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2024-09-21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精选8篇)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第1篇

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

论文是我们专业人士需要写的,大家是怎么样写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的呢?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

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

[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报告,通过自我成长分析和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要求分析,概括评述了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学习成长历程、基本的人生观、性格类型,职业期望等,同时表达了希望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历程中有所作为,进而通过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能够尽心尽力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助人自助,帮来访者解开内心的症结。

[关键词]助人 善良 敏感 真诚 协作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成长背景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长年务农,一辈子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业。虽然父母没见过大世面,但却都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为人正直,豁达,坚强。父母有三个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他们一直秉持着“宁愿累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心态,坚持供我们每个人上完大学。在父母的爱护和坚持下,我们姊妹仨都是在健康平静幸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21世纪初,通过努力,我成功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校门,踏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门槛儿,这是我向理想跨出的第一步。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进入大学校门后,我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并没有放松。大学第一学期我顺利通过英语了四级考试,并通过国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在大学四年时间里,除了努力攻读心理学专业课外,大部门时间我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涉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二)成长记忆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有过很多次成功与挫折,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刚进入初中开始的第一次寄宿生活。

开学初,父母带着行李和兴高采烈的我去镇第一中学报到,当时的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摆脱父母的监控了。漫长的一个礼拜过后,当父母再次站在我面前时,我竟然控制不住疯涌的泪水。首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不熟悉的同学群体、初次接触英语学科的咿呀懵懂,再加上自己性格上的些许孤僻,我既迷茫又无措。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热心同学的主动友好,同时又得到了她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主动帮助,我对寄宿生活的不适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因为有了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学习上,我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生活上,我也慢慢掌握了许多独立生活的技能。通过我的努力,慢慢的,我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了主动给予者的角色。角色的转换,让我内心感受到,不同于接受者的感激心理,主动给予带给我的是更大的内心快乐和满足。这让我体会到——“付出比收获更快乐”。

进入大学之后,我不再面临高考的压力,摆脱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除了学习之外,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意味着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做贡献。我和同学们经常去义务服务的场所,除了老人院、儿童村外,还有与专业相连的精神病院等,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收获着内心更大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套用某名人的话说,“忙并快乐着”。

记得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一则小故事,名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的确,收获是在自己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而付出就是把快乐的种子播向四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明白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如果只懂得收获,就会失去快乐,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这样。

(三)性格分析

通过自我总结和别人的评价我认为我最好的五个品质是:善良热情、助人协作、做事负责、乐观积极、团结创新,我认为这应该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具有的品质特点,特别是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我也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对待那些个性比较自卑内向的人,我主张要善于帮助他/她发现自身的优点,发现他/她的长处,增强他/她的个人认同感,以正确的认知来认识世界。另外,我在幽默感、理性、易受暗示、适应性和稳定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要增强。

(四)内心至高的崇拜——特蕾沙修女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这个世界爱的化名词。

19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从12岁起,直到87岁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她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一生的奉献体现大爱精神的伟大,尽自己所能帮助困苦中的人,赢得世界的尊重。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政治,弥补了战争、贫穷、疾病带给人的伤害。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

(五)我的人生观

我的基本人生观是:真诚面对,勇于挑战,做个简单快乐的人,并把简单与快乐带给身边的人。

在我看来,压力过大,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害处,但适当的压力会对我们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我喜欢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给自己一些压力,包括生活技能的提高、学历层次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扩展等。大部分时间,我的心态是平和的,喜欢稳中求进。但要自我反省的是,我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想在学业、生活、工作上都有所成就,希望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所以有时因此就会感到焦虑和压抑,需要寻求一些专业方面的疏通。

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显示,我的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胆汁质与粘液质共存。在朋友眼中,我是个朝气蓬勃的人,活泼爱交际、热情、富有同情心,但有时的决定也变化无常、缺乏一贯性等缺点。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善于创新自省的人,在不断的经历与成长历程中,不断前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个人的幸福,不单靠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足以验证这句话。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的欲望更直接表现于金钱和权力,但拥有这些并不会带来别人由衷的敬意,只有人的精神世界的崇高,才会受到大家内心的尊敬。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在助人的过程,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因为我知道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第2篇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担子

摘要:史某,男,40岁,有三次婚史,目前自己带14岁的儿子生活。近来因自己脚受伤,不能下床,无人照顾,而孩子从小患病无法治愈,面临孩子学习、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产生焦虑现象,虽然脚伤基本好了,但不想上班。咨询师收集了求助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同求助者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运用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使求助者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暂时的缓解。

一、一般资料

史某,男,40岁,油田某单位一线岗位员工。分配到油田工作,两次离异,自己脚步受伤无人照料,独自带身患疾病的孩子生活。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近来,自己生病,无法照顾孩子,经常出现失眠、焦虑、心慌等症状,特别是晚上休息不好,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不想上班,前来咨询。

(二)求助者个人陈诉

前一时期,因自己脚扭伤在家休息,不能下床,无人照顾。儿子从小患股骨病,虽经过多年治疗,但无法根本治愈,今年已经上初四。前几年与妻子离婚,自己和孩子一起生活。再婚后又因家庭问题离婚。孩子因前几年身体影响学习不好。考虑到自己脚伤、孩子的病无法治愈,面临学习、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自己觉得没有活路。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自己来咨询,衣着整洁,精神正常,家族也没有精神病史,走路有一些困难,语言表达清楚,有明显的求助愿望。

(二)朋友和同事反映

由于离婚独自带孩子生活周围朋友少,与同事交往很少,身边没有什么亲人。

四、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

1.焦虑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AS测验结果为60分,为中度焦虑。

2.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DS测验结果为48分,无抑郁。

五、评估与诊断

(一)一般心理问题【1】

(二)诊断依据

1、与重性精神病相【2】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3】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症相【4】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收集所有资料,最后诊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三)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己生病无人照顾,情绪低落。

