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2024-09-12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精选6篇)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第1篇

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游戏。《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同等在区域活动里,懂得利用的,可以成为教育场所,不善于驾驭的,却成为让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究其原因,实为教师作用所致。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指导策略。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幼儿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教师的支持、启发和引导是实现小班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1、教师成为区域活动的主宰者,教师不恰当的干预。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如:在区域游戏时,明明选择了“娃娃医院”游戏,老师觉得明明有些调皮,自控能力差,便让明明担任“挂号”的工作,由于很少有“病人”来挂号看病,明明显的无所事事。游戏结束时老师还特意表扬了明明能够坚持“岗位”。游戏中幼儿徒有游戏之表。而不具有游戏之实,缺乏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在老师的指挥下幼儿并没有享受游戏带来的自由、轻松、愉快、成功。教师担心个别调皮、自控能力差的幼儿在活动中太“活跃”,甚至出现破坏行为,才动员他们去做一些清闲、安静的角色,这样教师也省心了,但这种干涉会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第一,教师为幼儿选择了角色,在幼儿看来,这是教师在惩罚他,他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总是不让他玩他喜欢的游戏从而影响师生间的感情,第二,幼儿对不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受到约束,长期受到这样约束对身心发展不利。第三,使孩子失去了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机会,又失去了认识自我的机会.2、对孩子参与区域活动指导表面化、肤浅化、形式化,把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就当作真正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说:“教育要站在儿童的位置上”。并且“钻到他们的肺腑里去”。幼儿的心理世界与成人全然不同。我们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无目的的走动、缺乏深入观察,走到“医院”问:你是医院的什么人?走到娃娃家问:“你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请客人进门?等等。这些提问反而打断了幼儿的思路,不能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急于用自己的美好愿望去代替孩子的成长。忽视了游戏自身的特点,指望通过一次游戏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对区域活动评价采取了表面化、肤浅化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一律“你真棒!真能干!”等等,对具体的东西没有作出实质性意义的指导和评价。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顾此失彼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一头扎进某区角中和幼儿一起玩起来,成为幼儿纯粹的好伙伴,如到娃娃家去当妈妈,而忘了自己还有组织指导的身份,忽视了对其他区角的指导。

4、教师忽视幼儿在区角中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偏区现象。

有的幼儿在活动区选择区角时存在偏区现象,教师不在意调控。如:建构区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娃娃家、表演区又几乎都是女孩子的天下。平日不善言语的幼儿只喜欢在美工区活动。活泼开朗的特别喜欢角色区。

5、教师评价幼儿区域游戏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常以“检查者“的身份,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忽视幼儿参与活动本身,判断幼儿需求和发展水平。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生活区开展“玩玩切切尝尝”活动刚开始时,没有一个孩子想到与同伴一同品尝,甚至还有孩子想着办法拒绝与同伴分享。当我观察到这些情况后,就有针对性地在班级里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的情感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且每次在经验分享时都让幼儿谈谈自己与朋友分享的快乐。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了解其原因: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易产生畏难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虽已入过的区,但评价目标未到位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或目标未到位的区域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研制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例如:有些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落、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二)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你会„„”。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如:“娃娃家”的玩具跑到了“医院”,“医院”里针筒拿到了阅读区。地上、桌上都是玩具。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整理玩具的规则意识,形成“玩具哪里拿来放哪儿”的习惯,提高幼儿整理玩具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

(1)拟定规则

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如;为了避免拥挤,每个区域我们限制一定的人数,我们在娃娃家门口贴了五对脚印,幼儿进入前把鞋子放在脚印上。如果没有脚印了,说明这里人满了,幼儿就去找其他的区角玩。我们在每种玩具的筐子上,架子上都做了相应的标记

(2)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我们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如:“雪花片”的标记图,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雪花片的家在绿筐子里”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每次玩好了要把它送到“家”里。如;幼儿使用剪刀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们就画了一副使用剪刀的标记图.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处在这样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把“医院”的玩具放在“娃娃家”,而“娃娃家”的东西又跑到“美工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

