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

2024-05-14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精选8篇)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 第1篇

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环境卫生是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优良的校容校貌和环境卫生面貌是学校的名片和对外的窗口。毛湖小学是我们的家园,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美丽的毛湖小学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近年来,我们学校教学楼进行了翻新、新建的教学楼和操场已经投入使用,校园大部分地面都已硬化,环境卫生整治更显得尤为重要。为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教育环境,形成全员参与抓环境卫生整治的浓厚氛围。我代表毛湖小学全体师生发出整治校园环境卫生的倡议:

一、自觉做一名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服务员。各班自觉清理卫生责任区,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责任区清洁。若发现零星垃圾,及时捡起扔进垃圾桶。

二、自觉做一名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监督员。整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的积极参与。我们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对破坏环境整治成果、损毁学校公物以及环境整治中的懒惰行为进行举报和制止。

三、自觉做一名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宣传员。一个人带动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带动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带动一个学校,积极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整治活动人人知晓。同时,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出力的良好格局,把文明意识、卫生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四、自觉做一名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保洁员。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社会公德。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不仅要从我做起,还要对已经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不道德行为进行纠正,当好义务保洁员,营造一个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塑形象的文明和谐新校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毛湖小学的环境卫生期待着你、我的积极参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你、我的热情和真诚,整治环境、讲求公德、崇尚奉献、塑造文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和谐秀美的家园,将我们的毛湖小学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刚才您所听到的内容是您的孩子每天在学校都要学习到的东西,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

说到“习惯”,想必您也毫不陌生,或许您也毫不在意,但“习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却是比知识还要重要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日常生活中,若是您随手丢弃了一根烟头,随意扔掉了一块果皮,弄脏的不仅是一小块地面,污染的更是您的孩子纯净的心灵。

本学期以来,您的孩子在老师们的引导和教育下,已经学会了如何打扫卫生,怎样整理自己的课桌和书包,他们积极参与劳动,自觉参加少先队的卫生监督活动,主动捡起地面上残留的果皮纸屑。但这一切都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还能在校园里看到少数人仍然在乱丢乱扔,我们更能看到,平日里在校园内严守纪律、保持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一出校门,立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您的积极参与。

所以也敬请帮助您的孩子树立讲文明、讲卫生的思想意识,自觉摒弃不良卫生习惯,搞好个人卫生。您也应该积极做好家庭卫生,搞好公共卫生,为您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也为自己生活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 第2篇

一、严格遵守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规定,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参与影响和破坏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一切活动,不与社会闲散人员联系,积极与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现象做斗争。

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黑面的`”、“黑出租”等无证车辆,步行走甬路,骑车靠右行。

三、增强人身安全意识。不到无证旅馆和出租屋住宿,对于校外周边的无证旅馆及短租房,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

四、增强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坚持做到在学校餐厅就餐,不到学校周边无证餐馆及餐饮小摊上吃饭。

五、积极配合、确保综合治理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在过程中不围观、不起哄、不堵塞交通。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 第3篇

笔者在北京一所中学进行课题调研时, 惊奇地发现这所学校两个门口安装的居然都是“双重的校门”:在高大的铁栅栏大门里面1~2米处又增建了一道半人高的铁栅栏。很多人在初次看到这种校门时都颇为不解, 并生出连串的疑问。在校门之内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层呢?

原本这所学校只有那道高大的铁栅栏大门, 但是后来学校发现这种方式存在问题。学校从早晨上课后到下午放学前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不允许学生外出, 校外人员也不得入内。但是, 学生和商贩仍能从栅栏缝隙里互递钱物进行交易。只要学生冲着马路对面的店铺喊上一声, 店主就会把学生要的东西送到门口。由此, 校园封闭管理的目标就打了折扣, 校方于是在正式大门里面增建了这道半人高的铁栅栏“防火墙”, 并规定学生不得跨越。

学校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呢?道理似乎很明白:保证学校安全, 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方不想让学生“出事”, 尤其不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惹出麻烦。