2.孩子生病,无法治愈,学习成绩不好,面临中考,对将来升学和就业担忧。

3.离婚后,处了几个女朋友都没成,失去再婚的信心。

4.周围亲人少,朋友少,与同事相处一般,社会支持系统不够。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降低焦虑状态,尽快恢复健康,积极参加工作。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能够对自己和孩子有正确的认知,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1.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2.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 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 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 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 有权利选择或中止咨询;

(5) 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 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 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 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 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 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 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 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求助者。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咨询1次,每次50分钟左右,

咨询费用:企业EAP提供免费服务。

八、咨询过程

咨询分为三个阶段:

(一)咨询关系建立和收集资料阶段

第一次咨询:时间6月5日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信任感和情感互动协调,来倾听访者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来访者的信任和理解。全面了解史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近期对他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进行心理测试。确立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与史某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史某在前一段时间受伤,导致其成为一个心理应激事件;特别是自己一个躺在床上,想的只有自己的病、孩子的病和将来的发展,多个负面生活事件叠加,产生了不合理的念头,认为活着没什么意思,导致产生焦虑、情绪低落、失眠,当身体恢复时,仍然不想上班。此次咨询主要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以来访者诉述为主,咨询师主要使用倾听技术,并帮助其学习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达到情绪上的暂时缓解。

布置家庭作业:练习放松技巧,整理自己的自己的想法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二)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时间206月13日

针对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与其进行交谈为,帮助他找出不合理的信念。

一是让求助者分析现在和受伤以前的生活对比。“以前虽然自己带孩子生活,还是比较好的”;

二是让求助者分析孩子现在的身体状况和小时候的对比。“孩子的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比起小时候已经有改变,并在我生病这段时间,学会照顾我”。

三是让求助者分析孩子将来的发展。“我在油田企业中受到很多的照顾,各级组织一直对我的家庭和孩子给予很大的帮助,将来最不好也会在福利厂为孩子安排工作”。

四是让求助者分析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病,怕影响正常的生活,不过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会好起来的”。

五是让求助者分析工作对他的影响。“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回到工作岗位可以分散精力,并能够提高家庭收入”。

六是让求助者分析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我不应该封闭自己,虽然我的亲人不在身边,我已经得到了很多同事和战友的帮助,我应该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个人”。

家庭作业:咨询结束后,让求助者在存在不合理信念时分析自己生活中好的方面,并继续做放松练习。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三次咨询:时间年6月21日

反馈家庭作业:通过放松技巧晚上比以前睡得沉,情绪有所好转;通过对好的方面的收集,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自己之前没有发现的优点。实施SAS、SDS与咨询前对照,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指出其努力方向,并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我现在回到工作岗位上,情绪不再低落了,我的情绪变化也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正在全力以赴参加中考!”

(二)求助者同事和战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史某的工作和生活都应得好转,乐于和大家沟通交流,能正确地谈论自己和孩子。

(三)测量前后测:结束时做了SCL-90测试,结果显示总分130分,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阳性项目数25,均在正常范围内,焦虑和恐怖分值也正常。

(四)社会功能恢复

史某能够安心地工作,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基本达到咨询目标。

(五)咨询师的评定:

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整个咨询的不断进步,求助者的自信心增强,紧张、焦虑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人际关系也在改善,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之后的随访,求助者情绪稳定,工作和生活进行很正常。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注释:

【1】一般心理问题: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8月第1版

【2】重性精神病相: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8月第1版

【3】严重心理问题相: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年8月第1版

【4】焦虑症相: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一则 第3篇

人口学资料:求助者莉莉, 女, 19岁, 大一学生, 住家走读。父母为国家干部, 经详细询问、调查,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个人成长史:独生女, 足月顺产, 母亲身体健康, 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9个月会说话, 1岁会走路, 3岁上幼儿园, 当时能背很多首唐诗, 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并成为班里的干部, 各方面表现都好, 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全国重点大学, 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从小活泼外向,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紧张不安, 入睡困难, 食欲下降一个月, 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现害怕上学, 特别害怕在教室见到老师和同学。

个人陈述:在一个月前的一次上课时发呆, 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 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 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 被老师严历批评, 当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心怦怦乱跳, 羞愧难当。第二天, 她走到教室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 有点不敢进教室, 上课时, 感觉很不舒服, 情绪低落, 注意力分散, 学习效率下降。父母不放心而带其到医院检查, 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一个月来心情不好, 情绪低落, 总是悔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好好听课, 头脑里总是浮现老师批评自己和同学哄笑的情景, 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正常学习, 不知道该怎么办, 希望咨询师能帮助解决。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及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心理咨询师观察: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 讲话声音清晰, 语速略慢, 情绪低落, 神情有点疲惫, 意识清楚, 接触交谈合作, 无幻觉、妄想, 无智能障碍, 自知力完整, 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 都表现得比较自如, 但在谈到上课的事情时, 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DS、SAS。

1.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

粗分45分, 标准分56分, 提示有轻度抑郁。

2.焦虑自评量表 (SAS) 分:

粗分44分, 标准分55分, 提示有轻度焦虑。

四、评估与鉴别诊断

(一) 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 注意力不集中, 易走神, 记忆尚可, 思维状态正常, 情绪比较低落, 意志行为一致, 人格完整, 相对稳定。

(二)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能够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 无感知觉异常, 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 (2) 对照症状学标准, 该求助者表现出自责、害怕上课、睡眠障碍, 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从病程标准看, 病程只有一个月, 时间比较短;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 (3) 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鉴别诊断

(1)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莉莉的知、情、意是统一的, 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 有主动求医的行为, 无逻辑思维的混乱, 无感知觉异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度强烈, 反应已泛化, 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 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无泛化现象, 持续时间为1个月较短, 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制定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消除莉莉对上课、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 以降低焦虑水平, 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二)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的性格,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制定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应用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 使求助者明确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使其对遭受批评有正确的认识, 通过咨询使其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解除其心理障碍。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交莉莉及其监护人一份, 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 可随时提出。

