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2024-05-31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精选6篇)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第1篇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与主要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与方便的交通,是这个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本条件。旅游策划专家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宏观环境的分析,在结合大安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大安市旅游资源、市场、竞争、经营和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大安市区位优势明显,道路状况良好,可进入性强,是吉林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铁路、公路的重要连接点。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安处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区,距离长春、哈尔滨、大庆等东北地区大型城市距离都在300公里范围内。从交通区位上看,大安市域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长白、通让铁路在境内相交,大安站和大安北站均为国家二级站,珲乌(珲春—乌兰浩特)公路和安乾(安广—乾安)公路是市内公路主要干线,珲乌国家一级公路由东至西贯穿全境。大安港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水路口岸,经过两期改造,已成为黑龙江水系现代化港口之一。由大安港可直抵俄罗斯五个开放港口,并可进入日本海,是吉林连接中、俄、日三国江海联运通道,成为吉林省连接世界的水上桥梁,被誉为“黄金水道”。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第2篇

基于IMOP的区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协同研究-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例

摘要:运用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方法,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水资源、可供能源量等四个因素作为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综合运用lingo8.0及spss13.0软件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但水环境化学需氧量和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可排放量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最优发展路径.作 者:林洪 颜慧超 盛建新 王少雨 邹畅 门玉英 作者单位: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1期 刊:科技创业月刊 Journal: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3(7)分类号:X826关键词:不确定多目标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环境承载力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第3篇

(一) 耦合概念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 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针对较为具体的时空二维空间地域, 可以把该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系统与旅游产业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经济———环境———旅游”耦合。

(二) 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分析

经济—环境—旅游的耦合模式应该是当今甚至未来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三者之间, 环境是基础, 良好的自然和社会投资环境, 必然会对吸引外来资金, 带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旅游的发展能够抬升区域和城市知名度, 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同时, 旅游、经济又反哺环境, 旅游的发展, 要求和促进环境的改善;经济的进步, 使得加大改善环境的投入成为可能。经济—环境—旅游的耦合模式是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模式, 必然会带来三者共赢的综合效益。从本质上讲, 经济系统、环境系统、旅游系统是相互关联互动而又相互依赖的, 只有三者之间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动态的一致性并伴随外在政策、政治等诸多环境共同演化, 才能促进区域整体的适应和发展, 从而使该区域获取综合竞争优势。

二、锦州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锦州处于辽西五市的中心, 历史上曾长期是辽西地区的区域经济、交通、文化和政治中心, 在今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和辽宁省“五点一线”、“三点一面”战略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一) 振兴东北的前沿阵地之一

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份,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老大, 是东北、蒙东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锦州作为辽宁省的沿海港口城市, 作为辽西五市的中心, 担负着辽西腹地城市、蒙东和东北对外出口贸易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之一, 随着锦州市的城市南扩和锦港的扩建, 锦州的地位和作用必将继续增强。

(二) “三点一面”中的“一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辽宁省委、省政府在编制辽宁经济区域布局发展规划中, 提出要以沈阳、大连、锦州为中心发展辽中、辽南、辽西三个板块, 这一思路成为指导全省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战略确定了锦州在辽西五市中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获得省政府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2005年召开的省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再一次明确提出, 要积极构建以沈阳、大连、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区域经济板块, 加快建设沈阳经济区和锦州经济区相连而形成的沈山经济带, 这再一次证明锦州在辽宁省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性。

(三) “五点一线”中的重要一环

辽宁省在“十一五”规划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它由沿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 (营口) 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沿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大区域和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所组成。“五点一线”发展战略以独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 构筑起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平台。它是依托辽宁沿海五个城市的经济开发区或园区的形式进行规划的, 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 勾勒出引领全省经济腾飞的全新途径。

作为辽西的区域中心城市, 锦州是五点一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 不仅会为锦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开启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 而且必将进一步带动锦州经济发展跃上更快、更强、更趋和谐的新高度。

