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档案管理论文

2024-05-26

地籍档案管理论文(精选6篇)

地籍档案管理论文 第1篇

浅谈地籍测绘管理

摘要: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关键词:地籍测绘;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地籍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测绘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以实现项目目标全过程管理的总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地藉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地藉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地藉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地籍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测绘项目管理内容

根据测绘标准、规范中的描述,测绘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7个部分组成。

1.1 项目策划: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测绘项目的产品内容;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

1.2 项目技术设计:按照测绘项目的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

1.3 项目组织安排:按照测绘项目的专业类别、性质、难度,以及有关人员的技术背景和工作安排等,根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参加项目的各个工序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1.4 项目实施与质量控制:依据测绘项目要求,对各个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手段,督促检定测绘仪器,明确质量检查方法。

1.5 项目测绘技术总结:根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

1.6 项目产品成果整理:根据测绘项目的性质、周期及有关法规,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存放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

定信息安全预案。

1.7 项目检查验收: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T 1002—95)以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对最终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完整的测绘成果。2 地籍测绘质量控制

质量检查重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1 质量策划

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2.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AD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2.3 成果检查

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

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2.4 持续改进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测绘项目管理过程就是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过程

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

3.1 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近年来,国家测绘局对质量立法工作非常重视,颁发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及一些相应的检验实施细则,从全国行业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着重点不同,有些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另外制定的检验实施细则尚不齐全,至今只发布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控制与地形测量)、地图制图与印刷产品中部分项目的监督检验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制定的法规、规章更加切合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测绘单位的测量监督细则,使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2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测绘地藉管理是一种行业管理,测绘队伍分布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虽各有特点和差别,但是共性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基础地理信息。为确保质量,测绘行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综合质量管理。对国家指令性基础测绘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视验收结果结算经费。质量保证金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经济手段去监控产品质量比较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完善质量监督抽检程序,改变监督检验资料保送办法,在行业单位街道监督检验项目的通知后,两天内报送资料,扩大产品质量抽检的数量和范围,严格监督抽检结果的后处理,抽检结果一律对社会公布。对一次抽检不合格者要组织复查,对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者,给予通

报批评和舆论曝光,对质量特别低劣的单位,责令停业整顿,取消部分业务范围,直至吊销资格证书,对质量违法行为提请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3.3 建立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监督

测绘地藉工程监理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服务性的性质,能够很好的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规范工程相关方的生产行为、保障工程质量日标的达到。同时,测绘过程监理通过生产过程的监督,提出工作质量记录、质量报告,既是测绘工程成果验收质量评定的客观依据也是测绘工程合同执行状况的客观证据。测绘工程监理工作中要向建筑工程监理方法借鉴,结合自己行业的技术特点从而逐步形成自己完善的工作体系。今后测绘工程监理要以市场为规律,运作监理企业的行为;以政府有效管理,规范监理企业和人员的行为,建立、完善测绘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和注册管理相关制度,保障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4 结束语

地籍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单位工作的一条主线,地藉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测绘产品合格的保障工程.它需要有思想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支撑。要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建立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作业程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测绘项目管理更好地为测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新云 浅谈测绘项目管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2]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S]

地籍档案管理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地籍测量;地籍变更;土地利用

1 引言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与测量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

地籍档案管理论文 第3篇

目前,我国对地籍数据的管理主要以二维地籍数据为基础。如图1所示,粗虚线为地籍数据的界址线,内部的细虚线为地籍数据内部建筑物的垂直投影,其空间权属的信息是通过外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存储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土地资源空间利用的要求,而且由于表达方式不够直观和明确,容易产生矛盾。为此,本文针对该问题开展了研究。

1 三维地籍数据模型构建

针对地籍数据的空间权属管理需求,提出了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形成了三类基本对象:界址点、构成三角形的线段、构成界址面的三角形,并将以上三者作为三维地籍的基本形。通过界址点构成线段,并由线段形成三角形,进而由三角形形成界址面,界址面连接构成封闭的三维宗地[1]。空间三维宗地利用基本形来实现三维宗地的构建,并将空间拓扑作为约束条件,以此完成复杂模型的构建[2]。