(3)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

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活动,如主题《好吃的水果》,我们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小幼儿一一结对,小班孩子模仿哥哥姐姐进行各种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向弟弟妹妹介绍和区角相关的环境内容。比如在“恐龙”的主题中,向弟弟妹妹介绍主题墙上张贴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陪弟弟妹妹一起看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大家收集的恐龙玩具。这时候幼儿就成了小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教师对于区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1、提倡幼儿自主评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先让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讲出自己最高兴、印象最深的事情,并简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区域活动,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区域活动作整体评价,让不同程度的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欢乐。如;我在每个区域中都放置了一篓小星星,又在放置不同层次材料的容器上贴上相应数量的星星作为标记。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就可以根据标记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一颗星星作为奖励,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二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又可以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两颗星星。这样幼儿就能不断激励自己向高层次的操作努力。

2、教师评价。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给予鼓励、主持或诱导.用 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和提问,提示、总结等语言形式.帮肋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使幼儿今后更加投入地活动。

(六)结合小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 作出合理的指导

1、出入园适应阶段

(1)结合幼儿“喜欢单

一、独占玩具”的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要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如: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宝宝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天天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天天就把照相机抱在胸前,使劲儿躲起来,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天天要玩照相机,天天要玩照相机嘛!”老师对他说:“天天,你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家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谦让,自己玩了什么玩具,别人要玩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充足数量的相同玩具。

(2)结合幼儿注意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调整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

一大早,烘烘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她要到幼儿园里来玩,她进教室后,觉得不能玩,就不开心地哭了。争对这种情况。第一;注意区域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自由惯了,一下子规定他们某时间才能进区活动,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在活动时间上灵活一些。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第二;注意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第三;注意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不过早要求幼儿合作、分享。

2、发展熟悉阶段,初步的模仿、合作地玩阶段

(1)结合幼儿“好模仿老师行为”,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

入园一段时间后,小班幼儿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常学着别人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这时应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快乐的六宝”,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2)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愿望,教师抓住机会强化这种意识。

如:“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爸爸、妈妈带孩子,明明烧了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又烧一道“番茄蛋汤”的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多多呢,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这一阶段,幼儿彼此间比较熟悉了,开始有合作的愿望,老师要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意识。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

(3)结合“幼儿角色定位不明确”,的特点,巧妙转移幼儿的兴趣点。

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可笑的错误。因此,不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逼真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挫伤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如:在主题《小不点儿》的主题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纸张,希望孩子在剪纸的过程中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而孩子却对“车”发生了兴趣,一有空就跑到建构玩车,重要才能既尊重儿童的兴趣,又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呢?于是我折了一辆汽车,当他们发现这辆精致漂亮的汽车后纷纷跑到美工区。

由此可见,教师在小班区域活动中承担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在与幼儿合作的同时可以更细、更深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自身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自主和谐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而区域活动因其具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因而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而在当今的区域活动中,教师永恒的课题就是如何捕捉适时的教育时机,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采取适度的教育手段,把握适宜的指导力度,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予最及时、最准确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本学期我们开展“浅谈大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的专题研究,希望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 提高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效果。

二、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幼儿间的能力差异较大,有些能力强的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兴趣十足,而相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兴趣缺缺,甚至不愿去尝试;有些幼儿的持久性不够,往往玩了一下就换个地方等等,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目标:

1、有目的性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适时的给于帮助和引导。

2、有针对性地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提出更适宜的要求。

四、措施:

1、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注意挑战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2、教师要有递进性地观察,要根据该区域的阶段目标,有连续地跟踪观察,并进行相应地调整活动的要求。

3、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探索 第3篇

一、现今幼儿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幼儿活动缺乏自主性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缺乏自主性, 主要表现为:

教师帮带多, 幼儿动手少, 强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 对幼儿活动的方法、内容给予过多关注, 直接进行规定。如教师对美工区的幼儿作出规定“今天你们画一个游乐场”;强制分配角色, 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 教师指令幼儿进入哪个活动区, 在游戏中充当什么角色, 过多地包办;教师使用限制性的语言与行为指导幼儿的活动。如“不许大声说话, 看谁在嚷嚷”等。

