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024-05-26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精选8篇)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1篇

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前景和设想

一、工业旅游开发的现状

工业旅游是以企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设施、动态的生产流程、科学的管理体系、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及独特的工业建筑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扩大阅历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交流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属于文化旅游产品的一种。

在国外,许多著名的大企业,现代科技基地早已向大众开放。成为受游人瞩目的旅游景点。如法国的雷诺、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福特等。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旅游也已初见成效。贵州的茅台、南京的钢铁、以及四川、武汉、北京等地也都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工业旅游,有的还将企业与大学校园、各类主题博物馆等相串联,组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工业旅游是对现有工业企业资源的深化利用。开展这一旅游项目,有利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同时可以改善企业整体发展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首先、接待游客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有助于树立工业企业的良好形象。由于工业旅游是较新型的旅游形式,企业举办较大型的旅游活动,往往会引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从而产生良好的宣传作用。其次、开展工业旅游为企业开辟了一条通过收取参观费、餐饮费等获取额外收入的

1新途径,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通过与游客的面对面交流,可以进一步了解外部环境,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信息。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推动文明生产。针对旅游工作的开展,许多厂矿制定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岗位操作、环境卫生、文明用语等。可以使环保、绿化投入产生回报。实现投之于环境、取之于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许多企业在开展工业旅游前都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治理和环境绿化,开展旅游后,大大提高了这些成果的观赏性和社会性,由此也提高了公众对企业环保的认知度,优美的环境成为各个企业旅游的卖点。同时还可以扩大就业。

二、我公司工业旅游项目开发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公司露天矿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管理的日新月异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使我公司步入了大型、现代化的露天开采企业,正逐步的成为行业先锋。加之近两年生态恢复、环保绿化建设,使我公司工业厂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职工的精神风貌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生产工艺流程逐步科学化、正规化。复垦绿化效果日益显现。这些管理上的提升、环保绿化的决心和企业的良好形象虽然经过一些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但仍然不被社会广泛认可和认知。

通过逐步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可以广泛的向世人展示我公司大型、现代化的露天开采工艺、严谨的科学管理流程和

生态恢复、环保绿化的效果和决心,逐步扩大我公司对外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供便利条件。同时通过与游客的交流和面对面,可以激发我公司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其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着装会更加整洁、语言会更加文明、行为会更加规范、工作会更加认真。企业的精神风貌会得到较大提高,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百利而无一弊。

三、我公司工业旅游项目开发的设想和前景

1、近期设想

利用我公司现有的两线一面的有利条件,通过与呼伦贝尔旅游局或各旅行社合作,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简单尝试性的工业观光游,培养1-2名专业的导游讲解员,分别在露天煤矿观礼台和720平台两个固定地点向游人详细介绍我公司露天矿开采的发展历程,开采工艺,管理流程,煤炭的形成,人文的变化,企业的收益及愿景、生态恢复、环保绿化的思路、资金的投入、恢复的效果和打造世界一流绿化环保企业的决心等等。可根据市场行情适当收取观光门票,逐步积累管理经验。

2、远期设想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适当的资金注入可以逐步开发如下工业旅游项目:

1)、设立休闲区,可以供游客休息、购物、娱乐和餐饮。

2)、打造具有我公司特色和地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或纪念册,进一步扩大企业知名度。

3)、建立采摘园,打造原生态的地域风情,让游客在采摘、美食的同时享受自娱其乐的感觉。

4)、利用原有露天矿办公楼修建我公司的露天矿文化场馆,将我公司露天煤矿的发展历史以文字、图片、实物、三维立体短片等形式记录于其中,并将我公司建矿以来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大型设备重新装饰后陈列于观景平台区域内,供游客们欣赏和回忆,将领导的题词、讲话、指示等悬挂在文化管内,留住历史,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我公司辉煌、跨越式的发展历史,以及为取得今天辉煌的成绩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勉励后人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等等。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炼,最终将我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发打造成集观光、考察、学习、交流以及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业旅游示范企业。