三、锦州发展现状及其模式分析

“五点一线”的战略构想, 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带动辽宁省乃至东北腹地经济的发展, 实现沿海与腹地经济的良性互动。而利用系统分析的思路, 这一开发地域本身应是一个巨系统, 其中必然存在着经济发展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旅游系统之间复杂的耦合关系。分析锦州的经济现状和发展模式也必须沿着这一思路进行。

(一) 发展现状分析

1. 经济指标分析

总体上看, 锦州近几年经济上虽然取得迅速的提升, 但与沈阳、大连比差距还很大。根据两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 我们不难看出锦州在诸多经济指标上的差距。2008年, 大连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增长17%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0亿元, 增长30%;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7.8亿元, 增长3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4亿元, 增长17.2%;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55亿美元, 增长21%;实际使用外资31.6亿美元, 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108元, 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69元, 增长19.8%;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2.46%。 (1) 同期, 锦州市生产总值实现551.9亿元, 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7.6亿元, 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9亿元, 增长25.9%。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增长56.9%;实际利用域外资金55亿元, 增长22.4%。出口创汇9亿美元, 增长3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0元, 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5048元, 增长21.2%。 (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锦州作为“三点一面”和“五点一线”上的重要城市, 其经济综合实力与沈阳、大连还有巨大差距。

2. 环境指标分析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大环境概念, 包括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环境。先说生态意义上的环境, 2005年初, 锦州市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申请, 当年7月创模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06年以来, 锦州市创模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完成8项重点工程,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但是,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对“十一五”期间的创模指标的调整, 指标增加到30项, 锦州市目前还有11项未达到标准。2008年, 锦州市将“创模”与污染减排结合起来, 确定了汤河子工业园区综合整治等10项重点工程, 继续改善城市环境。争取在2010年底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 把锦州建设成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良好、城市优美洁净的新型现代都市。

3. 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锦州虽然拥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 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是因为资金投入短缺、形象定位模糊、政府不够重视、开发规划理念落后等原因, 旅游业发展滞后, 旅游经济薄弱, 旅游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贡献量微不足道。2007年全市旅游总收入56.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3.5%;国内旅游收入5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4%;接待国内旅游者680万人次, 同比增长27.8%;接待入境旅游者8.7万人次, 同比增长27.9%;创汇收入实现了4530.2万美元, 同比增长46.4%。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 锦州市的旅游发展趋势较好, 旅游收入增长较快。但是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 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低;第二, 与省内同级城市相比, 旅游业仍不发达, 表现为旅游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排名落后沈阳、大连、丹东、鞍山、盘锦;第三, 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贡献率低, 旅游产业吸纳其他产业人员的能力有限;第四, 旅游业反哺经济、环境的能力较弱。

(二) 发展模式分析

通过以上对锦州发展现状分析, 不难看出:经济上, 锦州与大连、沈阳的差距还很大, 在“三点一面”的格局中还处于跛脚状态;产业格局还处于调整状态, 尤其是工业布局比较分散;生态环境上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城市绿化和空气、水的净化还需再做工作;社会、经济环境吸引力不足, 在吸引域外投资方面远没有达到区域中心城市的水平;对外开放不够, 进出口贸易额总量不大;旅游业发展缓慢、乏力, 在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和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贡献甚微。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除了锦州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原因外, 也与其规划锦州发展模式不尽合理有关, 即更多重视经济目标, 而对环境目标着力不多, 对旅游发展重视不够, 影响了环境、旅游反哺经济作用的发挥, 没有形成经济—环境—旅游耦合的优化模式。