2. 教师指导角色没有充分凸显。

教师对于指导角色迷茫, 存在两极倾向, 有的教师充当区域活动中的权威, 一切由自己控制;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自由活动, 隐性指导变成了放弃指导, 幼儿有主动沟通的愿望时, 教师往往用简单的话语回答, 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 没有做进一步积极的回应。例如, 幼儿请求帮助、解决纷争或请教师欣赏作品、成果等, 教师只是简单地用“没关系”“别逗了”“知道了”, 或仅用目光注视一下而已。

3. 在区域活动中教学目的不明确, 缺乏针对性在区域活动

教学设计时, 教师对具体活动的教育目的不明确, 导致教师指导行为很少倾向于针对幼儿的现阶段年龄认知水平和表现, 未根据现有活动挖掘与激发幼儿认知心理发展, 更多地关注游戏结果而较少关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情感的培养。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

1. 教师要变身成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

下面从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入手, 探讨如何促进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 从而促进教师指导行为的合理性。区域活动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由原先的说教知识、完全控制变成一种间接干预、隐性指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的教师还没有适应这样的一种转变, 认为这样就是对学生的放纵, 会造成学生活动没有指导和帮助, 从而无法发挥出区域活动应有的功能。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幼儿活动引导者和伙伴的双重角色。这样, 不仅能够使幼儿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能力得到增长, 而且会锻炼他们的独立性, 增加他们的信心和集体意识, 还有益于激发幼儿的思维, 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性行为。同时, 教师应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教育者、指导者的职责, 注重对幼儿行为方向性的引导。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 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

2.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是多年传统教学习惯而形成的行为, 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专家培训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需要自己将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升华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不断按照区域活动教学的要求设计具有社会化的教学活动, 才能寓教于乐, 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区域活动中总结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即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进行有效指导—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开展—展开评价和分享成功, 以下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 供同仁们参考指正。

案例:幼儿医院开诊活动。

2.1教学设计起因与意义:到医院看病, 是幼儿常有的生活体验, 他们既好奇于医生的诊断过程, 又害怕护士打针, 所以不太积极配合, 是家长很头疼的事情, 通过这次幼儿们都熟悉的社会活动, 增强其对社会认识的体验, 同时在参与中提高其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今后在生活中团队意识与配合医疗的意识。

2.2教学过程组织:小小医院开业了, 但是病人很少, 医生和护士都在闲着, 教师发现问题, 因为每个幼儿在生活中都害怕去医院看病打针, 所以不太积极。这时老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 装扮一个要看病的患者, “小医生”热情地给教师看了病并且开了药, 又让“护士”去给教师打针, 教师满意地走了, 看到教师的参与, 孩子们游戏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小小医院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医院的药房没有药了, “小医生”又挠头了, 这时教师又引导说没有药了怎么办啊, 小医生说“去外面进药啊, 可是没有人, 我和护士都在忙啊”。教师引导孩子们分角色、负责进药、接待等。 (孩子是聪明的, 只要教师引导恰当, 孩子可以想到好多事情) 就这样, 小小医院在教师的引导下, 开得红红火火……游戏结束, 师生共同评价时, 教师表扬了小小医院的医生医术高超, 护士服务热情亲切, 也表扬了后来招聘的小朋友富于合作精神, 乐于助人。

2.3教学分析:小小医院的行医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医生与病人间双方互相交往, 构成了游戏的主要内容。在活动过程中, 通过角色扮演, 使幼儿有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验,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同时, 也丰富了经验, 促进了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 在活动初期经常有没伙伴光临的尴尬现象, 教师能针对这个弊端, 通过适宜的角色扮演, 恰当地介入, 使活动合情合理地顺利开展, 引导幼儿喜欢加入集体, 意识到集体的力量, 大家共同完成活动, 促进儿童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 这种引导是一步一步进行的, 并不显得突兀。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教师表扬了活动中幼儿的表现, 使幼儿有自信乐于表现自己, 激发其他幼儿游戏时创造的积极性。我觉得这次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参与的角色是有效恰当的。