复垦绿化公司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2篇

作者:韩拴功

1、佛教教育对社会各界的利益和价值:佛教是我国诸多宗教非常优秀的宗教之一,佛教文化对我国社会观念、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佛教著名佛学大师净空老和尚说“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民间信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深入人心,佛菩萨的愿力感应不可思议真实不虚,受到人们爱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佛教界也本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天下大同、慈爱无边和谐世界大局,努力挖掘佛教文化教人培德、奉献爱心。讲戒律、讲修持、讲因果、讲道风、讲发心、讲菩萨行,这些说明了佛教教育并非是深入空门的消极群体,而是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致的,与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吻合的。佛法对人类的贡献价值用笔墨叙述尤如投一鸿毛于太空浩瀚难尽一意,佛教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育人培德方面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可了解既符合宏观又符合微观特性,既符合科学的逻辑性又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对佛教精辟论述为“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就其对社会利益方面教人从心开始,放下嗔恨、贪欲、自私、奢侈等,利用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因果原理教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不良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识行为,上报四重恩下方便众生,利己利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从心灵深处启迪人们珍惜人生有限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佛教把增进友谊、增进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世界各国教界友好往来作为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界人事严谨持戒、精研教理、精进修持、利乐有情,结合佛法正确解决人生的:生存、生命、生死问题。在学佛中开启自己的大智慧大慈悲心,外不摄七情六欲、内不执着五蕴心识,全心全意追求更高的灵性,真正利益众生,在体现生命价值观中非同一般,堪称人生福慧之旅。

2、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意义和前景:为发扬古老的佛教文化推广佛陀教育,净化人们心灵,进一步配合对外开放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名市,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游客可通过身临其境的旅游参观接触,不但可了解佛教文化对我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各方面影响力,而且通过参观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意义,学习中即可悟出佛教传入中国带来的三世(前世、今世、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三界观念,对游人来说无论从精神财富、文化素质都是一个升华。如若能深入研究教义严谨修持定能得佛法精髓,定会成为道德文明、心灵净化、垂慈利物、具足灵根、广培智种、同一了悟的人。佛教以深入修持佛法为宗旨,以悲智双运思想为主题,以平等和合为主旋律,以积极进取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精神为动力,以拔除痛苦与人安乐为目的,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相信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高僧大徳的领导下舍身施教,使古老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为祖国统一大业、促进文明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为让全国人民认识佛教,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佛教,所以发展佛教教育合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事业意义重大也是很有必要的。

千阳县城关镇宝平路39号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3篇

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国定、地定课程校本化的实施与改造,即中学体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定、地定课程进行再次加工、再次创造,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二是中学自身设计并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即在实施国家、地方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土情况和学校相应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体育教师为主体进行创编的,以更适合本中学学生实际需要的过程。体育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其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课程标准》取代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全国各地体育课程与教学。

可是由于我国地域较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体育教学设施,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而且体育教学受地域文化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并且体育运动要求有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条件作为保证,因此在某个地区可以开展的运动,在另外的地区就可能不适合,甚至是不能开展。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国家性的指导性文件只是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提出了课程学习总体目标和方向,至于各中学具体采用什么方式、什么内容去实现这些目标和内容,各中学可以充分地开发空间,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体育课程标准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可以保证各类学校能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制订出符合本学校的具体体育课程实施总纲要与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灵活性为地方和学校进行自身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故地方、学校以及教师只有各显神通,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二、有利于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合理地开发利用可使体育课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活泼,可以给学生更多方面的体育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体育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体育技能和心理素质,陶冶情操,还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让开发出的校本资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中心。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但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快乐与满足,使之主动投入、积极锻炼,还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才能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说来容易做起难,这就要求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努力处理好主导和主体关系,不仅要让学生在中学体育课中得到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总之,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

三、有利于体育教师精神领域、知识领域和技能领域的发展

(1)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体育教师观念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生存是以学生为基础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体育教师所做的努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校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因而必然要求他们之间有广泛的探讨与合作,长此以往也有利于教师观念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第4篇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它注重文化层面的提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及必要性因素进行深度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必要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茶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茶文化旅游的规划,弘扬民族茶文化“]。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区域茶业和旅游业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加大教育投资研究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塑造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形象,保护茶业生态环境,确保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茶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双佳成果,实现江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协调健康发展。