3.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 每次50分钟, 共5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

(一) 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目的:收集资料, 建立咨询关系, 进行心理诊断, 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 充分尊重莉莉, 用摄入性会谈收集莉莉的详细资料, 与莉莉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并完成心理测验。

(二) 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

第二次咨询目的: (1) 加深咨询关系。 (2) 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布置家庭作业: (1) 再现事件, 找出当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 越细越好。 (2) 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 写在纸上, 每天大声朗读5遍。

2.治疗的实施。

第三次第四次咨询:目的: (1) 打破完美主义倾向, 建立积极认知。 (2) 学会放松。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布置家庭作业: (1) 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2) 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 每天训练1-2次, 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三) 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咨询, 施测SDS、SAS, 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 请莉莉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莉莉的成长。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症状的改善:

上课时不再感到害怕, 注意力相对集中了。

2.爸爸妈妈的评价:

能够主动去上课了。

3.他人评估:

老师同学反映, 莉莉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 能够像以前一样上课, 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4.治疗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1) SDS:粗分40分, 标准分50, 提示没有抑郁; (2) SAS:粗分36分, 标准分45, 提示没有焦虑。

5.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莉莉害怕上课, 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 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在本案例中, 咨询员与莉莉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全面地掌握了莉莉的情况, 取得了莉莉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 在咨询中得到莉莉及其父母很好地配合。莉莉的智力水平以及悟性也是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咨询员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 在咨询过程中应用认知疗法协助莉莉调整认识观念, 从而改变了莉莉的负性情绪, 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摘要:本案例通过一位大学生因上课回答问题时, 被老师当众批评和同学哄笑而引发心理问题的个案咨询, 深入探讨了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形成的原因, 家庭教育背景、认知方式、个性特点等相关因素, 探索求助者成长教育背景对其认知方式的影响, 帮助求助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心理案例论文 第4篇

咨询方案采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空椅子疗法、宣泄法。空椅子疗法:因父亲不爱他,一出生就要把他扔掉,求助者非常恨父亲。咨询师用空椅子疗法让他与父亲做个告白。父亲告诉他,其实一直都很爱他,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求助者把十多年来对父亲的积厌一下宣泄出来。之后他告诉父亲不赌博、不打妈妈,有时间和他聊天,希望自己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得到父爱,父亲告诉求助者,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是爸爸。现在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希望他好好学习,做完告白,求助者心情好了很多,觉得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心情这么轻松。睡眠开始好转。第二次咨询师让他画格子,告诉求助者随便画,随便涂什么颜色。咨询师说完之后,求助者拿起笔和纸又重复问了咨询师好几遍。是不是随便画?涂什么颜色都可以?说明求助者在生活中做事优柔寡断。母亲很优秀,离婚后一直没再婚,抚养两个孩子很不容易,她总是用自己的目标要求孩子。然后咨询师让求助者和母亲做了个对话,让求助者和母亲演一遍10年后的自己生活、事业怎样?咨询师告诉求助者的母亲,从此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一切。说完后,求助者精神状态比前一次更好了,变得自信。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在宣泄室让求助者把沙包当作他爷爷奶奶,咨询师在旁边一边告诉求助者把恨奶奶他们的话都说出来,此刻的他是最安全的。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宣泄,他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通过空椅子疗法,希望奶奶他们从今后好好对她们母子。做完这些,求助者整个人放松了。两周后来访能正常上课,注意力集中,睡眠非常好,饮食大增。之后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变得爱说爱笑,能主动和同学老师聊天。一个月后求助者考上专科。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华夏心理培训学校)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 第5篇

某女,36岁,已婚,有一女,10岁.自述性格内向.不会反抗.生气时,只好往肚里吞.丈夫脾气比较暴躁。3月前因做“美人K”丢失了一辆摩托车,直销产品“美人K”货积压,导致心境低落,再加上和公公婆婆不和,与丈夫争吵,出现兴趣减低,感觉生活毫无意义,活着没有意思.半月前,经朋友介绍来到本咨询室求助。

初次印象:客人面容憔悴,衣服不整,虽来自城市富裕家庭,从穿着打扮上来看,似农村女性,但又没有农村女性因劳累所致的肤色苍老感。开始的时候,欲哭无泪。

初次咨询客人谈及公公和婆婆的关系,在家里公公脾气比较暴躁,说一不二,并爱管闲事,客人在家里感到不自在.刚开始结婚时,自己还会做饭,来到公公家以后,公公做饭比较好吃,女儿和丈夫也比较喜欢。所以自己由于做不好,长期下来饭就不会做了。现在虽然看不惯公公和婆婆,但由于自己没有自立的能力,不敢提出来单独生活,尽管没有住在一起,但吃饭和孩子上学是公公和婆婆照顾的。所以目前离不开他们生活。

本次治疗主要解决客人的抑郁情绪,改善客人的 心境。因客人有自杀的念头,在咨询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自杀的危害及对家人的影响,自杀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客人表示理解,最后嘱三天后来诊。

第二次咨询,客人如约再次来到咨询门诊,述说心情好了许多,但仍然有想死的念头。再次来诊。

这次咨询客人仍有疑问,特别是针对咨询师的信任,客人来诊之前,曾在本地某医院精神科治疗,诊断为抑郁症,给予“百优解”治疗,客人因害怕服药未尊医嘱。回家后,找到一些小报,得知该病需心理和药物同时治疗最有效。并说出了初次来咨询的动机。