这样一种教育行为和管理方法反映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 以及对学生可能受到的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的担心。实际上, 不只是这所学校, 在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 都普遍地相信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有不利的影响, 于是只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 试图“阻断”或“杜绝”校内外的联系和互动。这所中学建起的“双重校门”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折射了我们对“复杂的” (潜台词是“纷繁杂乱的、甚至带着几分邪恶的”) 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忧虑, 更折射了我们的期待, 那就是希望青少年学生能在学校这方“净土”里健康成长, 最好永远都不要掉进社会这个“大染缸”。

在校期间, 是可以封闭管理, 其他时间呢?学生并不总是呆在学校里 (或家里) 且有成人监管的。放学后, 学校周边的胡同、街道、公园……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活动。至于周末, 他们的活动区域就更大了。显然不可能把孩子的活动只限制在某块“净土”上, 他们总要走向社会, 而且不是将来才这样, 现在他们就要接触社会。因此, 这种“双重校门”颇有些反讽的意味:再多的栅栏校门, 也挡不住内外互动, 阳光以及恶风依然会从缝隙透进来;同样, 这种“双重校门”还会引发我们反思的价值: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就只有不良影响吗?我们能将社会的不良影响“拒于校门之外”吗?为什么认为学生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而不是现在?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所谓“整治”

就像这种“双重校门”所潜在意指的, 校园周边的环境存在问题, 而且这几乎是各方的共识。长期以来,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一直都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大伤脑筋, 政府部门也一再颁布各种政策、法令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 每次努力“整治”时都是有明显成效的。然而,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远非很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者所料及的, 这些问题也并非采用“治理”或“整治”的思路所能完全解决的。

当社会亟待解决这个问题时, 很多学者能提供的也只是这类“整治”论调, 很少人对此认真地做调查研究。目前, 大多数文章往往是学校里从事思想政治或者学校治安工作的人员有感于实际问题而发表的经验之论, 他们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乱相”的描述大体一致, 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上。这种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会让学校里的儿童青少年出现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犯罪问题, 甚至沾染上黑社会习气。为此, 这些文章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获得的往往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或生活经验而已, 而仅有的几份研究报告却是关于校园周围噪声、区域规划之类的调查分析。

综观现有研究, 大都很少使用明确的理论框架, 也很少深入分析校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社会化的深层影响, 更谈不上对个体与环境互动机制的分析。国家已经颁布了各种政策法规要求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然而, 很少有研究者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调查结果。目前, 之所以少有深入研究, 可能在于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建构, 特别是没有找到对现象能够加以良好概括的学术性概念, 没有学术的话语, 就无法进行学术的思考和探究。

作为社会微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校园周边环境”这个通常的提法, 主要是指以学校为中心的, 且是在周围某个范围内的区域。“治理”过程中关心的重点是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例如, 学校周围的网吧、娱乐场所要搬走等。此外, 还应看到, 校园周边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 街道、景物都有其文化含义, 商铺、公园都折射着社会百态。无论是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自然地理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 都应认真探讨成长于其中的青少年与这种环境的关系, 探讨环境的社会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然而, 在现有的社会心理和发展心理的研究中却很少考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直接环境的校园周边环境, 这种环境恰恰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的“社会微环境”的典型样例。