1.茶文化旅游的概念

茶文化是人类在种植、加工和饮茶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等现象的集合,在我国数千年的茶文化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中能够被旅游业利用的则成为茶文化旅游资源,成为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要素。而茶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产业的结合物,虽然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005年曲阜师范大学的王京传,赵修华在《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提出: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闲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在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中应用的范围也最为广泛。但是笔者认为,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灵魂”,应该更加注重于游客的文化体验,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因而,茶文化旅游应该是人们想要了解茶文化时所发生的旅行,它的最终价值是使人们了解茶文化。所以,茶文化旅游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

2.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2.1观赏价值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可以从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方面体现。首先从物质文化资源角度讲,茶具因为地区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功能,其做工也有一定的讲究,可以说其单独就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观赏性自然不言而喻了:茶山茶园更不用说,由于茶叶生长的条件限制使得产茶区一般都建在自然环境好,风景优美的山区,不仅可以瞭望群山的辽阔,还可以观看自然的风情,这是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从非物质文化资源角度讲,茶礼茶艺表演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饮茶的礼仪,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优雅而有细致的表演。所以说,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观赏性是很强的。

2.2体验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旅游活动也从“扫荡型”“掠影型”“赶马型”向体验型转变,这就使得体验旅游成为新的旅游方式,而我们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很好的适应了这个趋势。我们都知道,茶文化中既包括了文化实体,又包括了非文化实体:既可以提供直接体验价值,又可以提供间接体验价值,因此,茶文化具有特殊的体验价值和强大的吸引力。

2.3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用的货币衡量。而之所以说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经济价值,是因为它既符合了这一定义要求,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商品性很强,首先单就茶而言,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是人们普遍的消费品。再者从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角度而言,人们通过旅游对茶文化的了解,就势必会增加购买茶叶盒茶具的机率,同时旅游的旺盛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4医学价值

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提倡把茶作为“国饮”,这样的行为背后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因而,说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医学价值,主要就是从茶这个物质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的。

2.5历史文化价值

茶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茶文化旅游资源不同于别的资源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历史文化性。2001年在跨湖桥遗址中出土的那粒差种证明了早在8000多年前,世界上就已经有茶了。中唐时期,茶文化诞生,茶文化旅游资源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拥有着于其一样悠久的历史,具有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

3.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1开拓旅游市场,优化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提高当地的旅游吸引力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使得我们的开发总是停留在了一些成熟领域,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创新,而茶文化旅游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有利于我们丰富当地的旅游内容,延长游客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优化当地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文化层次,以此带动旅游市场的延伸开拓。从而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有文化的注入,旅游地才能长久,也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

3.2有利于促进开发地区的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它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还可以刺激茶产业的再次繁荣,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下是经济的主要几个方面:

3.2.1增加开发地区的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会刺激茶叶的市场购买,同时旅游的兴起也会带动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旅游还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经济发展,而“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方面是旅游的基本内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酒店、餐饮、交通、娱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我们知道,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只要发展的合理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以估计的。至于外汇收入方面主要就是國外游客的增加和茶叶的出口两大块。虽然日本英国的茶文化发展的都比较成熟,但是作为茶的发源地,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品种丰富的特色资源,相信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的。

3.2.2增加就业渠道,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

就业问题可以说是政府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如今,虽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慢慢隐退,但是就业难,民工荒问题还是存在的,因而增加就业渠道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茶农的积极性,同时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再加上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学历要求相对不高,就业人员的可进入性比较强,对于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3.3倡导国饮,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上升,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们在完成了生理需要后就会追求安全需要,而健康就是安全需要中的一种。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积极的倡导它成为国饮,同时在旅游的过程中给人们灌输茶的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到它的医学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饮茶的习惯,促进自身的健康。再者从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爬山、走路、静坐等这些都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

3.4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

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茶画、茶舞、茶剧等,这些都需要人们能够静心观赏,细细体味,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茶具有其本身的精妙意义,是生活的指南,是精神的寄托。而笔者认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领略到这份文化的精髓,从精神领域给予人们帮助。