根据咨询师和客人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本次咨询除继续收集相关的发病资料之外,着重探讨了家庭的关系模式,找出客人抑郁的家庭和环境的原因以及个体内在的情结。在这次咨询中,使用了沙盘游戏治疗技术。首先了解客人幼年的家庭模式,在童年客人兄妹四人,二兄一妹,父母经常地吵架,从小就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从不敢大声的说话,感觉父母比较疼爱妹妹,妹妹健康活泼。小时侯每当父亲打哥哥的时候,非常地害怕,不敢说话,在家里无论对错,都会逆来顺受。目前在公婆家,公公比自己的父亲脾气不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感觉到他吹毛求疵,所以在公婆家更不敢说话。后来感觉就连丈夫的弟弟也欺负自己。自己很没有地位。其实自己也感觉到公婆更喜欢自己自强起来。

这次咨询继续纠正情绪障碍,改善心境。

第三次咨询,五天后,客人再次来咨询,述说仍有自杀念头,但情绪有很大改善,面容不在象先前那样憔悴。衣着打扮有了讲究,并主动上街买了一件新上衣,感觉比以前轻松了许多。

这次咨询仍然是用沙盘游戏了解客人的情况,在家里,在丈夫面前,客人象一个孩子,不会

主动关心丈夫和女儿,更不会主动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用丈夫的话说,客人和女儿不象是母女,更象是姐妹。自己和丈夫的关系更象是父女的关系,自己只想从他们那里得到爱,而不会奉献自己的爱。再者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丈夫和家庭,只知道工作,自己的心一直在外面的世界,并感觉在单位也不会和同事相处,通过这次咨询客人了解了自己的一些性格的弱点,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后并有了改善这些性格弱点的意向。

第四次咨询,客人述说心情大好,谈及伤心之处,也没有了先前的过度悲伤和痛苦,但客人仍心急,并述说自杀的念头,再次担心心理咨询的效果。

在这次咨询中逐步了解到客人的情感空虚,虽然自己很爱自己的丈夫,但对丈夫的暴躁脾气不能容忍,但又不敢或没有反抗的欲望,长期以来,受到了压抑。曾在2001~2003年单位与土耳其一家公司合作,有一土耳其人长的很象丈夫,又比丈夫温柔、体贴,内心生爱慕之情,这种心情只是保留在内心,情感并没有出轨,客人说出了这些话,内心就轻松了许多,在治疗中,客人感觉如坐云雾里,通过治疗师的协助,改善了客人的意象,并加以整理,客人最后感觉清醒,头脑不在晕胀,心情改善。

第五次治疗,这次治疗,直接把客人带入到了治疗的场景,客人突然说出了难以启齿的经历(客人的信任提高了)在儿时,大约4~6岁,感觉已经记事了,那时自己穿的 是 开裆裤,有一天,一位邻居家的大男孩子,比自己大5~6岁,想背着自己,在他背自己后,用手摸着了自己的私处,顿时疼痛难忍,由于胆小,不敢述说,也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这件事就被压抑了二十多年,从没有被想起来,在前些日子,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中念头老是挥之不去,又不敢告诉丈夫或其他人,用客人的话说,打死我也不敢说。目前的困惑是感觉这件事对不起丈夫,感觉自己对丈夫不应该有任何的隐私,又想告诉他又怕告诉他,所以这种想法就老是纠缠在脑海里,这次治疗通过宣泄客人的情绪,彻底地改变并有了转机,两天后客人打电话来,说出了内心对咨询师的想法,有一种很想见咨询师的念头,并说现在开始对咨询师信任了。

第五次治疗仍然是用的情景重现技术:先引导客人出现意象,然后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景,用现实的感受重新评价,并教育客人改善原来的看法。

第六次治疗:

这次治疗仍然使用心理分析,采用意象对话。客人无意识里已经有了 反抗能力,心理开始成长,只是处理问题 的方式方法还不当。

开始看房子,客人找不到门,有丈夫在挡着,首先处理丈夫的情结,客人感觉丈夫不同意自己有心理问题,自己的父母兄妹以及妹妹的小叔子,公公婆婆都觉得自己没有病,感觉都不理解自己,所以在意象对话中,他们都依次出现,处理好了这个情结,客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房子的门,并走了进去。房间比较小,窄而尖,走进去,灰尘比较多,灰暗。开始整理这个房间,首先搬动梯子,打扫房间,客人开始感觉不敢上梯子,有些担心,得到鼓励后,去梯子,然后帮她拿到了扫,开始打扫,打开窗帘,光线射近来,然后客人的意象是墙壁、桌子、椅子、条饥等,最后是毛主席像,做完后,客人的心境改善,比较愉快,出现在外面的一条小河,河水很浅,有鱼嬉戏,一会变成了人-----自己的丈夫-----变成了儿童,俩人骑在牛背上。

第七次咨询:

来访者诉说出了自己出次恋爱的经历,上中学的时候,自己只有16岁,朦朦胧胧地爱上了自己的一位初中的同学,后来两人就进入了恋爱,感情也不错,但由于对方家庭的阻扰,两人的感情被迫中断,但自己并没有后悔,值得庆幸的是自己找到了自己现在的丈夫,但对于这次恋爱经历,始终不敢告诉自己丈夫。也就成了自己的心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自己害怕告诉丈夫是受同年创伤的经历的影响,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模式,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第八次咨询:

这次咨询来访者提前来到了咨询室,来访者感觉还是有一些想死的念头,但不如以前强烈了,还有些心烦,但心烦的时间没有了先前的时间长了,比较短。仍然有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并感觉自己对不良想法有放大和缩小的习惯。

咨询师分析了来访者与人际交流的关系模式是:来访者不会和别人交流,特别是自己对情感的表达,这种模式是在儿童时期同父亲交往的关系模式形成的,在小时侯很惧怕父亲,总感觉自己没有错,别人找自己的错,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自己的原则是自己不找别人的错,别人也别找自己的错。但往往生活毕竟就是生活,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和矛盾,所以当有摩擦的时候就会感觉是别人的错,是别人找自己的错。因为自己不会主动找别人的错。比如:在家里,感觉公公很唠叨,问这问那,自己很烦,不愿回答他,而他又什么都问,很烦,再者自己在长时期的生活中习惯了压抑自己,有什么话不会说,也不愿意说,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比如:这几天心情好些了,丈夫说自己胖了,心情好了,自己就想把咨询的事情告诉他,又担心丈夫不理解,会不会发脾气,随不敢说出来。

