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2024-06-10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精选6篇)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1篇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王郭小学 2009.6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因此,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有利于使学校加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我校地处晋祠镇王郭村,是一所农村公办完全小学。学校在“让师生最大限度地把潜能变为现实”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做到以人为本,唱响“创新——发展”的主旋律;用快乐之水,浇灌心灵之田,实现“面向未来,创设一所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有效益、有底蕴的示范学校”的目标。因此,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自查如下:

一、特色定位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相信每个学生,为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是我校一贯坚持的办学理念。因此,我校的特色定位在学生全面发展上。

二、特色理念

1、工作理念:以学习为动力、以变化为起点、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进步为标志,把王郭小学办成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特色示范学校。

2、服务理念: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使校园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让每一个孩子个性中蕴藏着创造与成功,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

3、教育理念:

(1)学习为本:思想囊括宇宙,在学习中变化,在变化中学习。

(2)学生为本: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还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

(3)教师为本:要以师为贵,为教师增值搭建平台。

(4)学校为本: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要努力构建学习、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品位。

(5)发展为本:要高楼更要高师,要奖牌更要品牌。

(6)创新为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7)素质为本:提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

三、特色活动

1、星光大道和每周之星

我校会经常通过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每次活动,都会评选出一批明星学生。我校的明星学生分为星光大道和每周之星。学生在参加一些大型活动后,获得成绩的学生都会成为星光大道的一员;而每周之星是各班一周内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同时对明星学生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如今,我校的这项工作已经初具规模。

2、葫芦丝活动

我校通过与校外教育资源合作,在三年级开设了葫芦丝课程,让学生的课内学习之后能再掌握一项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今年的市艺术节上,我校的葫芦丝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3、课外活动

我校坚持阳光60分活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除正常的活动项目外,我校还经常性的搞一些小的比赛,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内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4、大课间活动

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除做广播操以外,我校对课间操时间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在广播操之后,加了疯狂英语和汉语积累这两个小活动。通过这两项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我校的这两项活动多次代表区镇进行展示,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5、古语词活动

我校把古诗词定位为我校的一项特色,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积累:

(1)大课间积累(利用课间操后五分钟时间进行全校统一积累)(2)上课前积累(每节课前一分钟全校统一播放一首古诗词)(3)课外活动积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全校统一播放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4)课余时间积累(全校统一印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供学生课余时间积累)(5)课堂积累(各班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积累)

近两年来,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我们起步时间短,在各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王郭小学一定会办成一所领导放心,师生舒心,家长称心的学校。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2篇

自查报告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执行某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检查方式的报告文体。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特色学校自查报告3500字,欢迎阅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因此,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有利于使学校加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我校地处九龙工业园区,是一所城镇公办小学。学校在“让师生最大限度地把潜能变为现实”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做到以人为本,唱响“创新——发展”的主旋律;用快乐之水,浇灌心灵之田,实现“面向未来,创设一所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有效益、有底蕴的示范学校”的目标。因此,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自查如下:

一、特色定位

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是教师素质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校本教研活动需要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以网络的形式来推动的。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活动具有及时、有效、互动的特点,拓宽了教研活动的时间、空间,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这是传统教研活动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我校特色定位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特色理念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特色,具体在我校的内涵应具有“五个通道”,即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的信息化通道;教师扩大视野提升素质的信息化通道;学生拓展兴趣、形成能力的信息化通道;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整合的信息化通道;学校、社会和家庭交流互动的信息化通道。根据这“五个通道”学校形成了以下的特色理念:

1、工作理念:以学习为动力、以变化为起点、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灵魂、以进步为标志,把蟠龙小学办成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特色示范学校。

2、服务理念: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使校园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让每一个孩子个性中蕴藏着创造与成功,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

3、教育理念:

(1)学习为本:思想囊括宇宙,在学习中变化,在变化中学习。

(2)学生为本:学生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还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

(3)教师为本:要以师为贵,为教师增值搭建平台。

(4)学校为本: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本,要努力构建学习、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品位。

(5)发展为本:要高楼更要高师,要奖牌更要品牌。

(6)创新为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7)素质为本:提升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质量。

三、特色管理

(一)从行动上管理,做到管理有特色。

1、做到“一个转变”。即办学思想的转变。

(1)抢抓机遇,深刻领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真分析校情、区域优势以及社会需求,真正实现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2)、树立“依法治教”观念。

2、抓好“两个”建设,即“硬件”与“软件”建设,达到靠“发展统一思想,用变化凝聚人心,用特色抓住机遇”的新境界,吸纳更多的优秀教师与学生。

3、形成“四种机制”:目标管理机制、整体优化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分类提高、分期达标机制。

(4)实现“五动”:目标启动,骨干带动,科研推动,利益推动,关心感动。

(二)、特色学校的核心是有一大批特色教师,学校将加大干部教师培训力度,打造名师。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要有社会的眼光、社会的良知、正确理念、广阔胸怀,做到有权不专权、放手不撒手、宽容不纵容;班子成员要有苦干精神、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奉献精神,做到三合:思想上合弦、工作上合拍、管理上合力;行政干部坚持四个始终:始终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始终有一个终身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始终有一种责任到位、加压奋进、誓争一流的恒心,始终有能吃苦、忍让、容人的胸怀。

2、确立教师自身素质的目标:一高(高尚的师德)、两爱:(爱教育事业、爱每个学生)、四较强(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两创(创高的质量、创高的效益)。

3、名师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优培、自主、重用、厚待。

“优培”: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自主”: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根据《自主提升素质规划》和《三年发展规划》,自觉成为学习型个人。“重用”:开发名师创造潜能。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突出重用。让名教师有为、有位、有责。“厚待”:营造名师发展的绿色通道。

4、把好教师入口关,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增值。

5、建立专家流动站,聘请教研员或其它专家定期对教师培养。

(三)以科研推动特色发展。

教育科研是学校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师的行为在不断的研究中得到矫正,学校特色在研究中不断凸现和完善。凭借我校审www.071291.cn/请的市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批准立项的大好时机,大力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特色不断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形成网络意识,拥有上网技术,能熟练地查找资料、发表言论、下载信息等。

2、建立校园网站,为教师校本教研活动搭建平台。校园网站是教师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里,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挖掘教师最大的生命潜能。