3.5传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茶文化旅游可让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茶文化,使茶文化得到复苏和发展,同时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来看,它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讲究茶德,塑造高尚的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

它以追求和谐、和敬、和美、平和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对于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亲和,讲究真善美的统一。这些与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6迎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文化在旅游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此后有研究将文化视作“现代旅游产品的内在生命”,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背景”。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用而生的。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在闲时得到放松和获得超凡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旅游以自然、恬静的休闲方式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需要,也迎合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4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5篇

浅谈西部大开发战略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作者:魏 蓬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9期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固的有力措施。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一系列问题。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振兴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是当今西部经济发展极其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出路

[作者简介]魏蓬,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9-0078-0003

一、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实践上证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力资源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欧洲的物质资本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因其具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放在首位,从而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再来看看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其之所以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根本原因在于该国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采用种种优惠政策从世界各国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从而不断提高了本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影响之大,作用之重。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经济增长的特殊意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一是投资量;二是劳动量;三是生产率。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广大,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西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一直沿着资源高消耗、高浪费,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路径增长,这不仅严重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而且阻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通过培养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和技能的生产者来谋求一种新的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而又节约有效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仍然是全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西部劳动人口过剩现象严重,进而导致就业不充分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3553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为25990.1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3.37%,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27.12%。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处于人口高增长地带,再加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安置能力弱,致使西部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在职失业”和“铁饭碗”等问题突出。

(二)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人口综合素质较低

受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较发达地区相差甚远。虽然多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出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怀和重视,但从教育投入的绝对量来看,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校舍陈旧、教材更新缓慢、教职工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在客观上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全国人口中,没有上过学的文盲半文盲,西部12省区平均比例为14.80%,高出全国近2倍。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由于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使得西部丰富的物质资源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我国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东部地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为了保持发展的速度,东部发达地区以高薪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吸引各种人才,导致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日渐严重。西部省市地区人口在大量迁向东部地区的过程中,流失了许多高级人才,致使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现状进一步恶化。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初级及长线专业人才过剩、积压;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现代管理等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及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二是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明显偏少。三是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从区域分布看,城市的人才多,农村的人才少,老、少、边区的人才更少。四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趋于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进展,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少,同时对社会、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加大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阻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人力资本投入作为一项战略坚决实施下去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首先要端正对待人力资源的态度。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战略观,坚持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观念,并紧密结合西部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长远规划,保障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与开发的力度,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开拓更多更有效的就业岗位,以弥补我国西部地区物质资金的不足。

(二)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实行义务教育

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尤其是教育的重要作用,将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广泛吸纳企业、民间、国外等多种渠道的资金,鼓励社会办学,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共同造就有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其次,在贫困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整个西部地区人口的总体文化程度,为经济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再次,对于已经存在的文盲半文盲,在工作之余开设一些免费的辅导班、培训班、夜校等。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最后,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尤其是加快工资制度的改革步伐,提高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进而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地区应利用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无限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国内外人才来西部创业发展。为此,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人文建设,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大显身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最好的服务和环境吸引人才。同时,在人才引进时,要注意引进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需要。否则,不仅加大了人才引进的成本,而且不能提供所需的科研条件,使引进的人才闲置,造成双重浪费。此外,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的同时,更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人才,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供能够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给他们以创造型工作的机会,使这些人才真正安心地为西部经济发展服务。

(四)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让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尽其才

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地引进外商投资,为外来的客户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并且对一些高科技企业进行专项的资金扶植。同时,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工业发展的投

资,并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对传统的企业实行专门的养护政策,并实行适当的政府保护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作为解决劳动力及就业机会的突破口。同时,在政策上给乡镇企业以支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增强剩余人力资源的流动,通过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增加劳务输出的力度,转移剩余的劳动力,做到人尽其用。

(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前,西部地区过多的农业人口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西部地区应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把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以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这将有利于西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将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早日摆脱经济上的长期贫困。西部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乡镇企业和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信息网,使得各地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和人才储备透明化,以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第6篇