四、确立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的对策

(一) 确立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综合效益

确立经济———环境———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分析锦州市的“十一五”规划方案, 主要关注的还是经济目标, 如工业倍增计划, 十大新型基地、八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于此对应, 对环境软实力的重要性和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反哺经济重要性认识不足。锦州市要想建设成为辽西经济区中心城市, 实现建立工业锦州、开放锦州、港口锦州、滨海锦州的发展战略, 在发展规划和战略上就要确立经济—环境—旅游耦合的优化发展模式, 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充实环境指标、加大旅游业的扶植力度, 从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二) 改善城市软环境, 提高城市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投资环境是打造城市品牌, 吸纳域外资金的推进剂, 必将为推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这正是大连等城市迅速崛起的法宝。锦州要以创建国家模范环保城市为契机, 借城市重新规划、南扩、建立滨海城市的东风,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境规划, 制定环境规划指标, 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圈, 加大园林、绿地和城市广场的建设, 加速小凌河、女儿河改造过程中的生态规划,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绿色空间。同时锦州要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三点一面”“五点一线”的战略机遇,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理想模式的潮流, 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发展模式上注重环境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 大力发展旅游业, 发挥旅游综合效应

旅游的综合效益也不容小觑, 旅游的发展带来的直接效益是增加经济收入、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环境优化, 此外旅游业的高关联性和边际效应决定了它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 推动交通、电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应该做到:

1.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休憩的需求,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打造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具有独特魅力的新都市。

2. 完善旅游景区的交通、电讯、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 挖掘锦州的特色旅游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联合打造辽文化与清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战争旅游城市。

4.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 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锦州与周边旅游热点景区的优势互补。

5.运用传统和现代传媒工具, 扩大旅游宣传, 精心设计形象识别体系, 强化城市形象, 打造旅游品牌。

总之, 经济———环境———旅游耦合模式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 锦州要想建立辽西五市的中心城市, 要想在辽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 必须处理好经济、环境和旅游的关系, 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彼此支持。

参考文献

[1].佟志武:“科学定位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 2005年2月;

[2].陈才, 于洁:“锦州旅游业地域特征与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 《渤海大学学报》, 2005年1月;

[3].刘志强:《锦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22日;

[4].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1月5日;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第4篇

摘要:文章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从旅游对消除贫困贡献的角度,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调查分析旅游扶贫的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当地的旅游扶贫发展、促进当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旅游扶贫;梅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034-02

贫困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也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旅游扶贫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省和强省的广东省,其经济发展却非常不平衡,50个山区县,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密集城市群相比,它们就是广东的“寒极”。“珠三角地区面积不到全省1/4,但生产总值和财富收入分别占全省85%和66%。山区五市面积虽占全省43%,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却只占全省8%和4%,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广东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当地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是当前各地方,区的重要任务。文章采用实地调查,从旅游对消除贫困贡献的角度,调查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为例旅游扶贫的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当地的旅游扶贫发展、促进当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1梅州市简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为1.58万km2,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和五华县,总人口500万,其中客家人占97%,是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称。

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探索与实践,梅州旅游开发投入有较快的增长,以生态旅游产品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为核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稳步上升,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2年到2006年,梅州市旅游总收入由16.45亿元增长到36.74亿元。

但区域发展的角度,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该看到,梅州市仍属于贫困地区。截至到2007年8月15日梅州市农村贫困户有59939户,贫困人口有289859人,扶贫工作仍是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梅州市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可见图1:

2调查结果分析与主要发现

在广东省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下,梅州市的旅游扶贫工作收到的明显的效果。“从2002年开始连续五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扶持贫困山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2003)从2002年到2006年旅游扶贫项目共投入2690万元,覆盖全市7个市/县近10个旅游景区/景点,以2005年的旅游扶贫项目为例,全市共投入旅游扶贫资金48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578个,受惠人口达34.911万人,具体见表1。

梅州市通过旅游扶贫,受惠人口达到了34.911万人,旅游扶贫点旅游收入额达到了2027万元,当地的居民收入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梅州市的旅游扶贫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部分旅游景点项目资源品位不高,景点分散,旅游项目单一,甚至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如打客家民俗旗号的旅游项目有2002年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的大埔县“客家民俗文化村——丰溪森林公园”,2004年继续投入100万元;2006年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的兴宁市“合水旅游区客家风情街”和投入扶贫资金50万元的大埔县“客家土楼”;2007年申报的有梅江区申报投入扶贫资金2500万元“广东客天下旅游产业区”和大埔县申报投入150万元的“泰安楼客家民居奇观旅游区”,这些旅游项目特色不突出,差异性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宣传推介不足,知名度不高,没有有效的交通组织成精品线路。