3、建立电脑使用制度。要求教师提高电脑使用率,使网络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研究工具,做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

4、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专门建立一个服务器,让教师从网上收集到有价值的文章和相关资料等分类储存。教师们根据需要上网查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互动讨论。鼓励教师在教育网站的论坛及互动热线上进行实时互动。这种形式的互动,让参与讨论的教师成几何倍数的增加,使教师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6、鼓励教师多写教育科研文章和个人反思,并在网上提供讨论。每一位教师的文章都有成功和值得探讨的地方,只有把自己的观点抛出来,才可以从讨论中获得更多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地方。

7、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间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学科信息量,开拓视野,打破教材的限制,弥补单一学科资源不足的弊病,从而形成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四、特色氛围

经过学校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特色氛围也越来越浓。以良好的氛围培育人,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人,将特色氛围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构建学习化氛围:

(1)个人学习孕育勃勃生机。加强个人学习,感受到读书的美好,提供发展的空间。

(2)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学习化校园必须实现团队学习,求得1+1>2的效果。

(3)全程学习,实现学习化校园。学校集体在“边学习、边研究”的状态中,引导教师用学习驱动策划与实施,用学习驱动反思与总结,认真实施“发展性培训机制”。

(二)人文化氛围。首先做到校园建设人文化,其次是制度上“人法双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信息化氛围。

1、我校已建成由5台电脑组成的综合制作室一间,高标准的电子阅览室一间,由80台电脑组成的多媒体电教室一间,校园网络一个(含主控室一间,装配每间教室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脑,教师办公室每间装配2台计算机,并且与校园办公系统连网,同时学校校园局域网接入internet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查找各种资料。

2、在职教师每人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实现无纸化办公。

3、购买了清华同方素材库,组建了教师自身建立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建立校园网站,为教师搭建信息平台。教师们通过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近段时间的动态,通过互动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专家和教师一起进行空中教研。

5、不断提高教师的电脑技术水平。学校经常聘请区信息中心的教研员和本校的微机教师,对教师的电脑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达到人人会使用计算机、熟练操作电教平台、会做高质量的CAI课件、能按照学生评语生成系统软件进行学籍管理。

五、特色成果

1、校园网站已申请国际域名和网络实名,能向外界宣传我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理念、办学成果等,网站由最初的幼稚单一,不断地走向成熟。

2、资源库的不断完善,为各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

3、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机制,形成活动模式,进行切合实际的活动评价。

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适应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和学生。

5、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在区级以上获奖增多,办学水平也由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3篇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雷:我先来说说。时下, “特色”一词使用频率颇高, 学校争创特色学校, 老师争做特色教师, “一校一特”“以特立校”等口号频频。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 往往也会以该校有何特色作为重要考察指标之一, 甚至, 许多家长还会因此为孩子选择就读学校。为什么要创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陈芳:我认为,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不容忽视, 于是乎, 大伙儿托关系找后门扎堆地往名校挤, 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如果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 这样家长不再对一两所、或几所学校趋之若鹜, 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弹性的特色, 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 满足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实, 每一所学校都有潜在的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关键是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特色目标、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孩子, 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 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又有特长,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实现学校办学目的。学校办出特色是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良好途径。

朱国新:创建学校特色, 是打造学校品牌、加快学校发展, 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清水塘中学在创建科技特色的过程中, 历经了望城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梅溪湖开发区乃至现在的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和变革, 当年确立科技特色的时候就是依赖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背景, 从环境的不断巨大变化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概念, 以激发农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出发点, 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条件, 十年磨一剑, 终于基本确立科技特色。近十年来, 广大师生自主开发科技研究课题、科技作品200多项。同学们在国家、市、区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市、区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奖148项, 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学校连续五年荣获岳麓区科技节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多次被长沙市教育局、岳麓区教育局、长沙市科协、长沙市少年宫、岳麓区少年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制作室, 编写了《从零开始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编写了第二套校本教材《科技创新你也行》;省级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荣获省二等奖。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多功能空调椅》作为湖南省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省会知识界迎春茶话会”上向与会的省市领导进行了展示, 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 成为本次茶话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科技辅导老师张成林和学生代表刘洋作为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获奖代表出席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鉴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湖南省发明协会授予我校“湖南省科技发明示范学校”。长沙市委文明办授予我校“科普示范基地”。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代表中国发明协会授予我校“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实验基地”, 岳麓区教育局授予我校“岳麓区科技特色学校”。

主持人:清水塘中学确实是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学生。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刚才朱国新书记在介绍的时候, 用到了“十年磨一剑”一词, 可见, 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那么, 特色学校的特色从何而来?特色学校建设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特色学校建设, “永远在路上”

杨登:个人肤浅地认为, 现在很多所谓的特色学校其实只能算是这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还没有达到特色学校的层次。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将学校某方面的特色上升到学校特色, 更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学校某项特色可能是由管理者或规划者先期描绘, 后期按规划逐步实施, 从而形成学校某方面的特色。如望月湖第一小学的体操特色, 就是校长先做好可行性报告和发展规划, 然后逐步实施, 并不断完善发展方案和及时修正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这种项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并逐步成为学校特色, 但也有可能在发展初期因学校管理者的变更导致项目搁置。

学校特色也有可能是因学校某学科教师努力工作形成, 或者是机缘巧合借用一定外力形成。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的科技特色, 由于张成林老师在科技发明方面的痴迷和影响力, 逐渐形成这所学校的科技特色。又如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 最初就是因为校外的武术专业人才主动到学校联系办班, 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形成了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初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讲究机遇, 且可能因相关老师的调动导致特色中断。

朱国新:特色不是校长书记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它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上, 否则, 只会是昙花一现, 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它必须考虑发展特色与构筑愿景的关系。共同愿景是能够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学校发展必定伴随着教师个人的发展, 教师个人的发展必须和学校发展捆绑起来, 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实现, 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学校特色只与少众有关, 而不是关系每一位老师, 那么, 特色发展的推动是很困难的。如果只与少数几个人有关,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我认为, 学校特色的确立, 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与每一位老师的发展有关。

另外, 学校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在初中, 如果直接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特色, 往往对办学质量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与教学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色, 应该找到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机联系, 建立两者的关系, 使得落脚点最终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否则, 学校特色的前景将失色不少。

