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略范文

2024-05-23

信息化战略范文(精选6篇)

信息化战略 第1篇

中国空军实现三大转变 打造信息化条件下攻防兼备的战略空军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吴国辉

2011-11-15 00:36:07 来源:人民网

伴随开国大典飞翔,迎着抗美援朝战火,经历国土防空洗礼,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人民空军在祖国万里空天走过了62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进入空天与信息时代以来,人民空军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适应世界军事变革新趋势,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进空军战略转型,关注空天一体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深化训练改革与战法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空天文化,已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信息化条件下攻防作战能力的战略军种。

适应军事变革要求,推进中国空军战略转型

信息时代,呼唤具有先进战略思想指导的战略空军。当今,信息技术给现代战争插上了叱咤风云的翅膀,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日益融合,空天进攻、全球定位、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空天力量已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已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人民空军站立时代潮头,放眼九天风云,紧贴国情军情和履行使命需要,跟踪信息化战争最新发展趋势,在不断认识信息化空天战争的新机理、新样式、新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谋划,确立了“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思想,突出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空天体系攻防能力,加快现代化转型建设,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坚决贯彻积极防御军事方针,在“攻”与“防”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方面突破“以防为主”的观念,强化“攻势作战”思想,形成战役筹划指导,发展多功能的三代战机及预警机、加油机,空中进攻力量及相应配套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提高了在战略防御态势下主动的战役战术进攻行动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积极防御。另一方面,突破以“空战”为主的观念,确立以“空袭”为主导作战样式的思想,通过空中进攻,制敌于地面,打击敌防空体系,摧毁敌战争力量和抵抗意志。

二是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坚持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战略转型的基本途径,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发展效益。深化空军转型建设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空军战略指导理论体系和信息化作战理论体系;根据空军战略要求和战役空军任务要求的格局,淘汰老旧装备部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在体制编制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构建精干高效的空军攻防作战力量体系,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进行综合保障配套建设,注重系统集成,提高情报、通信、领航、气象、电子对抗,工程维护和抢修救护等诸方面的综合保障效能。

三是由传统空军向空天一体力量转变。客观地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空军仍然是一支传统型空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人民空军按照经略空天的战略定位,确立“塑造空天优势、控制空天危机、打赢空天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空天制衡,增强战略积极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速实现向空天一体型空军的战略转变。未来以“天基信息进座舱”为重点,着力形成天基信息支援下的航空空间攻防作战能力;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重点,以临近空间作战能力建设为突破口,初步建设空天一体化武器装备体系;发展现代防空反导体系,扩大空天活动范围,提高战略疆域空天监视能力,加速构建国家空天防御体系;加强战略预警建设,完善对地表空间的监控、管理体系,发展空中进攻力量,形成“以空制地”、“以空制海”强大威势,提高塑造并保持空天战略态势,遏制空天现实威胁,促进地区及至全球空天局势稳定的能力。

紧贴使命任务需要,构建攻防兼备装备体系

军事斗争,需要信息化空军装备体系。人民空军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加快构建信息化攻防兼备装备体系,实现了由二代武器装备向三代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构建空地一体的作战指挥平台,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空军针对信息化战争体系与体系对抗的客观实际,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观念,着力建设空地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提升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能力。随着空警-2000、空警-200等新型装备投入使用,构建了“四网一体”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空中战场的情报信息融合、快速处理与有效分发,使指挥机构、空中战机、地面防空兵器实现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干扰、打击与反打击、空袭与反空袭等行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作战,体系攻防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歼-

10、歼-

11、苏-30、歼轰-7等一大批新型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等主战飞机陆续列装部队,预警指挥机、电子干扰机、空中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形成作战能力。超视距攻击、矢量近距格斗、精确对地打击、电子软硬攻防等信息化武器亮剑长空。通过引进与研制新型防空导弹武器装备,已经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防空火力配套的作战体系,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幅提升,具备抗击多目标能力与一定反导能力,初步实现了由防空型向防空反导型的转变。今后,随着歼-20等新型战机的横空出世,我空军还将实现三代战机向四代战机的突破,迈入隐型空军的行列,冲向信息化空天决战的新高度。

突出实战能力提升,转变作战训练保障模式

信息化带来战法创新与训练改革。新时期,人民空军瞄准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坚持战斗力标准,确立了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和新的飞行安全观,颁发新一代军事训练大纲,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于是,共和国的雄鹰展开了大漠演兵,雪域飞翔,南海巡航,出国军演,努力探索由单纯的实装对抗训练向实装与模拟对抗训练相结合转变、由一般条件下对抗训练向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转变、由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军兵种联合训练转变,从而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新途径。