第九次咨询:

这次咨询首先分析上次咨询来访者出现的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分析人际关系的障碍的内在原因,与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和改善来访者童年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第十次咨询:

这次咨询时由于咨询师对冷空气过敏(室内有空调),有些咳嗽,来访者很细心的,很关切地询问,咨询师给予了解释,咨询师感觉到了来访者已经产生了移情,知道这是咨询产生的效果,但未给于行动,只给于解释。

这次咨询主要是巩固前几次咨询的结果,分析来访者的行为模式,并加以改善。比如:来访者不会做饭,感觉在公婆家里,公公做的饭虽然好吃,但不是自己做的,自己吃起来很不开心,在治疗中,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探讨了,自己不会做饭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在结婚后,一直不敢尝试做饭造成的,当初自己是做饭的,但自己做的不好吃,而公公做的比较好吃,以后就不在敢做饭了。通过给予来访者的解释和比喻,来访者突然得到了领悟,出现了强烈的改善的意愿。本次治疗结束给予来访者SCL-90的测量。并告诉她下次分析测量和治疗的结果。

第十一次治疗

来访者如约前来咨询,感觉自己心情完全好了,家庭也比较和睦了,与丈夫及家人的关系相处也比较和谐了。自己也非常地高兴。寒暄时非常地感谢咨询师。

本次治疗之前,给予来访者上次心理测量的结果的解释。SCL-90结果如下:躯体化:2.08 强迫:2.2 人际关系:2 抑郁:1.76 焦虑:2 敌对:1.16 恐怖:1.71 偏执:1.66 精神病:1.9

与治疗前的SCL-90的结果相比来访者有了显著的改善,两次结果比较疗效呈现显著差异。说明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来访者的叙述,来访者与没有了抑郁的情绪,兴趣提高了,穿着也讲究了,食欲提高了,人际关系也改善了,特别是和公婆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这与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说明疗效是客观的。

第十二次咨询:

这次咨询主要是与来访者处理分离焦虑,来访者询问当自己再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否求助于咨询师,咨询师给予肯定的回答,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来咨询,来访者同意。另外,来访者在咨询师给予终止咨询的建议时,出现了一些焦虑的情绪,咨询师告诉来访者这是正常的,并给予解释其原因。来访者得到了领悟。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估:躯体症状消除,自信心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愿意和人交往了,与家人的关系也和谐了。生活的态度也比较积极了。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SCL-90测试,相应的因子得分恢复到正常的水平,通过半年的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基本达到了目标:症状消除,认知改善,消除了儿童的行为模式,自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挖掘求助者的自身的潜力,增强了求助者的生活的动力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建筑案例心理学分析论文 第6篇

——设计方法运用分析

院系:城市设计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09

姓名:陈信安

摘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环境心理学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建筑形态、建筑平面布局、建筑尺度等方面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心理影响,从而创造合适的空间尺度,对建筑游览方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引言: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该博物馆与传统苏州园林形影相伴,其设计考虑了新建筑与传统园林的关系,从整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体造型到细部处理都与传统园林遥相呼应,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本文通过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及其影响。1

建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其领域不仅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而且与建筑学、园艺学、环境学等学科都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建筑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反映及改善 创造适于生存、生活和满足心理要求的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是丰富的,本文主要就视觉方面的理论及人对环境的感知理论来进行分析。

在环境心理学的视觉理论中,有接近律,相似律,方向连续律,求简律等定律。在建筑设计中,这些手法都常常被应用在设以建筑群体设计为例,我们经常通过采用相似形的方法,来计中,体现整体性和连续性,这里体现出相似率。同样的,在整体设计中,相似的形体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如立面设计中的形式区别,但通过形体的求简,总体还是趋向完整。闭合率,在单体变化中,一些体量过于大的形体,常常会被破坏掉 但分解后,在人们眼里,“还是可以被 看成”一个整体。

苏州博物馆中环境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及心理影响 ·建筑形态

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

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建筑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

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见图2)。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见图3),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在环境供给理论中,同即让使用者容易察觉,或者将样提出建筑师应呈现空间供给特性,察觉不到的供给特性特意表现出来。空间的供给特性是指空间的特质所能够提供的功能,提示给人们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这里,简化的园林语言,让中庭景观的视觉中心更加突出,景物的层次更加明显,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园林体验。

中部庭院不仅是建筑核心,也是左右两个展示区的连接部分,在大量的展品观赏后,中部庭院提供了视觉休息。·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 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细部尺度: 入口大厅尺度较大,体现了建筑高大与宽敞。屋顶结构自支撑,在平面上没有任何支撑结构,充分体现建筑空间的大尺度。建筑开窗的尺度也依照建筑总体的体量,形成大尺度的开窗,让建筑空间十分宽敞。博物馆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这里也不例外,参观部分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

建筑平面尺度也很合理。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取决于所进行的活动与活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展览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多是陌生的,而观展的最佳位置是有限的,即在平面尺度上要偏大,留出游客之间舒适的交往距离。建筑屋顶采用璃坡屋顶,加上不同密度的木色格栅,整体感觉轻盈,进一步扩张了屋顶的尺度。

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林体验。在吉普森的环境供给理论中,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见图)。

营造出宽广的湖面,只在湖面边界处立一个小亭子,湖面上小尺度的廊桥与湖面形成对比,在心理上扩大了湖面的尺寸。在建筑尺度上,要考虑活动者对基本尺度的要求,以便获得满意的空间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比暗示等手法,创造出扩大了空间的尺度,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广阔的视觉上的错觉,建筑环境(见图)