陈芳:“特色”,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这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个性, 也是有价值地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我认为, 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⑴项目的独特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为其他学校所没有或所不及。如溁湾路小学过去的“艺术教育”, 现在的“公民教育”;望月湖二小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裕湘小学的“少年城管”, 等等。

⑵时空的广泛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在开展活动时, 时间和空间都有广泛的延伸, 为其他学校所未曾做到。如2006年以前的溁湾路小学,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 无论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还是校园环境建设中至在学生家庭中都渗透着“艺术教育”, 简直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其实, 溁湾路小学广泛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历史至少在二十年以上, 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被誉为“希望之星”的摇篮。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希望之星陈俊;全国希望之星彭玺;体操之星彭莎;长沙市十佳少先队员李娜、徐菁、乌画、周筱雅;全国博士蛙王慧聪等。1992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电视剧《墨海新蕾》就是描写拥有“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等众多头衔的陈俊习字练人的成长经历。学校先后为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专业人才达50人之多。

⑶认同的社会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有较高的“回头率”。兄弟学校间经常被赞赏、引用;上级领导部门经常提及、表扬;家长、社区对特色一致认可;以及新闻媒介经常有报道。溁湾路小学曾经是岳麓区的艺术教育窗口学校, 多次被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及《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媒体采访报道。2000年学校迎来了国家教育部艺体卫司杨力主任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视察, 2004年在省、市进行了“学校艺术成果汇报”活动, 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参加各级各类集体、个人项目比赛成绩斐然。1997年, 器乐队参加了省会中小学迎香港回归音乐晚会;1999年器乐合奏《奔向新世纪》参加了省团委、省教委举办的中国少先队建队50年大型音乐会演出;同年12月学校合唱队参加了“张家界天门山国际特技飞行大赛”演出;2000年学生合唱节目获中南六省艺术交流会“最佳节目演出奖”;2004年合唱《朝霞》获得长沙市首届艺术展演一等奖、器乐合奏获得一等奖。付喜、李娜、舒译闲、李许军在全国艺术童星大赛中, 先后获得一等奖或“十佳”头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三年, 该校艺术类学生在全国希望之星电视大奖赛和全国推新人艺术大赛中, 捷报频传, 先后有彭钰慧、周劲捷、贺舒显、邹思捷、舒艺娴等闯入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 分别荣获“优秀选手”奖和“推新人奖”。2000年, 湖南电视台播出了教育专题片《80年上下求索暨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 全方位报道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2008年起, 该校致力于公民教育, 红手链优雅行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不仅有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 还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学校成为红手链总部, 为城市文明书写了新的名片。

李晖: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般是从特长培养到形成特色再到特色学校。我认为, 学校特色一定要蕴含学校文化, 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及学校价值观 (校训) ;否则, 那仅仅是技能培训, 而技能是不可能也无需让每个人都掌握的。

德润园小学定位为书法特色学校, 是因为我们觉得, 书法特色建设以下两个方面很重要:

普及。书法书写及鉴赏进入课程, 全体师生人人学习, 人人品味。虽不是说人人得练出与众不同的好字, 但从这儿毕业的学生, 人人会品读书法, 成为有品位的人。书法讲究平心静气, 学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学会品味“慢”的艺术, 也可说是学校送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融合。特色创建要与学校文化融合。在进行书法学习时, 老师们会把学校的核心理念系统糅合到教学当中, 使系统与书法学习的途径、目标相整合, 既练好字, 又育好人。

学校特色的确立, 一定要符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 符合本学校历史传承及家长学生现实需要, 吻合学校师资特点。

德润园小学确定学校特色, 是对本校所在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师生家长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之后确定的。确立之后, 为使特色真正成为师生的“共性”,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⑴环境上看得出来。操场、楼道、教室, 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个地方, 都能有书法气息。楼梯间有书法基础知识介绍, 提醒师生正确的握笔、运笔、谋篇布局的方法;走道教室展示着师生优秀作品;操场有石碑刻着历代四大楷书及行草名帖;操场四周散落着有师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天然石。行走在校园学生随时可读、可品、可触到书法精髓。

⑵老师、校长能讲出来。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专题培训, 每学期举办教师书法比赛, 平时教师要完成书法作业。

⑶课程开出来。书法进入课表, 每周一次课, 每天中午练15分钟书法。

张懿:理论上可能我还思考不够深入, 但是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主要是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 也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个研究中小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案例, 更希望得到来自专家们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⒈扎根实地, 确立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办学特色

2008年初, 那场遮天漫地的大雪刚刚消融, 学校行政、老师就齐聚一堂。大家首先对学校多年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 结合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了深入调查分析, 经过缜密思考, 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 走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道路, 并逐渐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

咸嘉湖小学长久以来处于城郊结合部, 学生组成较为复杂:20%左右是本地农民子女, 30%左右是新建楼盘业主子女, 另外50%左右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可以说, 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 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长环境, 给咸嘉湖小学每位教师带来诸多棘手的教育问题, 因此学校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感觉举步维艰, 曾经甚至试图通过招揽优秀生源, 改变学校办学困境。在磕磕绊绊中摸索了一段时间后, 浮躁的咸小人沉静下来, 直面现状。结合我校原有基础, 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自己的办学目标确立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校训定为:和谐感恩;校风定为:求真尚美向善向上;教风:厚德博学敬业创新;学风:乐学善思自律合作。学校还征集了校徽、校歌。在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下, 创建了异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文化, 并让卡通星星人的形象深入咸小学子的心。同时, 确立了以轮滑、排球为抓手的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⒉踏实前行, 咸小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成长壮大

作为一所发展受限制的老校, 和名校、大校比起来, 底蕴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 “直面差异的教育才有价值, 直面差异的管理才有活力。”咸小人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经过集体决议, 学校决定将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分三步走:

(1) 挖掘特色项目, 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精品轮滑课程。

轮滑是学校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的一个校本课程。在区内学校大肆进行轮滑培训的时候, 我们学校一直不温不火地进行着, 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常态的存在, 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特色上多做宣传, 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2008年开始, 区内其他一些率先引进轮滑课程的学校慢慢偃旗息鼓, 但是我们学校坚持了下来, 与铁骑兵团的合作更趋于规范。不但分批次地将学生送到铁骑兵团长沙总部进行动作技巧、花样的培训, 还请来铁骑兵团的特技师到学校现场指导, 同时学校也与铁骑兵团取得协议, 加快了对轮滑装备的检修频率。在课程的安排上, 学校更是将其纳入每周的一节体育课。

