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2024-06-05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精选9篇)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第1篇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当今世界有两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一个是民族问题,一个是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非常突出、非常复杂、非常敏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在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时,我们感觉离我们很远,但2008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2009年发生的新疆“7·5事件”,就使我们感觉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安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因此,我们开设这样一门课程,介绍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概况、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中的宗教因素、地区性民族问题热点、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热点、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演变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警示等内容。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家了解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概况,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民族问题的困扰;掌握民族问题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国际关系乃至世界和平的影响;认知和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增强从国际视角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穿插讨论。期间,观看1—2部相关民族问题的电影。

考核方式:论文考核。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绪论:民族和民族问题(2学时)

本章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础之一:关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论。包括民族的定义、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发展演变和民族的消亡。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揭示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科学认识民族现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民族

(一)民族定义

1、人们对民族的不同认识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它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人们对民族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古希腊学者曾使用“民族”一词,并开始记述民族的一些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西方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使用日益普遍,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开始对民族进行新的界说。nation——民族;

中国古代有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也对民族的特点有过记述。《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北面、东北——胡;东面——夷(东夷);东南、南方——越(东越、南越等);南方、西南——蛮(南蛮);西北——狄、戎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

中国使用和定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在19世纪后半期。

2、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1913年,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民族特征论述的基础上,在分析当时欧洲和俄国民族实际情况,批判国际机会主义者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过程中,给民族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标志。

共同语言是民族的一个特征。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又一个特征。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是民族形成的物质条件之一,对民族的其它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有制约影响作用。

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的第三个特征。它主要是指经济的联系性,或叫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第四个特征,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综合反映,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抵御民族同化的深层堡垒。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维族、回族中一个人受侮,视为整个民族受侮辱。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4、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民族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共同体。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部落是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血缘联系不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民族共同体不同于种族共同体。民族是具有四个共同特征的人们共同体;种族是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们集团,它是以生理特征为区别的标志的。

民族共同体不同于国家共同体。国家不—定要有共同语言,如多民族国家;民族则必须有共同语言。

民族共同体也不同于宗教共同体。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宗教共同体是基于同一宗教信仰组成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是基于四大特征组成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与宗教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一个民族的人们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可以改信不同宗教,几个民族也可信仰同一种宗教,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宗教不是组成民族的必备条件,也不是划分民族的基本标准。

5、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实践运用

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大贡献,在中国的民族识别等工作实践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的民族识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取得很大成就。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5o年到1954年,经过识别,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其间,除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确认外,其他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傈僳、侗、东乡、纳西、拉古、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民族学家黄现璠对壮族的确认,方国瑜对纳西族的确认,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阶段是从1954年到1978年年底,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么佬、布朗、讫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哈巴等16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7年。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现时,在全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人口大约有73万人。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例如僜人在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为:僜人Dengren。僜人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积累与发展,衍生出灿烂辉煌的多民族文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数千年代代相传,绵延不息。在众多的民族之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民族成分因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而尚未识别,如夏尔巴人、克木人、白马人、摩梭人等。这些特殊的民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旅游的拓展,激发了人们的地理发现热及民间和传媒自发的考古兴趣,使得深居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慢慢被熟知。夏尔巴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

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夏尔巴人,是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群,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因为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让英国登山家亚瑟·韦克菲尔德感叹不已,他写道:“这是老人、妇女、男孩和女孩组成的花花绿绿的搬运队伍,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上,他们背着80磅的器材设备却能攀登自如,一些妇女甚至还背着孩子!晚上,这些„高山搬运工‟睡在帐篷外边,只找一块大岩石挡风,他们似乎并不在乎夜里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

(二)民族形成

1、民族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特定人们共同体存在形式。

第一,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地缘关系的确立是基础。第三,国家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形成提供了政治保障。

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类型的民族,其社会性质是不同的。

2、民族形成的过程和时间

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氏族、部落之分。

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社会过程。

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分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逐渐向民族的地缘关系过渡,前者最终被后者所取代;氏族部落的分散的地方局限性逐渐被民族的统一性所取代。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逐渐形成;民族是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国家的伴生物。民族形成的过程,是和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过渡的过程相一致、同其始末的。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至阶级社会确立初期的过渡时期形成的。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第一,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原生民族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一般都经过了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的过程和部落联盟的阶段。