2 三维地籍数据模型逻辑结构和数据组织

数据模型的基础是逻辑结构和数据组织[3]。据此,本文针对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给出了其详细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组织方式。

2.1 逻辑结构

在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中,界址点是三维空间中的坐标,按照一定的顺序,两个界址点构成一条线段。通过三条空间线段按照逆时针的顺序构成三角形。通过相互连接的,并且法向量一致的若干空间三角形构成界址面[4]。通过权属一致的若干空间界址面进而组成了封闭的三维空间实体。三维空间实体与空间权属信息结合即构成了三维宗地。独立用地单元是三维宗地的组成部分,其空间权属由它所隶属的三维宗地来确定。图2给出该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逻辑结构。

2.2 数据组织

由于该三维地籍数据模型是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进行设计的,因此本文以三维地籍空间实体作为目标对象,通过三维宗地和宗地属性信息构成了三维地籍,它们之间由宗地ID进行关联。在三维界址面中,记录了该界址面的左宗地ID、右宗地ID和构成该界址面的三角形ID。三角形中记录了构成该三角形的线段ID,线段中记录了构成该线段的界址点ID。独立用地单元是三维宗地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其隶属三维宗地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此实现三维宗地内部细化的土地利用的权属管理。

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在计算机中进行存储时是由多张数据表构成的。它们是构成三维宗地的界址点表、线段表、三角形表、界址面表、三维宗地表和权属表[5]。权属表又由宗地属性表、房屋表、房屋权利人表等构成,可以以此实现对宗地内部独立用地单元的权属确定。其中,在构成三维宗地的界址面表中添加左宗地ID和右宗地ID这两个字段,用来表示任何一个界址面只能是一个宗地的构成面或者两个宗地的分界面,以此实现三维宗地一定的空间关系的计算。如图3所示,为该三维地籍数据模型的数据组织。

3 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

3.1 模型实现

以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为基础,就可以实现三维地籍的空间管理。图4给出了在空间上相互邻接的三块宗地Ⅰ、Ⅱ和Ⅲ,对其进行简化,认为其均为标准立方体,则各三维宗地的界址面表如图4左下角所示。

由于对三维地籍实体进行了简化,每个界址面即由两个三角形构成。因此,通过界址面表存储其左右的宗地号,便可以完成宗地邻近关系的显示存储,上述三块相邻宗地Ⅰ、Ⅱ和Ⅲ的存储如图5所示。

通过构建上述三维地籍实体信息表,即可实现三维地籍信息的快速查询。在查询时,先读取三维宗地表,在表中检索出待查宗地的ID,接着以该宗地的ID从宗地属性表中检索出该宗地的权属信息。

3.2 模型应用

本文所设计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可以实现三维宗地空间关系的计算。其原理为:由于界址面不存在相交的情况,因此在界址面表中存储该界址面左右宗地的ID号,即完成了宗地邻近关系的显示存储。例如,如图6所示,三维宗地Ⅰ和Ⅱ相接于界址面hing,虽然界址面dbng(面hing是dbng的一部分)是三维宗地Ⅰ的边界面,但是为了表达两宗地之间的拓扑邻近关系,需要将面dbng划分为界址面dbih和界址面hing两个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复杂的拓扑包含关系的存储方法也可以映射为宗地之间的邻接关系[6],也就是说,在文中所设计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中,包含关系是复杂的拓扑邻接关系,也是拓扑邻接关系的特例,从而不需要额外存储宗地之间的拓扑包含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三维宗地的三种空间关系分别进行以下空间关系计算,并将计算过程转换为如下的SQL语句:

(1)查询与三维宗地Ⅰ邻接的宗地

SELECT左宗地ID AS宗地ID FROM界址面表WHERE右宗地ID=ⅠAND左宗地ID IS NOT NULL

UNION

SELECT右宗地ID AS宗地ID FROM界址面表WHERE左宗地ID=ⅠAND右宗地ID IS NOT NULL

(2)判断三维宗地Ⅱ是否为岛宗地(即是否被其他宗地包围)

SELECT左宗地ID AS宗地ID FROM界址面表WHERE右宗地ID=Ⅱ

INTERSECT

SELECT右宗地ID AS宗地ID FROM界址面表WHERE左宗地ID=Ⅱ

从以上示例可以看出,在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中,拓扑关系的显式存储可以方便地将地籍管理中常用的拓扑邻接和拓扑包含关系映射为简单的SQL语句,节省了大量的计算空间。

4 结论

土地资源的使用是立体的,需要三维的数据模型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本文设计的适应地籍空间管理的三维地籍数据模型为地籍数据的空间管理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满足了s地籍管理在空间上的权属确定以及科学使用。

摘要:当前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权属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二维宗地地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本文调研了土地资源的空间管理可行性,分析了立体化的、基于三维空间的地籍数据模型,提出了适应土地管理方、公众以及使用方对城市空间资源使用直观化的方法。本方法可满足空间权属明确化的需求。

关键词:宗地,三维地籍,空间权属

参考文献

[1]WALLACE J,WILLIAMSON I.Developing cadastres to service complex property markets[J].Computers Environment&Urban Systems,2006,30(5):614-626.

[2]庞亮亮.机械设计与分析工程数据管理技术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3]朱秀丽,苗作华.基于Arc GIS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6):363-365.

[4]HO S,RAJABIFARD A,STOTER J,et al.Legal barriers to 3Dcadastre implementation:What is the issue?[J].Land Use Policy.2013,35(0):379-387.

[5]杨宇曦.空间数据索引技术的研究及在GIS中的应用[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5.

地籍档案管理论文 第4篇

一、我市地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市地籍管理工作较薄弱,全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彻底结束;城镇基准地价体系建设尚需完善;我市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于92年底完成,长期以来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成果为我市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但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做的不够详细,地籍档案的管理不够完善,为查阅带来不便;近期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已经移交,但还未全面投入使用。地籍管理工作大多是沿用传统的手工模式,地籍信息化进程缓慢。

1.我市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结束于1992年,第二次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成果,已于近期通过验收。全市共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标准分幅)186张,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1:1万标准分幅)186张。以上图件资料为我市土地管理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为我们进行全市耕地评等定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了工作基础图件。

2.我市国有土地登记发讧工作始于89年底,市土地勘测规划队(后演变为铜川市规划设计院)作为市土地管理部门指定的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承担着市规划建成区的国有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各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区内的国有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历年来,受理申报用地一万三千多宗,共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近六千宗。在当时情况下,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的要求,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全市范围内没有进行城镇地籍调查,造成以上土地登记存在一些弊端,如土地登记没有按辖区、街道系统进行,土地登记较凌乱,登记区内缺少完整、具有现势性的登记图件,由于城镇居民的宗地图是现场钢尺勘文,界址点没有统一的坐标,宗地图精度不高,相邻宗地间界址吻合性差,往往引发土地争议。

1999年底我市开展了城镇地籍调查,全市共完成调查41.9 km2,完成调查宗数13451宗,其中市规划建成区共调查面积21.5 km2,调查宗地6777宗(其中王益区4671宗,印台区2106宗),所有宗地图形都已用RDMS瑞得数字化软件完成地形、地籍测量,地籍权属资料齐备。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我们根据全市具体情况,进行了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和新增城市用地补充调查,现成果已通过初审。根据国家及省上的安排,我市印发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已成为今明两年的地籍管理工作重点,工作中我们可结合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最新成果,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的有关内容录入数据库中。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已初具雏形。