·细部处理

入口大厅屋顶:入口屋顶设计令人眼前一亮。经过安静的入口庭院,大厅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层次丰富的采光屋顶,轻盈地“悬浮”在空中,把参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屋顶上。屋顶吸引了注意力,回过神来,透过玻璃窗又发现内部广阔的湖面,十分吸引人前去一看,却是可见而不可达。屋顶在入口处打造了建筑的特色,也确定了建筑群的空间特点,即透光天窗的坡屋顶。这个元素在所有的走廊空间中被不断地重复,或发生细微的变化,延续了空间的整体性,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光廊即走廊,方便游客对空间的识别。引导游客走进起初设计好的游览路线。

开窗:开窗的形式大多源于传统苏州园林和民居。六边形的把室外的景物如画窗户恰到好处与周围建筑景观形成框景关系,卷般展示在人们眼前。这种开窗提高了景色的品质,框景之景巧也是对园林风景的提炼,让游客妙选取了景观的最佳观赏角度,更加容易发现与观赏。

心理咨询案例论文 第7篇

安阳师范学院 闫静蕾

摘要:本文是针对一名大二学生由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案例报告。本案例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原因进行探讨,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鉴于求助者是高校学生领悟力较好,咨询中采取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解除情绪困扰,使其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25岁,某高校二年级学生,家中排行老大。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求助者自述:我从小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对我管教较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对我要求更为严格。在别人眼中,兴趣爱好很少,也很少与朋友一起玩耍。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乡一中,学校学习氛围很浓厚,大家学习都很好,竞争很激烈。由于升入初中,相比之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羡慕那些没怎么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尖子生,而自己整天埋头苦学才勉强不落伍,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母亲觉得我没有好好学习批评了我。我很委屈,觉得母亲不理解我,就不想和她说话。到初三成绩更不好,复读一年才考上普通高中。谁知道高中比初中竞争更激烈,高一成绩还行,到了高二对班里一个男生产生好感,但迫于学习压力没敢对任何人说,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怕人家不喜欢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到了高三我就跟不上了,高考落榜,又复习两年才考上现在的学校。邻居都觉得我上学不值当,都24岁了才考上大学,女孩子上什么学啊,这让我很气愤。我平常

就不和他们说话。

(三)求助者反应目前的情况

求助者自诉: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和我交往,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前几天因为闹钟的事和室友发生争执,自觉口才不好没有占上风。平时总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三四岁,觉得她们幼稚,就没有跟她们说过太多的话,对班里同学也如此。不过这次闹矛盾之后我情绪很不好,觉得自己很孤独,都大二了还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一般能交流感情的就很少,这几天为这个事烦心,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也觉得不自在总分心。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的时候,或是三三两两逛街、一块吃饭我都很羡慕,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学会改变,要到社会上还这样子就惨了,所以前来找老师望指导一下。

二、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相貌中等,衣着整洁,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但叙述过程中低着头,偶尔和我对视,身体前倾,感觉很拘谨,双手不停地弄衣角。语言清晰有条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

三、评估与诊断

(一)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痛苦。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感觉被室友及班里同学孤立,看到别的同学三三两两在一起感到羡慕,最近出现失眠,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无发安心学习,在自习室学习会觉得有人议论自己。

3.相关资料

(1)求助者性格有点内向,不爱多说话;(2)自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和父母沟通较少;(3)入学晚,小学阶段成绩名列前茅,人际沟通良好;(4)升入初中后竞争激烈,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人际关系一般;(5)到高中只顾学基本不怎么和同学们来往,有必要时也会说话

或一起做事。

(6)在大学,由于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一般到人际关系不良。

4.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态度诚实。5.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的年龄问题;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开朗他人就会疏远自己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6.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方面:求助者在前几天在宿舍里因小事和室友闹矛盾,之后的几天情绪都不好,产生挫败感、孤独感、被排斥感,并且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下降。在出现负性情绪时,其周围的社会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未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加之自己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学方面:从求助者自身讲求助者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与人沟通交流,缺少朋友,常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和朋友家长交流。在和室友闹矛盾后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也没有运用人际技巧处理好室友关系。其次从认知方面:求助者认为自己性格不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而刻意疏远别人的不良认知。

生物学方面:求助者25岁,心理等各方面可塑性大,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生物学原因对其本身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心理问题性质: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生活事件,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程:求助者问题持续不足三个月,无泛化现象,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及鉴别情况:求助者心理初步诊断为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不良。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使其从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对自己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求助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良好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

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

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求助者协商,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为合适。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经双方沟通协与求助者明确并签定了双方的责权义知情书。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一般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具体次数与时间安排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经督导师的同意,咨询师认为对求助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好。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过程如下: 1.心理诊断阶段 2.领悟阶段 3.修通阶段 4.再教育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诱发性事件A是和室友发生争执;不合理信念B是过分概括化以自己性格内向全盘否定自己,个性化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总议论自己,主观推测觉得别人因为自己年龄大性格不好否定自己;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孤独,不和同学来往。

(五)咨询的费用

根据我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之同辈心理互助团的工作宗旨:助人自助、锻炼自己。故免费。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咨询阶段:包括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包括再教育阶段)具体咨询过程:(具体咨询过程见咨询记录)第一阶段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第一次

2010年6月8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6.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资料,形成初步诊断。

7.初步让求助者知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介绍ABC理论中的A代

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并说明A不会直接引起C,而是B引起C。

第二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领悟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二次 2010年6月15日

此次咨询主要工作是咨询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根据第一次给求助者介绍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找出使自己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事件A(与室友吵架),分析挖掘求助者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B(一些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模式)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探讨这些信念B与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孤独、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不良情绪体验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B。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在目前的情绪状态之中? 求助者:就因为前几天和室友吵架,她每天看我不顺眼,她肯定认为我笨,我这么大才上大二,她们就天天不愿理我,吵架之后我更是不喜欢她们,包括我们班的同学,我们都不怎么说话。

咨询师:你想改变与室友们的关系吗?