第二,从原生民族分化组合形成次生民族。在原生民族形成后的演变过程中,有分化、同化、组合现象,这一过程中民族重新组合或形成有它自己的规律。

第三,资本主义殖民制度下形成再生民族。在资本主义殖民制度下,大规模的洲际移民,在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大洲混合催生了许多新的民族类型。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三)民族发展

1、民族发展的一般动力和制约因素

民族形成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力,分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由落后转向先进,民族由低级阶段转向高级阶段。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结构是影响和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因。民族关系是影响和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外因。自然条件对民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民族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类型

民族形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民族在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初期形成以后,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发展阶段。民族和它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不同的民族类型,标志着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

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一,民族社会的正常发展。按照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正常的民族发展模式。

第二,民族社会的滞后发展。民族过程长期滞留在某种社会形态中,未能及时实现向新的社会形态转变和过渡,被认为是落入了滞后或畸形发展的轨道。

第三,民族社会的跳跃发展。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民族的跳越性发展。民族跳越性或跨越式发展,只有在具备一定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外部因素强烈影响和刺激的推动下才能发生。民族跳跃性发展对民族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这种发展也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4、民族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物质生产的发展与物质文明。民族发展的主要内容与社会生产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制度文明。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第三,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包括民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思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精神信仰等。

第四,族体形态的发展与体质文明。包括族群生命力和个体生命力的增强和优化。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民族发展,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5、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为民族融合创造条件的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民族政策为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进道路。社会主义时期,在保持社会主义原则和内容的前提下,民族特点得到发展,各民族之间共同性日益增多,差别性日益减少,各民族日益接近。但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四)民族消亡

1、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将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走向消亡,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世界各民族的特征和差别的最终消失,即民族融合的实现。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的标志和结果。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缓慢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的、强迫的、爆发式的突变方式来实现。

民族融合是一个过程。民族融合因素的不断积累为民族融合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因素是指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相互交往联系中出现的共同性的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心理、习俗、信仰等各方面逐渐形成的实现民族融合的某些必要条件。

民族融合因素和民族融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是有区别的概念。

民族的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民族消亡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消亡的条件和时间

民族融合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决定性因素。民族消亡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这一物质力量的高度发达。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消亡不可逾越的物质基础和历史阶段。社会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是民族消亡的重要条件。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融合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任务之一。

总之,全世界各民族高度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民族融合必要的前提条件。

3、民族消亡的途径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根据民族发展的规律,指出了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

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的。

民族特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客观发展过程,决定了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独特的过程和特点。

民族发展与民族消亡间是辩证关系。民族特点的充实与民族融合因素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互为条件的。民族越是发展,民族间共同性的东西越多起来。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种情况将更加明显。

但是,民族融合是客观规律,民族融合不能作为人们的行动纲领和口号。人为地干预和违背民族发展规律是非常有害的。在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理论上曾出现过差错的历史教训应该记住。

二、民族问题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

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民族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以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形式反映出民族关系。

间接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或其他国家机关的矛盾和问题。民族问题的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对立、经济利益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

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差别在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一旦有条件,它就会在民族之间交往接触过程中,成为产生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的诱因。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二)民族问题的特性

1、普遍性:民族问题在世界多民族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目前,全世界共有2000(一说3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截止2008年,联合国会员国为192,2011年7月南苏丹分裂出去建国,成为第193个)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民族多,国家少,这就决定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是单一民族国家。而且,民族分布地域与国家疆界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历史上的移民、战争、文化传播、经贸往来等各种原因,民族的分布地域逐步扩大,超出一国或几国范围之内。如遍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现象,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陕西村(这些人被称为东干人,已达近12万)、美国加拿大的唐人街。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完全没有任何异族成分的“单一民族国家”。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国家,其实,在日本北海道北部沿海就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阿伊努族,人口仅有2.5万人,还有近70万的朝鲜人。

