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24-08-04

课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课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1篇

古文该学点什么

——教学课文《杨氏之子》的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附:这是我与学生学完这课后一点小小的体会,也许说得很不对,未经查阅教学资料,也未引经据典。不对处,愿多指教,这是我所希望的。)

课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2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拓展 第3篇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故事, 但那毕竟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 说给学生听, 也许还是一头雾水。课教完了, 光孤零零的那么个故事, 那么个杨氏之子, 学生很难对语言的精妙留下印象。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言的精妙, 为其露出会心的微笑, 就只有拓展, 增加一些鲜明的材料来巩固。

拓展材料一:

几年前, 学校里有个规定, 每逢周五四点半, 全校教师都要到会议室参加例会, 请教师谨记。有一周学校不开教师例会, 忘记通知某老师。该老师还照往常, 进到会议室一看, 怎么坐着的人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 校委会成员。突然间她明白今天是召开校委会, 一时有些尴尬, 她自个儿说了一句:“我怕是想当官了。”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不是官, 但无意间撞进了一个当官的聚集地, 人家又不好明白说, 自己觉得尴尬, 找个理由下台, 于是就有了这精妙的表达。)

拓展材料二:

我们的学校距离县城并不远, 很多老师都住在县城里, 一放学骑上自行车就回家。有个男老师的自行车坏了, 要搭一女老师的车, 就说:“苗老师, 今天我的车坏了, 你驮我回家。”女老师一听, 笑着对男老师说:“你怕是把政策弄反了。”

(女老师的答话妙在什么地方?一般只有男驮女, 少有女驮男。但这样说就太直白了, 没有一点趣味。把“政策”这个很严肃的大词拿来小用, 指责对方“弄反”了, 幽默效果出来了。)

拓展材料三:

村子里有两个人, 一个绰号叫做“黑牦牛”, 另一个绰号叫做“半节” (断为两截之意) 。“黑牦牛”家买来一头牛, 主人提着根棍子赶牛到山上放, 途中和“半节”相遇。“半节”就问赶牛的人:“要吆黑牦牛去山上放?”“黑牦牛”一脸平静地回答:“是啊, 它不听话, 被我棍子都打了半节半节的。”说完, 两个人相视而笑, 各走各的。

(也只有在这特定的场景里, 语言的精妙才会被感觉到。)

拓展材料四:

春天里, 蚕豆收获过后, 要翻豆地, 张老倌翻地累了, 就到田埂上休息。埂子紧邻大路, 从路那端走来个妇人, 三十多岁模样。妇人来到张老倌旁边, 有事相求, 问他说:“我要来你们村子嫁人, 有没有适合的请大哥给我介绍一个。”张老倌生性爱说笑话:“有啊, 你的条件是什么?说出来听听, 我给你介绍一个。”妇人告诉他:“也没什么条件, 会说话就行了。”“这么个条件, 不难找不难找。我也快收工了, 跟我到家一块吃过饭我领你去。”

女人谢过后就跟张老倌回来。饭吃了, 女人请张老倌带她去看看对象。张老倌说:“不忙不忙, 等我吸袋烟。”眼看太阳下山了, 妇人把上面的要求又提出来, 张老倌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 打开收音机———播音员甜美的声音传了出来。他喊过女人来:“我给你介绍的就是收音机里这个人, 他是最会说话的人了, 不但会说话, 还会唱歌, 很符合你的条件。”妇人一听, 哭笑不得:“我大哥, 你是开什么玩笑!”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4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听课老师,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通读情况

逐句展示,提醒生字,正音。师范读,生画出停顿的地方,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3.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等词语的含义)

5.说故事大意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品味“未闻”,巧引妙迁

1.梳理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比较句子)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一个9岁的孩子,就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赞叹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3.拓展训练

四、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聪慧的杨氏子的赞美,再认真地读一次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引导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

简介《世说新语》,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咏雪》。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试说大意。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家果 知礼仪

思敏捷

孔家禽 巧应答

杨氏之子课文原文 第5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 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6篇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是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 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是古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7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第8篇

一、揭题释义、激发兴趣

师揭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众生:杨氏之子。

师:平翘舌音读得很准。有谁明白课题的意思吗?