3.由于机构变动等原因,申报、发证的档案材料及各种地籍统计资料图件的管理不很完善,大部分的地籍档案材料委托市档案局管理,为日常的地籍变更查阅带来诸多不便。

二、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IS),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宗地信息的产生和变更为主线,高效能地采集、存储、处理、输出和传输地籍信息及相关的办公公文信息的一个多用途信息系统。该系统首先面向土地的行政管理工作,为相关科室日常办公业务提供一个工作平台。由于输入该系统的信息是经过标准格式加工的,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工作流程,加快了科室文件传递速度和准确度。所以,地籍信息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国土管理的工作效率,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將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我市传统的地籍管理手工作业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土管理的需要。铜川市急需进行地籍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要以铜川市国土资源管理、城乡建设发展辅助决策为目标,以多种比例尺图件、多种应用层面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构成的地籍信患自动化为手段,综合汇总各宗土地的位置、权属关系、用途(地类)、面积及土地价格等信息,建立以测量子系统、图形子系统、权属子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子系统、档案子系统和Inter网应用子系统等为构成的铜川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1.国土资源部要求,土地管理要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地籍信息采集、处理、储存、应用自动化,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完成大城市和部分市、县城镇的城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网络。

2.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土地储备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推行,涉及到大量的土地产权关系,十分复杂,客观要求我们科学管理,为正确处理土地使用者之间、土地使用者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并对土地进行产权状况、利用状况等进行科学分析,为城乡建设、土地储备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由于地籍信息的数据量大、内容复杂,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下,借助于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手段加以解决。

3.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我市现代数字化地籍是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铜川市土地面积3882.6 km2,国有土地约有1188.05 km2,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需登记宗地约有九万多宗,长期以来,地籍管理工作较薄弱,现全市城镇地籍调查虽基本结束,但国有土地的登记工作量依然很大,而大面积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村组发证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发展工作进展较慢,要想尽快完成全市范围的城乡土地总登记,用常规的地籍管理手工作业方式是很难完成的。

地籍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土地产权,直接涉及广大用地者的切身利益,地籍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工作,更是国家赋予权利的运用,地籍管理工作人员就是地籍管理的权利载体,不规范管理就有可能产生以权谋私现象,实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是规范服务、杜绝腐败的有力手段。

三、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铜川现代数字地籍的基本思路

1.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基本具备条件,由于各方重视,我市地籍管理的工作力量逐渐加强,市国土局成立了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专门从事地籍管理的有关技术工作,该中心配备了大容量的计算机、扫描仪及大幅面彩色绘图仪等,并购买了经国土资源部测评合格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软件等。

全市已基本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所有宗地图形都已用完成地形、地籍测量,每一宗地进行了数宇化图形编辑及属性的录入,为我们进行GIS数字化图形系统建立创造了条件。地籍调查形成的档案资料及以往形成的土地登记的档案资料为我们进行随后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条件。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及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成及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为最终完成我市城乡一体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保障。

2.建立铜川现代数字地籍,实现地籍管理信息自动化的基本步骤

根据铜川实际,我市地籍管理信息自动化建设应重点作好两库(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和地籍管理网络化建设,从而逐步实现由项目导向性向管理导向性导向性模式过渡,圆满完成我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项目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建立

以项目为导向的地籍信息系统有特定的目标,大多数具体狭窄,专业性较强,偏重于技术性的问题,以实现项目自身的目标为工作周期。项目导向性的地籍信息系统可以作为启动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较快地获得示范性的应用效果,同时培养人才。我市项目导向性的地籍信息系统应首先做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1:10000数据库的莲设。