一个国家多个民族的存在,就必然产生民族问题。由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往中,各民族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摩擦,而且很容易上升到民族利益、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的层面上。同时,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殖民时代的民族侵略民族隔阂,以及现行政权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失当等(如元朝实行的等级制度,日本对华侵略),也造成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普遍存在的状况。当今世界不存在民族问题的国家很少,只是问题有轻有重,矛盾有大有小,表现是否突出和不突出。

2、敏感性:容易引发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民族问题一般涉及的不是社会的个别或少数成员,而是一个民族的整体。一个民族一旦在诸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受到歧视、干涉和破坏,就会认为是对整个民族的侮辱和损害,往往会因此引发民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并有可能很快从一方面的问题,波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从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地方,甚至一场足球赛、一次交通事故都可能引起武装冲突,像小孩打架这样的小事也会触发两个民族的仇杀。

新疆“7〃5”事件性质——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起因误导为“6〃25”韶关旭日玩具厂群殴事件。2009年6月25日23时许,在旭日国际有限公司实习的女生黄某某在厂内准备回宿舍时,被一名新疆疏附县男员工追逐,从而引发疏附县员工与其他员工的争执、斗殴。造成120人受伤,其中2名员工死亡。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这次事件是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近日通过互联网煽动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发言人迪里夏提向BBC表示,有1万名维吾尔人,因为不满当局对广东韶关玩具厂发生的涉及维吾尔人的群殴事件的处理,走上街头和平抗议,要求当局惩罚幕后黑手,“释放”被强迫到内地工作的维吾尔族人。乌鲁木齐“7〃5”事件已经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其中,无辜死亡的156人(汉族134人、回族11人、维吾尔族10人、满族1人)

3、复杂性:政治化倾向显著,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世界民族问题的政治化倾向显著。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已远远不能满足于在原有国家内获取的政治空间,而是要彻底冲破现有国家的束缚,建立起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如,阿塞拜疆境内纳卡州亚美尼亚族人企图脱离阿塞拜疆,进而同民族母国亚美尼亚合并而导致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战争;土耳其境内建立库尔德斯坦独立国家的运动;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谋求独立问题;南亚次大陆锡克人的分离运动;泰米尔猛虎组织企图建立“泰米尔伊拉姆”的独立国家;车臣的独立运动等,都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上政治倾向最为突出的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往往和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成为全球的热点和难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冲突往往以宗教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宗教之间的差异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纠纷。对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宗教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宗教的介入加剧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增强了民族问题的敏感性,使原本就是复杂多端的民族问题难以解决。如在前南斯拉夫,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纠缠在一起,非常复杂。塞尔维亚族、黑山族、马其顿族以信仰东正教为主;斯洛文尼亚族、克罗地亚族以信仰天主教为主;穆斯林族(一部分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因信仰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民族)、阿尔巴尼亚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科索沃地区,塞族与阿族的矛盾分歧不仅表现在民族的不同上,也反映在宗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差异上。一个美国基督教牧师焚烧古兰经,引发阿富汗数千人示威。联合国驻阿机构遇袭,导致12人死亡,7名联合国雇员被杀(2011.4.1)。

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就会影响民族关系。

4、国际性: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表现之一,世界上跨境民族的存在。跨境民族(或跨国民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相邻的国家间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跨境民族久居边境、跨国而居的特点,决定了跨境民族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国外的同源民族发生连锁反应,引起他们的声援和抗议,甚至牵涉到邻国政府的介入,引发边疆地区动荡以及邻国间关系紧张。例如,俄罗斯对中亚五国的2500万俄罗斯人特别关注,声称要不惜一切代价用武力来保护境外俄罗斯人的平等权利。斯里兰卡境内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斯政府于1997年采取大规模行动时,印度境内的泰米尔人迫使印度政府对此做出积极回应,9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进行军事协助和食品支援,使猛虎组织得以保存。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在其邻国马来西亚是主体民族,这使得泰国同马来西亚的关系始终存在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表现之二,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当今世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是国际社会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少数民族问题往往被放在人权的议题下讨论,从而产生了国际社会中的少数民族人权保护问题。这样,民族问题也就具有了国际性,通常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甚至会形成国际社会的干预和制裁。从现实实践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发达国家,通常会打着保护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的内政,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遏制他国的发展等。

