。高校领导干部要积极运用微博,使用受师生欢迎的网络语言体系,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师生的各种合理关切、问题与困惑,将问题发现在萌芽,解决在最初。让微博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播信息、倾听民意的有效窗口。善用微博,经常就一些事关学校发展大局的重大决策或与师生利益关系密切的重大政策出台前,与广大师生开展互动,加强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师生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效疏导师生的不满情绪。让微博成为校园管理创新的推手和平台。

( 3)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络评论员制度。当自杀事件发生后,师生们最希望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人的观念具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因此第一印象对舆论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信息“供给”与“需求”明显失衡时,就会谣言四起,致使学校陷入被动。信息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越强,信息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学校要学会“早说话”。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在第一时间抢占先机。要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正视现实,在第一时间介入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好解释工作。另外,要重视建立一支由领导、专家或学者组成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他们是网上评论的正规军。由于他们在师生中的认可度高,思想理论水平高,在网络评论中就会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会对很多网民观点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网络评论员在重大问题上与师生灵活机动地开展评论,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上舆论。

( 4) 定期开展校领导在线交流,树立网络权威,建立公信力。近年来,怀疑一切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心理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当前的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表明,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关键在于作为社会情绪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而一旦社会公信力受到损伤,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信任危机”。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上借机发牢骚甚至挑起事端,很多根源都是其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定期通过领导在线交流等方式在学校师生之间建立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密切关注全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健全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善于排查矛盾,切实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防止在关键时刻学校师生这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校方在与师生交流沟通时,需要在充分尊重对方的政治权利及尊严的基础上,在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的同时,尊重对方的信息反馈。

( 5) 加强教育,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文化,有效防控网络谣言。防控网络谣言,必须综合治理。网络谣言是危害网络、危害社会的毒瘤,清除网络谣言需要广大网民、互联网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决定》明确提出,要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要通过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明确网民、网站、网监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重视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形成机制,整合相关职能机构调查处理制度等制度。要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网络监管部门要全面加强网络监管,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11]各高校则要通过多种有效载体和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切实开展系列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做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网络公民;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还要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必要时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结 语

党政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 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 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256-01

党政干部引导网络舆论能力的实质就是其执政素养,作为执政素养的重要构成,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体现为各级干部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运用大众媒体,以舆论的形式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方法、策略。这就必然要求广大干部必须具备一种复合能力,一种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并且主动、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执政素养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网民网络道德水平,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責任感

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当前我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对网民进行道德引导,培育和塑造与自身文明程度和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大国网民形象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党政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并与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动,使网络空间最终成为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首先,制定网络规范,引导网民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慎独自律和共存意识;其次,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利用传统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再次,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良心,使文明上网成为网民的自觉行为;最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建构舆论主体的自我意识,认识自身在网络媒体中的地位,积极参加网络自律活动,为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和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提升担负起自身应尽的责任。

2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媒介道德素养

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不仅是对党政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全体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加强两个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养、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以媒体和学校为中心,进行全民终身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技术、思想理念上进行改变,在鼓励人们接近媒介、使用媒介的同时,对媒介及其提供的信息能够辩证地看待。首先,可以通过自身所控制的传媒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有充分的了解,帮助群众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其次,在推广中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将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3 改善“把关”方式,加强网络“把关”机制

网络传播使得网民也拥有了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成为特殊的“记者”队伍。而网民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及本身带有的主观意识使得他们对信息的解读粗糙片面甚至误读,因此,新闻“把关人”的引导方式也应有所变化:“从过去的 ‘严把关’发展为‘巧指路’,从过去的让人们‘看什么’发展到教人们‘怎么看’,从过去对错误的舆论采取堵塞和封杀的方式,发展到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进行积极的疏导”。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中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传受模式的转变,网络“把关人”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在多元的“把关人”队伍中,政府的把关是最重要的。学者彭兰认为:“在网络传播中,被削弱的主要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因此,加强党政干部对网站的把关,是网站把关工作的第一步。此外,政府还要注意引导媒体,对信息内容精心优选,进而用评论引导舆论,把握引导的主动权,寓舆论引导于信息传播和服务之中。

4 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用主流的声音来影响引导舆论

虽然网络中传播主体多元化,但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赖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国家与地方的重点网站无疑具有这种让大众信赖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在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信息和纷至沓来的意见时,理性的网民通常会选择主流网站进行信息筛选和意见表达。这时,主流网络媒体可以发挥舆论引导力,适时对已形成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将网民的注意力引至既定方向,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制度,提高准确判断网络舆论态势和舆情走势的水平。二是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形成强大且正面的舆论声势。三是推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和沟通协调,形成理性的舆论合力。事实证明,主流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上适时发表的指导性的言论或点评,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