求助者:想,但是我觉得很难,而且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好多,我感觉自己不如她们,有时又觉得她们幼稚,所以我几乎不和她们来往,但是这件事让我很痛苦。

咨询师:你说这件事让你痛苦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要不是和她吵架我不会这么难受,感觉自己人际关系太糟了,也不太会吵架,气死我了。

咨询师:你前面说的事是生活中的小事,很多人都会遇到,包括我,但他人的反应不都像你一样,所以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困扰的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些小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是这样吗?

咨询师:你觉得我们的心情会不会受想法控制呢?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是卖雨伞的,小女儿家是卖盐的,晴天时,她担心大女儿家的雨伞卖不掉,下雨时她又担心小女儿家没办法晒盐。整天闷闷不乐,你说她怎样才能高兴起来呢?

求助者:哦,我明白了,她要是想晴天小女儿家卖盐,阴雨天大女儿家卖伞,老太太就高兴起来了。

咨询师:现在知道合理的想法、信念的重要性了吧? 求助者:恩„(点点头,好像有所领悟)„„ „„

第三次 2010年6月22日

此次咨询工作主要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B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C,而不是诱发事件A本身;(2)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咨询过程摘录:让其领悟并且咨询师要检验求助者是否真的领悟,让他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问题的根源(个性化,主观推测,过分概括化)

咨询师:在上次的咨询中我们已经谈到是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事件本身。

求助者:那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要想改善和是室友和同学们的关系,你不能要求他们怎么做,而只能从你做起,你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因为是你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在作怪。

求助者:可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咨询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找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你目前存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求助者:嗯,看来我真的该做些改变了。

咨询师:那么现在我们谈谈你自己的问题吧? 求助者:嗯,好的。

咨询师:在你和室友吵架这一事件上,你认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

求助者:又是我觉得她们幼稚没我成熟,也觉得她们因为我年龄大而看不起我,其实有时我觉得她们对我也挺好,可能我太敏感了。

咨询师:你看,你说话时“我觉得”、“我又觉得”好像挺多的,但这毕竟是你的感性认识,她们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求助者:„„也许不是吧,也许会。(咯咯笑)

咨询师:看看,你自己也不敢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你的想法不一定代表她们的想法,对不对?

求助者:对,可能就是我太主观和感性了。„„ „„

心理帮助阶段——修通阶段(第四次和第五次)第四次 2010年6月29日

此次咨询主要工作是帮助求助者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经过上次咨询的对话,求助者很好地领悟了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并且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消除那些情绪和行为,在此次咨询中很配合地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经过双方辩论,求助者自己建立了合理的信念。

第五次 2010年7月6日

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紧张情绪开始逐渐少,使之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指导求助者学会主动和他人交往,当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有客观评价的时候心理是很放松的,没有太多的顾虑,并鼓励求助者多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他人,赞美是爱的艺术,用爱去进行沟通交流。

第三阶段 结束与巩固阶段——再教育阶段(第六次)

第六次 2010年7月13日

最后一次咨询,让求助者回顾整个咨询情况,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的积极改变。

指导求助者在以后学会利用放松训练、合理宣泄、转移情景等科学方法使自己调适不良的情绪体验;并交给求助者一些技能训练,如自信训练以提高求助者的自信心,社交技能训练以提高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能力。

经过双方同意,咨询关系结束,但要继续巩固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评

求助者:“我感觉以前自己太关注自我了,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别人瞧不起我,其实当我接触他们时,发现他们挺友好的,现在我比以前和同学们交往的多了,沟通真好,我要主动关注他人,而不总是关注自己的内心。多欣赏他人,关注他人,多多交流感情。”

(二)他人评估 1.家属评估

求助者说她母亲认为她比以前话多了,主动帮忙做家务了,也开朗了一些。

2.老师评估

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不那么紧张了,和同学们就留沟通的也多了,也开始主动参加院系里的活动了。”

3.同学评估

室友:“以前她不爱与我们几个交流,只专注在学习上,现在回到宿舍开始主动找我们聊天,感觉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也容易接触了,这样实在太好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性格变得开朗了,人际交往向良性转变。

八、咨询总结

本次咨询由于咨询关系匹配较好,材料收集完整,分析详实,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透彻,选用的咨询方法和理论针对性较强,故咨询效果较好。

不足是由于本人咨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够强,咨询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咨询的效率不高。以后努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咨询技能,做一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一例学习焦虑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第8篇

(一) 一般资料

李某, 女, 1993年生, 汉族, 2012级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专业, 独生女, 父母均为普通工人,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无精神病家族史, 无重大疾病史, 体检无躯体疾病。

(二) 个人主诉

高三下学期时因为同桌抖腿, 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 影响复习效率。高考发挥不好, 复读后成绩还不理想, 考入现在的学校。入学后学习很用功, 很少参加活动, 基本上只跟同宿舍的女生来往。现在面临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 很焦虑, 学习效率低下, 睡眠质量下降, 上自习时看到其她同学专注学习心里就感觉到慌, 同桌把水杯放在自己桌上让自己无法静心学习。上课时是有听不懂的地方, 心里就很着急, 感觉浑身发麻、发凉, 进而担心期末考试不好, 将来不能顺利专升本。观察对比其她同学, 越发觉得自己在意同桌放水杯这件事不好, 担心别人知道自己这个“毛病”, 跟父母讲也没有帮助, 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加之前几天心情不好与同宿舍一女生因琐事起口角, 宿舍气氛压抑, 让李某感到更加烦躁、焦虑, 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不想与他人交往。

二、评估与诊断

(一) 初步诊断

来访者的主要症状为对学习紧张焦虑;有较为严重的生理反应;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社会交往减少;焦虑情况发生在近一年的重要考试阶段, 持续3个月以上。因此, 本例可初步诊断为学习焦虑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 心理测试结果