如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1999年3月24日,为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北约宣称南联盟在科索沃进行“种族清洗”或“大屠杀”,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当时,欧美为策动塞尔维亚的科索沃省闹独立,美国公然将已被其列为恐怖组织的“科索沃解放军”从恐怖名单上删除,使其摇身变成了“自由斗士”,并以暴力行动对付塞尔维亚驻军和塞族人。而当塞尔维亚政府进行反击时,美欧则借此发动科索沃战争,并最终促成科索沃公投独立。(科索沃解放军根本没有能力挫败自己的敌人,到1997年11月,据估计,被美国正式列为恐怖组织的科索沃解放军只能召集到仅仅的200人。)

5、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六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6、长期性:民族共同体将长期存在,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后。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利益的多元性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进行破坏„„,各种民族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民族意识。

目前许多民族问题出现了三个基本动向:一是“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二是“国际化倾向。”三是民族问题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表现在它与恐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制造事端 推行其“西化 ”和“分化”战略,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容主要是:一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低,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因民族差距的存在,在经济权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时常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换言之,主要是缩小各民族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共

《世界民族问题概论》讲稿:绪论

同繁荣的问题。其特点主要是四个交织: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存在将是长期的。这是由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第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只要民族长期存在,就会有民族差别;只要有民族差别,就会有民族问题。

第二,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是民族问题长期性的又一个原因。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没有消失,国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第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偏见、民族隔阂的残余,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这也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第五,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影响的长期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长期历史遗留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将长期存在。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第2篇

1、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公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3、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5、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9、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0、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的文化。

1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2、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黔阳古城国庆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第3篇

当日上午11时整, 伴随着古城钟鼓楼上浑厚的钟声响起, 黔阳古城国庆文化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钟鼓楼敲钟仪式、面具舞会、面具相亲大会, 东门口游客中心广场民俗文化活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 万寿宫内狮舞表演、竹竿舞、渔鼓表演, 芙蓉楼里灯谜有奖竞猜, 上南门龙王庙码头放“孔明灯”、河灯, 滨江路码头古城水上环游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各类文化活动, 将在国庆7天假期内, 带给广大市民和游客更多的节日欢乐。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对黔阳古城的景色赞口不绝, 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深深感受到了古城文化积淀之深厚。

异彩纷呈的傈僳族民族文化 第4篇

千百年来,生活在“三江并流”腹地的傈僳族人民以顽强的斗志与大自然作斗争,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传承了许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维西傈僳族文化因其浓厚的原始性和仿古性,独特的生动性和自然性,显著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傈僳族聚居区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国58万傈僳族人民的文化精髓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迪庆香格里拉文化。

一、傈傈族音节文字及其贡献

澜沧江畔叶枝镇新洛村傈僳族农民哇忍波创造的一套傈僳文字,是我国最后发明并得到国家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字,有关学术论著称之为“傈僳族音节文字”,其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傈僳族文献资料。

作为当地第20代祭天主持人的哇忍波,看到傈僳族苦于没有文字无法记录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使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就用心钻研傈僳族语言特点,注意观察自然万物,经过多年努力,于1932年发明了音节文字,哇忍波用自己创造的音节文字记录了24部祭天古歌,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神话。专家从哇忍波遗物中还发现了三幅印在獐皮上以12生肖标示方向的八卦太极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教授陈久金,木玉璋曾著有《哇忍波獐皮书中的傈僳族太极图》一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山羊的歌舞——阿尺木刮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从远古洪流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幸福生活,可承袭前人流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同时“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口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口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目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继成》。

三、绚丽的民族服饰

清朝乾隆年间余庆远所著《维西见闻录》曾对古代傈僳族衣着服饰作过详尽记载“男挽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裤及膝,衣齐裤,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据考察,现代傈僳族中尚保持着“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传统,只有维西县境内澜沧江流域的傈僳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大山阻隔的维西傈僳族这种服饰流派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影响,较完整地保留了古羌人的服饰风格。

受多种民族杂居,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影响,维西傈僳族服饰,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有地域特点,除叶枝镇同乐村为代表的服饰流派外,远有永春河流域,傈僳族服饰,攀天阁阶子妈傈僳族服饰,各有特色。