5 建立网络舆论快速反应的引导机制

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因此,能否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舆情,对网络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发现舆情的速度与引导舆论的难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发现得越早,引导得越及时,引导的效果就越好。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相比,网络舆论引导既要讲究正确的导向,又要强调快速,一旦错过时机,网民先入为主,将大大增加舆论引导的难度。因此,首先党政干部要随时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趋势,善于发现重要舆情苗头。其次,建立舆论收集平台,要充分利用网民的力量收集舆情。即主动协调主要网站,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以便了解民情民意,并利用这些平台,收集整理舆情信息,协助有关部门解决网民反映的问题,满足网民的诉求愿望,使之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再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引导网络舆论,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在网络上的新体现。

6 平衡商业利益与舆论导向,提升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市场影响力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正相关的,即社会影响力越大,市场影响力就越大,但二者有时也存在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市场影响力愈来愈显重要,媒体本身对市场影响力的追求也越来越积极,对社会影响力的追求却日渐淡化。目前网络上仍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有害信息多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应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随着虚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

7 探索网络宣传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网络舆论来源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对网上舆论的导向起着主导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每一个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要坚持政治家办网,网上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突出什么、不突出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一个导向问题。从事网络媒体工作与以往的其他媒体工作一样,也必须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参考文献

[1] 孙宜山.网络传播中舆论引导的特点分析与实施[J].青年记者,2007.4.

[2]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1.

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第5篇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31 作者:肖怀远

现代社会,新闻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都必须把新闻舆论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这些年,一些国家相继发生所谓“颜色革命”,固然是内外矛盾交织积累的结果,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执政者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控制和影响力。能不能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善于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在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上下功夫。坚持正确导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出偏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坚定;就是要自觉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始终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鼓舞人民,把党中央的声音传下去,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伟大创造和新鲜经验传播开来,把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压下去,自觉地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使新闻媒体真正发挥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教育、团结、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舆论阵地。

第二,要在“三贴近”上下功夫。贴近实际,才能正确地反映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广泛地赢得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有效地引领生活。落实“三贴近”,就必须带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既要深入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又要引导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既要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又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到自己是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落实“三贴近”,就必须有的放矢,这个“矢”,就是社会舆情和群众的思想动向,了解舆情动态,把握群众脉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群众才能相信我们的宣传,才能接受引导,跟着正确的舆论走。落实“三贴近”,必须把握有度。在舆论宣传中,这个度,就是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点,就是应该让群众知道和群众希望知道的结合点,就是宣传的节奏、方式和艺术。在实践中,度本身也是随着时间、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舆论引导在把握上必须清醒、得当,顺畅自然,切忌一惊一乍,大起大落,忽松忽紧,今东明西。落实“三贴近”,必须根据不同读者、听众、观众的特点,发挥不同媒体、不同宣传手段的作用,比如,报纸和因特网的受众就不完全一样,报纸的不同版面,电台、电视的不同时段,读者、听众、观众也会有区别,都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因势利导,发挥最大作用,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要在主动发挥新兴媒体作用上下功夫。现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包括手机短信、IP广播、IP电视等发展迅速,正在成为最迅速便捷的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这些新兴媒体,我们必须像对待传统媒体一样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为我所用。一是加强管理和监控,坚决删除那些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黄色、反动有害信息,绝不能给它们提供传播渠道,净化传播环境。二是加强正面宣传,在最快的时间里把正面的声音用网络语言和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出去,对网上舆论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三是加强网上舆情分析,利用新兴媒体充分互动的特点,及时发现、分析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使它们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四是扶植重点新闻网站,坚持以发展带管理。当前特别要加紧制定和完善新兴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使之真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第四,要在加强领导和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坚持党管新闻媒体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在新闻工作者当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观点,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观点,新闻工作者是肩负重大社会责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坚决批判和摒弃那些把新闻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把新闻媒体看作是“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错误论调,坚决克服那些片面迎合所谓“市场需求”、“读者口味”,片面求新、求奇、求轰动效应的错误做法。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采编队伍,打牢事业发展的基础。

论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第6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依靠力量和工作主体也在基层。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三个发展”新局面的艰巨任务,做好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较以往显得尤为重要。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把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投放,推动各项任务更好地落实到城乡基层,努力把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太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全局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党委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始终把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纳入工作全局,与经济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硬性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检查落实。要彻底改变部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浮在面上、停在口上、响在会上的状况,彻底改变一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没人、没位、没钱”、经常“替别人打短工”的尴尬境况,在方向上牢牢把握,在工作上及时指导,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待遇上认真落实,在投入上切实保障,确保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和深入开展。

