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2024-07-25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精选6篇)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第1篇

《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3.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3.3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1.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麦克卢汉、戈夫曼、梅罗维茨等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表现,全面分析技术对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4.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2.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是讯息” -

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3.热媒介和冷媒界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1.戈夫曼:“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2.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3.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2.“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媒介事件”

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3.“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4.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2.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2.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10课时)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掌握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的内涵。

重点、难点: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 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以往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也早已被渠道过剩所取代。

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

1.2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发达国家报纸发行下降。2.中国报纸发行增速减缓。3.广电收听收视率下降 1.3 经营收入变化

1.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下滑 2.西方报业出现经营困境 3.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

1.4 受众结构变化

1.受众人数和时间减少 2.年龄结构老化

3.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众 1.5 阅读习惯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1.6 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报纸消亡论:报纸在2043年消失 2.报业寒冬论

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3.报业“春天论”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新闻 2.1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2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1.传媒接近权

从法学角度看,传媒接近权称为表达渠道权。指的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下产生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媒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

2.公民新闻

各种不同定义,掌握其中核心要素。3.公民新闻实现传媒接近权 首先,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从被动的受众地位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而成为公民记者,在对传媒的深度参与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其次,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4.公民新闻的规范

公民新闻在实现传媒接近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3.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3.2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3.3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10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重点、难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新媒体盈利模式。第一节 传媒产业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1.1 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的传媒产业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国。

第二节 我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2.1 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1.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和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

2.新媒体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

3.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2.2 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1.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获得了主流的社会地位。

2.2008年发生的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为新媒体的主流化提供了机遇

3.普通网民政治博客影响起步,开拓了个性化的政治表达平台。2.3 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3.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 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4.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5.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1.长尾理论与微内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2.长尾理论和微内容在新媒体产业中的运用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1.广告盈利。2.销售盈利 3.渠道盈利 4.增值服务盈利

第六章 媒介融合(4课时)教学要求: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了解媒介融合的类型;掌握媒介融合的特征。重点、难点:媒介融合的特征。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1.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2.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类型 2.1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2.2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1.所有权融合 2.策略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2.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 4.2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 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 4.3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

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报业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掌握数字电视;理解广电与电信的融合趋势。

重点、难点:数字报业实现路径;数字电视。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1.数字报业的内涵与外延

2.数字报业是报业战略转型系统工程 3.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区别 4.数字报业误区与发展障碍 5.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 1.2 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1.渠道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

2.内容拓展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 3.经营拓展延长产业链

1.3 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1.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报业管理的指导性政策 2.数字报业目标

一是跨媒体、包含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是跨地区,不局限在行政区划,跨地区发展经营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2.1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2.2 广电布局新媒体 1.国际集团布局新媒体 2.国内广电布局新媒体 2.3 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1.三网融合 2.数字家庭 2.4 数字电视

1.西方数字电视的发展 2.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广电系统制定了数字电视广播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6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理解人肉搜索;分析网络世界中各种侵权行为;了解新媒体

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

重点、难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新媒体的管理。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1.1 人肉搜索

1.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 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 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 2.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1.2 艳照门 1.3 恶搞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

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1.4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 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2.1 百度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两天,央视“新闻30分”栏目以《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为题先后对百度搜索引擎模式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称,由于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关键字,例如“癌症”“性病”等,一些非法医疗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于合法网站前,而一些正规网站由于没有资金购买关键字,而遭到了百度屏蔽。

2.2 垃圾短信

2.3 病毒经济

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估计,目前木马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2.4 网络推手

网络大大降低了权力的门槛,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来不可企及的权力。然而,广大网民的背后站着更多、更强大的统治者。这就是网络推手。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3.1 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在Yahoo逐渐壮大时,及时发现危机,拒绝向其提供新闻转载,专心经营自己的报纸网站,从而保护了内容产品的专有性。

在我国,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出了“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的《南京宣言》;2006年初,解放日报集团向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出了旨在“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的《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倡议书》,联合成立“报业内容联盟”。