涉及到环境或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变量, 而“社会”往往被视为宏大的背景, 只作为我们讨论经验研究结果时的背景因素, 弥散于很多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 好像社会就是个体直接能面对的家庭、学校等系统之外的那个远远地存在着但很难清晰定义的远端因素, 很少有研究者认识到社会也可以是我们清晰可感的、直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系统———社会微环境, 更少有实证研究考察这种社会微环境及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为此, 我们在认真批判现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微环境”理论, 并认为校园周边环境就是一种社会微环境, 它涉及个体能直接参与的校园周边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当学生放学走出校门后, 就踏入了校园周边的社会微环境中, 街道、店铺、公园、广场等都构成了他们存在的环境, 并为他们直接感知和体验, 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社会微环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我们关于个体发展或社会化环境的观念。例如, 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论调背后隐藏的观念是, 环境中恶的、消极的因素必须被排除, 不仅校园, 而且其周围都要是净土一块。然而, 如果把校园周边环境视为社会微环境, 视为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视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窗口和舞台, 那我们就不能简单使用“排除”或“整治” (即使整治, 对象也不仅是校园周边, 而是整个社会的治理) , 这种否定性思维来看待环境的影响, 更应该以双向的、互动的、生态的、适应的观点来看待青少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校园封闭管理的举措或许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简单化的做法, 试图使青少年不接触社会, 肯定会妨碍其健康的社会化。

总之, 社会微环境理论的提出, 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校园周边环境的心理意义和教育价值, 从而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基于明确的理论框架, 我们以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完全中学为对象, 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下文结合其中有价值的发现, 讨论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

关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教育视野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 引起关注的通常是它的消极作用, 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意义并未得到重视。然而, 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这种环境的教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立场。

1.纠正“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

如同前面分析指出的, 我们对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青少年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和“简单化”倾向。例如, 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做法就试图阻断这种关系, 而非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上, 从目标到工作方法都缺乏深入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在校外活动的地点, 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超过5公里, 只有约12%的青少年在距离学校500米以内的场所内参与活动, 大多数人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也就是说, 这个校园“周边”并非我们想象的是完全在校园附近, 而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由此, 只是整治校园周围100或200米内的环境, 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说, 社会治理的意义或许更大, 然而社会治理的成本和复杂程度都是无比巨大的。因此, 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应该适当调整。

诚然, 保持每个学校最近的区域内有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整治”似乎不可废除。但是, 在此基础上, 应该重视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关系, 积极开展青少年与学校附近社区的互动, 鼓励青少年了解和适应社会, 而非简单通过“双重校门”或封闭管理对待青少年。

2.校园周边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成长环境

首先, 校园周边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性”的活动场所。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所参与的社会微环境既包括封闭性的场所 (如运动场所、图书馆、书店、饭馆) , 也包括很多在空间边界和功能上并不是很确定的开放性场所 (如街道商场、回家或上学的路上) 。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 也提供了他们接触和了解真实社会的机会。其次, 这些场所还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很多场所的功能学校里无法实现, 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可能完全由学校满足;而且很多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也没有帮助和引导好学生。例如, 有的学生放学后, 在一块刚拆迁平整好的地方结伴踢足球———找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子当球踢, 踢烂了再回家。他们之所以这样, 只是因为学校一放学就“净校”, 无法使用学校的操场, 而且学校里的足球不让带出来用。很显然, 这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并非总是以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的。校方的理念是, 放学后学生的监护权就应该尽快转给家长, 以免出了问题学校承担责任。可问题是, 学生并非在放学后立即得到了家长的监护, 而是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成人监护的校园周边环境里。在这个既非学校, 也非家庭的地方, 学生们只好自主、自立了。

3.校园周边环境中的风险与缺憾

首先, 恰恰因为缺乏监管和指导, 学生在校园周边环境的活动, 可能会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 他们会去不该去的地方, 做不该做的事情。

其次, 由于校园周边环境是缺乏设计的, 也并不是专为青少年服务的, 因此存在很多缺憾, 并非总是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例如, 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喜欢开展的兴趣活动与实际从事的活动“脱节”。虽然谈到兴趣爱好时青少年较多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旨在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性”活动, 但实际上他们在社会微环境中参与较多的却是单纯的“放松性”活动。这主要因为环境条件所限, 譬如想学电脑却没有。由此可见, 校园周边环境是需要设计的, 学生的活动也是需要指导的。