新曙光小学 王亭亭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来临了,而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意义上来浅谈一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①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②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③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影响 外部影响

从“校本”的字面含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来自于本学校的自我研究的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学理念创办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课程,这种课程和其他学校是不同的,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体现着自己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有着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特点,都能够从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比如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培养好习惯”,这是我们的特色教育,从我们“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感恩教育”的课堂中便能很快感受到这种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好的招牌,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

内部影响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受惠。学校提高声誉,为师生了搭建平台。教师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学生更受到加倍关注,获得知识技能,增加了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受益家长得意。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学校自我更新的机会。

三、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影响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创造性地组织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反思者。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

校本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全方面的去学习,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求学口味。促使教师去拓展自己的技能面,使自己变得“全能”一些,这样一来他所能开发的校本课程所选择面才会广泛,才会有喜欢他课程的孩子来学习。

再者,校本课程的上课形式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换种说法可以说校本课程是“玩的课堂”,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自然而然的掌握知识,而越是“玩”就越是考验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如何才能让孩子又玩了又学了,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难的一项工作。这更是要求教师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四、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改变了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

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由各种各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学生也会在不同的活动之中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培养和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深刻性和敏捷性。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

传统的教育是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没有个性可言,而校本课程就不同了,它所要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孩子喜欢什么,就教授什么,让孩子们能够全面的发展,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全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人。只有这样,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成长才会更加健康!

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就感,产生学习兴趣

一个孩子在平时的常规学习中觉得自己不行了,跟不上了,如果没有他的特长的发展,他就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但是有了校本课程,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在自己感兴趣的校本课上有很出色的表现,一样会让他信心百倍,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认为自己不行,说自己一事无成,他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信心,可以从“不行”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对学习部那么畏惧。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一个学校来说是一个创新教育的机遇;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锻炼更是一个提高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校本课程更是一个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途径。

不论对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有利于现代教育的,而它的开发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华东师范教育学系刊.2000.[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张德伟,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出版社.2005.[4]侯秀花.“开放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体育类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研究 第7篇

摘 要:通过介绍我校体育类微课程建设与开发,实现了教学的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是对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体质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类微课程;开发;必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3

前言

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E课程,云教育的出现,打破了“教育孤岛”,实现了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使用,为学生开辟了网络教育空间,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简单高效,随时随地。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可行性

2.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常州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5%以上,建成包括学生网络学习的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构建教师和学生学习空间,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我校作为江苏省首批“数字化学习”实验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的研究,实验的重点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实验,积累研制开发与现行中小学学科教材相配套的、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以及教师、学生用终端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大面积开展“数字化学习”奠定基础。

2.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需要

我校在保证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体系。针对现在提出和出现的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校适时地推出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要求和建议,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3体育学科特点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特性,开发运动项目的微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与视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将体育运动技能动作视觉化,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微课程概念的内涵

3.1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

3.2课程传播手段是借助电脑PPT视频技术;

3.3“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用时少:课程传播时长为3―12分钟;

3.4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微课程就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蕴含特定教育教学价值主张,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成长,配有音乐画面和文字说明,内容短小的PPT教学视频文件。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微课程是将知识数字化,可视化;传统课程表达知识的手段是文字;可视化比文字更容易理解和便于接受。

四、微课程资源的来源

4.1基于优质网络体育资源的研究,如各公开课视频、MOOC、TED、云课堂资源。

4.2基于教师自身制作的信息化资源,如微视频、微课程,精品课等。

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5.1简单高效

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5.2随时随地

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5.3生动有趣

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5.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微课程研发的要求

6.1教学视频制作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视频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是教学内容分析与讲解,操作过程演示与示范等,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6.2文本创作说明要求

6.2.1适用对象分析

明确适用该“微课”资源的教师(学生)应具备和相关联的知识或技能。

6.2.2学习内容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学习内容或知识点,以及该知识点在学科课程知识中的作用与地位。

6.2.3教学目标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教学目的或作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与学中的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6.3研发的基本路径