在轮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有些学生怕累怕摔, 有些学生缺乏轮滑运动极其需要的平衡感觉, 学校没有扔下这些孩子不管,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运动惠及每一个孩子。我们深信, 不放弃,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普及才有希望, 不抛弃, 才能让每一个咸小教育者拥有一份责任感。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全力打造, 轮滑课程已经成为咸小精品校本课程, 并摘取了串串硕果。在湖南省2008年铁骑兵团轮滑比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0年市七运会轮滑项目取得一金三铜;学校轮滑队还作为全省唯一一支轮滑队伍参加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开园庆典表演, 接受了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等省市领导的检阅并赢得一致好评。

(2) 因地制宜, 逐步让排球成为学生业余主要运动项目。

2008年初, 在确定大体育特色之一的排球项目之后, 学校立即着手进行了人才储备, 引进了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 并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上规划了两个排球场, 同时将各种器具购置到位, 2009年上学期, 与区体校取得合作许可后, 学校开始招募排球热爱者, 组成了男女两支队伍。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之后坚持训练, 风雨不误, 雨天在走廊上进行基本身体素质训练, 晴天则在球场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中, 我们还多次请排球专家——体校的毕菊梅校长来校指导, 并将队伍拉到区内排球先行学校与兄弟学校的队伍进行友好切磋, 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2010年上学期, 学校抓住市中小学生排球赛这一契机, 决定不管是骡子是马, 都牵出去遛遛。这一遛, 竟然取得了女队市第四名、男队市第六名的好成绩, 让兄弟学校都刮目相看。这无异于给大体育特色这一工作思路打了一剂强心针, 学校更有信心走下去了。学校借势将排球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推广, 原先只能看热闹的学生终于接触到了排球, 从此, 球场上总是学生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咸小的学生, 打破了家庭差距、成绩优劣带来的分化, 尽情运动快乐成长。起先一小部分不支持排球发展的教师, 也感受到这一运动带来的实惠:懒散的学生合作意识在加强, 拼搏精神在增强, 自信心在提高, 学习效率也自然水涨船高了。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到了这一运动中, 学校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各班自发组织的赛事, 教师们不光做裁判, 甚至和学生同队同场比赛。平时我们说教育要讲艺术, 讲智慧, 讲效果, 看看咸小教师于不经意间在排球场上散发的亲和力, 不正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增强了教育的效果吗?

⑶引进智力运动新贵——国际象棋。

2010年下学期, 学校做了岳麓区第一所敢吃螃蟹的学校——率先引进了国际象棋课程。国际象棋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工具, 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全国智力运动会项目, 国际象棋更是一种开发智力最好的棋类, 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 国际象棋已经作为学校正式课程走进课堂。

在引进之前, 学校也曾有顾虑, 作为新生运动项目, 怕家长们不理解, 孩子们不感兴趣, 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上学期, 学校开始与长沙市飞马国际象棋俱乐部取得联系, 详细了解了该项目的特点, 思索了推广该项目的可行性, 决定采取稳打稳拿的策略。率先在一二年级进行试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老师和家长们欣喜地发现, 活泼好动的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容易沉静下来听课, 智力活动明显增强, 也更喜欢进行探究、交流了, 同时通过国际象棋, 小小的孩子也更有绅士风度了。如此两全其美的事, 家长当然会支持了。本学期, 学校顺势而为, 在全校各班举办兴趣小组, 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 同时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的推广, 学校在有限的场地里, 开辟了“国际象棋体验室”, 让孩子们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⒊多方合力, 全力打造学校特色

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支持这一过程的动力, 来自于学校长期以来通过精细管理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1) 建立特色队伍, 壮大教育的核心力量。

首先, 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实施的“名师工程”, 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活动, 同时加强了教师培训, 通过外出学习, 举办讲座, 教学研讨, 校际交流等形式,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学校还改革了教师例会, 在例会中开辟“教改动态”“教师风采”“团队风采”栏目, 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舞台, 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们曾一度反思:“教师是红烛吗?”不, 我们不能把自己燃烧掉来照亮别人最后没有了自己, 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 所以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交流与学习, 教师深刻认识到每个人不一定都有一手好牌, 而在于用心地去把手中现有的牌打好, 由以前的想“教—好学生”, 转变到“教好—学生”。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 而关键是他用心教了几年书。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 我校新增了市区级骨干教师5人, 市区级学科理事6人, 教师由以前的不爱上公开课、教研课, 到现在的主动上“邀请课”, 每位教师都朝着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的目标前进着。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日渐壮大。

(2) 开展特色活动, 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长期以来, 学校注重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环保系列活动的进行, 跳蚤市场的开市, 与交警叔叔的亲密接触……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树立了一个观念:真正的好学生, 并非为名校的学生;而是能让自己学校成为名校的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激情, 让发展成为他们的内部需求, 从而为教育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内部动力。

(3) 营造特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无声的课堂,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2008年下学期, 我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 在原有基础之上反复推敲之后, 完善了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 学校加强走廊文化建设, 三栋教学楼, 每一层楼走廊都明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 甄选了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优秀小故事等配上形象精美的图画, 粘贴上墙, 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各班也制定了各自的班级口号, 黑板报、队角、班级特色展示板等定期更换, 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班级风采和个人风采展示窗口。我们希望, 校园文化的建设, 最终能成就文化校园, 强有力地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陈芳:咸嘉湖小学的张懿校长就学校轮滑特色的挖掘与传承谈了他们的经验, 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谈谈学校特色的传承与转化。

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 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 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 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 不能“凭空杜撰”, 也不能脱离实际做空中楼阁。