4.校园周边环境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我们的调查表明, 青少年通常 (70%以上的比例) 是“结伴”一起在校园周边从事各种活动的。同伴以同班同学和同性朋友为主, 当然也不乏 (甚至亲密的) 异性朋友、校外人员等。他们喜欢和同伴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语言, 同伴群体提供了调节情绪的避风港, 是他们形成和表现青少年亚文化的必要条件。调查还表明, 这些青少年大多是在周末和每天放学时参与活动, 其他时间较少。在这些时段, 在校园周边各种场所里, 学生不再处于教师和父母的控制下, 获得了“自在”的空间。可以说, 校园周边的微观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 是他们人际交往和互动的舞台, 是增长社会技能、获取交往经验的重要背景, 它提供了家庭和学校所未能提供的真实社会经验。

5.校园周边环境的价值凸显了现有教育制度设计的不足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主导的社会里, 这个社会里各种场所的安排基本都是为了成人的需要。例如, 成人为了沟通交流的需要, 可以到茶馆、酒吧等场所, 而青少年则不适宜去, 而学校同样是为教师所主导和控制。虽然青少年在学校度过很多时间, 但那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 几乎没有心灵成长的空间, 更没有私密的空间, 因为学校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着。

就如程天君指出的,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 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 借由纪律和日常规范, 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 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 也把它塑造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 “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 “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可见, 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 重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但是学校里根本没有这种空间和时间的保证。所有的时间都要学习, 所有的空间都被监督和控制着。传统的学校制度安排和环境设计, 只是保证了学校是适合课堂学习的场所, 而不是个体心灵成长、人际沟通、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理想地方, 校园周边环境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也表明, 青少年“渴望”拥有这种自主空间。他们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放松心情和了解社会等, 而且现有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没有充分满足这些诉求。因此, 青少年要求学校和家庭增加他们的自主空间和时间, 满足其成长需要。

6.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就像要保护自然环境一样, 我们也要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和理论思考, 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并非只是“整治”了事, 它本质上不只是社会治安或环境治理问题, 更是教育问题、心理学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第二, 政府在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时, 可依靠的并非只是公安、城管等, 更要吸纳教育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青少年问题专家等参与。第三, 学校应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 但并非为了提高成绩, 而是为了促进他们社会化, 促进成长和发展。第四, 学校的功能并非只是一个学习场所, 不应该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控”, 而应该增设适宜的“社会化”场所, 让学生有心灵成长的空间、人际交流和情绪表达的空间。第五, 应该建立健康的同伴自主的群体组织, 而非一切组织均由教师或辅导员等成人控制。第六, 吸纳社会力量, 帮助学生现在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而不是关上校门, 等他们毕业后才走向社会。

整治校园欺凌 推出专项组合拳 第4篇

今年暑期开始不久,该院未检科严锦梅检察官关注到扬州当地一条新闻,扬州旅游商贸学院一女生遭多人谩骂侮辱、被逼下跪,并遭多人拳打腳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遂萌生利用今年暑期两个月时间,联合职能部门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的检察建议。该院检察长李响听了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工作汇报后,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党组会研究部署,发出一份检察建议联合县政法委、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关工委等7部门在暑期开展一次校园欺凌专项整治行动。

“小朋友们,在学校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强拿硬要的行为对不对?”这是严锦梅检察官正在该县合利镇中心小学作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法制讲课的现场。预防大于救济,严检察官运用简单易懂的事例、案件,并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在遇到校园欺凌的过程中要如何保护好自己,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有效地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且还通过有奖互动答题将活动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中,8个职能部门联合通过预防、教育、惩治多种手段净化校园环境,共同开展了“预防校园欺凌,共建阳光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校园综合治理,结合所办案件开设“女生课堂”,开展预防性侵、猥亵及杜绝涉黄系列讲座;开展暑期法治夏令营活动,通过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演讲、观看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对全县20多所中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消防、用电、食品卫生等专题安全教育,收到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文/王建斌 蔡雨贤)