①铜川市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銅川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历时多年,现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库工作。首先完成市规划建成区21 km2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库工作。数据库以区块为单位,而不是以图幅,即按区、街道、街坊、宗地的方式,区、街道、街坊、宗地原则上按地籍测量时所划分为原则。全市各区县按照省上要求,统一使用经苍穹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类软件进行建库操作。其具体步骤为:a.建立全市统一分幅信息文件(.mif);b.建立以街道为单位的街坊分界(EBP、EBF)信息;c.街坊数据的整理和入库;d.道路、河流等非宗地信息的数据入库;e.属性资料的输入,初始登记的通过登记调查档案录入,已发证的查阅档案局材料后,将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卡等扫描录入。市级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成后,使我们可方便的查阅市规划建成区的各宗地图件及属性资料,为我们进行土地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及日常地籍档案查询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在市级建库后,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帮助区县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

②1:10000数据库的建设

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顺利完成,全市各区县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现状库已全部建成,使用的软件是和城镇兼容的苍穹农村版,arcgis操作平台。我们要重点做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与1:1万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很好衔接,使城乡接合部的国有、集体土地准确吻合。从而使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有关内容如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形地物等图形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做到无缝衔接,建立城乡一体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2)管理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建立

长期运行的地籍信息系统应该是以管理为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地籍信息系统使用效率高,服务领域广,维护费用高。管理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目标有两个:多用途和业务化。在我们进行上述项目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数据库建立中,应重点考虑系统的管理问题,数据库的建设应从长远考虑。当项目完成后,及时过渡到以管理为导向昀地籍信息系统,以求长期稳定的发展。

①多用途系统的建立,在地籍数据多用途特性的基础上,将系统建设成为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和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在数据库设计中要立足长远,市区城镇地籍调查中不仅进行了地籍测量,还进行了地形测量,在数据录入中,将地形有关的要素尽可能全的输入,对地籍元素的属性输入中,对初始申请的资料、已发证的资料或土地规划、城镇规划、及有关的地质状况信息的资料都详细输入,在完成基准地价的基础上,将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也一并输入整理,并安装相应的规划、城镇测量软件。使系统不仅能满足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的地籍信息,还应给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储备、房屋、矿业产权登记及土地使用税费的征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给社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土地使用税费的征收、房地产权登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交易、城市规划、建筑报批、土地征用等,另外还能满足政府、单位组织决策功能的实现(如统计分析功能、规划及建筑技术的辅助决策功能)。

②业务化运作系统的建立 我市最终应建成地籍信息的产生、变更应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地籍信息系统,使以前由手工完成的地籍工作如:地籍调查、土地初始、变更登记、地籍资料的归档、查询等日常工怍由计算机完成。使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真正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配合我省国土局域网建设,完善我市国土资源局网,实现市局内计算机网络化,使各科室之间资源共享。建立GIS与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用于辅助进行日常业务办公。使系统实现国土管理等业务数据的集成处理、联网图文查询以及项目联网办案,按照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和规范的信息分类体系,对国土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和图件资料进行集成管理,形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图文集成数据库,把大量分散的文本、图形数据变成全局共享的综合资源。国土部门的具体经办人、科长、主管局长均可在自己的办公室查阅相关的图件资料和业务数据,并实行联网办案,在计算机支持下,进行项目材料的申请、初审表格填写、审批后材料归档、打印制证等。其次利用WebGis技术在Inter网上发布各种宗地属性数据的地籍信息,逐步实现与省、区县的互联,统一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界面,利用Internet及Web进行办文信息等电子文件自动发布,实现日常地籍管理网络化,为行政管理共示制和窗口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保障措施及发展方向

1.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保障措施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进行国土管理的重要依据。

首先各级领导应予以充分重视,将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籍信息涵盖了城乡建设及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国土信息,通过对一系列土地信息分析评价,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需要耗费资金的,各级部门要高瞻远瞩,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舍得加大资金投入,我市在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如信息中心的硬件购置、城镇地籍调查的经费等,今后还要争取领导的支持,继续进行必要的投资,使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加强各方合作,积极努力工作。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合作,积极工作,尽快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国有、集体土地登记工作等日常地籍工作。