翻开溁湾路小学99年的历史, 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可谓辉煌的成绩, 成为岳麓教育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河西最繁华的地段, 区委区政府宿舍所在地, 众多的好单位为溁湾路小学提供了优质生源。王平、刘桂雯、李跃飞几位岳麓区的金牌音乐老师为艺术特色提供了师资保障。岁月沧桑, 时代变迁, 随着区委区政府的搬迁, 随着旧城改造的步步推进, 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蜂拥而至, 随着河西众多高品质的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 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 生源急剧滑坡。师资方面, 艺术类骨干教师相继从溁小腾飞, 走向领导岗位, 青年教师一时难以承担重任。此时, 我们如果再去追求高投入, 光彩夺目的艺术教育特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们在传承难以维系时, 想到了特色的转化。多年来, 我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较大成效, 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 在全市率先吟唱“公民道德歌”, “八荣八耻歌”, 影响极大, 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我校发起的“红手链优雅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典型案例, 由此, 长沙市把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 22日定为礼让日;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 曾就读于我校, 他因病休学后, 我们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 给予他热忱的帮助。我校地处全国优秀社区——望月湖社区, 我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道德银行的活动等等。于是, 我们把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新的特色来打造,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说每一个曾就读, 溁湾路小学的学生都打上了公民教育的烙印。

陈慧:望月湖二小从建校至今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走过了从形成鲜明的项目特色 (环境教育) 到自觉设计学校整体特色 (两型教育) 的特色建设之路。而我, 也是在这所学校,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 从当年的环境教育专职教师成长为一所以环境教育见长的学校的校长。下面, 我来说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 在摸索中形成项目特色。建校之初我校成立红领巾爱我家园环保小组, 率先开始了环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于199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1998年~2002年, 大奖之后, 学校声誉蜚声世界, 但是, 望二人未将其看作终点, 而是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又一新起点, 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环境教育在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2年~2008年, 着力于学生环境素养和环境公德意识的培养。

2008年, 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在麓谷正式挂牌成立, 此举标志着长沙“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被誉为“全球环保五百佳”的望月湖二小, 适逢“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 全体“望二人”发挥传统的环保教育优势,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全面落实“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念, 推动着两型社会的发展, 2010年, 望月湖二小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

第二, 在设计中形成整体特色。环境教育的实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称号让望月湖二小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再一次让学校的项目特色更加鲜明。但如何使这种高知名度转变为持久的高美誉度, 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 提炼出特色理念, 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何提炼特色理念?首先我们对“两型”进行解析。“两型”的核心内涵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最终达到“和谐”。

“两型”是教育理念。“资源节约”,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减负, 要求老师们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用短时、高效的方法让学生会学, 爱学。“环境友好”, 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对自己友好, 身心健康, 积极锻炼身体, 保护视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和同学友好相处。再就是与周边的环境相处好, 即树立节约资源, 重复使用等意识并身体力行,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两型”教育是以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为前提的, 比如教学方式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 教学过程是不是有效、简洁, 教学效果能不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潜能。在“两型”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设置, 打造独具特色的“两型课堂”。

“两型”是管理思想。治校要治思想, 管理要管行为。在学校的这个生态环境中, 学校依靠制度来提升人员素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通过实施两型管理流程: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反思—评价, 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两型教育是无声的教育:一是环境和氛围对人无声的影响, 花草虫鱼, 生命和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环境, 也无声地传达着两型教育的理念;二是人对学校环境和文化无声的维护, 希望整个校园看不到纸屑垃圾, 营造“学校是个家”的氛围, 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教师的健身锻炼。

回顾望月湖二小的发展历程, 我们认识到:

第一, 提炼出核心理念是使局部特色上升为整体特色的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校的特色的形式有所不同, 但其核心理念是前后一致的, 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是项目特色与整体特色的联系纽带, 因此这个理念即要有包容性, 又要有超越性, 结合学校特色发展以弹性空间。“两型教育”理念具备这两个特点, 从项目特色提升到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 整体特色的生成需要学校主动设计。项目特色形成有偶然性, 但整体特色很难自发形成, 因为从局部特色上升到整体特色, 需要对局部特色进行剖析, 从中找出核心元素。在解读醒目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理念, 再从该理念生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

杨登:我总觉得, 我们要搞清楚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间的差别。在学校或小区域内有影响的活动或项目, 我们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学科特色。一所学校应该同时有多个特色项目存在, 但不是每个特色项目都能上升到学校特色层面。随着特色项目的不断发展, 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同时进入到学校发展规划, 由学校牵头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推广, 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初步认定其为学校特色。

我认为, 学校特色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⑴参与面足够大。一个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参与的活动或者凭借几块参赛奖牌称为学校特色是可笑和可悲的, 只有大部分师生都接受和参与的项目才能说是学校特色。

⑵进入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课程 (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堂) , 只有开设相关课程建设, 利用课程推动特色项目的发展, 我们才能认可特色项目称为学校特色。

⑶与学校发展同步。学校特色应该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年复一年停留在同一水平, 只能算“枯死”的特色。

特色学校应属于较高层次范畴,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 特色学校应该不是短期内能发展出来的。特色学校应当渗入到学校价值观中, 也就是说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 (并非指校园环境文化) 中能很自然流露出这所学校的特色。举个例子:阳明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某一天, 阳明小学任一学生在外都能自觉按照传统道德标准为人处事, 有扎实的国学根基, 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都略知一二, 也许到那时我们可以说阳明小学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谢奇华:我支持杨登校长的观点, 特色学校建设是有阶段性的。我认为, 至少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特色理念的构建、特色项目的打造、特色文化的形成。

⑴特色理念的构建就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及遵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下, 每个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 提出一个新的理念, 就等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切入口。特色理念的构建是特色学校发展和形成的开端。如我们提出“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就是努力创造教育自身之美, 把美的因素、美的意识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之中, 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一新的理念,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口, 给全体师生树立了工作和学习的奋斗目标。

⑵特色项目的打造。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打造特色项目, 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特色项目打造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 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 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特色项目, 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特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 也不能好高骛远。优势特色项目的确认要取决于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 诸如本校的基本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 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项目, 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结果必是昙花一现, 缺乏生命力。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的每个特色项目的确立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理念, 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方针, 要从特色理念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如我们学校以声乐、舞蹈、网球等项目为突破口, 打造艺术、体育特色, 培养学生美的声音、美的身姿、美的气质, 就是根据学校实际, 突出学校“美的教育”的理念。

⑶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特色项目的打造最终就会形成一种特色文化, 学校特色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过程, 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不断地打造一项又一项特色, 即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化特征。当一个又一个特色的规范和成熟, 一个又一个文化特征的内化和形成, 一所学校就会强烈地张扬出其独特个性, 让人极易辨别的文化品质。一所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如我们学校以“美的教育”为主题, 以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为主线,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四条文化长廊, 使学校师生得到美的熏陶, 受到美的教育, 而不用刻意讲解和阐述, 这种独特的风格, 让人神往, 这就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求真与探索的精神, 相信一定会引领着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精彩!当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对于这样算是宏大的一个命题, 仅仅一次的“沙龙”肯定不可能穷尽它的内涵与外延, 希望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机会继续探讨。我相信, 建立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的基础上的下一次探讨将会更深入、更全面。谢谢大家!