校园环境整治倡议书 第5篇

和谐校园,育人摇篮,纯净沃土,需要你我共同守护;文明校园,你我家园,一言一行,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和义务为校园环境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院团委、院学生会向全院同学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文明

(一)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

(二)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

(三)不将早餐和零食等带入教室;

(四)爱护公物,不在桌椅上乱刻乱画;

(五)自觉保持教室整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宿舍文明

(一)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打扰他人休息;

(二)保持宿舍整洁规范,物品摆放有序,被子叠放整齐;

(三)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架;

(四)不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不乱接线路;

(五)不擅自在校外留宿,严禁在宿舍留宿他人。

三、食堂文明

(一)自觉排队就餐、不拥挤、不吵闹;

(二)节约粮食,不随意丢弃饭菜,不随处乱丢垃圾;

(三)用餐后将餐具放回回收处;

四、举止文明

(一)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科学使用网络,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三)尊敬师长,主动问候;团结同学,互帮互助。

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倡议书 第6篇

倡 议 书

(校门口用)

为了给您的孩子创设一个清静洁雅、适宜读书求学的场所,我校将开展“校园周边,从我做起”整治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我们需要各位家长的继续密切配合,为此我们特向各位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1、教育孩子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不买路摊小商(食)品、不吃“三无”食品。

2、教育孩子上下学不乘坐“三无”车辆; 3公里之内不用机动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让孩子养成自立的习惯。

3、教育孩子不私自外出;不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不与陌生人打交道;远离网吧;不私自到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游泳嬉水;不携带手机及各类管制刀具、火机、易燃易爆品入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校园是我家,安全靠大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整洁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岔河小学 2016.3.4.柘沟中心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倡 议 书

(校内宣传栏用)

为了给同学们创设一个清静洁雅、适宜读书求学的场所,我校将开展“校园周边,从我做起”整治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此,学校要求同学们承诺做到以下几点:

1、不带零花钱,不买路摊小商(食)品、不吃“三无”食品,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

2、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不乘坐“三无”车辆,不乘坐超员车、黄标车以及拖拉机等农用车。

3、牢记老师和家长的叮嘱:不私自外出;不和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不与陌生人打交道;远离网吧;不私自游泳嬉水;不携带手机及各类管制刀具、火机、易燃易爆品入校。

整治环境卫生倡议书 第7篇

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减少疾病,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化区域环境,建设和谐寺下的一件好事,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美好愿望和应尽责任。它不仅需要各住户、广大居民朋友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自觉遵守卫生公德,更需要大家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和广泛参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清洁工作。为此,在寺下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寺下乡团委和寺下中学团委联合向各住户和广大群众提出如下倡议:

从现在起,立说立行,争当环境卫生保洁员。广大群众朋友要逐步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自觉摒弃不文明、不卫生行为,规范自己的“行”,提升自身的“德”,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文明卫生的好公民。

为保持门前街容整洁,街区各住户和店铺居民朋友们要各负其责,搞好店铺门前、家门前的环境卫生;对房前屋后、卫生设施由各户负责实行“门前三包”;严格禁止乱倒污水、垃圾,乱扔杂物;严格禁止畜禽在圩镇散放;生活垃圾要倾倒在指定的垃圾桶,由环卫人员定期清运。

从现在起,义不容辞,争当环境卫生监督员。环境卫生涉及千家万户、每一位公民,关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不仅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每一位公民都要认真履行维护环境卫生,对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举报和坚决制止,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环卫、人人参与环卫、人人支持环卫的浓厚氛围。

从现在起,积极主动,争当文明行为宣传员。我们要积极宣传安全、文明、卫生的行为规范,让文明卫生知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我们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人,形成人人自觉参与卫生整治工作,个个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衡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调查研究 第8篇

位于冀中平原的衡水, 自古以来经济以农业为主, 土壤肥沃, 水系发达。进入新的时期, 三农问题成为衡水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农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如农民越来越向城镇集中, 农村留守人员多是老弱妇儿, 工厂和养殖场也越来越多, 等等。因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很大挑战, 我们必须踏实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重视农村环境卫生的保护, 对于出现的问题, 早发现, 早预防, 早整治。