总之, 要想使区域活动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和看待区域活动以及幼儿的主体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正充当好区域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指导者及评价者的角色,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现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转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角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小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第4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     教师   有效指导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合作,又要注意让他们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到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的建设注意动静分开(如音乐区和美工区),利用玩具柜、钢琴、自制屏风式隔板从中隔开划分区域,以保证幼儿参与不拥挤。对于活动量大的区域(投掷区),要划分到活动室外的一角,这样既便于关注到幼儿也满足了他们爱运动的需求。另外,我们在每个区要设立标记,提出相应的规则。当发现某一区域没有标记时就暂时不进入该区域,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常规培养。同时又便于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安排,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自己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成为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以便让幼儿从中理解“轮流、等待、分享、谦让”等的含义。

二、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進幼儿语言、社会交往、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到了大班,他们的抽象思维已经形成,想象力也丰富了。于是在区角里我们投放上了半成品材料,这样大大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各种车辆”的主题中,在手工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首先提供了牙膏盒、饮料盖、纸盒等几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制作,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摆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再满足现状时,就再次投放了一些新奇的材料,以便让能力强的幼儿自主探索制作。

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幼儿在智力、能力上也是不相同的。他们有的想象力丰富、语音表达能力好,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差;有的懂事但交往能力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投放了不同的材料:针对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我在语言区里用幼儿收集的塑料瓶制作了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截图玩具,让他们通过比拼完整的故事情节,讲述故事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在语言区里不停地讲着《傻小熊进城》《小姑娘的小花帽》《三只小兔》的故事,还根据故事和生活经验不停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我们在角色区里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不仅没有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兴趣更浓。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材料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幼儿创造的源泉,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才能由愿意玩,变为主动学。由此可见兴趣能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不断地在活动中讨论研究、创新。平时我们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如一次晨间活动时,陈超和王小亮在往自己设定的目标投沙包,很多幼儿在旁边围观加油,我想与其让他们在旁观还不如让他们都参与进来。于是,我在投掷区又投放了套环、报纸球、磁铁板等材料,让幼儿在玩时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投掷技能。

(三)根据主题内容投放材料

区域活动的材料不能一成不变,必须要跟着主题的步伐进行,主题开展到哪个阶段,环境就应相应地创设到哪里,同时区角材料也要相应地更换变动,以便让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不断更新、变化的活动区域,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主题《七彩世界》,在科探区我们提供了碟片及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发现有很多七彩的东西。比如在语言区我们放置了幼儿设计的七色花,让幼儿说出自己想让什么颜色的花瓣实现什么样的愿望。另外,在美工区我们还提供了橡皮泥,既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捏出不同造型的物体,也可以让他们用橡皮泥给玻璃瓶进行装饰,使瓶子变得更漂亮,幼儿还可以将所有七彩的东西装入瓶中,制作七彩花瓶。主题《我发现的奥秘》中,在科探区我投放了可供幼儿观察的磁铁,有关于电的(电筒、电池)、有关于镜子的(放大镜、望远镜、万花筒等)等。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道理,以及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和不能吸哪些物体,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以及在利用电池时要按正负极标志安装等。

三、边观察边指导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区域活动中,幼儿是主角,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要扮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适当指导,使不同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开展的《我设计的书包》这节区域活动中,我们要求幼儿制作书包。小朋友在制作书包的过程中充满了自信,非常投入,有几个小朋友的书包制作得既漂亮又精致。我发现他们都很想背起自己制作的书包,但是背带是卡纸制作的,固定性不好,背一下就会脱落,这使幼儿十分懊恼。这时,我走了过去并递给幼儿一个透明胶,说:“你的书包制作的真漂亮,但是别急着背,要让你的书包变得更坚实点再背起来。”小朋友听后立即动手把书包的背带粘结实了。当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及时给予一种思路,就会让幼儿继续充满自信地创作,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从各个角度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学习的材料,让幼儿去操作、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地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第5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王彩霞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