3.2 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作品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著作权人对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作品难以控制,擅自下载、传输、复制其作品的行为十分普遍。

以网络视频为例,从制作者角度划分,国内的网络视频内容大致有三种:专业影视机构所生产的内容,用户或非专业工作室所创制的UGC,以及流传经年、版权不明的内容。

就第一类内容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

对于第二类的UGC而言,由于用户在使用编辑材料上不会过多考虑有无使用权,因而所创制出的内容,其版权更是难以界定。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4.1 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1.国外新媒体的管理是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国外: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经济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社会性管理则侧重于对社会效益的控制,如经济行为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等。

2.在国外,目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有4种: 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4.2 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1.相关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 2.备受争议的网络实名制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第2篇

1.请简述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

答:(1)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亦可以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2)教学媒体指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一般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二是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3)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它的优越性在于:一是教学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能实现学习资源大规模共享;二是不仅能传递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准确直观地传送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三是能记录、储存、再现、加工处理教学信息。

2.请简述教育史上四次教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并对开发、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发的第四次教学技术革命进行阐述和展望。答:(1)第一次革命: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思维与记忆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有效地传授给他人。这个传授过程最初在家庭成员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推荐部落中有经验和威望的年长者来教育下一代,直到产生了在语言教学媒体阶段专职教师出现的教育方式。

语言在教学中的特性: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局限是抽象,需要手势表情等辅助;传播距离短,难以保存。(2)第二次革命: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文字、纸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成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

(3)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科书统一教学,并由此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教科书产生的优点:对学生的培养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教科书,按自身水平有效学习;

局限是:采用文字符号去描述,过于抽象,一般需借助其他直观教具。(4)第四次革命:19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媒体,如如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它引进教育领域的结果,使得教育方式和规模又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远景:一是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二是学习方式多种多样。2.请简述几种教学媒体分类法,并对这些分类法进行分析。答:(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3)按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5)按媒体的使用方式分类;(6)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模块二

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形态? 答:(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2)信息产生于物质相互作用:信息体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在信息体上留下了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就是信息;(3)信息的形态包括: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教学媒体通过符号去贮存和呈现教学信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结合教学媒体的五种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使所选择的媒体的特性符合对象和环境的要求。

(1)根据媒体的呈现能力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等特征的能力各不相同,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特点并结合教学环境来选择。

(2)根据媒体的重现力选择。各类媒体存储信息、重现信息能力不同。

(3)根据媒体传送能力选择。根据教学环境,是在教室内传播信息还是远程大范围传播来选择不同媒体。

(4)根据媒体可控性选择。如个别化学习环境,就需要选择简易操作的媒体,如广播电影一般难以控制。

(5)根据媒体参与性选择。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的参与程度选择不同媒体。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3.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1)教学媒体影响教师。教学媒体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转变,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教学媒体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大范围影响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3)教学媒体影响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媒体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同样,学习方式);

(4)教学媒体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个别化学习,远程教学。4.如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优化教学?

答:(1)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应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

(2)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模块三

1.请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编制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的内容和技术手法都要科学、符合实际,充分利用媒体包含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2)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编制教学媒体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表达,善于在直观形象基础上提高到抽象理论层次;同时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中的直观形象要用语言文字图解等进行抽象概括,掌握完整的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既要按照大纲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一般情况,使教材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同时应编制一些大纲外的材料供不同程度学生自我提高。

(5)启发性原则。选用的素材要能引起学习兴趣,编制的材料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课程的教学媒体要符合学科逻辑体系,保证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内容的呈现要有适合的节奏与速度。(7)巩固性原则。教学媒体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理解透彻;教学媒体中可提出视听后的作业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2.简述你对所学几种教育理论的认识。答: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1)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教学目标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1)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来考察;

(2)教学效果取决于诸要素的合力,应对教学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成功的过程,学习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3)人际关系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氛围。