一、当前衡水农村环境卫生的典型问题

(一) 垃圾的不合理丢弃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迅速增多, 而农村垃圾的科学处理却不能紧跟新形势, 垃圾大多不做任何有效处理, 且随处丢弃, 不能分类合理处置, 有些地方已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和水源污染, 严重影响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二) 工厂、养殖场废弃物的排放

大多数乡村都建有养殖场和以手工为主的小型工厂。然而这些厂主和场主环保意识较弱, 也不愿拨出专门的财力人力管理处理废弃物, 加之场地位置设计的不合理, 造成严重的水土、空气污染。一个很原始的小村庄, 在村南建起了排排猪舍, 夏风南来, 整个村庄阵阵臭气笼罩。

(三) 农舍厕所的乱建

大部分农舍并没有用推广的厕所建设技术, 由于习惯和观念的原因, 房前房后随便用围墙搭建简易厕所, 有的不顾他人利益, 还从院里引到墙外道边, 粪便露天排放, 蚊蝇乱飞, 臭气熏天。

(四) 水系的污染

在农村原来村前村后遍布的小池塘早已寥寥无几, 取而代之的是随意丢弃的各种垃圾, 幸存的一些河沟和池塘也满是垃圾, 死水一潭, 积水变味变色变质, 很少见到芦苇, 污染严重。

(五) 村庄树木的大量减少

树木在净化空气、保持土壤等保护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来传统意义的绿树掩映的田园村庄随着树木的砍伐已不见了。风起时尘土飞扬, 平时空气也得不到净化。田头阡陌, 树木很少, 见缝插针地种满庄稼。

所有这些现象成为农村环境卫生的大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引起各级环境和卫生部门的重视, 转变传统落后观念, 制定有力有效措施, 彻底解决。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直接威胁和影响到村民的身心健康, 对水土资源和空气形成污染, 从而也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 一些水土的污染造成了饮用水的洁净状况令人堪忧, 甚至土地上生产出的农副产品也遭受了污染, 一些地区由于树木的减少而土壤沙化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 环境卫生的恶化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必须下大力度整治, 且迫在眉睫。

三、造成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的原因

(一) 村民传统环境卫生习惯和落后观念

一些人只顾自己眼前小利益, 不能顾全大局, 只要自己的院门之内干净就行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增多, 一般的村子没有统一规划垃圾的处理方法和场所, 造成垃圾遍地是, 甚至有的就丢在道边;一些人传统观念作怪, 本来就卫生意识薄弱, 认为“不干不净不生病”, 因此从卫生的关注和行动上均不甚积极。

(二) 缺乏科学的指导

一些工厂和养殖场的布局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排污设施欠缺, 一些农村生活方式缺少科学的指导, 缺乏基本的环境卫生知识。

(三) 不愿投入财物和人工

由于卫生意识的不到位和日常生活的节俭, 人们不想利用资金和人力搞环境卫生建设。

(四) 监管机制的缺失

很少有专门人员长期有效进行指导和监管。有些领导干部本身环境卫生意识就不强, 既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也不能起到督促管理作用。

五、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一) 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意义

让村民感受到其中的益处, 自觉积极行动起来, 养成建设和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农村领导干部更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 积极推广普及科学卫生知识

利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多种推广渠道, 向村民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模式。

(三) 政府给予相应帮扶政策和资金扶持

多方筹集资金让村民有能力做到科学卫生的生活方式, 明确体会到洁净的生活环境的极大益处。

摘要: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重, 衡水市地处冀中平原, 农村经济举足轻重, 其环境卫生整治问题尤为重要。新的时期,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卫生更要革新观念, 积极调查, 结合实际, 科学地综合整治, 并长期保持。

上一篇: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下一篇:乡镇2008年度党政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