SCL-90测试结果:躯体化2.4, 人际关系敏感2.5, 焦虑2.5, 均为阳性, 其余各项分2下。

考试焦虑量表 (TAS) 测试结果为26分, 表明具有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

(三) 鉴别诊断

1) 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 个性稳定, 有自知力, 主动就医, 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 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 根据许又新教授神经症临床评定办法, 从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及心理冲突的性质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了评定:病程 (三个多月) 评2分;精神痛苦程度 (自己无法解决) 可评2分;社会功能受损程度 (学习效率下降, 人际关系受影响, 但人能照常生活、学习) 可评1分, 合计可评5分。神经症的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变形, 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 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李某的心理、情绪和行为问题是由身边同学的动作引起的, 此为现实的刺激, 内心冲突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故可排除神经症。

3) 根据李某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3个多月, 不良情绪有一定的泛化, 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 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四) 原因分析

1) 家庭原因:李某的父母在学业上对李某从小要求严格, 期望她能成绩好, 考入理想大学。李某上专科后, 父母希望她能够升本, 将来考研究生。家庭教育让李某已把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未达到目标前, 就会觉得不安, 焦虑。

2) 个人原因:存在认知错误:“我必须要考好”;“我的书桌只有保持整洁才能安心看书”;“我要看书, 旁边就不能有人有动作, 发出声音”。情绪方面, 感到焦虑、紧张、烦躁, 不会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三、咨询过程

(一) 第一次:2012年11月21日

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确定主要问题。来访者倾诉情绪很烦躁, 但找不出原因。咨询师在尊重和共情的基础上, 应用情绪评分法帮助来访者看清目前给自己带来困扰的事情有哪些, 并按影响程度分别给予1~5的打分 (人际关系:4分;情绪浮躁;5分;担心考试:4分;不自信:3分) ;给予来访者积极的接纳和理解, 提供心理支持。

布置作业:让来访者思考究竟这些影响因素是如何困扰她的。

(二) 第二次:2012年11月29日

加深咨询关系, 协助来访者处理目前困扰她的问题。来访者讲述说上次咨询后心里没那么压抑了, 其实最影响她的是她的同桌随意放杯子、抖腿、转笔发出的声音, 让自己无法安心学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自我”以合理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得逞时, 就必须改换以否认现实甚至歪曲事实的非理性方法表达这一目的, 这种非理性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态度和行为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别的原因。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明白外投射的防御机制———把自身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投射到对身边无关学习的事情的过度关注上了, 认为是外因造成了自己学习效率不高, 潜意识中是为自己过度担心考试找无法专注学习了个借口。

(三) 第三次:2012年12月7日

加深咨询关系, 了解来访者成长史及其家庭教养的影响, 探询其改变的意愿。李某讲述了高三和复读时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咨询师针对其成长史中的疑点进行讨论分析, 并由此扩展开来, 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其成长过程, 了解她的家庭教育环境;初步问题分析, 让其理解目前的处境是自己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 而不是同桌或其她人。

布置作业:回忆成长过程中美好的回忆。

(四) 第四次:2012年12月15日

咨询师向来访者讲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介绍艾利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 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该技术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 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 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李某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由于同桌的一些动作引起的, 如放水杯、抖腿或转笔。实际上真正原因是由于她对考试产生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该求助者非常在意考试成绩, 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以偏概全或糟糕透顶, 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如“如果这次考试考不好, 我就不能顺利升本了”等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导致她的自我挫败感。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为她进行系统的心理疏导, 帮助她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 使其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 帮助她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迎考中, 大多数学生没有过高的考试焦虑, 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树立正确的的学习动机, 从而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布置作业:学会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找五位同学对自己进行评价。

(五) 第五次:2012年12月22日

运用自信心训练让来访者学会合理评价自己, 针对李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肯定进行自信训练, 让来访者站立, 挺胸、昂首、收腹, 做深呼吸, 直到感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决心, 然后对镜中的自己大声说“我可以”;来访者的20自我评价中, 7条是缺点的、3条是优点的, 10条是中性的。肯定其优点, 协助分析怎样把中间的转化为优点, 尽量避免缺点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模拟行为训练:让李某在有声音干扰和人员走动的环境下完成两篇英语阅读。行为训练后来访者感到很高兴, 从来没想到同学竟然会对自己有如此高的评价, 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布置作业:尝试在教学楼走廊看书。

(六) 第六次:2008年1月4日

运用自信训练、巩固行为训练效果, 针对李某提出的一些交往中的困惑进行探讨, 鼓励来访者客观看待问题, 多发挥自己的长处, 逐渐提升自己的自信。积极鼓励李某在行为训练中表现出的进步。并总结以前咨询中她获得的进步, 让她有信心去面对未来。来访者反馈咨询作业:完成较好, 感觉自己能够较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考前保健, 结束咨询。

四、咨询效果评价

(一) 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焦虑感降低了许多;能够静下心学习了, 不在意身边同学的动作;学会了合理的看待考试成绩;与同学相处融洽, 开始参加一些活动, 锻炼自己其她方面的能力。

(二) 咨询师的评价

来访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 觉得自己现在活的很轻松, 再也没有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烦恼, 学习并取得进步, 在人际交往上也有较大的改善。

(三) 心理测评结果

SCL-90测试结果:躯体化1.2, 人际关系1.5, 焦虑1.4, 均在正常范围内, 表明来访者的焦虑症状已缓解。TAS分降至11, 表明来访者的学习焦虑问题得到解决。

五、总结

在本案例中, 咨询师与李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交流顺利, 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具体具体情况, 在咨询过程中使用直接分析技术、合理情绪疗法、自信训练等技术方法, 帮助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困扰自己的问题、宣泄负性情绪, 以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 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3]邢邦志.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战胜困难的名人励志作文素材下一篇:(八)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