(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S-AT-R;(2)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而非盲目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注意的功能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其他刺激并抑制对他们的反应;作用:通过适合的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教学内容上。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作用: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配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3.在编制影视教学媒体时应用的无意注意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答:(1)控制拍摄对象不同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对拍摄对象的本质引起充分注意,可以采用特写、鲜艳色彩、强光、特殊音效的方式加强刺激;

(2)利用动作性引起刺激。如利用镜头推跟、闪烁的指示标识等引起无意注意;

(3)选择拍摄材料的新异性;

(4)选择的内容与呈现的方法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5.教学媒体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要素?请举例说明。

答:(1)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如课程教学媒体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2)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将信息转化为符号,信道编码再将符号转化为信号;

(3)信道,即信息传送的通道。如电视信号的传送通道有闭路电视系统和开路电视系统;

(4)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如看电视,信号转化为声音图像符号,学生看到听到后转化为信息意义;(5)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如看电视的学生;

(6)反馈。信宿获取信息后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应,并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信源,如看电视教材后有不懂的,请教编导老师;(7)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一切干扰因素,如电视机故障造成了接受的图像不清等。

模块四 1.请简述教学媒体利用的基本原则。

答:(1)发展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了解各种媒体的内在规律和正确使用方法;

(2)综合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要避免单一,应综合多样,互相补充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

(3)经济性原则。应考虑教学媒体的投资效益,尽量降低成本,少花钱,多办事,选用那些能达到所期望教学目标的最便宜的媒体。(4)教学最优化原则。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应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请列举媒体使用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答:(1)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讲授;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发现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自主学习。利用教学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将教学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4)协作学习。利用网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进行协作学习交流;

(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如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实践;

(6)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7)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选取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专题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综合学习。不受学科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体验、协作、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扩展;

(9)创新学习。推陈出新,自己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

3.请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媒体,利用这些媒体来配合讲授“教学媒体编制的原则与原理”的教学内容。答:一.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编制的教学媒体,对于向学生传播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必须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根据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3)适合学生接受水平。

(二)科学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能正确反映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选用的材料、例证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3)各种实际操作必须准确、规范;(4)所表现的图像、声音、色彩都要符合科学的要求。

(三)技术性。编制教学媒体,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声画同步,要保证良好的质量。

必须注意:(1)设备要处于良好的状态;(2)制作人员要掌握有关技术。

(四)艺术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必须注意:(1)内容要反映真善美的事物;(2)构图要匀称,变换要连贯合理;(3)光线色彩要适度,使观者感到舒适;(4)音乐和语言要适当,使听者愉悦,从而收到教育效果。

(五)经济性。(1)要有周密的计划;(2)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收获。

二.教学媒体编制要依据传播效果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建立在共同经验上,教学媒体的设计要重复考虑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二)抽象层次原理。教学媒体的素材要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选取,知识能抽象出要点,再用具体事支持;

(三)重复作用原理。将概念在不同场合重复呈现,用不同方式去呈现;

(四)信息来源原理。教学媒体编制中的信息来源应是有权威的、真实可靠的;

(五)最小代价律原理。低成本,高效益地编制教学媒体。4.请选择一种教学媒体利用的选择程序,并简述用该程序选择媒体的过程步骤。答:表格式程序。(1)分析目标(2)目标分类(3)列出教学活动(4)选择刺激种类(5)列出备选媒体(6)理论上选择的最佳媒体(7)最终的媒体选择(8)总结媒体选择的基本原理(9)媒体制作者的知识水平

模块五

1.用光学投影设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2.结合自己制作幻灯片以及与同伴进行作品分享的经历谈谈:一个好幻灯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题材典型,所选内容为重难点问题,符合大纲要求;(2)结构合理,内容层次分明,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过程;(3)语言流畅生动,能结合画面,简明扼要说明问题;(4)格式规范,图解清晰,配音准确合理;(5)符合艺术性原则;

(6)符合经济性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3.用电声媒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4.结合自己使用音频教材进行学习的经历谈谈:一个好的音频教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内容和结构组织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所选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适合录音手段表现的;

(2)声音能够满足重现教学需要的真实、规范,便于模仿训练;(3)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设计新颖独特,信息量比文字材料有所扩充,便于培养创新思维;