②企业自筹投入资金有限,大部分建设资金靠政府投入,造成所建项目工期拖延,企业竞争力不强。

③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不仅影响到当地旅游服务质量,而且影响到就业情况进而影响了扶贫的效果。

针对梅州市的旅游扶贫存在问题,文章的研究认为社区旅游开发模式强调社区参与,“社区旅游开发是将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可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旅游开发更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

目前参与梅州市旅游发展的社区或社区居民,都从旅游发展中受益,收入增加,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因此,如何让更多的社区和社区居民参与到梅州市的旅游发展中来,就显得更为重要。

3扶贫措施

针对梅州市旅游扶贫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①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宏观协调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主导梅州市旅游的发展,并且认为梅州市旅游发展需要大力吸引外资。政府主导的旅游扶贫开发,从省级政府到具体旅游项目的地方政府,应该对当地的旅游开发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政策法规。

②要强调社区参与,充分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旅游扶贫不是“政绩工程”,而是一个“民心工程”,强调政府主导,更关注社区参与和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目标群众能否脱贫是检验其成败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另外,强调社区参与,还应该在供应链上加强社区参与程度,既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有效地避免外地投资企业将大部分利润带走,当地社区居民沦为这些企业的打工者。例如,借鉴“孟式”经验,乡村银行向社区贫困居民发放小额带款,鼓励发展投资小、风险低的生产经营项目,比如,传统特色手工旅游商品的制作、销售,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的民俗,还可以增加当地贫困群众的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③加强教育,尤其是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也能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

4结语

文章对梅州市旅游扶贫情况的调查,提出了对于梅州市的旅游扶贫开发,不仅是政府独自“唱独角戏”,而更应从社区的角度,通过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最终使社区居民的利益与当地旅游业、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通过这种旅游扶贫模式,才能将旅游与扶贫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旅游对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

区域旅游发展环境分析 第5篇

【摘要】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分析衡阳县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对衡阳县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特色乡村旅游

湖南省衡阳县位于南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西北部,紧邻市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目前为止衡阳县还处于工业发展缓慢,且工业的发展存在诸多“边缘化”的劣势,比如交通、电力等。虽然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地区乃至周边县市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在衡阳通过发展工业而繁荣经济,在目前来看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衡阳县以衡阳市成为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县委、县政府设立了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信贷、奖励等方式支持第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商贸流通、特色旅游,搞活服务业,全县旅游、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就衡阳县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经济状况而言,我认为,衡阳县旅游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应该选择“乡村游、人文游、红色旅游”。接下来便是我对整个衡阳县的旅游状况的分析

一、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衡阳县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结构逐步改善,旅游品牌显著提升,旅游效益大幅提升等五大特点。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宗教历史文化、动植物、民俗风情、休闲等类别的上百处旅游景点景区,比如“宇石寨”“ 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六朝胜境伊山寺”“金兰八景”“湘西草堂”“织女湖风景区”等

(二)旅游市场活跃有序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当发展出境旅游”的指导方针,全县加点法市场促销和市场整顿力度使入境国内两大旅游市场活跃有序发展。

(三)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初见成效

衡阳县在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会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比重的同时,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衡阳县围绕蒸水做好天然水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湖湘文化的水文章。始终不脱离“湖湘文化”这个大主题,借此突出衡阳休闲旅游的特色