军事训练转型促进空军作战能力跃上了新台阶。具有对地打击能力的作战飞机比例显著上升,拥有中远程防区处对地精确打击手段,通过强化空中进攻作战训练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进攻力量明显增强;通过组织与参加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军事威慑行动和联合火力打击等重大演习集训,提高了高中级机关和指挥员联合作战的指挥谋略水平;认真组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加快指挥自动化系统整合,抓紧主要机场、阵地、指挥所等战场配套建设,整体作战能力明显提高;先进地空导弹、高性能防空雷达比例有较大提高,地面防空兵部队具有远距离拦截、梯次打击能力和抗大机动目标、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雷达兵部队具有了多目标警戒和多目标引导能力;地对空电子干扰能力和空降、空运能力也有新的提高。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增强,为建设一支与我国地位相称的信息化攻防兼备战略空军,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弘扬中国特色空天文化

强大的战略空军必须有坚定的思想导航与深厚的文化底蕰。空天与信息时代,人民空军处于职能使命拓展期、军事变革攻坚期、军事斗争深化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空军全体官兵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自觉听党指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贯彻胡主席、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捍卫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空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型空军,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空军体系作战能力,坚持走注重质量建设的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始终保持了人民空军坚定正确的发展航向。

无垠的空天,为空军塑造独特的空天文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人民空军热爱空天,爱好和平,不好战,不忘战,不惧战,忠实履行自己的使命!人民空军以创造与传播空天文化为己任,在建军60周年之际,举办空天发展论坛,呼吁构建和谐空天,让世界的蓝天充满和平与希望!人民空军注重软实力建设,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构建空军特色文化,唱响“忠诚、勇敢、无畏、精飞”的飞行员之歌,培育“一献身三负责”的航空机务职业精神,组织多种样式的飞行表演活动,展示空天文化的独特魅力,等等。不仅丰富了空天文化内涵,而且增强了空军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打造人民空军良好的品牌形象,激励热爱蓝天的勇士为维护空天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化战略 第2篇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信息化战略助晨鸣纸业腾飞 第3篇

一、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

晨鸣纸业始终把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集团在实现了局域网对公司各系统的全面覆盖后, 于2004年又实现了网络专线连接, 形成集团广域网络, 并依托广域网实施了以下信息化工程:

1、建立网络电话平台

集团总部、各子公司、销售管理区之间电话变为内部电话, 内部通话零费用, 大大提高了通话质量。仅此一项集团年节约费用60余万元。经过二期建设, 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平台、覆盖集团所有子公司、销售分公司的网络电话平台, 只要具备上网条件, 就能拨打内线电话, 年节约费用120余万元。

2、实施ERP项目开发

2004年, 采用世界最先进的ERP系统SAP, 由IBM公司组织实施。项目于2005年在集团成功上线。同时结合公司的实际需求, 确定了ERP CO、SD、MM、PP五个模块。项目的实施, 有效地整合了内部资源, 提升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1) 数据整合与信息集成

实现了财务、销售、采购、库存、生产信息整合, 形成一个联动体, 各种信息可以及时传输并发布;系统整合规范了集团的会计科目表、客户、供应商、物料等大量的数据, 并建立了完备的编码体系;实现了产品的批次管理, 统一了产品合格证 (标签) 体系, 为企业实施全程条码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 销售管理与渠道建设

实现了产销管理系统分离, 强化了票务管理;通过SAP信用管理系统, 加强了对超授信和合同违约客户的监管, 有效地避免了合同管理不当出现的问题;实现销售与库存管理、财务数据的完全集成与共享。

(3) 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网络化系统集成了供应商的各种信息, 实现了采购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系统可以实时查询各种物资库存数量及金额、采购价格及价格变化情况。

集团ERP系统的运行, 极大提高了公司的办公效率, 尤其财务与销售系统上线后, 财务人员减少近40%, 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集团ERP上线完成后, 将集团模式向子公司推广, 这样集团所有生产子公司的财务、仓储、采购、销售就在一个统一的系统内进行, 从更好地加强集团集约化经营模式和对子公司的管理。

3、引进自动办公系统

2006年, 引进了自动办公系统, 确保了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畅通。网络化办公加强内部人与人、人与组织的沟通, 拉近了职工和部门间的距离, 及时了解员工反馈的意见、建议及其它信息,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和职工的凝聚力, 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4、建立网络监控系统

2008年, 利用公司广域网络, 投资700余万元, 建立了各子公司网络监控系统。网络监控系统可以对子公司的纸机车速、产品品种及克重、纸机运行状况等生产基本信息进行实时了解, 便于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保安监控系统可以对原料场和厂区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 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5、开发视频会议系统

2008年, 投资200余万元开发了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polycom品牌, 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节约人员往来成本, 降低了管理费用。