四、神秘的原始宗教

傈僳族原始宗教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主。所奉神灵有天、山、火、龙、家以及各自图腾崇拜的祖先,他们崇奉神、鬼,但无庙宇。巫师分为“东巴”和“尼扒”、“尼扒”不必授师学习,东巴则需从师数年方能学成,他们通过严格的师承关系,把本民族古老的宗教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五、饮食文化

居于大江大河之间高山之上的傈僳族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如琵琶肉,糯米粑粑,清火煮乳猪,苦荞粑粑蘸蜂蜜等美味佳肴。

傈僳族风味食品清水煮乳猪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饮食品种,用高山特产荞子做成的苦荞粑粑其味略苦,配上香甜的蜂蜜,具有生津祛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是维西傈僳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第七章 第5篇

苗族赶秋节举行的时间

A.立春

B.立夏

C.立秋

D.冬至 正确 2 【单选题】(6分)

赶秋节最重要的仪式活动是

A.接龙舞

B.树立秋千的祭祀仪式

C.上刀梯

D.舞狮 正确 3 【单选题】(6分)

湘西苗族自称为()?

A.穆

B.嗒给 C.果雄

D.蒙 正确 4 【单选题】(6分)

赶秋习俗最初功能是

A.播种爱情

B.祈求风调雨顺,庆贺丰收年景

C.增强民族认同

D.传承民族文化 正确 5 【单选题】(6分)

赶秋节地点的选择一般与

相配合。

A.周末

B.墟场场期

C.法定节假日

D.气候变化 正确 6 【单选题】(6分)畲族喜欢唱山歌,无论佳节喜庆之日,还是山间田野劳动之时,他们常常以歌对话。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A.双音

B.假声

C.盘歌

D.泣声 正确 7 【单选题】(6分)

“凤凰装”的起源传说就表现出了对女始祖“三公主”的崇拜思想,三公主被畲族奉为“凤凰神”,畲族有着()的独特婚俗。

A.“男跪女不跪”

B.“女跪男不跪”

C.“男女均不跪”

D.“男女均跪” 正确 8 【单选题】(6分)

凤冠是凤凰装中最具特色和贵重的饰品,又称“公主顶”,凤冠用银打制,有月牙型银盖、银簪、银片、银花组成,畲族女性一生配戴凤冠()次。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 9 【单选题】(6分)

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实行的制度有

A.盟旗制度

B.石牌制度

C.八旗制度

D.土司制度 正确 10 【单选题】(6分)

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是

A.春节

B.清明节

C.盘王节

D.开唱节 正确 11 【多选题】(8分)

全国苗语分为哪三个方言区()?

A.黔西方言

B.黔东方言

C.川黔滇方言

D.湘西方言 正确 12 【多选题】(8分)

湘西主要的秋场或传统的秋场在

A.吉首的矮寨场

B.泸溪的潭溪

C.凤凰县的勾良

D.龙山的坡脚 正确 13 【多选题】(8分)

畲族彩带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及驱邪祝福的吉祥物,根据彩带纹样的造型和畲族口传的纹样释义,大致分为 3 种类型:()

A.图案带

B.符号带 C.字带

D.回纹带 正确 14 【多选题】(8分)

摩尔根的婚姻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经历了四种婚姻类型,分别是群婚、普那路亚婚和()?

A.多偶婚

B.单偶婚

C.一夫多妻婚

D.一夫一妻婚 正确 15 【多选题】(8分)

属于土家族传统风俗文化的有:

A.哭嫁

B.跳丧

C.牛王节

莆台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 第6篇

相传,1000多年前,福建莆田一位林姓青年女子,平素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死后由当地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被尊为“海上女神”妈祖. 1000多年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历经分灵传播,不下千座妈祖宫庙、上亿妈祖信众已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妈祖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台湾,有2/3以上的民众信仰妈祖,台湾全岛有大小妈祖庙近千座.