(四)旅游景点、景点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衡阳县旅游资源丰富,中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连绵72峰唯一,逶迤八百里其中有数峰位于衡阳县内。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人文渊深,让人留连忘返,千古之谜的“天下第一碑——禹王碑”。相传黄帝元妃嫘祖殡葬峰腰。大禹治水至岣嵝,立禹碑以记之。公园内名胜古迹百余,禹王碑、禹王殿、嫘祖殿令游客留连忘返。素有“南岳风光甲五岳,岣嵝归来不看岳”之说。“名山古迹令人神往,风景旖旎令人迷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岣嵝峰赢得了森林旅游优势。主要景点有禹王碑、禹王殿、回音墓、神灯树等。岣嵝峰森林公园拥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区气候和优美的森林景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五)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县委、县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衡阳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衡阳县旅游被确定为衡阳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岣嵝峰森林公园被确定为全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二、衡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三大优势

1、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为恢弘气势,洞察千古,游刃百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清理,创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体系。他还善诗文,会词曲,被誉为“其所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发用”洞庭之南,天地之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革命家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一首耳熟能详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冲锋陷阵。近代著名书画家曾熙,当代著名作家琼瑶、唐浩明,国画大师钟增亚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衡阳县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拥有名利的自然资源岣嵝峰。白石峰双峰巍然耸立朋比增高,双峰别秀。白石脚下的山峙门中心水库与妙溪瀑布相映成趣。县内界牌的陶瓷业久负盛名,界牌瓷泥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台源乌莲、西渡湖之酒、也享有盛名。

2、旅游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完成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衡阳境内交通方便,京广、湘桂两条铁路以及107国道、省道1814线穿境而过。衡阳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几乎所有的京广线上的列车均要在衡阳站停靠。衡阳有直达长株潭

等省内各县市以及温州、沙市、宜昌、桂林、广州、珠海、中山、梧州、汕头、石狮、玉林、汕尾等方向的客车。县内公路纵横,县城距离衡阳市区仅20余公里,是衡阳市最具有优势的卫星城。

3、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丰富。衡阳县直连长株潭市群,与南岳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毗邻。从客源条件来看,衡阳县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南岳的游客。

(二)两大劣势

1、资源布局问题。衡阳县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主要景区集中在三个区域内,各景区的协调难度加大,不便与统一管理。而且彼此之间的交通状况不好,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2、接待设施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道路质量不高,交通状况不理想。岣嵝峰至彭玉麟故居仅由一般公路连接。船山故居至岣嵝峰需要重点建设。岣嵝峰景区内建设了部分游览设施且相对简陋:由于该景区是避暑胜地,旅游的季节性强,一般集中在夏季。而食宿设施仅有新旧两座宾馆,大部分是单位组织的会务旅游形式,其他的散客不多;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商场,而只是些为数不多的小摊贩,均是全国性批量生产的纪念品,没有特色。在县城内有一定的娱乐设施,主要为卡拉ok和一部分歌舞厅,还有一定的住宿设施,包括一些招待所和宾馆以及一些小饭馆,但主要是服务县城居民的,没有专门为景区而建设的。

虽然衡阳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存在了许多的劣势,但是凭借着衡阳县自身所特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各级政府的支持领导下,衡阳县的旅游业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了衡阳旅游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也促进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衡阳可以从乡村旅游这条思路出发,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品牌,打造乡村环保旅游,将衡阳县的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三、衡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和措施

(一)、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开发乡村旅游业,其实并非难事,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惠及农民大众,它无需大兴土木,不需人工造景,只要将资源稍微整合就行,农民非常支持。

我们衡阳县就有好几处乡村景点可以“现炒现卖”接纳游客。一是板市乡的板市街。过去这里曾经是衡邵的官马大道,现残存石板大道 200 余米和一座中街亭,以及有古老的门面店铺数间,且有诸多的传统手工艺作坊,整个街道古色古香,专家学者们考察时称之为“衡阳的芙蓉镇”。英陂、咸水两处现代农业示范园,既适合城里人游玩,又适合乡里人参观,来此游玩的,均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能陶冶情操。三是石市乡“碧水丹霞”。这得以斜陂堰水库为主景区,辅之珍珠崖、宇石寨、黄门寨等。斜陂堰水库水域宽阔,水清纯洁,波光鳞鳞,水鸟欢歌,山抱水,水绕山,水中有岛,岛有奇观,库区四周崖壁奇形怪状,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遐想。