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 第4篇

时下,有许多学校被评上“××学校”,可到头来,一周五天,上课下课,按部就班,不见与其他学校有啥大不同。特色学校,不等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可以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如写字教学、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体育等。特色学校则要将特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融入教育整体之中,体现独特风貌。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特长学生。建立若干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特色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特殊的办学模式,突出的学科设置,特色的活动等,都是特色学校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是,特色学校必须坚定素质教育方向,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特色学校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也不是搞几次大型活动或上几个项目就能形成特色。聘请一位戏剧演员到校讲讲课,组织一些学生唱唱戏,就能称之为戏剧特色学校吗?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不可心急。

足球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5篇

我校是一所新生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建设书香型校园,打造研究型教师,培育发展型学生”为办学目标,以“河阳线缆女足”、“杏虎德育”为特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学校内涵。近年来,我校以河阳线缆女足特色项目为发展突破口,紧扣市教育局特色品牌创建契机,先后获得了镇江市特色学校、镇江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大背景下,我校积极争创了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现就校园足球开展情况作如下简要介绍:

一、加强对足球运动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1.成立校园足球管理领导小组,分工合作。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统筹规划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做到专款专用。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学校足球项目的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到定期研讨,每学期、每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3.营造浓厚的足球运动氛围。向广大家长宣传学校足球特色项目和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得到家长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大力建设以足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不断丰富足球荣誉室,宣传橱窗开辟“足球专栏”,并定期更新。

4.加大体育设施硬件的投入,为更好的开展足球运动奠定基础。学校每年增添部分足球专用装备,保证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及时添置其它常用体育器材,如球网、标志杆、训练服装等,以保证足球运动的正常开展。

5.学校统筹解决校足球队队员的训练时间、文化补习和其他有关与训练冲突问题,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二、做好足球运动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工作

1.抓基础。各班成立 7 —10人的足球运动小组,经常利用大课间参加一些基本活动。班主任老师做好分组、辅导和组织活动等工作。

2.抓普及。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等时间进行足球基础教学活动,确保人人有足球,人人会踢球。

3.抓训练。校足球队每天安排上午7:20——8:20进行常年训练,有专业教练负责。

3.抓社团。每周三中午12:20—13:00为我校的社团开展时间,参加足球社团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组织下,进行的有声有色,达到了学习技能和锻炼身体的双重效果。

三、定期举行校园足球比赛

1、为了给学校增添更浓的足球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比赛机会,每年的五月份,举办“校长杯”足球联赛,由三、四、五、六年级各班组队参加,比赛采用5人制,对获得年级冠军的班级进行表彰。

2、组织挑战赛。视各班的实力情况,组织个别足球基础较好的班级向高年级足球队挑战。

四、加强学校足球梯队的建设

1.学校成立女子足球梯队,常年坚持科学训练。教练组制订好训练计划,做好训练记录,定期召开教练组工作会议,探讨、研究、总结训练情况,提高训练质量。建立运动员档案,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搞好学校足球队的梯队建设,着重抓好队员的身体素质、基础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为进入高一级足球队做好准备。

3.经常与兄弟学校开展互访性的足球交流比赛,提高球队的比赛经验和战术素养。认真组织队伍参加各级各类的足球比赛,做好比赛的一切后勤保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发展足球育人理念,提高学生素养

1、以球健体,健康成长

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开展全员足球运动,专门安排了足球活动时间,编制了足球操,保证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2、以球陶情,奋发向上 学校将线缆女足与杏虎德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乡德育资源,以球陶情,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用杏虎精神激励队员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困难。通过激昂的足球操、快乐的足球课、激情的足球节、激烈的足球赛等,让学生学会自信、自立、自尊、自强。

3、以球益智、聪明活泼

结合足球特色,加强足球认识、足球情感、足球价值、足球理想、足球道德等内容的开发,陶冶学生身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足球锻炼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生动活泼的足球知识竞赛、快乐足球主题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在动中思,思中动。

4、以球促劳,全面发展

足球运动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学校将足球特色与审美、劳技结合起来,通过足球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在劳动中磨练意志,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足球运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在动作技术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六、开展足球运动的教科研,促进教学不断发展

1.鼓励全校教师开展足球运动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经常探讨研究,交流科研成果,申报足球科研课题,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向纵深发展。2.尝试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选择编排适当的足球内容插入体育课中。

川剧艺术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第6篇

——成都市第三十三中学校创川剧艺术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学会副会长冯其庸先生说:“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失去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川剧作为我们四川本土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有着丰富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传承与发展川剧艺术,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四川人的责任。

学校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川剧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川剧文化如何走进学校,如何在学校健康发展,学校如何借助川剧文化进校园来推进学生的艺术教育、素质教育?我校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组织、有规划的川剧文化传承研究,并不断加大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深入推动川剧在学校的传播,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我们惊喜地看到川剧艺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校园,并在这里生根发芽。

一、学校概况

成都市第三十三中学校始创于1929年,前身为树德中学女子部,迄今已有八十余年办学历史。学校现有学生近1200人,共24个班,教职员工99人,其中高级教师20名,省、市、区级的党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其中陈果老师为区音乐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青年骨干教师58人,占全校教师的54.7%。作为金牛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城北品牌公办初中,学校秉承