集团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 还组织内部技术人员先后自行开发了一些信息化应用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 人事查询系统, 二级库存查询系统等专用软件, 大大调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信息化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节能减排是造纸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在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中破解节能减排命题, 实现节煤、节电、节水, 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信息化工作重

造纸行业是高耗能行业, 作为动力输出的电机系统是耗能大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由于生产的产品规格和定量不同, 风机、泵等设备的负载变化较大, 如电机工频运行造成大量的能耗, 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功率因数。公司在实际生产中, 结合企业信息工作的深化, 不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通过加装变频器, 改变电机运行频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加装高、低压电容提高功率因数, 减少无功损耗;加装谐波装置, 消除高次谐波产生的损耗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 改用节能产品, 达到系统节能。先后新上节能设备385台 (套) , 安装高压变频器13台, 总功率6050千瓦;低压变频器305台, 总功率21313千瓦;安装高压无功补偿装置5套, 计6200千瓦;安装低压电容补偿及有源消谐装置62套.。项目实施后, 年节电9995万千瓦时, 折标准煤3.24万吨。新增利润1862万元, 新增税金1323万元, 成为公司实现“十一五”期间节约能源22万吨标煤目标的主要措施之一, 降低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大气质量, 改善了生产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下一步信息化工作打算

信息化应用领域广泛和应用技术升级快的特点决定了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实施信息化战略要把创新作为孜孜追求, 全面规划、重点推进、重点突破、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 集团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信息化项目建设:

1、生产执行系统 (MES)

集团ERP系统上线后, 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但是在成本核算方面还不能实现程的控制很难做到准确到位。对此, 公司正在重点进行MES系统的调研、招标与实施工作。项目完成后, 各种在线生产数据的获取更加实时, 分批次核算将更加准确。

2、条码管理系统

集团在完成大仓库的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 使用条码系统将现在的拆散品批次为单位的管理升级为单件管理, 实现与国外管理接轨。条码管理的一期项目将与目前应用的ERP系统进行连接。系统完成后, 仓库管理将更加规范, 工作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3、ERP流程优化及推广

集团ERP一期的上线后, 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系统通过不断的完善, 流程逐步稳定, 但随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深入, 原先设计的弱点也逐步体现出来。需要对目前的流程进行优化。重点解决排产流程、产品编码等问题, 实现ERP系统在排产时自动调度。

4、提高自主开发的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推进中, 受商品软件功能的局限, 企业一些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因此, 企业的自主开发就在软件应用中显得非常必要。这种自主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的管理的过程, 自主开发的软件与应用越紧密, 说明个性化特点越突出, 对完善企业管理的作用越大。对此, 公司认识到培养自主开发能力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具有费用低、适应性强等优势, 是工作的一个重点。从原来被动依靠IT商品软件, 转变到自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和实现能力的IT产品和服务, 突出企业信息化“注重实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要求。

四、信息化工作的体会

传统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作, 除了看中IT技术的先进性外, 更加重视技术的成熟与否, 即快速、安全、可靠地的运行。因此, 在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推进中, 企业应当更加看重IT公司在所掌握的技术领域, 以及对企业“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少IT公司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颇费周折, 有些公司步履艰辛。究其原因是“不懂行”, 无法实现与企业需求的结合。企业在“两化融合”中, 要不断采用适合本行业特点的信息化技术,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化为现代工业服务, 用信息化助企业腾飞。

相关联接:

信息化大国战略 第4篇

一是战略覆盖面扩大。此次《纲要》专门提到信息强军,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将信息安全、信息战、信息化军事理论等作为信息强军的重要内容,同时多处提到党政军统筹推进,军地协调推进等机制方面的策略,基本确立了军队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军地协同、军民融合等新方向。

二是战略“走出去”步伐加快。此次《纲要》中将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与国际机构、发达国家的多层次合作,并且指明了途径,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推进到哪里”,比如要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海上丝绸之路等。这集中体现了我国在互联网环境下强化全球网络话语权和谋求网络空间地位的发展思路。

三是把核心信息技术摆到了首位。此次《纲要》的主体内容中第一条就是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安全可控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信息化的短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自主可控,再也不能将国家信息资产运行在国外硬件和系统之上了。

四是人才被摆上了重要位置。以往的信息化相关文件中人才工作一般出现在末尾的保障措施中,而这次《纲要》将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能摆在了主体内容的第一章节中,并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终的竞争,其实阐释的是信息化从始至终都是人才主导,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信息化的“牛鼻子”。

信息化合作战略协议书 第5篇

信息化合作战略协议书

甲方:四川阿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乙方:四川阿艺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甲方:四川阿里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乙方:四川阿艺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愿以保证电厂信息化建设及维护能长期有效、平稳持续的推广和深化,保证办公网络及周边设备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维护,提供稳固良好的办公环境为目的。在双方拥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实现共赢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合作关系的建立