(二)、乡村游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农民参与,主要靠各级政府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积极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监管、质量追溯和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监管措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之,要生产无公害的的绿色农产品,让游客放心购买。还要讲清一点就是,政府必须重视,把乡村游当作大事来抓,正确引导,诚心服务,各行业、各部门及全社会都应鼎力支持,尽量开绿灯,不设或者少设关卡。特别是旅游局和农口各单位要履职尽责,因势利导,把乡村游当作自身的本职工作来做,当作自身的得失来经营,竭尽全力,出谋划策,出力流汗。乡村游的前景被看好,也希望衡阳县的乡村游成为一个香饽饽。

参考材料:

我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6篇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疆域辽阔,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

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

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还是一个

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习俗和风情很容易使人产生很强烈的向往之

情。所有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过,我国旅游

业发展的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这20年里,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2000年我国接待入境过

夜旅游人数达 3122.8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则达到162.24亿美元,国际排名

分别为第5和第7。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我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社会历史

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尤其是我国的中西部,众多的自然资源还没有向

游客揭开神秘的面纱。随着东部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的相继开

发和旅游条件的改善,我国对世界的吸引力将会越来越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旅游人次达1.37亿,同

时也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客源国之一,出游人次达1亿。另外,旅游收入在国民生

产总值中的份额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16%,至2010年升至8%,但是,即使到那时,这个比例与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占世界GDP总量的10.7%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旅游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

空间。

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经过了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发

展历程。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我国却先发展了入境旅游,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发展了国内

旅游和出境旅游。

(1)入境旅游入境旅游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旅游业的重心。近

20年来,中国旅游业供给能力的形成,包括产品体系、住宿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产业组织格局和产品促销等都是围绕这一重心或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在七十年代末,人们收入水平所限,国内旅游业非常弱小,中国旅游业是依赖着政

府对入境旅游的强行推进 才发展起来的。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

个阶段:

1、1980─1990年,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入境旅游的收入大约每5年翻一番,增长主要来自于港澳同胞在大

陆的探亲、贸易和投资性的商务旅游。1989年的政治**造成了入境旅游出现

暂时性的17%的收入滑坡,但到1990年,入境旅游已基本恢复到此前的水平。

2、1990-1997年,加速增长阶段。

从入境人数来看,同期从2700余万人增加到5700余万人,增长幅度达

110%以上,其中外国人从170多万增加到700余万,同时人均花费也有一定的增长。这一阶段是中国入境旅游增长最快的时期。

3、缓慢增长阶段。

从1998年开始,入境旅游进入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

业仍将持续发展,但是其速度有所减慢。

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快速发展,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国际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

高。2000年,中国旅游业创汇162.3亿美元,是1978年的近62倍,年均增长 20.6%,大大超过同期世界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1978-1998年间年均增长9.8%),也超过了同期我国GDP和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在各种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名列前茅。从2000年的国际旅游收入和过夜旅游人数来看,我国的国际排名分别为第5和第7,这说明,我国的国际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世界旅游业的前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景点的开发、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服务意识、营销水平的提高,未来我国的入境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据估计,到 2010年,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6400-7100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7-29%,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380-430亿美元,收入将比 2000年至少番一番。由此可见,我国未来的入境旅游还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2)国内旅游80年代前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所

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旅游愿望被激发出来,国内旅游开始发展起来。至90年代后期,国内旅游便呈高速增长之势,现在发展势头渐渐趋于平缓(见图3-3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7.44亿人次,回笼货币数达3175.5亿元。国内旅游业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不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也已经成了许多地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但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区域经济开发,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中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坚实基础。

在目前,我国的国内旅游已经超过国际旅游,和国际旅游一起,成为我国旅

游业并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创收折合人民币1330亿元,同期国内旅游业总收入为3175亿元,国际旅游业与国内旅游业的比为1:

2.38。另外,从国际一般情况看,国际旅游业与国内旅游业的比为1:9。按此计算,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应为11970亿元,目前我们对这一大市场仅仅开发了1/4,国内旅游潜力还有发挥的空间。

(3)出境旅游出境旅游包含三大块:出国旅游,港澳游和边境游。

我国的出国旅游以香港探亲游为起点。198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海南三省组织开展香港游,开创了中国有组织出境旅游之先河。1984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的探亲游,港澳游的发展为我国居民的出境旅游奠定了基础。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国家正式开办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边境旅游则是在1987年,以我国首先开放辽宁丹东-朝鲜新义洲一日游为开端。现在,有的边境旅游线路已经延伸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首都,已接近于出境旅游。

至于我国的出境旅游,一经开办,发展的势头就特别迅猛。未来,随着我国

居民收入的增加、带薪假期的兴起、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达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出境旅游将成大势所趋,在未来极具有发展潜力。国际旅游组织预测在2020年以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个亿。出境旅游使我国成为一个新兴的客源国。

这将会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客源市场上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已经成长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在未来,国际旅游仍具有相当的增长空间,这种增长幅度相比较于以前,会有所减慢,但仍比较快速。总之,随着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热的兴起,中国的旅游业将会延续以前的增长势头,成长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开始由旅游弱国转变成旅游

大国,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我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到2000年底,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了162.3亿美元,占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收入则达到了3175.5亿元人民币,接待国外游客人数则排名世界第5位。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成长为世界旅游业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一向划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

和台湾同胞。其中,港澳同胞的数量在整个入境旅游客源中占据绝对重要的比例,达80%以上,其次就是外国游客,华侨和台湾游客只占较小的部分。虽然港澳同胞是入境旅游人数中最多的一部分,但据研究表明,港澳游客的总花费与人数规模远远小于外国游客;台湾同胞虽然人数较少,但人均消费却最高,其次是华侨,然后才是外国人,港澳同胞最低。港澳台同胞的入境旅游主要以探亲为主要目的,而且旅游时间较短。所以,我国的入境旅游消费还主要集中在探亲旅游。1988年以后,我国的入境旅游客源在结构上发生了一点变化,港澳游客所占比例在外国入境游客增加的情况下逐年下降,1989年以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增长更是突飞猛进,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人数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外国游客的数量可望有较大的增长。

四、我国旅游市场的区域分析

由于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的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

区、北京、上海等比较发达,其余地区的旅游业相对较弱。我国的旅游市场除了存在着“东强西弱”的传统市场格局以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三大创汇地区的地位日趋下降北京、上海和广东,历来是我国的三

大创汇基地,不过,他们的这种地位正在降低。1990年,这三大创汇基地的旅游创汇之和占我国同年旅游创汇总额的72.2%,1995年下降为 63%,1999则为50.6%。

2、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在我国旅游创汇中的作用不断增强1999年,西部

12个省区的旅游额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 9.63% 分别比1990年和1995年提高了1.1%和0.7%。其中,云南省的上升幅度最大,同1990年相比,云南省旅游创汇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7%。

3、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热点地

区1999年,三个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接近占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数60%,上海、广东、北京、江苏这四个省份是我国目前国内旅游消费的热点省市,其国内旅游年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

4、城乡差别1994-1999年,我国的城乡居民出游人次增长率均保持在6%以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年均增长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旅游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多,但是在出游人数上,农村出游人次基

本上与城镇居民出游人次呈现3:2的比例。但是,这几年,我国的农民出游也形成规模,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无论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旅游消费增长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可以从上面看出,我国的农村居民出游消费增长远远高于城镇居民。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但是,农村居民由于收入和生活方式、旅游意识的差别,农村旅游市场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市场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增长空间。应该说,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五、旅游收入构成分析

旅游业是“行、游、食、购、娱、住”的综合体,其中,交通、旅行社和饭

店是旅游业收入的三大来源。这三个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对这些行业的提升有所帮助。近年来,交通运输业日益成为旅游收入的重要支柱,民航尤为突出。