作 者:黄翔  作者单位: 刊 名:两岸关系 英文刊名:REL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第7篇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

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

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

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

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参考书:

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第8篇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工匠精神”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1从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布达拉宫到哈尼族的蘑菇房、壮族的吊脚楼;从二人转、锅庄到傩戏、花鼓;从刺绣、花毡到扎染、蜡染等等, 这每一种文化与艺术形式的滋生无一不反映了一种执着与坚持。“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2, 由于生态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 无论是一件乐器和一种演唱形式的产生, 还是一种工艺和一种建筑的实现, 都是 “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人们的思维, 是少数民族人民执着、钻研、专注和坚守的结果。

二、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都要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这种演变就是在原有基础之上, 将艺术形式、艺术作品越来越精致化、越来越细化, 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之处。精益求精、匠心筑梦, 使每一个少数民族传承者的使命。如“少数民族美术, 无论就民族性、造型性还是空间性等, 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并通过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充分体现出来”3。 如我国云南等少数民族擅长的蜡染工艺, 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 再去用蓝靛浸染, 染后再把蜡去掉, 布面将会呈现出蓝底白花、白底蓝花多种图案, 在传承中人们发挥“工匠精神”, 使作品更加细致入微, 为防止蜡自然龟裂, 让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 极具民族特色。“这些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4又如很多少数民族中都保留了传统的刺绣工艺, 如蒙古族、苗族、羌族等。然而每个民族刺绣的手法、图案和颜色却大有不同, 这些刺绣图案会随本民族的图腾文化和信仰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许多少数民族中都存在着图腾崇拜, 并世代相传”5, 蒙古族崇多为盘卷纹、万字纹、卷草纹、云纹等;苗族为太阳星芒纹、蝴蝶纹、铜鼓纹等;羌族如羊纹、虎头纹、太阳纹、如意纹、火纹等。“在古代,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先哲们很少以美为话题谈及一个事物美还是不美。”6“而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7, 这些纹样流传至今, 是对美的诠释。蒙古包是蒙古族特色建筑, “从工艺品的审美历程来看, 凡是产生年代久远的物品往往带有某种实用性”8。古老的蒙古包是帐篷, 便于先民们逐水草而迁徙, 但随着蒙古包的渐渐演变与发展, 蒙古包建筑材料有所改变,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蒙古族建筑, 更加精致、精细, 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 而作为传承者, 他们就是大国工匠, 他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还有“工匠精神”。

三、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

“艺术贵在创造性, 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9“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10少数民族艺术是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的 “文艺工匠”要以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姿态, 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等多优秀作品, 为历史存正气, 为世人弘美德, 为时代聚精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人心灵处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 便有了创业、创新、建功、建树的“源泉”。这个“源泉”就是——爱岗精神、敬业自觉、精益求精、 匠心筑梦。少数民族艺术如这些“大国工匠”, 用它们勤劳的双手, 追求极致, 数十年如一日, 坚持不懈。这些传承者、这些艺术家靠着传承、钻研, 凭着专注、坚守, 缔造奇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没有进过名牌大学, 也没有拿过耀眼的文凭, 他们却默默坚守、孜孜以求, 在很多平凡的岗位之上, 追求艺术领域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 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 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和平.《构建学校传统艺术教育体系》.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 (4) .

异彩纷呈民族文化绪论 第9篇

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其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史是中国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在璀璨绚丽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他们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纳西族的饮食习俗

纳西族现有27.8万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维西、宁蒗、永胜、德钦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及西藏的芒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无论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惯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纳西族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2~3个菜及汤。冬春时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丽江的酱菜有独特的风味,豆豉、卤腐都是传统的咸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中有甜;调凉粉加辣椒,酸辣可口,凉透肺腑。

纳西族的风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驰名,另外还有纳西火锅、鸡豆凉粉、鸡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热水,夏天以凉水和面,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温,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整平,擀得薄薄的,涂一层猪油,上铺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锣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及盖是用黄铜打制成的,有一个提把,煮时米饭飘香。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闻名滇西。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种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肉,与汉族的腊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异。把猪宰杀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内脏和猪骨,剜掉四蹄,然后,在猪肚内塞进盐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线把猪体缝合,缝成琵琶状,平放于高处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数年不发霉。

纳西族现代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葡萄糖15 %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窨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一日一善,创造文明和谐校园》下一篇:放假第一天小学三年级作文550字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