1.1甲乙双方经过协商,决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维护服务和设备供应,通过业务合作与创新,加强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设备供应和专业维护强有力对接,全力支持甲方的发展和建设。

1.2甲乙双方一致同意,本协议签订之日,为合作关系确立之日。

第二条合作事项

2.1 乙方为甲方所有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网络设备、机房、服务器(财务服务器除外)、通讯设备、网络及信息终端、门禁进行法律许可的维护托管服务;

2.2 乙方担任甲方的信息建设咨询顾问,在甲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充分的内部评审通过的前提下,协助甲方寻找最佳信息建设方案,向乙方推荐各类品牌和厂家的信息化产品。甲方承诺信息化建设中使用的产品首先由乙方提供,当乙方不能达到要求时再选择其他运营服务商。

2.3乙方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固定委派一名技术员出任甲方的网络维护员,完成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网络设备、机房、服务器(财务服务器除外)、通讯设备、网络及信息终端的日常维护,乙方可以提出完善优化通讯设备、网络信息设备、机房等的管理建议;甲方按照乙方实际委派的技术员数量和维护维护范围支付乙方一定的服务费。

第三条责任和义务

3.1 在双方保密条款约束的前提下,甲乙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按服务范围要求对方提供的相应的详细资料,并对其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3.2甲乙双方应给予对方积极的支持、配合,并建立专门的协调部门或人员:

甲方协调员:

姓名:职务:电话:

乙方协调员:

姓名:职务:电话:

3.3甲乙双方均有义务及时向对方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如各自组织内部或政策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会直接或潜在损害对方的利益,发生改变的一方有义务及时将情况及时通报对方;

3.4 乙方委派的技术员不得无故更换,如遇特殊原因需要根管人员,应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技术人员跟换计划;乙方委派的技术员由甲方综合管理,服从综合管理,综合部负责其每天的工作任务和考勤。

3.5当甲方提出更换乙方技术员请求时,应向乙方协调员说明原因。乙方应在3天内完成工作协调或人员更替。当乙方提出需要更换技术员时,应提前一个月告知甲方,当做完工作交接后方可撤换人员。如乙方技术员遇不可抗力缺岗则由甲乙双方协调及时补充人员。

3.5 乙方委派技术员的数量及名单确认后,需向甲方提供其详细个人信息,甲方自协议生效之日起按定员支付乙方一定的维护费用。

3.6 乙方需在每年年初递交常用耗材价格清单,甲方收到乙方所递交的采购发票后应及时支付货款,支付货款日期不超过乙方递交发票后60天。

3.7 经商定其他应由对方完成的事项。

第四条保密条款

4.1本协议所指之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知悉、能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对方采取保密措施的一切技术经营信息;

4.2甲乙双方对其所知悉的对方之商业秘密,只能用于具体项目公司发展之唯一目的;

4.3如果甲乙双方向对方提供的资料涉及本协议规定的商业秘密,则提供方应在该等资料上注明“保密”字样,且接受方应向提供方出具书面接收文件;

4.4甲乙双方提供的保密信息,其所有权由提供方拥有,接受方对提供方提供的“保密”资料负有保密义务,未经提供方书面许可,不得:

4.4.1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4.4.2使用提供方的商业秘密用于自身的盈利;

4.4.3擅自允许第三方使用提供方的商业秘密。

4.5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在具体项目磋商或实施完毕后,任何一方要求对方返还该等保密资料的,该相对方立即返还;

4.6商业秘密合法公开后相应的保密义务解除;

4.7如发生与本协议有关的分歧或争议,均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本协议或任何条款被判定为无效,本协议保密条款继续有效。

第五条违约责任

5.1协议一经签署,甲乙双方均应全面履行本协议的全部义务。任何不履行本协议或履约行为不符合本协议约定条件的一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5.2本协议的任一缔约方严重违反本协议之规定,致使本协议无法履行或履行本协议已成为不必要时,对方有权终止履行本协议,并可要求解除本协议,但该解除协议的意思表示应书面通知相对方。

第六条协议之终止

6.1本协议的有效期限为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6.2本协议有效期届满后,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续签本协议;

6.3 不可抗力,如遇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自然灾害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影响本协议执行情况,本协议双方以书面形式决定协议的暂缓或终止。

第七条其他事项

7.1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形式形成补充协议或相关协议,补充协议或相关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2 本协议经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双方单位公章后生效;

7.3 本协议正本一式4份,甲乙双方各执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法定人代表法定人代表

(或授权代表):(或授权代表):

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论文 第6篇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

①数据大集中。近年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

②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③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④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⑤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8.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07.3.

上一篇:在校学籍证明下一篇:石壕吏扩写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