(一生举手)

师:在这种场合能够主动举手展示自己的同学都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共同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姓杨的人家的孩子。

师:解释得很准确。“之”在这里做什么解释?

生:的。

师:老师姓刘, 请你用这种方式称呼我。

生:刘氏之子。

师:不错, “子”在古代既指儿子又指女儿, 不过, 我希望在称呼中能体现我的性别特点。

生: (停顿了几秒钟, 试探的) 刘氏之……子。

师:我是男是女?

生:女。

师:把这个女字放进去。

生: (略紧张) 女士。

师:你从中国古代穿越到西方去了。 (众笑) 用课题的方式来称呼。

生:杨氏……

师:我姓刘。

生:刘氏之女。

师:太棒了, 孺子可教。如果称呼你自己呢?

生:徐氏之女。

评析:在公开课的课堂上, 尤其是这种没有事先见面的“借班上课”, 师生之间刚开始还没有形成默契。当教师让学生用课题的方式称呼自己时, 很显然学生在回答时是生硬地模仿, 模糊了“子”的概念。教师立刻点明了“子”的准确意思, 接着追问学生在称呼中体现教师的性别特点。然而学生由于紧张没有准确领悟教师的意思, 师生交流出现障碍, 课堂气氛滞而涩。教师的“课感”帮助她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 耐心地对这个学生进行帮扶, 幽默地帮学生化解回答错误后的尴尬, 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很快顺畅了起来。

二、初知课文, 体验诵读

师:这篇文言文很短, 现在请大家拿出课本, 自由读课文, 把字音读准。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放映课文与课文插图, 巡视辅导。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为wèi、应yìng的读音。

教师范读进行诵读指导。

师:文言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 为了方便我们学习, 课文才加上了标点, 读课文的时候, 有标点的地方需要停顿, 但在一些句子中, 根据它的意思, 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需要用气息拖一个长音, 这就是文言文的诵读。模仿我读的样子, 再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好吗?

(生练习朗读)

师:谁先来读一读?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师:打断你一下。请看这一句 (激光笔指示“孔君平诣其父”) , 句中出现了一个人名, 是谁?

生:孔君……平。

师:对, 他是孔子的第二十六代子孙, 学识渊博, 为人很有修养。人名该怎么读?

生:连在一起读。

师:对, (在课件“孔君平”三个字下画一条下画线) 你试着读一读。

生:孔君平|诣|其父。

师:有点读文言文的感觉了。继续往下读。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刚才我是这样读的吗?

生:不是, 好像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停顿线是放在“家”后还是放在“子”后呢? (课件播放“家禽”与“禽”的解释) 在现代文中“家禽”是一个词, 要连读, 意思是——

生: (看课件) 家中饲养的鸡、鸭、鹅。

师:“禽”字如果单独念, 意思是——

生: (看课件) 指鸟。

师:同学们觉得该如何处理?

(思考片刻)

生:应该是“禽”字单独念。如果“家禽”连读的话,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里饲养的鸡、鸭、鹅”。孔雀是一种鸟, 不是鸡、鸭、鹅。

师:孩子, 你真不简单啊!你的回答反映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的!

师:你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窍门了。

评析:本环节将读准文言文的节奏和初知课文大意融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中, 只要学生了解了词意和句意, 就能正确把握节奏。在指导“家禽”一词的读法时, 尤为巧妙。当学生读错时, 出示“家禽”和“禽”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 而不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 正是这一举动, 体现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一定位,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相启发, 所以才有了学生后来精彩的回答——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是根据句子意思划分的,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三、研读课文, 感受“聪惠”

师:课文中的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 (播放课析“聰”) , 猜猜左边的“耳”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很会听。

师:对, 耳听八方。 (课件出示对“耳”字的解读) 右边心上开了一扇窗户, 表示什么意思?