立足现实――寻找问题(真问题)――内在分析(原因分析)――解决方式(确定策略)――理念支撑(价值提炼)――形成脚本――视频制作。体育类微课程的分类

7.1运动训练类微课程

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大多数体育教师兼职担任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合理地安排好运动员的训练有利于运动成绩的创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的训练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开展的,在有课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拍摄运动训练项目的微视频,开发相关的微课程,可以让运动员自行进行训练,只要适当的关注和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在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的情况下训练效果还比较明显。

7.2课堂教学类微课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体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掌握技术的能力也不相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补充和延伸,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为微课程,提供给这部分学生,使这部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7.3运动会项目类微课程

学校运动会中,我校每年都会新增一部分项目,有教师设计的,有班级申报的,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班级和学生练习,影响体育教学正常的开展。通过拍摄这一类的微视频,开发新增项目的微课程,可以让班级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而不影响效果。

7.4观摩体育竞赛类微课程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观摩体育比赛感兴趣,但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些如何观摩体育比赛的微课程,介绍如何观看篮球、田径、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在上室内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观看,帮助学生掌握观摩体育比赛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7.5基础理论知识类微课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导致学生缺乏相关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锻炼和学习,我们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运动中安全、合理的膳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体育的社会适应等。制作一些PPT和拍摄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指导平时的锻炼和协调好体育与文化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意义

8.1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8.2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将运动技能与身体练习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视频中展示的人是自己的老师和身边的学生,提高了展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

8.3对教师而言,微课程的研发主体是一线教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问和思考;去发现和生成;去研究和变革。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可为的、有趣的、甚至简单的研究当中享受教育的乐趣和成长;在享受当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8.4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向更高层次发展,建成学科齐备、富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更新。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

育研究,2011,(10):61~65

[2]李晓玲.佛山市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N].南方日报,2011-5-19(A02)

[3]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

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1,(6):21

[4]常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常教发[2012]19号).http://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第8篇

上世纪40年代, 文件中心诞生于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文件数量激增给文件的储存空间与经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各部门对自己的半现行文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漠不关心, 这使得国家的档案财富随时处于散失的危险之中, 美国海军部将大量使用次数不多而又必须保存一段时间以备使用的半现行文件保存在造价较低的专门库房中。由于许多国家在二战后都存有大量处于半现行阶段的文件, 对它们的保存面临着与战时美国相似的问题, 因此各国档案界经过探索认为诞生于美国的文件中心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 于是文件中心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来并被誉为“现代最富生命力的新型档案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件中心的定义是:“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机关领导之下, 对各种不同行政机构的半现行文件进行经济保管和提供利用, 并在这些文件被销毁、处理之前进行系统鉴定的机构。”[1]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文件中心是在档案行政机构领导下, 处于形成单位和档案馆之间的过渡性机构, 主要保存其他机构移交而来的半现行文件, 以便对于这些处于休眠状态———即利用率正逐渐下降但尚不能立即作为非现行文件移交档案馆———的文件进行经济化管理并提供利用。其服务的对象不仅是产生文件的机构, 而且是社会上各类需要对半现行文件进行保管的个人和机构。

“美国把在承办机关和文件中心保存的各种文件材料统称为文件, 只有送档案部门永久保存的文件, 才称档案。”[2]227而在我国, 大多数处于半现行阶段的文件就已经开始被当做档案来管理, 更加明确地讲, 可以近似地将我国由机关档案室保管而尚未移交档案馆的档案视为美国的“半现行文件”。我国于1951年颁行《公文处理暂行条例》, 正式建立了机关档案工作。《公文处理暂行条例》规定:各机关档案应以集中管理为原则, 各机关应于秘书部门之下设立专管档案的机构 (即机关档案室) 为机关服务, 文件办理完毕后随时归档。由此, 我国机关档案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档案事业体制中, 机关档案室成为最普及、最丰富、最基层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学界一般将机关档案室定义为“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组织机构”。不同于文件中心, 作为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机关档案室主要保存本机关产生的文件与档案, 服务对象是机关内部。