摘 要: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关键词:区域活动;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区域指导方法的研究是我园(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课题研究当中的一个分支,通过实践的探索及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我们认为区域活动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方式,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活动区域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就教师如何对区域活动有效指导来进行阐述。

一、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

区域活动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活动主题的确定、制订区域活动规则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1.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投放的材料来体现。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探索性,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教育目标。区域活动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服务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订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

(2)体现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如,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投放的玩具材料要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另外,每个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就能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有些幼儿的发展则要通过教师与幼儿的单独交往来实现,还有的幼儿则是在自己不断地探索活动中,或者是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有效方式,促进幼儿发展。

(3)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的游戏需要是不同的,教师

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如,幼儿对烧烤的游戏发生了兴趣,教师就与幼儿设置了烧烤吧,一起制作烧烤食品,并投放了服饰、收银台等,为幼儿的游戏开展更好地创造了条件。

2.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最有效的措施。

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表现,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确定游戏的主题及幼儿玩什么,是幼儿自己商量的,有时也是和教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创设宽松、自主、愉悦的游戏环境,提供多层次、多玩法的活动材料,并把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主题探索中交流,在自主中发展,在操作中发现,在区域游戏中表现自我。

3.制订区域活动规则

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这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

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如,在活动前的明确规定,用小脚印控制幼儿进入娃娃家的人数等。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光自己独立地思考学习,还可以与身边的同伴相互学习产生互动、与老师产生互动、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会成功和愉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为此,教师的现场指导在幼儿游戏的开展中显得十分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扮演好观察者与指导者的角色。

1.注重观察、确定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创设

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同幼儿游戏而忽略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把握时机,适时适度介入指导

幼儿的学习过程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时机地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学习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幼儿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活动。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

三、区域活动开展后的指导

活动后的指导就是游戏后的评价,是活动区域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教师多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区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第6篇

在实施《纲要》改革课程的今天,积极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从中获得主动发展,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本该发生的教育过程被失落,“区角”成为孩子们打发时间的地方。因此,我们进行中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针对难点、结合实际,探索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一、研究案例——以幼儿为主体、努力使区域活动成为教育活动(或者说是课程)的重要形式

在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中班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活动区,让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此过程中观察、了解幼儿,根据幼儿的差异,个别化地进行指导,使区域活动有利

于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努力体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下面我就通过以下具体的活动实录,对包含在其中的教师行为进行尝试性剖析。

实录: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们带上各自的进区牌,在区角旁用彩色笔做一个记号后,陆续进区活动了„„

区域名称 活动内容与投放材料 活动情况 教师行为

美工区 活动内容:我来教你来学投放材料:幼儿共同收集制作的有关材料 教师:今天,陈滢带来了一个她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陈滢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我在家里折的小鱼!“那你教我们好不好呢?”傅一凡小朋友问,陈滢“好呀,你们每个人要找一张正方形的纸„„”小朋友们开始学习折小鱼了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让幼儿进行互动学习

语言区 活动内容:讲述录音投放材料:录音机 欧阳正林小朋友正在私密区里对着录音机自编故事。不介入,用听磁带的方法了解幼儿讲述情况

动手区 活动内容:使用筷子提供材料:练习区——筷子、各种小动物的模型、各种食物模型;比赛区——筷子玻璃珠、篮子、计时钟、统计表、规则标志等 比赛区中,幼儿正进行夹珠子比赛。其中“裁判”正认真数着秒针移动的圈数,控制比赛时间„„突然,黄澜小朋友拿着小动物食物的盘子跑过来说:“我们用它来比赛吧!”小朋友们着急地说:“不行,这里有标记,比赛只能用珠子!”黄澜小朋友站在一旁生气„„ 教师立刻明白黄澜小朋友一定还不会夹珠子,便把她带到练习区,鼓励她和小朋友们比赛给小动物喂食物 用标志进行隐形指导;发现幼儿的困难,及时介入