生:心灵的窗户, 表示很会思考。

生:表示很会想。

师: (课件出示对“聰”字的解读) 你们很有想法, 真正聪惠的人不但要耳听八方, 还要听而能悟。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句子体现了杨氏子甚聪惠?默读课文, 画上波浪线。

评析:没有繁体字的文言文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师在这里采用追溯字源的方式解读“聪”字是教学的亮点。因为传统地拆分“聪”字, 与课文中的杨氏子的行为便对应得很牵强。于是, 教师想到了“聪”的繁体——“聰”, 在《说文解字》中, “耳”表示耳听八方, 会听, “聰”心上开窗, 听而能悟。课文中的杨氏子听到了孔君平的话, 且悟出了话中的另一层意思——用姓开玩笑, 从而做出了精妙的回答。从字源上阐明字理, 与课文内容紧紧相扣, 并为学生寻找杨氏子“甚聪惠”的表现作出了铺垫。

生默读、批注。

生:我画的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因为孔君平说过:“此是君家果。”意思就是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说不下去了)

师:最后一句话是杨氏子的回答, 要读懂这句话, 先来听听孔君平说了什么。

评析:学生意会但无法言传, 教师此时的插入打破了僵局, 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重点导向。已经有学生谈了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感悟, 但思路不清晰, 表达不准确, 该是教师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的时候了。深入开掘式的对话则从眼下拉开了帷幕。

生:此是君家果。

师:聪惠的人就要耳听八方, 你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了吗?

生:孔君平是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 因为都有一个杨字, 好像把杨梅看成杨氏子的兄弟一样, 和杨氏子开玩笑。

师:你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了。再听杨氏子是怎么回答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有一个孔字, 孔君平姓孔, 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开玩笑。

师: (板书孔君平孔雀) 妙就妙在这儿, 一个九岁的孩子不仅能听出对方话中的含义, 而且能巧妙地回答, 假如来人不姓孔, 而姓李, 该如何作答?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什么lí?

生:梨子的梨。

生:还可以说: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黄鹂。 (众笑)

师:好一个巧妙的回答。如果来人姓熊呢?

生:未闻狗熊是夫子……

一生打断:第一个字得是熊, 你说的第一个字是狗。 (生大笑)

生: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 通体是毛, 胎生, 且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为禽乎?

评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处语言运用的训练。一处是用课题的方式称呼老师, 另一处便是此处。这样的设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现场的回答情况来看, 机智、聪惠、巧妙、充满情趣。当学生说道“未闻熊猫是夫子家禽”时, 教师敏锐地追问:“通体是毛, 胎生, 且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为禽乎?”轻轻一拨, 把问题拨给学生思考。这样的问法与文本特点十分吻合, 为学生精心创造了用文言文对话的环境。这样的偶发事件, 足见教师驾驭课堂的成熟与机智。

生 (恍然) :兽, 是兽, 未闻熊猫是夫子家兽。

师:好快的反应!同学, 你贵姓?

生:姓俞。

师:俞氏之子甚聪惠。同学们掌声送给他。

生:老师, 这句话里还有“应声”这个词能体现杨氏子的聪惠。“应声”就是回答得很快, 马上就答出来了, 说明杨氏子的反应很快。

师:你的理解特别准确, 能给“应声”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吗? (板书“应声”)

生:脱口而出。

生:毫不犹豫。

生:不假思索。

师:太棒了, 同学们的词汇量很丰富啊!

评析: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看似不难, 难的是感悟“应声”一词中蕴含的敏捷。若无“应声”, 则无“甚聪惠”。

四、迁移学法、拓展阅读

师:《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 (播放这本书的封面) , 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至今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了。其中著名的《孔融让梨》就出自这本书。今天老师从中挑选了一个小故事送给大家, 同学们试试能否用参考注释的方式读懂。

师播放课件, 生阅读《徐孺子赏月》。

生反复阅读后, 师边做动作边读原文, 生尝试翻译。

师总结。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9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体味语言艺术

1.屏幕出示(马克·吐温应邀赴宴。他对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妇人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马克·吐温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师:这位贵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学生体会他们的言外之意。

师: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的诙谐幽默啊,既避免了尴尬,又回击了贵妇,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运用语言的高手,他只有九岁,他就是杨氏之子。(屏幕出示:10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文章多读几遍。

2.学生个别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弄清文章句意

1.出示题目。

师生共同理解题目。

师: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杨氏之子的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把每一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第一句)师:那个字表示非常?聪慧的意思是什么?慧的意思?相机解决本课的重点句子。