2、深入研究基层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又是工作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握工作规律和特点,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工作的实效性。要把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提高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大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风,研究如何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进一步坚定广大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如何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大局,营造有利于本地区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如何围绕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切实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立足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扎实开展基层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如何着眼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正面舆论强势,确保地区文化安全。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3、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三贴近”,推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进创新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新时期赋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使命。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和激发基层的创

造活力,不断丰富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要创新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观念,不僵化、不停滞、不保守,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要在内容上、对象上、渠道上拓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党的思想、正确舆论、先进文化在基层社会群体的影响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群众精神需求、接受习惯的新变化,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使工作更好地赢得群众、赢得民心。要按照推进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感和影响力,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4、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

如今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越来越宽,组织协调任务越来越重,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不仅仅是宣传者、组织者,也是协调者、执行者。要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合力。要加强科学谋划、加强统筹协调,把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状况和本部门工作的新要求中完善工作思路和布局,围绕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要决策部署、重大活动寻找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形成整体效应。要找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基层其他部门工作的结合点,加强沟通交流,每当遇到新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点工作、重大任务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怎么做,还要考虑如何发挥周围各方面积极性,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真正融入到各基层部门业务工作之中,体现到基层各领域行业管理之中。

5、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增强战斗力,切实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建设

提高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第7篇

以互联网、移动等通信等为载体的新兴媒体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边缘到主流,成为构建我国新闻传播格局的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新兴媒体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在营造社会舆论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所具有的成长性、亲民性和便利性等特征,使其与广大信息受众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新兴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如何兴其利、避其害,在塑造良好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如何发挥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新兴媒体的新趋势、新特点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兴媒体和手机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并交流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传媒业在应对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传播变革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呈现出以下新趋势与新特点。

一是健全信息传播业态,抢占各类新兴市场。中国媒体在加强和改进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介入新媒体业务,努力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信息传播业态拓展,不断扩大在各类新媒体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建设多媒体数字平台,优化新闻信息生产流程。许多中国媒体纷纷建立集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储存、发布、管理于一体的数字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级开发。

三是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拓展品牌影响力。来自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使中国媒体进一步意识到单一商业模式的弊病和危险。许多媒体纷纷开展多种经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利用品牌影响力,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四是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从文字、图片为主的“两翼齐飞、图文并茂”,到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发展格局,为加快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打下了基础。成立多媒体中心并启动运行,全力打造多媒体新闻信息数字生产加工平台,实现在同一界面制作、播发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多媒体融合稿件,初步具备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等各种形态媒体使用的多媒体稿件的能力。

五是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实现新突破。成功实现新华网的改版,不断丰富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升级金融信息平台建设,在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同时,启动资本运作和市场化运作。不断创新新华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手机媒体的产品形式,丰富产品内容,提高时效性和互动性,这些产品已经成为新华社重大报道的“第一落地渠道”。开通手机电视台,提高户外屏幕、流动媒体的受众覆盖面和影响力。此外,还对多媒体数据库和各社办报刊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能力进行了提升。六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调整和优化驻外机构布局,拓展了一批金融信息采集点,组建了北美总分社、亚欧总分社,目前,新华社驻外分社已达117个。调整充实驻外分社人力配备,加速推进“本土化”进程。同时,加强了与国际知

名传媒集团、通讯社等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对外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新机制、新渠道和新方式,努力搭建国际一流媒体交流平台。

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

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转载传统媒体的信息而引起网民的反应或讨论,尔后与传统媒体产生互动、形成观点性民意即网络舆论,并以此影响社会、影响政府决策。”这就是新兴媒体影响整体社会舆论的一般模式。当前,新兴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洞察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具体而言,新兴媒体的时效性、关联性和便捷性使之成为网民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发表言论的主要平台。通过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新兴媒体的舆论功能得到了强化。两者相得益彰地交互渗透——网友通过发贴引起传统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之着力深入采访与报道,从而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及事件的合理终结。因此,新兴媒体日益在社会舆论中起到主导作用。但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也会由于其公开、透明、快捷、广泛的特点,产生一些舆论环境的不和谐音,影响其规范性,因此更需要有关部门和大众的共同制约和监督。

管理新兴媒体的对策建议

能否掌握互联网新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控制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把握好新兴媒体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网上引导舆论的水平。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

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一是把握好政治导向关。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兴媒体的宣传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牢牢占领新兴媒体这一重要的舆论阵地。要高度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网上的舆论宣传要做到政治导向准确、鲜明,内容生动、丰富,形式多样,以更好发挥网上舆论主导作用。