“让每个孩子享有成功的快乐”这一育人目标,依托“课堂教学+兴趣社团”的艺术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多样化的艺术能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同时,我校是一所农民工随迁子女约占70%的学校,在生源极其普通的情况下,我校艺术教育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川剧文化进校园”特色教育开展以来,学校艺术教育成效显著。我校历来重视培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艺术素养,因为我们认为在梦想的道路上,这些农民工子女的艺术追求不应该因为经济条件和家庭原因而止步。学校在原有的音、美教育基础上,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范围,增加川剧、舞蹈、版画、围棋、书法等特色教育,以继承发扬本土传统文化为突破口,用艺术创新的手法唤起学生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审美情感,用艺术教学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非常感谢此次“创建”,它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川剧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清楚地了解到川剧文化是如何在我校落地、生根、发芽。通过梳理学校开展“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特色,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传承川剧艺术,继承发扬四川本土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创建背景

1、大背景

川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川剧不但在四川享有盛名,在全国也有着广泛影响,其中享有盛誉的川剧变脸就是国粹之一。川剧是四川民众创造的、为四川民众所喜爱的、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奇葩。川剧作为本土文化,让川剧、四川曲艺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呼声不断传来。为了拯救地方戏曲这一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华,四川省委宣传部成立了“振兴川剧”专门的领导机构和业务研究机构。

2011年11月6日,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局与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提出了川剧发展的八条意见:推进发展机制创新、培养引进川剧人才、支持创作鼓励夺奖、推动川剧欣赏普及、促进川剧传承传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发展协调机制等,意在聚合各界力量,继承和发展川剧这项独具地方特色魅力的地方文化艺术,让 川剧得以发展和传承。

为了弘扬与继承川剧这一四川艺术瑰宝,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于以上原因,成都市教科院牵头确立了《川剧、四川曲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弘扬地方文化精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川剧、四川曲艺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2、学校背景

我校从2011年开始着手将川剧文化引进课堂、引入校园。2011年在成都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员李萍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校参与了成都市“十二五”课题《川剧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同时,学校还有幸承担了该市级课题的子课题《川剧校本教材建设研究——五大声腔部分》的研究任务,学校陈果老师作为课题主研将“川剧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带回了学校,进一步促进了我校“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目前该子课题正在研究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即将结题。

2012年3月,我校陈果老师指导了川剧校本教材高腔单元研究课《别洞观景》,该课被选送至成都市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全市教师继教学习材料。2012年5月,陈果老师指导了川剧校本教材灯戏单元研究课《玉芳上街》以及弹戏单元研究课《桃花村》,这两节课作为西一路小学创建市川剧艺术特色学校的精品课进行展示。2013年5月我校陈果老师执教的川剧研究课《梅花绝句》作为学校《川剧校本教材建设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区进行展示汇报,得到了在场观摩的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同时,在川剧课题的推动下我校独具特色的川剧校本教材《五彩川剧声腔——昆高胡弹灯》已经成形,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使用,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川剧文化课程。

2013年,我校又荣幸地成为全国“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项目四川地区21所课题实验校之一,学校为此成立了课题工作小组,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我校在“川剧文化

进校园”方面的探索研究。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呵护下,在各类川剧课题的引领下,我们一路摸索,不断探求让川剧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形式,将“川剧文化进校园”各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校的川剧特色教育也更趋成熟。

三、融入办学理念,成立工作小组。

我校致力于从人文的角度实践“继承传统,文化立校”这一理念,努力落实“让每一位学生享有成功的快乐”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在传承川剧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我们希望通过川剧特色学校的创建,把继承弘扬本土川剧传统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用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用传统文化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川剧艺术,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学校成立了川剧特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雷志挺(学校校长)副组长:刘燕东(分管德育副校长)、龚建兵(分管教学副校长)、张耘(分管科研培训副校长)

组 员:徐懿、许军、郑晓红、廖鸽明、谢秀明、李雪梅、何端。

工作小组: 组 长:刘燕东

成 员:徐懿、蒲东升、许军、侯挺波、郑晓红、廖鸽明、廖高吉、谢秀明、李雪梅、何端、陈果、张晓敏、夏强、各年级组长。

四、做好物质保障,营造环境氛围。

要让“川剧融入校园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有支撑川剧特色教育实施的硬件做有力的保障,否则就将流于形式。学校非常重视川剧教学、训练活动的经费投入,积极进行“川剧文化进校园”的环境氛围营造。此外,学校还鼓励艺术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全额报销培训费用,逐步提高了艺术教师的奖励力度。

学校按要求配备了川剧训练专用教室、艺术活动室等,为学生统一印制川剧校本教材《五彩川剧声腔——昆高胡弹灯》,并逐步配齐了川剧特色教育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川剧名家唱段集萃》5集全套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摄像设备、各种乐器(如川剧硬场面锣鼓打击乐器全套7件:鼓板、川堂鼓、川大锣、川小锣、川马锣、川铰子、川大钵)、表演服装等;学校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具有“川剧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如增设校园传统文化雕塑、设臵川剧特色宣传展板、布臵川剧脸谱展示墙、打造川剧文化知识长廊和中外艺术名家介绍区等;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班级精心布臵了以川剧艺术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展示区。

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书声琅琅,翰墨飘香。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得益彰,国学经典与川剧文化有机结合。莘莘学子沐浴着朝阳,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享受快乐,演绎精彩。

五、培训师资力量,加强课程管理。

艺术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艺术及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在探索“川剧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中,特别看重打造一支具有川剧理论素养和鉴赏能力,能够承担川剧艺术进课堂教育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职艺术教师4人,其中音乐教师2人(其中有金牛区音乐学科带头人和区川剧骨干教师),美术教师1人(指导学生进行川剧脸谱绘画和版画雕刻),书法教师1人(指导我校川剧文化进校园的环境营造工作),此外还有兼职艺术教师1人(指导川剧配乐演奏),他们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学校要求这些教师除注重上好专业知识课外,自己也要有一技之长,要具有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能力和意识。除此之外,学校在师资培训和课程管理上还做了以下工作:

1、做好常规,优化教科研。

为了使我校“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能科学、高效地运行,取得实效,我们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常规制度,加强教科研指导。学校非常重视艺术类学科的教科研活动,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一是举行“川剧文化进校园”公开观摩课活动,如陈果老师执教的《梅花绝句》、《别洞观景》、《玉芳上街》等川剧文化展示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二是深入做好《川剧艺术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课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川剧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有效形式,继续深入开发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坚持“普及为