(出示第二句)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介绍孔君平。

(出示第三句)引导学生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出示第四句)理解“禽”的意思,明白“君和夫子:都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4.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理解文意,品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师:朗读古文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要讲究节奏,讲究吟咏,讲究韵律。听老师读第一句。

1.师范读。

师:因为杨氏子非常聪明,所以老师重读了甚聪慧。老师在读时,注意了停顿,还要注意气息相连,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读一读剩下的句子。

2.生自由练读。

3.五名同学合作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五)品读课文,感悟杨氏子“甚聪慧”

1.汇报本小组内的讨论成果。

A.从他们之间的对话中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随机指导:孔君平拿姓氏与杨氏子开玩笑,杨梅姓杨,他也姓杨,他们是一家。小儿也拿姓氏回击了孔君平。体会孔君平与杨氏子的言外之意。

师:你拿我的姓氏开玩笑,我就用姓氏回击你(板书:姓氏)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应声答曰。

生:从应声答曰,读出他的反应快,不假思索。所以他很聪明。

(板书:应声答曰)

C.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用“未闻”显得比较有礼貌。

师:我们就要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读出文中的隐含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文。(板书:未闻)

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师:联系孔君平的身份,在朝为官,又是长辈,说话就应该委婉一些。这样才更加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师:(指着板书讲解)杨氏子听出孔君平从姓氏上做文章,是一个会听的孩子,从应声答曰,看出他是一个反应快的孩子,从未闻看出他的礼貌,所以文中第一句说他“甚聪慧”!(板书:甚聪慧!)

(六)体味古文的魅力,熟读成诵

师:本文用了仅仅55个字,就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古文的魅力!现在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能背的同学背!

(七)拓展阅读,会学古文

师:《杨氏之子》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它是一部专门写人物言行的微型小说,由许多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小故事构成。像大家所熟知的《孔融让梨》《望梅止渴》《管中窥豹》等小故事都是出自《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聪明的小孩,下面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小故事。(出示:《王戎不摘李》的古文原文及注释)

师:大家利用今天我们学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朗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这个故事。

1.生嘗试理解故事大意。

2.齐读古文,读出韵律美。

3.推荐阅读书目《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10篇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 “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ɡ hui yi nǎi yuē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 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第11篇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感受小孩聪明和其语言的艺术。在本课最后,要对开展综合性学习作些布置。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古文的韵味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体会小孩应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谈话:谈语言艺术在交流中的作用,引入第三单元。

2.板书,齐读课题。简介《杨氏之子》及文言文的特点。

3.再读课题,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

4.谁能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你自己的姓氏,怎么介绍?(激发学生趣)

二、读通课文,体会节奏

1、强调熟读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板书:熟读)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交流:疑问与发现

教师强调:“应、为、惠、曰、禽”的读音,“曰”的写法。

3、抽读课文,了解读文言文的情况。

(评价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范读,比较不同。

请大家听听,老师读的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同。(停顿不一样)

5.师生练读,划出节奏。

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大家试读,划出朗读时的停顿。(学生反复读中比较,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重点弄清“家/禽”)再按节奏读。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参考课文后面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同桌交流: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理解“甚”的意思。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注释,理解)

2):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A: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强调“其”“乃”的意思

B: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板书)

强调:理解文言文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3):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最后两句:理解“君家果”“君、夫子”是什么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强调停顿和节奏。

五、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你能说说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板书:聪惠(智慧)读第一句。

2)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抽答。

2、全班交流。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为什么这样说?

(由杨梅想到小儿家的姓,开玩笑,语言风趣幽默。)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意了吗?(他知道客人在拿他的姓开玩笑)所以他-读。

(3)这个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里?

A(他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板书:孔雀)

B(比较理解:不生硬顶嘴,针锋相对,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读。回答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设想:孔听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引导揭示中心词“聪惠”

4、小结: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刚才,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然后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再进一步去体会到了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五、熟读成诵

1、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读。

2、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六、拓展

按照49面上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开展活动,然后请你们张老师抽时间让大家来展示你们的活动成果,进一步地去感受这语言艺术的魅力。

上一篇:规范升旗仪式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的经典励志语录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