最后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地籍管理工作队伍。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所需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我市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绕要由单一的项目导向性模式过渡到相对复杂的管理导向性模式,势必需要更多的知识,广大地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在项目导向性模式的建库工作中积累经验,以适应工作需要。

2.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管理导向性模式而最终完成的铜川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将使我市地籍信息管理办公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对于我市国土管理及城市建设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生活即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可使我们告别地籍管理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使我们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高效、规范、自动化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使地籍管理的深度和层次都得到提高。

(2)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将成为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国土管理日常业务工作方面,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将提供大量现势性的基础资料,各种统计数据信息及各种专题图件,是科学管理我市国土资源、依法进行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在土地储备方面为我们准确分析储备地块的位置、面积属性等;在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方面,通过GIS和数据库的结合,科学分析土地潜力及拓展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土地开发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3)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将为我市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论文 第5篇

(1) 变更土地登记或房地产登记申请书;

(2) 原有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复制件;

(3) 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包括宗地草图);

(4) 有关界址点坐标;

(5) 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如宗地分割时测设元素的计算;

(6) 变更地籍调查表;

(7) 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如坐标、点的标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8)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4 变更界址测量

4.1 变更界址的测量

变更界址测量是为确定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变更界址测量在变更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

变更界址测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两种测量。在工作程序上,可分两步进行,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4.2 界址的恢复测量

在界址点位置上埋设了界标后,应对界标细心加以保护。界标可能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发生位移或遭到破坏,为保护地产拥有者或使用者的合法权益,须及时地对界标的位置进行恢复。

在某一地区进行地籍测量之后,表示界址点位置的资料和数据一般有:界址点坐标,宗地草图上界址点的点之记、地籍图、宗地图等。对一个界址点,以上数据可能都存在,也可能只存在某一种数据。可根据实地界址点位移或破坏情况和已有的界址点数据及所要求的界址点放样精度、已有的仪器设备来选择不同的界址点放样方法。

恢复界址点的放样方法一般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这几种方法其实也是测定界址点的方法,因此测定界址点位置和界址点放样是互逆的两个过程。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可归纳为两种已知数据的放样,即已知长度直线的放样和已知角度的放样。

4.3界址的鉴定

依据地籍资料(原地籍图或界址点坐标成果)与实地鉴定土地界址是否正确的测量作业,称为界址鉴定(简称鉴界)。界址鉴定工作通常是在实地界址存在问题,或者双方有争议时进行。

问题界址点如有坐标成果,且临近还有控制点(三角点或导线点)时,则可参照坐标放样的方法予以测设鉴定。如无坐标成果,则能在现场附近找到其他的明显界址点,应以其暂代控制点,据以鉴定。否则,需要新施测控制点,测绘附近的地籍现状图,再参照原有地籍图、与邻近地物或界址点的相关位置、面积大小等加以综合判定。重新测绘附近的地籍图时,最好能选择与旧图等大的比例尺并用聚脂薄膜测图,这样可以直接套合在旧图上加以对比审查。

5.土地分割测量

土地分割测量(也称土地划分测量)是一种确定新的地块边界的测量作业。土地分割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依法进行,在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和业主的同意后,才能重新划定地块的界线。通常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土地分割测量:

(1) 用地范围的调整,或相邻地块间的界线调整。

(2) 城市规划的实施和按规划选址。

(3) 土地整理后的地块或宗地的重划。

(4) 因规划的实施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地块或宗地内包含几种地价而需要明确界线的。 (5) 地块或宗地需要根据新的用途划分出新的地块或宗地。

(6) 由于不在上述之列的原因引起的土地分割或重划。

5.1 土地分割的方法

土地分割测量中确定分割点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图解法和解析法。所谓图解法土地分割,是指从图纸上图解相关数据计算土地分割元素的方法;所谓解析法土地分割,是指利用设计值或实地量测得到的数据计算土地分割元素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即用于土地分割元素计算的数据既有图解的,也有解析的。但不论图解法还是解析法,均可采用几何法分割和数值法分割,以适应不同条件的分割业务。