基础、提高是关键、拔尖促发展、活动贯全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力争体现学校特色;三是鼓励我校艺术教师参与市区级的艺术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活动。我校陈果老师作为金牛区首届川剧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积极参加区音乐教研员吴蓉老师组织的各类川剧实践活动。2012年5月,陈果老师在区教培中心开展川剧声腔知识讲座,对全区音乐教师进行继教规范培训。

2、建立专家与学校的联系机制。

学校邀请到了金牛区川剧课题组成员和区川剧骨干教师培训班老师到我校指导“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我们还聘请了成都市川剧院院长雷音、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周玉、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丽、金牛区教培中心音乐教研员吴蓉、双流县文化馆艺术指导教师冯重玉等川剧艺术专家、老师为我校艺术教育名誉顾问。这些倾心于川剧艺术教育的老师们经常到我校为师生们讲解川剧知识、教授川剧技巧,开展川剧艺术互动交流活动和精品剧目演出等。同时,学校也鼓励我校艺术教师在川剧艺术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提高川剧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3、加强社区、家校联系。

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家校联系和社区联系,创造条件让家长、学生参与学校的川剧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并将学校的特色教育延伸到社会,如在退休教职工慰问活动上和社区活动中表演我校特色川剧节目等。

4、加强川剧文化学科渗透,让川剧融入课堂。

学校依托《川剧校本教材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开发出了适合我校校情的川剧校本教材《五彩川剧声腔——昆高胡弹灯》,并在7、8年级开设川剧唱腔、川剧身段、川剧脸谱、川剧剧本等校本课程,一周0.5课时,由陈果、何端、张晓敏担任授课教师。同时,学校还设臵有课外川剧活动和川剧选修课,如川剧欣赏、川剧演唱、川剧身段、川剧绘画等,每周保证一次活动时间,并配有专门的活动场地。

学校为保证川剧特色课程的落实,还非常重视川剧文化在相关学科中的渗透。如在音乐课中加入了戏曲欣赏的内容和川剧表演的训练;美术课上,进行了川剧脸谱的绘画指导;体育课中加入了形体操的训练;信息课中加入了川剧信息的查找和电脑小报的制作等等,让全校学生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六、打造川剧特色,培养艺术特长。

我校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普及学校的川剧特色教育,培养学生在川剧表演方面的艺术特长,以此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1、做到普及,认真开展“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

学校以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鼓励并带动学生学唱川剧和学习有关川剧知识,在普及川剧知识和学唱有关曲目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培养和训练,抓好学校川剧表演社团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川剧艺术水平。学校川剧表演社团现参加人数达60人,每周有固定的活动训练时间和专用场地,由陈果老师负责指导。为配合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学校还开设了其他艺术社团,如舞蹈社

团、合唱社团、书法社团、版画社团、文学社团等,占学校总人数的20%以上。为了突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我们将川剧文化渗透到了各个社团活动中。川剧表演社团在陈果老师的指导下,每周一坚持排练,孩子们不怕吃苦,不怕摔打,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透着那么一股精神。舞蹈社团在何端老师的带领下坚持训练,排练了多个优秀的川剧舞蹈节目,并在校园艺术节上一展身手。合唱团从开团以来,从音准到音色都就进行了认真的训练,尤其是学校清音队的表演在金牛区艺术节上获得好评。

同时,学校每年都有举行校园艺术节活动,在艺术节中融入川剧文化特色。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学校参与人数均为100%,在艺术节上也展演了大量有特色的川剧艺术节目,如川剧大幕戏《变脸》选段《观音跳崖唱苦戏》、川剧《金沙江畔》选段《找水》、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月亮走我不走》等。学校还举办了各类丰富多彩的川剧艺术活动,如“欢乐小票友”、“ 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川剧文化展示活动”、“川剧脸谱绘画比赛”、“川剧知识小报评比”、“川剧文化黑板报评比”等,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来进行川剧文化进校园的展示。

此外,学校还利用课间操时间指导全体师生进行形体操练习,鼓励全校学生学习川剧的身段表演,为学生搭建从感知川剧艺术之美到体验川剧艺术之美的桥梁。

2、抓好提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非常重视学校艺术节目的排练,尤其注重打磨我校川剧特色表演和特色课程,在这期间我校参加了金牛区艺术节的各项比赛,并喜获佳绩。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校园里已经绽放出了川剧艺术娇嫩之花。2012年,川剧表演曲目《月亮走我不走》和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参加金牛区艺术节获二等奖。2013年9月,川剧表演曲目《观音跳岩唱苦戏》被金牛区选送到成都市参加中小学川剧节目展评。2013年5月我校陈果老师执教的川剧研究课《梅花绝句》作为观摩课,对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了公开教学,该节课作为金牛区“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川剧校本教材的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并得到了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七、学校开展川剧特色教育的设想

目前,我校在传承与推进川剧文化进校园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这一步的工作让学生感知了川剧的艺术之美,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走向川剧艺术的平台。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学校川剧特色教育,将“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地开展下去:

1、进一步加强“川剧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环境氛围。学校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增设更多富有川剧文化特色的硬件设施,让学生身在校园时时能感受到川剧艺术的魅力,营造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继续加强艺术师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水平,尤其是提高川剧教师的川剧文化理论素养、川剧鉴赏能力

和川剧知识教学水平。开展好学校川剧校本课程的教科研活动,使川剧教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川剧艺术进课堂的教育教学任务。继续深入开展川剧文化课题研究活动,加强川剧课堂教学研究,定期开展“川剧艺术融入校园艺术教育”公开观摩活动,探索“川剧艺术融入校园艺术教育”有效形式,让“川剧文化进校园”活动更加系统化、科研化、课题化。

3、实行专家引领,聘请川剧艺术家、川剧文化方面的专家对我校川剧社团活动进行定期、长效、深入地指导,帮助我校打造出更多川剧表演精品节目。

4、在做好川剧文化校内宣传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外进行我校川剧特色教育的宣传,让川剧这朵文化奇葩不仅在校园内绽放光彩,还在更广大的空间大放光芒。

5、加强与其他川剧艺术特色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其他学校在“川剧教育融入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有效做法。做好与成都市艺术专业学校的联系合作,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人才。

6、每年定期组织师生观看川剧经典剧目,让广大师生都能感受到川剧独特的魅力。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探究论文下一篇:环境绿化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