(5)解说准确清楚、口语化、优美动听,声效真实形象,音乐自然流畅;三种声音比例适当协调;

(6)符合经济性的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模块六

1.简述彩色电视的制式。

答:根据色度学的三基色原理,各种彩色光几乎都能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在彩色电视系统的发送端,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把三基色信号转换成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这些编码方式叫做彩色电视制式。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和13种黑白电视制式组合,形成了各国家地区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

2.摄像人员用什么方法操作摄像机才能达到摄像要领的要求? 答:(1)画面要平。可使用三脚架,同时借助寻像器横边和地平线平行;

(2)摄像要准。起落画幅要各预留5秒以上时间,变焦“赶前不赶后”;(3)画面要稳。固定镜头要三脚架,摇镜头最好用轨道车,肩扛式要两脚分开站稳,呼吸均匀,扭转腰部来摇,拍摄运动物体用广角镜头。

(4)摄速要匀。尽量采用电动变焦,拍摄前调整好三脚架转动部分的阻尼。

3.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有什么不同?

答:摄影构图是动态构图,摄影是静态构图。动态构图要根据被摄物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的特点去组织画面,镜头运动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但要有目的。动态构图更注意运动的方向、速度、节奏、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变化。4.如何确定图像编辑点? 答:选择图像编辑入点与出点,要使镜头组接流畅、自然,既符合运动与心理规律,又避免编辑点视觉间断感。(1)主体动作编辑点(2)镜头运动编辑点(3)穿插镜头编辑点(4)人物情绪编辑点

5.简述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答:虚拟演播室系统是一套由计算机主机与软件、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以及A/D转换器、视音频切换台、延时器、色度键控器构成的电视特技制作系统。

(1)蓝室(现场所有布景为蓝色,作为将来抠像的基准色);(2)虚拟演播室专用摄像机(配有运动检测和识别系统,即跟踪器,用来获取运动参数);

(3)计算机主机与图形图像发生器(处理传来的运动数据,计算出虚拟三维场景的运动)。

原理:在虚拟演播室中,演员在一间蓝室进行现场表演,摄像机采集前景视频信号,摄像机上的跟踪系统实时提供摄像机移动的信息,这些数据被送至一个图形计算机,三维计算机图形发生器实时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背景环境,以蓝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像机图像,经延时后与玄子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工作,并通过色度键控器“联合”在一起,实时产生一个组合的特技图像。6.应从哪些方面建立电视教材的评价标准? 答: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

观点正确,思想性强; 选题恰当,适合教学对象需要;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注重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2)科学性:

符合科学原理,表述准确,属于规范; 内容真实,逻辑正确,层次清楚; 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规定;(3)技术性:

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对比适中; 声音清晰,音量、音乐适当,音乐音响和谐; 声画同步,组合顺畅,画面无扭曲、抖动现象;(4)艺术性:

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技巧、特技选用恰当,画面生动,声音和谐;(5)效益型:

投资合理,效益好,经济适用; 作品生命周期长,发挥作用大。

模块七 1.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来评价?请列出你的评审标准,并说明原因。答:

(1)教学性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2)技术性要求

程序运行 信息呈现 用户界面(3)文档资料要求

或者:(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使用性(6)经济性

2.设计网络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网络课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答:(1)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

(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操作简单,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

(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应采取多种策略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

(4)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符合科学性,编排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5)协作性原则。应提供协作学习工作的工具盒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原则。应重视教学设计。类型:

(1)课堂演示型;(2)自主学习型;(3)协作学习型;(4)模拟再现型;(5)测验评价型;(6)趣味游戏型;(7)综合型。

3.校园网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

(1)教育管理系统:

行政事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后勤管理 信息查询 一卡通(2)教与学应用系统

学习系统 教学资料库 教学演示系统 网上备课系统 题库管理系统 考试与评价系统(3)通信服务系统

学校主页、师生主页、电子函件、电子公告等(4)远程服务系统

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学生自查询(5)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系统监控、网络安全 4.因特网的服务功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