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及时搞好党的中心工作和重要活动的宣传。这是反映我国社会进步的本质和主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一致性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变为群众的行动,要增强宣传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工作的新举措,着力表现中华民族和人民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的伟大业绩,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创业、去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准确反映人民意愿,表达人民心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功能,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与网民沟通,了解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做好引导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解疑释惑。热点的引导应做到:题目要选好,报道要正确,引导要得体,方法要多样,结论要明确,给人以教育和启迪。舆论监督,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真理,坚持两点论,出于公心,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

四是加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以管理促发展﹑促繁荣,本着依法﹑科学﹑有效的原则,立足国情区情实际,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做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规范和优化信息传播秩序。

五是加强新兴媒体的队伍建设。新兴媒体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过硬的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为此,在队伍建设中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要提高道德修养,要有敬业﹑创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通过队伍建设,使新兴媒体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互联网的新闻宣传中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好舆论导向关,做好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第8篇

一、新媒体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新挑战

1、给党和政府公信力提出“信任”新挑战

新媒体一方面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各种观点在这个开放、匿名、互动的平台中交流、交锋、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使得新兴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可以说,在新兴媒体上,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真伪难辨、良莠不齐,信息便利与信息陷阱、积极思想与消极言论、正确观点与错误倾向并存。社会舆论的多样与多变,也进而影响现实社会的安定。党和政府对于不良信息的管制和治理还有待加强,不断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水平。

2、给党的干部队伍提出“能力”新挑战

面对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媒介形式的不断涌现,有相当部分党政干部对于这一形势有些手足无措。在新媒体的知识上储备不足,在应用上能力也有所欠缺,无法适应新媒体条件下,意识形态、电子政务、群众工作等方方面面工作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每一起轰动的网络事件背后,都有一些素质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党员干部,一些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党员在各种信息面前失去方向、轻信盲从,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意识滋长等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究竟怎样才能当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如何趋利避害,利用新媒体搞好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的执政意识、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成为党建工作亟待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强大的网络舆情面前,党员干部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3、网络群体性事件频现带来的挑战

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矛盾凸显期和风险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数量和频率远超以往。而在这个时期,新媒体的发展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新的场所、新的工具、新的方式。这种愈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不断考验着党的执政治国的能力。网络群体性事件(新媒体事件)带来的挑战性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媒体成为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导火索”与“组织者”。借助互联网平台,网民彼此间可以快速地沟通串联,甚至是策划、组织一些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事件的发生、反复、扩大化过程中,互联网扮演着导火索和组织者的角色。第二,新媒体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断恶化。网络舆情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扩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得一部分意见被淹没,一部分意见逐渐占据上风。占据上风的意见进而促进舆论的一边倒和片面化,逐渐偏离正轨,失去理性。导致事件向着规模更大、危害更严重的方向演变。第三,网络新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解决。新媒体的存在,其多元立体的传播途径、海量的传播信息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难度,延长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时间,加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难度。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新媒体事件势必还会进一步增多,无疑将给我党的党建工作和执政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提升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今天舆论的主战场是互联网,今天的笔杆子就是鼠标话语权、键盘话语权”,“互联网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负舆论的搅拌机”。因此,网络舆论引导已经成为考量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大考验。

1、坚持真实性原则,打造新媒体公信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基石。传播媒体所形成、代表的舆论如果没有依据事实,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当然也不能担当起引领舆论大潮之重责。新媒体要提升其舆论引导的能力,首先必须用事实说话,代表社会公众说话。离开这一切,就谈不上引导舆论。应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应完善新媒体信息发布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网站和论坛版主对网站、论坛的管理,对发言的管理等,有效提高新媒体的信息质量,打造新媒体的公信力。

2、紧跟民间舆论热点,监测舆情,表达舆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以隐匿身份方式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内容,发表意见和看法。新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在监测舆情、表达舆论方面的作用,借助它来了解真实的舆论环境,进行准确的舆情分析,正确表达和引导舆论,促使社会舆论能够健康发展。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不仅满足于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新闻事件,还应该营造一种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舆论氛围,为促成问题的解决汇聚一种建设性力量,与政府、社会、传统媒体等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事件朝着可预期的方向发展,成功地化解危机与矛盾,有效解决问题,并尽可能把危机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良好契机。

3、在互动中引导舆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导权

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要有主动意识,积极介入,主动亮剑,凸显主流价值。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应该主动开设微博、用好博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勇于发声,承担社会责任;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打捞普通网民的沉没之声,敢于正视现实,正面回应网上议题;政府应该将网上信息发布作为常态工作,发挥“主场优势”,抢占“第一时间”;面对舆论的指责,领导干部不应保持沉默或消极应对,而应主动利用网络互动的优势,澄清真相,及时对话,缓解怨气,赢得信任。

上一篇:在全县新农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漂亮朋友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