二、文件与档案的价值

前面对比了文件中心与机关档案室的差异, 文件中心与机关档案室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一方面, 两种机构都具有保管、整理、鉴定及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职能;另一方面, 两者保管的对象都是还未到移交或销毁期限的半现行文件。作为这两者共同的保管对象, 档案, 严格地说, 半现行文件, 从根本上讲从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并且由于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3]6, 相对于其他信息资源来说, 档案尤其表现出了确定性和可靠性, 具有了其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从其凭证价值而言, 档案由于“是历史的真实凭据, 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 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 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依据, 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3]12;从其情报价值而言, 档案由于“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和经过, 也记录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思维过程, 所以它能给人以互有联系的、系统的、广泛的情报信息”[3]48。档案凭借于这两种基本的价值, 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信息紧密、系统地结合在一起, 在行政、文化、法律和教育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信息效用, 成为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为今天, 也为未来服务”。我们也能因此说,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 “档案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3]。

三、从信息资源的特性与档案价值的规律看待档案管理

“信息资源就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4]31这个定义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揭示了信息资源的特征。从静态的方面看, 信息资源是信息的集合, 是具有一定的丰度和凝聚度的信息, 而那种单独的、零散的信息尚不足以成为一种信息资源, 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信息的整体性特征;从动态的方面看, 信息资源的这种丰度和凝聚度是人类开发与组织的结果, 经历了开发与组织这一过程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它的丰度与凝聚度, 这一点我们可以概括为信息的智能性特征。信息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对所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 从而避免人为的分割所造成的资源重复和浪费”[4]。而信息资源的智能性则要求“人类必须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放在第一位”[4], 以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 使信息资源的量与质均得到有效提高。

从我国机关档案室对档案管理的静态特征来看, 我国各个机关的档案存在于无数基层的、内部的机关档案室中, 虽然这些从建国初期通过行政方式建立的机关档案室成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 也在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日益重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今天, 不能不说这种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的确违背了信息资源整体性的特征, 阻碍了档案资源向信息资源的转化。从动态特征来看, 我国的机关档案室是主要为本机关内部服务的, 其一切的工作动力均来自于机关内部的需要, 然而从档案的价值规律来看, 档案不仅有对形成机关的原始价值, 而且还有满足其他利用者的从属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 档案对于其形成者的价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对于其他利用者的价值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的原始价值处于消退期, 而从属价值处于增长期, 这时机关内部对于开发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也是逐渐减少的, 机关外部对于开发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则逐渐增长, 仍然将这部分档案保存在机关内部, 客观上将开发这部分档案信息资源的力量拒绝在外部, 这显然违背了信息资源的相关特征和管理要求。因此, 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着眼, 机关档案室管理档案的模式显然是与开发信息资源相冲突的。

在此背景下, 社会化和集约化都很高的档案管理机构———文件中心的存在就更加符合时势。首先, 文件中心的设立将现行的档案管理方式由分散转向了集约, 以此来对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这样做也符合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之一———精简机构, 与中央精神相一致, 有利于改变党和国家组织机构臃肿重叠、缺乏效率的状况。其次, 由于管理主体的变更, 档案利用的形式趋于开放多元, 文件中心在尊重文件形成者的利益与要求的同时也极力地满足社会需求, 对于档案资源建设也是一种推动。再次,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加速, 文件中心也逐渐开始发挥了“电子文件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 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的同时, 也和政务信息的公开有效衔接, 这让文件中心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得益彰。

自甘肃省永靖县于198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文件中心以来, 深圳市与珠海市也相继成立了文件中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文件中心的运作与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虽然在类似于文件中心应该设置在何处、文件中心是否应该取代所有现存的机关档案室这些问题上学界尚有争议, 但从最新的《档案法》修订草案初稿中可以明显地察觉到, 加大档案的开放力度, 为社会各界利用档案提供便利并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是今后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 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旨在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这一决策也当属推行文件中心的动力之一。因此, 文件中心在利于档案这种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的同时, 与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态势相契合, 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玉梅.中外进馆前的文件档案管理比较研究[J].档案学通讯, 1997 (5) .

[2]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3]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区域地理期中考试试题下一篇:劳动合同管理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