(1)电子邮件。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的电子媒体信件;

(2)文件传输服务。通过FTP,可以在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互传文件,而不管这两台计算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是否相同;

(3)远程登录。用户从本地计算机登录进入远程主机,使用远程主机的计算机资源。

(4)信息浏览服务。利用WWW服务和HTTP协议,用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从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影视和声音;

(5)公告牌BBS服务。BBS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6)网络电话。通过因特网传输交互语音,费用要比普通电话低得多。

(7)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利用因特网视频通信技术使身处异地的不同学生或教师“聚集”在同一个虚拟教师中。

(8)其他功能,如USENET新闻讨论组、GOPHER信息系统、聊天室、联网游戏等等。

5.多媒体数据库在教育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多媒体数据库是为了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存取、检索和管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简单地说,多媒体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可以共享的相关多媒体数据的集合。(1)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2)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媒体素材、课件、试题、案例和网络课程(3)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将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化。

(4)远程教学与培训。基于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

(5)多媒体信息系统,是专门机构专门收集、制作与发布的、面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性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6.请简述“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答: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内涵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及移动通信设备等实现交互式、非线性、个性化的教育传播。主要特点有:

(1)当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依托移动通信设备和专用电子操作系统、软件等;

(2)移动学习强调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3)其优势首先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情境下时间、空间的固定化,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即时学习。外延:

(1)基于问题的学习;(2)协作学习;(3)自主学习;(4)非正式学习。

7.请列出三种新型媒体,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教育应用上具有哪些特征。答:

一、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视音频媒体文件的平台,是数字广播技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有声博客”。

(1)生动性。在符号形态上比博客等文字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个性化。节目内容个性化、传播形式个性化;

(3)简易性和高效性。低技术门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下载观看教学节目。

二、门户网站,可以被理解为网络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导引。

(1)庞大的信息“网阵”。门户网站界面有很强的导航性;(2)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学习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相关资讯;(3)与社会动态的高结合度和内容的时效性。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成了电子感应白板、鼠标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组件,集教学培训和记录媒体为一身的新型媒体。其核心载体是电子感应白板硬件设备和电子白板操作系统。(1)交互性。电子白板与计算机之间的实时操作和信息传输;以及提供的课堂投票等功能实现学生的直接参与;(2)实时记录性。可将教师的各种操作演示实时记录保存,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自我评价,节省学生抄录板书的时间;(3)管理便利性。可以对存储其中的信息进行快捷的调用、编辑和管理;无粉尘、低消耗无污染。

模块八

1.请简述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教学功能。

答:多媒体综合教室首先用于播放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并具有以下功能:

(1)展示实物投影;(2)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广播与录放音;(4)电视广播与录像重播;

(5)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与浏览网上资源。(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试验;扩大教学规模)

2.请简述语言实验室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答:语言实验室是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和训练的专用教室,由教师控制台和学生座位厢两部分组成。教学功能:(1)控制与显示,保证整个教与学过程有序地进行;(2)呼叫与通话;(3)播放与示范;(4)跟读与录音;(5)监视与录音;(6)遥控与复制;(7)评价与分析。

3.请简述微型教学系统的使用和教学功能。

答: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特征如下:

(1)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

(2)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3)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程”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

(4)在进行“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时间过程记录下来;

(5)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他人评价。教学功能:

(1)用于分组训练;(2)用于交互学习;(3)用于示范教学;(4)用于讲评教学。

4.请简述视频会议网络系统的含义及教学功能,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会议网络系统。

答:视频会议网络系统就是通过终端与网络使身处异地的与会者可以就同一议题参与讨论,相互之间不仅可以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及背景,同时还可以交流有关该议题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信息。

教学功能: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交互式教学,即在不同地点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同一时间,进行双向的、实时同步的可视化信息传递与交流。如,V2 Conference,腾商网络会议室,Cooco多媒体通信系统,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等。5.请简述视频点播系统的教学应用,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点播系统。答:

(1)课堂教学。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广播教学。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以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VOD节目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区的远程教学;

(5)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

6.请简述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答: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al System)是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交互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开放式的人机交互系统。教学功能:

(1)交互主动式教学。关于概念和过程性知识的学,以双向会话和测试方式向学习者提问,鼓励学习者进行推理,然后修正学习者的概念;

(2)教练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3)诊断教学。通过辨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概念来指导学生学习;

(4)微环境模拟。提供一个有限模拟环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等推理过程,发现未知的规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教学功能:

(1)教育方面的专家系统。诊断学习问题、帮助研究者们选择和采用最为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等;

(2)专家系统著作工具。学习者利用著作工具来生成专家系统,以提高其问题解决技能,刺激其深入研究;

(3)教学模式识别。教学信息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

(4)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智能答疑软件、语声识别等。

7.请简述虚拟现实系统的教育应用。答: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第3篇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程》一书思想性、政策性比较强,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单凭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将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许多实验表明, 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 如果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 再通过讨论、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信息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我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 视听结合, 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述《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这节内容时, 课文向学生呈现了许多史料, 如“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天山阿拉沟第28号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凤鸟纹刺绣, 经鉴定, 这是一件来自中原的产品”, 我通过百度搜索到了这件刺绣的照片资料, 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给学生, 学生非常感兴趣, 并且还对奇台哈萨克民族的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部分女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刺绣呢, 作品参加自治区的手工作品比赛还得了一等奖。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充实知识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

《教程》一书内容丰富, 总共十章三十节内容, 每一节内容也非常多。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还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方法教学, 恐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我在讲述《当代中国及新疆的民族概况及历史启示》这节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 用表格的形式辅之以新疆行政地图, 向学生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00年以来, 各民族的人口数字变化及居住地区的分布情况, 学生形象地了解到维吾尔族绝大部分生活在南疆地区。在介绍“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一目时, 我通过百度搜索到许多史书资料及图片资料, 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是各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布置网络作业, 巩固教学效果

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学办学模式不一样, 我校有全日制学生, 也有半工半读的学生, 还有业余制学生。向学生布置作业时, 如果像普通中学一样要求学生统一交手写纸化作业, 恐怕很难收齐作业, 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平时形成性作业的成绩。为此, 对半工半读的学生和业余制学生布置作业时,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校园网上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作业, 我也在网络上批改作业, 并把批改意见反馈在校园网上, 以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破坏新疆安定团结反动事件的文字

图像资料, 揭露“三股势力”的反动面目,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国家编写《教程》一书的目的就是要让新疆各族青年学生在学习之后,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事求是, 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 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 增强“四个认同”意识 (即对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 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新疆的民族团结事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总之,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新鲜的课题,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创新, 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摘要: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广泛搜集资料, 辅助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充实知识内容, 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布置网络作业, 巩固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 搜集破坏新疆安定团结反动事件的文字图像资料, 揭露“三股势力”的反动面目,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求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第4篇

【关键词】理论力学 多媒体课件 制作 应用

一、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力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应该由实例将其引入,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的超链接将与之相关的工程案例融入其中,并插入大量的电子图片、图像资料,以此来为学生建立二维、三维静态、动态的力学分析模型,然后基于切合实际的模型之上建立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以及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例题分析、例题计算和实际工程相联系起来。教育者只有将理论和实际融入理论力学的课件当中,将文字、图形、照片、案例、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对课堂教学板书方式的模仿

教育者应该始终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再回到实际的原则制作理论力学的课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选用逐行、逐段时间差的方法来显示相关的理论推导以及解题的各个步骤,对于极为重要的概念应该采用逐字显示法,重要的公式采用填充效果显示法。这种时间差显示法能够配合教育者的授课节奏,能够较好地模仿传统课堂教学的板书方法,进而才能增强学习效果。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应该尽量地和教育者日常授课习惯以及授课节奏保持一致,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为教学方法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尽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以此来保障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应用相关的理论力学知识。