科学区 活动内容——观察“小蝌蚪”投放材料:装有小蝌蚪的盆子 钟晓华小朋友来到自然角大叫起来:“快来看,小蝌蚪长出前腿了。”几个小朋友围了过去,你拥我挤地寻找长出前腿的小蝌蚪。教师问:“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数清楚长前腿的小蝌蚪呢?” “在它们的身上挂个牌子”,“不好、这样小蝌蚪很辛苦,给小蝌蚪涂上颜色”,“那不是一下子就掉颜色了吗?”,教师:“那怎么办呢?”连扶涛小声地说:“可不可以把它们分开放?”教师接着问:“怎么分开呢?”“把长前腿的小蝌蚪放到另外一个盆子里养。” 连扶涛小心地回答。教师:“小朋友们,这个方法怎么样?”幼儿们都点头说好。于是,小朋友们开始寻找舀蝌蚪的工具和盆子„„ 直接介入,以问题促进幼儿不断探究

自由区 活动内容:棋类游戏投放材料:幼儿自带各种棋类玩具 幼儿自由结伴,带着草席到自己喜欢的角落玩起了五子棋、飞行棋、斗兽棋„„这时,有两个小朋友吵了起来,教师注意倾听他们的话语,认为他们还无法形成对游戏规则的共识,便走了过去 幼儿发生纠纷时介入

整个实录展现的是孩子们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的过程,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较好把握,为幼儿完成学习过程提供了条件。

二、研究结果——灵活调控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材料、开放性的教师指导配合多样的记录,将大大促进区域活动的开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

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动手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初学使用过筷子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练习区——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比赛区——夹珠子比赛,我们提供的材料是:每人十粒珠子、两个小碗、一双筷子,墙上还有他们夹珠子的数量记录表、名次统计表。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比赛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阶段性策略,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实录中的语言区:讲述录音,是为欧阳正林小朋友专门创设的。活动目标是帮助相对胆大的欧阳正林首先在同伴面前讲故事。而到了后来,当小朋友们逐渐对操作录音机产生了兴趣时,我们把“讲述录音”发展成“新闻播报”活动,并根据 “能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这一近期目标,提升了录音机的功能,让幼儿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以新闻的形式记录在录音机里并定时播放„„不同的阶段运用的不同策略,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感受着周围事物变化。

3、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动手区——夹珠子比赛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比赛的点数、记录、比较多少、统计名次中,感知了10以内数量的关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动手区的

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三角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教师开放式指导,满足幼儿不断尝试、探索的需要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中陈滢小朋友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动手区中黄澜小朋友的提议被小朋友们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自由区中棋类游戏时幼儿的争执,面对新玩具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2、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观察区——小蝌蚪,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问题对幼儿学习的推进:当一位小朋友发现小蝌蚪长出前腿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但教师没有直接让幼儿数长出前腿的蝌蚪数量,而是问:“怎样才能让大家看清楚、数清楚长前腿的小蝌蚪呢?”让 幼儿在讨论中寻找合适的分类方法——寻找舀蝌蚪的工具和盆子,也渗透进了环保意识。

3、利用同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

在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高度的团队精神。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先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与此同时,还发展了幼儿间的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相互协调节,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作为教师,若能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那么实录中美工区——我来教你来学、自由区——棋类游戏中那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的美好情景将自然呈现。我们也看到,由于自由区追踪了幼儿的兴趣,体现了中班幼儿开始与同伴合作学习的特点,成为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个区角活动。

(三)多种形式的记录,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1、记录的作用。

(1)记录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它可以促进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与更认真地思考,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等奠定基础。(2)记录成为隐性的教师,我们看到实录中教师不介入语言区,但通过播放录音机中的磁带,就可以了解到欧阳正林小朋友的讲述情况。(3)记录可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夹珠子比赛中的记录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2、记录的多样性。

上一篇:关于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下一篇:家长调查问卷分析报告