新地块的边界在土地分割测量时,可以在实地临时用篱笆或由参加者以简单的方式标出,例如离建筑物和其他边界的距离,与道路平行并相隔一定的距离等。有时新的地块边界线是由给定的面积条件或图形条件,采用几何法或数值法分割计算出相应的土地分割元素后,在实地标定。

5.2土地分割测量程序

土地分割测量的程序为准备工作、实地调查检核、土地分割测量。

(1) 准备工作。一般包括资料收集和土地分割测量原图的编制。收集的资料应包括申请文件、审批文件,相关的地籍(形)图、宗地图以及已有的桩位放样图件和坐标册等。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满足给定的图形和面积条件下,定出分割点的位置,绘制出土地分割测量原图,以备分割测量时使用。

(2) 实地调查检核。土地分割测量的外业工作离不开检核、复测或对被划分地块的周围边界进行调查。

(3) 土地分割测量。在实地作业时,全面征求土地权属主的意见,充分利用岩石、树桩、田埂、荆棘、篱笆等标示被划分地块的周围边界。否则,须在实地埋设界桩。

6 结语

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论文 第6篇

3基于遥感影像技术在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测绘工作,属于官方行为,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开展地籍测量能有效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工作,为了得到更加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数据,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的力度,不断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当地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项目实际,从试验角度研究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借住全站仪或实时差分的GPS技术对宅基地的界址点进行测量,再以其作为像控点正摄校正遥感影像,再据影像图对地物解译并最终绘制地籍图。关于GPS-RTK技术,其依据的是载波相位观测,这种观测法的观测模式与传统的观测法的观测模式存在着天壤之别,是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创新。在操作时,通常遵循以下操作流程:首先将GPS接收机架设在基准站上,然后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获得的数据及时传送至流动站,当流动站接收到数据信息后通过GPS卫星信号获取基准站的相关数据,从而根据这些数据得出测量坐标等相关地籍结果。这种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不仅测量简便,能够大大降低测量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作量,还能使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工作效率提高,测量周期缩短。基于这种测量方法,该次试验选取了地势平坦的试验区,该区域多为普通的农村平房,高度均匀,分布广泛,为了确保试验效果,选取的是分辨率为0.5M的GeoEye现势性较强的遥感影像。为了确保遥感影像正摄校正的精读得到保障,试验首先借助GPS-RTK全野外数字化测量法对试验区的界址点和地籍图进行绘制,并使精度达到预定要求。之后预处理遥感影像,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影响的亮度、灰度和对比度等进行细致地调整,将斑点和不要的灰色去除掉,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保障遥感影像的清晰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正摄校正。当对选取的20个像控点进行正摄校正后发现,这些均匀的界址点结果差异特别小,为保障试验顺利,最终从上述像控点中选取4个作为正射影像图来满足后期试验的需求。为了提高图像解译的精度,首先在测量界址点时对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并将外业测绘的地籍要素(如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等)叠加到遥感正射影像图上,以此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要素的解译[2]。之后再对解译的地物图形与测绘地物图形认真比对,从而得出测绘是否精准的结论,结果表明测绘精度能够达到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精准度要求。据此得知,在基于遥感影像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中,我们为了确保图件结果更加规范精准,需要首先确保所绘制地籍图的图上内容十分规范,且无论使用何种成图软件,图层一定要清楚,各类地籍地形要素、数学要素需分层设置,为后续建立宅基地地籍管理系统打好基础。[3]与此同时,从事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积累丰富的测绘知识,不断学习和汲取新技术,努力实现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创新。为确保地籍测量工作高效顺利开展,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互相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开展测量和绘图工作,确保测量的精准度,为国家土地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4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也应不断创新,目前所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能够精准地捕获各地籍要素、准确地解译地物要素并科学地绘制地籍图形,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可靠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友谊.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3(2):32.

上一篇:刻字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新年贺卡祝福语祝父母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