(三)重视对课件编排的科学性

理论力学具备了概念繁多、图形复杂、技巧丰富等特点,因此,教育者在制作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精选素材,保证课件编排的科学性:重点编排基础概念以及基本方法,详细阐述略为复杂的概念,详细推导复杂公式。由于各个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教育者应该对某些教学内容注明专业对象,这样一来在授课的时候,教育者就可以依据专业的不同对课件内容进行适宜的调整,进而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一)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和过去的板书教学并不存在矛盾关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教育者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至于那些文字和图像相结合的教学知识,应该选用多媒体教学比重略大的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利用直观的教学环境。对于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点,教育者应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板书教学在黑板上留下痕迹,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知识点。

(二)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一味地盯着黑板、课件,应该及时充分地从学生的表情获取教学效果的相关信息,比如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理解、是否存在疑问等等,并根据相关信息及时地调整授课节奏和重点。具体方法如下: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主幻灯片,是授课的主线,剩下的内容制作成子幻灯片,设置为隐藏状态,这样一来教育者就可以根据实际来适当地增删授课内容;将例题显示在屏幕上,不仅节约了教育者的板书时间,而且教育者还可以利用学生分析例题的时间走下讲台,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在小结课件之时,教育者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启发式提问,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掌控授课效果。

(三)利用教育者自身这个媒体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课件仅是它的一个组合部分,而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教育者自身,准确说来是教育者的语言。语速应该适中,保持抑扬顿挫,以便学生及时思考;语气应该简明、清晰,需要之时插入相关问题和讨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里所指的教育者语言还包括了教育者的肢体语言,它能够将教学课堂生动形象化。总而言之,教育者就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这个媒体来弥补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理论力学是众多力学课程以及专业课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开展,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教育者务必应该加以重视。随着教育界深入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水平,当然理论力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针对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此希望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能够更加完善,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文璇,许薇,陈静等. 理论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2]王晔,杨姝. 塑性力学电子课件制作与课程建设初探[C]. 2006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论文集,2006.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第5篇

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导入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环境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等八大智能的特点,按照智能类型模块设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活动目标,旨在提高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作 者:冯雅娟 Feng Yajuan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0:G434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大学英语 多媒体 应用

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 第6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应用多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手段[1]。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多种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等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但在免疫学多年的教学体会中,除了有利的优势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浅谈一下在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有利优势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支柱学科,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知识,知识体系复杂,但前后知识具有相互关联及系统性。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出其特点。

1.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免疫学课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单用汉字表述,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用图来解释,NK细胞杀伤靶细胞要利用抗体作为桥梁,通过免疫球 蛋白的Fc段结合,把效应细胞、抗体和靶细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执行杀伤作用。若能配合Flash动画效果会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观化。课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大,而且是免疫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学习后面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因此要尽量讲解好这部分内容。比如免疫球蛋白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为什么要用两种酶来水解,水解的位点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使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观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复杂的分子机制系统化。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是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演示,一步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禁锢了思维。授课中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师教学经验少,课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发挥和讲解的知识内容就较少,课程中怕讲错、讲漏内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死盯着屏幕,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信息量大顾此失彼。学生普遍反映PPT内容多,翻页快,跟不上记录,不利于做笔记。没有多媒体时主要靠板书教学,教师边写板书边讲解,下面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进程,基本上能完成笔记。但多媒体的应用却顾此失彼,若顾着记录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解,影响了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要求课下回放投影,不懂的还要课后重新讲解。

3.复习局限于PPT。对于懒惰的学生不喜欢记笔记,等下课了就要拷贝老师的课件,而课后就根据课件内容复习。熟不知课件内容简捷、文字少,在课后不利于理解,若课件上不表明重点及难点内容,一味地按照课件复习的学生会一头雾水,对于掌握知识点及考试答题的完整性都受影响。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克服弊端发扬优势

根据以上教学体会和分析,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弊端发挥优势。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体技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结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听讲与记录融汇一体;除此外还要用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多媒体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主导性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总之,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教与学的双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软件园建设工作方案下一篇:国家安监总局第30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