六、国内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迎来的机遇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提供了机遇旅游需求

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时间增加到一定水平,并保持着不断地增长的时候,再加上配套的基本设施也已经基本齐全,旅游业就会快速发展起来。目前,经过20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各方面的条件为我国旅游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众出游的前提是可支配收入的提高,GDP的不断增长使人们具备了出游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稳定增长时期,据统计数据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时,旅游业将会出现排浪式的发展。我国有些城市已经超过了800美元,从国外的旅游业发展进程来看,这正是旅游消费急剧膨胀的时期,但我国居民今年的出游率和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不高,比起一些旅游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差距。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空间将非常巨大。旅游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被确定为

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采取很多扶持措施促进其发展,旅游业总体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将为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国

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西部诸省为发展内部经济都把发展旅游行业作为本省的支柱行业或重点行业,这将极大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各个行业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中国的旅游环境。面临着加入WTO后国际剧烈的竞争环境,我国旅游业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源和管理技术,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虽然说,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外,我国都拥有了一

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但是,我国的旅游业各方面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结构调整。

我国已经加入WTO,作为服务业,旅游业以前受到的国家保护必将逐步放开,不久以后,国内旅游企业将和世界级的国外旅行商站在一起,在同样的条件下竞

争,这种威胁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旅游业象我国许多其他产业一样,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旅游产品、宾馆饭店、以及旅行社的结构化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中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中低档产品占据绝对比重,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要求旅游企业丰富旅游产品的结构品种、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形成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主题旅游等品种以及高、中、档旅游产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宾馆饭店呈现结构性过剩现象。具体表现在:地域结构和档次结构不平衡,饭店提供的产品雷同,无法适应个性化旅游者的需要。因此,我国宾馆饭店业需要在进行总量控制的同时,还需要调整地域和档次结构,并根据市场细分定位不同的类型,饭店单体将发展为从大而全到小而专以及各种特色酒店的平衡结构另外,我国旅行社业现状比较混乱:规模较小、各个地方不均衡、管理混乱、服务质量差,这些都是我国目前旅行社的真实写照。有关专家认为,旅行社的行业结构应形成“集团化大型旅行社-专业化中型旅行社-网络化小型旅行社”的金字塔型结构。大集团作为市场主导力量,绝大多数小型旅行社作为其网络结点,其中再由专业化的中型旅行社加以补充,这应当是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合理描述。

还有,我国地域和部门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是全行业合纵联横的一大

阻碍。综合性、一体化经营将成为我国旅游企业最终的发展趋势。面临着加入WTO后国际旅游业巨头的挑战,我国的宾馆酒店、旅行社、景点以及航空业等需要进行战略性的重组和调整,发展为大型综合性旅游集团,降低成本,产生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才能更有效地抵御这种压力和挑战。

除此以外,我国一些地区的基础建设还比较差,景点开发比较落后;法律条

文还不够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国际水准的管理人才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急需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2、竞争状况加剧中国加入WTO,将会很快面临国际旅游业巨头们强有

力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的居民将可以进入更多的国家去旅游,这将导致国内出境旅游大幅增加,从而可能会使中国旅游业受到冲击。另外,东南亚国家竞争能力也较以前有所增强。随着中国的开放,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出境旅游的方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原来具有的优良服务和旅游经济意识,廉价的地面交

通和航空运输业,特有的异国风情和文化都将对中国旅游业形成强有力的挑战。

发展前景和趋势根据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表

明已进入旅游发展的排浪式消费阶段。到2000年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美元,有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标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我国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大约在2015年,中国的旅游业将进入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出境旅游阶段;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整个东亚及亚太地区接待旅游者人数将达4.38亿,其中将有不少于1.37亿的国际旅游者将到中国旅游,也就是说,中国至少在这一区域市场中占到 31%。另外,他们还预测,届时出国旅游的中国人也可能高达1亿人。

上一篇:办公室规章制度有哪些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